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思考题及答案10.1说课材料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题目及答案讲课教案

社会心理学题目及答案讲课教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参考题目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变量:指一个具体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大小能够视察和测量。

变量一般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的变量,以确定对其心理或行为的影响。

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行为反应。

3、信度 :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量的分数是渴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就是可信的。

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得到类似的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可信的。

4、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的参加生活。

一句话,通过社会化使个体从自由人变成社会人。

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

5、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当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6、角色期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对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绝对的希望,称之为角色希望。

7、态度8、社会知觉:心理学术语,指具有社会意义的那种知觉,而社会意义是离不开人的,所以社会知觉也称人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包括个体自我的知觉,对群体成员和群体本身的知觉。

9、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人们交往中这种比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人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因。

在与他人接触中,对初交者形成印象,所根据的材料往往在时间上有绝对间隔,因而材料出现的次序对于印象形成作用不大一样。

人都根据间隔段后面的材料形成印象,这种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10、第一印象: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而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

11、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指对他人知觉的一种偏差倾向。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反之也一样,如果一个人被认为是坏的,所以他就被消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就被赋予其他不好的品质。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答: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社会心理学试图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哪三个阶段?答:1、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古代一直到19世纪上半叶,是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准备阶段,主要依据主观思辨和猜测去阐明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这一时期理论的系统化和条理化直接为后来社会心理学的各理论流派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2、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是人类社会发生重大历史变化的时期,真正可以说是社会心理学形成标志应该是1908年应该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不约而同出版了同名教科书《社会心理学》,这一时期,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有三大理论来源,及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3、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上世纪20年代起,社会心理学开始走向科学,进入确立期。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

3、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答:社会心理学形成标志应该是1908年应该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不约而同出版了同名教科书《社会心理学》。

4、为社会心理学诞生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的理论是哪些?答:一条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另一条来自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源于人的本性,人的社会等级是由人内在的心里气质决定的。

5、社会心理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答:1924年奥尔波特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一书。

6、什么是社会认知?它有哪些特点?答: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认知的特点:1、直接性;2、整体性;3、选择性;4、防御性;5、惯性。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景的重要性。

(当同学考我一个较难的问题的时候,我答不上来,我就会认为他知识比我丰富,但这是内在的因素,喜欢的这一情景中的外在我对她的第一印象是严厉Luce和Raiffa设计的一种情景,用以研究在利益冲突情况下人们的选择。

(两个人逃课,老师想他们都承认错误,于是分开谈话。

都承认那么他们俩都扣平时分5分,如果都不承认那么扣2分,如果一个承认一个不承认,那么承认但很难做决定,犹豫了半天,我觉得我的核心特质是优柔寡断,很难改掉)(一个人想去抢行人的钱人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在对方拒绝之后,紧跟着提出一个很小的要求,这时候小要求被满足的可能性增加。

给我买MP3而是被看作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在企业的某一项目小组的任务执行中,领导把每个组员都进行分别谈话说你是个非常有潜力的人,我很看好你。

这样,整那么就发挥不出这么好的效(我失恋了,很伤认为在某些情境中,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个体越来越难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行为,而是集中注意于团体情境之上。

影响:个体责任感的丧失和对团体的敏感度增加。

原因:匿名性、自我意识下降。

最重要的是个体责任感的丧失(例:行深入思考时,更多的使用“中心途径”,即关注论据。

当人们不花太多时间去推敲信息内容时,更多采用“外周路径”,即关注不用深思的外部线索。

广告中,大多用的是“外周路径”。

卖防晒霜的广告,强调的是买了他们的产品能阻挡紫外线对皮肤的上海并有滋润嫩白会做外部归因:我工作是因为奖金高。

如果没有奖金,人又会做内部归因:我工作是因为我有兴趣。

个体将成就归因与内在兴趣而非外在奖励。

给一个内在兴趣高的人外在奖励会使其密的接触;团体内部有合作且有成功的机会;团体内部有支持平等的规范)下,对立团体间的直接接触可以减少其存在的偏见。

(比如我和一个同学的关系很紧张,在一次偶然的班级聚会上,大家都玩high了,然后我开始和她交流,发现她没我想的那么难相处,最后关系挺融洽)方案:定期举办一些公司聚会或交流会,给雇员与雇员之间有个直接接触的机会,为态度是在事实发生之后,用来使已经发生的东西产生意义的工具,而不是在活动之前指导行动的工具。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及答案10.1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及答案10.1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1.名词解释:*(1)社会答: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由在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

