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归纳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归纳

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归纳

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归纳记叙文六要素记叙文六要素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作用概括文章内容、归纳故事情节。

举例(统编八上)《背影》内容概括:冬日的一个下午(时间),在南京火车站(地点),“我”(人物)坐火车去北京(起因),父亲(人物)来车站送“我”(经过),“我”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发出“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感慨(结果)。

02常见题型常见类型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

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多表现的认识和感受。

其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举例:(统编八上)《藤野先生》就是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

抒情散文一般事件的具体过程不详细,没有完整的情节,人物描写也不详细。

而是通过人、事、物、景传达出来的声音,反映了一个完整的精神面貌,体现了一种特定的精神或主题。

举例:(统编七上)《春》通过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抒发了对春天喜爱至深的情怀,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哲理散文哲理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并加以评论总结。

举例:(统编八上)《我为什么而活着》为“总——分——总”结构,在第一段直抒胸臆,总结了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接着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加以详细解释;最后一段对自己的一生做出总结,他认为这样活是值得的,有意义的。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一种体裁。

举例:(统编九上)《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我们”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叔叔于勒的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时的不同表现和心理。

小说三要素:①人物(作用: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②情节(作用:承上启下;吸引读者;设置悬念;背景设置;埋下伏笔);③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一、文言文阅读1.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代词、助词等- 而:连词,表并列、转折、因果等- 以:介词,表示用、因等- 于:介词,表示在、比等2. 古今异义词的识别与理解- 例如“走”古义为“跑”,“汤”古义为“热水”等3. 常见文言文句式结构- 主谓宾结构-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4. 翻译技巧- 直译与意译的结合- 保持原句意思的准确性二、现代文阅读1. 文章主旨大意的把握- 抓住文章标题、开头、结尾等关键部分2. 段落大意的提炼- 分析段落结构,识别中心句3. 作者态度和观点的理解- 通过文章的字词选择、句式结构等推断4. 推理判断题的解答技巧- 根据文章信息进行逻辑推理三、写作技巧1. 作文结构的安排- 开头、中间、结尾的逻辑性与完整性2. 论据的选择与运用- 选择有力论据,合理组织论述3. 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拟人、排比等4.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避免语病四、诗词鉴赏1. 诗词基本知识- 诗词的形式、格律、韵律等2. 诗词内容的理解- 主题、情感、意境等3. 诗词表现手法的识别- 比喻、象征、拟人等4. 诗词鉴赏题的解答技巧- 结合诗词背景、作者生平等进行深入分析五、语言知识运用1. 词语的正确运用- 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 成语的正确使用2. 句子成分分析- 主语、谓语、宾语等的识别3. 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逗号、句号、引号等的规范使用4. 语病的识别与修改- 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逻辑混乱等问题的修正六、阅读理解策略1. 快速阅读与精读的结合- 先快速浏览全文,再针对重点部分进行深入阅读2. 关键词的标注与记忆- 划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帮助理解和记忆3. 信息的整合与归纳- 将文章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理解4. 问题解答的技巧- 根据问题类型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七、名著阅读1. 了解名著的基本情节- 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发展脉络等2. 名著中的主题思想-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人性探讨等3. 名著的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结构布局、人物塑造等4. 名著阅读题的解答技巧- 结合作品背景和作者意图进行分析八、综合实践能力1. 信息筛选与整合- 从多个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2.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面对实际问题,运用语文知识和思维能力进行解决3. 创新思维的激发- 鼓励学生在阅读、写作中展现个性和创新4. 跨学科知识的运用- 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结语:掌握上述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对于提高中考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初中语文中考高频考点重点题型答题模板全汇总

初中语文中考高频考点重点题型答题模板全汇总

初中语文中考高频考点重点题型答题模板全汇总诗歌答题模版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点出境界特点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对读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的本来意义及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运用什么手法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形象类型特点)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现代文答题模版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文体、结构、中心等)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积累-现代文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 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 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 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 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 C象征意义 D 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 B抒写美 C抒发作者情感 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 E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 B生活和社会环境 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 B人物的精神风貌 C人物的思想特征 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 B自由直接 C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 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 D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C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 B传神鲜明17.插叙:A丰富内容 B深化主题 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 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 B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 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 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 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 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 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 C衬托作用 D渲染、烘托气氛 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中考语文常见必背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常见必背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常见必背知识点汇总中考语文常见必背知识点(1)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2) 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3)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

