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教育史-第二章墨道法《礼记》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明代的教育)
第7章明代的教育7.1 复习笔记一、明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1.文教政策(1)崇儒纳士,广设学校,培育人才明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学校教育。
在中央,明朝便有南北两个国子监,同时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学校,从而从京师到郡县以及乡村地区,建立起了学校教育网络。
明初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2)创行八股取士明太祖与刘基首创八股取士,从“四书”和“五经”中命题,以八股制义为定式,“代圣人立言”,并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案。
(3)文化专制,禁锢思想明朝统治者广设学校,重视科举,是为了培养和选拔他们所需要的治术人才。
因此,在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同时,也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重要的有以下三点:①推崇程朱,删节《孟子》;②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③屡兴文字狱。
2.学校教育制度(1)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明朝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中央设立的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武学等。
地方设立的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以及都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卫儒学、都转运司儒学、宣慰司儒学、按抚司儒学,此外还有武学、医学、阴阳学和社学等。
其中国子监属大学性质;武学、医学、阴阳学属专科学校性质;各府、州、县学和都司、行都司、卫、都转运司、宣慰司、按抚司儒学相当于中等学校性质;社学属小学性质;宗学是贵族学校。
在教育行政管理方面,国子监是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机关,长官为祭酒,司业为其副,主管中央官学的政令。
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上,在各直省设置儒学提举司,地方教育行政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2)书院明初,书院极不发达,经过100多年到成化年间才逐渐发展起来,至嘉靖年间达到极盛。
明初书院长期不发达,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明朝政府重视官学,提倡科举;第二,官学待遇优厚,科举前程荣耀,一般士子不再热心于书院。
但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科举越发腐朽,教育空疏,官学逐渐变成科举的附庸,一些理学家为救治时弊,多立书院以讲学,于是书院逐渐兴盛。
简明中国教育史
简明中国教育史简明中国教育史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②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③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④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的模仿为主2.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生产日益发展;社会事物日渐复杂;文字的产生.(1)五帝时代已有大学,名叫"成均",最初见于<诗书><礼记>二书,董仲舒认为其是五帝之大学. (2)虞舜时代的学校,兼做养老,藏米之所,并且已有了大学,小学之分(3)总之,我国从原始公社制末期到奴隶制社会已经初步形成起专门的教育机构_学校,到了商朝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学校,但学校的教育内容仍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宗教等活动结合在一起,一般文化知识的教育只有初步分化出来的趋势.3.西周的教育制度(1)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2)教育制度:官师一体、政教合一。
(学在官府)(3)教育内容——西周“六艺”:礼(类似政治伦理课)、乐(类似综合艺术课)、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文字)、数(计算、算法)其中,诗书礼乐称为“大艺”(4)重视家庭教育,但重男轻女的思想十分严重。
(5)学校管理制度:嫡子13岁入小学,20岁入大学;余子15岁小学,18岁大学。
小学应为7年,大学为9年。
每年入学,隔年考查。
养老与视学结合。
4.稷下学宫它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
特点:学术自由;教师待遇优厚;学无常师;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影响: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5.私学产生的意义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旧传统,使学校从王宫官府中解放出来;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光辉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6.孔子“有教无类”主张春秋末期,面对官学衰落和私学的兴起,“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的社会现实,从“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前提出发,激励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明确提出其主张。
简明中国教育史
简明中国教育史简明中国教育史西周的学校,大概可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
国学中,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泮宫)。
西周文化教育特点:学在官府。
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政以德”。
孔子的人性论主张是“性相近,习相远”。
关于教育对象,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
孔子的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以“仁”和“礼”为核心,以“孝”为基础的。
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也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
最早、最完整的蒙学课本:《急就篇》。
董仲舒流传至今的书只有《春秋繁露》。
国子寺以及国子祭酒的设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机构和设置专门的教育行政长官的开始,标志着我国古代封建教育已经发展到了能独立与其他部门的时代。
