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必修二平面性质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 必修二-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 知识点整理

底面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棱锥分别叫做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
其中三棱锥又叫四面体。
4
必修二
正棱锥:如果一个棱锥的底面是正多边形,并且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这样的棱锥叫做正棱锥。
正棱锥的性质: ①各侧棱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 ②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上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棱锥的高、侧棱和侧 棱在底面上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4)棱台的结构特征 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 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棱台。 原棱锥的底面和截面分别叫做棱台的 下底面和上底面;其它各面叫做棱台的侧 面;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台的侧棱; 底面与侧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台的顶点; 当棱台的底面水平放置时,铅垂线与两底 面交点间的线段叫做棱台的高。 由正棱锥截得的棱台叫做正棱台。正棱台的性质: ①各侧棱相等,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②两底面以及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相似多边 形;③两底面中心连线、相应的边心距和斜高组成一个直角梯形;④两底面中心连线、侧 棱和两底面外接圆相应半径组成一个直角梯形;⑤正棱台的上下底面中心的连线是棱台的 一条高;⑥正四棱台的对角面是等腰梯形。
8
必修二
②在已知图形中平行于 x 轴或 y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分别画成平行于 x′轴或 y′ 轴的线段。
③在已知图形中平行于 x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保持原长度不变,平行于 y 轴的线段, 长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用斜二测法画直观图,关键是掌握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的画法,而画水平放 置的平面图形的关键是确定多边形的顶点。因为多边形顶点的位置一旦确定,依次连接这 些顶点就可画出多边形。
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形成的投影,叫做平行投影。平行投影的投影线是平行的。在 平行投影中,投影线正对着投影面时,叫做正投影,否则叫做斜投影。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2.3.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已知:平面α ⊥平面β ,α ∩β =CD,
ABα ,
∩
AB⊥CD. 求证:AB⊥β
A
证明:在平面β 内过B点作BE⊥CD,
又∵AB⊥CD,
∴∠ABE就是二面角 α -CD-β 的平面角, ∴∠ABE=90。即AB⊥BE
C
B
D
E
又∵CD∩BE=B, ∴AB⊥β
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 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第二章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蓝溪中学陈 坤裕
温故知新
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 我们就说直线l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作:l⊥α.
l
a 都有l a l α P.
2.两个平面相互垂直的定义、表示和画法
如果两个平面相交所成 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 那么我们称这两个平面 相互垂直.
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
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m
i
m
m l
m
l
面面垂直
线面垂直
布置作业
P81A组第2、5题 P82B组第3题
α ∩β =AB,直线a⊥β ,aα ,
试判断直线a与平面α 的位置关系
课堂练习
P81练习第1、2题 P81A组第1题
课堂小结
1.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平面经过了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 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l l
高中数学必修二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点梳理教学内容

高中数学必修二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点梳理平面解析几何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1)直线的倾斜角: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x 轴相交的直线,如果把x 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和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倾斜角)180,0[︒∈α,︒=90α斜率不存在.(2)直线的斜率:αtan ),(211212=≠--=k x x x x y y k .(111(,)P x y 、222(,)P x y ). 2.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1)点斜式:)(11x x k y y -=- (直线l 过点),(111y x P ,且斜率为k ).注: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不能用点斜式表示,此时方程为0x x =.(2)斜截式:b kx y += (b 为直线l 在y 轴上的截距).(3)两点式:121121x x x x y y y y --=-- (12y y ≠,12x x ≠). 注:① 不能表示与x 轴和y 轴垂直的直线;② 方程形式为:0))(())((112112=-----x x y y y y x x 时,方程可以表示任意直线.(4)截距式:1=+by a x (b a ,分别为x 轴y 轴上的截距,且0,0≠≠b a ). 注:不能表示与x 轴垂直的直线,也不能表示与y 轴垂直的直线,特别是不能表示过原点的直线.(5)一般式:0=++C By Ax (其中A 、B 不同时为0). 一般式化为斜截式:B C x B A y --=,即,直线的斜率:BA k -=. 注:(1)已知直线纵截距b ,常设其方程为y kx b =+或0x =.已知直线横截距0x ,常设其方程为0x my x =+(直线斜率k 存在时,m 为k 的倒数)或0y =.已知直线过点00(,)x y ,常设其方程为00()y k x x y =-+或0x x =.(2)解析几何中研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时,两条直线有可能重合;立体几何中两条直线一般不重合.3.直线在坐标轴上的截矩可正,可负,也可为0.(1)直线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直线的斜率为1-或直线过原点.(2)直线两截距互为相反数.......⇔直线的斜率为1或直线过原点.(3)直线两截距绝对值相等.......⇔直线的斜率为1±或直线过原点.4.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1)若111:l y k x b =+,222:l y k x b =+① 212121,//b b k k l l ≠=⇔; ② 12121l l k k ⊥⇔=-.(2)若0:1111=++C y B x A l ,0:2222=++C y B x A l ,有① 1221122121//C A C A B A B A l l ≠=⇔且.② 0212121=+⇔⊥B B A A l l .5.平面两点距离公式:(111(,)P x y 、222(,)P x y ),22122121)()(y y x x P P -+-=.x 轴上两点间距离:A B x x AB -=.线段21P P 的中点是),(00y x M ,则⎪⎪⎩⎪⎪⎨⎧+=+=22210210y y y x x x . 6.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点),(00y x P 到直线0=++C By Ax l :的距离:2200B A C By Ax d +++=. 7.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两条平行直线002211=++=++C By Ax l C By Ax l :,:距离:2221B A C C d +-=.8.直线系方程:(1)平行直线系方程:① 直线y kx b =+中当斜率k 一定而b 变动时,表示平行直线系方程..② 与直线:0l Ax By C ++=平行的直线可表示为10Ax By C ++=.③ 过点00(,)P x y 与直线:0l Ax By C ++=平行的直线可表示为:00()()0A x x B y y -+-=.(2)垂直直线系方程:① 与直线:0l Ax By C ++=垂直的直线可表示为10Bx Ay C -+=.② 过点00(,)P x y 与直线:0l Ax By C ++=垂直的直线可表示为:00()()0B x x A y y ---=.(3)定点直线系方程:① 经过定点000(,)P x y 的直线系方程为00()y y k x x -=-(除直线0x x =),其中k 是待定的系数.