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4)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5) 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了的时候。

(6) 媚上欺下:讨好巴结上级,欺负下级。

(7) 登峰造极:比喻达到顶峰。

(8) 恪尽职守:严格遵守,尽职尽责。

(9) 荒凉、冷落的意思。

萧索(10) 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

瑟索(11) 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惘然(12) 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隔膜(13) 看不起。

鄙夷(14)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15)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16)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17)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都做不成。

(18)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19)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20) 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推敲(21) 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

创意(22) 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模式(23) 还没有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素材(24) 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原理和法则,而总结出理性的知识。

(25)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26)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27)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8)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29)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

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30)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31)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32) 狂妄自大:极端的自高自大。

(33) 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刻理解。

不求甚解(24) 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豁然贯通(35) 读书总有好处。

开卷有益(36)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

2023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汇总

2023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汇总

30.无事不登三宝殿:俗话。即没有重要的事不敢来麻烦的意思。“三宝”,佛教名 词,指佛、法、僧。
31.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32.谥号:是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迹行为给他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褒贬善恶。如 范仲淹谥号为文正公。
33.“岳阳楼”四绝:滕子京修岳阳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写,邵(su)篆额( 用篆字书写的匾额)一时传为四绝。
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次序。
24.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在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也称“五鼓”或称五夜 。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四更1点—3点,五更3点—5点。
25.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 (三春);四、五、六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②称天子:殿下
③称将军:麾hui下[NextPage]
④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阃(kǔn)(对方的妻子),令兄(对 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对方有关的人或物 。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的母亲) ,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见);贤 ,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用辈友人中长于自已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 为仁公等。
⑤称年老的为:丈、丈人(后来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泰水”。
⑥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

中考学生必备语文知识点归纳

中考学生必备语文知识点归纳

中考学生必备语文知识点归纳初中作为最重要的学习时间段,语文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语文中考必备知识点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考学生必备语文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中考语文必考重点一、确定中心论点的主要方法是:①标题要区分论题和论点②开篇点题③篇末点题(“所以、总之、归根结底、一句话”)④概括论据证明的观点。

方法: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

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二、论据知识的考查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剖析论据。

论据替换、论据能否证明类似论点并说明理由,引用这一论据作用等。

②补充论据。

原则:必须真实;要典型;要能证明论点方法:一定要看清楚是让你举什么样的例子,是名人的还是其他的。

A、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B、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答题方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③概括论据的内容(规定字数)。

格式:人物(事物)+主体特征(发生发展结果)④调换论据的顺序、删除等(往往不能调换,论据的前后肯定有相照应的词语和句子)⑤根据论据概括段落的观点、内容。

三、重点考察文章或段落的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举例论证、通过……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观点),使论述更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有力的论证论点道理论证(引证法):引用……名言来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充分、更深刻,更具有权威性,有力的论证论点比喻论证:用……来比喻……,把……这一深奥的道理,说得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中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汇总·)中考语文重点知识1.小说三要素:A人物B情节C环境2.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B论据C论证3.比喻三要素:A本体B喻体C喻词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因why何过how 何果what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B偶尾同韵C中联对偶D平声合调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B议论C抒情D说明E描写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B列数字C打比方(喻)D作比较E分类别F下定义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B总分结构C分总结构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B按空间顺序C按逻辑顺序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第一部分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第三部分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中考语文重点知识梳理成语题常见错误类型(1)望文生义。

