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雷雨》(节选)公开课教案高品质版
《雷雨》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雷雨》教案一、教材分析1. 教材名称:《雷雨》2. 教材主题:《雷雨》是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家族悲剧的展示,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崩溃,同时也表现出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与抗争。
3. 教材目标:通过对《雷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封建社会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 人物角色分析:对《雷雨》中的主要角色进行深入分析,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进一步理解剧作的深意。
2. 剧情分析:对剧作《雷雨》进行整体分析,探讨其中的主题和寓意,了解曹禺透过剧作所呈现出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关系。
3. 艺术形式欣赏:结合对剧作的理解,欣赏相关的电影或舞台剧演出,感受不同演绎方式对剧作的诠释。
4. 文化背景了解:通过对《雷雨》中反映的封建社会背景的了解,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婚姻观念和性别观念等方面的变革和冲突。
5. 文本解读与讨论:对剧作中的重要场景和意象进行解读,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辩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法:通过讲解剧作的背景、人物关系及主题等内容,引导学生对剧作进行理解和思考。
2. 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 视听欣赏法:通过欣赏相应的电影或舞台剧演出,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演绎方式对剧作的诠释。
4. 角色扮演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剧中的不同角色,通过演绎来深入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雷雨》的兴趣。
2.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你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封建社会有哪些了解?”步骤二:人物角色分析1. 指导学生阅读剧作,并针对每个人物角色进行分析和讨论,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2.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角色,并展示出他们对角色的理解。
《雷雨》(节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雷雨》(节选),了解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提高对人性、家庭、社会问题的认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雷雨》(节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深入剖析作品中复杂的人物性格和心理。
(2)理解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和批判。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雷雨》(节选)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雷雨》(节选),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教师随机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重要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作品。
4. 欣赏评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谈谈对《雷雨》(节选)的整体认识,以及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推荐一篇鲁迅的其他作品,并简要介绍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雷雨》(节选)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雷雨》(节选)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雷雨》公开课教案
《雷雨》公开课教案教案概述:本节公开课主要围绕中国现代戏剧作品《雷雨》展开,通过分析剧本的主题、情节以及人物形象来引导学生了解该剧的艺术特色和社会意义。
课堂活动包括剧本解读、角色扮演和讨论,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案内容:一、热身活动(5分钟)1. 让学生回顾一下戏剧的基本定义,并找出他们所熟悉的中国经典戏剧作品,简要介绍这些作品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二、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雷雨”这个标题所能带给他们什么联想,以及这个标题可能暗示了什么主题。
2. 提问:“你们了解《雷雨》这个戏剧作品吗?它是由谁创作的?”指导学生了解《雷雨》是由曹禺创作的,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滩一家大宅院的悲剧故事。
三、剧本解读(15分钟)1. 分发《雷雨》剧本的部分片段给学生,让他们自行阅读,并理解其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引导学生分析剧本中的主题和社会背景,包括家庭伦理、爱情、权力斗争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分析观点,并与全班一起进行讨论。
四、角色扮演(20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对话进行模拟表演,要求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剧情和人物形象。
2. 每个小组表演结束后,其他同学可以提出对演员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反馈。
五、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他们在本节课中学到的关于《雷雨》的知识和观点。
2. 提问:“你们对这部戏剧作品有什么感受?它对你们的思考和理解有何影响?”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剧作的深意与社会意义。
六、拓展延伸(5分钟)1.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观看其他经典中国戏剧作品,并在下一节课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感受。
2. 提醒学生可以参加学校戏剧社团或相关活动,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戏剧表演和鉴赏能力。
教案设计理念:本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剧本解读、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同时,以《雷雨》为例,展示中国现代戏剧作品的艺术魅力和社会意义,引导学生在文学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统编版必修下册5《雷雨(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统编版必修下册5《雷雨(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立足矛盾冲突,感受作者的悲悯情怀——《雷雨》(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语言的特色,通过品味个性化的语言及潜台词进一步窥探人物内心世界;2.运用表演、口头和书面语言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识;3.感受鉴赏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把握矛盾冲突,提高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4.通过《雷雨》了解曹禺,关注作者其他优秀作品,感受作者借助浓重的戏剧氛围及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传达的悲剧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矛盾冲突、品味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探究主要人物的性格、心理。