唐代的专门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
唐代科举考试经常采用的方法:帖经、墨义、策问、诗赋。
北宋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
元代中央官学在京师设有: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
回回国子学专门培养诸官衙译史人才为目的。
朱熹认为,八岁至十五岁是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教学内容是“学其事”。
十五岁以后是大学阶段,就是要在小学“学其事”的基础上“明其理”。
朱子读书法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沿袭到元明时期,使用最普遍、流传最长远的蒙养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1818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开设了第一所教会学校:马礼逊学堂。
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进会会员、传教士爱尔德赛在宁波创办了第一所女校。
洋务运动中遍设的洋务学堂有三类:方言学堂(外国语学堂)、技术学堂、军事学堂。
军事学堂以天津水师学堂为最早。
“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广的学制。
《大同书》论述了康有为的理想学制,其体系是:人本院、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
简明中国教育史
西周的教育制度西周的学校,大概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
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
天子所设大学,规模较大,分为五学,辟雍居中,又称太学,此外四周分设四学,兼用四代之制:水南曰“成均”,取五帝之学名,习乐德、乐语、乐舞者居之;水北曰“上痒”,取虞学之名,典书、诏书者居之;水东曰、“东郊”,取夏学之名,学干戈羽籥者居之;水西曰“西雍”,取殷学之名,亦曰“瞽宗”,学礼者居之。
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故称“頖、宫”,又名“泮宫”。
说明西周的“国学”也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二、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西周国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内容,其中诗、书、礼、乐称为“六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
“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乐”类似综合艺术课。
“乐”的内容很广,形式多样。
“射”与“御”是军事训练课。
“御”是指驾车。
“书”和“数”是基础文化课。
总上所述,“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和标志,这些教育内容都是由造就“修己治人”的治术人才的总目标决定的,它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
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武备,也重视文事;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对其后的教育家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也影响至深。
第一节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造成官学衰落的直接原因:第一,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第二,贵族统治力量衰落。
第三,由于王室、诸侯都忙于战争,社会动乱,无暇顾及学校。
私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的变革,而学术下移与士阶层的崛起是其最为直接的因素。
首先,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其次,社会上不少人为了求得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发展,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识,“士”作为一个阶层受到了各诸侯国的重视,掌握知识的庶民便有了登上政治舞台的机会,私学的创办人又都以各式的“治国治民”方案相标榜,具有极大地吸引力。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 教学课件
秋
第 三 节
战 国 时 期
的
教
育
百诸 家子 争蜂 鸣起 。,
稷
诸
春
下
子
秋
学
百
战
宫
家
国
与
私
时
私
学
期
学
的 发
的 教
学习内容
展
育
变
革
壹
官学衰落 私学兴起——背景
经济上
铁制工具和牛耕犁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 生产力。经济形势的变化打破了奴隶制生产关系, 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孕育。
政治上 新兴地主阶级为保护自己的利益,积极要求参与社 会政治生活。
叁
稷下学宫与私学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一所著名的学府,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
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稷下学宫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 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刚
稷下学宫——官家主办 私家主持的战国时期齐国一所著名高等学府 集讲学、著述、育才和咨政为一体
学术自由
来者不拒,包容百家
私学的意义
1.私学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在保存、传递、 发展和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民族道德水平过程中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礼不下 庶人”的由国家垄断教育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学术 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学术下移运动,以及百家争鸣时代的来临。 3.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和具有各种专长 的学者、教育家和政治家。他们活跃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舞 台上,针砭时弊,探索创新,对加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 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上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4年)是社会急剧 动荡时代,官学衰废,奴隶主贵族子弟享有世俗特 权,不需学习也能成为统治者,这样原来的官学失 去了存在的阶级基础,官学名存实亡。西周时期的 礼乐典章制度根本不能适应“礼崩乐坏”的形势,各 国统治者急需“贤人”辅政。
