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评价ppt课件
油藏动态分析讲义-PPT精选文档
![油藏动态分析讲义-PPT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ba1642f4ad51f01dc281f19b.png)
3 、 试井测试资料 a) 试油、试注资料; b) 试井、分层测试资料; c) 泵工况、动液面资料。
7
7
油、水井单井动态分析基本资料
4、流体性质资料
a) 原油性质及高压物性分析资料; b) 天然气性质分析资料; c) 地层水性质分析资料; d) 注入水水质、水性分析资料。
5 、 动态监测资料
a) 压力资料; b) 产液剖面分析资料; c) 含油饱和度测井资料; d) 吸水剖面分析资料; e) 工程测井分析资料。
2 、 油田稳产阶段分析重点
3、 油田递减阶段分析重点
a) 分析产量递减的规律,确定产量递减类型; b) 预测今后产量、含水的变化及可采储量; c) 提出控制油田产量递减的有效措施。
22
22
讲义提纲
动态分析基本概念和方法
动态分
23
动态分析要求
a)历史与现状相结合,用发展和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 b)单井分析与油藏动态相结合,处理好点面关系,统筹兼顾,全 面考虑和分析问题;
济效益的目的。
24
24
动态分析目标
a) 油藏特征及开采特点清楚;
b) 油藏开采动态变化原因清楚; c) 现阶段调整挖潜的基本做法和效果清楚; d) 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清楚; e) 剩余油分布状态及调整挖潜的对象和目标清楚; f)开发调整工作部署及开发趋势清楚。
25
25
20
20
不同开发阶段分析重点
1 、 油田开发初期和上产阶段油田开发分析重 点
a) 分析比较钻井后的油田地质特征与方案编制时变化 情况。主要分析比较构造、储层厚度、孔渗饱参数、油 水界面、流体性质等; b) 油、水井投产和投注后油层能量的变化、油井产 液能力、初期产量、初期含水是否达到方案指标要求, 注水井吸水能力是否满足产液量需要,油田注采系统是 否适应,能否达到较高的水驱控制程度;设计的生产压 差能否实现;采油工艺是否配套; c) 利用系统试井等动态监测资料分析油水井对应关 系,观察和分析采油井见到注水效果的时间和见效特点, 即分析合理注采比、采油速度、储量动用程度、分层吸 水、产出状况、含水上升的变化规律等。
稠油油藏的特点及分类精品PPT课件
![稠油油藏的特点及分类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47cfac34431b90d6d85c73c.png)
稠油表1 新疆、胜利、大港油区主要稠油油田原油特性油藏的特点、分
油田
九区
黑油山
六东区
风城重 1 井区 单家寺 草桥 孤岛 胜坨三
区 枣园枣
北 羊三木
埋深 m
160~ 230
地面 露头
450
244~ 254 1100~ 1200 820~ 960 1200~ 1400
1300~ 1400
1736~ 2036 1220~ 1430
钒,×10—6 0.40 3.10 0.50 0.90 2.50 1200 284 390 250 240
稠油油藏的特点及分类
5、稠油中含蜡一般较少,但也有极少数油田是 “双高”原油,即沥青胶质含量高、石蜡含量高, 表征为高粘度高凝固点原油。
我国多数稠油油田原油中的含蜡量仅5%左右,一般不 超过10%,因而凝固点也较低。但也有少数油田,如大港 的枣园油田,原油中的沥青胶质含量为17.8%,含蜡量为: 20.3%。相对密度为0.925,在油层条件下粘度为70—130 mPa.s,这是典型的“双高”原油,也属稠油类型的原油。
220
5.9
胜利单家寺
170
12.1
表3 稠油组分对比表
