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心理学实验报告及感想

心理学实验报告及感想

【实验结果】I P=kc1.简单反应时:组别平均值(ms)视觉3632.选择反应时:组别平均值(ms) 错误次数401 0 视觉3.辨别反应时:组别平均值(ms) 错误次数478 0 视觉4.短时记忆广度5.概念形成2 概念17 概念237 概念34 概念46.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感受及建议】实验感受:做心理学实验的过程在我看来是一个奇妙的探索过程,一直知道大脑对信息加工是一个精妙复杂的程序,但通过心理学的实验我更加体会到了大脑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

即使是简单的“选择反应时”的实验也包含着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决策等心理过程。

做心理学实验就像是个小有挑战的任务,所以我带着略微的紧张开始了这项挑战。

选择反应时、辨别反应时就是相应实验反应的时间扣除简单反应时简单明了又富有逻辑,在做这两个实验的时候我的大脑在做出判断之前对信息进行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我在潜意识中盼望着绿圆的出现,故我对出现绿圆的判断时间普遍短于红圆的时间;在短时记忆广度的实验中,发现通过把图像信息转化为声音信息,能够更好地记住数字,把出现的数字四个一组大声地念出来便可以较为轻松地记住十个数字,可能听觉代码比视觉代码更利于短时记忆,同时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全神贯注,不能分心,一分心便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验结果;概念形成这一实验,可能这一实验是我完成地最迷糊的一个实验,由于开始时并没有仔细阅读概念实验的说明,对实验中出现的的一连串圆点充满疑惑,只知道瞎点并没有主动的去形成概念的想法,致使实验的效果较差。

在表象的心理旋转中,我在忙乱之中进行,生怕多一刻的思考便影响了实验数据的漂亮,反而使自己底气不足。

实验看似简单,但也需要一个不慌不乱的平静心态,以保证操作的客观性。

通过这次的心理学实验,我深切地认识到了心理学并不是一门夸夸其谈充满玄妙的学科,它更多地从实际研究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平时难以解释的现象抽象化具体化,例如把一个人瞬时记忆的能力通过一连串难度逐渐增加的记忆任务用具体的记忆广度来衡量出来,也使我对自己的记忆能力有了新的认识。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个体注意力集中程度的影响,为进一步理解和改善注意力相关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假设假设 1:安静、整洁的环境有助于提高个体的注意力集中程度。

假设 2:嘈杂、混乱的环境会降低个体的注意力集中程度。

三、实验对象选取了年龄在 18 25 岁之间的大学生共 100 名,其中男生 50 名,女生 50 名。

所有被试者均无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相关精神疾病,视力、听力正常。

四、实验材料1、注意力测试问卷:采用标准化的注意力测试问卷,包含数字推理、图形识别等多个模块,总分为 100 分。

2、环境模拟设备:分别构建安静整洁的房间和嘈杂混乱的房间。

五、实验步骤1、将 100 名被试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 50 人。

2、第一组被试者进入安静整洁的房间,第二组被试者进入嘈杂混乱的房间。

3、在各自的环境中,被试者需要完成注意力测试问卷,时间为 30 分钟。

4、收集并整理两组被试者的测试问卷结果。

六、实验结果1、在安静整洁环境中的第一组被试者,平均得分 75 分。

其中,得分在 60 80 分之间的被试者占比 70%,80 分以上的被试者占比 20%,60 分以下的被试者占比 10%。

2、在嘈杂混乱环境中的第二组被试者,平均得分 55 分。

其中,得分在 40 60 分之间的被试者占比 60%,60 分以上的被试者占比 10%,40 分以下的被试者占比 30%。

七、结果分析通过对两组被试者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处于安静整洁环境中的被试者注意力集中程度普遍高于处于嘈杂混乱环境中的被试者。

这一结果支持了我们的实验假设 1 和假设 2。

在安静整洁的环境中,被试者能够更少地受到外界干扰,从而更专注于测试任务,思维更加清晰,因此能够取得较高的分数。

而在嘈杂混乱的环境中,各种噪音和杂乱的视觉信息会分散被试者的注意力,使其难以集中精力思考和回答问题,导致得分较低。

心理学的实验报告

心理学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问题逐渐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因素。

为了探讨注意力与记忆力之间的关系,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类型的注意力训练对记忆力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探讨不同类型的注意力训练对记忆力的影响;2. 分析注意力与记忆力之间的关系;3. 为提高人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招募20名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大学生,男女各半,身体健康,无心理疾病。

2. 实验材料:注意力训练软件、记忆测试软件、实验指导手册等。

3. 实验程序:(1)实验前:对被试进行基本信息登记,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

(2)实验分组:将20名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第一组为实验组,第二组为对照组。