中考语文考点知识点整理归纳

中考语文考点知识点整理归纳

中考语文考点知识点整理归纳一、词语辨析1.同音异形词:如夏天和炎热、寒冷和冰冷等。

2.同义词、近义词:如爱、喜欢、宠、钟情等。

3.反义词、对义词:如高和低、大和小等。

4.省略句中的词语:如“人多会乱。

”中省略了“说”。

二、词义理解1.根据上下文理解词义:如“他的言行举止充满了自信。

”中的“言行举止”的意思是行为表现。

2.根据常识、文化背景理解词义:如“日暮归途远。

”中的“归途”是指回家的路程。

三、短语搭配1.动宾短语:如做作业、看电视等。

2.表示时间的短语:如昨天晚上、每天早晨等。

3.表示地点的短语:如在教室里、在家里等。

四、句子结构分析1.主谓结构:如小明学习认真。

2.主谓宾结构:如他们每天晚上看电视。

3.定语从句:如那个戴红帽子的人是我的哥哥。

4.状语从句:如如果明天下雨,我们就不去游泳了。

五、修辞手法1.比喻:如他的笑容像太阳一样明亮。

2.排比: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3.比拟:如她的笑声像银铃一样清脆。

4.夸张:如我等了一个世纪那么长时间。

六、文言文阅读1.阅读诗词:提醒注意韵律和意境的表达。

2.理解文言文句子的结构和语法:如定语后置、句末反问等。

3.理解文言文中的典故和成语:如卧薪尝胆、飞黄腾达等。

七、文学常识1.了解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和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2.了解一些古代诗人、作家的作品和代表作:如李白、杜甫等。

八、阅读理解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2.根据短文内容进行推理判断。

3.根据短文内容填写表格、完成句子等。

九、写作技巧1.写作基本要求:如开头、结尾等。

2.描述人物、场景和心情的技巧。

3.运用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初三必考语文知识点归纳

初三必考语文知识点归纳

初三必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初三学生在准备中考时,语文科目的知识点非常广泛,包括古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文学常识等。

以下是一些初三必考的语文知识点归纳:一、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诗歌的格律、韵律、对仗等。

- 古诗词的鉴赏技巧: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意象等。

- 古诗词的背诵:掌握必背的古诗词,能够熟练背诵并理解其含义。

二、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包括句式结构、虚词用法、古今异义词等。

-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理解其含义。

-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够分析文言文的主旨、作者观点和写作手法。

三、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的基本知识:包括文章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 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能够分析文章的主旨、作者观点、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 现代文的鉴赏:能够评价文章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四、作文写作- 作文的基本结构:包括开头、发展、转折、结尾等。

- 作文的写作技巧:包括选材、构思、表达、语言运用等。

- 作文的类型: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掌握不同类型作文的写作方法。

五、文学常识-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了解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 文学流派和文学运动: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流派和文学运动的特点。

- 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包括作品的体裁、主题、风格等。

六、语言文字运用- 汉字的基本知识:包括汉字的构造、笔画、笔顺等。

- 成语和谚语的运用:能够正确使用成语和谚语,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 语言的规范性:能够遵循语言的规范,避免语病。

七、文化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礼仪等。

- 外国文化常识:了解一些外国的文化特点和习俗。

八、名著阅读- 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包括精读和泛读,能够深入理解名著的内涵。

- 名著的分析和鉴赏:能够分析名著的人物形象、情节构造、主题思想等。

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复习这些知识点,初三学生可以更好地准备中考语文科目,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应试能力。

中考语文高频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高频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高频知识点归纳(总结)中考语文高频知识点归纳(总结)中考语文考察文言文部分,都是课内选择,要注意特殊字词解释是否严谨,比如词类活用;也要注意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的描述是否过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语文高频知识点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概括文章内容知识点(1)在归纳的基础上概括。

归纳与概括是相辅相成的,归纳是为了更好地概括。

(2)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概括要点,一般有两种形式:a.利用原句进行连缀,抓住重要的词语或短语;b.是依据原文的意思,换成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一般的原则:浅显的试题可借助原文中的词语概括,较难的则需要自己用语言概括。

当然,题目有具体要求的例外。

(3)抓住特征加以概括。

特征是一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

(4)借助一定语句,概括中心及表达的主题。

散文的结尾句表达一般比较含蓄,但表达的意旨却应该是明朗的。

可能表达一种希望、信心、理想等。

要透过含蓄的句子,深挖本质内涵,不要只停留在表面上。

概括中心或主旨的题目,在作答时,最好答出二至三条。

一方面答多了不扣分,另一方面答案往往是多方面的。

中考必背知识点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语文修辞方法及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史上最全的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归纳

史上最全的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归纳

史上最全的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归纳为了帮助你更好地复习中考语文,我将史上最全的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归纳如下:
一、文章鉴赏
1.识别文体和语义特点:散文、诗歌、小说等;
2.情感、思想表达:主题、观点、态度等;
3.识别修辞和表达手法:比喻、夸张、反问等。

二、诗歌鉴赏
1.背诵和解析名诗: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鹳雀楼》等;
2.词语和句式翻译:理解古代诗歌的意义;
3.表达主题和意境:如何通过韵律、节奏等手法表达感情和意境。