② 经过定点000(,)P x y 的直线系方程为00()()0A x x B y y -+-=,其中,A B 是待定的系数.(4)共点直线系方程:经过两直线0022221111=++=++C y B x A l C y B x A l :,: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0)(222111=+++++C y B x A C y B x A λ (除2l ),其中λ是待定的系数.9.曲线1:(,)0C f x y =与2:(,)0C g x y =的交点坐标⇔方程组{(,)0(,)0f x y g x y ==的解.10.圆的方程:(1)圆的标准方程:222)()(r b y a x =-+-(0>r ).(2)圆的一般方程:)04(02222>-+=++++F E D F Ey Dx y x .(3)圆的直径式方程:若),(),(2211y x B y x A ,,以线段AB 为直径的圆的方程是:0))(())((2121=--+--y y y y x x x x .注:(1)在圆的一般方程中,圆心坐标和半径分别是)2,2(E D --,F E D r 42122-+=. (2)一般方程的特点:① 2x 和2y 的系数相同且不为零;② 没有xy 项; ③ 0422>-+F E D(3)二元二次方程022=+++++F Ey Dx Cy Bxy Ax 表示圆的等价条件是:① 0≠=C A ; ② 0=B ; ③ 0422>-+AF E D .11.圆的弦长的求法:(1)几何法:当直线和圆相交时,设弦长为l ,弦心距为d ,半径为r ,则:“半弦长2+弦心距2=半径2”——222)2(r d l =+;(2)代数法:设l 的斜率为k ,l 与圆交点分别为),(),(2211y x B y x A ,,则||11||1||22B A B A y y k x x k AB -+=-+= (其中|||,|2121y y x x --的求法是将直线和圆的方程联立消去y 或x ,利用韦达定理求解)1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点),(00y x P 与圆222)()(r b y a x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①P 在在圆外22020)()(r b y a x r d >-+-⇔>⇔.②P 在在圆内22020)()(r b y a x r d <-+-⇔<⇔.③P 在在圆上22020)()(r b y a x r d =-+-⇔=⇔. 【P 到圆心距离2200()()d a x b y =-+-】1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0=++C By Ax 与圆222)()(r b y a x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22BA CBb Aa d +++=):圆心到直线距离为d ,由直线和圆联立方程组消去x (或y )后,所得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为∆.0<∆⇔⇔>相离r d ;0=∆⇔⇔=相切r d ;0>∆⇔⇔<相交r d .14.两圆位置关系:设两圆圆心分别为21,O O ,半径分别为21,r r ,d O O =21条公切线外离421⇔⇔+>r r d ; 无公切线内含⇔⇔-<21r r d ;条公切线外切321⇔⇔+=r r d ;条公切线内切121⇔⇔-=r r d ; 条公切线相交22121⇔⇔+<<-r r d r r .15.圆系方程:)04(02222>-+=++++F E D F Ey Dx y x(1)过直线0=++C By Ax l :与圆C :022=++++F Ey Dx y x 的交点的圆系方程:0)(22=+++++++C By Ax F Ey Dx y x λ,λ是待定的系数.(2)过圆1C :011122=++++F y E x D y x 与圆2C :022222=++++F y E x D y x 的交点的圆系方程:0)(2222211122=+++++++++F y E x D y x F y E x D y x λ,λ是待定的系数.特别地,当1λ=-时,2222111222()0x y D x E y F x y D x E y F λ+++++++++=就是 121212()()()0D D x E E y F F -+-+-=表示两圆的公共弦所在的直线方程,即过两圆交点的直线.16.圆的切线方程:(1)过圆222r y x =+上的点),(00y x P 的切线方程为:200r y y x x =+.(2)过圆222)()(r b y a x =-+-上的点),(00y x P 的切线方程为:200))(())((r b y b y a x a x =--+-- .(3)当点),(00y x P 在圆外时,可设切方程为)(00x x k y y -=-,利用圆心到直线距离等于半径,即r d =,求出k ;或利用0=∆,求出k .若求得k 只有一值,则还有一条斜率不存在的直线0x x =.17.把两圆011122=++++F y E x D y x 与022222=++++F y E x D y x 方程相减即得相交弦所在直线方程:0)()()(212121=-+-+-F F y E E x D D .18.对称问题:(1)中心对称:① 点关于点对称:点),(11y x A 关于),(00y x M 的对称点)2,2(1010y y x x A --.② 直线关于点对称:法1:在直线上取两点,利用中点公式求出两点关于已知点对称的两点坐标,由两点式求直线方程.法2:求出一个对称点,在利用21//l l 由点斜式得出直线方程.(2)轴对称:① 点关于直线对称:点与对称点连线斜率是已知直线斜率的负倒数,点与对称点的中点在直线上.点 A A '、关于直线l 对称⎩⎨⎧''⇔上中点在⊥l A A l A A ⎩⎨⎧'-=⇔'方程中点坐标满足·l A A k k l A A 1 . ② 直线关于直线对称:(设b a ,关于l 对称)法1:若b a ,相交,求出交点坐标,并在直线a 上任取一点,求该点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若l a //,则l b //,且b a ,与l 的距离相等.法2:求出a 上两个点B A ,关于l 的对称点,在由两点式求出直线的方程.(3)点(a , b )关于x 轴对称:(a ,- b )、关于y 轴对称:(-a , b )、关于原点对称:(-a ,- b )、点(a , b )关于直线y=x 对称:(b , a )、关于y=- x 对称:(-b ,- a )、关于y = x +m 对称:(b -m 、a +m )、关于y=-x+m 对称:(-b+m 、-a+m ) .19.若),(),(),(332211y x C y x B y x A ,,,则△ABC 的重心G 的坐标是⎪⎭⎫ ⎝⎛++++33321321y y y x x x ,. 20.各种角的范围:直线的倾斜角 ︒<≤︒1800α 两条相交直线的夹角 ︒≤<︒900α两条异面线所成的角︒0α︒90<≤。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第三节第4课时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2.3.4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文字语言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符号语言α⊥β,α∩β=l,a⊂α,a⊥l⇒a⊥β图形语言性质定理若去掉“一个平面内(a⊂α)”,定理是否成立?提示:不一定成立,如图a⊥α,这时也有a⊥l,但a与β不垂直.1.辨析记忆(对的打“√”,错的打“×”)(1)两个平面垂直,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一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一定垂直.( ×) 提示:不一定.只有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两平面交线的直线才能垂直于另一个平面.(2)若α⊥β,则α内的直线必垂直于β内的无数条直线. ( √)提示:若设α∩β=l,a⊂α,b⊂β,b⊥l,则a⊥b,故β内与b平行的无数条直线均垂直于α内的任意直线.(3)如果平面α⊥平面γ,平面β⊥平面γ,α∩β=l,那么l⊥平面γ.( √)提示:设α∩γ=m,β∩γ=n,在平面γ内取一点P不在m,n上,过P作直线a,b,使a ⊥m,b⊥n.因为γ⊥α,a⊥m,则a⊥α.所以a⊥l,同理有b⊥l.又a∩b=P,l⊄γ,所以l⊥γ.故正确.(4)若两个平面互相垂直,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在另一个平面内.( ×) 提示:若α⊥β,l⊥α,在β内作a与α,β的交线垂直,则a⊥α,所以a∥l. 所以l∥β或l⊂β,即直线l与平面β平行或在平面β内.2.在四棱柱ABCDA1B1C1D1中,已知平面AA1C1C⊥平面ABCD,且AB=BC,AD=CD,则BD与CC1( )A.平行B.相交C.异面且垂直D.异面且不垂直【解析】选C.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因为AB=BC,AD=CD.所以BD⊥AC. 因为平面AA1C1C⊥平面ABCD,平面AA1C1C∩平面ABCD=AC,BD⊂平面ABCD,所以BD⊥平面AA1C1C.又CC1⊂平面AA1C1C,所以BD⊥CC1.3.如图所示,三棱锥PABC中,平面PAB⊥底面ABC,且PA=PB=PC,则△ABC是________三角形.【解析】设P在平面ABC上的射影为O,因为平面PAB⊥底面ABC,平面PAB∩平面ABC=AB,所以O∈AB.因为PA=PB=PC,所以OA=OB=OC,所以O是△ABC的外心,且是AB的中点,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答案:直角类型一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解证明问题(逻辑推理、直观想象) 【典例】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PA⊥平面ABC,平面PAB⊥平面PBC.求证:BC⊥AB.【思路导引】面面垂直→线面垂直→线线垂直【证明】如图,在平面PAB内,作AD⊥PB于点D.因为平面PAB⊥平面PBC,且平面PAB∩平面PBC=PB,AD⊂平面PAB,所以AD⊥平面PBC.又BC⊂平面PBC,所以AD⊥BC.又因为PA⊥平面ABC,BC⊂平面ABC,所以PA⊥BC,又因为PA∩AD=A,所以BC⊥平面PAB.又AB⊂平面PAB,所以BC⊥AB.1.应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一个意识和三个注意点(1)一个意识若所给题目中有面面垂直的条件,一般要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将其转化为线面垂直.(2)三个注意点:①两个平面垂直,是前提条件;②直线必须在其中一个平面内;③直线必须垂直于它们的交线.2.