时代风云与妇女解放——新文化运动时期与几个女子有关的故事
新文化运动中的女性运动,推动了女性权利行动和女性解放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中的女性运动,推动了女性权利行动和女性解放的发展新文化运动中的女性运动是20世纪初期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而兴起的一股新型社会运动。
女性运动倡导平等、自由、独立的生活价值观,推动了女性权利行动和女性解放的进程。
新文化运动认为,封建文化与传统道德观念束缚了人的思想,使得中国社会滞后与落后。
因此,运动主张打破封建文化的桎梏,推广西方的民主、科学和进步思想。
在新文化运动的这一背景下,女性运动开始崛起。
女性运动主张女性应该成为社会的平等与自由的一部分,认为女性具有同等的权利和尊严,不应该受到男性的剥夺和限制。
同时,女性也应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依据自身意愿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女性运动在推进女性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交活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此前,女性的地位被限制在居家生活中,很难通过外部渠道扩大交际圈。
新文化运动中的女性运动通过组织聚会、出版刊物、发表文章等方式,鼓励女性活跃在公共领域,为自己争取平等和权利,打破了传统封建思想束缚。
总体而言,新文化运动中的女性运动推动了女性权利的发展和女性解放的进程。
在女性主义思想的推动下,女性开始了解和认识自己,挑战不公和不平等,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女性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懈追求,成为了社会的积极分子甚至领袖,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刻变革奠定了基础。
具体来说,新文化运动中的女性运动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 良好社交环境的打造女性运动倡导女性应该活跃在社交场合中,扩大自己的交际圈。
因此,女性运动组织聚会、讲座、讨论会等活动,同时支持女性在公共领域中的发言和活动。
这些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交环境,让女性能够自由交流、展示自我,同时也增强了女性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2. 非传统生活方式的推广封建传统中,女性的地位被限制在家庭中,承担被动的家务劳动。
而女性运动提倡女性应该拥有自己的事业和收入来源,从而摆脱传统的束缚。
女性开始参与社会劳动、积极就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积极分子。
中国妇女运动史

中国妇女运动史
中国妇女运动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中国开始接触西
方思想,妇女开始有了对婚姻、教育和职业的新要求。
以下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几个重要阶段:
1. 百余年前的妇女维权:在清末民初时期,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妇女的权利和地位。
1904年,中国第一个女性组织——
女子自强会成立,推动了妇女参政的前进。
1912年,中华民
国成立,颁布了一系列妇女解放的法律。
2.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妇女解放:在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中,
女性开始大量涌入学校和工厂,拥有了追求平等和解放的平台。
妇女杂志《青年杂志》、《新青年》等的出现,也为妇女发声提供了机会。
3. 抗战时期的妇女参与:在抗日战争时期,妇女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积极参与了抗日斗争。
妇女组织展开了多项活动,如妇女反饥饿运动、爱国妇女联合会等,为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4. 新中国成立后的妇女权益保障: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妇
女地位得到了法律保障,中国妇女联合会成立,推动了妇女的发展和权益保护。
此后,中国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妇女参与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提高了妇女的地位。
5. 改革开放以来的妇女运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妇女运动进入了新的阶段。
女性解放运动在婚姻、家庭、职业等方面已经
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女性在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的地位不断提高。
妇女组织和民间机构也在推动妇女权益的保护和发展。
总之,中国妇女运动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从最初的几个女性组织到改革开放后的广泛参与,中国妇女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同时还面临着性别歧视、家庭暴力等问题,需要继续努力实现真正的平等和解放。
时代风云与妇女解放——新文化运动时期与几个女子有关的故事

时代风云与妇女解放——新文化运动时期与几个女子有关的故事第27卷第5期2006年1O月韩山师范学院JournalofHanshanNormalUniversityV01.27No.5Oct.2006时代风云与妇女解放新文化运动时期与几个女子有关的故事关威(惠州学院政法系,广东惠州516007)摘要:五四新文化时期是近代社会和思想文化发生重要变革的时期,是妇女解放运动得到广泛深入发展的时期.许多开明人士从反对封建礼教,倡导个性解放的立场出发,对传统社会男女两性关系中违背理性的规范进行了揭露和抨击,提出了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原则和主张.对于推动妇女解放运动和社会变迁发挥了积极作用.当时发生的与几个女子有关的故事正是时代风云变幻的一定反映.关键词:新文化运动;时代风云;妇女解放中图分类号:D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883(2006)05—0080-061915年,新文化运动发生,引起了中国社会,思想,伦理,观念等最广泛深刻的一场变革,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妇女解放运动的强势推进,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亮点,成为中国妇女运动史上一个里程碑.针对传统社会规范对广大妇女的严重摧残,激进人士在民主和科学精神的鼓舞下,大力提倡开展妇女解放运动,对贞节观,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有力地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和社会变迁.本文所述当时发生在几个女子身上的故事,就是社会剧烈变革过程的真实反映.与谢野晶子:《贞操论》激起千层浪中国传统社会中,在以"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贞孝节烈"为核心的封建社会规范的严密控制下,广大妇女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妇女问题当中,首先是妇女受到性压迫,性禁锢的问题,其突出表现是针对妇女的片面贞节烈观念.这种观念反映了在理学思想影响下男女两性关系的极端不平等.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人士大力倡导妇女解放,首先对严重压迫妇女的片面的贞节烈观念提出严厉批评.1918年5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4卷5号刊登了周作人翻译的日本与谢野晶子的文章《贞操论》.与谢野晶子是日本着名作家,女权主义者.《贞操论》是与谢野晶子关于女权问题的重要文章.文中认为:"道德这事,原是因为辅助我们生活而制定的.到了不必要,或反于生活有害的时候,便应渐次废去;或者改正.""贞操应是人人遵守,人人实践的行为准则;不能只要求妇女守贞操,不应以贞操为压迫妇女的精神枷锁."[1]㈣.这篇译文发表后,随即引发了一场关于贞操问题的大讨论.1918年7月,胡适在《新青年》5卷1号发表《贞操问题》一文,对这一违背人性的现象进行严厉批评:"贞操不是个人的事,乃是人对人的事;不是一方面的事,乃是双方面的事……因为如此,男子对于女子,也该有同等的态度.若收稿日期:2OO6一O2—21作者简介:关威(1956一),男,辽宁本溪人,惠州学院政法系教授,硕士?8O?男子不能照样还敬,他就是不配受这种贞操的待遇.""若不问夫妇之间有无可以永久不变的爱情,若不问做丈夫的配不配受他妻子的贞操,只晓得主张做妻子的总该替他丈夫守节,这是一偏的贞操论,这是不合人情公理的伦理."J(H∞'1918年8月,鲁迅在《新青年》5卷2号发表《我之节烈观》一文,深入分析了这种现象的根源,表达了对它的切齿痛恨.鲁迅写道:"节烈难么?答道,很难.男子都知道极难,所以要表彰他.""节烈苦么?答道,很苦.男子都知道很苦,所以要表彰他.凡人都想活;烈是必死,不必说了.节妇还要活着.精神上的惨苦,也姑且弗论.单是生活一层,已是大宗的痛楚.""照这样说,不节烈便不苦么?答道,也很苦.社会公意,不节烈的女人,既然是下品;他在这社会里,是容不住的.社会上多数古人模模糊糊传下来的道理,实在无理可讲;能用历史和数目的力量,挤死不合意的人.""女子自己愿意节烈么?答道,不愿.人类总有一种理想,一种希望.虽然高下不同,必须有个意义.自他两利固好,至少也得有益本身.节烈很难很苦,既不利人,又不利己.""我依据以上的事实和理由,要断定节烈这事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3](. 1919年12月,李大钊在《新潮》发表《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一文,分析了贞操问题产生的原因:"女子贞操问题也是随着物质变动而为变动……到了牧畜,农业为男子独占职业的时期,女子的地位低降下去,女子靠着男子生活,男子就由弱者地位转到强者地位,女子的贞操问题从而发生,且是绝对的,强制的,片面的."文章结尾写道:"道德既是社会的本能,那就适应生活的变动,随着社会的需要,因时因地而有变动.""我们今日所需要的道德,不是神的道德,宗教的道德,古典的道德,阶级的道德,私营的道德,占据的道德;乃是人的道德,美化的道德,实用的道德,大同的道德,互助的道德,创造的道德!"[](P¨"'关于贞操问题的讨论,简单看是针对妇女问题的一个方面,实际上它引起人们对于妇女问题的广泛关注,成为妇女解放运动的一个突破口.李超:贫女之死呼唤平等经济权在中国传统社会,受宗法制度观念的影响,家庭中对于男孩有特别的钟爱,因为只有男孩才能传承家业,而女儿是"泼出去的水".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主要是指没有男孩,等于"断了香火".如果妻子不能生男孩,有钱人家的丈夫可以因此堂而皇之地纳妾;一般人家也要想办法"过继"一个男孩.在这种社会,女子在家庭中自然成为"人下人".1919年8月,北京女子高师一位广西籍的女学生李超,因其过继的哥哥和嫂子无理剥夺她对于家庭的财产权和继承权,贫病交加而不幸去世,成为旧礼教的一个牺牲品.这件事引起人们对妇女在家庭中争取平等财产权利的进一步关注.l2月,在李大钊等人的倡议下,北京学界为李超举行了一个非常庄重的追悼会,许多名人参加.