教学难点:感受作品的悲剧意识,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任务一:理解选文部分里的矛盾冲突。
1、根据以下关于戏剧矛盾冲突的分类探讨选文中矛盾冲突的体现。
人与人的冲突(有人称之为外部冲突):即表现为人与人之间意志和性格的冲突,这是戏剧冲突的本质。
人物内心冲突(有人称之为内部冲突):这种内心冲突往往使人物陷于不易摆脱的境地,内心激烈斗争。
人物与环境的冲突:这种环境,既指自然环境,也指社会环境。
提示:周朴园和鲁侍萍、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
周朴园、鲁侍萍是否有内心的矛盾冲突。
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与环境的矛盾冲突。
2、戏剧矛盾冲突的作用。
提示:从以下表格中内容的梳理,思考人物内心的变化。
提示:从以下句子看周朴园对鲁侍萍态度的变化。
你来干什么?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你可以冷静点从前的旧恩怨,又何必再提呢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起来吧你静一静,我于心不忍,纪念你那更好,谈一谈那双方都好他还是我的儿子你现在要多少钱那么,我先说我的意思好得很他以他母亲早就死了的很好3、注重细节,关注人物性格、心理的复杂性。
思考以下两个问题:周朴园对侍萍是否有真情?鲁侍萍是坚强还是软弱?4、阅读“父子相见"部分,关注周朴园和鲁大海的矛盾冲突,概括周朴园的形象。
你叫什么名字?你有什么事吧?哦,——那么三个代表呢?哦,——他们没有告诉你旁的事情吗?你当代表的反而不知道吗?任务二:体会作家通过一场悲剧表达对家庭和社会的思考。
高中必修四《雷雨》精品教案范文三篇
高中必修四《雷雨》精品教案范文三篇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高中必修四《雷雨》精品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中必修四《雷雨》精品教案范文一课题雷雨(节选)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的简介。
2.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个性特点。
3.领会作品中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欣赏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和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刻画。
难点:1.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揭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腐朽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影或话剧《雷雨》视频。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课前布置学生结合注释①中与课文有关的情节,通读课文,组织看话剧《雷雨》的录像,了解故事情节。
2.通过阅读课文或观看录像,要求学生明确课文中出现的八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3.初步了解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
二、导入新课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品在当时社会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雷雨》就曾引起轰动,因为它是上个世纪30年代作家曹禺为我们勾勒出的一幅图卷,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
(板书课题《雷雨》及作者曹禺)三、戏剧常识介绍(简单)补充说明几个名词术语: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级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
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
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
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
小学语文《雷雨》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雷雨》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小学语文《雷雨》教案1《雷雨》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
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
激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深刻体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自然的热情。
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
另外教材又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于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中应牢牢抓住这两方面的优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进行图文对照入手,沟通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
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同时,要注意引导课前课后的积累,比如收集描写雨景的文章或段落、观察雷雨这一自然现象。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第一课时(一)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注意过雷雨天气吗?雷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雷阵雨,谁能说说雷雨情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写雷雨前后的景象。
(板书课题)(二)看图,了解课文内容1.出示两幅图,指导学生一幅一幅地观察。
这两幅图中都画了哪些景物?2.比较两幅图:哪些景物是只在第一幅图中有的?哪些景物是只在第二幅图中有的?两幅图分别是什么时候的景色特点?概括地说出来。
(三)初读课文,读正确1.自己出声试读两遍课文。
要把带注音的生字读准确,并多读几遍;再把句子读通顺。
生字中“沉”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乱”声母是边音“l”,不要读成“nuàn”。
要读准前鼻音“渐”和后鼻音“网、虹”。
“越”字是整体认读音节,要指导学生读正确。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字音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用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高中语文必修下 5 《雷雨(节选)》(教案)
《雷雨(节选)》教案【文本解读】《雷雨》在刻画人物时避免了脸谱化和扁平化,用多个细节充分地展现人物性格、心理的复杂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阅读本文时要抓住人物关系,初步理解人物性格。
选段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鲁大海与周朴园冲突”是两段充分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重场戏”,阅读时要注意作者如何设置尖锐复杂的冲突,以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揭示主题。