国家
油田
中国 加拿大
委内瑞拉
高升 孤岛 Athabasca Cold Lake Peace Rive Jobo
原油相对密度
0.94—0.96 0.946 1.015 0.994 1.026
1.020
组成成分,%
芳烃+烷烃
胶质
51.3
45.4
59.3
稠油油藏的特点及分类
一、稠油的一般特性 二、稠油的分类标准 三、稠油油藏的特点 四、我国稠油的类型 五、稠油油藏流体及岩石热特性 六、热采物模技术
第二章油藏评价(2014年最终版)
![第二章油藏评价(2014年最终版)](https://img.taocdn.com/s3/m/739a20c0da38376bae1fae02.png)
油藏有气顶,或原始压力接近泡点压力
2.1油藏流体取样
低渗透油藏近井 地带脱气,刚开始 时由于气的饱和度 没有达到临界流动 饱和度,这时在井 筒中取的样品中气 体不足。之后气体 快速流动后, 又造成取样中的气 过高。
压力降低到饱和压力以下,井周围区域释放溶解气
2.1油藏流体取样
2.3 油田权益的确定
权益的确定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 权益的确定不产生财富,只是财 富的转移 把工程师的时间花在研究油藏开 发上才能 产生新的财富
2.4 压力深度曲线
20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为计算储量的岩石体积, 油藏工程师要研究流体在地层的接触位置。
图2-12:(a)大型构造油藏
(b)多层油藏
2.3 油田权益的确定
(1)OIIP=Vφ(1- Swc),地下原油储量 这个公式设计的技术人员最少,油藏工程 的人没有参与.
参与的人越少,过程越简单,达成分配协议 越迅速.
2.3 油田权益的确定
(2)STOIIP=Vφ(1- Swc)/Boi,(stb) 储罐原油储量
体积系数的确定油藏工程师要做很多 工作。
参考资料:RFT技术 -----qq空间文件
RFT工作原理及压力测试记录
右图显示了RFT仪器的工作原理。 1、在指定深度,打开平衡阀,测泥浆压力 2、液压力推动橡胶封隔器靠紧井壁挤压泥饼, 将探针与井内泥浆隔开 3、关闭平衡阀,使样品管道形成一个封闭的 腔体;液压力推动探针插入地层,样品管道 通过探针与地层成连通状态 4、第一预测室活塞移动,抽吸地层流体,产 生第一次压降 5、第二预测室活塞移动,抽吸地层流体,形 成第二次压降 6、关闭液压动力,等待地层压力恢复,记录 地层压力 7、打开平衡阀,再测泥浆压力 8、回缩封隔器和支撑活塞
油藏动态分析规范PPT课件
![油藏动态分析规范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e722602c1c708a1284a44ec.png)
30000
20000
10000
0
矿化度mg/l
渗透率比值
营11-8井岩心储层敏感性实验结果表现为弱水敏,弱速敏,
非酸敏,弱盐敏。
CHENLI
25
2、储层特征
(3)沉积特征:
储层厚度及物性在平面及纵 向的分布状况,沉积类型等。
CHENLI
26
2、储层特征
(3)沉积特征:
储层厚度及物性在平面及纵 向的分布状况,沉积类型等。
七、下步调整工作安排
八、动态分析基本C图HEN表LI
42
四、现阶段开发动态形势分析
1、阶段产量构成分析
(1)阶段产量变化及原因分析
(2)阶段老井自然产油量、自然产油量变 化原因
(3)阶段措施、新井效果及产量变化情况 分析
CHENLI
43
CHENLI
44
2、阶段注水量分析
(1)阶段注水量变化及原因分析
2、储层特征
速 敏
储层中的粘土矿物(高岭石)与胶结差的
碎屑因流体流速变化C产HEN生LI 迁移堵塞喉道
22
2、储层特征
敏酸
酸液与地层中的酸敏CH性ENL粘I 土矿物(绿泥石)
23
发生反应,产生沉淀堵塞孔喉
2、储层特征
碱 敏
碱液与地层中的碱敏性粘CH土ENL矿I 物发生反应,产生沉淀 24 堵塞孔喉
