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孤立主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中立政策
美国外交政策名词解释(双语)
![美国外交政策名词解释(双语)](https://img.taocdn.com/s3/m/64eb4a8ba0116c175f0e483d.png)
chapter three1.isolationism: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长期奉行的不与欧洲大国结盟、不承担任何义务的外交政策。
美国独立初期,首先考虑发展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把活动主要集中在美洲大陆,在对外关系中避免卷入欧洲的政治和军事冲突,不承担国际社会的政治、军事义务,不与外国、特别是不与欧洲大国结盟。
早期外交上的孤立主义对保护刚建国的美国的国家利益有一定历史作用,曾对美国对外政策产生深刻的影响。
2.idealism: 理想主义可以被视为是第一个国际关系的理论。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第28任务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国会前发表著名演讲,提出了十四点和平计划,诸如公开外交、集体安全、国际法律、民族自决等等,被称为“威尔逊主义,象征着“理想主义”的浮现。
在威氏的倡导下,西方国家在1919年成立了国际联盟。
后来法、美等国又在1929年签定了“非战公约”。
理想主义是用以解决国家在国际关系上控制和限制战争的无能的理论。
3.collective security: 集体安全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总统T.W.威尔逊为实现“领导世界”的对外政策目标,竭力抨击传统的欧洲强权政治与均势外交,从而倡导的体系。
集体安全保障体系以国际联盟为中心,力主航海与贸易自由、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民族自决、缔结和约、实现裁军等,并将这些作为“永远结束战争”,缔结世界和平的基本原则。
集体安全政策是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
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
4.political realism: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重要流派。
代表人物有英国的E.H.卡尔,美国的H.J.摩根索等。
它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末。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政治理想主义的破产,促成了政治现实主义的形成。
该理论认为人性本恶,人有权力欲望,在政治上表现为权力的意志,国家权力便是这种权力意志的扩大。
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ea95574e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b6.png)
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供大家学习参考!专题十四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多极化趋势主干知识构建Ⅰ.近代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与阶段特点一、第一时期:17世纪下半期至一战欧洲资本主义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取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猛烈的角逐和斗争,终究导致一战爆发。
二、第二时期:一战后至二战期间美国权势大大增强,欧洲权势削弱,十月革命与苏联的产生从根本上坚定了旧的国际秩序,国际关系中心从欧洲向两侧转移。
1、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连续争霸,英美之间的争取成为全球主要矛盾;在欧洲,法国同英美相互对峙,在远东,日美英三国斗争,日美争取猛烈。
但这一时期斗争方式由战场较量转到和会的谈判桌上。
2、帝国主义与苏联的关系,先是两种制度军事冲突,后转到和平共处。
三、第三时期:二战后至今:经历了两极相持向多极化演变的趋势1、1945年到50年代末,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相持与抗争。
2、60年代到70年代,两大阵营开始解体,美苏争霸与三个世界形成。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全面崩溃,世界政治格局进入两极化向多极化转换的过渡时期。
Ⅱ.世界近现代主要矛盾的变化1、16世纪:英西矛盾。
为争取大西洋海上霸权,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2、17世纪:英荷矛盾。
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欧洲强国地位。
3、18世纪中期:英法矛盾。
英国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4、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法矛盾。
法国*时期,英国屡次组织反法同盟,进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国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
5、19世纪中期:英俄矛盾。
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丧失欧洲霸权,俄国进行1861年改革。
说说美国中立法案
![说说美国中立法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444c292f60ddccda38a01a.png)
说说美国的中立法案一战后,孤立主义在美国盛行,很多美国人都不愿因国外特别是欧洲的是非而卷入战争,着重搞好国内经济,增加就业。
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第一个中立法,规定“在两个或若干个外国之间发生战争时或在战争过程中总统就此宣布,嗣后凡美国或其属地的任何地点把武器、弹药及军事装备输往交战国港口,或输往中立国以转运至交战国者,均属违法。
”同时,禁止美国船舶运载军用品至交战国,美国公民也不能搭乘交战国船只旅行,但是,该法并不禁止其他物资包括战略物资出口。
当不久之后的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时,罗斯福总统援引中立法。
1936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第二个中立法,将第一个中立法有效期延至1937年5月并补充禁止向交战国提供贷款的条款。
1937年4月国会又通过了第三个中立法,又补充规定中立法适用于发生内战的国家,一旦处于战争状态,总统有权禁止武器和任何货物输往交战国。
当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后,罗斯福总统认为德国的行为对美国有巨大威胁,力争修改中立法。
1939年11月国会通过修正的中立法,废除武器禁运的条款,允许交战国在美国现金购买军火,但要自己运输。
由于当时英法的海上力量和海运能力远远超过德国,实际上是允许向英法出售武器和物资,支持英法抵抗德国;但是,在东方,中国的海军和海运都远不如日本,并且,中国的港口基本上被日军占领,无法去美国运回购买的军用物资,这样实际上对日本有利。
法国沦亡之后,英国岌岌可危,为了帮助英国抵抗德国,1941年3月11日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租借法案》,允许美国可以以租借或贷款的方式向某些被认为其国防对美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提供武器、军用物资、粮食和各种方便。
从此,中立法名存实亡。
直到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正式参加二战,中立法正式废除,中立政策就此结束。
浅议美国孤立主义政策
![浅议美国孤立主义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c6c754cb33d4b14e8524686d.png)
浅议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摘要:美国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建国初期是初步发展时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鼎盛发展时期、参与二战是衰落和消亡时期。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是美国孤立主义破产的标志。
关键词: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发展过程一、孤立主义的来源美国的孤立主义思想根源于“使命”意识,而美国人的使命观来源于北美早期移民的宗教信仰,其理论基础就是新教教义中的“上帝的选民”,承担按上帝规定的信条改变世界、复兴人类的责任和任务。
美国人对外部世界天生哟一种恐惧和防备,这是孤立主义的心理基础。