中国教育史笔记_2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1)舜、虞时期:庠和成均;(2)夏朝:序和校;(3)商朝:大学、小学、庠、序、瞽宗;2.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2)国学和乡学:国学分大学和小学;乡学分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学习内容为“乡三物”,由大司徒负责;(3)大学与小学:天子设大学称辟雍;诸侯设大学称“泮宫”;(4)家庭教育:7岁开始分男女进行教学;3.“六艺”教育(1)礼的作用:明确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2)乐的作用: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包括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3)礼乐的关系:“礼”是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道德精神修养;(4)射御:军事技能训练;(5)书数:小学的学习内容;《史蒥篇》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学用书;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1)私学兴起的原因:政治下移、经济下移导致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官学衰败;士阶级的崛起,养士之风盛行;(2)私学兴起的意义: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各类人才;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3)百家争鸣对教育的作用2.齐国的稷下学宫(1)性质:官家操办私家主持;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2)特点:①学术自由;②“不治而议论”,尊重和优待知识分子;③自由辩论;④学无常师⑤在学生管理上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3)历史意义;3.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2)“庶、富、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社会作用);(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但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认为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
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教育【教师提要】【学习目标】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教育从确立发展到完备的时期。
应了解封建文教政策的探索和确立过程,特别要掌握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内容及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了解学校教育的基本体制构建和有关制度措施,掌握其中重要举措,如太学的招生和考试制度、文翁兴学、私学的次相授受制度,各种专门学校的兴办等。
了解选士制度产生和发展演变的线索,特别要掌握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对教育的作用。
另外要了解、掌握这个时期教育家的主要教育观点,如董仲舒有关奠定封建教育政策和目的的观点,颜之推的家庭教育观点,韩愈的师道观点等。
【学习建议】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教育从确立发展到完备的时期。
应了解封建文教政策的探索和确立过程,特别要掌握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内容及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了解学校教育的基本体制构建和有关制度措施,掌握其中重要举措,如太学的招生和考试制度、文翁兴学、私学的次相授受制度,各种专门学校的兴办等。
了解选士制度产生和发展演变的线索,特别要掌握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对教育的作用。
另外要了解、掌握这个时期教育家的主要教育观点,如董仲舒有关奠定封建教育政策和目的的观点,颜之推的家庭教育观点,韩愈的师道观点等。
第一节秦汉文教政策的变迁【本节教师提要】一、秦代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二、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三、独尊儒术的作用和影响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文教政策的探索、确立时期。
这一时期,儒家从惨遭焚坑厄运,到被定为一尊。
历史经历了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封建统治者终于找到了适应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要求的文教政策。
一、秦代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的封建专制帝国。
为了巩固统一,维护秦王朝的长治久安,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政策和措施。
其中文教政策主要有:(一)书同文。
战国时期,由于各诸侯国的地理条件和文化传统不同,所用文字也有差异,这“言语异声,文字异型”的现象,不利于秦统一政令的推行。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三、孟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的作用
社会作用:
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是“仁政”的社会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
个人作用:
孟子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认为人虽有先天的善性,但只是一种端倪。如果不受教育,不肯学习就会成为与禽兽差不多的小人。
孟子根据对教育的作用的看法,确定教育目的为“明人伦”。
以明人伦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
孟子在道德教育方面提出了下列原则:
第一, 持志养气。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修养首先要注意“尚志”、“持志” 。与持志紧密相联的是“养气”,既要“持志”,又要“养气”。理智与情感的统一。
他还把“足食、足兵、民信”作为立国的基本要素,甚至认为在不得已时,食、兵都可去,民信不可失。
③治理国家只靠政令、刑律,不如德治和礼教,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2、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他承认人的成长,教育起着决定作用(个人作用)。
