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马克思恩格斯新世界观的形成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导读
一、《形态》的写作背景
(一)与工人运动日益密切的联系,并因而产生的以科学理论武装工人运动的使命感,是马克思恩格斯创作本书的根本动力。
(二)批判各种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哲学基础,通过清算自己过去的信仰来制定新世界观,奠定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作本书的直接动力。
(三)回应鲍威尔、施蒂纳等青年黑格尔派的指责是马克思恩格斯创作本书的直接原因。
二、《形态》的创作过程和出版情况
写作:1845年11月—1846年8月
出版:马恩生前只出版了第二卷第四章,20世纪20、30年代用德文、俄文出版了全书。
三、《意识形态》全书结构
☐在整个内容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最重要(第一卷第一章),是全书的中心内容。☐《形态》的第一卷包括一个序言和三章:
☐在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写作本书的目的。首先在于揭露青年黑格尔派“同现实的影子所作的哲学斗争”的实质。
☐第一卷第一章标题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在这一章中,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正面阐述唯物史观以及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同时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这一章在理论上最重要,起全书的总论的作用,是全书最有价值的部分。
☐第一卷第二章标题为“圣布鲁诺”。这一章是批判鲍威尔,篇幅很小,只有20多页,分四小节。
☐第一卷第三章标题为“圣麦克斯”。这一章是批判施蒂纳的。这一章篇幅最大,占第一卷的三分之二,结构也最复杂。
☐《形态》的第二卷是对“各式各样的先知”所代表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有一个序言和五章:
☐序言简要地说明本卷的中心思想。“他们把一定的、受历史条件制约的的各生活领域的意识同这些领域本身割裂开来,并且用真正的、绝对的意识即德国哲学的意识的尺度来衡量这个意识。”(全集三卷536)
☐第一章“‘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哲学”是批判卡贝、泽米希和马特伊的论文。
☐第四章“‘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历史编纂学”是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主要代表格律恩的。
☐最后一章,即第五章“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是批判库尔曼的。
四、第一卷第一章文本结构
☐《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是由不同时间、不同方面的五个手稿组成的。它正面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为唯物史观的概论,实际上概括了全书的基本理论内容,集中了全书的精华。以下详细说明其内容和结构:
第一部分(罗马数字Ⅰ,共29自然段):概论。这是对黑格尔以后唯心主义哲学的总的评述。☐ 1 - 9自然段: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批判。
☐10-14自然段: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即“现实的个人”及其物质生活条件,研究了生产(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交往(即人与人的关系),另外还研究了唯物史观本身,指出历史过程的基础就是生产的发展(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决定作用)。
☐15-24自然段:研究分工(生产力的外部表现)和所有制(生产关系的表现形式)形式,划分了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25-29自然段:论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第二部分(罗马数字Ⅱ,共30自然段):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一些基本概念和由唯物史观得出的结论。这一部分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和结论。
☐1-5自然段:对唯心史观特别是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的批判;对青年黑格尔
派关于人的解放的错误观点的批判;对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的批判。☐6-9自然段:再次阐述人类历史的前提是物质资料生产,考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四个方面(要素):生产、需要、人自身的再生产、生产关系再生产。
☐10-25自然段: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分析了社会分工及其后果;私有制、国家的产生以及社会活动的异化;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必然性。
☐26-30自然段:唯物史观的四个结论,比较两种历史观的区别。
第三部分(罗马数字Ⅲ,共10自然段):阐述了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同社会阶级结构的关系。“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反映。”
第四部分(罗马数字Ⅳ,共82自然段):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分析了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结构的依赖关系。
☐1-29自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30-51自然段:阐明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52-60自然段:阐明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条件,指出历史的发展就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过程。
☐61-82自然段: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结构的依赖关系。探讨了国家、法和所有制(经济基础)的关系(即国家、法和各种意识观念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为私有制服务,随着私有制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五、第一卷第一章主要内容概述
新历史观
☐由此可见,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级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种当然也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因而也能够描述事物的这些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
☐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现实的个人
☐其一: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其二: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其三: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历史关系的四个方面
☐其一: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生产)
☐其二: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生产是第一个历史活动。(再生产)
☐其三:一开始就进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当需要的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而人口的增多又产生了新的需要的时候,这种家庭便成为从属的关系了(德国除外)。(人口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