38
D、94~2000年为特高含水期,>90%(12口注水井,16口油井)。
3、开发现状
1029t
26/19口 22/7口
90.5%
517m3
0.43
0.52% 98t
开油井 开水井 日液 日油 含水 采油速度 日注 注采比
《油气藏评价》PPT课件
![《油气藏评价》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fb7bc065727a5e9846a6131.png)
有六种基本驱动能量——驱动方式:
1、岩石及流体弹性驱 1、驱替效率最低
2、溶解气驱
2、采收率5%~25%;
3、气压驱动
3、采收率20~40%;
4、水驱动
4、采收率35%~75%;
5、重力驱动
5、采收率80%;
6、复合驱动
6、比溶解气高,比水驱低。
第二节 油气藏驱动类型及其开采特征
一、封闭弹性驱动
形成条件: (1)油藏无边底水或边水不活跃; (2)Pi>Pb。
井底流动压力(Pwf): 油井正常生产时测得的井底压力。
第一节 油藏温压系统
一、油藏的压力系统
2、原始油层压力的确定
(1)井口压力推算法
Pi=a+GDD
式中:
Pi ——原始地层压力,MPa; a ——关闭后的井口静压,MPa; GD——井筒内静止液体压力梯度,MPa /m; D ——埋深,m。
井筒内的液体静止梯度,由下式表示:
油层折算压力(Pc):为了消除构造因素的影响,把已测出的 油层各点的实测压力值,按静液柱关系
折算到同一基准面上的压力。
一、油藏的压力系统
第一节 油藏温压系统
目前油层压力(P): 在开发后某一时间测量的油层压力。
一般用油层静止压力(Pws)和井底流动压力(Pwf)来表示。
油层静止压力(Pws):油井生产一段时间后关闭,待压力恢复 到稳定状态后,测得的井底压力值。
p0: 余压
pi=p0 + GpD
•判断流体类型
1.0g/cm3 水
GP 0.5~1g/cm3 油
g
<0.5g/cm3 气
•确定流体界面
p
po p0o Gpo D
《油气藏评价》ppt课件
![《油气藏评价》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6cf7f295fbfc77da369b115.png)
.
油气藏评价
• 该当指出,假假设油藏的产量低于重力驱油率时,那么会产生比较好 的重力驱动效果。反之,假设油藏的产量大于重力驱油率时,那么会 降低重力驱动的效果。在重力驱动条件下,油藏最高的产量,可由下 式近似地加以确定:
〔1-8〕
式中:
Qo— 重力驱的最高产量,m /d;
D — 埋深,m 。
实践资料阐明,由于地壳温度遭到构造断裂运动及其岩浆活动的影响,因此, 不同地域的静温梯度有所不同。比如,我国东部地域各油气田的静温梯度约为 3.5℃~4.5℃/lOOm;中西部各油气田的静温梯度约为2.5℃~3.5℃/100m。油气 田的静温数据,普通在探井进展测井和测压时,由附带的温度计丈量。
.
油气藏评价
储量评价
• 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是在己发现或未发现油气田的地域, 寻觅新的油气田或油气藏,储量评价那么是油气勘探的重要 成果。本节内容将涉及到油气资源与储量的分级分类、计算 方法和年度剩余可采储量、储采比的计算等内容。
• 一.油气资源与储量的分类分级 • 资源是一个广义的物质名词。它是人类在地球上赖以生存
对于气藏来说,在其投入开发之后,由于消费井的消费,呵斥地层 压力的下降,因此,对于具有边底水的气藏,其主要驱动机理为,边 底水的驱动,以及气藏本体内天然气和储层岩石与束缚水的弹性膨胀 作用。对于没有边底水或边底水不活泼的气藏,其主要驱动机理为定 容耗费式驱动。在一样的地质条件下,定容耗费式气藏的采收率会比 水驱气藏要高出一倍左右,而且水驱愈活泼,那么对气藏采收率的影 响愈大。由于气藏的驱动机理比较简单,本节主要讨论油藏的驱动机 理和驱动类型。
.