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会上致辞说;"今日为李超女士开追悼会,在李女士的境遇很可悼,我们自然要有追悼的表示.但我想与李女士同一境遇的,不知道有若干人.""李女士是已经死了,我们只好追悼一回罢了.我们应当想一个解决的方法,不要再见无数李女士的悲惨境遇, 再来开无数的追悼会,这是我们应当觉悟的."[5]∞胡适在《新潮》2卷2号发表《李超传》,以同情,悲愤的心情对李超求学,受困,去世的经过作了详细叙述,文章结尾写道:"李超传的根本问题,就是女子不能算为后嗣的大问题.古人为大宗立后,乃是宗法社会的制度.后来不但大宗,凡是男子无子,无论有无女儿,都还要承继别人的儿子为后.即如李超的父母,有了李超这样的一个好女儿,依旧不能算是有后, 必须承继一个'全无心肝'的侄儿为后.诸位读了这篇传,对于这种制度,该发生什么感想?"]''1920年1月,陈独秀在新青年》7卷2号发表《男系制与遗产制》一文,对李超事件背后的社会因素作了深入分析: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遗产制……现在已经不是宗法社会,什么男系制,女系制都是过去的历史问题,不是现在的社会问题,除了几个贱丈夫,自然没有人明目张胆地拿男系制来做道德,法律底标准.至于遗产制度,也应该随着社会底趋势有个应时的改革才好……李女士底承继的哥哥,固然是残忍没有"人"的心;但是我以为不能全怪他,我对于社会制度要发两个疑问:(1)倘若废止遗产制度,除应留嫡系子女成年内教养费以外,所有遗产都归公有,那么李女士是否至于受经济的压迫而死?(2)倘若不用男系制做法律习惯底标准,李女士当然可以承袭遗产,那么是否至于受经济的压迫而死?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o~7](P475--477)北京大学教授张竞生在《美的社会组织法》中也特别谈到这~问题,认为:"要求女子得与伊的兄弟同分产业——此事除一面从法律要求规定外,现在最紧要的应由各地女界发起一个有计划的社会运动例如以北京说,先当做成了一篇极感动人的启事,提向那些比较开通的智识界,外交界,慈善界与农工商界等征求同意愿者签名,代为登报赞扬,同时也算是为他们的女儿作保证人,免使将来伊们家人的反复."他还表示:"今从我本身起,即日宣誓对于自己女孩与男孩,若有家产一律平分,这篇文就是给我女儿最好的凭据.极愿许多父母即日起来同我表示一样的主张."L8]'陈淑君:移情别恋是我的应有权利中国传统社会"三纲"中的"既嫁从夫",所谓"嫁"包括女子与丈夫结婚以及女子与未婚夫定婚两种情况.也就是说,女子一旦与未婚夫定婚,就成为"人家的人".女子不但没有解除婚约的权利,甚至假如未婚夫死了,女子也要被迫为他守贞节,即所谓"望门寡",这是对女性正常生活权利和人格权利的践踏.这一极端不合情理的规范在新思想的冲击下出现了缺口. 1923年4月29日,《晨报副刊》发表张竞生的《爱情的定则与陈淑君女士事的研究》一文, 成为当时引起震动的又一件新闻.事情是这样的:张竞生一个朋友的未婚妻叫陈淑君,当时在北京上学,住在其姐姐陈纬君的家里,她的姐夫是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谭熙鸿.陈纬君因患有重病,无法照顾家庭,陈淑君常常帮助料理大部分的家务,既是照看姐姐,同时对于姐夫和他们的孩子也有很深切的同情.过了一段时间,陈纬君不幸因病去世,谭熙鸿陷入失去妻子的悲痛之中,而且也被许多琐碎的家务缠住了手脚.陈淑君此时没有忍心离开,不久便与姐夫谭熙鸿恋爱并确定婚姻关系,并且与原来的未婚夫脱离关系.此事在京城上上下下引起许多人的非议,弄得风波乍起.张竞生此时大胆地站了出来,发表了一番支持的言论.张竞生认为:"一,爱情是有条件的.什么是爱情?我一面承认它是神圣不可侵犯,一面又承认它是由许多条件所组成二,爱情是可比较的.爱情既是有条件的,所以同时就是可比较的东西.三,爱情是可变迁的.因为有比较自然有选择,有选择自然时时有希望善益求善的念头,所以爱情是变迁的,不是固定的.四,夫妻为朋友的一种.夫妻的关系,自然与朋友的交合有相似的性质.依上的四个定则说来,凡要讲真正完全爱情的人,不可不对于所欢的——或在初交,或已定约,或经成婚——时时刻刻改普提高彼此相爱的条件.一可得了爱情上时时进化的快感,一可杜绝敌手的竞争""若在夫妻结合无爱情的条件,无比较与无变迁的地方,男女仅是一种性欲的交换品,夫妻不过为一种家庭的不动产.在这样可怜的恶劣社会和家庭,女的则守'嫁狗随狗'的训言,男的则存'得过且过'的观念.""爱情原是有条件的,比较的,可变迁的东西,夫妻相守如能永久,或已定婚必要守约,这个或许是一种好事.倘若夫妻不能长久,或定婚至于解约,乃为个人主观与环境及爱情条件的变化,断不能就说他是一定不好了.明白此理,我对于陈女士不独要大大原谅她,并且要赞许她.,,【9J张竞生的这番话使一些人改变态度,认同了陈淑君的作法.周作人对张竞生的观点就表示赞成,他在《爱的创作》文中写道:"无论他的文句有怎样不妥的地方,但我相信他所说的'凡要讲真正完全爱情的人不可不对于所欢的时时刻刻改善提高彼此相爱的条件,一可得了爱情上时时进化的快感,一可杜绝敌手的竞争'这一节话,总是十分确实的."[1.]¨?82?邓春兰壬兰:女子要上国立大学过去受传统观念"男女授受不亲"的影响,男人和女人在社会上是不能公开交往的.在学校教育方面,自清末开办女子学校以来,女子虽然有了公开受教育的机会,但只能在专门的女子学校接受教育,存在一定的不平等.于是,人们对这一作法提出质疑.1918年,一些人发表言论,探讨大学能否实行男女同校的问题.不少进步人士对此表示理解和赞同.1919年1O月,周炳琳在《少年中国》l卷4期发表《开放大学与妇女解放》一文,谈到妇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好处:"妇女若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自然增高许多,可以打破世上男子轻视妇女的陋习;而且学术竞争的结果,可以使妇女知道男子并不是了不得的,妇女不见得低于男子.有了这个觉悟以后,教育平等以外,自然会去争别的平等的.""已受高等教育的妇女知道妇女解放应该怎么样进行才能够成功,知道自己对于一般没有受高等教育和完全没有受教育的女同胞有指导启发的责任.时日久一点,全国的妇女团结起来,对于一切不好的旧制度行总攻击,那时完全解放一定能够成功."](蹦李达在着名的《女子解放论》文中对此也有见解:"既然知道女子的能力与男子是一样的,就应该把女子当一个'人'看.权利义务,既然主张平等,所受的训练,不可不平等,所以我主张男女同校,自幼稚院而小学,而中学,而高等,而大学,都是可以同校的.""若说男女应该有别,而且操作不同,不宜同校的话,这便是男子阀因噎废食的恶劣根性,不以'人'待女子的.男女同校,不过要求撤去在过去社会中妇人生活之不自然的和人为的障壁,并非要求女性变为男性.这是明明白白的道理,想再也没有疑问了."[化H在这种形势影响下,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有胆有识,毅然决定l920年春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实行男女同校,成为当时教育改良与妇女解放具有开拓性意义的举措.北京大学男女同校一事,是两位新女性最先提出的:她们是邓春兰,王兰.邓春兰生于甘肃循化,l919年初考入北京女子高师.她曾给蔡元培写信,随后又在报刊发表文章,呼吁大学开女禁.蔡元培是北京大学民主自由风气的培育者,素以思想开明着称,他对于大学开女禁其实早有考虑.1919年底,他在答上海《中华新报》驻京记者问时明确表示: "因教育部所定规程,对于大学学生,本无限于男子之规定.""即如北京大学明年招生时,倘有程度相合之女学生,尽可投考.如程度及格,亦可录取也."1"133这实际上为男女同校开了绿灯.王兰原籍江苏无锡,l6岁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后因病休学.邓春兰的呼吁见报后,王兰深有同感,便鼓起勇气去见北京大学教务长陶孟和,请求人北大旁听.得到校方允许后,王兰1920年春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一年级旁听.随后,邓春兰及另外7名女生也获准入北大旁听, 不久又转为正式学生.这9位女学生成为中国国立大学第一批女学生.蔡元培的这一大胆行动, 既是对妇女解放的有力推动,也在近代教育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因此,北京大学学生徐彦之撰文记述了此事的详细过程,并赞扬说:"在今天, 在中国,以国立学校公开的男女共育,北京大学算是破题儿第一遭了.经过了这次试验成功,此后便不成问题了.所以是,以后中国的教育,中国的学校,渐由女性除外的教育,女性除外的学校,变为全人的教育,全人的学校;以后中国的文明进步亦渐由半身不遂,而为双足并进了." 1921年9月7日,陈望道在《民国日报》副刊Ⅸ妇女评论》发表《男子们别怕》一文,对男女同校表示理解和赞同:"像现在这样,男子对女子无理由的轻蔑,女子向男子无条件的屈服, 总不是事要想纠正彼,在读书人一方面唯一的稳便而又有力的方法,就是男女共学,从小学起直至大学,一律男女共学.同学就可以使男女从没有性之自觉的时候起,女子同化于男子活动的气质与强健的意志,女子融合于男子优美的情感与绵密的思虑:特性可以互相映发,而不致交相磨灭."[¨]'胁.'继北京大学之后,北京,南京,广州等地一些大学也开始招收女生,不久影响到一些中学也开始男女同校,形成较好的社会氛围.山格夫人:节制生育运动的先驱者两性关系中,生育是一个对妇女有重要影响的问题.如果妇女婚后生育不节制,既严重损害身心健康,也会受到没完没了的家务拖累,很难有平等的地位.留法博士张竞生是中国最早提出节制生育主张的人之一.张竞生1920年从法国回到广东,曾向当时的广东省督军陈炯明提交一份报告,建议在中国实行计划生育,首先从广东做起.但是陈炯明不予理睬1921年1O月,张竞生被蔡元培聘请为北京大学哲学教授,他编写的讲义《美的人生观》,《美的社会组织法》,以社会学的观点分析中国现实,提出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其中多处谈到节制生育的问题.在《美的人生观》中,张竞生颇有感触地写道:"我于三年前看见我国人猪狗似的繁育,为父母者仅知射精受孕,无教无养,以致孩子男成为盗,女变为娼.那时尝极力提倡生育限制法,大受社会的咒骂.不一年间美国山格夫人来华提倡同一的论调,前时骂我的报纸者竟一变而为欢迎山格夫人的主张了.实则我的学理比山格夫人的高深得多.但我被侮辱,伊享盛名,所以不同的缘故,因为伊是美国的女子,我是中国的男人](跚'张竞生所说的山格夫人是当时世界上因主张节制生育而非常着名的人士.山格夫人早年是美国纽约的一位护士,她工作中目睹许多妇女元计划生育的烦恼和痛苦,强烈意识到应该设法帮助妇女采取节育措施以减轻痛苦.山格夫人不顾世俗偏见和法律禁令,l917年在纽约开办了一个"产儿节制诊所",专门教授妇女采用科学方法避孕.由于触犯了法律,她一度被关进监狱.不久,山格夫人获释.她更坚定自己的信念,继续推进节制生育事业.山格夫人先后发表了几部关于节育的理论和方法的着作,比如《一桩控制生育案》,《人类文明的支点》,《女性与新种族》, 《婚姻中的幸福》等,并在1921年倡导创建了美国控制生育同盟.这一切为她赢得了广泛的声誉.1922年4月,应张竞生,胡适等人的邀请,山格夫人来华活动,并且到北京大学演讲,曾经引起较为广泛的注意.北大校长蔡元培亲自写了启事:"无限制的生育,使人口之增加超过教养的能力,小之可致一身一家之贫篓,大之实为世界文化与和平之一大危机.西洋自马尔图斯以来,学者多有提倡'生育制裁'(BirthContro1)之论者.但社会习于成见,往往认此事为不道德.实则与其生而不能养,与其生而杀之以贫病,何如预为制裁而不生之为愈乎?"L1n跎'山格夫人在北大演讲的题目是《生育节制的什么与怎样》.山格夫人说:"生育制裁的问题,是新社会哲学中的一个中心问题,是精神和文化的要求的表征,不只是经济上的问题.而且这问题并不是新发生的,早就发生的了,这便是所谓人121问题.""这是因为如果对于生育不加制裁,人121增加的速度是很快的,而智识,科学和经济的进步是不能像人121增加的速度那样快;结果人121的增加便超过了人类文化所能教养的能力,而且因此发生了大祸."Lln.山格夫人最后说:"我现在总起来说,生育节制的重要,想诸君一定承认了.我希望在中国也组织一个协会.这次美国派一百个代表,赴英国的国际生育节制大会,我希望下一次开会时,中国也能派出这许多的代表.简单说,这个问题是新社会学的中心.诸君都是少年人,常常梦想革命,梦想社会的改良等等;但人口问题一天不解决,这些梦想都是空的.