美国人认为,美国承担着拯救世界的使命,代表着人类的希望和前进的方向,是“新世界”。
美国之外的世界,在美国人看来则是落后的、专制、极端保守和道德沦丧的同义语,是“旧世界”。
在“新世界”改没得到完善以前,美国必须远离“旧世界”,以使自己的先进性、纯洁性免受玷污。
由于美国主要是欧洲的移民,所以美国对世界的看法,很大程度是对欧洲看法的放大。
而欧洲大陆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动荡不宁、殖民地时期英国对美国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与法国的短暂联盟带来的麻烦,都向美国人证实了与外界联系的危险。
美国人认为孤立于世界之外,不仅是保全其先进性,更是实现拯救“使命”的必要手段。
二、美国孤立主义的发展孤立主义思想对美国外交政策制定有着深远的影响,美国自建国直到二战爆发对欧洲国家奉行的政策就是孤立主义的具体表现。
(一)建国初期的孤立主义建国初期,美国国力弱小,羽翼未丰,为从欧洲列强的争端中求得自身在美洲大陆的生存和发展,美国开国元勋们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奉行一种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孤立主义适应了美国当时的需要,有效的维护了美国的独立成果,为美国集中精力于国内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内外环境,同时美国从欧洲列强的冲突中坐收渔利,扩充了领土,发展了经济,因此孤立主义使建国之初的美国获得迅速发展。
1783年9月3日美国与英国签署了《巴黎和会》,标志着美国取得了独立战争的最终胜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浅析威尔逊十四点原则
![浅析威尔逊十四点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6ed1aea18e9951e79a89277c.png)
浅析威尔逊十四点原则作者:于思瑶来源:《东西南北》2018年第18期摘要: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作了“十四点原则”的演讲,主张“民族自决”,反对“秘密外交”,倡导世界和平,并提出建立一个国际性的政治组织。
但实际上,这一演讲是威尔逊政府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一种改造方案,是美国重新瓜分世界,争取世界政治中心的宣言书。
关键词:威尔逊;十四点原则;世界秩序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奉行中立政策,但在1917年1月31日德国通知美国政府即将展开无限制的潜艇战,美国遂于2月3日宣布与德国断交,4月6日正式对德宣战。
美国的参战使战争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胜利的天平迅速倒向协约国一方。
1918年1月8日,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国会发表了“十四点和平纲领”的演说,即“十四点原则”。
(一)欧洲国际秩序的变化1815年至1914年期间,欧洲大陆处于“均势”状态,经济处于世界经济的中心位置。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国家的经济受到战争的沉痛打击,被迫转变为战争经济,扰乱了欧洲经济的正常发展,总体开始走向衰落。
欧洲1920年比1913年经济发展水平低7%,农业产量低于正常年景13,出口量仅及站前一半左右①。
欧洲经济停止了八年。
就是说,如果不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保持1913年前的增长率,它在1913年就可以达到1929年的水平②。
(二)1900年以来的美国1900年到1920年,是美国历史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些岁月通常是繁荣的,所有各阶级的生活标准稳步上升,并且充满希望③。
在这20年间,美国人口增加将近40%,人口不断从农村涌入城市,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大城市的发展。
人口的增长又促进了美国工业、农业的不断发展,国民收入整体上升。
此时的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正处于一个蓬勃上升发展的阶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宣布“中立”,并发展中立贸易,向欧洲各交战国特别是协约国供应武器装备、原料和粮食等物资。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bf793620fad6195f312ba6ce.png)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一、引言中美贸易战是最近比较热的一个话题,中国“入世”后,随着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贸易摩擦出现的频率也有所增加,其中美国成为了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国家。
美国公司对海外竞争对手提出的倾销指控中,有20%以上涉及中国。
美国为什么要紧盯着中国不放呢?这与美国一直以来奉行的外交政策有关。
不只是针对中国,二战之后,美国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
从“杜鲁门主义”到战略扩张和“单边主义”,美国的外交政策始终以全球战略为基调,企望在侵略与进攻中维护自己的世界霸权,并以世界警察的身份自居。
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渊源丹尼斯·博斯特德罗夫曾指出:“美国的使命神话起源于我们的清教徒祖先,他们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
根据这种神话,美国有一种道德义务,即作为一个楷模服务于世界其他国家,以此鼓励全球范围内的自由。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最早来到美国大陆的移民是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清教徒,他们给这片土地带来的不只是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有宗教文化。
“上帝的选民”是他们所信奉的基督教所给予的思想,第一批横渡美洲大陆的移民以“上帝的选民”自持,因此他们在建造完成这座“山巅之城”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复兴世界的使命感。
许多美国人认为,作为上帝选中的特殊国度,美国对人类的发展和命运承担一种特殊责任。
他们自称为上帝的选民,拯救世人的使命感扎根在他们的心底。
这一“使命”观是美国人所笃信的宿命论在美国文化中的反映。
深深影响着美国人对于外部世界的看法与态度。
此外,美利坚共和国成立与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为“使命”观提供了现实条件,使美国对于自身的“独特性”的认识具体化了。
美国在封建君主制占主流的世界建立了民主共和制,而通过民主解放处于君主压迫下的世界,救赎苦难中的人民则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宗教“使命”观的世俗表达。
当一个种族的社会发展高于其他种族时,优越感将油然而生,对于古代的先进民族是这样,对于建国后的美国亦是如此。
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与影响
![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与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46cbeb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10.png)
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与影响1914年7月28日,各大国相继加入了事实上已经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然而,美国在当时并没有参与其中。
在此后的几年中,美国持续地保持了中立立场。
但是,这种情况在1917年发生了改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美国参战的原因、美国在战争中的角色,以及它对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一、美国参战原因1914年7月,正值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连任的竞选。
他的口号是:“我们的国家中立,但我们的思想并不中立。
”然而,在战争进程中的多个节点,美国都参与了各种形式的外交活动。
例如,美国旗下的贸易商在战争期间可以赚大钱,而美国政府也通过外交手段支持同盟国。
等到1917年4月,美国通过参议院决议,宣布加入战争,正式投入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
参战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舆论的压力:大量的舆论压力在推动美国参战。
美国的民主制度可以让选民将自己的倾向反映在媒体上,而媒体则会影响政策制定者。
