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治的现状及未来走向
对中国是现代化的认识
对中国是现代化的认识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但在经历了饱受战乱、贫困和落后的历史时期之后,中国选择了一条现代化的道路。
现代化是指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是一个国家走向强盛和繁荣的必由之路。
本文将从中国现代化的历程、现状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文化闭塞等问题束缚着中国的发展。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中国人民开始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满清政权,建立了共和国,但国家发展仍然艰难。
此后,中国历经了两次世界大战、国共内战、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动荡,直到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才真正开始了现代化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崛起,政治体制逐渐完善,社会文化也开始多元化。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如“两步走”战略的实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举办奥运会等。
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事务,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大国。
二、中国现代化的现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同时,中国的政治体制正在逐步完善,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推进,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中国的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也在不断发展。
例如,中国航天事业、高铁技术、5G技术等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呈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
三、中国现代化的未来展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未来,中国需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在经济方面,中国需要进一步推进创新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文化方面,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对于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将继续秉持和平、发展、合作的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法治政府的成长轨迹与未来走向——以吉林省法治政府发展为例
众 维 护 权 益 . 督 政 府 提 供 了 有 效 的 制 度 平 台 。 成 了 监 形 政 府 与社 会 间 的 良性 互 动 .建 设 法 治 政 府 不 再 是 政 府 的 单 方 行 为 .广 大 社 会 公 众 的 参 与 成 为 推 进 法 治 政 府 建 设 的强 大 动 力 4. 点 线 分 布 到 整 体 推 进 。 0 法 治 政 府 建 设 历 从 3年
中图 分类 号 :D 3 . 6 01
收 稿 日期 :2 0 — 3 0 090—6
作 者简 介 :王 继 (9 一 ) J ,男 ,辽 宁 葫 芦 岛人 ,吉林 省 人 民政 府 法 制 办公 室处 长 ,吉 林 大 学行 政 学 院 博 士研 究生 ,研
究方 向 为政 治 学 、行 政 法 学
目前 . 府 立 法 听 取 公 众 意 见 、 政 决 策 听证 等 制 度 的 政 行 建 立 实施 . 法 和 决 策 更 加 符 合 社 会 公 众 的 利 益 , 充 立 更 分地 反映 社会 公众 的诉 求 : 政 复议 、 政违 法投 诉 、 行 行
规 章 规 范 性 文 件 提 请 审 查 制 度 的建 立 实 施 ,为 社 会 公
迹 、主要 特 色和 存 在 的 问题 。从 培 育 和 完善 政 治 、经 济 、 文 化 、社 会 条件 入 手 ,提 出 了促 进 法 治政 府 目标 之 达 成 的 建
关
键
词 :法 治政 府 ;依 法行政 : 法治 素 养 文 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 2 7 (0 9 5 03 — 3 0 78 0 20 )0 — 0 6 0
l 不 自觉 到 自觉 。 0 法 治 政 府 建 设 历 程 . 一 从 3年 是
法治中国观后感400
法治中国观后感400(实用版3篇)目录(篇1)一、引言1.介绍法治中国的重要性。
2.强调法治中国对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二、法治中国的建设1.法治中国的概念和内涵。
2.法治中国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3.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
4.法治中国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三、法治中国的实践1.法律体系的完善。
2.法律实施的效果。
3.法治精神的弘扬。
4.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四、结论1.总结法治中国的重要性和意义。
2.强调法治中国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
正文(篇1)法治中国观后感400字在中国,法治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代表着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推进法治建设,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
通过阅读有关法治中国的文章和书籍,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法治的重要性,并对其建设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法治中国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公民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并严格执法;社会需要建立公正、透明的司法体系,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公民需要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尊重法律权威。
其次,法治中国的实践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随着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的法律制度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和规范。
同时,公民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法律问题,并积极参与法律事务。
最后,我认为法治中国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应该是更加注重人权和自由,加强公民的参与和监督,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通过阅读有关法治中国的文章和书籍,我深刻认识到了法治的重要性,并对其建设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目录(篇2)一、引言1.介绍所提供的文本。
2.阐述文本的主题和目的。
二、法治中国的背景和意义1.介绍法治中国的概念。
2.分析法治中国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3.阐述法治中国对公民权利保障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三、文本分析1.介绍文本的主要内容。
2.分析文本中提到的法治中国建设的主要方面。
3.阐述文本中提到的法治中国建设的成就和挑战。
走向2035年的中国远景目标与关键变量
走向2035年的中国:远景目标与关键变量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摘要】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展开。
讨论中国发展远景,关键要厘清中国的复兴正在改变世界经济版图和地缘政治格局,资本主义体系的衰落和由此带来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开始式微,第四次科学技术革命将深刻改变人类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2035年中国经济总量按汇率计算将位居世界第一,形成与发达国家总人口规模相当的世界最大中产阶层群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将获得重大进展,社会稳定性进一步增强,法治国家形态基本形成,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目标基本实现。