*(2)文化答: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3)人格答:人格是一种内在力量的持久组织。

它帮助个人决定在各种情境下的反应,因此行程包括内隐与外显过程在内的行为的一致性。

*2.简述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行为作为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具有如下特征:(1)社会行为是对包括他人行为在内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同时又能够成为他人行为的刺激。

即社会行为既具有主动性又具有受动性,并且也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互动性。

(2)社会行为是包括内在体验过程和外部表现过程的“连续统”,即它既具有内隐性又具有外显性。

内在的体验过程是外在的表现过程的基础、潜在状态,或准备阶段。

(3)社会行为的主体既包括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也包括由这些个体组成的规模不等的群体,即它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

社会行为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个体受他人或社会影响而产生的行为;二是那类既由个体所体现同时又为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所共有的行为;三是那类由各种有组织或无组织的群体所表现的行为。

第二章*1.列举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研究取向(学科)。

答:社会心理学三种研究取向的三大母学科是三种不同性质的学科,社会学属于社会科学,心理学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而文化人类学则是完全的人文学科。

2.列举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拓展方法。

答:(1)一般方法: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现场研究法(包括访谈法和观察法)、文献研究法。

(2)拓展方法:博弈论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电脑模拟研究法。

第三章1.名词解释:社会化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了解社会规则和约束,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及文化,逐步完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程。

*2.简述影响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因素答:(1)家庭。

社会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社会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1 人格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都注重对个体的研究,但是他们各自侧重个体行为的不同方面,你如何区别这两种学科在研究重点上的基本差异?2 为什么大多数人容易犯基本归因错误?3 低估社会情境的力量的倾向会导致哪些负面的结果?第二章1 假设你想研究玩暴力视屏游戏是否会导致青少年攻击性上升,你将怎样运用观察法,相关法和实验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各是什么?2 假设你最近看到一个研究,在老年人的活跃性(他们阅读报纸,玩扑克牌,做填字游戏等的频率)和其衰老速度(他们经历了什么程度的记忆丧失)之间发现了一种负相关。

人们在智力上越活跃,其衰老程度就越低。

研究者们出结论说,保持智力活跃有助于人们预防衰老。

这是一个可靠的结论吗?还有别的解释该研究发现这种相关性的方法吗?3 社会心理学家的基本困境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是一个困境?第三章1 列出几个自动化思维对人类有益以及有害的例子,如果你能设计出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你会对其自动和控制性思维的运作方式做何改变调整呢?2.老师为什么会产生对孩子们在学业上的表现的错误预期呢?这种预期是如何导致自证预育的昵?3,想像一个高中生正在做申清哪所大学的决定。

给出几个例子来说明在形成对不同院校的印象以及决定申请哪所学校时,学生是如何运用可用性、代表性以及锚定和调整法则的。

4.假设你应邀制定一项计划来帮助大学生改善思维,并克服许多本章所讲的间理。

你会怎样做?第四章1.思考内脸人格理论的“阴暗面”。

有些时候,当我们遇到某些入、他们自身的某些方面会令我们产生刻板印象。

这样的I}板印象有内隐人格的成分吗?也就是说,我们会相信仅因为一个人是某种特定群体的成员,就可以用特定的人格特征去形容他或她吗?为什么会这样呢2 想想你对某个人的第一印象。

