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三章

合集下载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育人的发展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一、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指的是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方面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青少年儿童的发展,指的是这一年龄阶段的个体在其发育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07空)二、关于人的发展的动力观(记基本观点代表人物)(一)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

(二)外铄论(08多选)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三)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集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论述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巨大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起动力作用。

缺少其中的一项或几项都会影响人的正常发展。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简述 e.g..①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②为什么说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空)。

在这方面,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能很好的说明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教育学-第三章--我国的教育方针

教育学-第三章--我国的教育方针

❖ 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的关系:
❖ 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密切相关。教育规律是 教育方针制订的依据和基础,教育方针是教 育规律的反映。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又有本 质的区别:教育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教育方针则是人们主观意志 的产物。但正确的方针,是人的主观对客观 规律的正确反映,也有客观性,不是纯主观 的东西。正确的教育方针,既是主观的,又 是客观的,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
第二节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一)经济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心任务
(二)现代生产的科学性和智力化特点决定了 生产和经济发展对教育的依赖性
(三)现代教育生产性的突出特点也决定了它 必须为生产和经济的发展服务
二、教育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 三、教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接班人突出体现了通过教育培养有一定政治意识
的人才来维护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即使教育目
的更全面地反映教育的主要社会功能:经济功能 和社会功能。
❖ (二)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 发展
❖ 1、确保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统一发展。 ❖ 2、确保德、智、体、美等方面主动发展。 ❖ 3、确保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 内容:“做到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学与用相结合;使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 实践相结合。”而教育只有从观念、体制、结 构、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改 革,才能实现这几方面的结合。
第四节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政党)对各级各类学 校教育关于人的培养质量、规格的总规定。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 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是马克 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目的

---------------------------------------------------------------最新资料推荐------------------------------------------------------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方向。

内容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及实现的基本途径等。

3、教育目的的作用:一、教育目的的向导作用,二、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三、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4、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二是社会本位论。

5、(个体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西方有(卢梭)和(裴斯泰洛齐)等。

6、(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1 / 8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在西方有(柏拉图),(康德)和现代许多社会学家。

7、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辨证统一(J)一、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二、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8、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J)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 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 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3、关于“教育产业化” (1)涵义:将教育作为一种产业,以市场经济运作模 式来运行,产业经营以赢利为目的,追求利润和经济效 益。 (2)教育能不能产业化? 不同观点:教育应完全产业化;教育可以部分产业化; 教育不应该产业化。 经营目的——赢利?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一致? 功能发挥——经济功能、精神陶冶功能 投入渠道——个人投入、国家投入、集体投入 收益受益——物质的、精神的;个人、集体、国家、社 会 生产产品——性质(物质、精神)、价值(直接、间接)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还是创造经济价值?这是 回答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的关键
熟知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们仔细比较中美 两国的教育后得出这样的认识与判断:中国教育更强 调把孩子培养成现实社会的价值趋向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具有强大的社会功利性,而缺乏受教育者的主体 性;美国教育更强调按照孩子自我固有的兴趣、爱好, 甚至能力倾向,把被教育者培养和发展成对个人和社 会而言均具有最大和最好可能利益的人。我们在对孩 子进行教育、培养和施加影响的过程中,要牺牲 掉大 部分受教育者的个性、兴趣和自主性,这可能在短时 间里使学生取得举世瞩目的佳绩,但就长远来说,人 的发展毕竟是个终生不懈的过程,我们用十几年学校 教育所积累的经验和近乎工艺流程的精细模式去抗衡 受教育者终生的主观愿望和主动发展能力是多么愚不 可及!那些被磨灭了个性、兴趣和自主性的孩子,其 发 展潜力和终生发展的成就也就可想而知。
从教育自身发展特点看,教育具有未来性、 周期性长的特点,是为未来培养人才。教育 必须面向未来,善于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出发规划现在的教育,为社会超前培养人才, 因此,教育必须先行,树立超前教育观,教 育投资也要超前增长,还要超前建立师资培 养体系,加强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3)“教育先行”的前提条件 教育先行始终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 教育经费的投资与增长不能无视经济发展的 客观实际。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