所以我希望诸君坦白的老实的研究这个问题,帮助人类造成国际问永久可靠的和平.99117](P142)当时, "听讲的人满坑满谷,四壁有站着的,窗口上有爬着的,甚至把北大三院的窗户桌儿都要给挤坏了,热烈之盛况,可以想见"[](九∞.紧接着,不少报刊对山格夫人的经历和主张作了专门介绍.比如陈望道在其主编的《民国日报》副刊《妇女评论》上连续发文介绍山格夫人.指出"借桑格夫人到来的光,或许可以减轻了一点蠢痴的遗传的死症."Ll4J(H桕显然表明了这一事件带来的广泛影响.从上述与几个女子有关的故事可以看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在激进人士的推动下,在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影响下,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有了实质性进展,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这几个女子的故事,既是时代风云影响下发生的,反过来,也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的反作用,成为鼓舞广大妇女争取解放的一种力量,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参考文献:[1]陈子善,张铁荣.周作人集外文(上集)[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2]胡适.贞操问题[A].全国妇联.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C].北京:三联书店,l981.[3]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jb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李大钊.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A].全国妇联.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C].北京:三联书店.1981. [5]高平叔.蔡元培全集(三)[M].北京:中华书局, 1984.[6]胡适.李超传[A].全国妇联.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C].北京:三联书店,1981.[7]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M].北京:三联书店.l984.[8]江中孝.张竟生文集(上)[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9]江中孝.张竞生文集(下)[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ElO]高瑞泉.理性与人道——周作人文选[M].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11]周炳琳.开放大学与妇女解放[A].全国妇联.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C].北京:三联书店, 1981.[12]李达.李达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
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的性别和家庭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女性解放和家庭观念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的性别和家庭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女性解放和家庭观念的变革,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性别和家庭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女性解放和家庭观念的变革。
本文将围绕新文化运动对性别和家庭观念的影响展开讨论。
首先,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女性的解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女性受到男性的严格控制,缺乏独立的思想和行动能力。
但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参与到公共生活中,不再被束缚于家庭和男性的控制中。
同时,新文化运动也提倡女性走向社会,接受教育,独立思考,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这些理念大大推动了女性解放的进程,女性开始摆脱束缚,追求自我实现和自由。
其次,新文化运动对家庭观念的变革也是不容忽视的。
以前,中国的家庭观念十分重视家族的传承,家族成员之间的互相支持和依赖关系。
但新文化运动赋予了个人更多的自由和独立性,认为个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价值,不应完全被家族所控制。
这种观念导致了家庭结构的变革,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趋向平等化。
此外,在新文化运动中,家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以前,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是以家长制为核心的,家庭成员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别,父亲是绝对的掌权者,母亲则没有什么话语权。
但新文化运动倡导崇尚个人、人人平等,反对家长制,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决策能力。
这也促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得到更好的平衡。
最后,新文化运动倡导真实、自由、平等的理念,这也为中国的性别和家庭观念带来了新的面貌。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反传统成了时尚,豫章故郡洲东人的女权思想得以传承下来。
这些新思想和新理念不仅推动了女性解放和家庭观念的变革,也为中国建设现代化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性别和家庭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女性解放和家庭观念的变革。
它赋予了中国人更多的自由和独立性,使他们走向自由与平等的社会。
至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仍在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女性地位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女性地位的变革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开始了一段新文化运动的历程,中国的社会、思想和文化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更多的人带来了更多的思想与观念上的启示,尤其是对于中国女性来说,更是深刻地改变了她们的生命轨迹与未来方向。
传统文化下的女性处境在旧时代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是秉承三从四德的,妇女独立自主的意识不强。
女性只能在家中起到照顾家庭、生育后代的角色。
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女性没有入学的权利,婚姻面临着父母的安排,女性的服饰、礼节等也受到极大限制。
另外,在传统文化下,女性的地位并不相同,几乎在每个领域都处于弱势地位。
女性的婚姻权被派给父母,父母根据自己的意愿来为女儿选择就婚配对象,婚前或婚后家庭内举案齐眉的想法并不被社会广泛认可,女人只有生儿育女、管理家务的职位。
女性参加社会劳动的机会稍有增多,但忙于家务、被剥削的境地却未得改变。
由于思维习惯的原因,礼治思想开展的方针使“男女有别、长幼有序”成为婚姻关系中的一道辑方程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教育人们不去打破这一道利益牢牢控制的循环,这两者搭配起来,完美的割裂了女性思想空间与生存空间。
新文化运动中女性的地位逐渐改变而新文化的兴起,打破了这种封建偏见与禁锢,开始振兴和赋予女性更多的权利和角色。
近代以后,议论爭, 家庭的观念徐徐改变。
先进的孔家店商人, 黄花岗学者曾国藩等人, 泉庵的庄风, 长寿泉的钟芬等女强人开始追求自我,财产女性的出现, 经济地位小有起色,社会观念逐渐得到改观。
进入了20世纪以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学者、文化界人物、政治家纷纷参与到了独立自主声音的集体行动中,募集力量,涌现了大批女士,人们在新生棕(Wheeler)学校里就能看到一份多情感、富有思想的垃圾场,他们声嘶力竭地呼吁高等教育应该对于妇女和男子一样开放。
一些知识分子提出了平等地位的主张,在创办中国女子大学等著名的女子学校,也有许多女生考入外国的大学学习并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
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史

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史1. 前言女权主义是指通过争取平等地位和权益,反对性别歧视和压迫的一种社会运动和意识形态。
在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新文化运动,经历了各个时期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女权主义的历史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介绍。
2. 新文化运动时期:早期女权主义的萌芽中国女权主义的早期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
在这个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开始探讨妇女解放和性别平等的议题。
鲁迅、陈独秀等知名人士发表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文章,关注女性权益和社会地位的改善。
这为后来的女权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3. 第一、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女性解放的初步实现在第一、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女权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党和政府开始重视妇女解放问题,并积极推动一系列妇女权益的改革。
《妇女解放纲领》的颁布,带动了中国女权运动的发展。
女性开始参与到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妇女地位的提升成为时代的重要变革之一。
4. 文化大革命时期:女权主义的暂时停滞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动荡而混乱的时期。
随着政治运动的展开,女权主义的发展遭受到了重大挫折。
性别平等和女性解放的议题被压制,女性的地位和权益遭受到了打击。