也就是说,舆论压力和政治制定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2.民主的支持:美国的政治制度以民主为基础。
因此,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以证明美国是一个有责任心、维护全球民主和自由的国家。
3.商业方面的利益: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可以从军火贸易中获利。
另外,美国也可以获得欧洲的贸易权益。
4.安全方面的考虑:美国在战争期间充当了同盟国的象征,而德国的U型潜艇也在大西洋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二、美国在战争中的角色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认为是中立的,但实际管理过程中已经积极扮演了一些角色。
例如,在战争初期,美国政府通过公共外交宣传手段宣传美国的官方中立立场,但政府同时又向同盟国和协约国提供武器支援。
在美国正式加入战争后,它迅速发挥了重要的角色。
美国在战争期间招募了超过400万军人,并慢慢开始在全球地图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由于美国在战争期间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设施和技术,它可以大规模地生产战争物资并向欧洲带去大量的物资。
美国的孤立主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中立政策
![美国的孤立主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中立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19ce7d146bd97f192279e9d2.png)
美国的孤立主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中立政策[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美国深感意外,面对突如其来的世界大战,在美国国内长期孤立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从美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为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实行了中立的外交政策。
[关键词]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孤立主义;中立当美国在走向世界大国的时候,一场史无前例的人类大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这场战争纯粹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由于孤立主义在美国根深蒂固,长期受孤立主义的影响,对多数美国人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犹如晴天霹雳,在战争前期美国政府也在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长期影响下,根据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采取了中立的外交政策,孤立主义和中立外交成为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外交政策的基本特征。
然而这种中立政策具有明显的非中立特征。
这种中立外交迎合了美国大多数人的利益,得到众多人的支持,中立外交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增强了美国的国家实力,使美国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最大的战争获利者。
1 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思想孤立主义是20世纪40年代之前影响美国外交决策的主要思潮之一,它虽然没有表现出具体的外交政策,但却使美国在处理外部关系时深深地留下这方面的痕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尤为如此。
作为一种根深蒂固于美国民族意识中的文化观念,孤立主义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可以说孤立情绪伴随着移民始祖来到了北美大陆,早期移民离开故土漂洋过海,他们不甘忍受旧大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宗教迫害和为了摆脱贫穷发财致富而来到新大陆。
他们自身就带着对母国的不满和怨恨。
美国的孤立借助了地理上的有利条件,浩瀚的海洋成为美国奉行孤立政策的天然“屏障”。
这道天然“屏障”一方面使欧洲国家望而却步,打消把美洲纳入大国竞技场所的意识;另一方面使美国不卷入大洋彼岸的政治纷争,专心致力于国内建设。
早在美国独立战争前夕,美国的决策层已经意识到这个新国家同纷乱的欧洲分离开来的重要性,通过独立以后的外交实践在美国领导人的深思熟虑下,美国最终确立了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
美国行为的根源
![美国行为的根源](https://img.taocdn.com/s3/m/f2fa85601711cc7930b71600.png)
美国行为的根源(1917—1921)摘要:1914年,一战爆发时,美国坚守孤立主义,拒不参与战争,直到1917年德国宣布恢复无条件潜艇战,这一行为致使美国极为不满,直接参与到战争中。
而战争结束后,以威尔逊的自由国际主义为指导的美国在巴黎和会失败。
从不参战到参战和拒绝承担责任,主要是美国孤立主义在其中起作用,但其中变化是从传统孤立主义走向新孤立主义,即孤立于欧洲之外到专注于自己的事情,避免过多介入国际事务或承担过多国际责任。
关键词:孤立主义、一战、自由国际主义1865年内战解决了美国的国家分裂问题,尽管分歧依然存在,但挑战国家团结的因素消失,美国也因此走上近代国家的轨道。
此时,美国在军事、经济以及海外殖民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军事方面,19世纪90年代之前,美国的军事力量远不如欧洲国家的军事力量,由历史事件便可以看出,1868——1878年,古巴危机中,美国政府拒绝对古巴政府实施援助,主要理由是害怕卷入与西班牙的战争,而到1898年美西战争,美国的军事实力已经大大增长,从此期间美国的海军支出可以看出:(数据来源:贾珺:《美国海军崛起的助推剂——评马汉的海权论》,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第108页。
)在经济方面,由于南北战争后统一市场的形成,为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宅地法》的实施使西部地区得到开发,扩大了国内市场;欧洲大量资本的输入,为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美国是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便于应用欧洲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经验;第二次工业革命为美国在生产力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发展,股份公司制在美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此外,垄断企业也逐渐出现,西奥多·罗斯福时期颁布的《赫伯恩法》以及威尔逊时期颁布的《克莱顿反托拉斯法》都是明确反对托拉斯垄断集团的,这也反映了垄断企业的发展程度。
同时,美国在海外殖民方面也取得了大的突破,表现在1898年美西战争以及其后的对菲律宾的占领,然而,美国的扩张一方面是为其经济发展寻找原料产地和市场,另一方面则是“不能在与其他列强的比赛中落后的观念”。
美国建国以来的外交政策
![美国建国以来的外交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edcb530fbe23482fb4da4c6d.png)
从19世纪初到21世纪
乔治.华成顿
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1796年9月17日,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他卸 任总统一职的《告别词》中,提出了孤立 主义的外交原则,至此传统的孤立思想上 升为政策方针。孤立主义有三个基本特点: 中立、不结盟、不介入欧洲事务。其核心 是最后一点,即不介入欧洲争端—孤立于 欧洲列强的纷争之外
语:“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着急”来说明他任 内的外交政策,后发展成所谓“大棒加胡萝卜政策”。 20世纪初,美国凭借其大为增强的军事经济力量,积极推
行向外扩张计划,加强了对拉丁美洲,特别是加 勒比海地区的侵略。罗斯福根据马汉的制海权理
论,主张以武力为后盾,迫使拉丁美洲国家“循规蹈 矩”,听命于美国。在大棒政策的指导下,美国凭借武 力,多次公开干涉拉丁美洲国家的内政。1903年,罗斯 福参与策划并出动海军支持巴拿马政变。1904年,美国 又出动军舰,迫使多米尼加共和国将一切关税交给美国 管理。美国推行大棒政策的地区,并不限于拉丁美洲。 罗斯福一再出动武装力量,肆意干涉他国的作法,激起拉 丁美洲各国的强烈反对,也引起本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不
如何评价“门罗主义”?
