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有答题模板

合集下载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模板一、概括题1. 概括文章内容•如果是记叙文,就找清楚人物、事件、结果。

比如说写小明在学校参加跑步比赛,一开始落后,但是他不放弃,最后超过了其他选手获得冠军。

那概括起来就是“小明参加学校跑步比赛,虽开始落后但最终夺冠”。

•如果是说明文,就找说明对象和它的特征。

像介绍大熊猫的文章,就说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它黑白相间,爱吃竹子,生活在四川等地的山林里。

2. 概括文章主旨•先看文章写了什么事,然后想作者通过这件事想表达什么情感或者观点。

比如一篇文章写了一个老人在街边卖艺,很多人都匆匆而过,只有一个小女孩停下来给了老人钱还陪老人聊天,主旨可能就是赞扬小女孩的善良,呼吁人们多关注弱势群体。

二、赏析题1. 赏析词语•先解释这个词语的本义,然后说它在文中的意思,再分析这个词语对表达文章内容或者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例如“小心翼翼”这个词,本义是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在文中如果形容一个小偷作案时的样子,就生动地写出了小偷害怕被发现的心理。

2. 赏析句子•从修辞手法入手,如果句子用了比喻,就说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

比如“月亮像个大圆盘挂在天上”,把月亮比作圆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形状。

•从描写手法分析,如果是人物描写,像外貌描写能刻画人物形象,动作描写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要是描写一个人“他跑得气喘吁吁,汗水湿透了衣衫”,通过动作和外貌描写,表现出这个人的疲惫。

三、作用题1. 标题的作用•可能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像背影,“背影”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也可能暗示文章的主旨,比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爬山虎可能暗示着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那种敬仰之情,就像爬山虎一样郁郁葱葱。

•还可能吸引读者的兴趣,一个很奇特的标题就会让读者想要去读文章。

2. 段落的作用•开头段落可能是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像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就引出了下文对春天的描写。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模板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模板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模板一、文章构成要素:材料、主题、结构、语言二、文章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议论:第x段主要使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整体表现了作者对___的观点,代普雷了文章主旨,升华了主题。

抒情:第x段主要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通过_____字里行间渗透了表作者___的情感和态度,使读者受到感染,引起感情共鸣。

三、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小见大、正反对比、寓意、衬托、先抑后扬等。

四、修辞手法:比喻: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用“______”并作比喻,生动、形象、具体内容地写下了_________,散发出独特深刻的印象。

拟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_____赋予了人的性格(或思想),使具体事物人格化、具体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_______。

对照:文中把xx和xx对照,通过对照,注重了______的特征,整体表现了______的主题。

排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____的精神,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_____的感情。

五、记叙文(一)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述、描绘(三)人物描写技法: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1.肖像描绘:运用了肖像描绘的描绘方法;通过对_____外貌的描写,整体表现了_____的精神世界,刻画了_____的思想性格,以形传神,并使所写下人物形神兼具。

2.行动描写:采用了行动描写的描写方法;通过对_____富有个性化的行动描写,使人物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使读者印象深刻、久久不忘。

3.语言描绘:使用了语言描绘的描绘方法;通过对_____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描绘,阐明了_____的人物身份,整体表现了_____的精神世界,刻画了_____的思想性格,预示着和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描写方法;通过对_____心理反应的直接展现,揭示了_____的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刻画了_____的思想性格,预示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答题模板与技巧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答题模板与技巧

王者二三攻略【前言】做阅读题必须有四种意识:1、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2、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3、文本意识:坚信一切答案可以在文章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4、题目意识:注意答在问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和答题要点和要求,注意按分值答题做阅读题的流程:1、速读,确定体裁和中心2、初看题目,明要求,再通读原文3、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反复斟酌,并作答4、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拟人(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便于抒情;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利于表达作者情感。

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人们的想象。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表意凝练,概括力强,抒情酣畅。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叙事透辟,条理清晰,长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突出文章内容;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

反问:增强语气,强化情感。

引用:增强文章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双关:使语言幽默;适应语境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增强文章表现力。

