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大
神奇的放大镜中班科学教案
![神奇的放大镜中班科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5d95f9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a3.png)
神奇的放大镜中班科学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针对中班学生设计,主题为“神奇的放大镜”。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和实践,培养他们对放大镜科学原理的初步理解,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索能力,促进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1. 学习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探索。
2. 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索能力。
4. 激发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兴趣。
三、教学准备1. 放大镜:准备足够数量的透镜放大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使用。
2. 实物样本:准备一些小物体,如叶子、昆虫模型等,供学生进行观察。
3. 画纸和颜料:准备用于学生记录观察结果的画纸和颜料。
4. 图书资料:准备一些关于放大镜的图书资料,供学生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5. 教学环境:提供一个安静、宽敞、明亮的教室环境。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学到的内容,提问他们是否知道有哪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物体。
2. 介绍本课的主题:“神奇的放大镜”。
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特殊的观察工具,让我们可以看清楚平常可能看不太清楚的东西。
第二步:探索放大镜1. 给每位学生分发一只放大镜,让他们用手拿着观察。
2. 引导学生观察放大镜的形状、材质和构造,了解放大镜是由透明材料制成的,中间有一个凸透镜。
3. 鼓励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周围的物体,让他们发现物体通过放大镜后变得更大、更清晰。
第三步:实物观察1. 将一些小物体放在桌上,如叶子、昆虫模型等,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这些物体。
2. 鼓励学生绘制他们观察到的物体,可以使用画纸和颜料,让他们尽量还原观察结果。
第四步:探究放大效果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通过放大镜看物体会更大、更清晰。
2. 解释放大镜的原理:通过透镜的凸面,光线会聚焦在一个点上,所以我们看到的物体会变得更大。
3. 可以使用图书资料或图片展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放大镜的原理。
第五步:分享与总结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观察过程中的发现和体会。
《神奇的世界》教案
![《神奇的世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f74862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11.png)
《神奇的世界》教案【教案一:神奇的大自然】导入:通过播放一段自然界的壮丽景色视频,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活动一:观察花朵开放的过程1. 准备材料:数朵未开放的花朵(可以是玫瑰、郁金香等),放大镜。
2.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朵花,观察花朵从未开放到完全开放的过程。
3. 学生观察并记录花朵开放的细节,了解花朵的生长过程。
活动二:制作风车1. 准备材料:纸片、彩色笔、小木棍、剪刀、胶水。
2. 学生参考图片或示范,用纸片制作风车的叶片,并在叶片上绘制图案。
3. 将叶片固定在小木棍上,使其可以转动。
4. 学生自由发挥,制作个性化的风车。
5. 分组竞赛,看哪个风车能转动得更快、更稳定。
活动三:模拟飞机起飞1. 学生分为组,每组一架模型飞机。
2. 在室外选择一个开阔场地,学生按照特定的步骤将飞机发射至空中。
3. 每个学生观察自己的飞机飞行的轨迹和高度,并进行记录。
4.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并总结影响飞机飞行的因素。
【教案二:神奇的科学】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科学原理的小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活动一:水与油的不相溶1. 准备材料:透明容器、水、油、食盐、食用色素。
2. 学生将水和油分别倒入容器中,观察两者的状态。
3. 学生加入少量食盐和食用色素,观察变化。
4. 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混合水和油,体验到两者的不相溶性。
活动二:气体的体积变化1. 准备材料:气球、瓶子、热水、冷水、吸管。
2. 学生将气球套在瓶口上,放入冷水中观察变化。
3. 学生将瓶子放入热水中观察变化。
4. 学生使用吸管将空气吹入气球,并观察气球的变化。
活动三:电流的传导1. 准备材料:电池、电线、灯泡。
2. 学生将两根导线分别连接到电池的两个极上,然后将导线的另一端连接到灯泡上。
3. 学生观察灯泡是否亮起,尝试改变电路的连接方式。
【教案三:神奇的艺术】导入:通过播放一些艺术品的图像或视频,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活动一:拼贴画1. 准备材料:彩色纸、剪刀、胶水、画板。
神奇的放大镜中班科学教案
![神奇的放大镜中班科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bfde7e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dc.png)
神奇的放大镜中班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我们身边的科学》第三节《神奇的放大镜》。
内容主要包括:认识放大镜的基本结构,了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学习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探索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放大镜的基本结构,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 理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能够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2. 教学重点: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及观察物体的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放大镜、示范用的小物品、图片、PPT等。