证明线面垂直的常用方法(1)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2)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3)若a∥b,a⊥α,则b⊥α(a,b为直线,α为平面);(4)若a⊥α,α∥β,则a⊥β(a为直线,α,β为平面).如图,在三棱台ABCDEF中,平面BCFE⊥平面ABC,∠ACB=90°,BE=EF=FC=1,BC=2.求证:BF⊥平面ACFD.【证明】延长AD,BE,CF相交于一点K,如图所示.因为平面BCFE⊥平面ABC,平面BCFE∩平面ABC=BC,且AC⊥BC,AC⊂平面ABC,所以AC⊥平面BCK,因此BF⊥AC.又因为EF∥BC,BE=EF=FC=1,BC=2,所以△BCK为等边三角形,且F为CK的中点,则BF⊥CK.又CK∩AC=C,CK,AC⊂平面ACFD,所以BF⊥平面ACFD.【补偿训练】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E,F分别为AC,BC的中点.(1)求证:EF∥平面PAB.(2)若平面PAC⊥平面ABC,且PA=PC,∠ABC=90°.求证:平面PEF⊥平面PBC.【证明】(1)因为E,F分别为AC,BC的中点,所以EF∥AB.又EF⊄平面PAB,AB⊂平面PAB,所以EF∥平面PAB.(2)因为PA=PC,E为AC的中点,所以PE⊥AC.又因为平面PAC⊥平面ABC,所以PE⊥平面ABC,所以PE⊥BC.又因为F为BC的中点,所以EF∥AB.因为∠ABC=90°,所以BC⊥EF.因为EF∩PE=E,所以BC⊥平面PEF.又因为BC⊂平面PBC,所以平面PBC⊥平面PEF.类型二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解计算问题(逻辑推理,直观想象)角度1 求空间角【典例】如图,边长为2的正方形ACDE所在的平面与平面ABC垂直,AD与CE的交点为M,AC⊥BC,且AC=BC.(1)求证:AM⊥平面EBC;(2)求EC与平面ABE所成角的正切值.【思路导引】(1)由正方形ACDE所在的平面与平面ABC垂直可得BC⊥平面ACDE,可得AM⊥平面EBC;(2)根据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作出线面角,在三角形中求出其正切值.【解析】(1)因为平面ACDE⊥平面ABC,平面ACDE∩平面ABC=AC,BC⊥AC,所以BC⊥平面ACDE.又AM⊂平面ACDE,所以BC⊥AM.因为四边形ACDE是正方形,所以AM⊥CE.又BC∩CE=C,所以AM⊥平面EBC.(2)取AB的中点F,连接CF,EF.因为EA⊥AC,平面ACDE⊥平面ABC,平面ACDE∩平面ABC=AC,所以EA⊥平面ABC,因为CF⊂平面ABC,所以EA⊥CF.又AC=BC,所以CF⊥AB.因为EA∩AB=A,所以CF⊥平面AEB,所以∠CEF即为EC与平面ABE所成的角.在Rt△CFE中,CF= 2 ,FE= 6 ,tan ∠CEF=26=33.角度2 求体积【典例】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M中,AB=AC=3,∠ACM=90°,以AC为折痕将△ACM折起,使点M到达点D的位置,且AB⊥DA.(1)证明:平面ACD⊥平面ABC.(2)Q为线段AD上一点,P为线段BC上一点,且BP=DQ=23DA,求三棱锥QABP的体积.【思路导引】(1)转化为证明AB⊥平面ACD.(2)过Q作AC的垂线,得三棱锥QABP底面ABP上的高.【解析】(1)由已知可得,∠BAC=90°,则BA⊥AC.又BA⊥AD,AD∩AC=A,所以AB⊥平面ACD.又AB⊂平面ABC,所以平面ACD⊥平面ABC.(2)由已知可得,DC=CM=AB=3,DA=3 2 .又BP=DQ=23DA,所以BP=2 2 .作QE⊥AC,垂足为E,则QE=13DC=1.由已知及(1)可得DC⊥平面ABC,所以QE⊥平面ABC,因此,三棱锥Q ABP的体积为VQABP =13×QE×S△ABP=13×1×12×3×2 2 sin 45°=1. 计算问题的解决方法(1)求角、求距离等计算问题一般在三角形中求解.所给条件中的面面垂直首先转化为线面垂直,然后转化为线线垂直.往往把计算问题归结为一个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2)求几何体的体积时要注意应用转换顶点法,求线段的长度或点到平面的距离时往往也应用几何体中的转换顶点(等体积)法.1.如图,α⊥β,AB⊂α,AC⊂β,∠BAD=∠CAD=45°,则∠BAC=( )A.90° B.60° C.45° D.30°【解析】选B.在AB上任意找一点F,过点F作AD的垂线EF,垂足为E,再过点E作EG⊥AD,EG交AC于点G.如图所示.因为∠BAD=∠CAD=45°,EF⊥AE,EG⊥AD,所以EF=AE=EG,所以根据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可知,AF2=AE2+FE2,FG2=FE2+EG2,AG2=AE2+EG2,所以AF=AG=FG,所以△AFG是等边三角形,则∠BAC=60°.2.如图,三棱柱ABCA1B1C1中,CA=CB,AB=AA1,∠BAA1=60°.O为AB的中点.(1)证明:AB⊥平面A1OC.(2)若AB=CB=2,平面ABC⊥平面A1ABB1,求三棱柱ABCA1B1C1的体积.【解析】 (1)连接A1B.,因为CA=CB,OA=OB,所以OC⊥AB,因为AB=AA1,∠BAA1=60°,所以三角形AA1B为等边三角形,所以AA1=A1B,又OA=OB,所以OA1⊥AB,又OC∩OA1=O,所以AB⊥平面A1OC.(2)由题可知,△ABC与△AA1B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得OA1= 3 ,因为平面ABC⊥平面A 1ABB1,平面ABC∩平面A1ABB1=AB,由(1)OA1⊥AB,OA1⊂平面A1ABB1,所以OA1⊥面ABC,所以OA1是三棱柱ABCA1B1C1的高,所以VABCA1B1C1=S△ABC×OA1=3.类型三折叠问题(逻辑推理、直观想象)【典例】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点E,F分别在AD,CD上,AE=CF,EF交BD 于点H,将△DEF沿EF折到△D′EF的位置.(1)证明:AC⊥HD′;(2)若AB=5,AC=6,AE=54,OD′=2 2 ,求五棱锥D′ABCFE的体积.【思路导引】(1)HD、HD′与EF的位置关系是不变的;(2)证明OD′是五棱锥D′ABCFE的高是关键.【解析】(1)由已知得AC⊥BD,AD=CD,又由AE=CF得AEAD=CFCD,故AC∥EF,由此得EF⊥HD,故EF⊥HD′,所以AC⊥HD′.(2)由EF∥AC得OHDO=AEAD=14.由AB=5,AC=6得DO=BO=AB2-AO2=4,所以OH=1,D′H=DH=3,于是OD′2+OH2=(2 2 )2+12=9=D′H2,故OD′⊥OH. 由(1)知AC⊥HD′,又AC⊥BD,BD∩HD′=H,所以AC⊥平面BHD′,于是AC⊥OD′,又由OD′⊥OH,AC∩OH=O,所以OD′⊥平面ABC.又由EFAC=DHDO得EF=92.五边形ABCFE的面积S=12×6×8-12×92×3=694.所以五棱锥D′ABCFE的体积V=13×69 4×2 2 =2322.解决折叠问题的策略(1)抓住折叠前后的变量与不变量,一般情况下,在折线同侧的量,折叠前后不变,“跨过”折线的量,折叠前后可能会发生变化,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2)在解题时仔细审视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几何特征的变化情况,注意相应的点、直线、平面间的位置关系,线段的长度,角度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在Rt△ABC中,∠C=90°,D,E分别为AC,AB的中点,点F为线段CD上的一点,将△ADE沿DE折起到△A1DE的位置,使A1F⊥CD,如图2所示.(1)求证:A1F⊥BE;(2)线段A1B上是否存在点Q,使A1C⊥平面DEQ?说明理由.【解析】(1)由已知,得AC⊥BC,且DE∥BC.所以DE⊥AC,则DE⊥DC,DE⊥DA1,又因为DC∩DA1=D,所以DE⊥平面A1DC.由于A1F⊂平面A1DC,所以DE⊥A1F.又因为A1F⊥CD,CD∩DE=D,所以A1F⊥平面BCDE,又BE⊂平面BCDE,所以A1F⊥BE.(2)线段A1B上存在点Q,使A1C⊥平面DEQ.理由如下:如图所示,分别取A1C,A1B的中点P,Q,连接PQ,QE,PD,则PQ∥BC.又因为DE∥BC,所以DE∥PQ.所以平面DEQ即为平面DEQP. 由(1)知,DE⊥平面A1DC,所以DE⊥A1C.又因为P是等腰△DA1C底边A1C的中点,所以A1C⊥DP,又DE∩DP=D,所以A1C⊥平面DEQP.从而A1C⊥平面DEQ.故线段A1B上存在点Q,使得A1C⊥平面DEQ.【补偿训练】如图,在矩形ABCD中,AB=3 3 ,BC=3,沿对角线BD把△BCD折起,使C移到C′,且C′在平面ABD内的射影O恰好落在AB上.(1)求证:AC′⊥BC′.(2)求AB与平面BC′D所成的角的正弦值.(3)求二面角C′BDA的正切值.【解析】(1)由题意,知C′O⊥平面ABD,因为C′O⊂平面ABC′,所以平面ABC′⊥平面ABD.又因为AD⊥AB,平面ABC′∩平面ABD=AB,所以AD⊥平面ABC′. 所以AD⊥BC′.因为BC′⊥C′D,AD∩C′D=D,所以BC′⊥平面AC′D.所以BC′⊥AC′.(2)因为BC′⊥平面AC′D,BC′⊂平面BC′D,所以平面AC′D⊥平面BC′D.作AH⊥C′D于H,则AH⊥平面BC′D,连接BH,则BH为AB在平面BC′D上的射影,所以∠ABH为AB与平面BC′D所成的角.又在Rt△AC′D中,C′D=3 3 ,AD=3,所以AC′=3 2 .所以AH= 6 .所以sin ∠ABH=AHAB=23,即AB与平面BC′D所成角的正弦值为23 .(3)过O作OG⊥BD于G,连接C′G,则C′G⊥BD,则∠C′GO为二面角C′BDA的平面角.在Rt△AC′B中,C′O=AC′·BC′AB= 6 ,在Rt△BC′D中,C′G=BC′·C′DBD=332.所以OG=C′G2-C′O2=32 .所以tan∠C′GO=C′OOG=2 2 ,即二面角C′BDA的正切值为2 2 .。
高中数学必修二6.面面垂直性质判定

授课内容 面面垂直的判定性质教学内容知识梳理一、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1、文字语言: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2、符号语言:βααβ⊥⇒⊥⊂l l ,3、图形语言:二、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1、文字语言:两个平面垂直,如果其中一个平面存在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则这条直线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2、符号语言:βαβαβα⊥⇒⊥⊂=⊥l m l l m ,,,3、图形语言:三、二面角1、半平面: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平面分成两部分,其中每一部分叫做半平面。