反语:正话反说,幽默讽刺。

象征: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

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引发好奇,使文章曲折有波澜;感情铺垫,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

托物言志:在对事物的描绘过程中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更鲜明,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旨。

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起烘托作用。

专题01 中心论点-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原卷版)

专题01 中心论点-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原卷版)

专题01 中心论点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

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看标题:有些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看文章开头:多数文章在文章开头(第一段)便提出中心论点电看文章结尾:有些文章在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看文章中间:文章中间某个最上启下的句子就是中心论点。

自己归纳: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姑终围__展开论述。

此类试题在答题时,无论是在文章找到的原句还是自己归纳总结的,都要用陈述句来表达中心论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学生“读书等身”说开去①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

②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改进教育方式,十几年来,开展每日午读、亲子读书会、阅读节等活动,让孩子们爱上了阅读。

小学6年的时间,一个孩子竞能读1700本课外书。

阅读不仅让孩子开国了视野、提高了成绩,还锻炼了口才和思维,跟爸爸妈妈在家里相处也变得更加融洽。

③有感于读书给孩子带来的变化,玉峰实验学校的一位家长突发奇想,让孩子与读过的书合一张影,结果发现书堆起来,跟孩子身高一样高。

如果要解码该校一些小学生“6年读1700本书”的奥秘,或许正源于学校通过改进教育方式,让这里有了更多“读书等身”的孩子,其实现路径就是挤时间读书——“只要每天坚持花20分钟时间,就能在小学6年读完1700本书。

”④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与2017年基本持平;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阅读,纸质阅读比例下降;在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2.1%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6.3%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比较多,37.8%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一般,41.5%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

六个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

六个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

六个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埋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初中语文中考阅读理解常考问题答题模板(共15类)

初中语文中考阅读理解常考问题答题模板(共15类)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常考问题答题模板一、如何回答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段落)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

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

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

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二、鉴赏类类问题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这类问题也有可能是对文中的画线句进行赏析,请说说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初中语文答题模板阅读理解

初中语文答题模板阅读理解

初中语文答题模板阅读理解一、概括文章内容类解析:概括内容时,要明确文章的主要人物(父亲和“我”)、事件(父亲送“我”、买橘子等)以及文章的情感线索(父子情)。

一般按照“谁 + 做了什么 + 结果如何(或表达了什么情感)”的模式来概括。

答案:文章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

解析:先分别概括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部分的内容,再点明文章通过两者对比所表达的情感。

二、赏析词语类答案:“攀”“缩”“倾”这几个动词生动地描写出父亲爬月台时的艰难动作。

“攀”字写出了父亲用手抓住高处的吃力,“缩”字表现出父亲两脚往上移动时的小心翼翼,“倾”字体现出父亲身体倾斜的状态,这几个词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努力和对儿子的爱细致地刻画了出来。

解析:赏析词语先解释词语的基本含义,然后分析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一般从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人物(事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情感等方面入手。

答案:“低唱”“弹琴”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将油蛉和蟋蟀当作人来写,“低唱”形象地写出油蛉叫声的轻柔,“弹琴”生动地表现出蟋蟀叫声的悦耳,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和乐趣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解析:对于这种赋予事物以人类行为的词语,往往是运用了拟人修辞,从修辞角度分析能更好地把握其表达效果。

三、赏析句子类答案: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把水和垂柳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冬天水的温暖、多情以及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同时,句子描写了水藻的绿,从侧面烘托出济南冬天的温暖。

解析:赏析句子首先判断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这里是拟人),然后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写出水的特点和生机,表达情感),再看有没有其他描写手法(如侧面烘托)及其作用。

答案: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盛开的紫藤萝比作瀑布。

“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开得茂盛、繁密的特点,气势非凡,给人一种震撼的美感,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萝花的惊叹与喜爱之情。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一、概括文章内容类(3题)题1: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

- 公式:谁 + 做什么 + 结果如何。

题2: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

- 公式:说明对象 + 特征。

题3:概括议论文主要内容。

- 公式:论点 + 论证过程概述。

二、分析人物形象类(3题)题4: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正面描写)- 公式:外貌描写(如有)+ 动作描写 + 语言描写 + 神态描写 + 心理描写(如有)得出人物性格特征。