然而,一些勇敢的女性仍然坚持追求自己的权益,他们的努力为中国女权主义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5. 改革开放时期:女权主义的复兴与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女性解放和性别平等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国女权主义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一系列女性权益保障法律的颁布实施为女性赋予了更多的权利和保障。
女权组织和倡导者通过网络和其他渠道的传播,进一步扩大了女权主义的影响力。
6. 当前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当前社会,中国女权主义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女性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中的地位和权益有了显著的提高,女性的参与度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性别歧视和父权制度的存在仍然对女权主义的发展构成着阻碍。
中国如何推动妇女解放运动

中国如何推动妇女解放运动妇女解放运动是指为争取女性权益及平等地位而开展的一系列努力。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如何推动妇女解放运动,并就此提出相关建议。
一、历史回顾中国历史上的妇女解放运动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缺乏教育和独立的机会。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首先,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觉醒。
1919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催生了一批重要的女性知识分子,她们开始反思传统封建观念,并提出了平等、自由的妇女权益。
其次,共产党对妇女解放运动的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将妇女解放作为国策,并通过宣传、法律法规和实际行动推动妇女平等地位的发展。
中国妇女在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二、现状分析尽管中国在妇女解放运动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妇女在就业和职业晋升方面仍然存在差距。
男女就业机会和待遇不平等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妇女在高层管理和科研等领域的代表性不高。
其次,家庭和职业的双重压力导致妇女面临更大的困境。
许多妇女需要承担照顾家庭和抚养子女的责任,这给她们的事业发展带来了种种困难。
此外,性别歧视和暴力问题也是当前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挑战之一。
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仍然面临着各种形式的暴力和歧视,这对她们的人权和尊严造成了威胁。
三、推动妇女解放运动的建议为了进一步推动妇女解放运动,中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
制定更加严格和完善的法律法规,并加强对其执行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妇女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2. 提供平等的职业机会和待遇。
通过消除性别歧视,推动平等的就业机会和薪酬待遇,帮助妇女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
3. 加强教育和培训。
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培训机会,促进妇女的专业和职业发展,努力消除性别在教育领域中的不平等。
4. 打击性别暴力和歧视。
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妇女和性别平等的倡导

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妇女和性别平等的倡导随着中国社会不断发展,妇女和性别平等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妇女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面临诸多不公平的待遇和歧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推动妇女和性别平等,促进社会公正和和谐。
新文化运动就是其中之一,它致力于倡导和推动妇女和性别平等。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民主文化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运动,它代表了崇尚自由、平等、民主和科学的革命文化潮流。
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在此之前,中国的文化领域由于旧式文人的垄断,世道闭塞,倡导改革的先驱们开始了一场深刻的革命。
他们主张新思想新文化、摒弃旧思想旧文化、倡导妇女和性别平等。
这场运动持续了数十年,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妇女和性别平等的倡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妇女教育为先新文化运动提倡妇女教育为先,认为妇女也应该接受教育,不应被限制于家庭。
妇女的教育能够提高妇女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在这场革命中,一些先驱者坚持不懈地倡导妇女教育,并且着手创立妇女学校。
这些学校为妇女提供了跨越家庭和社会门槛的机会,让她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文化。
二、妇女解放新文化运动倡导妇女解放,认为妇女应该拥有和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
在这场运动中,许多先驱者积极推动了此项议程,提出了许多反对妇女贬低的方案。
例如,他们主张废除妇女“三从四德”的传统法规,尊重女性的个人权利,反对男权主义。
同时,也提倡妇女参与社会事务,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性平等新文化运动倡导性平等,反对性别歧视。
他们主张男女性在思想、行为和地位上应该平等,反对将性别作为区分和排斥的标志。
这种平等包括了保障女性的生育健康,反对强奸和性侵犯。
同样重要的是,该运动在社交场合中也鼓励了男女间的平等交往和对性健康知识的领悟。
四、新时代的妇女解放虽然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妇女和性别平等至关重要,但是如今,已经进入新时代了。
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历程

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历程中国女性解放运动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从封建社会到近代社会,中国女性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了种种艰辛与挣扎。
以下将从清朝时期、新文化运动、妇女解放运动、改革开放以及当下的女性发展等方面,探讨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历程。
清朝时期,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
女性被严格束缚在传统的封建礼教之下,家庭地位低下,思想意识受限,鲜有独立自主的权利。
在这个时期,女性的地位笼罩在封建礼教的阴霾之下,面临着诸多不公平的待遇。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女性解放运动逐渐进入了新的阶段。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女权思想为中国女性的解放争取了更多的空间。
各种倡导平等、自由的运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女性开始参与社会活动,争取自身的权利和地位。
这一时期,中国女性开始逐渐觉醒,走上了争取平等权利的道路。
妇女解放运动是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妇女争取权利的高潮期。
在这一运动中,中国的女性开始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政治活动,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女性在社会发展、改革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妇女解放运动的推进,为中国女性的地位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的地位日益提升,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尊重。
尤其是在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女性的贡献越来越大,逐渐成为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
中国女性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展现了出色的才华和能力。
当下的中国,女性的发展已经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女性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中国政府不断出台各项政策,保障女性权益,促进性别平等,推动女性发展,这是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女性在各行各业中展现出色的才华和能力,为国家的发展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从封建社会到当下的改革开放时期,女性的地位和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历程

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历程中国女性解放运动是中国现代历史上重要的一部分,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斗争。
本文将介绍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历程,从清朝末年到当代,探讨女性在社会地位、教育权益、政治参与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
一、清朝末年的女性地位清朝时期,中国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受到封建思想和男权文化的束缚。
女性通常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缺乏独立的地位和权益。
许多女性被迫从小足,妇女教育非常有限,社会角色主要局限于家庭和生育。