油气藏评价
一.天然水驱
在原始地层条件下,当油藏的 边部或底部与宽广或比较宽广的 天然水域相连通时,在油藏投入 开发之后,由于在含油部分产生 的地层压降,会延续地向外传送 到天然水域,引起天然水域内的 地层水和储层岩石的累加式弹性 膨胀作用,并呵斥对油藏含油部 分的水侵作用。天然水域愈大, 浸透率愈高,那么水驱作用愈强。 假设天然水域的储层与地面具有 稳定供水的露头相连通,那么可 构成到达供采平衡和地层压力略 降的理想水驱条件。天然水驱, 又可以根据油藏的类型和油水分 布的产状,划分为边水驱动和底 水驱动。在图1-4上给出了一个 具有有限边水油藏的剖面图和俯 视图。
油藏描述第10章油藏地质模型精品PPT课件
![油藏描述第10章油藏地质模型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d5704a1f242336c1fb95e54.png)
(2) 连续型地质模型 连续型地质模型主要用于描述储层连续
参数的空间分布,即储层的物理特性在空间 上的不均一性分布,如孔隙度、渗透率、流 体饱和度、地震层速度、油水界面等参数的 空间分布。
(3) 混合型地质模型 混合型地质模型用于将前两种储层属性
的综合分布特征,即将离散参数与连续参数 混合在一起的来表述储层的空间分布。
(3) 储层参数分布模型 储层参数分布模型:是储层参数在三维空间变
化和分布的表征。参数类型包括孔隙度、渗透率、 泥质含量等。
由于影响流体流动的主控因素是渗透率分布的 非均质性,因而渗透率分布模型是最重要的储层参 数分布模型。
在储层参数中,孔隙度的取值较为容易,通过 岩心及测井解释即可获取,并可达到较高的精度, 而且由于孔隙度的空间变异性较小,因而孔隙度的 空间分布模型也易于建立。
化、概念化,抽象成具有代表性的地质模型。只追 求油藏总的地质特征和关键性的地质特征的描述, 基本符合实际,并不追求每一局部的客观描述。
用途:为开发可行性研究和开发设计提供战略 指导。
拒马河点坝侧积体沉积 模式与储层概念模型
(2) 静态模型(实体模型) 把所描述的油藏地质面貌,依据资料控制点
实测的数据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和分 布如实的描述出来而建立的地质模型,并不追求 控制点间的预测精度。
流动单元模型:由许多流动单元块体镶嵌组合而 成的模型,属于离散模型的范畴。各单元的界线与断 层位置、岩性、岩相带及成岩胶结带的分布相对应。
流动单元模型是在储层结构模型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实际上是对储层结构的进一步细分。
流动单元模型既反映了单元间岩石物性的差异和 单元间边界,还突出地表现了同一流动单元内影响流 体流动的物性参数的相似性,可直接用于油藏模拟及 动态分析,这对预测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的生产性能 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水驱稀油油藏动态分析PPT课件
![水驱稀油油藏动态分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ea3ef705727a5e9846a613a.png)
二、动态资料
1、油井动态资料 (1) 产能资料,包括油井的日产液量、日产油
量和日产水量,这些资料可以直接反映油井的生 产能力。
(2) 压力资料,现在一般用动液面和静液面表 示,它们可以反映油层内的驱油能量。
1、油井动态资料
(3) 水淹状况资料,指油井含水率和分层的含水率,它 可直接反映剩余油的分布及储量动用状况。
油水井动态分析方法
在一个注采井组中,注水井起着主导作 用,因此在进行井组分析时,一般是从注水 井入手,最大限度的解决层间矛盾,在一定 程度上尽量调整平面矛盾 ,以改善周围油井 的工作状况。
油水井动态分析方法
注采井组分析 的程序
收集 原因
找出 存在 问题
提出 调整 措施
油水井动态分析方法
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二、对比与分析 三、存在问题及措施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一、静态资料 ① 油层物理性质,即孔隙度、渗透率、含 油饱和度、 泥质含量、原始地层压力、油层温 度、地层倾角等; ② 油水界面和油气界面。 ③ 分层砂层厚度、有效厚度及平面分布。 ④ 有关油层连通性和非均质性的资料。
C64
C64-X1 C64-X2
C8
c90
油水井动态分析方法
油水井动态分析方法
在注水开发的油田,油水井的动态分析是以注采 井组分析为主的。注采井组是以注水井为中心,联系 周围的油井和水井所构成的油田开发的基本单元。
注采井组动态分析的核心问题,是在井组范围内, 找出注水井合理的分层配水强度,能够使水线比较均 匀地向油井推进;使油井能够保持足够的能量;使井 组综合含水在较长时间内得到稳定;使井组产量得到 稳定。
(2) 压力资料,包括注水井的地层压力、井底 注入压力、井口油管压力、套管压力、供水管线 压力。它直接反映了注水井从供水压力到井底压 力的消耗过程,井底的实际注水压力,以及地下 注水线上的驱油能量。
第二章 油气藏评价
![第二章 油气藏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ced6f45bcf84b9d528ea7adb.png)
原油采收率
35%~75%
问题:一个开始靠天然能量开发的油 田(有边底水),注水如果不及时会 怎么样?