题5: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侧面描写)- 公式:通过他人反应(侧面描写)+ 结合事件来分析人物形象。

题6: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综合描写)- 公式:综合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以及他人对人物的态度、人物所处环境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 解析:从外貌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可知他生活穷困潦倒;语言描写“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体现他的迂腐;他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动作描写,又显示他善良的一面;他人对他的态度是嘲笑、戏弄,也反映出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下。

综合来看,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穷困潦倒、迂腐、善良但又被社会所不容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三、理解词语含义类(3题)题7:理解文中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记叙文)- 公式:本义 + 文中联系上下文分析语境义。

题8:理解文中词语的指代义(说明文)- 公式:往前找,一般指代前面提到的相关事物或现象。

- 解析:在文中找到提到“这些自然现象”的句子,然后往前查找,会发现它指代的是“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题9:理解文中词语的深层含义(议论文)- 公式:结合文章论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社会背景等分析深层含义。

四、赏析句子类(4题)题10:赏析记叙文句子(从修辞角度)- 公式:修辞(判断)+ 修辞作用 + 写出了……(内容)+ 表达了……(情感)- 解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和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和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和技巧阅读答题模板:
1. 阅读理解题
问题:(问题内容)
答案:(答案内容)
解析:(解析内容,包括原文支持)
2. 段落填空题
问题:(问题内容)
答案:(答案内容)
解析:(解析内容,解释答案与原文的联系)3. 完成句子题
问题:(问题内容)
答案:(答案内容)
解析:(解析内容,解释答案与原文的联系)阅读答题技巧:
1. 仔细阅读题目:阅读题目时要仔细理解题干的要求,明确需要从文章中找到哪些信息。

2. 找准定位句:有效的阅读技巧之一是通过找定位句,即在文章中寻找与问题相关的关键词或关键信息。

3. 精读相关句:在找到定位句之后,要对其进行仔细阅读,理解其含义,并找出与问题相关的答案。

4. 多次阅读原文:如果在第一次阅读时没有找到答案,可以多读几遍原文,利用上下文的线索来推断答案。

5. 注意选项干扰:在答题过程中要注意选项的干扰性,不要被与原文相关但并非完全正确的选项所迷惑。

6. 验证答案:在确定答案之后,要再次确认答案是否与原文相吻合,以避免错误。

7. 训练技巧:多进行阅读理解训练,熟悉各种题型的出题特点和解题技巧,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答题模板+课件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阅读理解答题模板+课件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①结构上:以“故人的问好”结尾,照应题目, 使文章结构完整 ②内容上:深化主题,突出作者对史铁生的追 忆、怀念之情 ③表达效果: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 丰富的想象空间
• 1.对比:文章.........进行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加深了读者的印象,突出表现了(人物形象、文章的 中心)表达了....的情感。
7、如开篇环境描写,还需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篇 中 句 段 篇 尾 句 段
结构作用 内容作用
结构作用
内容作用
1、承上启下 2、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3、前后照应 1、承接了(上文).....引出了(下文)…… 2、插叙句段补充说明某内容
1、总结全文 2、首尾照应,照应标题 1、交代结局,使文章情节完整
变,形成波澜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 8.悬念: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使文章情节曲折。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 公式:词语本义+句子含义+深层含义 • (1)词语本义:①近义词法②拆解法 • (2)所在句子含义:就是结合词语在原文中的语境(句子)
去回答 • (3)深层含义:表达了……情感/表现了人物……形象特点
例1:但愿人们在聆听美妙的蛙鸣时能有爱护之心。(句 中“聆听”一词用得是否妥当?)
(其他人物) ……的情感。 • 拟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以人化,赋……以人的思想、感情、动作,生动形象描写
了……情景(或特点),抒发了……情感。 • 排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事物的……特点,抒发了……的强烈感情或使……观点更鲜明,
整齐优美,气势磅礴。 • 夸张: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 对比: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把……与……进行对比,突出了……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 反复: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句子描绘的内容),强烈地表达了……情感。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说明文的语言品析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

