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
闫醒军
〔摘
边忠平
要〕 目的
( 唐山市工人医院心脏血管外二科 , 河北
唐山 063000 )
2008 年 1Βιβλιοθήκη 月至观察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 , 比较内皮祖细胞两种不同移植方式的治疗效果。 方法
2010 年 1 月在我院治疗 30 例患者的 34 条缺血的下肢 , 16 例 18 条患肢采用小腿肌肉局部注射, 16 例 17 条患肢采用下肢动脉腔 选择两种移植方法, 内注射。结果 二组患者总的疼痛缓解改善率分别为 83. 3% ( 15 /18 ) 和 93. 8% ( 15 /16 ) 。对缓解或改善患者的冷、 凉感觉, 二组患者总的有效率均 内皮祖细胞 14 /14 ) 。二组患者总的保肢率分别为 88. 9% ( 16 /18 ) 和 93. 75% ( 15 /16 ) 。 术后两种移植方法的踝肱比值 ( ABI ) 增加的例数分别 为 100% ( 16 /16 , 为 38. 8. 4% ( 8 /18 ) 和 37. 5. 2% ( 6 /16 ) 。有 15 例患者 16 条患肢接受了下肢动脉造影, 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新生侧枝血管形成。结论 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简单 、 安全、 有效的方法。两种移植方法疗效没有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下肢缺血性疾病 ; 下肢肌肉局部注射; 下肢动脉腔内注射 〔中图分类号〕 R654.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202 ( 2012 ) 07137302 ;doi:10. 3969 / j. issn. 10059202. 2012. 07. 021
, 传统采用动脉搭桥或动静脉转流术对下肢缺血
性疾病进行手术和介入治疗 , 但这些方法不能改善微循环障 不能处理下肢远端动脉广泛病变 , 因而其临床效果并不十 碍, 分理想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治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治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LEAD)是指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狭窄甚至闭塞,使下肢组织出现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状的疾病,表现为动脉内膜增厚、钙化、继发血栓形成等。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以腹主动脉远端及髂-股-腘动脉等大、中动脉最易受累,后期可以累及腘动脉远端的主干动脉,病变呈多平面、多阶段分布的特征。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本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美国70岁以上年龄人群周围动脉疾病发病率从3%~10%升高到近年的15%~20%,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病率可达15.91%。
1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危险因素吸烟、糖尿病、血脂紊乱、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介入支架后再狭窄2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临床特点(1)常见症状:①轻微症状:发病早期,多数病人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患肢发凉、发麻;②间歇跛行:随着下肢动脉狭窄的程度及阻塞的范围不断增大,出现行走后病变动脉无法满足肌肉更多的血液供应,引起小腿疼痛,病人被迫停下来休息一段时间,疼痛方可缓解;③静息疼痛:休息时下肢疼痛,提示严重的动脉阻塞;④下肢溃疡或坏疽,可伴局部蜂窝织炎、骨髓炎甚至败血症。
(2)常见体征:①股部、腘部、足背部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②病变血管近端可闻及血管杂音;③患肢体位改变试验阳性;④严重慢性缺血体征,如皮肤干燥、毛发脱落及趾甲变厚,足趾和角质突出部位可见缺血性溃疡。
3 诊断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辅助检查(1)踝肱指数(ABI):右(左)踝肱指数=右(左)踝收缩压高值 / 双上肢收缩压高值ABI的诊断标准:① 静息ABI<0.9:通常可确诊LEAD,其检出血管造影阳性的周围动脉疾病的敏感性为 90%左右,特异性约95%;② ABI 0.4~0.9:提示轻一中度周围动脉疾病;③ ABI<0.4:提示重度周围动脉疾病;④ ABI>1.3:需进一步检查是否存在周围动脉疾病,如用二维超声或血管功能仪检查;⑤ABI0.9~1.3:属临界值,需行平板运动试验。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是指下肢血管壁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导致血管狭窄、闭塞或瘤样扩张等病变。
其主要症状包括下肢疼痛、跛行、坏疽等,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下面是相关的诊治指南。
一、诊断1.病史询问: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疾病、吸烟、饮食、运动等习惯,以及症状的出现时间、程度等。
2.体格检查:包括上下肢的血管搏动、皮肤颜色和温度、肌力等,意在发现下肢动脉血流减少或中断的体征。
3.脉搏波测定:通过脉搏波形态、峰值速度等指标,判断下肢动脉硬化的程度。
4.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检查、CT和磁共振血管成像等,以确定病变的部位、程度和形态。
5.血液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等,以了解有无血液异常。
二、治疗1.保守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禁烟、限制饮酒、控制高脂血症、保持适当的体重、改善饮食结构,加强体育锻炼等。
(2)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血管扩张药物、降脂药物和抗凝药物等,以改善下肢血流供应和预防血栓形成。
2.介入治疗:适用于疼痛明显、休息后没有缓解、血流受限或足部坏疽的患者。
(1)血管成形术:通过导管在狭窄或闭塞的血管段内放置球囊,通过球囊充气扩张血管,恢复血流通畅。
(2)血管支架植入术:在血管成形术后,内置金属或塑料支架,以维持血管的通畅性。
(3)血栓清除术:通过导管在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插入器械,将血栓清除或通过溶栓药物溶解。
3.外科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病变严重、介入治疗无效或血流受限严重的患者。
(1)血管旁路移植术:将患者自体的血管作为旁路,使血液能够绕过病变段,恢复下肢的血供。
(2)血管修复术:对于血管明显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可进行血管修复术,以恢复血流通畅。
三、常见的并发症1.下肢坏疽: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皮肤和组织坏死。