三、文言文阅读
1.识别文言文的特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2.理解古文的意义和结构:文句间的逻辑关系、修辞手法等;
3.解析文言文的问题和备注:词语、句子、段落的含义等。

四、现代文阅读
1.掌握现代文的解题技巧:借助语境和上下文进行理解;
2.深入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要点:开头、结尾和主题等;
3.识别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比喻、夸张、对比等。

五、古代诗词鉴赏
1.背诵和解析古代诗词:如《鹅》、《夜泊牛渚怀古》等;
2.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押韵、对仗、意象等;
六、写作技巧
1.作文的基本要素:标题、段落、结构和语言表达;
2.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记叙文、描写文、议论文等;
3.发现思想和素材:观察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

以上只是史上最全的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的一部分,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需要更多的知识点或解析,请告诉我。

中考语文必考的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考语文必考的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考语文必考的知识点总结大全中考语文必考的知识点总结11.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2.中间感觉压抑:情绪积累在心里不允许发泄。

3.难以接近:很少有人来。

罕见,罕见。

4.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

5.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6.死不瞑目:不达目的不罢休。

7.稍纵即逝: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8.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9.枕戈待旦: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10.不值一提。

11.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互相救助。

12.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13.精益求精:好了还要求更好。

益,更。

8.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9.销声匿迹:消失声音,藏起形迹。

10.俯首贴耳:形容非常驯服恭顺。

11.目不识丁:形容人不识字。

12.博览群书的人:知识丰富的人。

13.不胜枚举:例子很多,无法一一列出。

胜,能够承担或承受。

14.雅俗共赏:文化高的人和文化低的人都能欣赏。

15.无稽之谈:毫无根据的陈述。

检查,检查。

16.惊艳:把看到的赞美到极致。

17.左右逢源:比喻做事情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

中考语文必考的知识点总结2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

初中中考语文知识要点复习归纳(8篇)

初中中考语文知识要点复习归纳(8篇)

初中中考语文知识要点复习归纳(8篇)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

而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初中中考语文知识要点复习归纳,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中考语文知识要点复习归纳篇1【知识考点归纳】1、积累词语,理解“骄奢、清吟、荫庇”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品味文中优美语言,理解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领会运用象征手法,用“春水”、“小树”等形象的比喻表达深刻的思想的写法。

4、理解作者对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人生感悟及豁达乐观的人生观。

5、有条理、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典型考题分析】例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不是每条一条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探究思路:这道题考查的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析句子的含义。

解答这一类题时,一般应首先明白所给句子的字面意义来,然后紧紧围绕该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句子,结合课文主题,对所给句子含义作具体的推敲分析。

这个句子的原义应是“只有不断流动,生命之水才有活力;只有不断生长,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根据这样的解题思路,我们就不难得出这个句子的具体含义是: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

专升本语文课文知识点复习1.作家作品马致远,元代著名的散曲作家,人称“曲状元”。

《天净沙》,曲牌名。

元代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之分,小令只有一支曲子。

套数由同一曲调中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

这首《天净沙》是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

2.鼎足对鼎足对就是指三个互为对偶的句子组成的对联。

第一句可对第二句,第二句可对第三句,第三句也可直接与第一句相对。

这首小令语言凝练自然,明白如话,而又内涵丰富,意境深远。

特别是开头三句的“鼎足对”,由三组名词九种景物构成,既没用动词,也没有关联词连接,而意境自现。

初三中考语文重要必背知识点归纳

初三中考语文重要必背知识点归纳

初三中考语文重要必背知识点归纳初中语文中考必备知识点总结【知识点储备】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扬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肖像)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二、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三、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四、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十五、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六、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七、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八、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例证法)、道理论证(引证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喻证法) 【答题技巧】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作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 (议论文、记叙文)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6、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中考知识点归纳2024语文

中考知识点归纳2024语文

中考知识点归纳2024语文中考是学生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语文作为中考的必考科目,其知识点的归纳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以下是2024年中考语文知识点的归纳,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准备考试。

一、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复习时,应重点掌握以下几类知识点:- 常见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等的用法和意义。

-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 古文翻译技巧:直译与意译的结合,注意保留原文的韵味和风格。

二、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主要考察学生对现代汉语文章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