同时,《雷雨》的台词一直为人称道,要深入体会台词对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常常有“言外之意”,也就是潜台词,阅读时要细加揣摩。
【素养目标】1.梳理剧中的矛盾冲突,把握作品主题。
2.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化特征。
3.赏析剧中主要人物形象。
4.理解剧中台词的含意,鉴赏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领会个性化的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激趣导入有人说,《雷雨》是“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有人说,“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它,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
”?当然也有人说,《雷雨》不过是一部多角爱情剧而已。
?也许,正是因为《雷雨》里有无数个难解的谜,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才构筑了作品不可抗拒的魅力。
这是一个青年的激情之作,让我们走近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近《雷雨》,用激情去解读,用心灵去感受。
一、知人论世1.了解曹禺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现代剧作家,“当代语言大师”。
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话剧——《雷雨》,这部话剧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此后又接连创作了《日出》《原野》,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
1940年创作了《北京人》,并把巴金的同名小说《家》成功地改编成话剧,从而达到了创作生涯的又一高峰。
1949年以后,长期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这一时期主要创作了历史剧《胆剑篇》和《王昭君》。
《雷雨(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雷雨(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雷雨》的背景资料,包括作者、时代背景等。
(2)能够分析戏剧的结构特点,如情节、人物、场景等。
(3)能够解读文本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
(3)通过表演、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雷雨》的背景资料及戏剧结构特点。
2. 文本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解读。
3. 人物形象的分析及主题思想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1. 文本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2. 对人物形象深层次的心理活动的解读。
3.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雷雨(节选)》。
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评论、背景资料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雷雨》的背景资料,包括作者、时代背景等。
(2)引导学生关注戏剧的结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标记重要人物和事件。
(2)让学生分析戏剧的结构特点,如情节、人物、场景等。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文本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人物分析:(1)让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等。
(2)引导学生探讨人物形象所反映的主题思想。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6. 课后作业:(1)请学生总结《雷雨》的戏剧结构特点。
(2)请学生分析文本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并运用于写作实践中。
小学语文《雷雨》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9篇
小学语文《雷雨》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9篇小学语文《雷雨》教案1一、设计思想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用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中牢牢抓住这两方面的优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进行图文对照入手,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
恰当地利用电教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本课时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二、教材分析《雷雨》是二年级下册的第16课。
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
阅读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常用的方法,而本课语言精炼而生动,学生要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
三、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住,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生活中学生对雷雨并不陌生,这也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日记。
过程与方法:在课前通过观看课件,让学生对雷雨有形象的感受、体验;通过自学,互相交流让学生掌握生字;看图与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雨前、雨中、雨后的不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气象的重要性,并有观察的兴趣。
五、重点难点重点: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难点:在读中想象。
六、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猜谜语,激发兴趣。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同学非常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来?千条线,万条线。
小学《雷雨》公开课教案
小学《雷雨》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雷雨》这部经典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1.2 教学内容介绍《雷雨》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1.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1.4 教学步骤展示《雷雨》的封面和作者照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简要介绍《雷雨》的背景和文学价值;提问学生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的期待;布置预读任务,要求学生回家阅读《雷雨》第一章。
第二章:人物介绍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雷雨》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关系;培养学生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关注。