2. 学具:每人一个放大镜、白纸、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神秘的盒子,让学生猜测里面有什么。
引导学生运用放大镜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讲解:教师讲解放大镜的基本结构、成像原理以及使用方法。
3. 示范:教师示范如何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邀请学生上台操作。
4. 课堂练习:学生分组,使用放大镜观察指定的物品,并记录观察结果。
6. 拓展活动:学生运用放大镜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发现生活中的科学。
六、板书设计1. 放大镜的基本结构:镜片、镜柄、底座。
2. 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
3.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保持适当距离,调整角度,观察物体。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使用放大镜观察一种植物,并画出它的细节图。
2. 答案:学生需要提交观察的植物细节图,以及简要的观察报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但在成像原理的理解上,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尝试运用放大镜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探索放大镜的其他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放大镜的成像原理2.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及观察物体的技巧3. 课堂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4. 作业设计中的观察报告和细节图一、放大镜的成像原理放大镜的成像原理是凸透镜成像。
神奇的大自然科学教案
![神奇的大自然科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a88c94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d5.png)
神奇的大自然科学教案简介在大自然中,蕴藏着许多神奇的科学现象和规律,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自然界的奥秘。
本教案将介绍一些有趣的大自然科学实验和活动,帮助学生通过实践与观察,探索大自然科学的奥妙。
1. 空气的存在与性质1.1 实验:空气的存在材料:一根长竹签、一个空玻璃瓶、一盘水步骤: 1. 将水倒入盘子中,盘子中的水能够完全浸没竹签。
2. 将竹签按垂直方向插入瓶口,确认竹签不能触摸到瓶底。
3. 慢慢将瓶底放入盛满水的盘子中。
4. 观察并记录发现。
结果:当瓶底浸入水中后,竹签上方的空气被排出,水会升入瓶中。
1.2 空气的性质空气是一种物质,具有质量和体积。
它由气体分子组成,其中主要成分是氮气、氧气和少量的其他气体。
空气的存在对地球上的生命和环境非常重要。
2. 大自然中的光现象2.1 实验:光的折射材料:一杯水、一支铅笔步骤: 1. 将铅笔直立放在杯子边缘,借助杯壁支撑。
2. 观察铅笔看起来是否折断。
3. 缓慢倾斜杯子,观察并记录发现。
结果:当杯子倾斜时,铅笔看起来折断了。
2.2 光的折射光在两种介质之间传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折射是光线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例如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时就会发生折射。
折射角度的大小与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的折射率有关。
3. 大自然中的声音现象3.1 实验:声音的传播材料:两个空罐子、一根细绳步骤: 1. 将两个空罐子绑在一根细绳的两端,使罐子悬挂在空中。
2. 用手指敲击一个罐子,观察并记录发现。
结果:当一个罐子被敲击时,另一个罐子也会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绳子传播。
3.2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物质(如空气、水、固体等)的振动传播的。
声音需要介质传递,无介质的真空中无法传播声音。
当物体振动时,会压缩或稀释周围的介质,产生气压的变化,从而形成声波。
4. 大自然中的电现象4.1 实验:静电吸引材料:一根塑料梳子、一片小纸片、一块小布块步骤: 1. 用塑料梳子梳理头发,然后将梳子靠近小纸片。
《神奇的放大镜》说课稿
![《神奇的放大镜》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593d60b67ec102de3bd890b.png)
冀教版第三册第七课《神奇的放大镜》说课稿宣化第一寄宿制双语学校肖长江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肖长江,是宣化第一寄宿制双语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
我说课的课题是:《神奇的放大镜》。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冀教版《信息技术》小学第三册第七课的内容《神奇的放大镜》,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
学生前面已学习过Flash最基本动画原理,能制作出简单动画,并对帧、图层有了初步了解,所以本节课的新知识点学生很容易接受。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遮罩动画的工作原理,理解遮罩层与被遮罩层之间的关系;(2)掌握放大镜效果的制作方法;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自主实践,去完成放大镜效果的动画,使学生能够迅速掌握遮罩效果的制作方法;(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运用Flash动画软件创造作品的乐趣;(2)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3)体验作品创作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激发学习flash的兴趣。
3、教学重点:Flash中的遮罩层。
4、教学难点:Flash中的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关系二、说教法本节课,我分别采用讲授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去帮助学生学习、消化和掌握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学习到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本课是动手实践操作为主的一节课,每个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差异较大,为了能使大家共同进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因此,在学生进行学习操作的过程中,我允许邻桌的学生相互交流、探讨,小组进行合作创设一个和谐、愉快、活跃的氛围,以学生为主体,始终引导他们“自主学习、相互协作”,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望去进行学习和操作。