复习要点包括:- 文章结构:掌握文章的开头、发展、转折和结尾。

-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常见修辞手法的识别和理解。

- 文章主旨: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三、作文作文是中考语文的重头戏,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作文复习要点:- 写作技巧:包括开头、发展、结尾的写作方法。

- 素材积累: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包括名言警句、历史典故等。

- 审题立意:准确理解题目要求,明确写作方向。

四、诗词鉴赏诗词鉴赏是中考语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考察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复习要点:- 诗词形式:了解不同诗词的格式和特点。

- 意象分析:掌握如何通过意象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

- 情感表达: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诗词的情感色彩。

五、文学常识文学常识的复习,包括对文学流派、文学体裁、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的了解。

- 文学流派: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

- 文学体裁:诗歌、散文、小说等。

- 重要作家作品:了解作家的生平、创作背景和代表作品。

结束语中考语文的复习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过程,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和巩固。

希望以上的知识点归纳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准备中考,取得理想的成绩。

记住,勤奋和坚持是成功的关键。

祝所有考生中考顺利,成绩优异!。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中考语文必备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中考语文必备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中考语文必备一、基础知识。

(一)字词。

1. 字音字形。

- 常考多音字,如“行(xíng、háng)”“处(chǔ、chù)”等。

要根据不同的词语语境确定读音。

- 易错字形,如“眼花缭乱”的“缭”容易写成“潦”,要注意字形的准确书写,多通过练习和记忆易错字表来加强。

2. 词语理解与运用。

- 近义词辨析,像“必须”和“必需”,“必须”强调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一般用来修饰动词;“必需”侧重于表示不可缺少,一般用来修饰名词。

- 成语的正确使用,要注意成语的本义、引申义以及适用对象等。

例如“莘莘学子”中的“莘莘”不能误写,且该词用来形容众多的学生。

(二)语法知识。

1. 词性。

-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和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的区分。

例如“美丽”是形容词,“在”是介词。

2. 句子成分。

-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如“小明(主语)高兴地(状语)吃(谓语)苹果(宾语)”。

3. 病句类型及修改。

- 搭配不当,如“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应将“改进”改为“提高”。

- 语序不当,例如“我们讨论并听取了校长的报告”,应改为“我们听取并讨论了校长的报告”。

- 成分残缺,像“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应删去“通过”或者“使”。

- 语义重复,如“大约”和“左右”不能同时使用。

(三)标点符号。

1. 句号、问号、叹号。

- 句号用于陈述句末尾;问号用于疑问句末尾;叹号用于感叹句、祈使句表示强烈感情的末尾。

2. 逗号、顿号、分号。

- 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顿号用于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如“红的、白的、蓝的花朵”;分号用于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比分号停顿时间长,如“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3. 冒号、引号。

- 冒号用于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引号表示引用、特定称谓、着重指出、讽刺或否定等。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重点归纳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重点归纳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重点归纳中考对于每一位初中生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挑战,而语文作为主要科目之一,更是需要我们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复习。

为了帮助同学们在 2024 年的中考语文中取得优异成绩,下面为大家归纳了一些复习重点。

一、基础知识1、字词积累字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需要熟练掌握常见汉字的读音、写法和意思。

包括多音字、易错字、形近字等。

可以通过制作字词卡片、进行听写练习等方式加强记忆。

2、词语运用理解词语的含义,并能够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运用。

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搭配习惯等。

3、病句修改了解常见的病句类型,如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等。

通过练习病句修改题目,提高判断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4、修辞手法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问、设问等。

能够判断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5、文学常识积累古代和现代的重要作家、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和代表作品。

同时,也要熟悉一些文化常识,如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等。

二、古诗文1、古诗词背诵熟练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古诗词,并能够准确默写。

理解诗词的主旨、意境、作者的情感等。

2、文言文实词、虚词掌握常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之”“其”“而”“以”等。

通过阅读文言文篇章,加强对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

3、文言文翻译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注意关键词语的翻译和特殊句式的调整。

4、文言文内容理解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三、现代文阅读1、记叙文阅读(1)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理清文章的线索和结构。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3)理解文章的主旨,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4)赏析语言,包括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词语的运用等。

2、说明文阅读(1)了解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能够准确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3)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最新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最新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最新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完整版)描述不同地点的变化。