妇女地位低下,丧失了很多发展机会。
二、京剧与女性启蒙在清朝末年,京剧出现并风靡一时。
京剧为女性提供了难得的艺术表现机会。
一些勇敢的女性开始穿上男装,出演男性角色,展现了女性的才华和能力。
京剧逐渐成为女性启蒙的一个重要途径,使女性获得了更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对女性解放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五四运动与妇女解放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起点。
在五四运动中,大批青年学生倡导民主和平等,并开始关注妇女的权益与地位。
这一时期,一些女性知识分子积极参与运动,提倡女性独立、平等的理念,促进了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
妇女开始在社会运动中发声,并逐渐争取到一些基本的权益。
四、新中国成立与妇女地位提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迈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
新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妇女的地位得到了法律的保障。
同时,中国妇女亦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广泛开展妇女职业培训和教育,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五、妇女解放与婚姻家庭制度的变革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深入推进,也带来了婚姻家庭制度的变革。
传统的封建婚姻观念逐渐被打破,实行了男女平等、自愿结婚的原则。
同时,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保护了妇女的婚姻权益和财产权益。
女性开始追求自由婚姻和婚姻平等的观念,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带来了积极的变化。
六、女性参与政治与领导层的崛起近年来,中国妇女在政治参与和领导层崛起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从女子的角度简说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从女子的角度简说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新青年杂志为思想阵地,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大力开展反封建运动。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以妇女问题为反封建的切入点,大力批判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的、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
此时期,关于妇女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
其一,对“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道德进行理性反思和集中批判,提出妇女要有独立人格,为鼓励妇女奋斗奠定了理论基石。
陈独秀特别强调妇女解放,他将妇女解放与政治、经济、宗教相提并论,将妇女问题视为社会改造的根本问题。
他大力批判封建纲常名教和等级制度,他认为“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主张男女平等,打破男子专制。
其二,抨击封建节烈观。
对封建节烈观和贞操观的批判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反封建礼教的重要内容。
五四运动前后,社会上妇女解放的呼声高涨,当时关于妇女问题的讨论很广泛,涉及女子教育、恋爱自由、社交公开、婚姻家庭、女子的贞节、女子经济独立、废娼和解放奴婢、妇女解放道路等,出现一股探讨妇女解放问题的热潮。
女子教育、家庭伦理、男女平权等方面涌现出大量新观点,成为反封建传统文化的重要成果。
总之,经历近代社会的变革,男女平权思想越来越普及,男尊女卑不平等制度的社会和思想根基开始动摇,传统的性别关系、两性角色规范和制度逐步改变。
女性角色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社会地位开始转变。
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历程

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历程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历程近代以来,中国的妇女处于一个极其被动的地位,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了各种形式的限制和剥削。
中国妇女的觉醒和解放,是一个漫长的历程。
本文将围绕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历程展开论述。
一、早期妇女活动家的探索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第一代女性解放者们开始在各个领域探索着妇女的解放之路。
其中,最著名的是严复、康广仁、林燮庭、胡适等一批政治家、思想家。
他们开始提出了关于妇女生存地位的意识形态,如林则徐、严复等人认为女子应该与男子平等。
1904年,上海组织了中国第一个女性学习小组,这也是中国女性运动的开始。
1907年,李悔三之妻张志贞在上海上演了一次“斗穿衣”民间表演。
她烧毁了自己一身男式衣裳(当时法国在中国租借土地,有人穿岛国衣服向殖民者靠拢),改穿带波浪形的洋式衣裳,呼吁其他女性也改变传统的服装风格。
此举,首次打破了束缚了妇女的封建衣着约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妇女的解放运动。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妇女运动的兴起1919年5月4日的“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
它在发起和引导青年学生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方面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史上新文化、新思想、新动力的发展。
作为五四运动的组成部分,妇女运动,也得到了迅速兴起和发展。
五四运动中,妇女开始成为整个运动的组成部分。
在学生中,女性本来占少数,但此次运动中,她们站出来,成为新思想、新文化的直接支持者和维护者,女性在群体行动中具有重要的力量。
如胡适在街头演讲时,观众的绝大多数是学生和妇女。
五四运动中妇女所起的作用,使许多人意识到“妇女是重要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力量”。
从此,中国的妇女在政治和文化上开始发挥作用,并且取得了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她们开始更加积极地投身到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去。
三、30年代至40年代的战争和解放区妇女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妇女面临着极为严重的危机,她们要在战争、饥饿、疾病和文盲的痛苦中生存下去。
中国近代20位杰出女性中国近代杰出女性

中国近代20位杰出女性中国近代杰出女性中国近代20位杰出女性秋瑾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祖籍浙江山阴,生于福建云霄。
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她是中国首位女权运动者,近代中国女性革命的象征,“辛亥三杰”之一。
她为辛亥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何香凝何香凝(1878年6月27日-1972年9月1日),广东南海人,生于香港。
中国女权运动的先驱之一,民革主要创始人,国民党元老,建立民国的功臣,“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抗日统一战线的一个方面军,也是新中国创始人之一。
她是中国第一次庆祝妇女节活动的发起者。
她的“妇女在法律上、经济上、教育上一律平等”提案在全国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在她的号召下,1924年3月8日中国第一次在广州发起公开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的活动。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人民政府通令全国,正式确定3月8日为妇女节。
唐群英唐群英(1871年12月8日-1937年4月25日),生于衡阳市衡山县新桥镇黄泥村。
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中国女权运动领袖、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辛亥革命功臣、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为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立下奇功。
宋庆龄宋庆龄(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上海人。
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一位名誉主席。
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被尊称为“国母”。
宋美龄宋美龄(1898年3月4日-2003年10月24日),上海人。
中国近现代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中国国民党和中华民国的卓越领导人,在1943年6月至1949年1月期间担任中华民国第一夫人。
妇女解放运动

女论语
• 女子出嫁,夫主为亲。前生缘分,今世婚姻。 将夫比天,起义匪轻。夫刚妻柔,恩爱相因。 居家相待,敬重如宾;夫有言语,侧耳详听; 夫有恶事,劝谏谆淳;莫学愚妇,惹祸临身。 夫若出外,须记途程,黄昏未返,瞻望思寻; 停灯温饭,等候敲门:莫学懒妇,先自安身。 夫如有病,终日劳心,多方问药,遍处求神; 百般治疗,愿得长生:莫学蠢妇,全不忧心。 夫若发怒,不可生嗔;退身相让,忍气吞声: 莫学泼妇,闹闹频频。粗丝细葛,熨贴缝纫; 莫教寒冷,冻损夫身。家常茶饭,供侍殷勤, 莫教饥渴,瘦瘠苦辛。同甘同苦,同富同贫, 死同棺椁,生共衣衾。能依此语,和乐瑟琴; 如此之女,贤德声闻。
几千年的男权社会,妇女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 们没有参政的权利,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参与社会 生活的权利。最为惨烈的,是妇女的缠足。一双小脚的 形成,往往需要数年的缠裹,“小脚一双,眼泪一缸”, 一生的幸福从此葬送于这双小脚。在古代,男人可以有 三妻四妾,但是女人不能有自己的权力,要一心一意跟 一个男人,男人就可以移情别恋,女的就不可以。在家 中就要听一家之主(当然是男人)的话,男人就可以把 女人休了,但女人就不能向男人提出离婚。古代,女人 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男的早亡也要一生守寡, 做寡妇,女人不可以向男人吆喝、打男人等,女人不能 跨出家门,男人就可以闯南闯北,参加政治活动,女的 不可以。与兴女学相伴的19世纪末各地天足会的出现为 破除缠足陋习、解放妇女身心拉开了序幕。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大事记
