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诗意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乍一看是从景到景引发的问题,实则是给人诸多启示的诗篇,寓意深远,引人深思。
朱熹在此诗中用了暗喻的手法,把人的心灵比作那清澈见底的方形水塘,把人们从书中源源不断得到的新知识比作活水,如此绝妙的比喻令人不禁拍案叫绝!读书,尤其是读好书,对人有益无害,这一点人尽皆知,可是,为什么没有人敢自称是“读尽天下好书”,原因是世界上的各类大大小小书籍难以计数,即使是那些为后人所敬仰的一代名家们,他们所读的书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
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蝼”。
只有源源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新思想跟上时代的脚步,否则思想就会变得腐朽,就像一潭死水一样。
那么,我就听取朱熹给我们的启示,多读一些好书,让自己的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吧!观书有感篇二本作文是关于高中高一900字的作文,题目为:《观书有感》,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书,是一个古老而有现代化的名词。
书,可以使人变的聪明。
书,是医治无知的可口良药。
书,是折射社会的一面镜子。
书,同时也是作者的真情实感的流露。
书,更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就在这层层的台阶上,流下了自己的脚印。
而最令我难以忘怀的,就是老舍先生所著的《骆驼祥子》一书了。
观书有感作文篇三亲爱的老爹:那一年,我九岁,你三十九岁。
你问我,读书有什么用,我蹙眉沉思,随即摇头不语。
那一年,我十一岁,你四十一岁。
你问我,读书有什么用,我撇嘴思考,随即支支吾吾。
这一年,我十三岁,你四十三岁。
你问我,读书有什么用,我思索片刻,随即侃侃而谈。
我说,读书,也就是学习,肯定是有用的,这点是不可否认的。
哦?说来听听。
便以语文为例吧。
语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留传至今的文化瑰宝。
你爱或者不爱它,它就在那里不远不近;你学或者不学它,它依旧在那里不增不减。
可是你为什么要学它?古人为什么要写那么多的诗词歌赋?为什么要著那么多的文学精品?不知道,谁都不清楚。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观书有感》是明代文人冯梦龙创作的一首古诗,今天我们将为您翻译并赏析这首古诗的原文。
观书有感开卷有益真可贵,翻开古籍启智慧。
豪杰风流江山亮,史书流传歌舞飞。
前贤智者文章辨,奇书幻境神仙追。
宝典图谱成追求,风华胜概魏晋风。
上古诗书茂林泽,楚辞唐诗堪回味。
遥想当年人民雅,学识渊博如海深。
读书能使人充实,勤学苦练身心灵。
诗中所倡导的是一种读书的精神,其主题主张着书香传世,博学多才,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在尘世中寻得了知识的宝藏。
观书有感,透过作品展现对读书的态度与价值。
从诗中我们可以发现,冯梦龙深深被古籍的力量和启迪所感动。
他用“开卷有益真可贵”来表达古籍的益处,并力主人们要善于翻开古籍,去获取智慧。
第二联“豪杰风流江山亮,史书流传歌舞飞”,以豪杰之风和江山的风流为象征,引发出历史的长河和无尽的故事。
古代的史书经过传承,流传至今,记录了文化、历史、社会的变迁,它们如同歌舞在我们眼前跳跃,为我们展示了辉煌的历史画卷。
接下来几句“前贤智者文章辨,奇书幻境神仙追,宝典图谱成追求,风华胜概魏晋风”则表达了古籍中前贤的智慧,及其对奇书幻境的追求。
这些古籍不仅为智者提供了指引,更能开启人们的遐想,将读者带入奇妙的境界。
最后两句“上古诗书茂林泽,楚辞唐诗堪回味,”表达了古代文学作品的丰富多样,上古的诗书犹如茂密的林泽,而楚辞、唐诗更是让人念念不忘,回味无穷。
在最后两句中,“遥想当年人民雅,学识渊博如海深。
读书能使人充实,勤学苦练身心灵。
”作者呼吁读书能使人充实,这是他对读书人的要求与期望。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修养身心。
总结一下,冯梦龙的《观书有感》通过对古籍与读书的赞美来弘扬读书精神。
古籍是我们心灵的滋养源泉,是我们智慧的积累之地,开卷有益,开启智慧之门。
读书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素质,更能够让人充实身心灵。
让我们一同传承古人智慧的火炬,继续翻开古籍,走向更宽广的世界。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诗意解析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诗意解析
《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学者朱熹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观书有感》其一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观书有感》其二原文: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观书有感·其二》的作者是宋代学者朱熹,《观书有感》是组诗,共有两首。
这两首诗都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其一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其二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全诗内容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先来看这首诗的原文翻译。
“半亩方塘一鉴开”,意思是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
“鉴”在这里是镜子的意思。
“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这镜子般的池塘中来回移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渠”,在这里指的是池塘中的水。
“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赏析这首诗。
从意境和画面感来看,诗人以“半亩方塘”为喻,形象地展现出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动感的画面。
那平静如镜的水面,倒映着天空的光彩和云影,仿佛一幅天然的画卷。
这种画面的描绘,既给人以美的感受,又引发了读者对于池塘清澈原因的好奇。
从哲理的层面来解读,这首诗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池塘的水之所以能够清澈见底,是因为有源头不断地为它注入新的水流。
这就如同人的思想和知识,如果想要保持清晰、敏锐和鲜活,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新的观念、新的知识。
它强调了知识更新和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在表现手法上,朱熹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方塘”比作镜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池塘水面的平静和清澈。
而通过对“源头活水”的追问和解答,以水喻理,深入浅出,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其中蕴含的哲理。
同时,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
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却能够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这正是朱熹诗歌的魅力所在。
从时代背景来看,南宋时期,理学兴盛,朱熹作为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对于知识和道德修养的追求。
在那个注重学问和修身的时代,这种强调不断进取、不断更新知识的观念具有积极的意义。
再从个人的感悟角度来思考。
这首诗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古诗《观书有感》翻译和赏析