名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习得,无论何人,只要肯努力求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有教无类”的基本含义:
就是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评价有教无类:
①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是顺应社会历史进步潮流,符合教育事业发展趋势的。
②孔子并不是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更谈不上主张普及教育。孔子一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另一方面,认为下等民众不必受教育,或不能受同等的教育,仍然坚持教育的等级观念。
中国教育史古代教育简明笔记
中国教育史古代教育简明笔记简明中国教育史经典笔记【2013辅导班】【参考书目】【考研大纲】【历年真题】【免费资料】【凯程名师】本文章整理自网络。
非酷考的官方讲义。
第一篇中国古代教育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第一节教育起源与学校萌芽的传说一、教育的起源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及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有:1.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没有阶级性,除了年龄、性别和初步的社会分工引起的差别外,没有阶级的界限。
2.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因此其基本内容为:传授生产劳动技能、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体格和军事训练等。
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二、古代学校的萌芽(一)时间与历史条件: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
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是:1.由于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差别、脑力劳动分工初步出现,使一部分人得以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2.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3.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
(二)原始学校的形态1.舜、虞时期:——萌芽——庠庠是我国学校教育最初的形态,标志着我国教育的萌生。
2.夏朝:——雏形——序、校3.商朝——发展时期,较为完备——庠、序、学、瞽宗第二节西周的教育制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学在官府”。
西周,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西周建立了两大系统的学校,即国学和乡学。
“国学”是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的,设在天子、诸侯所在的都城;乡学是按照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
中外教育简史第二章01
统文化“诗书礼乐”以及“仁义孝悌”等道德规范予以
否定。
法家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口号。所谓
“以法为教”,实际上是以法代教,“以吏为师”,实
际上是取消了学校教育制度,并进而否定一切传统文化
和百家学说。法家的文化专制主义,直接影响并导致后 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
23
三、关于人性论及教育作用问题
15
孔子很重视总结、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他的一生一项重要 的工作正是对尧舜以来到夏商西周三代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 整理。孟子称赞孔子为“集大成”者。孔子一方面对于尧舜以来 的历史文化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总结,另一方面又开创了文化发展 的新局面。从孔子开始,私人讲学蔚然成风,到了战国时代,百 家争鸣的盛况蓬勃兴起了。 但孔子过分强调了“述而不作”,对于创新重视不够;孔子
文武兼备、能强力办事并富有有道教人、有财分人、有力助人精 神的兼士。) ,才能建立一个“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 治”、“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的“公平合理”社会。
“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分别阐述了墨家学说对于 “兼士”三个方面的要求。 “厚乎德行”,是道德的要求,要求“兼士”有 很好的内在品质;“辩乎言谈”则体现了墨家学说对“兼士”在思维辩论方 面的要求,也就是要求“兼士”能言善辩,并通过他们的“上说下教”推行 其主张;“博乎道术”则是对“兼士”在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即要求“兼 士”博通各种技能和知识,有完成墨家政治目标的实践能力。
25
孟荀二人在人性问题上虽有不同,但在教育作用问 题上却是殊途而同归。
什么是人性?孟子认为人性就是人的道德性,是人 具有的先天的道德观念;荀子认为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性, 是人的自然生理本能和情欲。孟荀二人各持一端,都反 映了一部分真情,却又都是片面的、抽象的,没有能触 及人性的关键问题,即人的社会性问题。
简明中外史第二章
孔子对教育的贡献
1.提出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作用 2.创办大规模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 3.培养从政的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 4.重视古代文化的编辑和整理,编纂六经, 保存了中国文化 5.首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 6.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作为最高准则 7.提出了教师应具有的良好职业道德
百家争鸣
养士之风盛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和思想学 术上的百家争鸣,打破了“学在官府”的 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私学的自 由讲学、自由传授也直接推动了各种学派 的形成。代表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不同利 益的学派,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 争,因此出现了诸子蜂起,学派纷呈,百 家争鸣的学术空前繁荣局面。
孟子的教育思想
人性论:性善论 教育的作用:扩充“善端”(四心) 教育的目的:明人伦 培养目标:大丈夫 道德修养: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 反求诸己 学习方法:深造自得、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教学方法:盈科而进、因材施教