• • • • • • • • 现代 1949年7月新中国第一份全国性妇女刊物《新中国妇女》创刊。毛泽东朱 德分别为它题词。 1957年11月郑凤荣在北京以1.77米的成绩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纪录。这 是中国运动员在田径运动中首次创造世界纪录。 1959年3月7日一艘900匹马力港湾柴油机拖轮“妇女号”在黄浦江下水, 这是中国第一艘由妇女担任全部设计的船舶。 1981年11月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中国队以七战七胜 的战绩夺得冠军。其后几年中,中国女子排球队连续五次在世界杯赛、世界 锦标赛和奥运会比赛中获得冠军。 1986年我国卫生部、劳动人事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联合下发的 《女职工保健工作暂行规定》,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次为女职工“五期” 保健制定明确规定。 1992年4月3日全国七届人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1995年9月15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胜利闭幕。从卑贱到平等
中国近代革命中的妇女解放运动与性别平等探讨

中国近代革命中的妇女解放运动与性别平等探讨在中国近代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妇女解放运动与性别平等问题一直是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这一主题,并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通过分析各个时期的背景、运动的发展和取得的成果,以及对今天中国社会的影响,展示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与性别平等的探索。
1. 辛亥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不仅为中国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也为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契机。
在这个时期,许多先驱妇女开始为妇女权益而奋斗。
1912年,《大公报》刊登了《为妇女平等权利之宣言》,提出了“男女一样平等”的理念,这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开端。
在此后的几十年中,随着各种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逐渐发展壮大。
2.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革命中的另一个重要节点,也为妇女解放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这个时期,许多妇女积极参与到反帝反封建的运动中,要求平等的教育与职业发展机会。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女性开始反对束缚妇女的封建礼俗和观念,追求个性解放。
此外,一系列的女性刊物和书籍的出版也为妇女运动提供了强大的媒体支持,推动了性别平等的探讨。
3. 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与成果妇女解放运动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的成立。
1924年,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成立了全国性的妇女组织——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这一组织成为推动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力量。
它通过组织妇女参加政治运动、争取平等权益、推动性别平等法律的制定等方式,为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妇女也在前线积极参与战斗与工作,展示了妇女的勇敢与智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将性别平等写入了宪法,确保妇女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益。
4. 妇女解放运动对今天中国社会的影响妇女解放运动对今天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妇女解放运动为中国妇女争取了教育与职业发展的机会,如今中国女性在各个领域都有了广泛参与与贡献。
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历史纵览

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历史纵览自古以来,中国妇女的地位一直十分低下,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缺乏教育和权利,面临着各种歧视和压迫。
但是,自19世纪末,随着新思潮和先进技术的传入,中国女性逐渐开始反抗封建的束缚,寻求自由和平等的权利,开启了一段漫长而辛酸的妇女解放运动。
本文将简述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历史发展。
第一阶段:启蒙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一阶段的中国女性解放运动始于19世纪末,在这个时期,社会上存在着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和传教士,他们提倡普及基础教育和维护女性权利。
其中,邵松年、胡适等人就公开发表过有关新妇女解放的文章。
同时,一些女性赴日本留学,接受了西方思想和知识的熏陶,开始引领新的思潮和文化。
第二阶段:五四运动(1919年-1927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是当时中国独立、改革和文化富强的标志,其中女性运动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五四运动中,女性开始提出了争取平等权利、改革封建婚姻制度、解除女性束缚等要求,并成立了各种妇女组织,如“中国妇女大专学院”、“中国妇女解放协会”等。
同时,一些女性作家、教育家、诗人也开始激起公众对女性权利和地位的关注。
不过,在这个时期,女性运动并未达到自己的独立和彻底解放,因为社会和政治环境的限制颇多,女性仍被封杀。
第三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7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阶段,期间,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压迫的斗争取得了胜利。
在这个时期,中国妇女的独立和解放运动达到了高峰。
共产党早在1920年代就成立了妇女组织“妇女闹革命队”,对女性权利的保障也成为了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
1931年,中国工农红军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妇女游击队,开创了女性参军的先河。
党的领袖毛泽东也在其著名的演讲《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阐述了女性解放和民主革命的关系。
第四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976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女性获得了法律保障,并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
胡适: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

胡适: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作者:林建刚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11期很少有哪场历史事件,像1919年的“五四”运动那样,将历史如此清晰明澈地划为两个时代,它既是一个崭新时代的开端,也是一个没落时代的终局。
它蕴藏的巨大力量不仅深刻地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命运,更冲击了人们的心灵,以高声的呐喊讓人们向过去告别,又以万丈激情将人们带向新的未来。
它更给人以一种积极的信心,让人们相信新的、几乎触手可及的光明未来正在前方等待着这个国家的人们。
几乎这个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参与到这场为国家命运寻求答案的运动中。
从公共知识界和学界,到工商界,再到工人。
运动中的每一个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这个国家中的一员,个体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对国家命运的共同关切也将每一个个人联系在一起。
在“五四100年”来临之际,我们特别策划了“我在,我见,我记得(1919-2019)”专题。
当后世回望这场运动时,就会发现,“五四”运动带给这个国家最重要也是最深远的遗产,并不仅仅是那一时代的变革,而是一种历史的自觉:“五四”运动中的中国人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意识到历史正把握在自己手中,中国人有能力也有必要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
所谓的“历史自觉”正是“五四运动”创造出的大写的“我”。
“我”是这个国家的一分子,“我”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我”感受到了时代的风云变化,“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正在创造“我们”的历史。
匡互生、梁启超、李大钊、蔡元培、傅斯年、罗家伦、陈独秀、胡适、顾维钧、陶孟和、孟宪彝、那桐、辜鸿铭、梁漱溟……这些名字,有的如雷贯耳,有的寂寂无闻。
但他们都为我们一次次还原着历史的细节。
五四学生运动爆发时,胡适并不在北京,而是在上海给杜威做翻译。
不过,此后不久,胡适很快离开上海回到北京,深度参与了五四运动后续的一系列活动。
不特如此,五四学生运动中的学生领导者,傅斯年也好,罗家伦也罢,不论在当时还是在后来,都与胡适有密切往来。
因此,未曾在北京亲历五四运动的胡适,也深度介入了这场运动,是毫无疑问的。
鲁迅与新文化运动有关的人物介绍作文

鲁迅与新文化运动有关的人物介绍作文在那风云变幻的时代,新文化运动如同一股汹涌澎湃的浪潮,冲击着旧有的思想藩篱,而在这场运动中,有几位人物熠熠生辉,其中就有鲁迅先生。
鲁迅,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道路。
他犀利的笔锋,如同锋利的刀刃,无情地剖析着社会的种种弊病。
说起鲁迅,就不得不提到胡适。
胡适这人,戴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的,看上去很有学者风范。