(3)实验组:进行为期4周的注意力训练,每天训练时间为30分钟。

训练内容包括:视觉搜索、听觉搜索、多任务处理等。

(4)对照组:进行相同时间的常规学习活动,如阅读、写作等。

(5)实验后:对所有被试进行记忆力测试,包括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4. 数据收集:记录被试在实验前后的记忆力测试成绩,并计算注意力训练对记忆力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在实验后的记忆力测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注意力训练对记忆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 实验组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方面的提高幅度较为接近,说明注意力训练对两种记忆类型均有促进作用。

3. 实验组被试在注意力训练过程中的表现良好,无不良反应。

五、实验讨论1. 注意力训练对记忆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这是因为注意力训练可以提高被试的注意力水平,使他们在进行记忆任务时更加专注,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2. 注意力训练对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均有促进作用。

这表明注意力训练不仅能够提高被试的短期记忆能力,还能够提高其长期记忆能力。

3. 本实验的研究结果为提高人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及其与生理、环境等因素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实验心理学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实验旨在探讨似动现象的时空条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似动现象的基本原理和特点;2. 探究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3. 分析似动现象在不同条件下的产生规律。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2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8-25岁之间,男女比例相当;2. 实验材料:黑色背景屏幕、红色亮点、计算机程序;3. 实验程序:将被试分为两组,每组10人。

每组被试分别接受两种实验条件,即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被试观察屏幕上的两个红色亮点,并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先后出现、同时出现还是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向被试讲解实验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被试理解实验内容;(2)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3)对每组被试进行两种实验条件的实验,分别记录被试的判断结果;(4)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

四、实验结果1. 时间距离条件下,被试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先后出现的概率较高;2. 空间距离条件下,被试判断两个红色亮点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的概率较高;3. 在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共同作用下,被试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同时出现的概率较高。

1. 似动现象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主要表现为对静止物体的运动错觉。

本实验结果表明,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对似动现象的产生具有显著影响;2. 在时间距离条件下,由于前后刺激的间隔时间较长,被试更容易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先后出现;3. 在空间距离条件下,由于两个红色亮点之间的距离较远,被试更容易判断它们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4. 在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共同作用下,被试更容易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同时出现。

六、实验结论1. 似动现象的产生与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有关;2. 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共同作用下,似动现象的产生更为明显。

实训项目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训项目心理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探讨不同情绪状态对个体认知能力的影响,本实验旨在研究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对大学生记忆能力的影响。

通过实验,我们期望了解情绪对认知过程的调节作用,为提高个体认知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比较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对大学生记忆能力的影响。

2. 探讨情绪对认知过程的调节作用。

3. 为提高个体认知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对象本实验选取了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15名,女性15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均无重大心理疾病史。

四、实验材料1. 艾森克情绪量表(Ekman & Friesen, 1971):用于评估个体的情绪状态。

2. 记忆测验:包括图片记忆、数字记忆和单词记忆三个部分。

3. 积极情绪诱导材料:包括美丽的风景图片、幽默的小故事等。

4. 消极情绪诱导材料:包括恐怖的图片、悲伤的故事等。

五、实验方法1.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情绪诱导和记忆测验。

2. 在情绪诱导阶段,首先让实验对象填写艾森克情绪量表,了解其情绪状态。

然后,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积极情绪诱导,另一组接受消极情绪诱导。

3. 在记忆测验阶段,两组实验对象分别进行图片记忆、数字记忆和单词记忆三个部分的测验。

每个部分测验后,记录实验对象的成绩。

4. 实验结束后,收集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六、实验结果1. 积极情绪组在图片记忆、数字记忆和单词记忆三个部分的成绩均高于消极情绪组。

2. 艾森克情绪量表结果显示,积极情绪组在情绪积极度方面得分显著高于消极情绪组。

七、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积极情绪对大学生的记忆能力具有促进作用,而消极情绪则对记忆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即情绪对认知过程具有调节作用。

1. 积极情绪可以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

2. 消极情绪会降低个体的认知能力,影响学习效果和工作表现。

3. 为了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我们应该注重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避免消极情绪的产生。

心理学旋转实验实验报告(3篇)

心理学旋转实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验证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并探讨心理旋转过程中认知加工的特点。

通过心理旋转实验,了解被试在空间表象处理、旋转判断和反应时间等方面的表现,从而揭示心理旋转的认知机制。

二、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研究采用2(旋转角度:0°、180°)× 2(旋转方向:顺时针、逆时针)的被试内设计,即被试在不同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下进行判断。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为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的立体图形。