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

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

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主要题型及答题模板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主要题型及答题模板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主要题型及答题模板一、记叙文概念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二、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三、叙述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四、记叙线索:(1)以时间为线索(2)以事件为线索(3)以某物为线索。

(4)以某人为线索。

(5)以见闻为线索.(6)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7)以感情为线索。

有的文章不止有一条线索,线索有主线、副线之分;有明线、暗线之分。

五、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六、记叙文的详略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紧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

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

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

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到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

点(详写),体现文章的深度,突出主题思想;面(略写),体现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完全不写次要材料,会使文章的面受到影响。

七、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描写人物可以进行正面描写,也可以进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内容。

间接描写就是通过描写其它人物的言行、心理或者环境来表现主人公。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③深化主题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⑤感染读者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八、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1)过渡作用:承上启下①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场景。

②记叙、议论、抒情间的转换。

③转换不同的叙述方式。

(2)照应。

分析文章的照应,要做到四看:①看起段与题目的照应。

中考语文阅读万能答题模板

中考语文阅读万能答题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是中考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掌握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和模板是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供您参考:内容类:概括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1) 概括文章内容该题要求考生全面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以便对文章进行准确的把握和描述。

答题技巧:认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

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分析人物形象该题要求考生分析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节。

答题技巧:认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

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理解文章中人物的行为和言语。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作用类:标题作用、段落作用、人称作用(1) 标题作用该题要求考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的主题和结构。

答题技巧:认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注意文章标题与文章内容的联系。

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分析标题的作用。

(2) 段落作用该题要求考生分析文章中某个段落的作用,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意图。

答题技巧:认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中段落的作用。

关注段落中的关键词和句子,理解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 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分析段落的作用。

(3) 人称作用该题要求考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称作用,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叙述方式和作者的观点。

答题技巧:认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中的人称作用。

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理解不同人称的作用。

* 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分析人称的作用。

赏析类:字词赏析、句子赏析、写作手法赏析(1) 字词赏析该题要求考生分析文章中某个字词的妙处,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答题技巧:认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中某个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一、概括文章内容题。

解析:1. 概括内容模板: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件、景物等),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二、分析人物形象题。

解析:1. 人物形象分析模板: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解析:1. 从他们对待于勒态度的变化来分析。

当得知于勒发财时,他们“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里的语言和行为描写表现出他们的贪婪、虚荣。

当发现于勒又变成穷光蛋时,“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

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

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这些描写体现出他们的自私、冷酷、势利。

三、理解词语含义题。

解析:1. 词语含义理解模板:本义 + 文中义。

2. “标致”本义是漂亮、好看。

在文中“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这里的“标致”是反语,实际是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丑态的厌恶,是一种讽刺。

解析:1. 本义是隔阂。

在文中,“我”和闰土之间存在着“隔膜”,这不仅是因为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由于社会地位的差距、封建等级观念等因素,使他们在思想、情感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距离,这种距离就是文中所说的“隔膜”。

四、赏析句子题。

解析:1. 句子赏析模板:从修辞、描写方法、词语运用等角度入手。

- 修辞角度:此句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

“盼望着,盼望着”反复,强调了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春天的脚步近了”把春天当作人来写,赋予春天以人的动作“脚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即将来临的情景。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一、概括文章内容。

公式: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二、分析人物形象。

公式:从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事件+他人评价入手。

解析:从外貌描写来看,“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可以看出他生活穷困潦倒且好逸恶劳。

他的语言总是“之乎者也”,如“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表现出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迂腐不堪。

动作上,“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显示出他想在短衣帮面前显示自己的阔绰。

他教小伙计认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等事件,能看出他心地善良的一面。

而旁人对他的嘲笑,如“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也从侧面反映出他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可怜人。

公式:同上。

解析:外貌描写文中未着重体现。

语言上,当他们以为于勒发财时,“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等话语,表现出他们的自私、冷酷、唯利是图。