2、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
3、二面角的大小:以二面角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平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两条射线组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4、二面角的找法:①定义法:在二面角的棱上找一点,在两个半平面内过该点分别作垂直于棱的射线。
②垂面法:过棱上一点作垂直于棱的平面,平面与二面角所成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角,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③垂线法: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来寻找二面角专题精讲二、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4、文字语言: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5、符号语言:βααβ⊥⇒⊥⊂l l ,6、图形语言:三、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4、文字语言:两个平面垂直,如果其中一个平面存在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则这条直线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5、符号语言:βαβαβα⊥⇒⊥⊂=⊥l m l l m ,,,6、图形语言:三、二面角1、半平面: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平面分成两部分,其中每一部分叫做半平面。
2、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
3、二面角的大小:以二面角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平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两条射线组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4、二面角的找法:①定义法:在二面角的棱上找一点,在两个半平面内过该点分别作垂直于棱的射线。
②垂面法:过棱上一点作垂直于棱的平面,平面与二面角所成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角,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高中数学必修2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

1.空间中的平行关系1.集合的语言:点A 在直线l 上,记作: A ∈l ;点A 在平面α内,记作: A ∈α;直线在平面α内(即直线上每一个点都在平面α内),记作l ⊂α ; 注意:点A 是元素,直线是集合,平面也是集合。
2.平面的三个公理:(1)公理一: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同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而内.符号语言表述:A ∈l ,B ∈l , A ∈α, B ∈α⇒l ⊂α ; (2)公理二: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即不共线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符号语言表述: A,B,C 三点不共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使A ∈a, B ∈a, C ∈(3)公理三:如果不重合的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 有且只有一条过这个点的公共直线,符号语言表述: A ∈α∩β⇒α∩β= a, A ∈a.3. 平面基本性质的推论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例1.【解析】(1)D;直线上有两点在一个平面内,则这条直线一定在平面内,公理1保证了A 正确;公理2保证了C 正确;如果两个平面有两个公共点,则它们的交线是过这两点的直线,公理3保证了B 正确;直线不在平面内,可以与平面有一个交点,故D 错误.(2)①错误,如果这三条直线交于一点,比如过正方体同一顶点的三条棱就无法确定一个平面;②正确,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③错误,必须是不共线的三点,如果是共线三点,则有无数个平面;④正确,两条相交的对角线确定一个平面,四个顶点都在这个平面内,故是平面图形;⑤错误,两个平面若相交,公共点必是一条直线;⑥错误;若四点共线,则可以有无穷多个平面过这四点,若是对不共线的四点,该命题正确.【备选】 已知点A ,直线l ,平面α,① αα∉⇒⊄∈A l l A , ② αα∈⇒∈∈A l l ,A ③ αα∉⇒⊂∉A l l A , ④ αα⊄⇒∉∈l A l A , 以上说法表达正确的有______________【解析】④直线不在平面内,可以与平面有一个交点,故①错误; 直线是点集,故只能用l ⊂α,②错误;直线是平面的真子集,故不在直线上的点可以在平面内,③错误; 一条直线在一个平面内,则直线上任一点都在平面内,故④正确。
2023年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

2023年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2023年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1直线与平面有几种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的关系有3种:直线在平面上,直线与平面相交,直线与平面平行。
其中直线与平面相交,又分为直线与平面斜交和直线与平面垂直两个子类。
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直线与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直线与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
直线与平面相交和平行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作L⊥α,直线L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
线面平行: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的垂线垂直,则这条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直线与平面的夹角范围[0,90°]或者说是[0,π/2]这个范围。
当两条直线非垂直的相交的时候,形成了4个角,这4个角分成两组对顶角。
两个锐角,两个钝角。
按照规定,选择锐角的那一对对顶角作为直线和直线的夹角。
直线的方向向量m=(2,0,1),平面的法向量为n=(-1,1,2),m,n夹角为θ,cosθ=(m_n)/|m||n|,结果等于0.也就是说,l和平面法向量垂直,那么l平行于平面。
l和平面夹角就为0°提高数学成绩的技巧是什么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接受一种新的知识,主要实在课堂上进行的,所以要重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跟住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
下课之后要及时复习,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去问,在做作业的时候,先把老师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回想一遍,还要牢牢的掌握公式及推理过程,尽量不要去翻书。
尽量自己思考,不要急于翻看答案。
还要经常性的总结和复习,把知识点结合起来,变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要想学好数学,大量做题是必可避免的,熟练地掌握各种题型,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数学成绩。
刚开始做题的时候先以书上习题为主,答好基础,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开拓思路,练习各种类型的解题思路,对于容易出现错误的题型,应该记录下来,反复加以联系。
高一数学必修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知识点讲解

性质
判定
a′∩b′=
a,b⊂βa P′a∩b=P
无公
条件
∩b=P a∥ a∥a′b∥b′
共点
αb∥α
a′,b′⊂βa,
b⊂α
结论 α∥β α∥β
α∥β
性质
α∥ββ ∩γ= α∥β bα∩γ= a⊂β
a
a∥b a∥α
[究 疑 点] 1.若一直线平行于平面α,那么平面α内的任一条直线
与它有何位置关系? 提示:平行或异面. 2.若两平面平行,那么在一个平面内的任一条直线与 另一个平面内的任一条直线有何位置关系? 提示:平行或异面.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以立体几何的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认 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与有关性质.
[理 要 点] 一、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判定
图形
性质
条件 a与α无交点 结论 a∥α
b∥α
a∥α
a∥αa⊂βα ∩β=b
a∩α= ∅
a∥b
二、面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判定
图形
()
A.若a∥α,b∥a,则b∥α
B.a∥α,b∥α,a⊂β,b⊂β,则β∥α
C.若α∥β,b∥α,则b∥β
D.若α∥β,a⊂α,则a∥β
解析:A、C中b都可能在面内故错,B中α与β相交
也可行.
答案:D
AB∥CD,AD⊥DC,CD=2,DD1=AB=1,P、Q分别 是CC1、C1D1的中点.求证:AC∥平面BPQ.
条件变为E、F、G满足“DF∶D1F=1∶2,DG∶DA=1∶3, BE∶BB1=2∶3”,求证平面AD1E∥平面BGF.