2.2 教学内容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及其特点;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
2.3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人物;利用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增强学生对人物的理解。
2.4 教学步骤回顾上一节课的预读任务,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人物的情感和冲突;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继续阅读《雷雨》后续章节,并关注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发展。
第三章:情节分析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雷雨》中的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雷雨》中的重要情节和冲突;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3.3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情节和主题;利用案例分析和思维导图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梳理思路。
3.4 教学步骤回顾上一节课的人物分析,引出情节分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重要情节和冲突;分析情节发展与主题思想之间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思维导图的绘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继续阅读《雷雨》后续章节,并关注情节与主题的关联。
第四章:文学技巧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雷雨》的文学技巧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高中语文雷雨公开课教案
第1篇:高中语文雷雨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雷雨公开课教案【教材分析】曹禺的剧作《雷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是高中第一个戏剧单元。
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中极为成功的著作之一。
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
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学好本文,将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雷雨》是一出四幕话剧,选入课本的是第二幕。
《雷雨》也是一部艺术结构精巧的作品,它的戏剧冲突非常集中,在该剧的第二幕中,有充分的体现,这将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
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
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雷雨》是现当代戏剧单元的第一课,属于课内教读课文。
鉴于教学大纲对本课提出的在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三方面的要求,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
走进作品,走进大师。
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能力目标:1、尝试网络环境中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2、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
最终实现网络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无缝整合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我计划共用三个课时来讲授《雷雨》。
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重点:怎样利用网络环境解读、把握经典作品。
难点: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教法学法】教法《雷雨》的教学是戏剧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戏剧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
《雷雨(节选)》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雷雨(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雷雨》的背景和情节,掌握剧中人物关系和冲突。
2. 分析剧本中的对话、独白等元素,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
3. 深入理解剧本中的人物性格、命运和社会背景,探讨作品的现实意义。
4.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 掌握《雷雨》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剧本中的对话、独白等元素,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
3. 深入理解剧本中的人物性格、命运和社会背景。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剧本中的人物内心活动和社会背景。
2. 探讨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雷雨(节选)》2. 参考资料:相关评论、解读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雷雨》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剧本:学生自主阅读《雷雨(节选)》,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分析剧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剧本中的对话、独白等元素,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
4. 深入探讨: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剧本中的人物性格、命运和社会背景。
5.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课堂讨论。
6. 总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批判性思维。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和思考作业。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雷雨》的背景、情节、人物关系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课堂讨论。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剧本中的具体对话、独白等元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七、教学内容1. 介绍《雷雨》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2. 分析剧本中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关系,理解矛盾冲突的发展。
3. 深入剖析剧本中的人物性格,探讨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4. 欣赏《雷雨》中的优美语句,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八、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通过问题或情景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雷雨(节选)》,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16 雷雨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