2.感染:由于坏疽和缺血,易导致细菌感染。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护理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护理急性下肢动脉栓塞(acute lower limb arterial embolism)是一种急性缺血性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患肢的剧烈疼痛、感觉障碍、肢体发冷和无脉等症状。
护理工作对于患者的病情缓解和恢复非常重要。
以下是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护理的相关内容。
1.评估与监测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了解病史、病情起始时间、疼痛程度、精神状态等。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并密切观察患肢的颜色、温度、肿胀程度和脉搏情况。
此外,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以评估组织缺氧的程度。
2.给予氧气3.疼痛管理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时患者常出现剧烈疼痛,可给予镇痛治疗。
根据疼痛程度可选择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吗啡或其他强效镇痛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给药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和疼痛程度进行调整,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情况和不良反应。
4.防治感染由于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病程较长,患者往往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因此容易引发皮肤感染和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患者的皮肤状况,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湿疹和褥疮,鼓励患者积极主动排尿,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5.保持患肢的保暖与抬高6.协助医生进行治疗7.协助康复和宣教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后,患者需要一定的康复训练以恢复肌肉力量和功能。
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康复理疗。
在出院前,护理人员还应向患者和家属进行相关的宣教,包括饮食调理、生活习惯改变和药物注意事项等。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护理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状态、及时监测并治疗患者的症状、防治并发症、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和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等。
通过科学、全面和人性化的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尽早缓解症状,恢复健康。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超声诊断标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超声诊断标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超声诊断标准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超声诊断标准进行深度和广度兼具的全面评估,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
一、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以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闭塞为特征的动脉疾病,是导致下肢缺血的常见病因之一。
其病因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临床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导致的下肢缺血可表现为间断性跛行、静息痛、肌肉萎缩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超声诊断标准1. 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评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超声检查方法之一。
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中,可以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的血流速度、流向和异常血流状态,有助于准确定位病变部位和狭窄程度。
2. 血管超声成像血管超声成像能够以更直观的方式显示下肢动脉血管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包括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斑块等情况,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3. 脉搏波速度测量通过测量下肢动脉的脉搏波速度,可以客观评价血管硬度和弹性,间接反映血管狭窄和闭塞的程度,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超声诊断的重要参数之一。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临床实践中,准确的超声诊断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超声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
我认为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超声诊断标准的深入了解和掌握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超声诊断标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彩色多普勒超声、血管超声成像和脉搏波速度测量是评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重要方法,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加深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超声诊断标准的理解,为临床实践提供帮助。
在此基础上,读者可以进一步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临床实际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对于患者来说,及早了解自身病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康复方案同样非常重要。
下肢缺血性坏疽截肢(趾)术相关问题探讨