只要我们按照既定发展战略,在“一个目标、两个布局、三个保障”战略框架指引下,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做好自己的事,就能实现2035年中国经济杜会发展图景。
【关键词】2035年“十四五”规划世界大变局社会主义现代化人类文明【中图分类号】D6〇【文献标i只码】A【DOI 】10.16619/ki.rmltxsqy.2()21.06.010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给世界造成灾难性后果,不仅给人类文明前景蒙上 厚厚的阴影,而且搅动了世界体系重组和地缘政治格局重构,百年未有的“世界大变局”正在我们身边 缓缓拉开帷幕。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我们将面临各种突如其来的震荡和重大的挑战,其中既有新问 题,也不乏各种老问题。
这些震荡和挑战将引发空前的政治僵局和困难抉择。
”111中国的“十四五”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因此,要对中国2035年的可能图景进行较为确定性的描述 和解读,对中国故事的主题和结构进行合乎逻辑的理论敷陈,具有关键意义的就是如何深刻理解“百年 未有之大变局”这一现实背景。
决定中国发展远景的儿个关键变量事实上,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随着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的失灵和新自由主义全球治理理念竹立家,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中国“大国化”的法治路径
殊性与法治普适性的统一 。 利益 多样性 与 国家整体 目标的统一 , 以 及 弱者生存 与强者发展 的统一 .来改变权力 高度集 中和权 力不受
约 束 的 现 状 ,增 强执 政 者 对 民 意 诉 求 的 敏 感 度 以及 快 速 回应 和 制 度 式服 从 的 能 力 。圈
下能 够坚持执 政 党的合 法性 , 利 于把 中国共产 党依 宪治 国的 理 有 念推上 新的发展 阶段 。匿J
来. 同时对既得 利益者要 逐步 改革 , 改变他们追逐 利益 的方式 。等
国带动依 法治 国 , 以依 究执 政 带动依 法执 政。三是在 中 国特 色社
到新 的利益培 养 出来之后 . 再动 既得利 益 , 效果就 好很 多。新利 益
一
会主 义 法律体 系如期 形成 后 , 立 、 、 等 多方 面不 断 完善 这 从 改 废
中国“ 国化” 大 的法 治路 径
徐 显 明2 1年3 1 02 月1 日在《 法制 日 》 报 上撰 文《 向大 国的 中 走
国法 治》 为 。 认 中国大 国化进程 的 实现 。 必依 经济建设 、 政治建设 、
文 化 建 设 、 会 建 设 、 态文 明 建 设 的 全 面法 治 化 为 据 。 实现 法 治 社 生
改革 要走 自己的路
张维 为 在 《 民论 坛》0 2 第9 上撰文 《 人 21年 期 中国政 治改革要
自信地走 自己的路》 认为 , 中国这 么一个超 大型的 国家里进行政 在
盾新 问题 , 照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 和 宪法原 则的要 求 , 按 继续 坚 持
人 民群众 的“ 改革主体” 地位 , 深入推进 政治行政体制 改革 , 步 治 改革 ,一定要 考虑每一项改革政 策的代价 。稳妥地推动政 治改 逐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引言形势与政策是研究国家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的学科领域,对于国家的政策制定和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前的形势和政策,以及对未来走向的预测,探讨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方向。
当前形势分析当前,我国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区域合作不断加强。
在经济方面,我国持续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GDP规模居世界第二。
然而,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问题。
在政治方面,我国的领导层高度重视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国家治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
然而,一些问题和挑战仍然存在,如腐败问题、权利保障、公共参与等方面的不足。
当前政策分析针对当前形势,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经济方面,政府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创新创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
在环境保护方面,政府加强了环境治理,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在社会问题方面,政府加强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促进了社会公平公正。
在政治方面,政府推进了全面依法治国,加强了法治建设。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反腐败工作,建立了反腐败体系,严厉打击腐败行为。
此外,政府还积极推进公共参与,提高了公众对政策制定的参与度。
未来走向预测基于当前形势和政策的分析,我们可以预测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经济方面,我国将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创新投入,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
在环境方面,我国将继续加强环境治理工作,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在社会方面,我国将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社会公平公正。
在政治方面,我国将加强法治建设,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继续打击腐败行为,促进公众参与政策制定。
结论形势与政策是研究国家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的重要学科,对于国家政策制定和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历程与未来发展
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历程与未来发展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历程与未来发展本文关键词:未来发展,法治,历程,行政,我国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历程与未来发展本文简介:一、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历程(一)行政法制建设的变化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行政法治建设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法制建设也得到了重要发展,并在多个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行政法权力结构从原本的重权利、轻权利向权利与权力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历程与未来发展本文内容:一、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历程( 一) 行政法制建设的变化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行政法治建设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在 20 世纪 90 年代,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法制建设也得到了重要发展,并在多个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行政法权力结构从原本的重权利、轻权利向权利与权力的并重进行转变。
随着行政诉讼法的正式颁布,以及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复议法的出台,都使得权力结构的中心发生调成,从而开始形成权力与权力之间的良性互动。
在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法治观念也得到了深化,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行政法制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反思,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由原本的人治观念转向为法治观念,在 90年代后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将"依法治国"上升成为宪法原则,保障了行政法制建设的权利。
我国行政法学在这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也产生了相应转变。
政府职能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进行转变,从全能性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进行转变,并且政府对于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对自身职能进行调整,并将部分职能过渡于社会,从而促进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发展。