荀子的教育思想
1.人性论: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2.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 3.教育目的:培养“圣人” 4.教育内容:儒家经典 5.教学过程和方法:闻、见、知、行
5、私学是官师分离,教师成为一种专门的职 业,以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人才为谋生的途径。 6、私学是学术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园地,各学 派自由讲学,各有所宗。
7、私学的教育内容并不局限于“六艺”教育, 它可以传授各学派的政治观点和道德思想,乃至 新的知识和技能。 8、私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并不要求固定的 场所,可以自由流动,设备也简单。
《大学》中教育思想
《礼记》中的一篇,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大学”原意 为王公贵族子弟的学校,也即培养统治者的学校,故《大 学》实际上讲的是统治者治理天下的最根本的学问。实际 上也是论述儒家人生哲学的论文。
第二章 中国教育史(夏商周春秋时期的教育)
夏 曰 校 上《 , 》孟 殷 子 曰 序 滕 , 文 周 公 曰 庠 , 学
·
商代的教育内容
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军事教育
礼乐教育
书数教育
商代的教育内 容
思想政治教育
1、奴隶主为加强统治的 需要,极力提倡宗教 迷信,将本族祖先作 为至高无上的神。 2、孝是社会道德的准则, 也是思想教育的中心 内容。 3、 学习先王的治国经 验,巩固统治地位。 夫 孝 , 德 之 本 也 , 教 之 所 由 生 也 。
3、六仪: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祭之容、 军旅之容、车马之容。
国学的教育内容
乡学的教育内容
1、六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飨礼
2、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 宾客
3、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 制。 4、乡三物:六德,包括知、仁、圣、义、中、和 ;六行,包括孝、友、睦、姻、任、恤;六艺, 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1、右学和瞽宗属于大 学性质,是一种新型 的教育机构。
2、右学和瞽宗以乐教
为主,是奴隶主贵族
子弟学习礼乐的场所。
小 学 , 在 国 中 王 宫 之 东 。
商代的地方学校
则 三 代 共 之 , 皆 所 以 明 人 伦 也
商代的“庠”“序” 也是从前代承袭下来 的,其中“庠”以养
老为主,同时对年青
一代进行教化;“序” 是习射和习礼相结合 的教育机构。
以上各学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利益,提出了各种各
样的治国方案,并从理论上进行了多方面探讨,各学派
之间既相互渗透,又展开激烈争论,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高等学府,因齐国君主在都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教育史课程类别:教师教育必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中国教育史》是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产生、变革和发展轨迹及其演变规律的知识;二是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发展观,形成批判的思维品质,具备初步的教育史研究能力;三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鼓舞学生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二、课程教学要求1.注意本课程与教育学原理、中国历史等课程相关内容的链接,注意学科的贯穿。
2.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课程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成就,新动向。
3.教学过程中注意处理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教育发展的关系。
4.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能运用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去独立探寻教育史的相关问题;能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集思广益,借古明今,对我国当前教育提出反思性建议。
5.注意帮助学生确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使学生能正确评价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背景下教育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产生原因,理解其现实意义;能正确看待和评价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深入了解后继的思想。
6.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7.在教学中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必要时对重点章节,可在讲授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课后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写出读书报告,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本课程以中国历史、教育学等为先行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本课程的重点是从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起点到汉唐儒学核心地位的形成及宋元以后理学的发展做系统的分析和梳理,思考中国文化、教育的特征;对民国时期教育变革的动力及阻力进行思考,分析其历史和现代意义;对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发展做客观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成为统治阶级,学在宎府癿垄断形式夭去了原有癿经济支柱和政治依据。 (2)学术癿扩敆不下秱。原在周王宣里癿一批有文化知识癿人,夭去了原来癿地位和
职守,把原来秘藏二宎府丨癿典籍文物、礼器乐器带到了民间,出现了“学术文化下秱”癿 趋动,形成了“天子夭宎,学在四夯”癿局面。
2 / 8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争鸣”癿敃育意丿佑现在以下几丧斱面: ①各宥主张虽然各丌一致,但往往是相灭又相生,相反又相成,在学术収展过程丨相于
补充,使学术思想水平丌断提高。 ②“百宥争鸣”促迕了敃育理论癿収展和敃育经验癿丩富。各学派都径重规敃育问题,
4 / 8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2 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2.1 复习笔记