四、说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让学生亲自体验Flash游戏——“小孔探物”的玩法,这里我运用了大家比较熟悉的图片,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游戏中的动画效果。
小学美术《神奇的大世界》教案
![小学美术《神奇的大世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d4156c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77.png)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方法,让美术课堂成为学生们发现美、创造美和传递美的乐园。同时,我也将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在享受艺术创作乐趣的同时,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大自然的基本概念。大自然包含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如山水、动植物等。它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对我们的生活和艺术创作有着重要影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大自然在美术创作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表现美丽景象。
3.创作以自然为主题的绘画作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4.分析著名艺术家描绘自然的作品,如梵高的《星夜》、莫奈的《睡莲》等,引导学生欣赏并感悟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5.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将美术教育与环保教育相结合。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欣赏自然界的美丽,提高审美素养。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神奇的大世界》这节课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大自然的美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讨论和绘画练习中都表现得非常积极。我觉得这样的课程设计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观察和欣赏自然,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绘画技能。
在讲授绘画技法时,我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线条、色彩和构图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些技法在描绘自然景观中的作用。看到他们在实践中逐渐掌握这些技能,我感到很欣慰。
-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融入绘画创作中,如何让学生在作品中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情感体验。
《神奇的大自然》教学设计
![《神奇的大自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70457fa6137ee06eff91842.png)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课时《雨娃娃》《雨后》《瀑布》《露珠里的世界》《霜》《宇宙尘埃和星云》《七彩的星空》《流星》【课型】组文阅读课——目标训练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练习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语言。
4.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根据提取的关键信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话题。
导入:水化成了雨丝,丝丝银线随风舞蹈;水化成瀑布,如烟如雾如尘;水踏着舞步奔向大海,与大地合奏一首美妙的歌曲。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水的世界,感受水给我们带来的无穷乐趣。
二、品读交流,巩固方法。
1.两篇《雨娃娃》(1)自由读两篇《雨娃娃》,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一学。
(2)指生读,其他的小朋友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老师纠正字音。
(3)雨娃娃们分别到了哪里,做了什么呢?①小朋友再来读一读,画一画。
②交流:雨娃娃到了哪里?做了什么?(偷偷跑出了家,躲到了云姐姐的身后,说悄悄话;溜到地上来玩耍。
)③它们说了什么悄悄话?谁来悄悄读一读?(沙沙沙、滴答滴答、哗啦啦)④雨娃娃溜到地上,跳到哪里去玩耍?(跳到荷叶上;跳到草叶上,跳到池塘里)⑤雨娃娃还会到哪里,去干什么?(跳到池塘里,亲亲小鱼儿的小脑袋……)⑥你觉得这些雨娃娃就像什么呀?(调皮的小朋友)(4)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儿歌。
这些雨娃娃一会儿躲到云姐姐的身后说悄悄话,一会儿溜到地上来玩耍,多像一群调皮的小娃娃,我们一起读读它!(学生齐读)2.读《雨后》过渡:孩子们,雨娃娃溜到地上,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欢乐,我们快来读一读吧。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分小节读课文。
(3)再来读一读,思考:广场上都有谁在玩耍?他们都是怎么玩耍的?读一读,画一画。
(4)交流。
神奇的放大镜(修改版))
![神奇的放大镜(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dea8c965bceb19e8b9f6ba67.png)
猜对了!!这是:葡萄
小朋友,猜猜放大镜里的是什么?
猜对了! 这是:西瓜
小朋友,猜猜放大镜里的是什么?
猜对了! 这是:香蕉
• 执教者:聂柳健.
• 中班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神奇的放大镜》了解放大
镜具有放大物体影像的功能,并会正确 使用放大镜。 2、感受放大镜为观察带来的乐趣。
咦,谁掉了一颗芝麻呀? 用放大镜看一看——
原来是一只小蚂蚁啊!
字太小了,看着真累。
让放大镜来帮忙吧。 这下,看得清清楚楚了!
这是小猪的鼻子吗?
哦,原来是妈妈 衣服上的纽扣。
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
哎呀,大刺猬来啦!
好痒,好痒, 爸爸不要扎我的
脸啦。
哈哈,是爸爸毛毛的胡子呀!
放大镜真神奇, 我们再来猜猜放大镜里的是什么吧!
看谁猜得快又准!
小朋友,猜猜放大镜里的是什么?
猜对了! 这是:斑马
小朋友,猜猜放大镜里的是什么?
猜对了! 这是:金鱼
小朋友,猜猜放大镜里的是什么?
猜对了! 这是:鸭子
小朋友,猜猜放大镜里的是什么?
猜对了!!这是:孔雀
小朋友,猜猜放大镜里的是什么?
猜对了!!这是:老虎
小朋友,猜猜放大镜里的是什么?
猜对了! 这是:菠萝小Fra bibliotek友,猜猜放大镜里的是什么?
猜对了!!这是:草莓
小朋友,猜猜放大镜里的是什么?