在行政法制建设过程中,还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变化,这些重大成就,都使得我国的行政法治建设更为顺利,并且也完善了我国的行政法学研究。
但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的行政法治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 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对法制统一产生严重影响; 行政法治体系建设不完善; 公民参与机制不健全等方面。
中国军事法治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探讨
中国军事法治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发表时间:2018-03-06T16:51:10.290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29期作者:郭展郡郝坤坤刘晟含[导读] 随着社会民主、法制观念深入人心,依法治国,依法治军成为国家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人民的需求。
(陆军步兵学院石家庄校区河北石家庄 050085)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和发展,越来越地趋向民主、公平、平等的法制建设。
我国的法制建设经历了初期探索阶段、现在的不断发展阶段,到未来不断趋于完善,军事法制建设也是如此,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军事法制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军事的各方各面正在全面的纳入军事法制建设体系之内,为更好的依法治军提供法律基础和法律保证。
相信通过法律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未来中国军事法制建设更加完善和发达。
关键词:中国军事;法制建设;依法治军引言:我国的军事法制建设起步较晚,经历了一代又一代法律建设者不断探索和努力,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军事法制建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
军事法作为独立的法律体系,是军事法制建设的主要依据之一,至关重要。
随着社会民主、法制观念深入人心,依法治国,依法治军成为国家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人民的需求。
一、现阶段我国不断发展中的军事法制建设(一)“依法治军”法制主体的不断发展“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一句话道出了军队传统法制建设的特点,传统的法治建设的主体是以统治者为主,基层官兵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
随着民主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现阶段军队民主化也提上了日程,不断发展进步。
依法治军不断进步的一大举措就是军队民主,依法治军的主体不仅包括统治者,更包括了广大官兵的自主权利。
通过不断加强全军法制观念、民主观念,提高全军的军民素质,加快军队法治化建设。
民主化军队法律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尚需不断的完善和发展[1]。
(二)“依法治军”所依“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中国现阶段任何法律的颁布施行不能逃脱宪法的规定范围,军事法律也不例外。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发展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发展作者:鲍丰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27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国家治理的历史演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为了进一步的实现国家的深化改革,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历史复兴,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发展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历史演进;未来发展引言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逐步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必须要了解中国几千年来的国家治理模式历程,获取其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明确中国党中央的政策指导方向,完善基础的国家治理体系,创新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发展,确立完善的体系机制,创新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模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性进步与发展。
一、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相关概念的界定1.治理的内涵治理主要是指控制、管理和统治三者的一种结合,其所涉及的方面包括国家到基层个体,是以约束人群的行为实现社会管理。
治理的概念大约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表示通过规制空隙之间的制度安排,调整多种制度的重叠和冲突,发挥矛盾调解的一种程序性作用。
治理的本质所偏向于的统治机制,不依靠政府的权威和制裁,无法通过外部强加结构和秩序,只能依靠多种统治制度以及影响作用进行相互管理。
2.现代化的内涵从社会转型上来看,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以及開放化等几个方面。
其核心主要包括人性的解放以及生产力的提高。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深刻变化,也是文明要素中的创新、选择、传播与退出的全过程。
随着现代化的发生,社会文化中的方方面面都会随之改变。
3.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中央集体在新形势下所做出来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的重要方向。
国家治理现代化主要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一种新型的制度体系方向,包括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等的研究。
中国法学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法学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摘要:我国自战国秦汉时代就已经有了“法”的概念,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学已经逐渐变得现代化起来,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国法律法规的制定不但考虑了西方法律,而且贴近了中国的国情。
本文主要探究了我国法学现代化进程中与西方法律的联系和我国法学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法学;现代化;发展一、我国法学的现代化法学,是以法律,法律现象及其规律性作为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它是研究与法相关问题的专门学问,是关于法律问题的知识和理论体系。
我国的法律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非常活跃,是各个流派的代表之一,其中“法”就是各派各家争论的焦点之一。
我国古代的法律经历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秘密法到公开法的进程。
《法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完整的封建社会的法典,开创了中华法系独树一帜的立法先河,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法典的基本体系,后来的《秦律》、《九章律》、《曹魏律》、《泰始律》、《开皇律》、《唐律疏议》的体例都是在《法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在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是商鞅,韩非等等。
到了近代,我国逐渐开始了法学现代化的进程,这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西方的法律体系。
我国的法律在理念方面与西方的法律法规有相同之处:1,我国在法律制定方面参照和改进了一些西方的法律观念,比如司法独立的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部门法划分的观念,公法与私法的观念,法治观念等等。