古诗《观书有感》翻译和赏析古诗《观书有感》观书有感作者: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古诗观书有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观后感《古诗观书有感》。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观书有感的意思是什么
观书有感的意思是什么观书有感的意思:《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作品原文《观书有感》朱熹(南宋)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其二“艨艟”:也作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创作背景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
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
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
朱熏《观书有感》的诗意
朱熏《观书有感》的诗意《观书有感》是朱熏著名的诗集,给人以美好的感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观书有感》的诗意和相关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朱熏《观书有感》的诗意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观书有感注释和译文
观书有感注释和译文
《观书有感》是一首描绘读书体验的诗歌,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了对书籍的热爱以及读书带来的心灵感悟。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注释和译文,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作品。
注释:
1.观书有感:观察书籍,产生感悟。
2.纸上得来终觉浅:指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总觉得不够深入。
3.绝知此事要躬行:深刻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亲自实践。
4.水滴石穿:比喻持之以恒的努力能够达到目标。
5.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不放弃。
译文:
阅读书籍,我有所感悟,
从纸上得来的知识终究觉得浅薄。
深知要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
必须亲身实践,方得真知。
水滴不断滴落,终将穿透石头,
锲而不舍地努力,终会成功。
读书也是如此,
持之以恒地钻研,才能领悟其中的真谛。
通过这首诗,诗人告诫我们读书不仅要获取知识,更要付诸实践,才能真正领悟书中的智慧。
【诗歌鉴赏】朱熹《观书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朱熹《观书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朱熹《观书有感》原文[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运河在哪里能如此清澈?有淡水的来源。
【其二昨晚,在河边的泉水中,那艘巨大的船很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读书感”札记【其一方堂:又名半木堂,位于福建省尤溪市南部的郑一斋殿内(后称南溪书院)。
2、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3.漫游:来回移动。
4、为:因为。
5.运河:它是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的是方塘的水。
6、那得:怎么会。
7.那么:你是什么意思。
8、清如许:这样清澈。
9.例如:某某。
0、清:清澈。
水源:隐喻知识不断更新和发展,从而不断积累。
只有在生命研究中不断学习、应用和探索,我们才能像水源一样始终保持前进和活力。
【其二艨艟艟艟艟艟艟艟艨艟艟艟艟艟艟艟艟艟艟333.轻:轻如羽毛。
2、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3.中游:河流的中心。
朱熹《观书有感》翻译[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2]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朱熹《读书感》赏析《观书有感》是宋代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的一首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读与感》两首诗所蕴含的真理属于审美原则范畴。
《观书有感》诗词译文赏析及鉴赏答案
《观书有感》诗词译文赏析及鉴赏答案《观书有感》是由朱熹所创作的,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观书有感》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观书有感》宋朝:朱熹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观书有感》古诗简介《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翻译/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其二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观书有感》注释其一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观书有感的诗意及原文翻译
观书有感的诗意及原文翻译观书有感的诗意《观书有感》描写的是作者“观书”时的感受,全书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这首诗告诉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到达新境界。
观书有感的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彷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的翻译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翻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头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观书有感的鉴赏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彷徨”,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翻开了。
“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闪耀浮动,情态毕见。
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非常生动的。
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
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
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可以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假如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头活水来。
”“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
“问渠”就是“问它”。
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
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
因为塘水假如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彷徨”的情态。