比如当你遇到你的大学窒友,或当你外出赶赴第一次约会(尤其是与亲未谋面的人的第一次约会)时的情形。

你将会在多大怪度上依毅于性格归因以形成对那人的初步了解呢?到底你是准确的还是一致性偏见在起作用呢?3.当我们感到受到威肋旧寸,我们常常会求助于公正世界的信念这一防卫归因(坏事都会发生在其他人身上,因为他们犯了我们不会犯的钳误)。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社會心理學》思考題1. 心理學與“算命”最大的區別在哪裡?心理學是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人們的心理活動,而算命只是經驗之談。

心理學的兩大分支各有什麼特點?心理學的兩大分支:(1)生理心理學- 從人的生理變化了解人的心理活動。

(2)社會心理學- 從人的社會行為了解人的心理活動。

2.“雙關”對社會知覺有甚麼影響?請從實際生活中找出一個例子加以說明。

知覺的背景和物件互相重疊、完全相同、或互成對象,又互成背景。

例子:一件事有兩種看法,在美女與醜婦的圖畫中,有人看見的是美女的側面,而有人看見的會是醜陋的老婦。

3. 舉例說明知覺的整體性給工作或生活帶來的影響。

(例如:商標品牌)知覺對象中的關鍵性的,強的成份,對知覺的整體性心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非關鍵性的,弱的成份往往被掩蓋,發揮不了作用。

這是一種掩蓋現象。

商標品牌防侵權三措施:(1) 儘量不用外文譯音為商標定名--- 避免知覺的整體性對消費者產生負面影響。

例子:TASHIBO, TOSHIBO, TOSHIBA, TOSHIBI, TOSHIBO 消費者很難辨別真正的東芝品牌。

(2) 儘量讓商標的每一個字都有強的效果--- 避免掩蓋心理的不良影響。

例子:雙妹嘜(3) 注冊商標、保護商標--- 避免相似的是同一整體的因素影響。

(除把商標註冊外,還把所有與自己商標近似的商標全部註冊。

)例子:除了把“麥當勞”的名稱註冊,還把“麥當當”、“麥當那”等一起註冊。

4. 思維有什麼特點?思維有哪幾種形式,各有甚麼表現?思維是事物的一般屬性和內在的聯繫在大腦中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維層次越低,概括水準越低,對事物的認識越具體,越直接;思維層次越高,概括水準高,更易進行間接的抽象思維。

思維的基本形式有四種:(1) 直覺行動思維(先學前期,即1至3歲期間)(a) 這種思維是直接的,即是在感知具體事物中進行的。

(b) 這種思維是在行動中進行的,行動一停止思維活動就不再進行,也就是說單憑這種思維個人無法計劃行動,也無法預見後果。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Table of Contents内容简介目录第1章社会心理学导论1.1复习笔记1.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2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2.1复习笔记2.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3章自我3.1复习笔记3.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4章社会认知4.1复习笔记4.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5章社会行为5.1复习笔记5.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6章态度与偏见6.1复习笔记6.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7章人际关系7.1复习笔记7.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8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8.1复习笔记8.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9章团体与领导9.1复习笔记9.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10章健康心理学10.1复习笔记10.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11章文化心理学11.1复习笔记11.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12章积极心理学12.1复习笔记12.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1章社会心理学导论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表1-1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考点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表1-2社会心理学的定义2社会心理学与常识(1)联系一定程度上,社会心理学可以用常识来说明,但常识有时未必正确。

(2)区别①常识是理性的产物,而社会心理学中的人类行为具有非理性特征。

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常识不同。

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表1-3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考点三:社会心理学简史1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而宣布了现代心理学的诞生。

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各个理论流派的理论发展最为迅速。

行为主义(第一势力)、精神分析(第二势力)和人本主义(第三势力)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三个流派。

2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表1-5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2课后习题与详解1怎样理解社会心理学知识与常识的关系?答:(1)社会心理学的界定①J.L.Freedman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0章 文化心理学)【圣才出品】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0章 文化心理学)【圣才出品】

第10章文化心理学10.1复习笔记一、文化心理学概述(一)文化与文化心理学1.生活在不同文化规范下的人所具有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深深地根植于当地的文化传统之中。