考虑到我国历史上在此之前还没有这么多的观念出现,所以这就是法律现代化的体现;2,我国在法律体系方面参考西方的法律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法规体系,传统的中国法律体系是以刑法为主,刑民不分,公私不分,并且没有程序法的法律体系,现代化的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领,以国际法,诉讼法,刑法,民商法,行政法为基本构架建立起的法律体系,并且在这个法律构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各项法律法规;3,在法律原则方面,现代化的法律体系里宪法里有国民主权原则,平等原则,民主原则等等,诉讼法上的保护诉讼权利原则,不告不理原则,一事不再理原则,诉讼当事人主义原则,民商法上的公序良俗原则,保护私权原则,意思自治原则,权利平等原则等等。
中国的当下与未来
这本书也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观点和建议。例如,书中强调了 创新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中国持续发展。同时,书中还提到了 中国文化对于中国发展的影响,认为中国文化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这些 观点和建议都很有启示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发展问题和发展方 向。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国发展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人类文明和 中国文化的书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因此,中国的发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命运,也关系到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 定。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当下与未来》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中国发展的研究, 更是对整个人类文明和中国文化的探索和研究。
内容摘要
文化层面,本书探讨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书中指出,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科技的进步,中 国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了保持文化的生命力,中国需要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 础上,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加强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在分析中国当前与未来的发展时,本书强调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 发展机遇,同时也为中国应对未来挑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因此,本书认为中国应继续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环境。 《中国的当下与未来》一书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通 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分析,本书为读者提供了关于中国发展的全面而客观的信息。对 于关心中国发展的人士来说,这是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作品。
阅读感受
最近我读了《中国的当下与未来》这本书,深受启发和感动。这本书以历史 和全球化的视角,深入分析了中国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认为这本书对于中国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作者从政治、 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入手,探讨了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所面 临的问题。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深刻 地感受到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
对我国近现代法制的发展与未来进步的研讨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法制最初的状态是以为统治阶级、官僚贵族所利用来镇压农奴、民众,保障自身权利的工具,然后逐渐的演变到文明与独裁的并存状态,进而逐渐进化到现如今的现代文明的法制。
在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中国的法制建设虽然已经追上很多国家,但也因为总总原因反而到达了一个发展的停滞期,需要用一个新的转型,以确保法制事业的迅速发展,以追上甚至赶超更显先进的发达国家,并凭此构建一个崭新的中国法制大国形象,为此我们应该的不懈努力。
1中国近代法治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国法制的近代化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封建的法制结束于清王朝灭亡;然后开始资本主义的建设历程,资本主义失败后;又开始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探索,才发现社会主义法制才是最适合中国的国情,也正因为如此,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法制才走到今天。
从1840年开始,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国内长期的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小农经济无需与外界的交流,加之当时清政府因为自身的总总原因,统治者防止自身权利的亏损,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失去了与世界的联系的中国,在列强入侵时触不及防,被动的打开国门,开始接触新思想以改变现状的原因。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颁布上谕:“现在通商交涉事益烦多”,要“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
清末修律,以恢复自身已经失去的土地和金钱、香料等奢侈品。
使得对新思想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统治者开始派遣使臣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也改变了清政府在司法方面的,生杀予夺全凭圣意,没有可以制约皇权的腐败现象。
虽然很多有价值的法律制定后并未真正实施,但是也为中国以后的立宪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开始了真正的“立宪”时期,开始了民主法治思想的新热潮。
从孙中山的《对外宣言书》到南京临时政府的《暂行报律》使得中国的法制建设革旧立新,是资产阶级法治学说在近代中国的伟大实践,虽然不系统,不成熟,但也凸显出中国法治建设已经走向了正确的方向,开始由专制的狂潮走向民主与法治新世界,为无产阶级法治思想的传播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析中国的法治与民主现状
浅析中国的法治与民主现状[摘要]民主与法治为一体两面之制度。
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缓慢,存在许多缺陷,民主参与机制尚不健全,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要求。
如何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战略。
[关键词]十七大;民主现状;法治一、我国民主法治现状与不足民主与法治为一体两面之制度。
一个社会的进步,是由民主与法治两边保护着的,若是缺少了一边,就会倾斜不平等,影响人民的权利以及社会的前进。
民主为法治的保障,法治为民主的基石。
若两者各自独立实行,只要任何一个凌驾为尊,都将陷国家社会于动荡不安。
因此,民主与法治应当相辅相成,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充分发挥两面之利,并尽量减少两面之弊,才有机会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党的十七大紧扣现实和时代脉搏,顺应人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的新形势,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更高要求之一提出来,这是新时期党改善执政形象、强化社会凝聚力的新举措。
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基层民主活力不断增强,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一)多样的民主形式从民主的形式看,选举、协商等民主形式较为普遍。
比如,顺应公民对选举民主的要求,有关投票制度、选举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断扩大。
从农村基层干部直选情况看,目前全国农村居民的平均参选率在80%以上,有的地方高达90%以上,全国60多万个村委会干部基本上实现了直接选举。
再如,顺应公民对协商民主的要求,建立专家咨询和论证评估制度、社会听证和公示制度等,就一些重大决策广泛听取和吸纳专家和民众意见。
社会治理风险隐患和短板弱项分析报告