16 雷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课文16.《雷雨》教案教材分析:本文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
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
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进行图文对照入手,沟通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
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教学目标:1、会认:压、蝉、垂、户、扑这5个生字,会写“雷、乌、黑、压、垂、户、迎、扑"8个生字。
正确读写“雷雨、乌云、闪电、雷声、房子、窗户”等词语。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3、理清文章脉络,感知雷雨前、雷雨时和雷雨后的情景。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感知雷雨前、雷雨时和雷雨后的情景教学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习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课后写观察日记。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1、板书:雨,问:“小朋友,你们知道哪些雨呢?"2、小朋友知道的雨可真多呀!有一种雨,它来得快,去得也快,一般在夏天出现,它就是刚刚小朋友提到得――板书:雷(补全课题)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努力把课文读正确2、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指名正音(2)去拼音指名读,多种方法识记生字3、书写“压、垂”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再次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找找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正在下着雨的呢?2、反馈,明确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四、感悟雷雨前的情景1、自由读1-3自然段,看看雷雨前大自然有哪些变化?2、指名反馈3、出示重点句,品读感悟(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2)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3)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4)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4、齐读1-3自然段,整体感受雷雨前的情景刚才同学们读书特别认真,还有不少同学在划线,那请同学们看到图,看看文中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反馈)(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
高二语文雷雨节选教案优秀6篇
高二语文雷雨节选教案优秀6篇《雷雨》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力量目标: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能围绕主题选材,按肯定的挨次写观看日记。
3、情感目标:有留心观看天气的爱好。
二、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写观看日记。
三、教具预备:1、生字卡片四、课时:第一课时五、教学过程联系生活,揭示课题夏天的午后,经常会消灭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老师确定同学的体验后,揭示课题,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初读课文,识字学词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老师巡察,有重点地对读书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2、认读词语卡片。
(黑沉沉、乱摆、迎面扑来、彩虹、蜘蛛、蝉、越来越响、垂、压)3、生字组词,要求同学从课文中找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a.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b.乱──乱摆;突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c.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d.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4、同桌相互听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在读中巩固识字,学习新词。
朗读感悟,理清文脉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老师引读。
(雷雨前: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突然一阵大风……哗,哗,哗,雨下起来了……雨停了……)3、让同学找一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时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在书上做记号。
4、指导同学用不同的语调分别读好这三个部分,认真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5、分组朗读,老师随机指导《雷雨》教案篇二一、教案背景1、面对学校二班级同学2、人教版二班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3同学课前预备:(1)在生活中观看雷雨这一自然现象。
(2)利用百度搜寻雷雨的相关学问、视频,加深对雷雨的生疏。
二、教学课题《雷雨》是人教版新课程试验教材二班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这一篇课文是向同学呈现秀丽奇特的自然景象,在火热的夏日,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快,雨后的景色更是令人舒适。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雷雨》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雷雨》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4.感受作者对雷雨的描绘,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出示雷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2.课文朗读(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生字词学习(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读一读,并组内交流记忆方法。
(2)教师选取部分生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字义。
4.课文理解与分析(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雷雨是怎样的?你们从哪里可以看出?5.比喻句学习(1)教师选取课文中的比喻句,让学生品词析句。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比喻句的含义。
6.情境表演(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境表演,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体验课文的情感。
(2)表演结束后,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7.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其他关于雷雨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8.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生活中的雷雨,写一篇小作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课文。