关于文化的界定有不同的看法:(1)文化(culture)是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的思想、信念及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总称,文化对人的心理与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2)文化是特定的生活方式(way of life):这是Berry(1992)等人提出的一种观点,它主要强调文化和活动或行为的联系,认为文化包含衣食住行、经济生活和迁移方式、个人和家庭的活动、政府形态、福利宗教与科学艺术,以及生活圈子等。

(3)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主要强调文化的历史传承,认为文化代表了一群人的传统。

(3)文化是一种规范:它代表了一些规则和规范,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4)文化是一种结构:它强调文化中的社会或组织成分。

(5)文化是一种心理概念:文化是一种人工环境,它与个体的自我认同,内我概念,心理表征以及意义系统等联系在一起。

2.文化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最新研究领域之一,它是研究心理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文化和心理之间互相整合的机制。

(1)从概念上讲,文化心理学有两个最基本的前提:①认为人类的生活(包括人类的心理机能)受制于自身所生活的社会文化情境;②认为文化本身又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结果。

(2)文化心理学的目的在于检验现有的有关文化影响的理论和假设,揭示与文化相关的一些特殊现象,以及发展出一些新的有关文化的理论。

(二)文化心理学的范畴文化心理学的范畴很广泛,关注的是社会文化的特征及其运作方式,它包括以下一些关注文化影响的学科:1.文化人类学最早对文化感兴趣的是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者就开始用现象学的方法探讨文化影响的问题。

他们以文化传播的模式为主线,总结出了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的四个特点:(1)文化的影响具有选择性:当两种文化接触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文化成分互相交流。

(0029)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0029)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0029)《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一、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错误的划“×”)1.人到老年,个体的社会化不再继续进行。

()2.团体的凝聚力越大,从众行为也越常发生。

( )3.在面部表情中,微笑是很重要的,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就说明了这一点。

( )4.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史中,最早以社会心理现象作为讨论的中心课题的,是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派。

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M.拉扎鲁斯和语言学家H.施坦塔尔。

()5.反向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文化的过程。

()6.大众传播媒介指的是人们用来进行沟通信息的各种通讯与交往手段,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等。

它既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其消极作用。

()7.个人的面部表情是先天的,与后天环境无关。

()8.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

()9.事后诸葛亮在社会心理学上被称为证实偏差。

()1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是一个人的态度的形成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11.军人入伍后、罪犯入狱后都要接受新的教育,建立新的价值观体系,这是再社会化。

()12.“爱人者,人恒爱之”说的是人际交往的功利原则。

()13.人们常常认为他人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一致,这是一种虚假一致性偏差。

()14.“众人拾柴火焰高”说的是群体活动人数对活动效率的影响。

()15.群体规范对群体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16.我国古代寓言《乌龟和兔子赛跑》的故事,说明了动机比能力更重要的道理。

()17.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8.领导提的建议和意见一般都会被大家认可,很少有人反对,这是从众现象。

()19.流行亦称时尚、风尚,平时讲的“热”、“时髦”、“时狂”等都是流行的不同表现形式。

()20.人们常讲的"望梅止渴",就是由于语言的参与而发生暗示作用,这说明暗示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发生着很大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1.名词解释: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学2.简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3.简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4.简述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5.简述社会心理学各派理论的基本观点6.简述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其主要代表人物7.简述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与趋势8.试运用社会学习理论来解释生活中的社会心理实例。

9.理解社会交换理论对在日常生活中的解释人际关系的价值。

10.比较几种不同的认知理论11.分析自身的角色组合、遭遇的角色冲突及其解决途径。

12.深入理解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及其在解释自身与周围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价值,并尝试运用该理论来解释3个社会心理实例。

第二章社会化名词解释:社会化、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反社会化、反向社会化、社会比较、亚社会认同自然人如何变成社会人?个体发展过程中受到哪些社会因素影响?个体的社会化结果为什么不同?社会化究竟是怎样的过程?社会化与个性化是怎样的关系?就某个社会化问题阐述个人的看法。

你如何看待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期?第三章自我意识1.名词解释:自我、主体自我、客体自我、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个体自我、关系自我、集体自我2.举例阐述自我的特性。