他倡导白话文,主张文学改良,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那股子认真劲儿,真让人佩服!为了推广白话文,他到处演讲、发表文章,那激情澎湃的样子,仿佛要把所有人都拉进白话文的世界。
还有陈独秀,那可是个有魄力的人物!他创办了杂志,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重要的阵地。
他性格豪爽,直言不讳,对于旧思想、旧文化的批判毫不留情。
记得有一次,他在演讲中大声疾呼,要打破旧的枷锁,追求新的思想和文化,那慷慨激昂的模样,至今让人印象深刻。
李大钊也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目光坚定,心怀理想,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不遗余力。
他总是深入浅出地给大家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让那些原本深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他的话语就像春风化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而鲁迅,他与这些人物相互呼应,共同推动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他的文字,不像胡适那样温和,而是充满了力量和愤怒。
他看问题总是那么深刻,那么独到。
比如他写的,那简直是对封建礼教的一记重拳。
他把封建礼教比喻成吃人的猛兽,让人毛骨悚然的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了其危害。
还记得有一次,我在图书馆里翻阅鲁迅的作品,周围安静得只能听到翻书的声音。
我沉浸在他的文字世界里,仿佛能看到他皱着眉头,奋笔疾书的样子。
他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子弹,直击社会的要害。
在他的小说里,那些小人物的命运让人揪心。
比如中的孔乙己,穿着破旧的长衫,站着喝酒,却还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
鲁迅把他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哀。
还有中的祥林嫂,命运悲惨,不停地诉说着自己的苦难,却得不到人们的同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代风云与妇女解放——新文化运动时期与几个女子有关的故事第27卷第5期2006年1O月韩山师范学院JournalofHanshanNormalUniversityV01.27No.5Oct.2006时代风云与妇女解放新文化运动时期与几个女子有关的故事关威(惠州学院政法系,广东惠州516007)摘要:五四新文化时期是近代社会和思想文化发生重要变革的时期,是妇女解放运动得到广泛深入发展的时期.许多开明人士从反对封建礼教,倡导个性解放的立场出发,对传统社会男女两性关系中违背理性的规范进行了揭露和抨击,提出了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原则和主张.对于推动妇女解放运动和社会变迁发挥了积极作用.当时发生的与几个女子有关的故事正是时代风云变幻的一定反映.关键词:新文化运动;时代风云;妇女解放中图分类号:D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883(2006)05—0080-061915年,新文化运动发生,引起了中国社会,思想,伦理,观念等最广泛深刻的一场变革,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妇女解放运动的强势推进,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亮点,成为中国妇女运动史上一个里程碑.针对传统社会规范对广大妇女的严重摧残,激进人士在民主和科学精神的鼓舞下,大力提倡开展妇女解放运动,对贞节观,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有力地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和社会变迁.本文所述当时发生在几个女子身上的故事,就是社会剧烈变革过程的真实反映.与谢野晶子:《贞操论》激起千层浪中国传统社会中,在以"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贞孝节烈"为核心的封建社会规范的严密控制下,广大妇女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妇女问题当中,首先是妇女受到性压迫,性禁锢的问题,其突出表现是针对妇女的片面贞节烈观念.这种观念反映了在理学思想影响下男女两性关系的极端不平等.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人士大力倡导妇女解放,首先对严重压迫妇女的片面的贞节烈观念提出严厉批评.1918年5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4卷5号刊登了周作人翻译的日本与谢野晶子的文章《贞操论》.与谢野晶子是日本着名作家,女权主义者.《贞操论》是与谢野晶子关于女权问题的重要文章.文中认为:"道德这事,原是因为辅助我们生活而制定的.到了不必要,或反于生活有害的时候,便应渐次废去;或者改正.""贞操应是人人遵守,人人实践的行为准则;不能只要求妇女守贞操,不应以贞操为压迫妇女的精神枷锁."[1]㈣.这篇译文发表后,随即引发了一场关于贞操问题的大讨论.1918年7月,胡适在《新青年》5卷1号发表《贞操问题》一文,对这一违背人性的现象进行严厉批评:"贞操不是个人的事,乃是人对人的事;不是一方面的事,乃是双方面的事……因为如此,男子对于女子,也该有同等的态度.若收稿日期:2OO6一O2—21作者简介:关威(1956一),男,辽宁本溪人,惠州学院政法系教授,硕士?8O?男子不能照样还敬,他就是不配受这种贞操的待遇.""若不问夫妇之间有无可以永久不变的爱情,若不问做丈夫的配不配受他妻子的贞操,只晓得主张做妻子的总该替他丈夫守节,这是一偏的贞操论,这是不合人情公理的伦理."J(H∞'1918年8月,鲁迅在《新青年》5卷2号发表《我之节烈观》一文,深入分析了这种现象的根源,表达了对它的切齿痛恨.鲁迅写道:"节烈难么?答道,很难.男子都知道极难,所以要表彰他.""节烈苦么?答道,很苦.男子都知道很苦,所以要表彰他.凡人都想活;烈是必死,不必说了.节妇还要活着.精神上的惨苦,也姑且弗论.单是生活一层,已是大宗的痛楚.""照这样说,不节烈便不苦么?答道,也很苦.社会公意,不节烈的女人,既然是下品;他在这社会里,是容不住的.社会上多数古人模模糊糊传下来的道理,实在无理可讲;能用历史和数目的力量,挤死不合意的人.""女子自己愿意节烈么?答道,不愿.人类总有一种理想,一种希望.虽然高下不同,必须有个意义.自他两利固好,至少也得有益本身.节烈很难很苦,既不利人,又不利己.""我依据以上的事实和理由,要断定节烈这事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3](. 1919年12月,李大钊在《新潮》发表《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一文,分析了贞操问题产生的原因:"女子贞操问题也是随着物质变动而为变动……到了牧畜,农业为男子独占职业的时期,女子的地位低降下去,女子靠着男子生活,男子就由弱者地位转到强者地位,女子的贞操问题从而发生,且是绝对的,强制的,片面的."文章结尾写道:"道德既是社会的本能,那就适应生活的变动,随着社会的需要,因时因地而有变动.""我们今日所需要的道德,不是神的道德,宗教的道德,古典的道德,阶级的道德,私营的道德,占据的道德;乃是人的道德,美化的道德,实用的道德,大同的道德,互助的道德,创造的道德!"[](P¨"'关于贞操问题的讨论,简单看是针对妇女问题的一个方面,实际上它引起人们对于妇女问题的广泛关注,成为妇女解放运动的一个突破口.李超:贫女之死呼唤平等经济权在中国传统社会,受宗法制度观念的影响,家庭中对于男孩有特别的钟爱,因为只有男孩才能传承家业,而女儿是"泼出去的水".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主要是指没有男孩,等于"断了香火".如果妻子不能生男孩,有钱人家的丈夫可以因此堂而皇之地纳妾;一般人家也要想办法"过继"一个男孩.在这种社会,女子在家庭中自然成为"人下人".1919年8月,北京女子高师一位广西籍的女学生李超,因其过继的哥哥和嫂子无理剥夺她对于家庭的财产权和继承权,贫病交加而不幸去世,成为旧礼教的一个牺牲品.这件事引起人们对妇女在家庭中争取平等财产权利的进一步关注.l2月,在李大钊等人的倡议下,北京学界为李超举行了一个非常庄重的追悼会,许多名人参加.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会上致辞说;"今日为李超女士开追悼会,在李女士的境遇很可悼,我们自然要有追悼的表示.但我想与李女士同一境遇的,不知道有若干人.""李女士是已经死了,我们只好追悼一回罢了.我们应当想一个解决的方法,不要再见无数李女士的悲惨境遇, 再来开无数的追悼会,这是我们应当觉悟的."[5]∞胡适在《新潮》2卷2号发表《李超传》,以同情,悲愤的心情对李超求学,受困,去世的经过作了详细叙述,文章结尾写道:"李超传的根本问题,就是女子不能算为后嗣的大问题.古人为大宗立后,乃是宗法社会的制度.后来不但大宗,凡是男子无子,无论有无女儿,都还要承继别人的儿子为后.即如李超的父母,有了李超这样的一个好女儿,依旧不能算是有后, 必须承继一个'全无心肝'的侄儿为后.诸位读了这篇传,对于这种制度,该发生什么感想?"]''1920年1月,陈独秀在新青年》7卷2号发表《男系制与遗产制》一文,对李超事件背后的社会因素作了深入分析: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遗产制……现在已经不是宗法社会,什么男系制,女系制都是过去的历史问题,不是现在的社会问题,除了几个贱丈夫,自然没有人明目张胆地拿男系制来做道德,法律底标准.至于遗产制度,也应该随着社会底趋势有个应时的改革才好……李女士底承继的哥哥,固然是残忍没有"人"的心;但是我以为不能全怪他,我对于社会制度要发两个疑问:(1)倘若废止遗产制度,除应留嫡系子女成年内教养费以外,所有遗产都归公有,那么李女士是否至于受经济的压迫而死?(2)倘若不用男系制做法律习惯底标准,李女士当然可以承袭遗产,那么是否至于受经济的压迫而死?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o~7](P475--477)北京大学教授张竞生在《美的社会组织法》中也特别谈到这~问题,认为:"要求女子得与伊的兄弟同分产业——此事除一面从法律要求规定外,现在最紧要的应由各地女界发起一个有计划的社会运动例如以北京说,先当做成了一篇极感动人的启事,提向那些比较开通的智识界,外交界,慈善界与农工商界等征求同意愿者签名,代为登报赞扬,同时也算是为他们的女儿作保证人,免使将来伊们家人的反复."他还表示:"今从我本身起,即日宣誓对于自己女孩与男孩,若有家产一律平分,这篇文就是给我女儿最好的凭据.极愿许多父母即日起来同我表示一样的主张."L8]'陈淑君:移情别恋是我的应有权利中国传统社会"三纲"中的"既嫁从夫",所谓"嫁"包括女子与丈夫结婚以及女子与未婚夫定婚两种情况.也就是说,女子一旦与未婚夫定婚,就成为"人家的人".女子不但没有解除婚约的权利,甚至假如未婚夫死了,女子也要被迫为他守贞节,即所谓"望门寡",这是对女性正常生活权利和人格权利的践踏.这一极端不合情理的规范在新思想的冲击下出现了缺口. 1923年4月29日,《晨报副刊》发表张竞生的《爱情的定则与陈淑君女士事的研究》一文, 成为当时引起震动的又一件新闻.事情是这样的:张竞生一个朋友的未婚妻叫陈淑君,当时在北京上学,住在其姐姐陈纬君的家里,她的姐夫是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谭熙鸿.陈纬君因患有重病,无法照顾家庭,陈淑君常常帮助料理大部分的家务,既是照看姐姐,同时对于姐夫和他们的孩子也有很深切的同情.过了一段时间,陈纬君不幸因病去世,谭熙鸿陷入失去妻子的悲痛之中,而且也被许多琐碎的家务缠住了手脚.陈淑君此时没有忍心离开,不久便与姐夫谭熙鸿恋爱并确定婚姻关系,并且与原来的未婚夫脱离关系.