社会治理风险隐患和短板弱项分析报告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社会治理的发展也愈演愈烈。
社会治理的本质是以不同的管理制度、政策和技术满足社会的需求,积极调节社会关系,推进社会的发展,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本报告结合近年来的社会治理现状,通过对各项目管理状况、社会关系管理状况、法治制度建设状况、发展趋势及潜在风险隐患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从而针对性地发现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和短板弱项,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预警及解决办法,以期望能有效改善社会治理状况,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社会项目管理状况近年来社会项目管理的状况较为复杂,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项目实施的持续性和可持续性均不高,实践过程中存在搁浅、阻塞等问题。
原因在于,项目实施的监督评估机制较为薄弱,管理制度及政策支持不力,项目编制不够严谨内涵充实,项目投资方式单一,环境手段较为单一,也缺乏对社会成本进行有效监督和长期追踪的手段。
其次,项目的效果评估机制不够完善,实施效果控制与可持续效果落实有待加强。
原因在于,评估计划设计不够全面,评估标准及指标设置不够科学,评估方法及技术研究不够充分,同时,评估执行与管理也存在着拖拉、低效等问题。
第三,项目成果和服务模式难以满足公众需求,项目实施质量欠佳,服务质量不高。
原因在于,项目实施和服务机制不够完善,落实跟踪及维护机制较为落下,落实人员配备较为匮乏,管理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责任追究及行政处理机制有待完善,对项目服务的实施任务下达部署及监督督办性质不强等。
二、社会关系管理状况社会关系管理状况较为复杂,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社会关系管理方式落实不到位,社会组织机构发展不充分,公民参与管理活动在范围和程度上有所欠缺。
原因在于,社会服务活动项目设计和实施都不够系统化,需求服务调研分析有待深入,服务模式更新度低,社会服务机构资源分配不平衡,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低,以及政务服务便捷程度、效率及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
新时代建设法治中国的困境及路径
新时代建设法治中国的困境及路径作者:王静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01期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开启了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新征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全面深化改革与法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开创性地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发出“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的重要号召,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对法治中国建设作出战略部署。
“法治中国”概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在法治理论上的重大创新,是对未来中国法治建设的科学定位,具有强大的导向定位功能,构成了我国新形势下法治建设的时代主题。
一、当前建设法治中国面临的困境(一)法治推进的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决定了我国实现法治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也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自然演进型的法治化道路。
政府推进型的法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作为主导者的政府既要掌控法治的发展和运转,又要通过法律控制自我权力的行使,往往陷入难以取舍的处境,法治也随之遭遇尴尬。
而我国人治传统的漫长、行政权力的强势以及社会自治力量的不足,也决定了我国不应当完全依靠政府推进来实现法治。
虽然现在的社会制度发生了重大变迁,但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依然存在且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严重影响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里的现代法治价值观念的培育,造成法治建设的推进动力不足。
(二)法治的权威性有待进一步强化现实中,由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层出不穷,法律实施的预期效果达成度不高,以致于“有法无法一个样”的法律虚无主义普遍存在;由于利益分化日益突出,一些人利用法律漏洞有意识地规避法律。
这样一来,立法产品并没有被“消费者”所“消费”,甚至由于主体的无视和规避而使之成为“滞销品”。
立法产品的浪费,亵渎了法律的尊严,削弱了法律的权威。
有法而不行,其危害性比没有法律更甚。
在我国长期盛行着法律工具主义,认为法律只是实现一定社会目标的手段,是阶级专政的工具,虚化了法律所应蕴含的公平、自由、正义等价值。
新时代下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法学
新时代下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法学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新时代下,法学学科发展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等因素对法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影响和变化,需要法学界加大改革力度,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法学的现代化建设也是当前中国法学领域面临的现实问题,需要加强研究和探索。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将着重探讨新时代下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法学,分析当前法学的现状、新时代对法学的挑战,探讨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以及法学教育改革和研究方法创新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希望能为中国法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推动法学领域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1.2 问题意义中国法学面临着新时代下走向现代化的重大课题,这不仅是中国法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的迫切需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法学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困境,如传统法学理论体系与社会实践需求不对接、法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法学研究方法与实践创新的不足等问题。
研究中国法学如何走向现代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当前时代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法学的现状需要进行全面的审视,明确其在法学理论、法学实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走向现代化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
新时代对法学的挑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积极探讨面对新挑战的策略和应对措施。
走向现代化的路径要在理论创新、实践探索、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确立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法学发展道路。
法学教育改革则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法学人才的关键途径,而法学研究方法创新将为法学理论的突破和实践的进步提供有力支持。
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中国法学走向现代化的问题意义,从而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和策略,为中国法学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问题意义】2. 正文2.1 中国法学的现状中国法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就。
在当今世界格局下,中国法学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中国法学的学科体系日益完善,涵盖了民商法、刑法、行政法、国际法等多个领域。
从“礼治”到“法治”?