3.如何促进自我的完善与发展?第三章社会认知1.什么是社会认知、社会知觉?为什么说社会知觉比对物知觉更困难?2.试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印象形成过程的确存在中心品质。

3.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有哪些?如何解释各种认知偏差?4.认知启发导致的社会认知误差有几种?5.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有哪些?6.什么是刻板印象?举例说明刻板印象在社会现实中的不良影响。

7.什么是归因?请结合具体事例,尝试运用不同归因理论追寻事情的真正原因。

8.联系生活实例,思考在归因过程中会出现哪些偏差以及如何避免。

9.如何进行印象管理?10.行为主义和认知派如何解释印象形成的?第四章社会态度1.什么是态度?2.态度形成包括哪几个阶段?3.各态度改变的理论主要有哪些观点?结合实例说明。

《社会心理学》解答论述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解答论述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解答题及答案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奥尔伯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2)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艾尔乌德):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

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从古代——19世纪上半叶。

(0-19.5)准备阶段,主要依据思辨和猜测去阐明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2)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19.5-20.0)德国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3)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20世纪20年代——现在。

(20.20-现在)3、社会化人类个体在社会环境下,从生物人、野蛮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涉及了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

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4、社会化的分类纵向划分:1、基本社会化2、预期社会化3、发展社会化4、再社会化5、反向社会化横向划分:1、习得基本生活常识2、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3、掌握劳动职业技能4、政治社会化5、性别角色社会化5、社会化的途径(1)遗传。

遗传是社会化的物质基础(2)社会环境与教育:B、家庭C、学校D、同辈群体E、大众传播媒介A、社会文化6、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认识自己的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智力、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白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的认识。

由此,可以把自我意识分为生理(物质)自我、心理(精神)自我、社会自我。

7、自我意识发生与发展的标志:(1)物-我知觉分化(2)人-我知觉分化(3)有关自我词的掌握8、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1.名词解释:*(1)社会答: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由在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

*(2)文化答: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3)人格答:人格是一种内在力量的持久组织。

它帮助个人决定在各种情境下的反应,因此行程包括内隐与外显过程在内的行为的一致性。

*2.简述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行为作为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具有如下特征:(1)社会行为是对包括他人行为在内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同时又能够成为他人行为的刺激。

即社会行为既具有主动性又具有受动性,并且也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互动性。

(2)社会行为是包括内在体验过程和外部表现过程的“连续统”,即它既具有内隐性又具有外显性。

内在的体验过程是外在的表现过程的基础、潜在状态,或准备阶段。

(3)社会行为的主体既包括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也包括由这些个体组成的规模不等的群体,即它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

社会行为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个体受他人或社会影响而产生的行为;二是那类既由个体所体现同时又为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所共有的行为;三是那类由各种有组织或无组织的群体所表现的行为。

第二章*1.列举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研究取向(学科)。

答:社会心理学三种研究取向的三大母学科是三种不同性质的学科,社会学属于社会科学,心理学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而文化人类学则是完全的人文学科。

2.列举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拓展方法。

答:(1)一般方法: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现场研究法(包括访谈法和观察法)、文献研究法。

(2)拓展方法:博弈论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电脑模拟研究法。

第三章1.名词解释:社会化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了解社会规则和约束,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及文化,逐步完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程。

*2.简述影响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因素答:(1)家庭。

家庭式个体早起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和起点,家庭环境之下的社会化的质量和效果将为个体以后的社会化奠定基础。

儿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家庭内部的教育和父母的思想以及家庭内部的关系特征都对儿童的性格特征和社会交往特点产生影响。

学前期儿童的成长状况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器以后的社会化进程。

次级社会化阶段中家庭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仍会继续,个体将在自己独立的家庭中扮演丈夫、妻子等各种新的社会角色。