抵御欧洲列强的干涉,有自卫性质 伺机在美洲进行扩张,有侵略性 阻止了英国在拉美扩张的野心。
19世纪中期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先后强迫清政策签订了哪些条约?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 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 1901年、《辛丑条约》
二、确立西半球霸主地位,加强亚太地区扩张
争夺制海权
在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中,由英美日 法意签订的《五国海军条约》中,将美国 的主力舰吨位同英国相同,同时又限制日 本的主力舰吨位,遏制其在亚洲海域的影 响力
四、从孤立主义到谋求世界霸权
美国介入一战的决定
![美国介入一战的决定](https://img.taocdn.com/s3/m/a2ac7f9c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9b.png)
美国介入一战的决定第一节:引言在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武装冲突,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
本文将探讨美国介入一战的决定过程,并分析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第二节:中立政策的挑战在一战初期,美国政府采取了中立政策,希望保持与欧洲战争的距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中立立场面临着各种挑战。
第三节:德国的挑衅行为德国的挑衅行为逐渐引发了美国的不满和敌意。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德国潜艇战,即德国不顾国际法规定,在大西洋上袭击了数艘美国商船,导致美国人员伤亡。
第四节:卢西塔尼亚号事件卢西塔尼亚号沉船事件加剧了美国对德国的愤怒。
在这次事件中,德国潜艇击沉了一艘美国客轮,造成数百名美国公民的死亡,引发舆论对德国的强烈谴责。
第五节:蓄意煽动除了德国的挑衅行为外,盟国也开始积极向美国施压,试图争取其支持。
特别是英国通过一系列宣传活动,试图将反德情绪在美国社会中激化,以争取美国的军事援助。
第六节:曼海姆备忘录曼海姆备忘录成为美国牵连进战争的转折点。
这份文件揭示了德国曾试图与墨西哥结盟,并发起对美国的袭击。
这一发现进一步动摇了美国维持中立的决心。
第七节:总统的干预在挑衅和国内外压力的推动下,美国总统威尔逊最终决定干预战争。
他向国会呼吁采取行动,保护美国的利益,并在1917年4月宣布对德国宣战。
第八节:国内情绪的转变当美国宣战时,国内舆论也发生了转变。
对战争的支持逐渐取代了中立立场,一些美国人希望通过介入战争来维护自由和民主的价值观。
第九节:战争带来的影响美国介入一战对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结束后,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之一。
第十节:结论美国介入一战是一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定。
通过分析德国的挑衅行为,盟国的劝降和国内的舆论转变,我们可以认识到当时导致美国最终加入战争的多种因素。
这一决定也对美国的地位和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中立政策的根源
![浅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中立政策的根源](https://img.taocdn.com/s3/m/1aa04b16de80d4d8d05a4f00.png)
简析一战前期美国实行“中立”政策的原因
![简析一战前期美国实行“中立”政策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faa7721687c24028915fc34a.png)
简析一战前期美国实行“中立”政策的原因作者:张煌罡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6年第04期1917年春,以反对“无限制潜艇战”为由,美国宣布取消“中立”,与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进入战争状态。
而在战争爆发的1914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曾声明美国对战争保持“中立”,甚至还号召美国人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样做到不偏不倚”。
那么,为什么在战争初期美国会实行“中立”政策呢?一、“中立”政策能够给美国带来经济和政治实利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
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一,对外贸易对美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巨大。
一战前,美国的出口额逐年增加,工业品的出口比重也在大幅度增加。
外贸的增长刺激了美国国内工农业的发展。
191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仅为249.2亿美元,到1919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迅速增长为639.7亿美元。
与此同时,美国的百万富翁增加了1.7万人。
英、法等国因巨额贸易逆差,不得不付给美国大量黄金。
美国借机收回了超过20亿美元的证券,从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
到1919年,美国借给协约国的战债约为100亿美元,成了多个国家的债主。
同时,世界黄金储备的40%也掌握在美国手里,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二、“中立”政策有利于美国攫取新的市场19世纪20年代,美国总统门罗提出“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这使得拉美成为美国独有的市场。
美国对拉美的进出口总值从1914年的7.98亿美元增长为1920年的33.93亿美元。
到1917年,美国已控制了墨西哥的石油、玻利维亚的锡矿、智利的硝石、巴西的咖啡等贸易。
此外,美国还加强了自己在中国和中东市场的地位。
美国的私人资本输出从1914年的35亿美元增长为1919年的70亿美元。
在政治上,美国占领了拉美的海地和多米尼加,武装干涉了墨西哥,控制了古巴、尼加拉瓜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国家。
可以说,美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控制了拉美。
美国统治集团对“中立”带来的好处颇为得意。
美国孤立主义思潮与中立政策
![美国孤立主义思潮与中立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cdaefe4877232f60ddcca1e4.png)
第三阶段
孤立主义思潮蔓延
,“中立法”出笼与寂灭