从“礼治”到“法治”?【摘要】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历了礼治和法治两种不同的时期。
礼治强调礼仪和道德规范,法治强调法律和规则。
本文旨在探讨这两种制度的演变和区别。
在礼治时期,政权主要通过礼仪和家族关系来维持稳定。
随着社会变革,礼治逐渐被法治所取代。
法治强调公平公正,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在现代社会,法治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基石。
礼治与法治各有优缺点,需要进行比较和平衡。
未来中国政治制度可能会借鉴两者的优点,实现礼治与法治的结合与平衡,体现共同价值。
礼治和法治的共同价值在于为人民谋福祉,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礼治,法治,转变过程,现代社会,优缺点比较,结合与平衡,未来走向,共同价值体现1. 引言1.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至夏、商、周三代,这些时期主要是以封建制度为主。
在封建制度下,国家政权主要通过王公贵族来行使,君臣关系十分明显,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或王公贵族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汉时期开始逐渐形成中央集权的制度,统一国家政权在中央集权下更趋完善。
隋唐时期,封建制度逐渐被官僚制度所取代,政治权力逐渐向中央集权倾斜。
到了宋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基本稳定下来,尽管各个朝代有不同的政治体制和制度变革,但总体上都以中央集权为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以说是一个由分权到集权的过程,从最初的封建制度逐渐发展到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最终奠定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基础。
这些历史演变,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礼治和法治的相互转变提供了历史背景和发展基础。
1.2 礼治与法治的区别礼治与法治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政治权力的来源、权力行使的原则和依据、以及权力限制和监督机制上。
在礼治时期,政治权力主要来源于贵族阶层或皇帝的个人意志,权力行使的原则则是以传统的礼仪、习俗和规范为准则,对于权力的限制和监督也主要依靠君臣之间的义务和道德约束。
论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走向
论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走向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法在国内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
本文将从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背景、现状、趋势、影响及应对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国际法的发展与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紧密相连。
自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政府就开始重视国际法的研究和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等一系列国际组织,签署了多项国际条约,进一步推动了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
目前,国际法在中国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宪法规定了公民有尊重和遵守国际法的义务。
中国还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法》等法律法规,将国际法纳入国内法律体系。
国际法在中国广泛应用于外交、经贸、文化等多个领域。
在经贸方面,中国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经贸体制的活动,通过国际法保障经贸利益。
在外交领域,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国际法为依据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中国还通过国际法在文化交流、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合作。
中国在国际法实际操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法院在国际法的实施和解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法庭和其他国际争端解决机构的案件审理,为国际法的实践作出了贡献。
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完善国际法法律体系,加强国内立法与国际法的衔接。
随着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不断变化,国际法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中国在国际法的适用范围上将继续拓展。
未来,中国将更加重视国际法在环境、网络空间等新兴领域的作用,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中国将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推动国际法的发展和完善。