总之,大部分个体终其一生都无法脱离家庭的影响。

(2)学校。

学校是在现代社会中对个体社会化影响最大的力量。

在学校里个体将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各种知识、技能、价值和行为规范。

学校中进行的社会化对个体的知识储量、技术水平、价值观和人格规范的塑造和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儿童在学校中有利于他们理解角色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学校中的集体类活动尤其是竞赛类活动利于学生通过他人的评价来纠正自己的行为。

(3)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由一群在年龄、兴趣爱好、地位、价值观等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个体组成的关系相对亲密的群体。

这类群体往往是非正式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变动性。

同辈群体的特征一是有明显非主流性;二是强烈的自我认同意识;(4)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以报刊、广播、电影、互联网等媒体和信息工具,面向大众的信息沟通方式。

大众传媒逐渐成为社会化的主要力量。

电视中的人物形象时常会成为儿童积极模仿的对象,因而传媒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使人们有效的了解社会信息并以一种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认可为社会所公认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一方面带有暴力等色彩的电视不可避免的会对个体的社会化产生不良影响。

(5)职业团体。

职业团体是对所有的劳动部门和组织的概化表述。

职业团体将个体此前在社会化的学习过程中接收到的大部分内容纳入到一个应用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狭小领域,个体将会被一种全新的规则改造。

由职业团体所赋予的独特的价值理念将会对个体的继续社会化产生重要影响,并会催化个体价值观念的稳定和成熟。

不同职业团体提供的培训机会也是个体急需社会化的重要渠道。

第四章1.名词解释:*(1)社会动机答:社会动机是指引起、维持和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在相同活动中,不同个体的行为及其效果可能各不相同,导致这种差异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就是动机。

个体的一切活动都由一定动机所驱使,动机是社会影响和个体行为的心理中介。

(2)侵犯和侵犯动机答:侵犯是任何一种以伤害另一企图躲避这种伤害的生命体为目的的行为。

侵犯动机就是指向伤害其他生命体的动机。

(3)利他主义和利他动机答:利他主义指一种不指望任何酬赏,并且处于自由意志的有益于他人的行动,即一种自愿和自择的助人行为。

利他动机是出于利他主义目标的一种社会动机。

(4)亲和动机答:亲和动机又称结群动机,指个体害怕孤独而愿意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友好、协作的练习的一种内心欲望。

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愿意归属于某个群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和赞赏。

(5)成就动机答:成就动机是追求成功的动力,即成功的达到某种卓越水平的动力。

成就动机是指对成就的欲求,它是人们在后天生活中后天习得的,很大程度上由个体所接受的教育和身处的文化环境所决定。

它是一种相当稳定的人格特征。

一个人成功动机高低的标准在于他是否追求和努力实现自认为有价值的目标,在于他是否渴望成功和超越他人。

*2.简述动机的特性和功能答:(1)动机的指向性。

由动机驱使的个体的一切社会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它使个体行为具有方向性。

分析个体动机的作用时,先要确定动机的方向。

(2)动机的强度。

不同性质的动机可以对个体具有不同的意义,产生出强度不同的推动力量,即动机有强弱之分,这取决于个体对相应需要的迫切程度。

个体的行为由其系统中强度最大的动机所决定,称为主导动机或优势动机,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方向和性质。

(3)动机的清晰度。

动机的清晰度是指个体对可见到的或可预见到的某一特殊目标的意识程度、个体选择行为的自觉程度和可以测查的语言行为是衡量某一个体的动机的清晰度的两个指标。

(4)动机的更替性。

动机的更替性是指一个动机可能为另一个动机所代替,也成为动机的可转换性。

同一时期个体会同时产生和存在多种不同性质的动机,它们相互抵触并发生冲突,形成“动机斗争”,强度较低的动机被强度较高的动机所取代,产生动机更替,使得人的行为不断变化。

(5)动机的活动性。

是指个体形成某种动机后,能对其行为发生推动作用,表现为对其行为的发动、加强、维持,直至终止。

(6)动机的复杂性。

动机的复杂性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动机与行为之间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二是个体内心存在的动机和他口头或书面表述出来的动机往往不符;三是个体内心实际起作用的动机与他本人意识到的动机常常不符。