1935年—1939年,美国参议院通过一系列的 中立法案,孤立主义达到高潮。 1939年11月,国会通过了第四个修改的《中 立法》,废除了武器禁运。 1941年《租借法》,中立法名存实亡。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以后,美国正式参 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立法正式废除,中立政 策结束。
第二阶段
进入保持行动自由的扩张阶段
1913年威尔逊上台,1914年一战爆发,广大人民对 卷入战争情绪异常激烈,威尔逊为争取连任,于 1916年大选时提出“使我们置身于战争之外”口号, 获得支持。连任成功后,威尔逊却又提出“为拯救世 界民主”,使美国投入于战争之中。一战后,美国在 巴黎和会上两手空空。 一战后,孤立主义以和平主义情绪为基础,二者相互 依存,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使许多人不得不举起孤 立主义的旗帜。
第一阶段:
摆脱结盟,保卫独立和发展经济
1796年华盛顿在《告别词》中提出了孤立主 义三项基本原则:中立、不结盟、不介入欧洲 事务。标志着孤立主义的正式形成。 1832年12月2日,门罗向国会发表咨文,推 出“门罗主义”的外交政策,主要包含三项原 则: 美洲体系原则、互不干涉原则、不准殖民原则。 门罗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上对孤立主义的正式 做出的第一次重要延伸。
二,中立政策对二战的影响
1, 鼓励和支持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径,助 长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 战的全面爆发的进程。 2,新孤立主义的出现。首先,纵观整个冷战 时期,美国虽然十分强调多边合作的作用,并 且主动建立起一系列作为实现自身霸权的工具。 其次,美国在冷战中往往为了自身利益,甚 至仅仅出于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国际局势动荡不安。
美国的迅速崛起一战中的新强国
![美国的迅速崛起一战中的新强国](https://img.taocdn.com/s3/m/e57fda6b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8a.png)
美国的迅速崛起一战中的新强国美国的迅速崛起:一战中的新强国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美国开始成为全球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成为了一个新兴的强国。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探讨美国在一战中的崛起以及新强国的特点。
一、政治崛起在一战爆发前,美国一直保持中立立场。
然而,逐渐加重的战争形势迫使美国参与其中。
1917年,美国宣布对德国宣战,并与协约国一同抗击中央同盟国。
这一决定标志着美国政治地位的根本转变,从此成为世界大国之一。
此外,美国还通过外交手段积极推动协约国形成统一战线,高效地合作打击敌人。
例如,美国通过“联合国会”等组织加强协调与合作,成为协约国决策的重要参与者。
这一系列政治行动使美国在一战后享有更高的国际声誉,奠定了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
二、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一战不仅为美国带来了政治上的突破,也催生了其经济实力的飞速增长。
战争期间,欧洲国家陷入战乱,许多工厂和农田被破坏,资源短缺。
相反,美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的阶段,可大规模生产军需品和其他物资,满足盟国的需求。
这使美国的实体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推进,美国的经济更加繁荣。
由于海外贸易的大幅增长,美国成为了全球的主要贸易国之一。
该国对农业、石油、钢铁、汽车、化学等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也大大加强了其经济实力。
三、军事实力的崛起一战期间,美国的军事力量逐渐蓬勃发展。
尽管起初军队规模较小,但美国迅速采取措施加大军备建设和兵员招募。
通过广泛动员、加强训练,美国军队逐渐壮大并参与到战场上。
美国在军事技术领域的突破也为其崛起提供了有力支持。
例如,美国发展了新型军事装备,如装甲车、飞机和无线电通讯技术,有效提升了战斗力。
此外,美国还参与制定了战略计划、提供军事援助和资源,为协约国对抗中央同盟国提供了重要支持。
新强国的特点美国在一战中的迅速崛起塑造了其新强国的特点。
首先,美国强调自由和民主价值观,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
一战二战美国中立政策美国外交论文
![一战二战美国中立政策美国外交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1f7a75c804d2b160b4ec0e7.png)
从两次世界大战看美国“中立”政策【摘要】美国作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其外交政策对中国及整个国际局势都有很深的影响。
尤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立”政策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
“中立”是美国从建国初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珍珠港事件爆发,对欧洲战争或纠纷采取的基本政策。
“中立”可以使美国能够在欧洲列强的历次争夺战和纠纷中与纷争双方做生意,保证并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是美国在建国短短160多年后发展为世界头号强国的重要因素。
“中立”,是美国针对欧洲发生战争(或纷争、争执)时,采取的不介入战争任一方,不与任一方结成政治联盟(包括军事联盟)的外交政策。
不可否认,起初,美国实施中立的主要原因是美国自身力量弱小,介入欧洲纷争任一方都无异于引火烧身,以至危及自身的安全。
事实上,维护并推进对外贸易是美国对欧洲纷争实施“中立”的持久的、内在重要原因。
到20世纪初,美国已经初步具备了与欧洲列强直接对抗的实力后,美国对欧洲战争继续实行中立则成为保持行动自由,实现美国经济扩张、谋求世界霸权的手段。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对中立的实施已说明这一点。
在美国外交史上,孤立主义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世界大战的两次“中立”实际上是孤立主义的延续。