通过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中国将加强与各国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国际法对于维护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和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遵守国际法,中国与各国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国家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法治的现状及未来走向中国法治的现状及未来走向作者:郭起干时间:2013-01-26 江平(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谈到中国法治的进程,我觉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核心的目标是四个:第一个是人治和法治的问题,第二个是国家和社会的问题,第三个是公权和私权的问题,第四个问题就是法制和法治。
人治和法治的问题从人治到法治是改革最初的目标,也是一个非常长远的目标。
因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最初的动机、最早的由来就是由于“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那场灾难,这场灾难对于我们当代的领导人来说是一个沉痛教训。
所以最早的一个目标就是不能够由个人来决定国家的命运,国家命运必须由制度来掌握,依法才能够保障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提出的目标就是十六个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这十六个字可以说在这三十多年来,进展还是蛮大的,第一个目标我们大体达到了。
有法可依,原来我们没有多少法,现在法律制度比较完善了,或者说原定的目标到2010年,我们国家能够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上做到了。
但是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这三个方面,现在离我们的目标还相差甚远。
为什么说相差甚远?就是人治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人治之所以不能够彻底解决有三个原因:原因一:执法是在人,是靠人的意志。
有了规则还是要靠人去执行,但在现实环境下,有了法律我们就必然会出现一些潜规则,有了政策就必然有一些土政策。
因为法律太刚性,法律是一个条文,条文是不能够轻易改变的。
所以有的时候就出现法律规定已经过时了,很不合理了,你执行不执行呢?合法,但可能不合理。
我们现在无论法律是合理的或者是不合理的,都面临如何对待的问题。
在美国也好、其它国家也好,也都会有人来教你怎样合理避税,这终究是在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
如果在执法时,可以应用任何一个理由来规避法律,搞的是一个潜规则、一个土政策就比较麻烦了。
现在打击贿赂、打击贪污,但不是给钱,是在牌桌上输钱,你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究竟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所以法律是一个刚性很强的东西,要想找出逃避法律的手段也是很容易的。
原因二:现在我们提出来稳定压倒一切,也需要我们很好地来思考。
为什么说这个问题呢?因为我们对发展、改革和稳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确实有一个总的思考。
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来,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决定一切。
后来我们也曾经提过改革是压倒一切的,不改革是不行的。
后来又提出来稳定压倒一切。
稳定压倒一切,那就是发展和改革都服从于稳定的目标。
但是,稳定的标准由谁来掌握?比如一些地方的突发性事件,地方政府首脑往往从维稳的角度来干预处理。
这是不是又回到了人治层面?原因三:人治的最深层的问题在于我们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还有许多问题无法解决。
或者说政治体制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
如果我们不从深层次来解决这些问题,是很难解决人治问题的。
国家和社会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这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第二个层次的要求,这个要求的本质是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提出来的。
我们知道国家靠的是强制,社会靠的是自治。
相应的,我们法律也有两种规范,一种叫做强制性规范,一种叫做任意性规范。
所谓强制性规范就是违背了这个法律的行为本身就是无效的。
也就是说,你可以自己来决定你在合同中的约定,但你违背了国家强制性的规范就是无效的。
所谓任意性规范就是当事人可以自己在合同中约定规则,但是约定的规则违背了国家强制性的规范仍然有效。
也就是说,法律有两种规则,一个是依照国家的意志,一个是按照当事人的意志。
我们学法律的人必须区别这两种规范,这两种规范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意志的表现。
计划的执行是国家的行为,而市场的行为是按规律来办的,是一个自治的行为。
我们常常讲两只手的作用,市场一只手和国家的这只手,可以看到,在市场的手不灵的时候就要靠国家这只强制的手来起作用。
这两只手的作用里面强调了国家强制力和市场自治力的相互依赖关系。
记得1988年在海南设省的时候,当时我正好是在七届人大,海南设省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目标是“大社会、小政府”,这是当时一个很响亮的口号。
那么后来怎么样呢?我们再去海南的时候,他们说上面如果有一个政府机构到海南没有相应的部门,那人家会说我们不重视这项工作,所以逐渐地海南也和全国的政府一样,上面有什么机构下面就有相应的机构,所谓的“大社会、小政府”的理想有一部分是破灭了。