下肢缺血性坏疽截肢(趾)术相关问题探讨李继军摘要:对于下肢缺血性坏疽,截肢(趾)术仍是不可完全替代的治疗手段。
正确地判断截骨平面、恰当的手术方式对于最大可能保留肢体、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重点介绍了不同截骨平面下的截肢(趾)术,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缺血性;坏疽;截肢(趾)术中图分类号:R6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48(2019)04-0633-03doi:10.3969/j.issn.1007-6948.2019.04.051下肢缺血性坏疽是一种下肢动脉急、慢性供血障碍而致组织缺血坏死并感染的疾病[1],临床上最常见的是下肢动脉栓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以及糖尿病足等原因导致的坏疽[2]。
属祖国医学“脱疽”范畴。
《灵枢· 痈疽》载:“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急斩之,不则死矣。
”因此,在控制感染、改善微循环等基础治疗的前提下,正确的手术处理是尽量保留肢体功能、取得良好疗效的保证。
1 术前局部处理1.1 切开引流必须充分暴露脓腔,将坏死组织包括肌腱清理干净。
1.2 局部换药(1)干性坏疽宜暂时用无菌敷料(或酒精纱布)包扎。
(2)湿性坏疽应先切开并用凡士林油纱填塞引流。
(3)创面选择敏感的抗生素纱布湿敷。
2 截骨平面的判定截骨平面的判定是手术成功的首要因素,最低平面的准确选择对截肢残端切口的愈合至关重要。
如果截肢平面过低,可能导致伤口不愈、坏疽加重、再次截肢等问题,如果截肢平面过高,则会对功能恢复及假肢安装后步态、运动量及舒适度造成很大影响。
截骨平面判定应考虑:(1)营养状况。
若出现皮色苍白、皮温降低、肌肉软组织萎缩菲薄、汗毛脱落等征象,说明组织营养差,愈合不良。
(2)经皮氧分压测定。
蔡敏等[3]认为经皮氧分压测定能密切反映动脉实际灌注压的变化并可以预测截肢面伤口的愈合能力。
一般认为,PGCO2>6.7 kPa,切口愈合良好;PGCO2<5.3 kPa,切口愈合不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药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al sclerosis occlusion,ASO)是由于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动脉狭窄、闭塞引起的下肢缺血性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
主要临床症状为下肢缺血性疼痛、间歇性跛行、肢体坏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ASO患者多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等全身性疾病,治疗效果欠佳且死亡率高。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平均寿命不断延长,加上饮食习惯的改变,ASO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1]。
该病治疗方法较多,包括药物治疗(西药、中医中药)、外科手术、介入、干细胞移植等,目前中医药应用在周围血管疾病治疗方面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尤其对早期动脉硬化闭塞证及错过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的严重ASO患者效果较好,现综述如下:1中药内服夏源泉[2]采用四妙勇安汤加减配合前列腺素E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40例,1疗程后,痊愈24例,占60%,显效8例,占20%,有效6例,占15%,无效2例,占5%,总有效率95%。
刘惠洁[3]采用黄芪通脉汤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120例,结果临床治愈42例,占35%,显效55例,占45.8%,有效22例,占18.3%,无效1例,占0.8%,总有效率为82.6%。
郭玉奇等[4]采用通脉汤治疗动脉硬化性闭塞症Ⅲ期87例,祖国医学辨证分阴虚毒热型、湿热毒蕴型、气血两虚型,治疗时随证加减,结果治愈32例,占36.78%,显效40例,占45.97%,好转7例,占8.04%,未愈(截肢)8例,占9.19%,显愈率82.75%,总有效率90.79%。
孙连庆等[5]采用黄芪通脉汤治疗ASO,了解该药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治疗后患者EDD明显改善,ET-1、TXB2水平降低,NO、6-Keto-GF1α水平升高。
王新玲[6]采用银山通络饮加减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157例,结果治愈92例,好转51例,未愈14例,总有效率为91.42%。
许保华等[7]采用益气化瘀汤治疗55例ASO,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分别为87.27%、34.55%,对照组为72.22%、33.33%,两组总有效率与治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
2021下肢重症缺血的血管区域性(Angiosome)治疗(全文)
2021下肢重症缺血的血管区域性(Angiosome)治疗(全文)下肢重症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 ,CLI)是指下肢动脉血管疾病中最具严重症状者,出现静息痛、溃疡、坏疽等,病变程度相当于Rutherford 4~6级或FontaineⅢ~Ⅳ期。
对于CLI,无论是介入治疗或外科旁路转流术,对挽救肢体至关重要。
Angiosome概念最初是由Taylor和Palmer于1987年提出,早期用于整形外科手术治疗;Angiosome概念表现为一个三维血管的“复合单位”,其对应区域为特定血管供应的相关组织和皮层,国内有学者译成“血管区域”。
Taylor和Palmer特别定义了小腿Angiosome概念通过开通特定的血管和侧支血管供应的Angiosome来帮助伤口或截肢残端愈合。
因此,应用Angiosome概念提高了保肢率、愈合率和截肢无病生存率。
胫前动脉:供应小腿前肌间隔区,远端汇入足背动脉,供应足背和足趾背面,与腓动脉及胫后动脉存在交通;腓动脉:供应小腿后外侧区域、外踝和足跟后外侧,并通过踝上侧支与胫前动脉及胫后动脉交通;胫后动脉:供应小腿及内踝区域,跟骨侧支供应足跟区域,远端汇入足底内侧、外侧弓,供应足底区域。
Angiosome概念就是当下肢缺血性溃疡,根据溃疡部位对应的血供区域进行选择性血管开通,达到溃疡愈合。
需要强调的是,合理和充分的血管重建以及理想的术后通畅率对下肢重症缺血的治疗至关重要。
在CLI患者行血管再通术时,如果病在膝下,闭在膝上,只要开通膝上血管,症状就能明显改善,不要强求开通膝下病变,带来不必要的并发症。
对于膝下CLI,尽可能通过直接血供(DR)来实现溃疡的早期愈合;对于无法进行直接血供开通者,间接血供(IR)亦能提高保肢率。
下肢动脉栓塞怎么治疗
下肢动脉栓塞怎么治疗虽然说现在人们的经济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疾病的发生率是非常的高,下肢动脉栓塞是常见的疾病,出现这种疾病很多人都是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容易被忽视。
只要发生这种疾病,一定要尽快的治疗。
那么,下肢动脉栓塞怎么治疗?下肢动脉栓塞怎么治疗一、体育疗法的作用体育疗法的可改善患病肢体的缺血状态,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强患肢的代偿功能,从而减轻患肢的缺血性疼痛发作与跛行,达到延缓病情发展的目的。
二、体疗方法1、患肢抬高练习:患者取仰卧位,尽量抬高患肢,并保持分钟,再回复原位,为1次。