证明:∵D1F∶DD1=2∶3 BE∶BB1=2∶3 DD1=BB1,∴D1F=BE 又D1F∥BE,∴四边形D1FBE为平行四边形, ∴D1E∥BF 又DG∶GA=1∶2 DF∶FD1=1∶2 ∴GF∥AD1 又AD1∩D1E=D1,GF∩BF=F ∴平面AD1E∥平面GFB
(完整版)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 2 知识点总结 (2)画三视图的原则: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1)棱柱:定义 :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 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 :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 ABCDE A 'B 'C 'D 'E ' 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AD 几何特征 :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 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定义 :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 :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 :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P A 'B 'C 'D 'E '几何特征 :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 的比的平方。
( 3)棱台:定义 :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 :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 :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P A 'B 'C 'D 'E '几何特征 :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 ②侧面是梯形 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 4)圆柱:定义 :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 ,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 :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 5)圆锥:定义 :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几何特征 :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 6)圆台:定义: 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 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必修二数学知识点归纳

必修二数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空间几何1. 直线和平面的方程2.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3. 直线与平面的交点4. 直线与平面的夹角和距离5. 空间中的平行和垂直关系6. 直线与空间中的曲面的位置关系7. 空间中的投影和距离第二章解析几何1. 平面直角坐标系2. 点、直线和曲线的坐标表示3. 点、直线和曲线的性质4. 直线的斜率和截距5.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关系6.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7. 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8. 曲线的一般方程和特殊方程第三章函数与导数1. 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函数的性质和分类3. 函数的图像与性质4. 极坐标系和参数方程5. 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点6. 幂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7. 三角函数及其性质8. 函数的复合与反函数9. 导数的定义和性质10. 导数的计算和应用第四章导数的应用1. 函数的极值与最值2. 函数的单调性与凹凸性3. 高阶导数与函数的泰勒展开式4. 函数的图形与导数5. 函数的极限和连续性6. 驻点和拐点的判断7. 函数的应用问题:最优化问题,曲线的切线与法线,函数的估值与逼近第五章不等式与函数图像1. 代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3. 高次多项式不等式的解法4.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5.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6. 函数图像的性质与变化趋势7. 函数的奇偶性与对称性8. 根据函数的图像作函数不等式的解第六章概率与统计1. 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2. 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性质3. 条件概率与乘法定理4. 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5. 随机变量的概念和性质6. 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与概率密度函数7. 期望值与方差的概念和计算8. 典型离散分布和连续分布9. 抽样分布与统计推断10. 统计图表和统计量的应用。
高中数学的必修二数学平面的基本性质知识点

高中数学的必修二数学平面的基本性质知识点平面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巩固平面的基本性质即四条推断出公理和三条推论.(2)能使用公理和推论进行解题.2、过程与方法:(1)体验在空间确定一个平面的过程与方法;(2)掌握利用平面的基本性质证明三点共线、三线共点、多线共面的方法。
3、情感成见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态度,慎密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空间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平面的三条基本性质即三条推论.教学难点准确运用三条公理和推论解题.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问题1:空间共点的三条直线二维能确定几个平面?空间互相对角线平行的三条直线呢?问题2:如何判断办公桌的四条腿内则的底端是否在一个平面内?二、温故知新公理1一处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公理2如果两个平面有两个一个公共设施点,那么它们还有其它公用点,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经过这个公共给定点的一条直线.公理3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2经过两条直角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平行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公理4(平行公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把作出以上各公理及推论进行对比:三、数学运用基础训练:(1)已知:;求证:直线AD、BD、CD共面.证明:——公理3推论1——公理1同理可证,,直线AD、BD、CD共面【解题反思1】1。
逻辑要严谨2.书写要规范3.证明共面的步骤:(1)确定平面——公理3及其3个推论(2)证线“归”面(线在面内如:)——公理1(3)作出结论。
变式1、如果直线两两交汇,那么这三条直线是否共面?(口答)变式2、已知空间不共面的二点,过其中任意三点可以三维空间确定一个平面,由这四个一两个点能确知几个平面?变式3、四条线段顺次首尾连接,所得的图形一定是平面曲面图形吗?(口答)(2)已知直线满足:;求证:直线证明:——公理3推论3——公理1直线共面提高训练:已知,求证:四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思路分析:考虑由直线a,b确定一个平面,再证明直线c,l在此平面上,但十分困难。
高中数学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全章总结新人教B版必修2

平面分析几何初步总结1.详析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定义:把直线y kx b 中的系数 k 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垂直于x 轴的直线的斜率不存在.x 轴正向与直线向上的方向所成的角,叫做这条直线的倾斜角.经过两点 A( x1 , y1 ) 、 B( x2, y2 )x1 x2的直线的斜率k y2y 1 .x2x1( 2)斜率k与倾斜角的关系:k 0 时,0 ; k 0时,0 ,90 且随k的增大而增大;k 不存在时,90 ; k 0时,90 ,180且随k的增大而增大.2.比较直线的五种方程名称方程常数的几何意义合用条件点斜式y y0k( x x )( x0 , y0 ) 是直线上的一个定点,k 是斜直线不垂直于x 轴率斜截式y kx b k 是斜率, b 是直线在 y 轴上的截距直线不垂直于x 轴两点式y y1x x1( x1 , y1 ) , ( x2 , y2 ) 是直线上的两个定点直线不垂直于x 轴和y 轴y2y1x2x1截距式x y1 a ,b分别是直线在 x 轴,y轴上的非直线不垂直于x 轴和a b y 轴,且可是原点零截距一般式Ax By C0( A ,A, B,C为系数任何状况B 不一样时为0)特别直线x a (y轴:x0 )垂直于 x 轴且过点(a,0)斜率不存在y b (x轴: y0 )垂直于 y 轴且过点 (0, b)斜率 k 03.辨析两条直线订交、平行、重合、垂直的两种条件直线方程b1,l1: A1x B1 y C1 0,l1: y k1xl 2: y k2 x b2l2: A2 x B2 y C20 ,订交的等价条件k1 k2l1与 l2订交A1B2A2 B10l1与 l 2订交平行的等价条件k2且 b1 b2l1//l 2A1 B2A2 B10 且l1// l2k1B 1C 2 B 2 C 1 0重合的等价条件l 1 与 l 2 重合 k 1 k 2 且 b 1 b 2 l 1 与 l 2 重 合 A 1 B 2 A 2 B 1 0 且B 1C 2 B 2 C 1 0垂直的等价条件l 1 l 2k 1 k 2 1 l 1 l 2 A 1A 2 B 1 B 2 0说明: 两直线的交点坐标即为对应方程构成的方程组的解.方程组有一组解,则两直线有一个交点;方程组无解,则两直线平行.4. 依据直线地点关系妙设直线方程( 1)与直线 Ax By C 0平行的直线方程可设为Ax Bym 0 ( m 为参数,且 m C );与直线 AxBy C 0 垂直的直线方程可设为 Bx Ay m 0 ( m 为参数).( 2)与直线 ykx m 平行的直线方程可设为y kx b (bm) ;与直线 y kxm 垂直的直线方程可设为 y1x b .k(3) 过 直 线A 1 xB 1 y 1C0 与 A 2 x B 2 yC 2 0 的 交 点 的 直 线 方 程 可 设 为A 1 xB 1 y1CA 2 xB 2 y2C0 ( 为参数).注意此方程中不包含直线A 2 xB 2 yC 2 0,在解题时要考证该直线能否切合题意.特别地,直线过定点问题,一般将直线方程整理为A 1 xB 1 yC 1A 2 xB 2 yC 20 的形式,将定点转变成直线A 1xB 1 yC 1 0与 A 2x B 2 y C 20 的交点.5. 记忆重要公式,重视坐标法思想( 1)四个距离公式和中点坐标公式种类 已知条件公式中点坐标A x 1 , y 1 ,B x 2 , y 2x 0x 1 x 2, y 0 y 1 y 222 数轴上的点A x 1 , B(x 2 )| AB | | x 2 x 1 |两点间的距离A x 1 , y 1 ,B x 2 , y 2|AB|(x 2 x 1 )2( y 2 y 1 )2点到直线的距离P x 0 , y 0 , l : Ax By C 0| Ax 0By 0 C |dA2B2两平行直线的距离l 1 : Ax By C 10 ,| C 2 C 1 |dA2B2l 2 :Ax By C 20 ,( A ,B 不一样时为零)( 2)坐标法思想:即依据图形特色,成立适合的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有关量,利用坐标间的代6.明确圆的两种方程,掌握待定系数法( 1)圆的标准方程:( x a) 2( y b)2r 2,此中,圆心是 C (a, b) ,半径是r.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 Ey F0 ( Dx Ey F0) .此中圆心是 ( D,E) ,半径是122 D 2 E 24F .2注意:二元二次方程表示圆的条件是x2和y2项的系数相等且不为零;没有xy 项.( 2)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中都含有三个参变量(a,b, r 或 D , E, F),求圆的方程时,由题意得到三个独立的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三个参变量的值即可.7.点击圆的有关地点关系( 1)点与圆的地点关系点与圆的地点关系有三种:点在圆上、点在圆内、点在圆外,可经过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半径的大小关系来判断.( 2)直线与圆的地点关系直线圆的地点关系有三种:订交、相离、相切,其判断方法有两种:代数法(经过解直线方程与圆的方程构成的方程组,依据解得个数来判断)、几何法(由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d 与半径r的大小关系来判断).(3)圆与圆的地点关系圆与圆的地点关系有五种:外离、外切、订交、内切、内含,其判断方法有两种:代数法(依据两圆方程联立的方程组解的状况判断)、几何法(依据两圆的圆心距 d 与两圆半径r1, r2之间的关系判断).8.切记圆的切线求法,细解弦长问题( 1)圆的切线求法:①设切线斜率,获得切线方程,与圆联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依照鉴别式为0求解;②设切线斜率,获得切线方程,利用圆心到切线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求解.解题时,注意切线斜率不存在的状况.(2)当直线与圆订交时,圆的半径、弦心距、弦长的一半构成直角三角形.