在朗读、理解、表演等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拓展延伸环节,部分学生分享的内容较为简单,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引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是一节成功的公开课。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学生在情境表演中的表现。
4.学生对拓展延伸环节的参与程度。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雷雨(节选)》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5《雷雨(节选)》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雷雨》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2.分析戏剧冲突,人物形象,戏剧语言(潜台词)。
3、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
4、概括戏剧中揭示的思想主题。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戏剧的概念、种类、语言特色。
培养学生建构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人物关系,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把握规律,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戏剧的表现手法,体会本剧中的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体会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雷雨》不仅是戏剧,也是著名的文学作品。
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増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通过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复杂个性的方法。
难点:透过文本语言感受周朴园的人物形象。
一、导入新课1933年,一位年仅23岁的清华学子带着梦幻,带着爱恨无奈,带着对旧中国家庭和社会的无比愤懑,奋笔完成了一部他曾痛苦酝酿了五年之久的剧本。
一年后,时任《文学季刊》编委的巴金在编辑部的故纸堆里发现了它,并感动得为它掉下了激动的眼泪。
它的发表立刻引起了中国剧坛的强烈震动。
从1935年在日本东京第一次演出以来,我国许多重要剧团都竞相排演,并相继拍成电影、电视连续剧,这部经久不衰的剧本就是我国现代戏剧作家曹禺的《雷雨》。
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它了。
二、课前预习1.戏剧常识(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通过舞台演出而诉诸观众感官的艺术形式。
其中心是演员的表演。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看,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等;从作品的容量看,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主题来看,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雷雨(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
《雷雨(节选)》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雷雨》这部作品的背景,理解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 通过分析《雷雨》的人物形象,深入理解作者对人性的探讨和反思。
3. 学习《雷雨》中的重要情节,领会其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影响。
4. 掌握《雷雨》中的语言特色,领会其深刻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雷雨》的人物形象分析、情节理解、语言特色及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雷雨》中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命运的转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雷雨》的背景、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雷雨》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雷雨》中的主题、人物、情节等进行讨论。
4. 阅读理解法:指导学生阅读《雷雨》,深入理解其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雷雨》(节选)。
2. 参考资料:有关《雷雨》的背景资料、评论文章等。
3. 教学设施: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简要介绍《雷雨》的作者、背景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雷雨》(节选),理解故事情节,掌握人物关系。
3. 分析讨论:组织学生就《雷雨》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等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1. 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雷雨》中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命运的转折。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雷雨》中的典型情节,让学生理解其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影响。
3.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雷雨》(节选),深入领会其内涵。
第三课时:1. 语言特色讲解:讲解《雷雨》中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领会其深刻的象征意义。
2. 讨论:组织学生就《雷雨》中的主题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总结:对《雷雨》(节选)进行总结,强调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四课时:2.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第五课时:1. 作业讲评: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讲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雷雨》的内涵。
《雷雨》语文公开课教案
《雷雨》语文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雷雨》,使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作者以及戏剧的基本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情节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揭示的伦理道德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社会关系中的责任与担当。
二、教学重点1. 掌握《雷雨》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和戏剧结构。
2.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深入剖析人物心理,理解人物行为的动机。