要求每回做20次,每天做1—3遍。
2、步行:坚持每日步行,可减少跛行发作。
方法是:步行前首先测定引起跛行的步行距离和速度.开始时用较短距离和慢速步行,以后逐步增加距离和加快速度。
若无禁忌,要求间歇性跛行病人每次应步行至引起跛行时为止。
每日2—3次。
下肢动脉栓塞怎么预防1、合理的膳食。
在所有的防治措施中,首先应该积极预防动脉硬化闭塞的发生。
合理的膳食尤为重要。
2、参力比一定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
对预防肥胖,锻炼循环系统的功能和调整血脂代谢均有裨益。
但要注意循序渐进,对老年提倡散步(每日1小时,分次进行),做保健体操、打太极拳等。
3、合理安排工作和个活。
生活要有规律,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
4、提倡不吸烟,不饮烈性酒。
虽然少量低浓度酒能提高血液中低密度胆固醇含量,红葡萄酒有抗氧化的作用,但长期饮用会引起其他问题,因此不宜提倡。
5、从幼年开始。
不少学者认为,动脉硬化闭塞的预防措施应从儿童期开始,即儿童也不宜进食高胆固醇、高动物性脂肪的饮食,亦宜避免摄食过量,防止发胖。
下肢动脉栓塞怎么治疗?这个疾病对于人们的生活是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一定要及时的治疗。
治疗的方法有很多,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配合医生治疗,平常也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能太疲劳了,以免会影响治疗效果,同时也要积极的做好预防的工作。
下肢动脉血栓治疗方式
下肢动脉血栓治疗方式下肢动脉血栓是一种危险的疾病,可导致器官梗塞甚至致命危险。
因此,及时进行正规检查和治疗非常重要。
下面介绍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方法。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是因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下肢动脉狭窄、闭塞,从而引起肢体慢性缺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PA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PAD常见于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常伴有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
症状由轻至重逐渐发展,晚期患肢动脉完全闭塞,肢体坏死,可导致截肢。
体育疗法可改善患病肢体的缺血状态,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加强患肢的代偿功能,从而减轻患肢的缺血性疼痛和跛行,延缓病情发展。
下面介绍几种体疗方法:1.患肢抬高练:仰卧位,尽量抬高患肢,保持数分钟,再回复原位,每回做20次,每天做1-3遍。
2.步行:每日坚持步行可减少跛行发作。
开始时用较短距离和慢速步行,逐步增加距离和速度。
若无禁忌,要求间歇性跛行病人每次应步行至引起跛行时为止。
每日2-3次。
3.按摩:按摩患肢可以“行气活血,疏通经脉”,使局部患肢获得充足的血液供应,有利于病肢恢复。
按摩还可缓解疼痛。
摩法和滚法是按摩的两种方法。
摩法用手的掌部或指腹在患部往返直线抚摩,力度均匀,动作轻巧灵活,每分钟100-200次。
滚法可用于背掌指关节突出部,或以小鱼际、小指掌指关节的上方在皮肤上滚动,力度均匀,每分钟约100次。
下肢动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针对不同的病情,医生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
对于轻微的下肢动脉血栓,患者无需接受手术和药物治疗,可以通过按摩等手法来缓解症状。
因此,患者无需过于担心,需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除了按摩等非药物治疗方式外,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这些治疗方式可以有效地消除血栓,恢复下肢的正常血液循环。
患者需要听从医生的建议,积极接受治疗。
总之,下肢动脉血栓虽然会给患者带来不适,但并不可怕。
针对不同的病情,医生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患者需要积极面对疾病,按照医生的建议接受治疗,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疾病。
下肢动脉闭塞症治疗方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下肢动脉闭塞症治疗方式
导语:下肢动脉闭塞症是一种心血管科的疾病,一般来说是老年人比较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会影响我们身体的供血,有的还会导致缺血,所以患上下肢动
下肢动脉闭塞症是一种心血管科的疾病,一般来说是老年人比较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会影响我们身体的供血,有的还会导致缺血,所以患上下肢动脉闭塞症以后患者的整个身体会感觉很虚弱,缺少活力,没有精神,接下来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治疗办法。
1.一般治疗
动脉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应整体看待和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严格戒烟等,并积极诊治可能伴发的心脑血管疾病。
在医生指导下加强锻炼,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并注意足部护理,避免皮肤破损、烫伤等。
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早、中期患者,或作为手术及介入治疗的辅助。
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血管扩张及促进侧支循环形成的药物,如西洛他唑、安步乐克及前列腺素类药物等。
2.手术治疗
目的是重建动脉血流通道,改善肢体血供。
手术指征包括:重度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溃疡或坏疽。
手术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血管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流出道及患者的身体承受能力等。
(1)动脉旁路术?应用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于闭塞血管近、远端正常血管之间建立旁路,分解剖内旁路与解剖外旁路。
解剖内旁路按照原正常的动脉血流方向构建,符合人体的正常生理结构,为首选的方法;解剖外旁路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以及解剖内旁路走行区存在感染的患者。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下肢动脉血栓诊疗指南
下肢动脉血栓诊疗指南1. 概述下肢动脉血栓是指血液在下肢动脉内形成血栓,导致血管腔阻塞,进而引起下肢组织缺血、疼痛、肿胀等症状。
下肢动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严重时可导致下肢功能障碍甚至坏死。
本指南旨在为下肢动脉血栓的诊疗提供专业、详细的指导。
2. 诊断2.1 病史询问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发病诱因、症状、持续时间等。
