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烧制工艺揭秘(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烧制工艺揭秘(中)
二、成型方法
成型方法是将坯泥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规格的坯体之
操作方法。

也就是说确定产品器形和规格的某一工种叫某某成型方法。

景德镇自五代至今,有拉坯成型、印坯成型、利坯成型、雕镶成型和近百年来出现的压坯成型、塑性挤压成型、石膏模注浆成型等多种成型方法。

元青花的不同器形是怎样成型的呢?下面按景德镇对产品的传统习惯分类即琢器类和圆器类分别叙述:
琢器:是指用阴模印坯成型或拉坯、利坯成型以及雕镶成型的瓶、罐、觚、尊、炉、盒、瓷屏风、烛台、壶之类的“立件”,景德镇将其俗称为琢器。

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中,把这类产品叫“印器”,因为在明以前这类产品多为阴模印坯成型。

宋氏记载其工艺说:“先以黄泥塑成模印,或两破,或两截,亦或囫囵(整个),然后埏泥印坯,以釉水涂合其缝,烧出时自圆成无隙。

”虽然宋氏于明崇祯十年刊印《天工开物》,但封建社会工艺、技术的发展十分缓慢,从中也可作复原元青花琢器成型的借鉴。

1.制种模:又叫母模,用于翻出印坯用的模型。

景德镇的坯泥在印胎成型中,干燥收缩加上烧成收缩的收缩率是:直缩15%,横缩9%左右。

制种模时先按此收缩率计算出种模的规格大小,再用制模泥分节拉成“水坯”(粗坯),待将干未干时利出分节的模种(分节的基本原则是便利坯体脱模和接坯)。

扁形器塑成两半,壁是斜、直形的小器物是整个模子。

2.翻模:翻模所用的原料亦为制模泥。

用此原料围在模种周围按压拍打,使模内壁达到光滑平整,同时和模种完全相贴,再留好模壁所需的厚度,即将种模取出,晒干后经800―900℃烤烧,使模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吸水率。

此模的工作面是在内凹面上,用于形成器物的外表面,故叫阴模。

3.阴模印坯:用适量的坯泥搓成粗泥条置于模内低一周,再用手指自下而上均匀地向上挤压,使泥与模内壁紧密相贴,挤压完后,用手撑或抹布抹平内壁,力求平整、光洁和厚薄均匀,这样可避免变形。

待坯干至坯与模有所分离时,即可将此节坯从模内取出,叫“脱模”。

各节用此法印好,再用“接头泥”一节一节地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接正、接固,后再接底(底在印出时即用铁刀挖足)。

梅瓶口是最后另接的。

八方瓶、罐、壶等,模亦八方,也是用以上方法印接
而成的。

元代的小件罐与瓶、觚、水注、鸟食罐等,是从最大腹径处分上、下二节印接成的。

底和下部是一体的,不另接。

四方或扁形瓶、壶、钵等,均为左右合模印坯成型的,底和耳亦为另印接。

三足双耳炉、三足双耳爵杯等,亦是分别用阴模印出上身、足、耳后,再接合而成的。

元代琢器类上的附件,如象耳、狮耳、戟耳、S形耳、狮盖钮、壶嘴、壶把等,也是印出或用手捏塑出各种形体后,用接头泥另粘接上的。

元景德镇青花琢器类的以上成型方法,会给器物留下如下的时代特征:
1.器物内壁有手或抹布抹平湿泥时留下的不规则的旋转痕迹,此痕迹不同于拉坯成型留下的是同心圆的湿泥旋纹,也不同于利坯成型留下的足利刀破锋造成的同心圆旋纹(所谓的“机器纹”)。

2.器内、外壁可见(或可摸)节痕。

器壁近接头处加厚,使接头上下的接触面宽。

接头泥涂在下节的接头上,上节接上后,接头泥会向两边炸出,器外壁炸出的接头泥抹平,器
内壁将炸出的接头泥就地轻轻地抹平,则产生一圈不够规则的、凸出的、颜色不同胎体色的保护层,叫“护接头泥”。

这都是为了使器物烧成时不致脱落的加固措施。

3.由于印坯时手施压力有轻重差异,使器壁的松紧、厚薄难以均匀,虽然坯体在未烧时的外壁感到很平整,但烧成后由于以上原因产生了不同的收缩,出现了器表面不平整的现象,用手自上而下摸去,有高低起伏感,所有印坯产品均有此感,只有利坯成形法才可避免此现象。