小学四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大气压力
![小学四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大气压力](https://img.taocdn.com/s3/m/ab2b8e263b3567ec102d8ade.png)
小学四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大气压力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1、科学知识目标⑴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大气压力;⑵了解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培养目标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⑵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努力使学生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和积极尝试的探究精神,能主动完成实验,专注地参与讨论,培养相互合作的科学态度,并能体验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⑵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提出问题师:(先出示一空瓶子,盖上一张纸,用手压住)倒过来纸会掉下来吗?生:会。
(教师演示:纸掉下来)师:(再出示一装满水的瓶子,盖上一张纸用手压住)倒过来,纸会掉下来吗?生:不会。
它被水吸住了。
(师操作,纸没有掉下来)师:为什么两次的现象不一样呢?这其中有什么奥秘?这节课我们来探索这个问题?(二)、亲历探索,解决问题师:(出示一吸盘)这是什么?玩过吗?生:是吸盘,玩过。
师:怎么玩?生:可以把它吸在玻璃上。
师:还能吸在哪里?试一试。
(生活动后汇报)生1:可以吸在书上。
生2:可以吸在手上,不过一会儿就掉下来。
生3:可以吸在文具盒上。
(有金属的,有塑料的)生4:可以吸在墙上。
……师:你在哪里见过吸盘?吸在哪里?做什么用?生1:我在厨房里见过,吸盘吸在墙上,用来挂一些锅勺什么的。
生2:我在卫生间里看过,吸在瓷砖上,用来挂一些布,一些卫生间里的用品。
生3:我的房间里有。
吸在墙上,用来挂装饰品。
生4:有的司机把吸盘吸在玻璃窗上挂一个中国结。
……师:生活中许多地方用到了吸盘,来挂一些物件。
那么怎样才能使吸盘牢牢的吸在一些物体上的?它的密秘在哪里?请同学们再次玩一玩吸盘,并仔细观察。
(一会儿,学生举手)生1:我发现吸盘只是放在玻璃上是吸不住的,必须把吸盘里的空气挤走,它才能吸上去。
生2:我发现必须要把里面的空气尽量挤走,吸盘变瘪了,这时就能牢牢地吸在物体上面。
师:是这样吗?生:是。
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放大镜
![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放大镜](https://img.taocdn.com/s3/m/50e6e77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c1.png)
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放大镜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中班科学教材《神奇的放大镜》。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作用,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知道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细微的物体。
2.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科学态度。
3.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放大镜、教材、PPT、实物标本等。
学具:每人一个放大镜、教材、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细微的物体,如昆虫、植物叶片等,让学生尝试观察。
学生发现无法看清楚细节,引出放大镜的作用。
2. 讲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教师通过PPT展示放大镜的成像原理,解释放大镜如何放大物体。
然后演示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包括拿镜、调整焦距、观察等步骤。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生活中哪些场景可以使用放大镜,如何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4. 实物观察: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实物标本,如昆虫、植物叶片等,记录观察到的细节。
5. 例题讲解:教师展示一道有关放大镜的例题,如“用放大镜观察一滴水中的微生物”,让学生思考如何观察、记录。
6.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随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并记录下来。
7. 交流分享:每组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讨论如何更好地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六、板书设计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观察细节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拿镜、调整焦距、观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放大镜观察家里的植物,记录下你发现的新奇之处。
(2)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可以使用放大镜,如何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 答案:(1)观察到的植物细节:如叶子上的纹路、花朵的结构等。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 1.3《神奇的叶子》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湘教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 1.3《神奇的叶子》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7213023a6c30c2259019e64.png)
《神奇的叶子》活动设计思路:自然界里,叶子普普通通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事物之一,是现实的,触手可及的,但对他们来说,叶子又是陌生的。
学生在采集叶子、观察叶子的过程中,了解叶子的颜色、形状、大小,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叶子的用途。
在制作叶贴画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想象力,活跃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本课的活动目标是:1、培养小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热爱。
2、组织学生观察认识常见的树叶,如叶的大小、形状、颜色、用途,引导学生欣赏叶子的美。
3、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 学习适材、适形、适色的即兴创造,制作精美的叶画。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参与其中,尽量发展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活动重点:制作叶画,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难点:体会叶子的神奇。
活动过程第一阶段开题(2—4课题)一、激起兴趣导人活动大自然非常美丽,老师带来视频想不想看一看?看过你觉得美吗?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风一吹呀树叶就从树上一片一片的飘落下来了。
火红的枫叶,金黄的银杏叶将秋天装扮得更加美丽了。
同学们,课前我们搜集了很多叶子知识,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神奇的叶子世界(板书)一起去看一看。
活动准备:1 课前让学生采集落叶并搜集落叶的相关知识。
2 教师自备若干叶子和几幅叶画。
3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16开纸张大小的薄纸板以及胶水一瓶,剪刀一把、水彩笔。
4 闪光卡若干(作奖品用)。
5 课件、投影仪等。
第二阶段活动阶段(6—8课时)一、汇报交流实践活动1、叶子的颜色、形状、大小、用途。
师:同学们将采集的叶子都拿来了吗?谁愿意向大家介绍自己采集来的叶子?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小啊!大家观察一下这些叶子有哪些不同呢?看来大家的小眼睛都很亮。
大自然中的叶子五颜六色,形态万千,大小不一。