动作上,他们发现于勒又变得穷困潦倒时,“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

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

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母亲的暴怒、躲避动作,生动地刻画了他们嫌贫爱富的嘴脸。

从整个事件中,于勒有钱时盼他回来,没钱时避之不及,他人的评价虽未直接点明,但从他们的行为可以看出在旁人眼中他们也是势利之人。

三、理解词语含义。

公式:本义+文中义(结合语境)解析:“标致”的本义是漂亮、好看。

在文中“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这里的“标致”是反语,结合语境,是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他们不学无术、附庸风雅的厌恶之情。

公式:同上。

解析:“隔膜”的本义是隔阂、不相通。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有答题模板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有答题模板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有答题模板1)文章开头的作用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对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2)文章结尾的作用1、深化中心,升华感情2、篇末点题,提出中心或中心论点3、总结上文,提出倡议,发出号召3)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1、结构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①、充当事实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②充当道理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③说明了前(后)一话(说明事物的特征)4)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5)“这”、“它们”等指代什么1、一般是往前找,不会超出前三句;2、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6)仿句1、话题。

首先,仿句在话题上要与例句保持一致,做到材料紧扣中心,事例典型合理。

如例,画线句列举的是“春光里的花”“秋风里的叶”,再依据句末的“永远伴随着你”,可以判定仿句应扣住夏、冬两季的特征来写。

2、句式。

仿句句式要与例句相同。

句式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主动句、被动句,长句、短句,散句、整句,单句、复句,等等。

3、修辞。

仿句时应当运用与例句相同的修辞方法,所以应仔细研读例句所用的辞格,如比喻、排比、对比、拟人、反复、设问、反问、引用等。

4、结构。

仿句的成分组合方式、修饰限制语的构成方式,均应与例句保持一致。

5、表达。

仿写的句子应做到语言通顺、用词得当、简洁明确,不能出现不合逻辑、牵强附会、浅薄幼稚的说法。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最新说明:本文档整理了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的技巧和模板,内容根据历年真题考点,结合本人多年教学积累整合而成,文档是按照阅读理解的类型进行剖析的,详尽的介绍了各种类型阅读理解的分析方法、答题技巧和答题模板,望对老师和同学们有所帮助。

目录一、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4)1、关于论点 (8)2、关于论证方法 (9)3、关于论据 (10)4、关于议论文结构 (10)二、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12)1、说明文的分类 (12)2、把握说明对象 (12)3、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12)4、常见的说明方法 (13)5、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顺序 (14)6、说明文的结构 (15)7、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5)8、常见题型 (16)9、答题方式 (17)10、答题技巧 (19)三、记叙文考点及答题技巧 (23)1、文章体裁 (23)2、记叙文六要素 (23)3、散文种类 (23)4、散文特点 (23)5、小说种类 (23)6、小说三要素 (23)7、表达方式 (23)8、找主题句 (23)9、文眼 (23)10、材料组织特点 (23)11、划分层次 (23)12、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24)13、为文章拟标题 (24)1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24)15、语言特色 (25)16、写作手法及作用 (26)17、修辞方法及作用 (27)1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27)19、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27)2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28)21、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28)22、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28)23、给文段拟题 (28)24、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29)25、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29)26、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29)28、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29)29、记叙文的人称 (29)30、记叙文中的描写 (30)31、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 (30)32、记叙文中议论 (31)33、记叙文中抒情 (31)34、记叙文中的说明 (31)35、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31)36、续写小说结尾 (32)37、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32)3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32)39、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32)一、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1、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

中考语文答题模板归纳

中考语文答题模板归纳

中考语文答题模板归纳中考语文答题是评价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环节,掌握一些常用的答题模板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组织语言,提高答题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考语文答题模板的归纳:1.阅读理解题(1)概括主旨题文章主要讲述了________。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________。