了解患者是否有以下病史:- 长期卧床- 手术史- 创伤史- 糖尿病- 高血压- 高脂血症- 吸烟史2.2 体格检查全面体格检查,重点关注下肢血压、脉搏、色泽、温度等。
2.3 辅助检查- 血常规:了解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等。
- 凝血功能检查:包括PT、APTT、TT、FIB等。
- 下肢动脉超声:显示血管内径、血流速度、血栓情况等。
- 下肢动脉CTA:显示血管三维图像,明确血栓位置、范围等。
- 下肢动脉MRA:显示血管成像,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 下肢动脉造影:明确血管阻塞部位、程度等。
3. 治疗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3.1 保守治疗- 抗凝治疗:使用肝素、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
- 抗血小板治疗: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 扩血管治疗:如硝酸甘油、acei等。
- 降脂治疗:如他汀类药物。
- 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基础疾病。
- 适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复发。
3.2 手术治疗- 手术取栓:适用于急性血栓,通过手术取出血栓。
- 介入治疗:如血管内介入、溶栓等。
- 旁路手术:重建血管通道,改善下肢血运。
4. 随访与预防- 定期随访: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 预防血栓复发:遵循医嘱,规范用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 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对下肢动脉血栓的认识,加强自我管理。
5. 结语下肢动脉血栓是一种严重的血管疾病,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本指南为下肢动脉血栓的诊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具体情况需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制定治疗方案。
请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诊疗。
{content}。
下肢动脉疾病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下肢动脉疾病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下肢动脉疾病可有多种急性和慢性临床表现。
下肢动脉疾病患者截肢和死亡的风险增加,生活质量下降。
同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同时也可能存在心脏和脑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
有明确的证据证实,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如心肌梗死(Ml)和缺血性卒中。
多项指南将包含下肢动脉疾病在内的周围动脉疾病定义为冠心病的等危症,血脂异常和血压控制的治疗目标等同于冠心病患者。
已有研究表明,识别下肢动脉疾病并给予强化治疗能够显著改善预后。
一、下肢动脉疾病的病因和流行病学:下肢动脉疾病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高龄是下肢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吸烟和糖尿病对下肢动脉疾病的影响最明显。
下肢动脉疾病的其他病因包括动脉瘤、血栓栓塞、炎症或创伤、囊肿、筋膜室综合症或先天异常。
下肢动脉疾病的发病率取决于研究人群的年龄、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以及伴随的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情况(如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等)。
调查下肢动脉疾病的发病率常用的方法包括基于问卷的间歇性跛行的发生率、脉搏检查和踝臂指数(ABI)等。
根据间歇性跛行估测下肢动脉疾病的发生率不敏感,低估了下肢动脉疾病的发生率。
在30〜40岁年龄段,男性间歇性跛行的年发生率为6/万人,女性为3/万人。
在65〜74岁年龄段,男性间歇性跛行的年发生率升高到61/万人,女性升高到54/万人。
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对对于检测下肢动脉疾病敏感性同样较低。
仅根据异常的肢体脉搏诊断下肢动脉疾病可高估其发生率2倍。
使用ABI较使用问卷调查可使下肢动脉疾病的捡出率增加2〜7倍。
以客观的无创检测方法ABI为依据,下肢动脉疾病的患病率在60岁以下的人群中为5%,60〜69岁的人群中为5〜10%左右,大于70岁的人群中为20%左右。
年龄三70岁或年龄在50〜69岁有吸烟和/或糖尿病史的患者中,下肢动脉疾病的患病率为29%。
在中国,年龄在50岁以上的心血管高危人群中,四分之一存在下肢动脉疾病。
骨膜牵张技术对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1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3年6月中第21卷第17期·论著·*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自筹经费科研项目(编号:Z20180512)作者简介:黄大波(1982.02—),男,壮族,广西凤山县人,副主任医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显微手足外科。
E-mail :*******************△通信作者:黄客增(1984.03—),男,壮族,广西都安县人,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胃肠外科疾病诊疗。
骨膜牵张技术对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黄大波 黄客增 韦礼永 韦正堂 覃炯 莫生福(河池市人民医院创伤手外科,广西 河池 547000)【摘要】目的:探讨骨膜牵张技术对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方法:随机将2020年4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下肢慢性缺血性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
对照组予以单纯介入治疗,观察组予以骨膜牵张技术治疗。
比较两组的治疗前后足部皮温、疼痛评分、踝肱指数、肢体运动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后两组足部皮温较治疗前升高,VA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 <0.05)。
治疗后两组ABI 和FMAS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P <0.05)。
治疗后两组血浆比粘度、血细胞比容、血沉值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 <0.0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6.67% vs 16.67%,P >0.05)。