(3)求订交两圆的公共弦长时,可经过两圆方程相减求出两圆公共先所在的直线方程,从而求出此中一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及该圆的半径,利用勾股定理求出弦长的一半,从而求得弦长.9.清晰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成立法例,直击距离公式( 1)建林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要按照右手法例.222( 2)空间中P1( x1, y1, z1),P2( x2, y2, z2)之间的距离| PP12|x2 x1y2 y1z2 z1.专题概括研究专题一巧设直线方程解题在本章中,常常要用直线方程解决问题,但好多时候直线方程并不是已知,而是要设出方程从而解决问题,这时,怎样选择方程形式将决定解题过程中的好坏简繁.典例 1直线l过点P(8,6),且与两坐标轴围成等腰直角三角形,求直线l 的方程.研析由题意知,直线l 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的绝对值相等且不为0.方法一设直线 l 的方程为xy 1 或x y 1 (a0).当直线 l 的方程为xya a a a1时,a a∵点 P(8,6) 在 l 上,∴86 1 ,解得 a14 ,a a∴直线 l 的方程为 x y140 ;当直线 l 的方程为xy 1 时,a a∵点 P(8,6) 在 l 上,∴861,解得 a 2 ,a a∴直线 l 的方程为 x y 2 0 .综上所述,所求直线l 的方程为 x y20或 x y140 .方法二设直线 l 的方程为 y kx b(k0, b0) .令 x0 ,得 y b;令 y 0 ,得 x b.kb|,∵ b由题意,得 | b | |0 ,∴ k1.k当 k 1 时,直线 l 的方程为 y x b ,∵点 P(8,6) 在 l 上,∴ 68 b ,b2,∴直线 l 的方程为 y x 2 ,即 x y20 ;当 k 1 时,直线 l 的方程为 y x b,∵点 P(8,6) 在 l 上,∴ 68 b , b14 ,∴直线 l 的方程为 x y140.综上所述,所求直线l 的方程为x y20或 x y140 .方法研究凡波及直线与坐标轴所围成三角形的面积或周长等与截距有关的问题,用截距式较简单,但要注意截距式应用的前提是截距存在且不为零.典例 2已知直线 l 过点 P(1,2) ,且点 A(4,1) , B(2,5) 到直线 l 的距离相等,求直线l 的方程.研析设直线 l 的方程为m( y2) x 1,即 x my2 m 1 0.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得| 4 m2m 1|| 2 5m2m 1|,解得 m0 或 m3.m21m212故直线 l 的方程为 x10 或 2x3y80 .方法研究设直线方程为 x x0m( y y0 ) ,防止了遗漏斜率不存在的状况(斜率不存在即m0 ).典例 3已知圆 C : x2y26x8y210 ,求过点(1,1)的圆 C 的切线方程.研析设所求切线的方程为m( y1)x 1 ,即 x my m 1 0 .圆的圆心坐标为 (3, 4) ,半径r1( 6)2( 8)24212.2由题意可知| 3 m4 m 1 |2 ,解得 m 0 或 m20,故所求直线方程为 z 1 或1m22121x20 y410 .方法研究过圆上一点 ( x0 , y0 ) 求圆的切线方程,都可能存在切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为了防止议论斜率和判断点与圆的地点关系,可直接设切线方程为m( y y0 ) x x0.专题二商讨两类圆方程的求解方法1.求过直线与圆的交点的圆的方程解此类问题的方法是:联立直线与圆的方程,求出交点坐标,依据点在圆上及其余条件求圆的方程.典例 1求经过直线 x y0 与圆x2y22x 4y 80 的交点,且经过点P( 1,2) 的圆的方程.研析x y0,x1,x 4,A(1, 1) 和点解方程组y22x 4 y 8 0.得或即直线与圆交于点x2y 1.y 4.B(4,4).设所求圆的方程为 x2y2Dx Ey F 0 ,分别将A,B,P的坐标代入,得方程组11D E F0,D3,16164D4E F 0,解得E3, ∴所求圆的方程为x2y23x 3 y 8 0 .14D2E F0.F8.2.求过两圆交点的圆的方程求过两圆交点的圆的方程,一般先求出两圆的交点坐标,在利用圆的几何性质确立所求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也可由题意设出所求圆的方程,再依据条件成立方程组求参即可.典例 2 求圆心在直线x y40 上,且经过两圆x2y24x60 和 x2y24y 60 的交点的圆的方程.研析方法一x2y2 4 x 6 0,x11,或x23,由22解得y 1.y2 3.x y 4 y60.1故两圆 x2y24x60 和 x2y2 4 y 60 的交点分别为A(1,1) , B(3,3) .线段 AB 的垂直均分线的方程为y 1( xy 1 ( x 1),x 3,1) ,由y4 0. 解得y1.x∴所求圆的圆心坐标为(3, 1) ,半径为(3 3)2(3 1)24 ,∴所求圆的方程为 ( x 3)2 ( y1)2 16 .方法二同方法一求得 A( 1, 1) , B(3,3) ,设所求圆的方程为 ( xa)2 ( y b)2 r 2 (r 0) ,由a b 4 0,a 3,( 1 a)2(1 b)2r 2 ,解得 b 1, (3 a) 2 (3 b)2r 2 .r 216.∴所求圆的方程为 ( x 3)2( y1)2 16 .接下来介绍利用过两圆交点的曲线方程来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这里谈的过两圆交点的曲线方程是指过两圆交点的圆的方程及它的特例—直线的方程.经过两点的圆有无数个,这些圆有一共同的性质:圆心都在已知两点连线的垂直均分线上,构成了一个圆的会合,记这个会合为M .我们把拥有某一共同性质的全部的圆的会合成为圆系,它的方程叫做圆系方程.( 1)设圆 C 过圆 C 1 :x 2y 2 D 1x E 1 y F 1 0 与圆 C 2 :x 2 y 2 D 2xE 2 yF 2 0的交点 P ,Q ,则与圆 C 齐心的圆系方程为 x 2y 2 D 1x E 1 y F 1x 2 y 2 D 2 x E 2 yF 2①,此中为参数且1.该圆系方程不包含圆C 2 .方程①的特例:当1 时,方程①变成 ( D1D )x (EE ) yF F② ,21212若圆 C 与圆 C 2 相切,这时点P , Q 重合为一点,则方程②表示两圆公切线的方程(切点为P ).1( 2)若直线 l : Ax By C 0与圆 C : x 2y 2 Dx Ey F 0 订交于不一样的两点 P ,Q ,则 过 P , Q 两点的圆系方程为x 2y 2 Dx Ey F( Ax By C) 0 ( 为参数).典例 3求圆心在直线x y0上,且过两圆x 2y 2 2x10y 24 0 ,x 2 y 22x 2 y 8 0交点的圆的方程.研析设所求圆的方程为x 2 y 2 2x10y 24x 2 y 2 2 x 2 y 80 (1) ,即 x2y 22(1) 2 5y8(3 )0,可知圆心坐标为(1, 5) .11111由于圆心在直线 xy 0 上,因此15 0 ,解得2 .11将2 代入所设方程并化简,可得所求圆的方程为x 2 y 2 6x 6 y 8 0 .。
数学高中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必看

数学高中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必看各个科目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但其实都是万变不离其中的,基本离不开背、记,练,数学作为最烧脑的科目之一,也是一样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数学高中必修二知识点的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年级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1)两个平面互相平行的定义:空间两平面没有公共点(2)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两个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两个平面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
a、平行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交线平行。
b、相交二面角(1)半平面: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这个平面分成两个部分,其中每一个部分叫做半平面。
(2)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
二面角的取值范围为[0°,180°](3)二面角的棱:这一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
(4)二面角的面: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5)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6)直二面角: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角。
【两平面垂直】两平面垂直的定义:两平面相交,如果所成的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记为⊥两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二面角求法:直接法(作出平面角)、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面积射影定理、空间向量之法向量法(注意求出的角与所需要求的角之间的等补关系)。
高二数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一、直线与圆:1、直线的倾斜角的范围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轴相交的直线,如果把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转到和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
数学高中必修知识点总结(实用11篇)

数学高中必修知识点总结(实用11篇)数学高中必修知识点总结第1篇一、平面的基本性质与推论1、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这个平面内;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2、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直线-平行、相交、异面;直线与平面-平行、相交、直线属于该平面(线在面内,最易忽视);平面与平面-平行、相交。
3、异面直线:平面外一点A与平面一点B的连线和平面内不经过点B的直线是异面直线(判定);所成的角范围(0,90】度(平移法,作平行线相交得到夹角或其补角);两条直线不是异面直线,则两条直线平行或相交(反证);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
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平移法,把异面问题转化为相交直线的夹角二、空间中的平行关系1、直线与平面平行(核心)定义:直线和平面没有公共点判定:不在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平行于此平面(由线线平行得出)性质: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则这条直线就和两平面的交线平行2、平面与平面平行定义: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判定: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则这两个平面平行性质:两个平面平行,则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3、常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平行四边形对边、已知直线作一平面找其交线三、空间中的垂直关系1、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直线与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判定: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的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性质: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推论:如果在两条平行直线中,有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0,90】度,平面内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说成的锐角,特别规定垂直90度,在平面内或者平行0度2、平面与平面垂直定义: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是直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一点为端点,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判定: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性质: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数学高中必修知识点总结第2篇一.随机事件的概率及概率的意义1、基本概念:(1)必然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3)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的确定事件;(4)随机事件:在条件S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随机事件;(5)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 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nA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A),称为事件A的概率。
高一数学必修二——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A1 E D1 B1
C1
而EO 平面AEC, BD1 平面AEC ∴BD1 ∥平面AEC
A
D
O
C B
3、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D 是AC的中点。
求证:AB1//平面DBC1
B1
A1
C1
P
D
A
C
B
(2)(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如图,直
三棱柱ABC-A1B1C1中,D,E分 别是AB,BB1的中点. ①证明:BC1∥平面A1CD; ②设AA1=AC=CB=2,AB= 2 2, 求 三棱锥C-A1DE的体积.