5、重力驱动
形成条件:
1、油层比较厚、倾角大; 2、渗透性好; 3、开采后期
重力驱动油藏开采特征曲线
Pe
Qo
Qo Rp Rp
Pe
t
6、复合驱动
最常见的驱动机理是油藏中
的水和自由气同时产生驱动 作用。 在复合驱动中有两种驱动力: (1)溶解气驱和弱水驱 (2)小气顶驱和弱水驱
资 源 量
探明储量
(一级)
未开发探明储量(II类)
地质储量
基本探明储量(III类)
控制储量
(二级)
预测储量
(三级)
1984~1988年我国油气储量分类分级情况: 潜在资源量 控制储量:在某一圈闭内预探井发现工业油气流后, 远景资源量 以建立探明储量为目的,在评价钻探阶段的过程中钻 推测资源量 了少数评价井后所计算的储量。其相对误差不超过正 已开发探明储量(I类) 负50%。 探明储量 未开发探明储量(II类)
层间非均质性和层间矛盾
辛 68-45
沙二133 沙二134
井 吸 水 剖 面
永3断块各小层渗透率 S251 S261 S272 S281
层位
永3 断块各小层采出程度
S251 S261 S271 S273 S282 S291 S293 S2102 S211 0 10 20 30 40 50 60
1984~1988年我国油气储量分类分级情况:
远景资源量
潜在资源量
总 资 源 量
推测资源量 已开发探明储量(I类) 远景资源量:是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 探明储量 未开发探明储量(II类) 统计或类比估算的尚未发现的资源量。它可推测今后 (一级) 油(气)田被发现的可能性或规模的大小,要求概率 基本探明储量(III类) 地质储量 曲线上反映出的估算值具有一定合理范围。 控制储量
绪论,第一章 油藏评价
![绪论,第一章 油藏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c98729dfc1c708a1284a44ec.png)
38
3.压力系数
浅表地层中出现异常高压原因:
地层露头的高程差(h)所致
露头高度只需几十米,就可以造成异常高压。
39
4.压深关系方程
不同深度的原始地层压力绘制到直角坐标系中,得到线性
的压深关系曲线。
压深方程: 流体余压p0: 地层流体流到地面 时的剩余压力。
40
5.压深关系方程的应用
(1)判断流体类型:
13
六、油藏工程的发展简史
石油的发现与零星开采:1080年沈括考察发现延长石油 至1859年第一口油井的钻成。
现代石油工业诞生:美国宾西法尼亚州,1859年8月27日
钻成第一口油井,从此,采用旋转钻井技术钻井获取石 油、利用蒸馏法炼制煤油的技术真正实现了工业化。 理论指导下的油气田开发:直到1935年之后,随着流体 取样PVT分析,渗透率测定、物质平衡方程的运用,才
开始了油田整体开发的意识和开发理论。
14
六、油藏工程的发展简史
第一阶段:~1930
零星打井开采,尚未形成整体开发意识(开发理论),井网密 度与开发理论萌芽。 第二阶段:1930~1940 整体开发理论形成;油藏驱动能量与驱动类型研究,油气
PVT研究,物质平衡方程。
第三阶段:1940~1950 开发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注水开发;油水两相渗流理论; 井间干扰问题;不同布井条件下产量计算。
第二章 油田注水开发
第三章 水驱油理论基础
第四章 油气井试井
第五章 油藏动态分析的物质平衡方法
第六章 油藏动态分析的经验方法
2
绪 论
一、油藏工程概念
目前国内外无统一的定义,有三个观点: 观点1:油藏工程是关于油藏描述及动态预测的学科。 观点2:油藏工程是关于合理开发油气田理论和方 法的学科。
油藏工程基础ppt课件
![油藏工程基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f772b74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0c.png)
