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上第一单元测试卷《陈太丘与友期行》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陈太丘与友期行》导学案
主备人:蒙娟审稿人: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大意。
3、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4、进一步了解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课时预设 2课时(31-32课时)
第一部分:预习导学
一、预习任务
1、查资料,识记作者及文学常识。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注音、停顿、语速等,并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大意。
二、预习内容
(一)认知前提
【知识链接】
填空,复习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由_南朝宋__(朝代)临川王__刘义庆_(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述魏晋时期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文体)。
(二)新知认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期.( qī)行尊君在不( fǒu )太傅( fù)哉( zāi )
2.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同“否”)
(2)词类活用:
1.友人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2.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3)古今异义
1.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今义:预定的时日,日期。
2.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3.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委任。
4.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今义:注意,照管。
(4)文言句式
判断句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点拨:“则是”是判断句的标志,这里是对人物的行为进行判断。
省略句
1.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点拨:省略介词“于”,应为“(于)门外戏”。
2.待君久不至,已去。
点拨:省略主语,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5)朗诵课文,将句中省略的人物补充完整。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芳)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熟读全文,根据文章的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
第二部分:课堂导学
一、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章所述故事。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用斜线划分朗读节奏。陈太丘/与友/期行
君/与家君/期日中。
分角色阅读。指导句读、语调。
3.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1.文章记叙了怎样的故事情节?
导思2.文章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二、疏通文义:
1.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期:约定。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
乃:才。至:到。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时分碰头。(那朋友)正午已过还没到,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走后,那人才到。
2.原文: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
不至,已去。”
时年:那年。
戏:玩耍。
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
译文: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那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到,他已经走了。”
3.原文: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译文:那人便发起脾气来说:“真不是人!跟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4.原文: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惭:感到惭愧。引:拉,牵拉。顾:回头看。
译文: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三、精读品味。
1.“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说明了什么?
明确: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说明他不但无信,而且无礼。
2.陈元方反驳“客”的话精彩在何处?
明确:陈元方的反驳有三个特点。首先是言简意赅,内容凝练。“期日中”是前提,“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这些都写得很清楚;其次,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先言前提,再指出言而无信和无礼的表现,有根据,有结论;最后,用词讲究分寸,“无信”“无礼”义正词严,不失身份,也不过火。
3.友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友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由“怒”到“惭”,走下车子拉元方,表明友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说明友人虽然不守信用、不懂礼貌,但知错能改。
4.“元方入门不顾”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元方的什么特点?
明确:本题运用动作描写作用分析法。属于动作描写,这一动作真实地表现了元方作为一个小孩子的直率、好恶情感容易外露的特点。
5.本文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从本文中我们会得到很多启示。通过陈太丘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
通过友人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知错就改的人。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一个人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失去朋友,失去友谊。
四、探究思考: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A.不失礼。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