作者的意图是________。

(2)细节理解题根据文章内容,我们可以得知________。

其中,有一句话是________。

这说明了________。

(3)推理判断题从文章中我们可以推断出________。

因为在文章中提到了________,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

2.写作题(1)议论文首先,我认为________。

其次,________。

最后,________。

综上所述,我认为________。

(2)图表作文根据图表可以看出________。

从图表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

因此,我们应该________。

(3)述说文首先,我想谈一下________。

然后,我想分享________。

最后,我想说________。

3.古诗文鉴赏题(1)理解诗意题这首诗表达了________的情感。

通过描写________,诗人传递了________的主题。

(2)比较鉴赏题与另一首诗相比,这首诗的________方面更突出。

例如,在意境上,这首诗________。

(3)联想发挥题这首诗让我想到了________。

两者之间有着共同的________,例如________。

4.改错题(1)语法错误在句子中,________应该改为________。

因为________。

(2)标点符号错误在句子中,________应该改为________。

因为________。

(3)内容错误在句子中,________应该改为________。

因为________。

5.完成句子题(1)句子衔接上文提到了________,而下文则继续阐述了________。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I. 理解文意一般题型1. 主旨大意题模板一:文章主要讲述了______。

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作者通过______、______等细节令读者感受到______。

模板二:文章主要介绍了______。

从整体上看,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等内容。

通过文章细节,读者可以了解到______。

2. 段落大意题模板一:文章的第一段主要讲了______。

作者通过______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注意。

第二段主要讲了______。

通过______的细节,作者使读者______。

第三段讲述了______。

通过______的细节,作者让读者感受到______。

模板二:首段的目的在于______。

通过______的手法、举例等,作者明确了______。

中间段主要描述了______。

通过______、______等方法,读者了解到______。

尾段总结了______。

读者通过______可以领会到______。

3. 标题归纳题模板:整篇文章以______为中心,以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来论述。

通过______、______等细节,文章传达了______的主题。

4. 段落标题题模板一:第一段主要介绍了______。

第二段归纳了______。

第三段重点描述了______。

通过这几个片段的归纳总结,读者能够得出______的结论。

模板二:首段以______为主题。

中间段讲述了______。

尾段以______作为总结。

文章的主题可以用______来概括。

II. 推理判断题型1. 推理判断题模板一:根据文章内容,我们可以得出______的结论。

因为______,所以______。

此外,______也可以作为支持。

模板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推断出______。

由______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此外,______的表达方式也可以作为进一步的佐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有答题模板
1)文章开头的作用
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
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
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对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2)文章结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2、篇末点题,提出中心或中心论点
3、总结上文,提出倡议,发出号召
3)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①、充当事实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②充当道理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③说明了前(后)一话(说明事物的特征)
4)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
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5)“这”、“它们”等指代什么
1、一般是往前找,不会超出前三句;
2、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6)仿句
1、话题。

首先,仿句在话题上要与例句保持一致,做到材料紧扣中心,事例典型合理。

如例,画线句列举的是“春光里的花”“秋风里的叶”,再依据句末的“永远伴随着你”,可以判定仿句应扣住夏、冬两季的特征来写。

2、句式。

仿句句式要与例句相同。

句式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主动句、被动句,长句、短句,散句、整句,单句、复句,等等。

3、修辞。

仿句时应当运用与例句相同的修辞方法,所以应仔细研读例句所用的辞格,如比喻、排比、对比、拟人、反复、设问、反问、引用等。

4、结构。

仿句的成分组合方式、修饰限制语的构成方式,均应与例句保持一致。

5、表达。

仿写的句子应做到语言通顺、用词得当、简洁明确,不能出现不合逻辑、牵强附会、浅薄幼稚的说法。

6、色彩。

这里“色彩”包括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

比如例中洋溢着欢快、喜悦的感情,仿句时就不能违背这一点。

7、字数。

对于某些仿句题,仿写时还应注意,字数上应与例句完全相当。

7)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8)限字题的解答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是否有语病,有,必须修改。

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9)拟写标语题
1、语句必须简短、精炼;
2、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

10)语句作用、含义分析、语句赏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或用了动词、形容词……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11)句子比较分析题
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删词句。

答题方法及步骤:
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
2、分析原句优点;
3、分析改句缺点。

12)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13)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14)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15)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16)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17)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
4、表强调。

18)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
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

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

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

19)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

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20)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21)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2)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23)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24)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

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