此事在京城上上下下引起许多人的非议,弄得风波乍起.张竞生此时大胆地站了出来,发表了一番支持的言论.张竞生认为:"一,爱情是有条件的.什么是爱情?我一面承认它是神圣不可侵犯,一面又承认它是由许多条件所组成二,爱情是可比较的.爱情既是有条件的,所以同时就是可比较的东西.三,爱情是可变迁的.因为有比较自然有选择,有选择自然时时有希望善益求善的念头,所以爱情是变迁的,不是固定的.四,夫妻为朋友的一种.夫妻的关系,自然与朋友的交合有相似的性质.依上的四个定则说来,凡要讲真正完全爱情的人,不可不对于所欢的——或在初交,或已定约,或经成婚——时时刻刻改普提高彼此相爱的条件.一可得了爱情上时时进化的快感,一可杜绝敌手的竞争""若在夫妻结合无爱情的条件,无比较与无变迁的地方,男女仅是一种性欲的交换品,夫妻不过为一种家庭的不动产.在这样可怜的恶劣社会和家庭,女的则守'嫁狗随狗'的训言,男的则存'得过且过'的观念.""爱情原是有条件的,比较的,可变迁的东西,夫妻相守如能永久,或已定婚必要守约,这个或许是一种好事.倘若夫妻不能长久,或定婚至于解约,乃为个人主观与环境及爱情条件的变化,断不能就说他是一定不好了.明白此理,我对于陈女士不独要大大原谅她,并且要赞许她.,,【9J张竞生的这番话使一些人改变态度,认同了陈淑君的作法.周作人对张竞生的观点就表示赞成,他在《爱的创作》文中写道:"无论他的文句有怎样不妥的地方,但我相信他所说的'凡要讲真正完全爱情的人不可不对于所欢的时时刻刻改善提高彼此相爱的条件,一可得了爱情上时时进化的快感,一可杜绝敌手的竞争'这一节话,总是十分确实的."[1.]¨?82?邓春兰壬兰:女子要上国立大学过去受传统观念"男女授受不亲"的影响,男人和女人在社会上是不能公开交往的.在学校教育方面,自清末开办女子学校以来,女子虽然有了公开受教育的机会,但只能在专门的女子学校接受教育,存在一定的不平等.于是,人们对这一作法提出质疑.1918年,一些人发表言论,探讨大学能否实行男女同校的问题.不少进步人士对此表示理解和赞同.1919年1O月,周炳琳在《少年中国》l卷4期发表《开放大学与妇女解放》一文,谈到妇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好处:"妇女若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自然增高许多,可以打破世上男子轻视妇女的陋习;而且学术竞争的结果,可以使妇女知道男子并不是了不得的,妇女不见得低于男子.有了这个觉悟以后,教育平等以外,自然会去争别的平等的.""已受高等教育的妇女知道妇女解放应该怎么样进行才能够成功,知道自己对于一般没有受高等教育和完全没有受教育的女同胞有指导启发的责任.时日久一点,全国的妇女团结起来,对于一切不好的旧制度行总攻击,那时完全解放一定能够成功."](蹦李达在着名的《女子解放论》文中对此也有见解:"既然知道女子的能力与男子是一样的,就应该把女子当一个'人'看.权利义务,既然主张平等,所受的训练,不可不平等,所以我主张男女同校,自幼稚院而小学,而中学,而高等,而大学,都是可以同校的.""若说男女应该有别,而且操作不同,不宜同校的话,这便是男子阀因噎废食的恶劣根性,不以'人'待女子的.男女同校,不过要求撤去在过去社会中妇人生活之不自然的和人为的障壁,并非要求女性变为男性.这是明明白白的道理,想再也没有疑问了."[化H在这种形势影响下,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有胆有识,毅然决定l920年春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实行男女同校,成为当时教育改良与妇女解放具有开拓性意义的举措.北京大学男女同校一事,是两位新女性最先提出的:她们是邓春兰,王兰.邓春兰生于甘肃循化,l919年初考入北京女子高师.她曾给蔡元培写信,随后又在报刊发表文章,呼吁大学开女禁.蔡元培是北京大学民主自由风气的培育者,素以思想开明着称,他对于大学开女禁其实早有考虑.1919年底,他在答上海《中华新报》驻京记者问时明确表示: "因教育部所定规程,对于大学学生,本无限于男子之规定.""即如北京大学明年招生时,倘有程度相合之女学生,尽可投考.如程度及格,亦可录取也."1"133这实际上为男女同校开了绿灯.王兰原籍江苏无锡,l6岁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后因病休学.邓春兰的呼吁见报后,王兰深有同感,便鼓起勇气去见北京大学教务长陶孟和,请求人北大旁听.得到校方允许后,王兰1920年春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一年级旁听.随后,邓春兰及另外7名女生也获准入北大旁听, 不久又转为正式学生.这9位女学生成为中国国立大学第一批女学生.蔡元培的这一大胆行动, 既是对妇女解放的有力推动,也在近代教育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因此,北京大学学生徐彦之撰文记述了此事的详细过程,并赞扬说:"在今天, 在中国,以国立学校公开的男女共育,北京大学算是破题儿第一遭了.经过了这次试验成功,此后便不成问题了.所以是,以后中国的教育,中国的学校,渐由女性除外的教育,女性除外的学校,变为全人的教育,全人的学校;以后中国的文明进步亦渐由半身不遂,而为双足并进了." 1921年9月7日,陈望道在《民国日报》副刊Ⅸ妇女评论》发表《男子们别怕》一文,对男女同校表示理解和赞同:"像现在这样,男子对女子无理由的轻蔑,女子向男子无条件的屈服, 总不是事要想纠正彼,在读书人一方面唯一的稳便而又有力的方法,就是男女共学,从小学起直至大学,一律男女共学.同学就可以使男女从没有性之自觉的时候起,女子同化于男子活动的气质与强健的意志,女子融合于男子优美的情感与绵密的思虑:特性可以互相映发,而不致交相磨灭."[¨]'胁.'继北京大学之后,北京,南京,广州等地一些大学也开始招收女生,不久影响到一些中学也开始男女同校,形成较好的社会氛围.山格夫人:节制生育运动的先驱者两性关系中,生育是一个对妇女有重要影响的问题.如果妇女婚后生育不节制,既严重损害身心健康,也会受到没完没了的家务拖累,很难有平等的地位.留法博士张竞生是中国最早提出节制生育主张的人之一.张竞生1920年从法国回到广东,曾向当时的广东省督军陈炯明提交一份报告,建议在中国实行计划生育,首先从广东做起.但是陈炯明不予理睬1921年1O月,张竞生被蔡元培聘请为北京大学哲学教授,他编写的讲义《美的人生观》,《美的社会组织法》,以社会学的观点分析中国现实,提出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其中多处谈到节制生育的问题.在《美的人生观》中,张竞生颇有感触地写道:"我于三年前看见我国人猪狗似的繁育,为父母者仅知射精受孕,无教无养,以致孩子男成为盗,女变为娼.那时尝极力提倡生育限制法,大受社会的咒骂.不一年间美国山格夫人来华提倡同一的论调,前时骂我的报纸者竟一变而为欢迎山格夫人的主张了.实则我的学理比山格夫人的高深得多.但我被侮辱,伊享盛名,所以不同的缘故,因为伊是美国的女子,我是中国的男人](跚'张竞生所说的山格夫人是当时世界上因主张节制生育而非常着名的人士.山格夫人早年是美国纽约的一位护士,她工作中目睹许多妇女元计划生育的烦恼和痛苦,强烈意识到应该设法帮助妇女采取节育措施以减轻痛苦.山格夫人不顾世俗偏见和法律禁令,l917年在纽约开办了一个"产儿节制诊所",专门教授妇女采用科学方法避孕.由于触犯了法律,她一度被关进监狱.不久,山格夫人获释.她更坚定自己的信念,继续推进节制生育事业.山格夫人先后发表了几部关于节育的理论和方法的着作,比如《一桩控制生育案》,《人类文明的支点》,《女性与新种族》, 《婚姻中的幸福》等,并在1921年倡导创建了美国控制生育同盟.这一切为她赢得了广泛的声誉.1922年4月,应张竞生,胡适等人的邀请,山格夫人来华活动,并且到北京大学演讲,曾经引起较为广泛的注意.北大校长蔡元培亲自写了启事:"无限制的生育,使人口之增加超过教养的能力,小之可致一身一家之贫篓,大之实为世界文化与和平之一大危机.西洋自马尔图斯以来,学者多有提倡'生育制裁'(BirthContro1)之论者.但社会习于成见,往往认此事为不道德.实则与其生而不能养,与其生而杀之以贫病,何如预为制裁而不生之为愈乎?"L1n跎'山格夫人在北大演讲的题目是《生育节制的什么与怎样》.山格夫人说:"生育制裁的问题,是新社会哲学中的一个中心问题,是精神和文化的要求的表征,不只是经济上的问题.而且这问题并不是新发生的,早就发生的了,这便是所谓人121问题.""这是因为如果对于生育不加制裁,人121增加的速度是很快的,而智识,科学和经济的进步是不能像人121增加的速度那样快;结果人121的增加便超过了人类文化所能教养的能力,而且因此发生了大祸."Lln.山格夫人最后说:"我现在总起来说,生育节制的重要,想诸君一定承认了.我希望在中国也组织一个协会.这次美国派一百个代表,赴英国的国际生育节制大会,我希望下一次开会时,中国也能派出这许多的代表.简单说,这个问题是新社会学的中心.诸君都是少年人,常常梦想革命,梦想社会的改良等等;但人口问题一天不解决,这些梦想都是空的.所以我希望诸君坦白的老实的研究这个问题,帮助人类造成国际问永久可靠的和平.99117](P142)当时, "听讲的人满坑满谷,四壁有站着的,窗口上有爬着的,甚至把北大三院的窗户桌儿都要给挤坏了,热烈之盛况,可以想见"[](九∞.紧接着,不少报刊对山格夫人的经历和主张作了专门介绍.比如陈望道在其主编的《民国日报》副刊《妇女评论》上连续发文介绍山格夫人.指出"借桑格夫人到来的光,或许可以减轻了一点蠢痴的遗传的死症."Ll4J(H桕显然表明了这一事件带来的广泛影响.从上述与几个女子有关的故事可以看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在激进人士的推动下,在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影响下,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有了实质性进展,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这几个女子的故事,既是时代风云影响下发生的,反过来,也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的反作用,成为鼓舞广大妇女争取解放的一种力量,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参考文献:[1]陈子善,张铁荣.周作人集外文(上集)[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2]胡适.贞操问题[A].全国妇联.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C].北京:三联书店,l981.[3]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jb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李大钊.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A].全国妇联.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C].北京:三联书店.1981. [5]高平叔.蔡元培全集(三)[M].北京:中华书局, 1984.[6]胡适.李超传[A].全国妇联.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C].北京:三联书店,1981.[7]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M].北京:三联书店.l984.[8]江中孝.张竟生文集(上)[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9]江中孝.张竞生文集(下)[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ElO]高瑞泉.理性与人道——周作人文选[M].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11]周炳琳.开放大学与妇女解放[A].全国妇联.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C].北京:三联书店, 1981.[12]李达.李达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