(2)因为PD⊥平面ABCD,GC⊂平面
ABCD,所以GC⊥PD.因为ABCD为正 方形,所以GC⊥CD. 因为PD∩CD=D,所以GC⊥平面PCD. 因为PF=PD=1,EF=CD=1, 所以S△PEF= EF×PF=. 因为GC=BC=1, 所以. V =V
P-EFG G-PEF
=
3.(2015·杭州模拟)一个多面体的直观图及三视图 如图所示(其中M,N分别是AF,BC的中点). (1)求证:MN∥平面CDEF. (2)求多面体A-CDEF的体积.
(1)证明线线平行常用的方法:
一是利用平行公理,即证两直线同时和第三条直线平 行; 二是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平行转换;
三是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证线线平行;
四是利用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进行平行转 换.
中位线定理
例题讲解:
例.空间四边形ABCD中,E,F分别为AB,AD的 中点,证明:直线EF与平面BCD平行
1.直线a在平面 内还是在平面 外?
直线a在平面外 即直线a与平面可能相交或平行
【高中数学必修二】2.1.1平面的基本性质

符号语言:
A, B, C三点不共线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使A , B , C
公理2 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 一个平面
判断:1)经过空间任意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 2)如果两个平面有三个不共线的公共点,那么这 两个平面就重合为一个平面( ) 3)两个相交平面有不在同一条在直线上的三个公 共点( )
小结
1.平面的概念; 2.平面的画法、表示方法及两个平面 相交的画法;
王新敞
奎屯 新疆
3.点、直线、平面间基本关系的文字 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
文字语言:
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 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图形语言:
β
α
P
l
符号语言:
P 且P l且P l
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 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判断:1)如果平面α 与平面β相交,那 么它们只有有限个 公共点( ) 2)过一条直线的平 面有无数多个( )
公理2 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 一个平面
推论1 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 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2 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3 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观察下列问题,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天花板α
墙面γ
P
墙面β
β
α
P
l
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 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B
桌面α
A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 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即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的 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这是判断一条直线是否在一个平面内的依据.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02点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02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点、直线、平面是构成空间几何体基本元素,研究它们之间的性质以及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研究空间几何体性质的一般方法。
教材要求:理解空间中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平行、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并对某些结论进行论证;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理解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概念;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等一、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高考考试内容及考试要求:考试内容:1、平面及其基本性质;2、平行直线;对应边分别平行的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异面直线的距离;3、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点到平面的距离;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4、平行平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二面角及其平面角;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考试要求:1、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能够根据图形想像它们的位置关系。
2、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距离的概念,对于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公垂线时的距离;3、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的距离的概念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4、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的概念,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二、空间中的平行关系课标要求:1.平面的基本性质与推论借助长方体模型,在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抽象出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了解如下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条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高中数学必修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两个防范(1)在推证线面平行时,一定要强调直线不在平面内,否则,会出现错误.答案 A5.(2012·衡阳质检)在正方体________.解析如图.连接AC、BD交于ACE.答案平行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求证:PB∥平面ACM.[审题视点] 连接MO,证明证明连接BD,MO.中点,所以PB∥MO.利用判定定理时关键是找平面内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可先直观判断平面内是否已有,若没有,则需作出该直线,常考虑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过已知直线作一平面找其交线.在正方体ABCDA1B1C1D1求证:平面MNP∥平面[审题视点] 证明MNMP∥C1B.(1)面面平行的定义;下面给出证明:如图,取BB1的中点则DF∥B1C1.∵AB的中点为E,连接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规范解答13——怎样证明线线、线面、面面平行与垂直的综合性问题【问题研究】高考对平行、垂直关系的考查主要以线面平行、线面垂直为核心,以多面体为载体结合平面几在四棱台ABCDA1B1C1D1BAD=60°.(1)证明:AA1⊥BD;(2)如图,连结AC,A1C1设AC∩BD=E,连结EA1因为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明的依据是空间线面关系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如图,在多面体ABCDEF=FC,H为BC的中点.(1)求证:FH∥平面EDB;(2)求证:AC⊥平面EDB;β=b)平行的直线②④β=则,bm不平行于平面又∵AE∥CD且∴FM綉AE,即四边形证明如下:如图,取。
高一数学必修二平面知识点详解

高一数学必修二平面知识点详解高一的时候,正是学好基础知识点的时候,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有关于高一的数学关于平面的知识点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数学必修二平面知识点一、高一数学平面概念通常用一个平行四边形来表示。
平面常用希腊字母α、β、γ…或拉丁字母M、N、P来表示,也可用表示平行四边形的两个相对顶点字母表示,如平面AC.在立体几何中,大写字母A,B,C,…表示点,小写字母,a,b,c,…l,m,n,…表示直线,且把直线和平面看成点的集合,因而能借用集合论中的符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a) A∈l—点A在直线l上;Aα—点A不在平面α内;b) lα—直线l在平面α内;c) aα—直线a不在平面α内;d) l∩m=A—直线l与直线m相交于A点;e) α∩l=A—平面α与直线l交于A点;f) α∩β=l—平面α与平面β相交于直线l.二、高一数学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公理2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通过这个点的公共直线.公理3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根据上面的公理,可得以下推论.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高一数学必修二集合公式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c为底面周长,h为高,为斜高,l为母线) 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V= ; S=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 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2 三个公理:(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符号表示为A∈LB∈L => L αA∈αB∈α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高中数学必修二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点梳理