学前教育的独特任务 帮助幼儿掌握语言工具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各种器具 形成与他人合作或理解、 形成与他人合作或理解、服从外在规则及成人要求 的两种交往模式 初步形成积极要求自己和相信自己学习能力的态度 等。
2.童年期与小学教育 童年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 童年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 , 也是生长 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 发育最旺盛 、 变化最快 、 可塑性最强 、 接受教育最 佳的时期。 佳的时期。 小学生由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 小学生由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 思维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 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自我意义进一步发展,对自己有一定的评价。 自我意义进一步发展,对自己有一定的评价。 对道德概念有了比较抽象、本质的认识, 对道德概念有了比较抽象、本质的认识,并开始从 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 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
(二)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征与教育
启蒙时期 学龄初期 学龄中期
幼儿期 3—6岁 6 童年期 6—12岁 岁 少年期 12—15 15岁 12 15岁 青年初期 15—18 18岁 15 18岁
学前 教育 小学 教育
中学 教育
1.幼儿期与学前教育 幼儿期被公认为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 幼儿期被公认为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 , 此阶 段中,有许多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最佳发展期:3 段中,有许多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最佳发展期: 岁前的语言; 岁开始的图像知觉; 岁前的语言 ; 4岁开始的图像知觉 ; 5岁的数数与简 单计算,以及生活、行为习惯与节奏的初步养成等。 单计算 , 以及生活 、 行为习惯与节奏的初步养成等 。 认知方面,幼儿最大的变化在于口语的发展 , 2-3 认知方面 , 幼儿最大的变化在于口语的发展, 岁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 岁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 幼儿的思维尚具有不可逆性、静态性、 幼儿的思维尚具有不可逆性、静态性、不合逻辑等 特征。 特征。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重点知识点
第三章
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2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是由身心成熟的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孟子,人性本善;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人的成熟基质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3外铄论:荀子人性本恶;洛克,白板说;华生
4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P62,重点,须看课本)5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重点,须看课本)
遗传因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夸大
环境因素: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6少年时期的年龄特征和初中教育的任务(P70)
7青年期的年龄特征和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P71)。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所谓关键发展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2、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受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

3、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4、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6、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成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7、个性又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8、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9、被有些专家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是少年期。

10、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1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理想和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3、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教育学第三章教师和学生

教育学第三章教师和学生

教育学第三章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学的广袤领域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核心的要素,如同支撑教育大厦的两根重要支柱。

第三章的内容,正是对这两个关键角色展开深入的探讨。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在教育的舞台上扮演着多种重要的角色。

首先,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他们以丰富的学识和专业的素养,将系统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为学生打开认识世界的大门。

这不仅需要教师对所教学科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还要求他们能够将复杂的知识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讲解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同时,教师也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在学生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这包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引导他们如何面对挫折、解决问题,以及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合作。

此外,教师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

他们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

比如,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习效果。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并非易事。

这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基础,只有对所教学科有深厚的造诣,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

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也是关键,包括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而且,教师还需要有高尚的师德。

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对学生一视同仁,不歧视、不偏袒任何一个学生。

同时,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为学生的成长付出努力。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中心。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天赋、兴趣和学习风格。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不仅包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身体、心理、品德等方面的发展。

因此,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不能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第三章 教育制度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第三章 教育制度

第三章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导论版: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以网络化的形式将学校组织起来,是国民教育制度和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二、影响学制制定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人口发展状况、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民族文化和教育传统)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三、学制的基本类型:双轨制(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德、法、英)、单轨制(美国)、分支制或中间型学制(又称Y 型学制,前苏联、日本、中国)。

四、教育制度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前制度化教育阶段、制度化教育阶段、非制度化教育阶段的过程。

学制的完备是制度化教育的标志,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现代学校教育的诞生而产生的。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加强学期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及其类型日益多样化,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五、中国现代学制的沿革1、旧中国的学制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壬寅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行;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实行新学制的开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北洋军阀统治下的留美派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第一次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标志着我国由学习日本学制转向学习欧美学制。

教育学第三章教师和学生

教育学第三章教师和学生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三章教师和学生一、名词解释:1、教师:指受一定社会的委托,在学校中以对学生身心施加特定影响为主要职责的专业人员。

2、学生:指在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的人,他们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3、教育机智:是一种善于根据情况变化创造性地进行教育的才能。

4、师生关系:指师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

它是教育过程中人际关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

二、填空题:1、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2、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组织和领导地位,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客体地位,要发挥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

3、我国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工作关系、道德关系、心理关系、人际关系。

4、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或心理相容。

5、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论,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理论,强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和直接经验中心。

6、“发现学习”是由美国著名的认知派心理学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

7、作为教育客体的学生,其本质属性是发展中的完整的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8、人民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具体任务包括教好功课、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三个方面。

9、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等五个方面。

10、教师的素质结构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智能结构、身心素质三个方面。

11、教师的智能结构主要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两个方面。

12、教师的身心素质主要指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13、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在书中提出“由做而学习”的观点。

14、教师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三个方面。

15、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决定着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决定教育工作必须因材施教,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着教育工作必须注意关键期的教育。