一、宎学癿衰落和私学癿兴起 春秋戓国旪期是丨国历叱上収生重大发革癿旪期,一般讣为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发癿 过渡旪期。社会癿巨发使徇文化敃育斱面随乀収生发化,其主要标志就是宎学衰落,私学兴 起。 1.宎学癿衰落 造成宎学衰落癿直掍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丧斱面: (1)丐袭制度造成贵族丌重规敃育; (2)贵族统治力量衰落; (3)由二王客、诨侯都在忙二戓争,社会劢乱,无暇顼及学校。 返些都反映了“宎学”敃育巫经丌适应新癿要求,宠观上酝酿着敃育上要有新癿发革和 収展。
①稷下学宣促成了诨子百宥癿収展、融合和分化。
②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癿独立人格。
③创造了一丧出艱癿敃育典范。
5.私学产生癿意丿 (1)私学冲破了“天子命乀敃,然后为学”癿旧传统,使学校从王宣宎府丨解放出来。 敃育过程不政治活劢有所分离,敃育癿内宦不社会生活収生了较密切癿联系,改发了宎学癿 歨板、僵化癿风气,掏劢了古代学术癿収展,培养了丌少有贡献癿学者和治术人才。 (2)私学扩大了敃育对象。私学一致遵很“有敃无类”癿原则,敃育对象由少数贵族 扩大到平民,使学校敃育和人才成长癿社会基础更为广阔了,也为学术癿广泛传播拓宧了道 路。 (3)私学使敃育内宦不敃育斱式徇到了新癿収展。在敃育内宦上,突破了西周癿“六
简明中国教育史-第二章孔孟荀
意思是说,不分贵贱、贫富、种族、地域,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2、“有教无类”的实践。
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有鲁国当政的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称为 “贱人”的仲弓父和“鄙家”的子张;既有家累千盆的子贡,也有穷 困至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
3、“有教无类”的作用。
(1)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 (2)把教育扩大到平民阶层之后,进一步促进了学术下移
教学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3、学思行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为政》 4、由博反约:“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六、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道德内容以“礼”和“仁”为核心
1、立志乐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乐道” 2、自省自克:“求诸己”“克己复礼为仁” 3、身体力行:“讷于言而敏于行” 4、改过迁善:“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
(二)国际影响
1、早在16世纪,传教士将孔子的思想传入 欧洲; 2、“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3、“孔子日” 4、“孔子奖”
一源多流的儒家教育
孟子
荀子
第三节 孟子的教育思想
(重点)
(1)从性善论角度出发论述教育的作用 人性是指人的道德属性,人生来就有善的道 德萌芽,教育的作用:“求放心”—引导人保 存、找回和扩充固有的“善端”。 教育的社会作用在于“得民心” (2)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 (3)以性善论为基础的道德修养论。 (4)以思为中心的学习方法论。
教育的目的:
四、教学主张
1、在学与思的关系上,特别重视“学”。 2、把教学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
对学生学习态度和思想方面的培养: 积微见著,积善成德 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解弊救偏,兼陈中衡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1.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国学天子所设大学,诸侯所设的大学,书上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西周的教育内容(1)大艺: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
(2)小艺: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3)礼:①“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
“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②《左传·隐公十一年》:“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叙人民、礼后四者也。
”这反映了“礼”的重要性,是立国的准绳,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贵族子弟学会了“礼”,在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及道德生活中,行动才会合乎规范,站稳贵族的立场,显示贵族的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③大学中所教的“礼”,则是贵族生活中所常见的“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2.(什么是“射”,什么是“御”?)“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
①“射”是指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年龄,就要接受正规训练,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职。
“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
西周对射箭的教练十分重视,射箭的训练也十分严格,国学、乡学都要为贵族青少年参与大射和乡射准备条件。
每年大祭之前要举行射箭比赛,选拔武士,仪式隆重,并饰以礼乐。
“御”是指驾车。
贵族子弟达到一定年龄就要进行驾车技术的训练,并以能御、未能御区别长幼。
驾车要沉着、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说学习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什么是稷下学宫?)(P20)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作为一种教育机构,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因此,稷下学宫更像是一所私学联合体,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隋唐时期的教育)
第5章隋唐时期的教育5.1 复习笔记一、隋唐文教政策1.重振儒术隋朝统一后,隋代统治者意识到难于进取、易于守成的儒家思想在巩固统治中的作用,努力调和儒家内部的南北之争,以适应大一统的政治。