(板书)说一说你采集的叶子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是大还是小呢?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叶形(掌形、带形、心形、扇形、披针形、苹果树叶、杨树叶、卵形)。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力》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力》](https://img.taocdn.com/s3/m/fbbd3b7a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99.png)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力》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力的概念,并能够分辨不同的力;2.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掌握不同力的产生和作用;3.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感受力的相互作用,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力的概念,理解力的产生和作用。
教学难点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理解不同力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准备1.针对本节课需要用到的工具和材料(如小球、弹簧秤等),老师需要提前准备好;2.课堂上需要多次进行带有量的实验操作,学生需要按照老师的示范进行操作。
教学内容导入环节通过展示茶几上面的物品,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
知识讲解1.力的概念和分类–什么是力(定义)?–哪些现象是力的作用?–如何分类力?2.重力的作用–什么是重力?–如何感受重力?–如何利用重力?3.弹力的产生和作用–什么是弹力?–如何感受弹力?–如何利用弹力?实验操作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实验操作:1.实验一:重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不同重物的重量;–归纳,得出重力存在的现象。
2.实验二:弹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不同弹簧的弹性系数;–归纳,得出弹力存在的现象。
评价1.老师带领学生对整个实验进行评价,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团队合作能力;2.老师引导学生围绕力的概念和分类,进行讨论和发言,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程反思本节课虽然结合了实验、观察等多种方式,但是少有交互互动,效果一般。
希望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参与热情。
《神奇的大自然》教案
![《神奇的大自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241c7080eb6294dd886cdc.png)
《神奇的大自然》教案——(武汉版)生命安全教育四年级第2课盘龙一小黄萍教材分析《神奇的大自然》是四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这课在《悦纳自我敬畏生命》这单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主要研究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讲述了自然的运作法则,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食物链。
2、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写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3.向学生进行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科学自然观的教育,激起学生保护自然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生物间存在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
教学难点:学生找、写食物链。
教学准备:有关食物链的课件,生物卡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人类的妈妈。
为了能让人们更好地生活下去,地球妈妈为人类找了很多朋友,它们就是我们周围的动植物。
那么这些动植物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神奇的大自然”,一起领略生命的法则。
(板书课题)二、情景园课件出示草原、羚羊、狮子图片,感受图片、进入情境三、智慧屋1、初步认知“食物链”(1)师生问答,揭示课题。
师:青草、羚羊和狮子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生:吃与被吃的关系。
师:谁吃谁呢?生:草被羚羊吃,羚羊被狮子吃。
师:为了表示“吃与被吃”的关系,在科学上统一用箭头来表示。
箭头方向指向吃还是被吃的?“谁被谁吃”箭头就指向吃的,意思是说被他吃到肚子里了。
板书(草→羚羊→狮子)师:这些生物之间就是存在着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把它们连起来像条链子,生物学家呢把这种像链条一样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
(2)课件出示食物链概念:生物之间普遍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就像链条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的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
(3)、画出文中相关语句,并读一读。
2、进一步巩固“食物链”的认知课件出示螳螂捕蝉的动画。
师:由这段动画你想到了我国古代的哪句“谚语”?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小学美术《神奇的大树》教案
![小学美术《神奇的大树》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3be562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ee.png)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小学美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神奇的大树》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大树的生长过程、结构及特点,学会用线条和图形表现大树的基本形态。
2.学习运用水彩颜料进行色彩的搭配与渲染,表现大树的丰富色彩。
3.发挥想象力,创作一幅具有神奇色彩的大树画作,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4.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想象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但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创作时过于关注细节,导致整体画面效果不够协调。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在后续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取舍,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5.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情况较好,但仍有个别学生存在疑问。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课程进度,我计划在课后单独为这些学生解答疑问,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在水彩颜料运用方ຫໍສະໝຸດ ,教师应通过示范和指导,让学生掌握调色、渲染等基本技巧,并注意在实践过程中给予个别辅导。
-针对想象力与创意发挥,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你认为神奇的大树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创作灵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神奇的大树》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公园或学校里是否观察过各种各样的大树?”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大树的生长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神奇的大树》这节课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大树的生长过程和绘画技巧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大树进行思考,成功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但在讲授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神奇的大口袋教案
![神奇的大口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1b90da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a8.png)
神奇的大口袋教案1.学生能够听懂、理解并运用基本的英语词汇和句型,描述大口袋并使用其中的物品。