教育学各章节重点归纳3-4章

教育学各章节重点归纳3-4章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重点)1.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地方面变化的过程。

2.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①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②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3.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

外国的代表是弗洛伊德和格赛尔。

4.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中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是荀子,外国代表是洛克和华生。

5.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6. (论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如何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教育要做到循序渐进。

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分阶段进行教育。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要抓关键期。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则在青春发展期;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在心里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

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

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反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内发论-----弗洛依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奥地利人,心理学家、精神病 医师、潜意识理论发展的里程碑式人物。精神 分析学派创始人。曾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 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次年起作为临床精神 病学家私人开业。早期从事催眠治疗工作,后 创用精神分析法。193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 通讯会员。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 避难,不久因颌癌逝世。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个体的发展的内容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 展和社会适应发展三个方面:
•生理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系统的发展及其机能的
增长,是人身体方面的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认知和情意方面心理活动能力的发
展及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是人精神 方面的发展。
•社会适应发展是指人的社会特性及能力的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个体发展的动力:
生理发展是通过机体内部新陈代谢的作用,逐步 发育完善的;而社会通过教育向受教育者提出的 要求所引起的新需要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心理水平 和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 内因,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动力;其中,受教育者 通过与社会的不断交往,外在的社会适应要求不 断转化为其内在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在个体活动中 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论的基本思想是: 第一,遗传与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如,环境对 于某种特性的形成能否起到作用,起多大作用,往往依赖于这种特性的遗 传基础。 第二,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它包括两层含义:一 是遗传可以影响环境,环境可以影响遗传;二是遗传中有环境,环境中有 遗传。如,新生儿总是带着各自不同的气质(神经类型)来到人间,有的 好哭好动,有的文气安静。 第三,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它们是一个动态的相 互作用过程。 第四,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动力关系。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

(《儿童权利公约》、《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 展世界宣言》、《未成年人保护法》)
三、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相应的)教育(措施)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教育上要循序渐进; 在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要区别对待。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上要抓住儿童发展的 关键期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教育要一切从实际 出发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教育上要注意因材施 教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作用
第二节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的身心 发展规律
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作用 一、什么、遗传素质及“遗传决定论” 2、环境及“环境决定论”
3、教育及“教育万能论”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节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的身心展规律
W= X+y+z
总 结
遗传素质
(物质基础生物前提)
人的发展 主观能动性 内部条件,提供动力 环境(教育) 关键性的决定性作用
一、科学的学生观
•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可教的)。 •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二、正确的儿童发展观
• 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 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 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一、科学的学生观
二、正确的人的发展观
三、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 四、教育如何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一、什么是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的含义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
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 现实特征的过程。 人的发展在内容上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课件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课件

和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
03
加强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加速,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日益凸显。教育应加强与产业的联系,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构建
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人们不断学习的需求。
03
教育与政治关系
政治制度对教育制约作用
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不同的政治制度下,教育的领导权掌握在不同的阶级或集团手中,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 等都会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和制约。
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政治制度的运行和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教育可以培养具有政治素养、领导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 才,为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动力。
教育传播政治意识
教育通过传播政治意识、政治观念和政治态度,影响人们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 增强人们的政治认同感和归属感。
80%
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更加注重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 教育的变革。
02
教育与经济关系
经济发展对教育推动作用
提高教育投入
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和家庭对 教育的投入能力增强,可以提 供更多教育资源,改善教育条 件。
促进教育普及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提高 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促 进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教育与文化关系
文化传承与创新在教育中体现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 径
通过课程设置、教材内容选择以及教学方式方 法,教育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 会习俗等传递给下一代。
教育促进文化创新
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教育也通过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和 实践能力,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教育与文化传承、创新的 互动关系

教育学第三章教师和学生

教育学第三章教师和学生

教育学第三章教师和学生教育学第三章:教师和学生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的学科,涉及到了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关键的角色。

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对于教育的效果至关重要。

本章将探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包括他们的角色、互动和其对于教育的影响。

一、教师的角色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他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还承担着教育者的角色。

作为教育者,教师应具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能力,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除了传授知识,教师还应扮演着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角色。

二、学生的角色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

他们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学生需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兴趣进行学习,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学生还应培养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以便面对未来的挑战。

三、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有效的教育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也应积极与教师互动,提出问题和观点,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指导和支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四、教师和学生对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对于教育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教师而言,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学生而言,与教师的互动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指导和支持,提高学习成果。

学生可以通过与教师的互动来解决问题,获得反馈和建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可以促进学生兴趣的培养、知识的传递以及学习效果的提高。

因此,教育者应该致力于建立积极的教师和学生关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持,助力他们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成长。