油藏工程基础ppt课件contents •油藏工程概述•油藏地质基础•油藏流体性质与渗流规律•油藏开发方式与开采特征•油藏动态监测与资料分析•油藏评价与开发方案设计目录01油藏工程概述油藏工程定义与任务定义油藏工程是研究油藏(包括气藏)开发过程中油、气、水的运动规律和驱替机理,以及相应的工程调整措施,以求合理地提高开采速度和采收率的一门综合性技术科学。
任务油藏工程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油藏(包括气藏和水驱油藏)的地质特征和开发过程中的动态特征,确定油田开发方案,编制油田开发计划,进行油田动态监测,提出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措施,预测油田开发趋势等。
油藏工程发展历程初始阶段20世纪初至40年代,以试井和油田动态分析为主要内容。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以渗流力学和油层物理为基础,形成了系统的油藏工程理论和方法。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油藏工程实现了由定性到定量、由静态到动态、由单一到综合的转变。
油藏工程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油藏描述、渗流力学、试井分析、油田动态监测、油田开发方案设计与优化、提高采收率技术等。
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钻井、测井、试油试采等多方面的资料和信息,采用数值模拟、物理模拟和现场试验等手段进行研究。
同时,注重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如地球科学、石油工程、化学工程等。
02油藏地质基础沉积环境与沉积相沉积环境包括海洋、湖泊、河流、风成等不同类型的沉积环境,每种环境都有其特定的沉积物来源、搬运方式、沉积作用和保存条件。
沉积相指在一定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或岩石特征的综合,包括岩性、结构、构造、古生物等。
常见的沉积相有河流相、湖泊相、三角洲相、海滩相等。
沉积相与油气藏的关系不同沉积相带发育不同类型的储集层,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和类型。
例如,河流相砂体常发育在古河床和河漫滩,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储层特征与类型储层特征01包括物性特征(如孔隙度、渗透率)、岩石学特征(如岩石类型、矿物组成)、储集空间类型(如孔隙、裂缝)等。
油藏能量评价方法
![油藏能量评价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ef4b6377375a417866f8fd9.png)
1.2
中 中
1.1 弱 弱 1.0 0 2 4 6 t ,a 8 10 12 14
Ie 1999/9/10 2000/9/10 2001/9/10 2002/9/10 2003/9/10 2004/9/10 2005/9/10 2006/9/10 2007/9/10 2008/9/10 2009/9/10 2010/9/10
•能量组成
天然 能量
人工 能量
Np Bo Wp Bw NBoi ceff p We WinjBw
总 能 量 弹 性 能
消耗
水 侵 能
注 水 能
无因次弹性产量比
Np Bo NBoi ceff p W
•弹性产量
NBoi ceff p N pe Bo NBoi ceff p W Np Bo
油藏能量评价方法
逻 辑
•哪个天然能量强?
•哪个采收率高?