2. 探讨作品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启示。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人物形象和情节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雷雨》的背景、作者和戏剧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人物关系、情节发展和戏剧结构。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各个人物形象,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情节和人物,进行深入剖析。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情境表演,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冲突。
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启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六课时:人物关系与情节梳理分析主要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梳理课文情节,了解戏剧冲突2. 第七课时:周朴园形象分析探讨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分析周朴园在剧情发展中的作用3. 第八课时:鲁侍萍与四凤形象分析对比分析鲁侍萍与四凤的性格特征探讨她们在剧情中的命运走向4. 第九课时:周萍与周冲形象分析分析周萍与周冲的性格差异探讨他们在家庭冲突中的立场与选择5. 第十课时:作品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揭示的伦理道德问题讨论作品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启示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人物形象和情节进行深入剖析。
《雷雨》教案2
《雷雨》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并理解文中的生词和语句。
2.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3.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4. 培养学生对戏剧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2. 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内容和生词语句。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3.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1. 导入
- 询问学生是否了解《雷雨》的背景和作者。
2. 作者介绍
- 简要介绍作者曹禺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3. 词汇学习
- 讲解文中的生词和语句,确保学生理解其含义。
4. 阅读理解
- 学生自行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
- 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文章,深入探讨主题和人物形象。
5. 讨论
-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如人物刻画、情节安排等。
6. 总结
-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7. 布置作业
-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雷雨》的理解。
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雷雨》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其中的生词和语句。
同时,学生也通过讨论和写作活动,提高了对戏剧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节选)公开课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讨论分析,能准确把握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性格特点;2、练习通过品味语言来把握人物复杂的心理与个性的鉴赏方法。
3、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尝试进行话剧表演。
学习重难点:1、把握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性格特点;2、通过品味语言来把握人物复杂的心理与个性的鉴赏方法。
学习方法:朗读品味、讨论交流、表演呈现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演绎着不同的人性,于是就有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纵横交织。
无数的文艺作品用丰富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人性的理解,今天我们来学习的《雷雨》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一滴眼泪可以折射出人的精神世界,同样,一句话、一个动作也可以,今天我们就来探讨雷雨给我们展现出的人性世界。
——板书:雷雨二、作者、作品简介1、作者介绍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
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耳闻目睹了大量剥削阶级的丑闻,这对他以后创作《雷雨》及其他剧作,有很大的影响。
他曾在南开中学和清华大学读书,学生时代,就喜欢戏剧,受莎士比亚等欧洲戏剧大师作品影响较大。
经过多年构思,几易其稿,于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
其后,又写了《日出》《北京人》《胆剑篇》《王昭君》等剧本,这些剧本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
展示PPt:原名万家宝,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
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胆剑篇》《王昭君》,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2.有关《雷雨》《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话剧,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反映30年代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的悲剧。
故事以封建大家庭的家长周朴园为核心,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
他为了发黑心财,故意使承包的江桥出险,淹死了两千多工人。
他和侍女侍萍生了两个孩子(周萍、鲁大海),又抛弃了她。
后来又结过两次婚,和第二个妻子蘩漪生了个儿子周冲。
侍萍留下的孩子周萍和后母蘩漪产生了变态的恋情兵发生乱伦关系,又和弟弟周冲都爱上了来周家作侍女的、侍萍再嫁后生的女儿四凤。
怀上了周萍孩子的四凤得知自己和周萍是同母兄妹后冲入雷雨中,不幸触电身亡,周萍也拔枪自杀。
这是一个多幕剧,节选部分为第二幕,情节背景是:蘩漪因为周萍和四凤热恋,便通知四凤的妈妈——在一个很远的学堂里做佣人、两年才回家一次的侍萍来周家带走四凤。
在周家,侍萍意外地与上了当年抛弃她的周朴园。
《雷雨》虽是曹禺在大学期间所做,但正像这部作品的名字一样,它一鸣惊人,也奠定了曹禺在戏剧界的地位。
Ppt:故事梗概(一生读);主题思想: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反映30年代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的悲剧。
预示着一场社会变革的“雷雨”即将到来。
三、明确目标和思维方法:《雷雨》是一部戏剧,戏剧的三要素是:冲突、人物、语言。
板书冲突、人物、语言本文节选自第二幕的第一场戏,故事情节十分简单,主要讲述了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相遇以及相认的经过。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品味赏析戏剧语言来把握周朴园和鲁侍萍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探讨人性的真与伪,窥见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复杂性。
板书:周朴园与侍萍四、问题讨论:结合选文中相关的词句或情节,谈谈你对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