二、记叙文的基本结构1.开头:引出故事背景,引起读者兴趣。

2.中间:展开故事情节,通过人物、物品、事件、感情、时间、地点等线索展开叙述。

3.结尾:总结故事情节,表达主题思想或给读者以启示。

三、记叙文的写作技巧1.选择合适的叙述角度,确定故事的视角。

2.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人物、环境和事件。

3.注意情节的安排,保持故事的连贯性和紧凑性。

4.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5.结尾要有点睛之笔,突出主题思想。

第三部分:说明文一、说明文的基本特点1.目的是阐述事物的性质、特点、构造、用途、操作方法等。

2.遵循客观、准确、简明、通俗易懂的原则。

3.文体多样,包括科普文章、操作说明、产品说明等。

二、说明文的写作技巧1.确定文章的主题和范围,明确阐述的对象。

2.采用适当的说明方法,如分类、比较、举例等。

3.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尽量避免使用模糊、含糊的词语。

4.注意段落的分隔和标题的设置,使文章结构清晰。

5.结尾要简明扼要地概括全文,突出主旨。

第四部分:议论文一、议论文的基本特点1.目的是表达作者的观点和看法,引导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

2.遵循客观、逻辑、说服力强的原则。

3.文体多样,包括社论、评论、辩论等。

二、议论文的写作技巧1.确定文章的主题和立场,明确自己的观点和论点。

2.运用充分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增强说服力。

3.注意论证的逻辑性和连贯性,避免无中生有、无头无尾的论述。

4.适当运用修辞手法,突出论点和论据,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5.结尾要简明扼要地概括全文,突出主旨,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以上是最新中考语文知识点的归纳,希望对同学们的中考备考有所帮助。

文章格式错误已经被修正,删除了明显有问题的段落,以下是改写后的内容:一、记叙文的组织方式1.通过文章标题、反复出现的事物、议论抒情的语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等线索,使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表明情感的来龙去脉。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完整版)一、基础知识数字归纳记忆两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两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两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两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两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两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四种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道理、比喻、对比。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疑问、祈使、感叹。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头、发展、高潮、结局。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表注释,表插说,表声音中断、延续,表话题转换,表意思递进。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概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抑扬。

七种常见短语类型:并列、偏正、主谓、动宾、后补、“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七种主要复句类型:并列、转折、条件、递进、选择、因果、假设。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归纳01记叙文六要素记叙文六要素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作用概括文章内容、归纳故事情节。

举例(统编八上)《背影》内容概括:冬日的一个下午(时间),在南京火车站(地点),“我”(人物)坐火车去北京(起因),父亲(人物)来车站送“我”(经过),“我”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发出“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感慨(结果)。

02常见题型常见类型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

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多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

其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举例:(统编八上)《藤野先生》就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

抒情散文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物,而是通过人、事、物、景来传达作者的心声,反映完整的精神面貌,体现特定的精神或主旨。

举例:(统编七上)《春》通过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喜爱至深的情怀,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哲理散文哲理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并加以评论总结。

举例:(统编八上)《我为什么而活着》为“总——分——总”结构,作者在第一段直抒胸臆,总结了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接着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加以详细解释;最后一段对自己的一生做出总结,他认为这样活是值得的,有意义的。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一种体裁。

举例:(统编九上)《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我们”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叔叔于勒的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时的不同表现和心理。

小说三要素:①人物(作用: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②情节(作用:承上启下;吸引读者;设置悬念;背景设置;埋下伏笔);③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03线索线索时间线以时间推移为线索。

如:(统编七下)《伟大的悲剧》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及其队员探险南极,从绝望而归到悲壮毁灭的全过程。

地点线以地点转换的顺序为线索。

如:(统编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活动地点为线索,先写“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再写“我”在三味书屋的枯燥生活。

人物线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统编八上)《回忆我的母亲》以回忆“我”的母亲在“我”童年时对“我”的教育为线索。

事件发展变化线(明线)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如:(统编七上)《散步》围绕一家人散步这件事,按开始散步、产生分歧、问题解决的过程来安排行文。

情感发展变化线(暗线)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如:(统编七下)《紫藤萝瀑布》以赏花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全文由赏花(喜悦)到忆花(伤感)再到悟花(感悟),层层深入,结构严谨。

