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诗两首》教案示例(0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诗两首》教案示例

教材分析

乡愁,是一个永恒的母题,本课中所选的两首乡愁诗虽各有特点,但都真挚感人。余光中的《乡愁》主要是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而席慕蓉的《乡愁》,主要是靠新奇的比喻来表现女诗人特有的缠绵的情思。学习这两首诗,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以不同的构思、语言来表现同一主题。

教学设想

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外地,因此此课比较容易引起共鸣,要通过此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品味乡愁。拟用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余光中的《乡愁》的结构美和音乐美,席幕容《乡愁》中的比喻。

2、通过朗读背诵,体会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背诵《静夜思》

再想想,还有哪些写乡愁的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学习第一首

(一)试读,尝试标节奏、重音,设计语速、感情基调

(二)听录音配乐朗读

本课采用2001年中秋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走进台湾”的现场录音。

(三)讨论、点拨朗读的节奏、重音

(四)朗读:个人、小组结合,男、女声读

(五)理解诗意

(1)第一首四节诗之间按一个怎样的顺序?

(2)“愁”是一种思绪,看不见摸不着,要写愁,就必须选择特定的形象,使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使这种思绪为了所理解,于是李白是怎么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怀消愁愁更愁)南唐后主李煜怎么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清照又怎么写?(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作者选取了

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他们或者将之比喻成水,或者比喻成麻,都是将无形的愁有形化了,那么,此诗中余光中先生用了哪些形象?

这首诗中用"邮票”表达f对母亲的思念,用“坟墓”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这是浓烈的亲情;用“船票”表达对新婚妻子的想念,这是热烈的爱情;而“海峡’测表达了对家乡、祖国的眷恋,这是深沉的爱国之情。这几组形象构成了乡愁的丰富内涵,使‘乡愁”有J”更明确的寄托。

(3)这四节中的愁有何不同之处?

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另外,这四节诗借用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如同歌词,不仅富有音乐美,而且更利于突出主题。

(六)学生各自朗读、品味、背诵

三、听读、朗读席慕蓉《乡愁》

(1)这首诗作者又将乡愁外化为哪些形象?

(2)第一节写故乡的月夜笛声,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绪?“总”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3)如何理解“一种模糊的惆怅”

(4)最后一节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永不老去”说明了什么?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树是以年轮来计算生长年限的,没有年轮,永不老去,意味着作者的乡思无限,直到永远。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的思念之情。

(5)自由朗读、背诵

四、欣赏罗大佑的《乡愁四韵》抄录歌辞

五、作业

读李广田的《乡愁》,阅读后,按要求答题。

1.这首诗中,作者是因为什么而触动了思乡的情思?

2.作者在诗中描述了哪些意象来表达乡愁?

3.这首诗与两位台湾诗人的《乡愁》在表达情感及构思上有何不同?

4.你认为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附录:

一、两首诗的朗读提示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四韵词

余光中词罗大佑曲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那酒一样的长江水

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那血一样的海棠红

那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那信一样的雪花白

那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那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那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鹤发童颜的余光中在接受来自祖国大陆的记者采访时,又一次忘情地吟唱起他作于30年前的《乡愁》。

由于余光中15年前从香港返台后“背弃台北”而“转居高雄”,记者初抵台北欲寻访这位名播两岸的诗人的计划受到困扰。幸好报载他要到台北出席一个文学翻译界的笔会,我们相约于他,没想到诗人竟爽快地答应了。

采访自然是从他的创作谈起,而“乡愁”又是双方共同的话题,余光中告诉记者,中央电视台刚刚与他谈妥,将他的诗作《乡愁》谱曲后作为电视系列片《闽南名流世家》的主题曲,这部电视片讲述的是郑成功后人在海峡两岸生活的情况。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离开大陆,3年后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先后在数所大学任教,创作,也曾到美国和香港求学、工作。目前在高雄“国立中山大学”任教。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谈到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他说,“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盖着黑土,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土。”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似乎又在感念着当时的忧伤氛围。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余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紫金山风光、夫子庙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中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