主要内容
•水体大小
•Npr •Dpr
•能量指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水体大小
•油藏都与水体相连
Vw = Vo
<10,
小水体
10~100,中水体 >100, 大水体
•水侵量主要与导流能力有关
主要内容
•水体大小
•Npr •Dpr
•能量指数
无因次弹性产量比
pwfs pair o gD
pe
pwf
Ie=1.01,能量极弱 •满足产量需求
能量指数
pwf
1.3
1.1 pwfs
强
中 弱
停喷
t
•能量不断衰减直至停喷
能量指数
•停抽流压
pwfs pair m g D Dpump
《油藏动态分析方法》课件
![《油藏动态分析方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90f4520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3f.png)
模型建立
基于油藏地质模型和历史 生产数据,建立油藏动态 模型。
模型验证
通过对比实际生产数据和 模型预测数据,验证模型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参数优化与调整
参数敏感性分析
分析模型参数对油藏动态 的影响程度,确定关键参 数。
参数优化
根据历史生产数据和油田 实际情况,优化模型参数 ,提高模型预测精度。
参数调整
04
结果评估
根据分析结果,评估 油藏的开发效果,提 出优化建议。
重要性及应用
重要性
油藏动态分析是油田开发过程中 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了解油藏动 态特征,优化开发方案,提高采 收率。
应用
广泛应用于油田开发的全过程, 包括开发方案制定、生产监测、 措施优化和采收率评估等。
02
油藏动态分析基本方法
Chapter
物质平衡方法
总结词
物质平衡方法是油藏动态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通 过建立物质平衡方程来描述油藏的动态变化。
详细描述
该方法基于质量守恒原理,通过建立物质平衡方程 来描述油藏中油、气、水的分布和变化规律。通过 求解物质平衡方程,可以获得油藏的储量、采收率 、注入量等重要参数。
水动力学方法
总结词
水动力学方法是油藏动态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建立水动力学方程来描述 油藏中水的流动规律。
03
油藏动态分析关键技术
Chapter
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据采集
采集油藏生产数据、地层数据、井筒数据等,为油藏动态分 析提供基础数据。
数据处理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转换和标准化,确保数据的 准确性和一致性。
模型建立与验证
01
02
03
模型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测未来动态
分析驱油机制及驱动方式
基 础
6
地
质
模
型
二、油藏工程的任务 (1).地质模型
是人们对实际的油气藏采取地震、测
井、取心等各种手段认识其特性的总和。
包括宏观和
微观两个方面
7
二、油藏工程的任务
宏观上包括:
•构造图(等值线、等高线、断层和油水分布等)
•剖面图(垂向上岩性的分布及其关系、油气水分布)
15
六、油藏工程的发展简史
第四阶段:1950~1985 油田开发理论和实践全面发展,走向成熟。渗流
力学应用研究;测井及试井技术应用;岩电实验;分
层开采技术等;
第五阶段:1985~
油藏精细描述;油藏数值模拟;三采技术(化学
驱、聚合物驱、微生物采油);定向井、分支井、丛
式井开发技术。油藏经营理念的形成。
11
四、学习油藏工程目的
石油地质学、沉积岩石学、开发地震、测井、 综合应用: 油层物理以及渗流力学
获得:研究和分析油藏动态和预测未来动态的
基本方法和技术
+
今后矿场 工作实践
成为:制订油田开发方案或调整方案、合理高 =
效地开发油气田、提高采收率的专门人才
12
五、相关学科及研究方法
相关学科
李传亮《油藏工程原理》,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李晓平等编著《试井分析方法》,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9
19
第一章
油气藏评价
油气藏的压力、温度系统 油气藏驱动类型及其开采特征
油气藏储量评价
油藏采收率测算方法
20
第一节 油气藏的压力、温度系统
油气藏深埋在地下,承受着上覆岩层的压 力,同时又处在地球的温度场中,因此,油藏
油藏评价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油藏工程基础
第二章 油气藏评价
第三章 油田注水开发
第四章 油气井试井
第五章 油藏动态分析的物质平衡方法
第六章 油藏动态分析的经验方法
2
绪 论
一、油藏工程概念