在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方面,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最重要问题,就是在市场经济里面国家到底起多大作用?我们国家在解决国际金融危机方面,应该说取得了很好的成就,甚至有人把它叫做中国模式。
怎么来看待这个中国模式?如果说中国模式是确实有,也确确实实存在,那能不能说这个模式就是最好的模式呢?或者说中国的模式就是能够引起其它国家来模仿的这种模式呢?这个问题现在争论很大。
我觉得我们国家在解决金融危机方面,之所以比别的国家解决得快一点,应该说最重要的一个经验就是国家干预。
但是不是能够把这就看作是中国模式的特点呢?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很好地思考。
我们现在的市场经济国家干预度多一些,这个可能跟我们从计划经济所遗留下来的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现在看起来,是有问题的。
比如按照规模整顿来看,像造船、炼钢,规模到多少以下就要淘汰合并,规模多少以上才保留,这样下去肯定是一条路,那就是民营企业大部分都要被关闭了或者被合并了。
因为从规模来看的话,在短短不到二十年时间里民营企业的发展,它的规模绝对不可能达到原来我们已经有了60年基础的国有企业的规模。
公权和私权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公权和私权。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个目标。
从时间顺序来看,真正提出私权的发展是比较晚了一点,私权的发展包括了私营企业、私人财产和私人权利这些内容,私人权利当然也包括政治权利、社会权利、财产权利、人身权利,如果统称的话,可以用人权来概括私人权利的内容。
我们私权的发展应该说从改革开放以来就被关注了,但是真正受到重视的主要爆发点是在物权法的制订,或者是在我们把私人财产的保护写进宪法里面。
应该说私权入宪,体现了我们对于私权的重视结果。
从现在社会矛盾主要的表现来看,也是公权和私权的冲突。
如果我的私权是被另外一种私权侵犯了,我的企业由于出资、由于合同、由于什么关系被另外一家公司侵占了,我想这个问题不难解决。
只要我们有一个公平的法院,就能够公平地解决这个问题,老百姓是可以服从法院的判决的。
在中国,公权力和私权力的冲突,现在看起来问题比较大。
公权力和私权力碰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历代公权力都是很庞大的,私权力量没有多少地位,而且公权力对私权力有生杀予夺的大权,虽然我们现在制定有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但它的救济微乎其微,私人所能够得到的补偿也是很少。
物权法是不是解决好了私权和公权的冲突呢?也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物权法里面有很多私权的问题,用了比较模糊的字眼来解决。
比如说农村集体土地上的房子,能不能卖?我们在农村的宅基地问题上写得非常含糊,最后只写了农村宅基地人所享有的权利,依照现在的法律和有关的法律规定来办理,也就是说碰到比较尖锐的问题,就推给了现在的法律,而现在的法律又需要修改,修改以后才能够真正来完善私权的保障。
我们现在的法律没有讲什么是商业利益需要、什么是公共利益需要,如果要是发生了争议究竟谁来确定是公共利益还是商业利益?是你说了算还是政府说了算?显然也不能够依个人的意见,也不能够依政府的意见,最后应该交到法院,由法院来判断。
现在有人说法院跟政府是坐在一个板凳上,绝对是向着政府,那终究我们还是有这个程序,你可以告到法院,如果告到法院,法院也作出判决,你说法院做了再好的判决,也得不到执行,那就不是法治社会了,法治社会总有一个容忍的程度、总有一个标准。
所以现在看,我们在公权和私权的关系上,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明晰公权滥用和私权滥用的界限,如果我们不把这个界限划清楚是不行的。
法制和法治的问题第四个问题是法制和法治,这两个概念大家都很熟悉了,这是我们改革开放的第四个目标,或者可以说是一个更长远的目标。
我们使用法制作为改革开放的目标,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为什么一定要把“刀制”改掉,用“水治”呢?学法律应该看到自身所学专业的优点有哪些、缺点有哪些。
就和学经济的一样,应该看到经济学的优点在哪里、弱点在哪里。
学经济的人可能很注意效率,完全缺乏理念,更多是在于效果如何达到、利益如何实现,利益的多少就决定了成败的关键。
为什么要提出用法治的理念呢?因为法律有善法和恶法之分。
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你如果是法官,对善法和恶法,要不要来区别呢?如果我是一个法官,仅仅就制度而言,那现在的制度怎么规定,我就怎么来做,我没有什么良心上的愧疚;但是如果法律有善法和恶法,你明明知道这是一个恶法,还要按它去执行,你的良心会不会受到折磨呢?比如,现在的民法通则还有一个条文,土地不许买卖、不许出租、不许抵押,早已经过时的条文现在还写在上面,你说这个条文是善法还是恶法?这个条文是对的还是错的?宪法修改了,接着把土地管理法相应的条文也修改了,但是民法通则相应的条文还没改,你现在把这个条文背下来了,按它执行了,那你完全错了。
所以从这点来说,法律工作者不能仅仅局限于法律的条文,局限于法律条文必然要出现很大的错误。
法律不仅是制度,还是方法和理念。
商学院上课往往有案例讨论,法律也要通过案例来说明。
老师教给你的是方法,如何来分析这个问题,掌握了这个方法对你终身受用。
因为法律条文是变化的,法律的方法不会变化。
法律同时也是理念,有理念,这个法律就是活的,是生动的,是可以变化的,法律就是可以真正为人来服务的。
所以,法律和法治并不是一回事,有法律并不见得有法治,就像有宪法不见得有宪政一样。
宪法和宪政的区别在哪里呢?宪法如果有了理念就成宪政了,没有的话就只是宪法。
宪法和宪政的第一个区别在于你必须要把现有宪法所宣传的、所讲的东西实践出来;第二步是你需要就现有宪法不足的东西加进去。
我们也可以说,如果把法律当作一个制度来看的话,那中国和外国有很大的区别,但如果我们把它当作一种理念来看的话,那么里面包含的基本内容应该说全世界是共同的,是什么呢?就是公平、正义、民主和人权,这也是一部宪法应当包含在内的。
(摘自《中国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