然而这两次中立却各有异同... 更多还原【Abstract】 As the world’s leading capitalist powers,the foreign policie of the American has deep influencean on China and the whole of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Neutral" is abasic policy to avoid European war or dispute from the beginning of United States until the Pearl Harbor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Neutral" is which America can do business with both disputes that in European powers of all previous race and dispute, and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 economy, It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that t... 更多还原【关键词】一战;二战;美国中立政策;美国外交;【Key words】the first world war;the second world war;the America neutral policy;American diplomacy;【索购硕士论文全文】Q联系Q:138113721 139938848 即付即发目录中文摘要6-7Abstract 7-8导言9-12一、国内外研究状况9-10二、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10三、理论与实践意义10-12第一章美国“中立政策”的历史传统12-18一、“中立”的出现和发展12-15(一)中立制度的演变12-14(二)中立制度的内容14-15二、美国中立政策的由来15-18(一)孤立主义与中立政策的关系15-16(二)中立政策的由来及其确立16-17(三)中立政策的发展17-18(四)中立政策的终结18第二章一战期间的美国中立18-35一、一战初期美国中立的原因19-22二、美国放弃中立的原因22-24三、一战期间美国“中立”政策的实施24-31(一)美国的调停外交24-28(二)美国经济上的“中立”28-29(三)“卢西塔尼亚号”事件29-31四、一战期间美国“中立”政策的影响及评价31-35第三章二战时期的美国中立政策35-51一、二战前夕美国实施中立政策的原因36-37二、美国放弃中立的原因37三、二战时期美国中立政策的实施37-49(一)九一八事变与美国对日姑息38-39(二)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中美国的“中立”39-41(三)西班牙内战与美国的中立41-43(四)卢沟桥事变与美国对日政策43-45(五)“帕内号”事件与对日本的经济“中立”45-47(六)罗斯福为修改《中立法》而做出的奋斗47-49四、二战时期美国“中立”政策的影响及评价49-51第四章一战和二战期间美国中立政策的比较51-58一、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中立政策的相同点51-55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中立政策的不同点55-56三、二战时期美国“中立”政策的特色56-58结语58-60参考文献。
一战中的美国从中立到参战
![一战中的美国从中立到参战](https://img.taocdn.com/s3/m/64b2e0c6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b7.png)
一战中的美国从中立到参战一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二十世纪初最为惨烈的全球战争之一,同时也标志着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角色的契机。
起初,美国宣布保持中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系列事件逐渐推动美国从中立转向参战立场。
本文将探讨一战中美国从中立到参战的原因及影响。
一、中立原因1.1.美国政府强调中立一战爆发时,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形成了一种中立的政策立场。
他宣布美国不会参与欧洲战火,并努力通过外交手段寻求和平解决。
1.2.美国经济因素此时的美国是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家,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
美国对两大阵营的武器和物资供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从中获得了大量的经济利益。
因此,保持中立有助于美国继续从战争中获利。
二、中立瓦解2.1.德国潜艇战及其影响德国潜艇战导致大量的美国公民伤亡,这引起了美国民众对德国的强烈愤怒并使得保持中立变得越来越困难。
2.2.英国对美国的影响英国成功利用其强大的传媒力量对美国施加影响,通过渲染德国的暴行和对美国的威胁,倡导美国支持协约国,换取英国在战后的一系列利益。
三、参战原因3.1.岛尼塔议案1917年,德国通过秘密提议,希望墨西哥参战并对美国发动战争。
此事被美国发现,立即公开,激起了公众的愤怒和民意的压力,美国政府被迫采取行动。
3.2.自由与民主价值观美国一直是自由民主的代表国家,而德国和奥匈帝国是拥有集权制度的国家。
美国政府认为,支持协约国可以保护和推广自由与民主的核心价值观。
四、参战对美国的影响4.1.军事影响参战使美国获得了军事经验和技术,为未来的战争提供了宝贵经验。
同时,美国的参战也改变了战场的力量平衡,为协约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4.2.经济影响参战让美国得以大幅扩大军备和生产规模,各行业蓬勃发展。
同时,美国还通过对欧洲国家的大规模贷款和物资出口,进一步加强了对世界经济的控制。
4.3.政治影响参战后,美国成为了国际上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这奠定了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崛起地位。
美国的介入一战中的新势力崛起
![美国的介入一战中的新势力崛起](https://img.taocdn.com/s3/m/e7079861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07.png)
美国的介入一战中的新势力崛起第一章美国的崛起与国际形势一战初期,欧洲列强陷入了血腥的战争泥沼,各国的实力和资源都遭受了巨大的消耗。
此时,美国作为一个相对较为年轻的新兴国家,正迅速崛起并对国际形势产生了深刻影响。
1.1 美国的产业实力美国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已经建立起了强大的工业体系,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国之一。
其发达的制造和农业业务为其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使其在一战爆发时具备了巨大的潜力。
1.2 独立外交政策在一战初期,美国采取了一种独立的外交政策,即中立主义。
这种中立政策相对于欧洲列强的疯狂战争而言,为美国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同时,它也为美国在战争期间保持中立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第二章美国的参战决策然而,中立政策在一战的进行中逐渐失去了效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情势迫使美国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并最终决定参战。
2.1 德国的挑衅与潜在威胁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在战争中的崛起和其对美国的挑衅不断加剧。