目前国内外无统一的定义,有三个观点: 观点1:油藏工程是关于油藏描述及动态预测的学科。 观点2:油藏工程是关于合理开发油气田理论和方 法的学科。
研究方法
开发地质学 油层物理 渗流力学 地球物理学
动态监测 试井解释 油藏数值模拟 动态分析
13
六、油藏工程的发展简史
石油的发现与零星开采:1080年沈括考察发现延长石油 至1859年第一口油井的钻成。
现代石油工业诞生:美国宾西法尼亚州,1859年8月27日
钻成第一口油井,从此,采用旋转钻井技术钻井获取石 油、利用蒸馏法炼制煤油的技术真正实现了工业化。 理论指导下的油气田开发:直到1935年之后,随着流体 取样PVTຫໍສະໝຸດ 析,渗透率测定、物质平衡方程的运用,才
16
六、油藏工程的发展简史
石油工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进步史,随 着科技进步,原油的采收率大幅度提高,复杂油 气田在不断发现,油气储量在不断增长。这就是 科技进步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也是油田开发理论 与技术发展的结果。
17
七、学习方法及要求
1 学习方法
准确了解油藏工程中的各基本概念 注意各问题的提出,对实际的意义
注重研究问题的方法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掌握各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条件 复杂公式不要求记忆(但必须理解它) 做好笔记,完成布置的作业 要勤于思考,不断提出问题
18
2 学习要求
参考资料
刘德华等《油藏工程基础》,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姜汉桥、姚军等《油藏工程原理与方法》,中国石油大 学出版社,2006
中岩石和流体的一些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与油
藏中的压力和温度密切相关。因此,油藏的压
力和温度系统是油藏动态分析的重要内容。
油气藏压力和温度与油藏埋深有关。埋藏
越深,压力温度越高。
21
一、油藏的压力系统
油气藏压力
油气藏压力的种类、应力关系方程 压力系数 油气藏压力的压深关系方程及应用 压深关系方程的确定方法
4
一、油藏工程概念
“总体”的含义包括三方面:
(2)在控制油藏的动态方面包括:
在平面上,不能只局限于个别地区或少数井上
在剖面上,不局限于个别的油层上
(3)油气藏与油气井的关系包括: 油气藏整体动态是主要的 油井则是次要的
5
二、油藏工程的任务
目的:寻求改善“开 发效果”的方法和技 术,达到提高采收率 的目的
观点3:油藏工程是关于从总体上认识和改造油气藏,合
理高效地开发油气藏,提高烃类采收率的学科。
3
一、油藏工程概念
“总体”的含义包括三方面:
(1). 指组成油气藏的各个部分,研究它们的性质 及在开采 中的作用。包括: 油气藏内部和与之相邻的水层 断层、隔层以及其他特殊层的性质和作用 流体和储集层的性质
•地层对比图
微观上包括:
• 孔、渗、饱大小及其分布,孔隙结构特征 • 岩性、粘土矿物及非均质性
• 地层水的类型及矿化度
• 毛管压力曲线和相对渗透率曲线等
8
二、油藏工程的任务
(2).油藏工程模型
零维模型(物质平衡方程)
数值模拟模型(1,2,3维模型)
矿场经验及统计模型 物理模型(如蒸汽驱模型)
9
三、油藏工程的特点
• 研究对象:是埋藏 于地下具有复杂流动 性、相态变化和储层 性质的系统。需要地 质、油藏物理和测井 提供各方面的信息。
(1).高度综合的技术学科 (2).方法性很强的学科
•
具有大量商业性软件 a.工程软件 b. 试井软件 c. 各种模拟软件 • 各种类型的油气藏都有一定的 开发模式
• 油田开发必须具备 下列领域知识
钻井、采油、石油 经济、储运和管理
10
三、油藏工程的特点
认识和开发油藏的特点:
(1)油藏的认识不是短时间一次完成的,需经历长期
的由粗到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 (2)油气田是流体的矿藏,凡是有联系的油藏矿体,
必须视作统一的整体来开发。 (3)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每口井的双重作用——生产 与信息的效能。 (4)油田开发工程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 的工业。
开始了油田整体开发的意识和开发理论。
14
六、油藏工程的发展简史
第一阶段:~1930
零星打井开采,尚未形成整体开发意识(开发理论),井网密 度与开发理论萌芽。 第二阶段:1930~1940 整体开发理论形成;油藏驱动能量与驱动类型研究,油气
PVT研究,物质平衡方程。
第三阶段:1940~1950 开发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注水开发;油水两相渗流理论; 井间干扰问题;不同布井条件下产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