平面解析几何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1)直线的倾斜角: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x 轴相交的直线,如果把x 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和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倾斜角)180,0[︒∈α,︒=90α斜率不存在.(2)直线的斜率:αtan ),(211212=≠--=k x x x x y y k .(111(,)P x y 、222(,)P x y ). 2.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1)点斜式:)(11x x k y y -=- (直线l 过点),(111y x P ,且斜率为k ).注: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不能用点斜式表示,此时方程为0x x =.(2)斜截式:b kx y += (b 为直线l 在y 轴上的截距).(3)两点式:121121x x x x y y y y --=-- (12y y ≠,12x x ≠). 注:① 不能表示与x 轴和y 轴垂直的直线;② 方程形式为:0))(())((112112=-----x x y y y y x x 时,方程可以表示任意直线.(4)截距式:1=+by a x (b a ,分别为x 轴y 轴上的截距,且0,0≠≠b a ). 注:不能表示与x 轴垂直的直线,也不能表示与y 轴垂直的直线,特别是不能表示过原点的直线.(5)一般式:0=++C By Ax (其中A 、B 不同时为0). 一般式化为斜截式:BC x B A y --=,即,直线的斜率:B A k -=. 注:(1)已知直线纵截距b ,常设其方程为y kx b =+或0x =.已知直线横截距0x ,常设其方程为0x my x =+(直线斜率k 存在时,m 为k 的倒数)或0y =. 已知直线过点00(,)x y ,常设其方程为00()y k x x y =-+或0x x =.(2)解析几何中研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时,两条直线有可能重合;立体几何中两条直线一般不重合.3.直线在坐标轴上的截矩可正,可负,也可为0.(1)直线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直线的斜率为1-或直线过原点.(2)直线两截距互为相反数.......⇔直线的斜率为1或直线过原点.(3)直线两截距绝对值相等.......⇔直线的斜率为1±或直线过原点.4.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1)若111:l y k x b =+,222:l y k x b =+① 212121,//b b k k l l ≠=⇔; ② 12121l l k k ⊥⇔=-.(2)若0:1111=++C y B x A l ,0:2222=++C y B x A l ,有① 1221122121//C A C A B A B A l l ≠=⇔且.② 0212121=+⇔⊥B B A A l l .5.平面两点距离公式:(111(,)P x y 、222(,)P x y ),22122121)()(y y x x P P -+-=.x 轴上两点间距离:A B x x AB -=.线段21P P 的中点是),(00y x M ,则⎪⎪⎩⎪⎪⎨⎧+=+=22210210y y y x x x . 6.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点),(00y x P 到直线0=++C By Ax l :的距离:2200B A C By Ax d +++=. 7.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两条平行直线002211=++=++C By Ax l C By Ax l :,:距离:2221B A C C d +-=.8.直线系方程:(1)平行直线系方程:① 直线y kx b =+中当斜率k 一定而b 变动时,表示平行直线系方程..② 与直线:0l Ax By C ++=平行的直线可表示为10Ax By C ++=.③ 过点00(,)P x y 与直线:0l Ax By C ++=平行的直线可表示为:00()()0A x x B y y -+-=.(2)垂直直线系方程:① 与直线:0l Ax By C ++=垂直的直线可表示为10Bx Ay C -+=.② 过点00(,)P x y 与直线:0l Ax By C ++=垂直的直线可表示为:00()()0B x x A y y ---=.(3)定点直线系方程:① 经过定点000(,)P x y 的直线系方程为00()y y k x x -=-(除直线0x x =),其中k 是待定的系数. ② 经过定点000(,)P x y 的直线系方程为00()()0A x x B y y -+-=,其中,A B 是待定的系数.(4)共点直线系方程:经过两直线0022221111=++=++C y B x A l C y B x A l :,: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0)(222111=+++++C y B x A C y B x A λ (除2l ),其中λ是待定的系数.9.曲线1:(,)0C f x y =与2:(,)0C g x y =的交点坐标⇔方程组{(,)0(,)0f x y g x y ==的解.10.圆的方程:(1)圆的标准方程:222)()(r b y a x =-+-(0>r ). (2)圆的一般方程:)04(02222>-+=++++F E D F Ey Dx y x .(3)圆的直径式方程:若),(),(2211y x B y x A ,,以线段AB 为直径的圆的方程是:0))(())((2121=--+--y y y y x x x x .注:(1)在圆的一般方程中,圆心坐标和半径分别是)2,2(E D --,F E D r 42122-+=. (2)一般方程的特点:① 2x 和2y 的系数相同且不为零;② 没有xy 项; ③ 0422>-+F E D(3)二元二次方程022=+++++F Ey Dx Cy Bxy Ax 表示圆的等价条件是:① 0≠=C A ; ② 0=B ; ③ 0422>-+AF E D .11.圆的弦长的求法:(1)几何法:当直线和圆相交时,设弦长为l ,弦心距为d ,半径为r ,则:“半弦长2+弦心距2=半径2”——222)2(r d l =+; (2)代数法:设l 的斜率为k ,l 与圆交点分别为),(),(2211y x B y x A ,,则||11||1||22B A B A y y k x x k AB -+=-+= (其中|||,|2121y y x x --的求法是将直线和圆的方程联立消去y 或x ,利用韦达定理求解)1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点),(00y x P 与圆222)()(r b y a x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①P 在在圆外22020)()(r b y a x r d >-+-⇔>⇔.②P 在在圆内22020)()(r b y a x r d <-+-⇔<⇔.③P 在在圆上22020)()(r b y a x r d =-+-⇔=⇔. 【P到圆心距离d =1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0=++C By Ax 与圆222)()(r b y a x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22B A CBb Aa d +++=):圆心到直线距离为d ,由直线和圆联立方程组消去x (或y )后,所得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为∆.0<∆⇔⇔>相离r d ;0=∆⇔⇔=相切r d ;0>∆⇔⇔<相交r d .14.两圆位置关系:设两圆圆心分别为21,O O ,半径分别为21,r r ,d O O =21条公切线外离421⇔⇔+>r r d ; 无公切线内含⇔⇔-<21r r d ;条公切线外切321⇔⇔+=r r d ;条公切线内切121⇔⇔-=r r d ;条公切线相交22121⇔⇔+<<-r r d r r .15.圆系方程:)04(02222>-+=++++F E D F Ey Dx y x(1)过直线0=++C By Ax l :与圆C :022=++++F Ey Dx y x 的交点的圆系方程:0)(22=+++++++C By Ax F Ey Dx y x λ,λ是待定的系数.(2)过圆1C :011122=++++F y E x D y x 与圆2C :022222=++++F y E x D y x 的交点的圆系方程:0)(2222211122=+++++++++F y E x D y x F y E x D y x λ,λ是待定的系数.特别地,当1λ=-时,2222111222()0x y D x E y F x y D x E y F λ+++++++++=就是121212()()()0D D x E E y F F -+-+-=表示两圆的公共弦所在的直线方程,即过两圆交点的直线.16.圆的切线方程:(1)过圆222r y x =+上的点),(00y x P 的切线方程为:200r y y x x =+.(2)过圆222)()(r b y a x =-+-上的点),(00y x P 的切线方程为:200))(())((r b y b y a x a x =--+-- .(3)当点),(00y x P 在圆外时,可设切方程为)(00x x k y y -=-,利用圆心到直线距离等于半径,即r d =,求出k ;或利用0=∆,求出k .若求得k 只有一值,则还有一条斜率不存在的直线0x x =.17.把两圆011122=++++F y E x D y x 与022222=++++F y E x D y x 方程相减即得相交弦所在直线方程:0)()()(212121=-+-+-F F y E E x D D .18.对称问题:(1)中心对称:① 点关于点对称:点),(11y x A 关于),(00y x M 的对称点)2,2(1010y y x x A --.② 直线关于点对称:法1:在直线上取两点,利用中点公式求出两点关于已知点对称的两点坐标,由两点式求直线方程. 法2:求出一个对称点,在利用21//l l 由点斜式得出直线方程.(2)轴对称:① 点关于直线对称:点与对称点连线斜率是已知直线斜率的负倒数,点与对称点的中点在直线上.点 A A '、关于直线l 对称⎩⎨⎧''⇔上中点在⊥l A A l A A ⎩⎨⎧'-=⇔'方程中点坐标满足·l A A k k l A A 1 . ② 直线关于直线对称:(设b a ,关于l 对称)法1:若b a ,相交,求出交点坐标,并在直线a 上任取一点,求该点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若l a //,则l b //,且b a ,与l 的距离相等.法2:求出a 上两个点B A ,关于l 的对称点,在由两点式求出直线的方程.(3)点(a , b )关于x 轴对称:(a ,- b )、关于y 轴对称:(-a , b )、关于原点对称:(-a ,- b )、点(a , b )关于直线y=x 对称:(b , a )、关于y=- x 对称:(-b ,- a )、关于y = x +m 对称:(b -m 、a +m )、关于y=-x+m 对称:(-b+m 、- a+m ) .19.若),(),(),(332211y x C y x B y x A ,,,则△ABC 的重心G 的坐标是⎪⎭⎫ ⎝⎛++++33321321y y y x x x ,. 20.各种角的范围:直线的倾斜角 ︒<≤︒1800α 两条相交直线的夹角 ︒≤<︒900α 两条异面线所成的角 ︒≤<︒900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必修二平面性质知识点总结
数学平面的基本性质知识点总结(一)
平面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巩固平面的基本性质即四条公理和三条推论.
(2)能使用公理和推论进行解题.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在空间确定一个平面的过程与方法;
(2)掌握利用平面的基本性质证明三点共线、三线共点、多线共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态度,慎密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空间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平面的三条基本性质即三条推论.
教学难点
准确运用三条公理和推论解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问题1:空间共点的三条直线能确定几个平面?空间互相平行的三条直线呢?
问题2:如何判断桌子的四条腿的底端是否在一个平面内?
二、温故知新
公理1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公理2
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还有其它公共点,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经过这个公共点的一条直线.
公理3
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1
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2
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3
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4(平行公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把以上各公理及推论进行对比: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数学必修二平面性质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