从德国的潜在威胁来看,美国意识到如果不介入战争,德国最终可能会占据欧洲的主导地位,给美国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2.2 潜在经济利益与贸易保护与此同时,美国还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由于战争的爆发和战争的进一步加剧,欧洲各国相互之间的贸易紧张局势加剧。
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参战的决策也受到了经济利益和贸易保护的驱使。
第三章美国介入一战的影响美国参战后,其强大的实力和资源为协约国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同时,美国的介入也对国际形势和未来世界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1 对战争局势的改变美国的参战使得协约国的实力得到了重要增强。
美国的士兵和资源在东线战场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付了德国的进攻。
此外,美国的参战也加速了德国的衰败,最终使得一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
3.2 对国际体系的重塑美国的介入在一战后对国际体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通过在和平会议中的积极参与,特别是通过提出“十四点”原则,美国对欧洲和平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的孤立主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中立政策[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美国深感意外,面对突如其来的世界大战,在美国国内长期孤立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从美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为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实行了中立的外交政策。
[关键词]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孤立主义;中立当美国在走向世界大国的时候,一场史无前例的人类大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这场战争纯粹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由于孤立主义在美国根深蒂固,长期受孤立主义的影响,对多数美国人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犹如晴天霹雳,在战争前期美国政府也在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长期影响下,根据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采取了中立的外交政策,孤立主义和中立外交成为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外交政策的基本特征。
然而这种中立政策具有明显的非中立特征。
这种中立外交迎合了美国大多数人的利益,得到众多人的支持,中立外交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增强了美国的国家实力,使美国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最大的战争获利者。
1 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思想孤立主义是20世纪40年代之前影响美国外交决策的主要思潮之一,它虽然没有表现出具体的外交政策,但却使美国在处理外部关系时深深地留下这方面的痕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尤为如此。
作为一种根深蒂固于美国民族意识中的文化观念,孤立主义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可以说孤立情绪伴随着移民始祖来到了北美大陆,早期移民离开故土漂洋过海,他们不甘忍受旧大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宗教迫害和为了摆脱贫穷发财致富而来到新大陆。
他们自身就带着对母国的不满和怨恨。
美国的孤立借助了地理上的有利条件,浩瀚的海洋成为美国奉行孤立政策的天然“屏障”。
这道天然“屏障”一方面使欧洲国家望而却步,打消把美洲纳入大国竞技场所的意识;另一方面使美国不卷入大洋彼岸的政治纷争,专心致力于国内建设。
早在美国独立战争前夕,美国的决策层已经意识到这个新国家同纷乱的欧洲分离开来的重要性,通过独立以后的外交实践在美国领导人的深思熟虑下,美国最终确立了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
1796年9月17日华盛顿在宣布退出政坛时发表了致全国人民的《告别词》,在《告别词》中他指出:“美国应该与外国发展商务关系,但是却要避免与它们发生政治联系,不要与任何外国建立永久的联盟……我们通过人为的纽带把自己卷入欧洲政治的诡谲风雨是不明智的……美国独处一方,远离他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美国能推行一条独特的外交路线。
使好战国家不能从美国获得好处,也不敢轻易冒险地向美国挑衅。
美国因此可以在正义的指引下依照自己的利益,在和平和战争的问题上做出自己的选择。
”华盛顿的告别演说系统地阐述了孤立主义基本准则,美国国父的这番肺腑之言反映出了美国社会广泛存在的孤立主义情绪,其重要性在于把传统的孤立思想第一次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确定了美国未来制定和执行外交政策的一项重要原则,在美国政治生活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从美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美国是否卷入问题上,华盛顿的遗训起着他本人万万想不到的作用。
任何时候国会在辩论外交政策时华盛顿的“幽灵”就出来主宰辩论。
许多年来被美国外交家奉为圭臬,成为主张孤立者射向那些要求跨洋干涉者的一支利箭。
孤立主义成为美国外交的准则,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美国的外交始终坚持不与任何国家(主要是欧洲列强)结盟,不卷入列强纷争。
尽管自华盛顿提出著名的孤立主义外交原则之后,美国的外交政策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得更具进取性、进攻性和扩张性,但其不介入欧洲事务,不与他国结盟的孤立主义宗旨却完全没有改变。
当然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绝不是闭关锁国,美国的政治孤立空间从来不是北美十三州的疆界,而是把欧洲与美洲两大陆隔开的大西洋,整个美洲应该囊括到其孤立主义范围,把美国与欧洲分离开来既符合国内的传统情绪获得民众的支持,又可使欧洲国家难以问罪吞下浩淼大洋带来的这颗苦果。
因此当孤立主义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主要特征时,其核心是美国不卷入欧洲的政治纷争,欧洲不要干涉美洲的事务。