结论: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患者采用骨膜牵张技术治疗可以缓解其临床症状,改善其肢体运功功能和血管功能,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骨膜牵张技术;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肢体运动功能;血液流变学【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3)17-0001-03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是由下肢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所致,主要表现为缺血性静息痛、间歇性跛行等,严重的可导致足趾缺血性坏死,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
崔公让病在血者调之络理论治疗下肢缺血疾病的临床应用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9 V ol.(11) No.5 -34-崔公让“病在血者调之络”理论治疗下肢缺血疾病的 临床应用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Bingzaixuezhe Tiaozhiluo theory fromCui Gongrang in treating hind limb ischemia disease王蒙1崔炎2*(1.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16级,河南郑州,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46)中图分类号:R32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9)05-0034-【摘要】本文总结崔公让“病在血者调之络”理论治疗下肢缺血疾病的临床应用,以期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脉络学说;微循环;血瘀;下肢动脉缺血疾病【Abstract】In this articl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Bingzaixuezhe Tiaozhiluo theory (病在血者调之络) from Cui Gongrang in treating hind limb ischemia disease was summariz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related treatment.【Keywords】The Mailuo (脉络) theory; Microcirculation; Xueyu (血瘀); Hind limb ischemia disease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9.05.013崔公让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著名的周围血管病专家,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科创始人。
崔教授在继承古代医家的基础上,创新了对血管疾病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提出了“血管脉络相关”理论,《素问·调经论篇》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肢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流减少或中断,引起 肢体缺血缺氧。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血栓形成、溃疡、坏疽等严重后果。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
早期症状与体征
01
02
03
早期症状
下肢乏力、麻木、发凉、 肌肉萎缩等。
体征
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下肢皮温降低,皮肤色泽 苍白或发绀。
流行病学数据
发病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随着年 龄增长而增加,60岁以上人群发病 率高达15%以上。
地域差异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在欧美等发达国 家更为常见,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 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率呈上升趋 势。
病因与病理生理
病因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等慢性疾病以及吸烟、肥胖等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果和患者的康复。
其他治疗方式
其他治疗方式包括物理治疗、 高压氧治疗等,适用于症状较 轻、不适合手术或药物治疗的 患者。
其他治疗方式需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其他治疗方式需注意治疗效果 的评估和调整,以确保治疗效 果和患者的康复。
04
预防与康复
生活方式调整
健康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 的饮食习惯,增加蔬菜、 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
入。
适量运动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 快走、慢跑、游泳等,
以促进血液循环。
控制体重
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 肥胖,有助于降低下肢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风险。
戒烟限酒
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 以减少对血管的损害。
控制危险因素
01
02
03
下肢动脉血栓最佳治疗方法
下肢动脉血栓最佳治疗方法下肢动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它是由于下肢动脉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引起下肢缺血和组织坏死。
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是下肢动脉血栓的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法。
主要通过药物来溶解血栓、扩张血管,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减轻症状和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
其中,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能有效预防动脉血栓形成,降低患者再次发病的风险;抗凝药(如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能使血液保持较低的凝血状态,减少新的血栓形成;酶溶药物(如尿激酶、链激酶等)能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下肢血液循环。
介入治疗是一种创伤较小、恢复较快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血栓较小且位置比较明确的患者。
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包括经皮穿刺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术。