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
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完毕,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
“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可以反映出“天光云影”来。
观书有感诗意其一其二
《观书有感》其一的诗意是: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观书有感》其二的意思是: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
观书有感宋朱熹其二古诗意思
《观书有感·其二》是宋代诗人朱熹的作品。
下面是这首诗的译文和注释:译文: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注释:
蒙冲: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创作背景:
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
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这是后话。
史载朱熹酷爱大自然,喜欢寻幽探胜。
他所写的大多是可以作为田园风光欣赏的“游村落间与老农儿童辈相从溪谷间”。
这首诗是他考察隐居环境时所写。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观书有感·其二》原文及译文
《观书有感·其二》原文及译文《观书有感·其二》原文及译文《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组诗作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书有感·其二》原文及译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观书有感·其二朱熹〔宋代〕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赏析:本诗借助形象喻理。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
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创作背景: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
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这是组诗的第二首。
作者简介: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观书有感其一的诗意
观书有感其一的诗意篇一观书有感其一的诗意“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这首《观书有感其一》,可真是蕴含着无尽的诗意啊!你瞧那半亩方塘,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
也许你会说,不就是个池塘嘛,有啥特别的?嘿,这你可就不懂了!它不仅仅是个池塘,更是一种心境的映照。
天光云影在池塘里徘徊,那画面,美得就像一幅流动的画。
我就在想啊,这方塘里的水怎么能这么清澈呢?朱熹问:“问渠那得清如许?”我也跟着问自己,为啥这水这么清?然后他给出了答案:“为有源头活水来。
”哎呀,这不就是告诉咱们,想要保持心灵的澄澈,就得不断有新的知识、新的思想注入吗?就像那池塘,要是没有源头的活水,不就成了一潭死水啦?想想咱们自己的学习,不也是这样吗?要是天天死读书,不接受新的东西,脑子不就僵化了?我觉得吧,这诗就是在敲警钟,告诉我们得不停地学习,不停地进步。
也许有人会说,累不累啊,天天学。
可要是不学,怎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呢?再看看现在的社会,信息爆炸,新知识层出不穷。
要是不保持学习的状态,可能就被淘汰啦!这诗的诗意,难道不正是在提醒我们要不断进取,不断更新自己吗?你说,朱熹当年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是不是也在心里默默给自己加油打气呢?篇二观书有感其一的诗意说起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这诗意可真是够让人琢磨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哇塞,半亩大的池塘像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云的影子都在水面上晃悠。
这画面,想想都觉得美炸了!我就在想,这方塘是不是就像我们的内心世界啊?有时候平静如镜,有时候又因为外界的影响而泛起涟漪。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一句可真是问到点子上了!池塘的水为啥这么清?因为有源头不断地送来活水呀!那我们的知识储备、我们的思想呢?是不是也得有个“源头”来不断滋养?也许这个“源头”就是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对未知的探索。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诗太简单了,不就是说要学习嘛!但真的只是这么简单吗?我觉得不是。
观书有感的诗意(优秀7篇)
观书有感的诗意(优秀7篇)观书有感的诗意篇一《观书有感》是南宋诗人朱熹的作品,这是一首将自然风景比喻成读书道理的名诗。
诗人通过方塘来暗喻自己读书时的感悟和理解,要每天学习新的知识,并思索其来龙去脉,追寻知识的源头才算是真正的读书。
全诗原文如下: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的意思是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清澈见底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白云,阳光倒影,在水面上相互交融,为什么池塘会这么清澈呢?原来是因为那源头的活水源源不断。
这句诗第一句表面上写的是池塘的清澈,实际上是写在读书时要学的清楚明白不能一知半解,第二句是说人要心灵干净纯洁,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来获取新的知识,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新的创作灵感。
诗人借着描写池塘来表达了自己读书的感悟。
观书有感的诗意篇二1(其一)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1653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它事实上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一块半亩的方型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与读书融合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书有感诗意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
2、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3、“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4、徘徊:来回移动。
5、为:因为。
6、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7、那得:怎么会。
8、那:怎么的意思。
9、清如许:这样清澈。
10、如:如此,这样。
11、清:清澈。
12、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
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
“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闪耀浮动,情态毕见。
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
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
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
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