唐代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加强控制,也将儒家思想作为维护这个制度的主要的统治思想,以尊儒为最高的文教政策。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唐朝实行了“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在教育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尊孔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唐代各帝对孔子大加封赠;二是唐代各帝经常亲临国学观释奠礼。
唐代各帝王重视释奠礼,表明了统治者对重新建立儒家政治之道的认同,也标志着尊崇儒术文教政策的贯彻执行。
(2)整理、统一儒经面临教育内容上的混乱,唐太宗命令国子祭酒孔颖达、颜师古等人负责编撰《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以统治思想。
《五经正义》的撰定与颁布标志着儒家经典的统一,儒家思想又居正统地位。
唐朝崇儒尊孔的文教政策决定了科举和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无论科举考试还是学校的学习,都以儒经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选拔和培养儒术人才。
学校教育成为经学教育,儒家思想控制了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五经正义》成为统一的教材。
这是唐代教育的主要特点,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提高儒士的地位唐朝各帝不仅召集儒士共议天下大事,而且提高儒士地位,以掌握儒术为用人标准。
2.兼容佛道隋唐崇尚儒术,但不“独尊儒术”,在崇儒的同时,还提倡佛教、道教,在文教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呈现出重振儒术、兼容佛道的特点。
这一时期,既是儒学教育的复兴阶段,又是儒学教育与佛道思想相结合的阶段,为宋代理学教育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隋唐学校教育制度1.隋代学校教育制度隋初的学校教育比较发达,隋文帝时提倡学校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广泛建立了学校,号召人们学经习礼。
为了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和领导,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
内设祭酒一人,总管教育事业,下有属官主簿、录事各一人。
国子寺负责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五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家的教育思想
人性恶的教育作用 评价:
强调法制对改造人的自私品质的作用,主张严格要 求,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法家忽视了自我道德教育的 必要性,其结果必然走向惩罚主义。
法家的教育思想
三、禁私学、烧诗书
出于“法制”的目的和统一思想的需要,鼓动统 治者,禁私学、烧诗书,压制言论,以统一思想,并 奖励安心生产和战斗的农民和士兵,提出了重农的教 育,开了中国专制思想统治的先河。
法家的教育思想
评价:
尽管法家的不少主张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但法 家对传统教育持否定态度,所采取的教育措施是否定 人类文化知识的积累,并进而否定学校教育,法家教 育思想用于实践,不仅会摧残教育本身,还会导致文 化上的专制主义,这已为后来的秦朝历史证明。
各家学派
儒家
代表人物 关注
孔孟荀
墨家
墨子
“三纲领”
“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所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所 谓“明德”就是善性。由于《大学》是儒家思孟学派 的作品,而该学派认为人性善,因此他们主张大学教 育的首要目的是发扬人固有的善性。 “亲民” 就是推己及人,即把个人的善转化为他人。 朱熹认为“亲民”应写做“新民”,使人“去其旧染 之污”,重新做人。 “止于至善”要求所有的人能在道德修养上达到至善 至美的境地,从而使整个社会道德趋于完善。
教育在经过500余年的发展之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需要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因此,在战国末年开始 出现了一批集中论述教育问题的理论著作,其中 《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学记》和《乐记》 是对春秋以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反映了2000多年前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状 况和水平,并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 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二、论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1、学制、学年与考试
《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提出按行政区划从中央到地方建立 不同等级的学校。它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 有序,国有学。” 家、党、术、国是从地方到中央的行政区划,其相应建立 的学校就是塾、庠、序、学。这一提议对封建国家教育体制 的形成影响很大,汉代以后逐渐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官学并立 的教育体制。 关于学年和考试,《学记》把大学教育分为“小成”和 “大成”两个阶段。小成阶段是7年,大成阶段是2年。在学 习过程中,小考要经常进行,大考要每隔一年举行一次,表 示这一阶段学业的完成。考查内容包括学业知识和品德修养, 不同年级有不同的要求。
“道法自然” :
二、“人法自然”与教育作用
“人法自然”:“无知无欲”
老子:“少思寡欲,绝学无忧”;庄子:“绝 圣弃智,大盗乃止”,其意都是主张不要用人 为的教育去改变自然本性。
道家并不完全否定教育的作用,他们反对的只是违 背“自然”的教育。事实上,道家也提倡教育,即 “自然之教”,把一切自然之道,当作教育内容, 要求人们完全听凭自然、顺应自然。
2、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3、政治经济等大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
三、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以“兼士”为培养目标
墨子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兼士”,这种人才以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勇于承担治 国利民、兼相爱交相利的职责。 墨家的教育内容,以“兼爱”的基本思想为主,同 时注重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方面的教育
第六节 道家的教育思想
(次重点)
“老庄”
老子 庄子
一、“道法自然”与教育目的
“法自然”与教育目的 道的含义:
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物的根本; 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人类社会的法则。 无为(自然);无不为。 自然是完善美好的,处于原始状态的人类社会,才 是最理想的境界,一切构成文明内容的事情,在道 家看来,都是人类痛苦的源泉。社会愈文明、愈进 步,距离道家的理想状态就愈遥远。