PTA是通过经皮穿刺将导丝和导管置入血管,然后通过扩张球囊使血管扩张,恢复血液流通。
而支架置入术则是在血管内放置支架,保持血管的通畅。
这些介入手术的优点在于创伤小,恢复快,可以迅速恢复下肢血液循环。
手术治疗是一种更为直接和彻底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血栓较大或严重影响下肢血液循环的患者。
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切开取栓术、血管搭桥术和血管旁路术等。
血管切开取栓术是通过手术切开血管,将血栓取出,恢复血液流通。
而血管搭桥术和血管旁路术则是将曲张、血栓形成的血管与正常的血管相通,以改善下肢血液供应。
除了以上常规的治疗方法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其他辅助治疗方法。
例如,中医药治疗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理气活血来改善下肢血液循环;物理治疗可以通过热敷、按摩等手段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运动康复可以通过逐渐增加运动量来改善下肢肌肉力量,增强血管弹性和流动性。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血栓程度以及合并症等因素综合考虑。
对于轻度或早期的下肢动脉血栓,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常常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是指下肢动脉供血不足,导致下肢组织缺血、坏死和溃烂的疾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治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预防、诊断和治疗。
预防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1.控制危险因素:如戒烟、控制高血压、控制高血脂、控制糖尿病等。
这些因素都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有关。
2.良好的饮食习惯:低脂、低盐、低糖、高纤维的饮食有助于降低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
3.合理运动:适度的运动有助于增强下肢血管的弹性和保持血管通畅。
建议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
4.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长时间的久坐或久站会使下肢动脉受压,影响血液循环,增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风险。
诊断方面,首先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如下肢疼痛、烧灼感、行走困难、脚趾发绀等。
然后通过一系列检查确定诊断:1. 测量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通过测量上肢和下肢动脉血压差,来评估下肢动脉供血情况。
2.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多普勒、CT、MRI等,可以观察下肢血管的情况,包括血管狭窄、闭塞、瘤样扩张等。
3.血液检查:进行血脂、血糖等相关指标的检查,评估动脉硬化和诱发因素。
治疗方面,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血管介入手术和手术治疗:1.药物治疗:通过药物控制危险因素,如抗高血压药、降脂药、抗凝血药等来缓解症状和防止疾病的进展。
2. 血管介入手术:如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支架植入术(Stent),可以通过机械扩张狭窄的动脉血管或支撑狭窄的部位,恢复血流通畅。
3.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无法通过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血管旁路手术。
此外,还可以进行康复治疗,如物理治疗、运动疗法、康复训练等,帮助患者改善症状,恢复下肢功能。
总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治指南主要包括预防、诊断和治疗三方面。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现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现状下肢動脉硬化闭塞症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疾病,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及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本文总结了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关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认识以及治疗方法的探索,并分析总结,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提供借鉴。
标签:动脉硬化闭塞症;非手术治疗;血管腔内治疗;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obliterans.ASO)是由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动脉狭窄、闭塞引起的下肢缺血性疾病。
是全身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在下肢的局部表现。
根据文献报道,ASO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3%〜10%,7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15%〜20%[1-3]。
ASO患者会伴随着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升高,国外资料显示,约1/4严重肢体缺血病人在1年内死于心血管事件,即使是下肢无缺血症状或症状稳定者在5年内20%将会发生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病死率为15%〜30%[4-5]。
全世界每年每100万人中有120〜500例因下肢ASO而面临截肢[6],严重影响了ASO患者的生活质量。
下面对ASO的治疗方法作以综诉。
1非手术治疗1.1一般治疗包括戒烟、控制血压、降血脂、控制血糖、运动锻炼、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镇痛、高压氧治疗、神经刺激疗法等措施。
1.2中医中药治疗方剂:中医认为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血脉瘀阻”范畴,其发病是以气虚为本,主要表现为血瘀。
常见脉络寒凝、血瘀、瘀热、热毒4个证型,临床上多以温阳益气、活血通络、清热解毒为法[7-8]。
中成药:近年来中成药用于治疗ASO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包括脉络宁、脉血康、复方丹参等,具有活血化瘀、扩血管、抗凝、降脂等作用[9-10]。
中医疗法:中医药在ASO的治疗中除汤药外,在外洗,针灸、穴位药物注射等方面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取得了明显的疗效[11]。