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并不是把自己完全置于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流之外,美国从来不可能与外界完全隔绝,在经济上依然积极发展与外部的关系,寻求资本主义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国外市场,为美国最终能与欧洲国家正面抗衡奠定物质基础,国会内的孤立主义领袖威廉•博拉也曾经解释说:“在贸易和商业方面,我们从来不是孤立主义者。
很遗憾在金融问题上我们从来和将永远不会是孤立主义者。
”其实美国一直是个目光注视全球的国家,孤立主义基本上没有阻止美国的向外发展。
相反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促进了这种发展。
在时机成熟时美国也毫不犹豫地向外扩张。
进入20世纪之后,美国不再是国力弱小而是羽翼丰满的国家。
其目光开始从美洲转向大洋之外,许多政治家发出了摆脱孤立的强烈呼声,主张进行海外扩张的集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了上风,孤立主义赖以存在的基础开始动摇,威尔逊就任总统后也试图对孤立主义奉为经典的华盛顿《告别词》做出解释,他断言国父的意思是:“我要你们自我训练,静静等待,直到你们成长为好样的,直到你们有足够强大的力量顶住外国的竞争……那么你们将准备参与世界事务……我们是世界的组成部分,牵涉整个世界的事情我们都不能袖手旁观。
”但是孤立主义仍然是美国社会的一股主要思潮,民众的意识还未从孤立状态中清醒过来,美国的外交政策终究没有摆脱孤立主义的影响,以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美国推行了中立的外交政策。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美国的中立政策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美国举国上下正在为消除工业化、城市化和垄断化所带来的巨大弊端而专注于推进广泛、深刻的进步主义改革。
执政才一年半的民主党人威尔逊政府在外交方面缺乏经验(此前16年一直是共和党人执政)相对地将其置于次要地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威尔逊政府的外交决策。
由于长期受孤立主义思潮的影响,美国人民在战争爆发前对欧洲的内部纷争并不关心,对欧战的爆发美国人颇觉有些突然,因为他们对于战前欧洲时局即使不是一无所知也是知之甚少。
战争爆发后,美国赶忙强调它与欧洲大陆的不同,宣称无意介入欧洲战端。
美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也始终是美国人不愿卷入欧洲争端的因素之一。
美国与欧洲远隔重洋,相距甚远。
在他们看来有了大西洋的阻隔,美国就可以避免欧洲战祸的侵扰。
威尔逊政府在最初发表的关于外交政策的几个声明中都正式认可了当时全国上下一致的态度。
1914年8月4日,威尔逊正式发表中立宣言,8月19日他又发表讲话呼吁美国人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不偏不倚。
”“谨防那种对中立的最深邃、最巧妙、最根本的破坏,这种破坏可能源于他们所属的民族,也可能出于过激偏袒。
在这些考验人们灵魂的日子里,美国不仅必须在名义上,而且必须在事实上保持中立。
我们既要在行动上也要在思想上不偏不倚。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美国之所以实行中立政策是有着复杂的国内外背景的。
(1)美国建国以来不卷入欧洲事务,不与欧洲任何国家结盟的孤立主义外交历来是个传统,容易为国会和人民所接受。
而且在1916年的大选中,威尔逊以“他使我们置身战争之外”的口号再次当选总统,因此“中立”成为他争取舆论的有力武器。
(2)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种族复杂,特别是有许多不是出生在美国的新移民。
这些新移民在生活习惯、语言文化以及思想意识上都与母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德国和爱尔兰的移民支持同盟国希望协约国失败,而数量上更多的英国和法国等协约国移民在感情上更倾向于协约国,自然希望同盟国失败。
同时美国也是一个多元化社会,美国人思想本来就复杂,战争更使美国人思想分化。
所以威尔逊总统要想用一个统一的政策把美国人复杂的思想调和起来,除了中立政策别无他法,只有中立才能避免美国社会内部混乱防止对立。
而且美国人虽然对欧洲参战国家在感情、道义等方面有不同倾向,但绝大多数美国人还是希望美国保持孤立主义传统,避免卷入战争。
(3)美国与两大对立集团之间均存在矛盾,在大战爆发之初美国认为,交战国的任何一方的胜利对美国都不利。
1914年8月22日威尔逊的心腹顾问豪斯就致信总统说:“……依我所见,最可悲的一点是,战争看不出有任何好的结果。
如果协约国战胜,那主要就是说俄国统治了欧洲大陆;而如果德国战胜那就是未来的几代是军国主义的不言而喻的专制……”威尔逊政府在1917年年初提出交战双方实现“没有胜利者的和平”的口号以最高仲裁者的身份出面干预战争,从而左右国际局势,获得巨大利益,这构成了战争初期美国实行中立的重要因素。
(4)美国可以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双方大做生意,扩大贸易市场和经济实力,中立宣言发表后美国政府便鼓励大企业、大商人以供应战争物资方式向交战双方提供借贷。
摩根公司实际上成为协约国在美国的金融代理人,大战初期美国的经济空前繁荣。
到1917年美国的外贸顺差达35亿美元以上,从1914年到1917年军火出口从600万美元增加到8亿多美元;化学产品、染料、药材等产品的出口由2200万美元增加到1.81亿美元;钢铁的出口从2.51亿美元增加到11亿美元以上;肉类出口由1.43亿美元增至3.53亿美元;小麦和面粉的出口由8800万美元增加到3亿美元。
美国垄断通过贩卖军火大发横财,仅1916年摩根的钢铁公司就获利2715亿美元,伯利恒钢铁公司该年度利润为5790万美元,制造炸药和其他化学品的杜邦公司获利8210万美元。
据统计,大战期间美国百万富翁增加了1700人。
正是美国的中立政策使美国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美国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所实行动中立政策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利益,尤其是美国的经济利益,而且中立政策在实行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非中立特征。
美国人包括威尔逊在内的政府官员们几乎没有人能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中立。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美国人忠诚于他们不同的祖国。
所以甚至在交战国的宣传机器在美国开动之前,绝大多数美国人已经立即同情协约国,英裔美国人赞成西欧协约国。
英美两国语言相似更使美国人对英国产生广泛的同情。
威尔逊本人怀有某种亲英情绪。
他认为德国的胜利会构成对法治的打击。
而且威尔逊的顾问爱德华•豪斯上校和罗伯特•兰辛,以及美国驻伦敦大使沃尔特•海因斯、佩奇都是热心的亲英分子。
被英国宣传所夸大的德国战争行动也破坏了中立,德国人在美国人看来是旧世界可怕的黩武精神和征兵制度的象征。
德国也是一个暴发起来的国家,一个虎视眈眈地觊觎帝国主义掠夺物的迟到者,似乎要染指连英国人也承认是美国内湖的加勒比海。
德国还是美国在拉美扩张的强劲对手,1913年拉美对外贸易中美国占28%,德国占14.2%,但德国的比例有迅速增加的趋势。
在几乎所有的中南美洲国家中都有德国人控制的贸易公司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