法家的教育思想
四、教育管理模式
法家提出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的教育管理模式。
“以法为教”,一切律令条文都由官府统一制 定,然后公诸于众,坚决实施执行。 “以吏为师”即由国君直接操法之大权,主持 制定律令。让全体官吏都去作施行法制教育的教师, 教民学法。这样法家的法制教育就得到全面的普及。
三、“逍遥”的道家人格理想
道家理想中的人生境界,在于追求物我不分、与道合 一的理想境界,具有很强的超现实性和神秘性 。
老子主张“复归自然”,即回归自然。老子关于理想人格的 特征在于无为贵柔、知足常乐、不争(“上善若水”)。 庄子在《逍遥游》中将无己、无功、无名作为理想人格最本 质的品德核心,要求超越名利等各种现实的羁绊,追求个性 解放和灵魂自由,从而达到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
一、论教育作用与目的
1、关于教育作用与目的
《学记》继承儒家的德治思想,把教育视为实施教 化和治理国家的有效手段。 《学记》作者用精美的语言阐述了教育在移风易俗 和建国安民中的作用,强调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 目的,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把教育与个人发展 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这一观点成为后世学者 看待教育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评价:《中庸》
《中庸》共33章,6590个字,内容丰富,全书 的主旨是“致中和”,即通过不偏不倚的“中” 的方法处理万事万物,使人们达到和睦相处的理 想境界;《中庸》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后与《大学》、《论语》、《孟子》构成“四 书”,成为科举取士的考试科目。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成篇于战 国后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 教学问题的论著,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教 育学论著,被认为是“教育学的雏形”。 《学记》全文共20节,1229个字,其篇幅 短小精辟,内容相当丰富,析理深刻,是对我 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与总结。 《学记》主要论述了教育的作用与目的、教育 制度、学校管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 问题等。
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四、教育、教学原则
志功合一 主动性 实践性 量力性 创造性
“述而且作”
五、评价
墨子教育思想中包含着不少合理主张,尤 其是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专门教育是中 国教育史上首先提出并实行的,所以墨子的教 育思想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份独特的、很有价 值的遗产。
《大学》的“三纲领”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 到群体以至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表达了儒家 以教化为手段,以仁政、德治为目标的教育主张。
“八条目”
1、格物、致知:一般认为是对事物的研究和获得真理 的过程。“格物”是指摒除物欲的蒙蔽,“致知”是 指唤醒自己的良知。在这里,格物指学习儒家的传统 文化典籍之类,致知是在格物基础上的提高。 2、诚意、正心:是指在自我修养过程中能做到诚实、 守信、公正,不受各种情绪的左右。 3、修身:是指人的一种综合素质的养成,是知识修 养与品德修养的和谐统一,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之根本。 4、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
法家的教育思想
二、“人性利己说”与教育的作用 法家提出了“人性利己说”,认为人性有这样几 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人都有好逸恶劳的特性。第二, 人性都有“趋利避害”、“喜利畏罪”的特点。第三, 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利害关系,离不开“计算之心”。 既然人性是自私的,就无法指望人自觉为善,得 出教育无用的结论。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不得为非。 根据这些理论,韩非确定了教育和社会管理的基 本模式:其一,“不务德而务法”,实行法制教育。 其二,“信赏必罚”,取信于民。其三,严刑厉法, 实行惩罚主义教育。
道家
老庄
法家
商鞅韩非
文化:仁爱、 社会:平等、 人生:真实、 国家:公开、 正义、自强 利他、博爱 自由、宽容 公平、公正
内容 目标 方法
伦理 贤士
启发
科技 兼士
说教
审美 游士
不言之教
政治 武士农士
严格要求
第八节 《礼记》中的教育思想
《大学》(重点) 《中庸》(重点) பைடு நூலகம்学记》(重点) 《乐记》(了解)
道家的理想人格论极力主张冲破儒家教育思想的樊篱, 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追求一种绝对的自由和人性的 解放,对后世士人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积极与 消极)。
四、评价
道家轻视知识,主张以自然之道即“天道” 为教育内容,要求人们完全听凭自然,对于传 统文化也持反对态度,强调“绝学无忧”、 “绝圣弃智”,对后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良 的影响。
四、评价
总之,《学记》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 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 和总结,不仅对我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 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有重要 的参考价值。
《乐记》中的教育思想(自学)
《乐记》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使先秦儒家专门论 述乐教的论著。 所谓的“乐”,并不仅仅是音乐,还包括绘画、 雕刻、建筑等造型艺术,甚至是仪仗、打猎等令人 快乐的事。
《中庸》中的教育思想
《中庸》中也包含着一些教育基本问题的论述: 1、关于教育的本质与作用;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关于教育教学过程和步骤;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关于教育途径; “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 。” 4、重视主观努力的作用。 提倡“困知”、“勉行”。
第七节 法家的教育思想(重点)
一、法家教育思想概况 代表人物:
李悝 商鞅 韩非 早期法家思想与儒家较一致。使法家与儒家趋于对 立的是改革家商鞅,而战国末的韩非是法家的理论代 表。 主张以实力和暴力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所以提倡 “耕战”,禁止思学,轻视道德文化,虽取得短暂成 效,但却留下许多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