实物线以某一件具体(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

如:(统编七上)《雨的四季》以春雨、夏雨、秋雨、冬雨为线索,表现了四季的雨的不同形象和特征,描写四季的雨景和给人的感受。

04记叙人称记叙人称人称作用教材举例第一人称“我”“我们”①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②叙述亲切自然;③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统编八上)朱自清的《背影》,(统编八下)鲁迅的《社戏》等,都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

第二人称“你”“你们”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便于抒情。

(统编九上)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与第二人称“你”对话,亲切自然,情感真挚。

第三人称“他”“他们”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统编九上)曹文轩的《孤独之旅》,(统编九下)鲁迅的《孔乙己》。

05叙述顺序叙述顺序插叙定义:是在顺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叙述完接着顺叙中心事件。

插叙的内容是一个片段,它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插叙不在一条线上,至少有2个故事)作用:①交代了……内容(概括内容);②解释了……的原因;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④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⑤突出人物性格(形象);⑥突出文章主题;⑦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举例:(统编九上)《故乡》一文,写作者回到故乡见到的闰土,已经不再是他记忆中的少年闰土了,由此而回忆起他与少年闰土在一起的欢乐场景是插叙。

倒叙定义: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

(倒叙是一条线索,只有1个故事)作用: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③引出下文;④使结构更加紧凑。

举例:(统编八上)《背影》一文,从不相见到不能忘,引出对背影的回忆,而文章最后又回到现实。

顺叙定义: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

作用: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举例:(统编七下)《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及近,并由此发出人生感悟:面对这一片紫色的花海,原先的悲痛也化为宁静。

06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手法作用及答题规范比喻[统编七上P5]辨析:甲(本体)如、像、似的、若、犹、好像、仿佛(喻词)乙(喻体)。

作用:①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②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便于接受;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加深体会。

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作用)。

拟人[统编七上P9]辨析: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①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而有趣。

答题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排比[统编七下P40]辨析: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

作用:①句式整齐,增强气势;②长于抒情,更有气魄;③叙写透彻,条分缕析。

答题规范: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有力(强烈)地写出(表达)了……的特点(感情)。

夸张[统编八上P40]辨析: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

作用:①烘托气氛、加强渲染;②引起联想效果,给读者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答题规范: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的情感,强调了……的特点。

对偶作用:①句式整齐,结构一致;②形式优美,音韵和谐;③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

答题规范: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形式优美,(突出)表现了……的感情。

反复辨析: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反复出现。

作用: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答题规范: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使人对……印象深刻,(突出)强调了……的心情。

反问/设问辨析: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

设问是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自问自答。

作用:反问:①态度鲜明;②加强语气,抒情强烈。

设问:①自问自答,引人注意;②启发思考。

答题规范:反问: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设问: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07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记叙作者对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环境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中考真题多以记叙为主,尤其是把插叙、倒叙作为考查重点)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详见“8.常见的描写方法”)说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抒情表达情思,抒发情感。

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议论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或看法。

08描写方法常见的描写方法分类依据方法类别特点作用/答题规范根据描写内容人物描写动作描写又称行动描写,是指通过肢体语言表现人物自身的行动。

作用:①反映人物心理;②刻画人物性格特征;③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揭示文章主题。

答题规范:运用了(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形象)。

神态描写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详细地刻画。

外貌(肖像)描写描述人的身材、容貌、衣着、打扮以及仪态等。

心理描写对处在一定环境下的人物心理活动(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的描写。

语言描写对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指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的描写。

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环境,营造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感情);④衬托人物形象;⑤为……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⑥揭示作品主题。

社会环境指对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的描写。

①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②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③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④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做铺垫;⑤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根据描写角度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本身呈现的特征。

写出(或表现)人物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给人直接、真实、具体的感受。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所要描写的对象。

①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②使主题更加含蓄、深刻。

09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作用/答题规范教材举例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面作对比。

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统编九下)《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在刚得知狗咬人之事时,一个公正廉洁、执法严明的警察形象呼之欲出。

然而之后的多“变”则是对他极大的讽刺,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衬托(正衬/反衬)突出一方的特征。

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作用: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统编八上)《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比较隐蔽,是“隐性”的,即埋下伏笔。

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内容前后照应,情节衔接严丝合缝。

(统编七上)《猫》中,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生病和死亡;写第二只猫生性活泼好动,不怕生人,“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预示它被路人拐走的命运;写第三只猫不招人喜欢,又老爱凝望鸟笼,为其后来的被冤枉埋下伏笔。

照应……与……相互照应,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