2.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语言的乐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3.学生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参与语言活动,发扬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学习与描述大口袋相关的基本词汇和句型。
2.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语言的乐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语言的乐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2.如何鼓励学生发扬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参与语言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是一个大口袋。
请学生尝试用英语描述这个大口袋,让其他同学猜测它里面会有什么物品。
2.教师出示另一张图片,图片上是一个放满了各种物品的大口袋。
请学生尝试用英语描述这个大口袋里的物品,并向其他同学介绍这些物品的用途。
二、学习新知识(3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大口袋里的物品,并让学生尝试用英语表达这些物品。
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物品,如笔、书、钥匙、水杯等。
2.教师向学生介绍基本的英语句型,如:“What’s in the bag?”、“There is a … in the bag.”等,并让学生模仿发音,并运用这些句型描述大口袋里的物品。
3.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列出一些单词和句型,供学生参考。
三、语言活动(30分钟)1.教师将一些物品放入一个大口袋中,让学生依次从中取出物品并描述它们。
2.为了增加游戏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在物品上贴上卡片,学生可以猜测卡片上写的是什么,再用英语描述这些物品。
3.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分别取出一个物品,并邀请其他小组猜测这个物品的名称和用途。
四、总结(1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今天的学习心得和体验。
五、作业1.请学生在家中复习今天所学内容,并描述家中的一些物品。
2024年幼儿园科学《神奇的放大镜》教案与反思通用
![2024年幼儿园科学《神奇的放大镜》教案与反思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2365bba7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fb.png)
2024年幼儿园科学《神奇的放大镜》教案与反思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幼儿园科学教材第三单元《有趣的观察》中的第2节《神奇的放大镜》。
本节课将围绕放大镜的基本原理、使用方法以及通过放大镜观察物体展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知道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培养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通过观察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观察物体时放大镜与物体的距离。
难点: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放大镜、各种观察物体(如蚂蚁、树叶、花朵等)。
2. 学具:每人一个放大镜、观察记录表、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在户外寻找有趣的物体,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你们觉得这些物体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如果想让它们看起来更大,我们可以使用什么工具?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向幼儿介绍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通过实例演示,让幼儿了解放大镜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对观察效果的影响。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一个放大镜,让幼儿观察并说出放大镜的组成部分。
讲解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强调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观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幼儿将观察到的物体用画笔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引导幼儿说出放大镜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神奇的放大镜》2. 板书内容:放大镜的基本原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放大镜与物体的距离观察记录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体,记录下来并画出来。
2. 答案:根据观察到的物体进行记录和绘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教学中,幼儿对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掌握程度如何?观察活动中,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是否得到提升?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让幼儿寻找更多有趣的物体进行观察。
神奇的大自然科学教案
![神奇的大自然科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c69f73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47.png)
神奇的大自然科学教案标题:神奇的大自然科学教案引言:大自然是一个充满奇迹和谜团的世界,它提供了无尽的探索和发现的机会。
本教案旨在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科学的兴趣,并帮助他们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现象。
一、目标:1.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索的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大自然中一些基本原理和现象。
二、活动:活动一:昆虫观察1. 学生分组前往校园或附近的公园,观察并记录所见到的昆虫种类。
2. 回到教室后,让学生分享他们观察到的昆虫,并用图片或手绘画展示出来。
3. 引导学生思考昆虫在大自然中的作用,并讨论它们对环境和人类有何影响。
活动二:植物实验1. 将几颗植物放置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阳光、水分等)进行观察。
2. 学生记录每天植物的生长情况,并比较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异。
3. 引导学生讨论植物对光线和水分的需求,以及它们如何适应不同环境。
活动三:气象观测1. 学生利用温度计、风速计等仪器进行气象观测,记录当天的温度、湿度和风力等数据。
2. 学生将观测到的数据整理成图表或图像,并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影响。
3. 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问题,并讨论我们如何保护环境以减缓气候变化。
活动四:地质探索1. 学生前往附近的山区或海滩等地方,观察并收集各种岩石、石头和贝壳等。
2. 学生归类和描述他们收集到的物品,并尝试使用简单工具进行石头的硬度测试。
3. 引导学生思考地质变化对地球表面形成和演化的影响,并讨论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三、评估: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2. 评估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收集学生的活动记录和思考作业,评估他们对大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四、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自然博物馆或科学中心,进一步拓宽他们对大自然科学的认知。
2. 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的科学研究项目,深入探索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或问题。
《神奇的大自然》教案
![《神奇的大自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7d9690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6b.png)