第五章*1.简述社会认知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答:社会认知是指以他人为对象而进行的认知活动过程,即了解他人、分析判断他人和推测解释他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

社会认知具有以下特点:(1)认知的选择性。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由于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个体对信息接收能力的有限性,个体不能接受所有的信息,只能有选择的接受一部分信息,同时拒绝一部分信息。

(2)认知反应的显著性。

在一定的社会袭击下,个人的心理状态会发生某些变化,这种变化会随着个人对社会刺激的意义所理解的程度而转移,对自己有利害关系时,认知反应十分显著。

与自己无关或关系不大时,心情变化很少。

(3)社会认知的防御性。

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对外界环境保持平衡。

选用认知机制来抑制某些刺激的过程,目的在于维持自我的完整性和同一性。

不同情绪状态下个体会有不同的反应。

(4)社会认知的完整性。

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人们倾向于将所获取的信息系统化和规则化,以形成完整的认知印象。

2.简述影响人际认知过程的规律性机制。

答:(1)首因效应。

是指在认知过程中,所感知道的信息常是有先有后的,想俺知道的信息往往对认知过程具有较大的影响,能够决定最初印象的形成以及之后的认知与交往,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

(2)近因效应。

在人际认知过程中,新近感知到的信息对认知过程同样具有影响作用,能够改变以后的印象并促使新的印象的形成,这种影响作用称为近因效应。

(3)标签效应。

是指在认知所感知的信息中,其中某些信息会比其他信息对认知过程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能左右和改变认知形成的整体印象,这类信息称作中心特征,其所具有的影响作用就是标签效应。

(4)晕轮效应。

在认知的过程中,有时所感知到的不全面的信息能起到一种以偏概全的作用,使得认知者根据这些片面的信息通过联想而形成关于他人的完整印象,这种影响作用即成为晕轮效应。

(5)隐含人格。

是指在人们头脑中所存在的、在经验情境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不同性格特征和人格类型的人的各种看法和猜想。

它往往是无意识的,较少被明确的表达出来。

(6)刻板印象。

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在经验累积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不同社会身份、地位的人的各种看法。

具有较强的文化承传性和历史持久性,能代代相传。

第六章*1.简述态度的构成要素。

答:态度是以情感、行为一项和认知信息为基础,根据某个评价维度对刺激所做的分类。

构成要素有:(1)情感成分。

包含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情绪与情感,是一种内心体验。

(2)行为意向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

此行为意向还不是行动本身,而是做出行动之前的思想倾向。

(3)认知成分。

指的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想法,包括了解的事实、掌握的知识以及持有的信念等。

认知因素带有好坏的评价与意义叙述的成分,内容包括个人对某个对象的认知与理解以及赞成或反对。

2.简述造成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条件与因素。

答:(1)态度的一般性和行为的特殊性。

(2)社会规范。

(3)动机、能力等个人心理因素。

(4)情境压力。

(5)价值与代价。

第七章*1.简述人际沟通的特点以及有效人际沟通需要具备的能力。

答:(一)人际沟通的特点:(1)人际沟通双方均为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的主体。

(2)人际沟通能够调整双方的行为和关系。

(3)人际沟通是符号沟通。

(4)人际沟通是角色沟通。

(二)人际沟通需要具备的能力:(1)对沟通符号的理解和应用。

(2)畅通的沟通途径。

(3)角色的认知和扮演。

(4)完善的自我。

(5)对沟通的认知能力。

*2.名词解释:人际关系答: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结成的心理关系,它表现了个体间根据相互满足需要的程度而产生的心理上的亲疏远近。

得到一定的满足,人际之间就喜欢亲近,反之则疏远。

第八章1.简述互动、角色与社会的关系。

答:互动理论和角色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社会互动、社会角色与群体或社会之间的关系。

社会秩序可分为两种基本取向,即个人取向和集体主义取向,前者的社会秩序源于个人互动,后者的社会安排则决定个人行为,社会角色是社会结构安排在个人身上的反映,它与个人的地位、权利、义务紧密相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