1.3西药治疗西药治疗的原则是抗血小板、抗凝、溶栓、扩张血管、基因治疗以及干细胞移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医范畴——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
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 TAO)
2 动脉硬化闭塞症 (Arterioscleros Obliterans, ASO)
3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 , DF)
辨证论治
❖ 湿热毒盛证
▪ 证候:
• 患肢剧痛,日轻夜重,局部肿胀 • 皮肤紫暗,浸淫蔓延,溃破腐烂,肉色不鲜 • 身热口干,便秘溲赤 •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 方药:四妙勇安汤加连翘、黄柏、丹参、川芎、赤芍、牛
膝等
辨证论治
❖ 热毒伤阴证
▪ 证候:
• 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 肌肉萎缩,干性坏疽
麻木 间歇性跛行 静息痛 坏疽
临床表现
❖ 患肢末端发凉、怕冷、苍白、麻木 ❖ 间歇性跛行 ❖ 静息痛 ❖ 坏疽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糖尿病坏疽
坏疽达踝关节以上
概论(3)源流
❖ 本病最早记载于《灵枢●痈疽》——“发于足趾,名脱 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 死矣。。”
❖ 病名最早见于南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黄父 痈疽论》——更换病名为“脱疽”
• 舌淡尖红,少苔,脉细无力
▪ 治法:益气养阴 ▪ 方药:黄芪鳖甲汤加减
辨证论治
❖ 外治 ▪ 未溃期
• 冲和膏、红灵丹油膏外敷 • 当归15g,独活30g,桑枝30g,威灵
仙30g,煎水熏洗 • 附子、干姜、吴茱萸各等份研末调敷
于患足涌泉穴 • 红灵酒揉擦
❖ 外治 ▪ 已溃
• 溃疡面积较小—— 中药熏洗后外敷生肌玉 红膏
三期1级
三期2级
三期3级
❖ 肢体超声多普勒 ❖ 血流图 ❖ 甲皱微循环 ❖ 动脉造影 ❖ 血脂、血糖
辅助检查
下肢动脉的正常情况
下肢动脉的正常情况
❖ 三种脱疽的临床鉴别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 ▪ 动脉硬化闭塞症(ASO) ▪ 糖尿病足(DF)
鉴别诊断
TAO
❖ 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男性 ❖ 常先一侧下肢发病,继而累及对侧,少数患者可
❖ 二期表现加重 ❖ 足趾紫红肿胀、溃烂坏死/发黑干瘪,呈干性坏疽
临床表现:三期(坏死期或坏疽期)
❖ 坏疽可先为一趾或数趾,逐渐向上发展
临床表现:三期(坏死期或坏疽期)
▪ 合并感染—红肿明显,剧烈疼痛,全身发热 ▪ 感染控制—红肿消退,坏疽局限,溃疡愈合 ▪ 坏疽发展至足背以上—红肿疼痛难以控制
1
寒湿阻络
2
血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阻
3
湿热毒盛
4
热毒伤阴
5
气阴两虚
辩证施治
辨证论治
❖ 内治——活血化瘀法贯穿始终 ❖ 目的——建立侧支循环,改善肢体血运
辨证论治
❖ 寒湿阻络证
▪ 证候:
• 患趾(指)喜暖怕冷,麻木,坠胀疼痛, 多走则疼痛加剧,稍歇痛减
• 皮肤苍白,触之发凉,趺阳脉搏动减弱 • 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汉●华佗《神医秘传》—— “此证发于手指或足趾之
端,……久则溃败,节节脱落”——内治法——四妙勇安汤
❖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三黄父相痈疽论 第一》——“毒在肉则割,毒在骨则切”——蚕食清创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脱疽论》——“脱疽者……
此因平昔厚味膏梁熏蒸脏腑,丹石补药消烁肾水,房劳过度,
足背动脉 胫后动脉
腘动脉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
动脉硬化闭塞症(ASO)
动脉硬化闭塞症(ASO)
糖尿病足(DF)
病因 病机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一期(局部缺血期)
❖ 趾端发凉、怕冷、麻木、间歇性跛行 ❖ 患足轻度肌肉萎缩 ❖ 皮肤干燥,皮色变灰,皮温稍低 ❖ 足背动脉搏动减弱
间歇性跛行
脱疽 ——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
男性,35岁
女性,67岁
女性,54岁
概论(1)定义
❖指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节坏疽脱落的 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
❖又称“脱骨疽”
概论(2)特点
❖病位特点:好发四肢末端,下肢多见。 ❖病程特点:大多为慢性病程,也有慢性病
程急性加重,少数为急性病程。 ❖症状特点:患肢末端发凉、怕冷、苍白、
❖ 4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 ❖ 尿糖、血糖增高 ❖ 累及大动脉和微小动脉 ❖ 首先出现狭窄闭塞的是膝关节水平以下动脉,故又称腓
动脉病
糖尿病性动脉病变
糖尿病血管病变
微血管病变
大血管病变
皮肤干燥皲裂 未溃足
缺血
外伤
足溃疡 感染
坏死
截肢
DF
DF
DF
鉴别诊断
❖ 雷诺氏病(肢端动脉痉挛症)
▪ 多见于青年女性 ▪ 上肢较下肢多见,好发于双手 ▪ 每因寒冷和精神刺激双手出现三色变化 ▪ 患肢动脉搏动正常,一般不出现坏疽
▪ 治法: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 方药:阳和汤加减
辨证论治
❖ 血脉瘀阻证
▪ 证候:
• 患趾(指)坠胀疼痛加重,步履艰难 • 皮色暗红或紫暗,下垂更甚,皮肤发凉干燥,肌肉
萎缩,趺阳脉搏动消失 • 舌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炮山甲、地龙、乳香、没药等
再行走同样或较短距离时酸胀疼痛再次出现
休息片刻后缓解或消失
患肢酸胀疼痛,出现跛行
以一定速度行走一定距离
临床表现:二期(营养障碍期)
❖ 一期表现加重,出现静息痛 ❖ 患足明显肌肉萎缩, ❖ 皮肤干燥,汗毛脱落,趾甲增厚且生长缓
慢 ❖ 皮肤苍白或潮红或紫红 ❖ 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临床表现:三期(坏死期或坏疽期)
• 口干欲饮,便秘溲赤 • 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 治法:清热解毒,养阴活血 ▪ 方药:顾步汤加减 ▪ 顾步益气阴,和营清热毒,参芪紫牛归,石草银蒲菊
辨证论治
❖ 气阴两虚证
▪ 证候:
• 病程日久,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久不愈合,肉芽暗 红或淡而不鲜
• 倦怠乏力,口渴不欲饮,面色无华,形体消瘦,五 心烦热
累及上肢 ❖ 多有受冷、潮湿、嗜烟、外伤等病史 ❖ 主要累及四肢的中、小动脉
TAO
ASO
❖ 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 ❖ 常伴有高脂血症、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病史 ❖ 常累及大中动脉
ASO
正常股总动脉及分叉处彩色血流
ASO
❖ 股总动脉分叉处,股浅动脉内无血流信号
ASO
ASO
ASO
DF
• 溃疡面积较大,坏死组 织难以脱落—— 先用冰片锌氧油软化创 面硬结 痂皮,按疏松 程度,依次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