(一)学生分组讨论3分钟。
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讨论情况。
(二)讨论将要结束时,提醒学生再一次明晰答案,确定后到黑板书写讨论结果。
(学生所写答案基本相同:自私、冷酷、虚伪、道貌岸然、真小人、伪君子)(三)画出几组答案中相同的部分,选择相同答案的让其中一个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选择不同答案的让该小组同学阐述理由;(四)提示学生关注周朴园温情、多情的一面——片段一:洋火朴(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鲁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朴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鲁是的。
(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1、提问:这段对话的具体情境是,周朴园问:“三十年前你在无锡吗?”答案很明确:“是的”。
按理说,回答只需两个字就很清楚了,可鲁侍萍为什么还要加上这样一句话呢?——前面我们刚刚看过钱谷融先生的评价,曹禺先生的语言是“精练”的语言。
——此处会不会是曹禺先生的一处失误用?你们觉得呢?(生1答:鲁想要向周暗示自己的真实身份。
生2答:意在唤起周对往事的回忆。
)(听过几位学生自由发言后,师明确):①有意识:鲁主动地以无锡引起了两人的对话,当然希望这场有关往事的谈话能持续下去,所以,有意识地提出30年前具体的生活细节,以勾起周的回忆,引发新的话题。
②无意识:说话过程中鲁的思维不由自主地回到30年前的生活当中。
2、提问:那为什么不是别的生活细节,而单单提到“洋火”呢?(生答:因为这一细节在鲁心中印象特别深刻。
师追问:仅仅是鲁对此印象深刻吗?提示学生关注句中的“我们”一词。
)两个都印象很深刻。
因为,30年前的生活,在鲁、周心目中,记忆最深的就是他们两人一起生活的情景,也正因为这样,鲁在说话中自然地用了“我们”一词。
3、提问:这一刻,鲁的思绪回到了30年前,那周呢?(生齐答:周也一样。
)从哪里看出这一点呢?(生齐答:“沉思”“沉吟”)ppt朴(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
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鲁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仆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哦,好地方。
4、提问:同学们,我们可不可以大胆地设想一下,此刻,由于“洋火”这个生活细节的触发,他们两个脑子里可能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生活情景呢?(师提示:“洋火”是什么?)看来应该是与点火、点灯有关的情景。
注意,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相关信息。
(学生思考片刻,生1答:因为侍萍生孩子受了病总要关窗户,所以室内经常点灯,周在灯下照顾鲁的情景。
生2答:鲁为周缝衣服的情景。
)(师追问)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生2答:因为下文提到周的破衬衣。
师生一道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台词“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
师肯定生2的细致,并明确)我们可以想见鲁在灯下一针一线的绣那朵梅花的情景。
5、想象思考:同学们,我们想像一下:一盏油灯,红色的火焰在跳动着,一位年轻姑娘正在灯下专注地绣花。
在她身边,一位年轻的父亲怀里抱着婴儿,静静地看着她……眼前这幅画面,让你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呢?(学生自由作答:温馨、甜美、幸福等等)(师满含深情地)是啊,多么美好温馨的画面啊!想像得出,30年前这段生活,留给鲁、周二人的正是这样一种美好、温馨的记忆。
对他们来说,无锡,正是这段美好生活的见证。
片段二:你们鲁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
你大概是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仍然的第二个孩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1、朗读:请大家自由朗读,要注意体会人物此时的心理。
(生读)现在,我们请同学个别地朗读一下这段文字,好不好?(女生一朗读,师评)刚才的同学表现相当出色,我感觉她不是在朗读,倒像是倾吐自己的心声。
2、提问:同学们,大家觉得,对周朴园,对30年前被赶前周家那段经历,鲁侍萍内心是怎样一种感受呢?(向刚才朗读的女生1)你的感觉是——?(女生1答:恨,悔)非常好。
其实你刚才动情的倾诉,已经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是的,(向全体)面对周朴园,鲁侍萍心里有着无限的怨愤。
(周向女生1)因为,正是周朴园,给你带来那么大的痛苦,那么多年的痛苦。
(女生1点头表示同意)等了三十年,现在,总算有了一个机会,鲁当然要尽情地释放心中郁积的怨愤了。
(向全体)于是,她声泪俱下地痛斥周这个卑鄙小人。
(顿)是这样吗?(生脸上有疑惑之色)那么,她是怎样痛斥的呢?我们再来看这段话——(投影:“你们三”,突出四个“你”字。
师略述相关的台词,重音突出句中的“你”。
调投影:“你们四”,突出两个“你们”)哎,不对!鲁痛斥的是周朴园,怎么又变成“你们”了呢?是“你们”逼“我”离开?“我”是被“你们”赶出来的吗?(再面向全体)怎么回事?搞错了么?是因为鲁侍萍情绪激动,所以说话有些语无伦次了吗?(生议论)再看朴从前的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鲁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
可是自从我被你们家赶出来以后,我没有死成,我把我的母亲可给气死了,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
朴你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么?鲁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抱走的。
(自语)哦,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
全都是“你们”,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你们”,是谁呢?(生自由答出:是周家的人)(师追问)比如说——?(生答:周家老太太)(师与学生一道明确)这“你们”,自然是包括周本人在内,可是,显然并不中是周一个人。
看来,在鲁侍萍眼里,30年前那场悲剧的罪魁祸首,并不只是周朴园,还有他家的“老太太”等为代表的封建家长。
(提醒学生注意“30年”前的社会现实,“光绪二十年”是1895年,是清王朝时代,鲁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当年将鲁侍萍赶出家门,周朴园是有着极大的苦衷的,有相当大的被迫的成分。
对于他最终的绝情,鲁当然是怀着明显的怨恨的。
不过,从鲁的这几个“你们”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她对周一定程度的原谅、宽恕。
尤其是——“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一句台词,听起来是如此拗口,如果不是为了有意识的强调“你们家里”,是无法解释的。
大家觉得呢?(生点头表示赞同)3、补充资料: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课文之外的、《雷雨》的其他语言片断中找到类似的意思。
ppt鲁(落眼泪)凤儿,可怜的孩子,不是我不相信你,我太爱你,我生怕外人欺负了你,(沉痛地)我太不敢相信世界上的人了。
你妈就是在年青的时候没有人来提醒——可怜,妈就是一步走错,就步上走错了。
人的心都*不住,我并不是说人坏,我就是恨人性太软弱,太容易变了。
这是第三幕中,鲁侍萍带着四凤离开周公馆后,要求四凤发誓永远不再和周家人来往时说的话,这是鲁30年的苦难换来的生活“经验”。
请大家特别注意最后一句话,不难看出,这里所谓的“太软弱,太容易变”的“靠不住”的人,指的其实就是周朴园。
某种程度上,我们不妨这样说,对于周朴园,最让鲁感到不满的,与其说是周在感情方面的“绝情”,不如说是他的“软弱”,不难为爱情作抗争,不能为爱情作牺牲。
(生点头表示赞同)片断三:汗涔涔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
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朴(苦痛)哦!鲁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
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