4.大件瓶、罐的底均另湿接。

底在印好时即用铁制“板刀”快速挖足,器底可见较粗刀痕,底不够平,足端平、足壁厚、内壁外斜,有随意挥就感。

小件瓶、罐、觚、水注、鸟食罐等均为平砂底,不另接。

5.有高圈足的一类器物,如玉壶春瓶、盘口双耳瓶、蒜头瓶、带盖执壶等,圈足均另接,足外撇或垂直,不正圆,见接痕,足壁厚1厘米左右,足端平切。

6.阴模印坯的器外表,是靠模壁定型时形成的光洁面。

器物印、接好后,外壁不再利坯(修坯)。

如果器表面有大的空隙,或有印压泥时因泥过于或未按压紧密而产生泥表面浅裂纹现象,对此只是立即用泥浆局部填平或刮平,有的还留有小空隙和泥表浅裂纹,没有利坯刀痕。

7.梅瓶口的特殊接法:在瓶的接口处上部内侧与瓶口下部外侧各留约一厘米高的半壁厚的“止口”,用接头泥相
卡接合而成。

所以口的接头痕在口内壁上约一厘米处。

这种接法,接头接触面大,接得特别牢固,不会脱落。

8.琢器由于是分节印接成型,接成后各节总会有某节偏离中轴线,如果将此器置于辘轳车转盘的圆心上高速旋转,会出现左右摆动的现象,这也是印接成型导致的必然现象,利坯成型的琢器则显得十分平稳。

圆器:唐英《陶冶图说》第十节记:“大小圆器拉成水坯,诶其潮干,用修就模子套坯其上,以手拍按,务使泥坯周正均匀,始褪下阴干以备施削(修坯)”。

由此可见所谓圆器是先经拉坯、后靠阳模定型的。

如碗、盘、杯、碟、盏等圆形的日用器皿。

元青花的圆器成型法继承宋代圆器阳模印坯成型法,但不先拉成水坯,是直接将可塑坯泥饼置于阳模上,用人工在模型上挤压拍打,使其均匀延展,按所需泥性形成器内表面。

待稍干但未脱模前就在模上挖出实足“靶子”,再脱模。

如果器物内壁有凸起的印花,则阳模外壁有相应下凹的印花纹。

圆器制模的工艺和所用模泥与琢器基本相同。

元代的大、中、小号碗,器底部和腹部厚,口沿较薄,属“笋庄”泥性。

并有鼓腹、圈足小、足外撇或垂直、足底不平、有的有“鸡心”、砂底、足壁较宋时厚(厚约1厘米)、足端平切等特征。

高足碗,碗和下部的高足(有竹节和无竹节两种),分别
是阳模和阴模印的,高足的“接头泥”同琢器,接头中心处多有凸起的小泥团。

圆口折沿大盘和棱口折沿大盘以及直口或直花口盘,亦是阳模印坯成型的。

青花“挂粉”牡丹纹菱口大盘属于印花青花装饰。

不论大盘、小盘,圈足均矮而浅、外敛内斜、成倒梯形,足端有的平切,有的呈鲫鱼背形。

胎体薄的平底折边盘,花口、瓜棱平地折边小盘、盒、小酒杯和托盘、莲瓣形盘等,亦是阳模印坯成型的。

丰腹收口的高足碗、净水碗,碗口小于腹径,一次印不可脱模,它是怎样成型的呢?我认为是采用琢器阴模分段印接而成的,即从最大腹径处分节(口肩部一节、腹以下为一节),高足靶为一节,印好后三节接成。

为什么元青花的成型方法一反宋代琢器拉坯成型法和
圆器先拉“水坯”待稍阴干后套在阳模上拍印成型呢?分析原因有二:1.宋以前的坯泥是单一的瓷石泥,尚未引入高岭土,于是大件器烧不成功。

此时拉坯成型技术也只局限于制小件产品。

元青花硕大的圆、琢二器,当时的拉坯技术无法达到。

2.制坯原料中加入了近三分之一的可塑性差的高岭土和三宝莲釉果泥,使可塑性比“南不”瓷石泥差,技术不熟练的拉坯工人也无法用此泥一次拉成如此大件器来,所以才改为印坯成型。

(责编:耕生)(未完待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