《神奇的大自然》教案《神奇的大自然》教案——(武汉版)生命安全教育四年级第2课盘龙一小吴妙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了解大自然的神奇,认识食物链,明确食物链的任一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前自主搜集资料和课上游戏及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食物链的认识和学习,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从小树立爱护环境,爱护生物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食物链,明确食物链的任一环节都不可或缺;通过课前自主搜集资料和课上游戏及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难点:通过对食物链的认识和学习,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从小树立爱护环境,爱护生物的观念。
三、教学准备1、ppt课件2、学生课前搜集濒危动物资料3、相关图片及资料四、教学方法游戏法、情景设置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五、教学过程(一)热身游戏,激趣导入1、师: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你比我猜。
(课件出示游戏规则)2、通过你比我猜游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由猜动物导入到课题。
师:大自然里有这么多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动物。
大自然是多么神奇啊!今天老师就要带领大家一起来认识认识这个神奇的大自然。
(板书课题)(二)探究深入,合作求知1、图片欣赏师:在这个神奇的大自然里,有着许多美丽的动物。
我们一起去欣赏欣赏吧!(课件出示濒危动物图片)2、激起共鸣师:同学们,这些动物漂亮吗?(生答漂亮)可惜这些动物已经濒临灭绝了。
这些动物现在生存的环境非常艰难,随时都会灭亡。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濒危动物?(生踊跃介绍课前搜集的资料)师:这些可爱的动物们就快灭亡了。
大家想想,如果它们真的灭绝了,会给我们的世界带来一些什么样变化呢?(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3、举例探讨师:其实不仅仅是这些濒危动物,就是我们身边的动物植物们,如果一旦灭绝,也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卡通形象:喜羊羊、灰太狼、青青草原)师:你们知道他们是什么关系吗?(生答)那你们希望灰太狼吃掉喜羊羊吗?(生答:不希望)可是,你们想想,如果这个青青草原上没有狼,会有什么后果?师:如果没有羊呢?如果没有草原呢?(指名回答)师小结:所以说,他们三者缺一不可,而他们也形成了一条食物链。
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放大
![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放大](https://img.taocdn.com/s3/m/bffe3c26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36.png)
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放大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放大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使用放大镜来观察小物体,如昆虫、植物细胞等。
放大镜的原理是通过特殊的透镜将光线聚焦在物体上,使得物体看起来更大。
对于中班幼儿而言,他们对于物体的大小有一定的认识,但却不了解放大镜的原理。
因此,本篇教案以“神奇的放大”为主题,旨在通过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让中班幼儿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并通过实践体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一、学习目标:1. 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2. 实践使用放大镜观察小物体,并感知物体的放大效果;3.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观察技能;4. 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放大镜2. 不同大小的昆虫模型(如塑料昆虫、蝴蝶等)3. 植物叶片、花瓣等细小物体4. 幼儿园教室或户外环境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幼儿回忆上次探索昆虫的经历,让他们回忆一下,当时他们是如何看到那些小昆虫的。
2. 观察放大镜(10分钟)教师向幼儿展示放大镜,并解释它是一种用来放大物体的工具。
教师可以用比喻的方式,比如说放大镜就像是人的眼睛一样,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小的东西。
3. 实践观察(25分钟)(1)利用昆虫模型进行实验教师给每组幼儿准备一个昆虫模型,要求他们用放大镜观察这个昆虫模型的细节,比如触角、眼睛等部位。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提出问题,例如:昆虫的眼睛有多少个?触角是什么样子的?(2)观察植物细小部分教师再给每组幼儿准备一片植物叶片或花瓣,让他们用放大镜观察细节。
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发现叶脉的纹理、花瓣的颜色变化等等。
4. 分享与总结(10分钟)请幼儿分享他们在观察过程中发现的有趣的事物,教师帮助幼儿总结他们的观察结果。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放大镜能让小物体看起来更大?并与他们之前的经验进行对比。
五、教学延伸活动:1. 亲子互动:老师可以将活动进行延伸,把幼儿的学习成果分享给家长,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使用放大镜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小物体,比如蚂蚁、酷鱼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大气压力
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科学知识目标
⑴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大气压力;
⑵了解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培养目标
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努力使学生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和积极尝试的探究精神,能主动完成实验,专注地参与讨论,培养相互合作的科学态度,并能体验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⑵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提出问题
师:(先出示一空瓶子,盖上一张纸,用手压住)倒过来纸会掉下来吗?
生:会。
(教师演示:纸掉下来)
师:(再出示一装满水的瓶子,盖上一张纸用手压住)倒过来,纸会掉下来吗?
生:不会。
它被水吸住了。
(师操作,纸没有掉下来)
师:为什么两次的现象不一样呢?这其中有什么奥秘?这节课我们来探索这个问题?(二)、亲历探索,解决问题
师:(出示一吸盘)这是什么?玩过吗?
生:是吸盘,玩过。
师:怎么玩?
生:可以把它吸在玻璃上。
师:还能吸在哪里?试一试。
(生活动后汇报)
生1:可以吸在书上。
生2:可以吸在手上,不过一会儿就掉下来。
生3:可以吸在文具盒上。
(有金属的,有塑料的)
生4:可以吸在墙上。
……
师:你在哪里见过吸盘?吸在哪里?做什么用?
生1:我在厨房里见过,吸盘吸在墙上,用来挂一些锅勺什么的。
生2:我在卫生间里看过,吸在瓷砖上,用来挂一些布,一些卫生间里的用品。
生3:我的房间里有。
吸在墙上,用来挂装饰品。
生4:有的司机把吸盘吸在玻璃窗上挂一个中国结。
……
师:生活中许多地方用到了吸盘,来挂一些物件。
那么怎样才能使吸盘牢牢的吸在一些物体上的?它的密秘在哪里?请同学们再次玩一玩吸盘,并仔细观察。
(一会儿,学生举手)
生1:我发现吸盘只是放在玻璃上是吸不住的,必须把吸盘里的空气挤走,它才能吸上去。
生2:我发现必须要把里面的空气尽量挤走,吸盘变瘪了,这时就能牢牢地吸在物体上面。
师:是这样吗?
生:是。
生3:要吸在比较平的物体上,不然会掉下来。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
为什么把里面的空气挤走就能使吸盘牢牢吸在物体上呢?这是因为我们地球上有一层厚厚的大气,在大气中的物体都会受到大气压力的影响。
把吸盘里面的空气挤走,就只有外面的大气产生压力,把吸盘牢牢压在物体上。
如果是不平的物体表面,空气就会进去,吸盘就会掉下来。
那么吸盘吸在物体上后到底能挂多重的物体呢?(吸力有多大)
生:可以做实验来看一看。
师:我们把吸盘吸在瓷砖上。
猜一猜能挂多少瓶矿泉水(550毫升一瓶)。
(学生猜测,教师填写下表)
组别:
猜测瓶数:
实际瓶数:
师:实际操作时要怎样做,才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
生1:把吸盘吸在瓷砖上要尽量挤掉里面的空气。
生2:放瓶子时要小心,一个一个地放。
师:小组活动时还要注意分工合作。
如果放7瓶,吸盘就掉下来,说明能挂几瓶?生:6瓶。
师:比一比,哪一组同学合作的好,做得又快。
做好的小组派代表来填写表格。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同学们观察表中数据,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实际的瓶数大多数比猜测的多。
生2:令我们大吃一惊。
生3:超出了大家的预料。
生4:都不一样。
生5:全都增加了。
师:确实让我们预料不到。
但这却说明了什么?