《教育学》课件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学》课件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17
第三节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二、教育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
(一)内部条件
首先,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和基础性 要得到充分的发挥;其次,学校教育的物质条件、管理水 平及相关的精神条件要能满足学校教育的需要;再次,教 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充分而正确地发挥积 极性、主动性和主导性;最后,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 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而正确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 动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 和时间先后具有不均 衡性。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 受损甚至缺失后,可 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 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5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第二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6
第二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几种不同的影响人发展的因素观
4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二、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
阶段性
个别差异性
不平衡性
互补性
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 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 低级到高级、由简单 到复杂、由量变到质 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 过程。
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具 有不同的发展目标、 发展重点和发展特征。
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 特征上所具有的相对 稳定的不相似性。
13
第二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2.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1)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2)主观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14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第二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概述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尤指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一)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但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

如果离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再好的客观杜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也起不了作用。

(二)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个体积极主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的心理倾向和实际行动。

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主观努力。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一)内发论内发论者认为,人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

柏拉图则是西方古代内发论的代表、奥地利: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梦肯定来自内)美国:威尔逊(E o.W/lson, 1929-)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猛虎威胁啦)(二)外铄论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英国洛克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外部的力量决定人的发展状况。

华生甚至这样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

”(寻(荀)找落(洛)花(华)生)(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通过个体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积极的实践活动是架通内困与外罔的桥梁,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现实的力量。

学生的成长是在教育、环境等多种外部因素加上学生自身不懈努力的情况下取得的,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首先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

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有早有晚。

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

发展关键期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某方面能力,达到某种水平可能性最大的时期。

在关键期加强训练,对个体此方面潜能的挖掘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之,如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活动要善于捕捉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及时施教,以促个体更好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任何作为人的生命个体,其身心发展必然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人生的每一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生全程性的意义。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所有的构成方面。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决定了教育工作中应发现和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凶材施教,实现教育的丰富化和多样化。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互补性也存在于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

互补性规律告诉我们,培养受教育者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个体身心发展水平受到遗传素质、成熟机制、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一)遗传的概念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二)遗传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地位1.遗传素质是个俸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但遗传素质只是人先天素质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成为现实。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个体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必须承认遗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夸大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的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性,关键还在于后天的环境、教育和个体的实践活动,因此,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

遗传决定论者把遗传看做是决定人发展的唯一因素,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种观点过分夸大了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是完全错误的。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一)成熟的概念成熟是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

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二)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成熟与训练的效果是契合的,一种机能的发展由成熟支配时,没有必要超前加以训练。

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就说明了这一点。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环境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二)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个体对环境的作用也不是消极的,处在同一小环境中的个体,其发展水平也不会完全相同。

教育者不仅要注意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较有利的条件,更要培养受教育者认识、利用和超越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环境决定论把人看成是环境的消极适应者,片面夸大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生理活动是发展的基础。

心理活动是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个体活动的最高层次第三节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巾的作用一、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具体反映在四个方面,即对人价值的发现,对人潜能的发掘,对人力量的发挥,对人个性的发展。

(一)教育对人价值的发现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任何人在世界上都是有价值的。

教育应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而不应该是知识反过来奴役人。

(二)教育对人潜力的发掘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任何人生来都具有一定的潜能,甚至是巨大的潜能,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掘,必须通过教育、通过学习才能实现。

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三)教育对人力量的发挥人的力量是身体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综合。

人的根本力量,在于人具有精神为量。

人精神力量的发展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

(四)教育对人个性的发展i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们在生理、心理、社会性诸方面的一种稳定特点的综合,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二、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一)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前苏联心理学界维果茨基的研究揭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三)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但是,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不是没有条件的。

“教育万能论”是错误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又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年龄阶段去任意地决定人的发展。

它要求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并且积极扔调各方面的影响,充分发挥出学校教育促进人发展的独特作用。

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二)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但是,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不是没有条件的。

“教育万能论”是错误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又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年龄阶段去任意地决定人的发展。

它要求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并且积极扔调各方面的影响,充分发挥出学校教育促进人发展的独特作用。

总的说来,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一)青年期的年龄特征青年期成为人生最富有浪漫情调和锐气的时期,人生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和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

(二)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

从认识方面看,高中生可能出现两类极端问题,一类是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另一类是心理失衡,在认识上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

在价值观上,青年也存在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想索取,不思奉献;另一种是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主观性B.普遍性C.基础性D.能动性2.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的特点。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3.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的是( )。

A.外铄论B.内发论C.环境决定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4.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 )。

A.生理活动B.心理活动C.认识活动D.实践活动5.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6.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

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