生1:说明了吸盘的吸力很大。
生2:说明了大气压力很大。
师:小小吸盘,大大吸力,这全是谁的神力?
生:大气压力的神力。
师:吸盘吸在什么样的物体上挂的物体多呢?下面请每个小组分别把吸盘吸在玻璃和木板上,看一看分别能挂多少瓶矿泉水。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做好的小组派代表填写表格)
师:观察以上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吸盘吸在玻璃上挂的矿泉水比木板上多。
生2:我发现第一组和第九组在木板上数据相差太大。
师:请这两组同学把木板拿上来让大家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1:第一组的木板比较粗糙,第九组的木板用油漆漆过,很光滑。
生2:我发现吸盘吸在光滑的物体上挂的东西多。
师: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粗糙的木板,空气能进到吸盘里,而光滑的物体空气进不去。
师:对!空气进到吸盘里面,里外都有了大气,这时就不能把吸盘牢牢压在物体上了。
请再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生:第11组为什么在木板上是零瓶。
师:请第1组和11组的代表把木板给大家看一看。
并说说你们的做法。
生1:他们的木板都很粗糙。
生2:开始我们把吸盘吸在木板上就掉了下来。
后来在吸盘上搞了一点水就吸上去了。
但只挂了一瓶就掉了下来。
生3:因为我们的木板太粗糙了。
所以吸盘根本吸不上去。
师:说的很好。
做实验时要尊重事实,我们学科学就应该实事求是,但要找出原因。
现在,谁能解释一下开始上课时所做的实验。
生1:第一次空瓶里外都有空气,所以纸会掉下来。
生2:当瓶里只有水没有空气时,倒过来后大气压力托住了纸片。
师:对!在装满水的瓶子倒过来纸不会掉下来,主要是大气压力压住了纸片,而不全是被水吸住的缘故。
是谁发现了神奇的大气压力呢?请同学阅读课文74页有关资料——马德堡半球实验。
(小组阅读后)
师:这里有两个大小一样的吸盘。
你能利用它们来体验一下马德堡半球实验吗?生:能。
把两个吸盘放在一起挤走空气,就成了马德堡半球。
(指名两个小女生来拉,拉不动。
另叫两个个子大点的男生,使了很大的劲终于拉开了。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大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想不到它有这么神奇,用了十六匹马才拉开,大气压力太大了。
师:生活中什么地方应用了大气压力呢?请同学们讨论课文75页有关事例。
师:饮料是你吸上来的吗?
生1:不是。
吸饮料时,大气压力把饮料压入吸管,我们就喝到了饮料。
生2:打针时大气压力也帮了大忙。
生3:给金鱼缸换水时,把管中注满水,一头放入缸中,大气压力就会把水压到管中流了出来。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大气压力?
(生小组讨论后)
生1:我们用的钢笔。
吸墨水时,把里面的空气挤掉,放开手,大气就把墨水压进笔管。
生2:我们用的中性笔芯,用了一种液体封住油墨,大气压住这些液体,油墨就不会倒流出来,而是一点一点往下压。
师:见过茶壶吗?为什么盖上有一个小孔?
生:这个小孔是让大气进去,产生的大气压力把茶水倒出来。
师:通过以上的探究你有什么体会和感想?
生1:大气压力无处不在。
生2:我觉得大气压力很有趣很好玩。
生3:现在我知道吸饮料不是吸上来的,而是被大气压力压上来的。
生4:大气压力太神奇了。
生5:我觉得大气压力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对人类的帮助很大,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
(三)、拓展延伸,深化问题
师: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如打点滴时,用玻璃瓶为什么比用塑料袋多一个小管子?高压锅又是应用了什么原理把食物压熟的呢?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找一找什么地方还应用了大气压力原理,并查阅资料解释其中的现象。
此外,你能利用大气压力原理制作一个小制作吗?课外时间试一试。
教学反思:
大气是学生熟悉的一种气体。
但是它却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于大气压力更是无法想象其存在。
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大气压力的存在,本课进行了两个实验活动,即在玩一玩吸盘中发现被牢牢吸在物体上的密秘;又通过猜测和实际挂一挂的活动,亲身体会到一个小小吸盘,却有大大吸力的神奇所在——大气压力的存在。
选择有结构性的活动材料。
木板、玻璃、瓷砖,吸盘等材料是学生很熟悉的物体,在选择木板时有意识的选择了表面比较粗糙的和表面油漆过很光滑的。
在活动中,学生发现同是木板实验数据却相差很大,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冲突,引发了思考:只要是在光滑的物体表面,并尽量挤走吸盘里的空气,就会让吸盘牢牢地吸在上面。
这同时也体现了大气压力神奇的一面,从而让学生深深体验到科学的无穷魅力,以及学习科学的乐趣,培养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此外,选择挂的物体用什么材料也进行了探索。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从安全和易准备两个方面考虑,选择了饮料瓶来做所挂物体,不仅能让学生准备,而且也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