每个图形包含两个相同的三维物体,分别呈现为正放和侧放,被试需要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同一物体。

3. 实验程序(1)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每组8人。

(2)被试在实验开始前进行适应性练习,熟悉实验材料和操作。

(3)实验开始后,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立体图形,被试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同一物体。

(4)实验过程中,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三、实验结果1. 旋转角度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旋转角度对反应时间有显著影响(F(1, 24) = 15.69,p < 0.01)。

当旋转角度为0°时,反应时间最短;当旋转角度为180°时,反应时间最长。

这表明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

2. 旋转方向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旋转方向对反应时间没有显著影响(F(1, 24) = 0.58,p >0.05)。

这说明在心理旋转过程中,旋转方向对认知加工的影响较小。

3. 反应时间与旋转角度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反应时间与旋转角度呈线性关系(r = 0.81,p < 0.01)。

这表明心理旋转过程中,旋转角度越大,认知加工所需时间越长。

四、讨论本研究验证了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并揭示了心理旋转过程中认知加工的特点。

以下是对实验结果的讨论:1. 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本研究结果显示,被试在判断旋转角度较大的图形时,反应时间明显延长。

这表明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且与旋转角度呈正相关。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环境背景声音对人们注意力集中程度的影响。

随着现代生活中各种声音的充斥,了解环境声音如何作用于我们的注意力,对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验假设我们假设在安静的环境中,人们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会高于在有嘈杂背景声音的环境中。

三、实验对象本次实验选取了年龄在 18 25 岁之间的大学生共 100 名,其中男生50 名,女生 50 名。

所有参与者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听力正常,无精神疾病史,且在实验前 24 小时内未服用任何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或饮料。

四、实验材料和设备1、注意力测试材料:采用了一套标准化的注意力测试问卷,包括数字广度测试、图形推理测试和注意力分散测试等。

2、环境声音材料:准备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声音,分别是安静环境(无声)、轻柔的古典音乐和嘈杂的街市声音。

3、播放设备:使用高质量的音响系统,确保声音的清晰和稳定播放。

4、记录设备:准备了电脑和相关软件,用于记录参与者的测试成绩和反应时间。

五、实验过程实验在一个专门设计的隔音室内进行,以确保声音环境的可控性。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持续 30 分钟。

在第一阶段,参与者被安排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注意力测试。

在测试开始前,先让参与者适应环境 5 分钟,然后开始进行测试。

在第二阶段,播放轻柔的古典音乐,音量调整到适中水平,不会造成听力不适,然后让参与者再次进行相同的注意力测试。

在第三阶段,播放嘈杂的街市声音,同样音量调整到适中水平,接着让参与者进行最后的注意力测试。

在每个阶段的测试结束后,参与者需要填写一份主观感受问卷,描述他们在不同声音环境下的感受和注意力集中的难易程度。

六、实验结果1、数字广度测试结果安静环境下,参与者平均能够正确记住的数字个数为 75 ± 12。

古典音乐环境下,平均记住的数字个数为 68 ± 15。

街市声音环境下,平均记住的数字个数为 52 ± 18。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心理学实验报告引言心理学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观察和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思维、情绪和行为的机制。

本实验旨在探索人类对于颜色的感知和情绪反应之间的关系,以期增进我们对于情绪和感知的理解。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计。

实验组的参与者被要求观看一系列呈现不同颜色的图片,并在每张图片出现后记录他们所感受到的情绪。

对照组的参与者则被要求观看一系列黑白图片,并进行相同的情绪记录。

实验共包括了100名参与者,其中50名参与者分配到实验组,50名参与者分配到对照组。

实验步骤1. 参与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接受一份简要的实验说明。

2. 实验组参与者被要求坐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面前放置一台电脑屏幕。

对照组参与者同样被要求坐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面前放置一台电脑屏幕。

3. 实验组参与者被要求观看一系列呈现不同颜色的图片,每张图片的呈现时间为5秒。

对照组参与者则被要求观看一系列黑白图片,同样每张图片的呈现时间为5秒。

4. 在每张图片出现后,参与者被要求记录他们所感受到的情绪,可以选择多个情绪描述。

5. 实验结束后,参与者填写一份问卷,回答有关他们对于实验的感受和观察到的现象的问题。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实验组参与者在观看颜色图片后,更倾向于选择积极的情绪描述,如快乐、兴奋等。

而对照组参与者在观看黑白图片后,选择积极情绪描述的比例较低。

2. 实验组参与者在观看颜色图片后,情绪的强度更高,他们更容易产生较为强烈的情绪反应。

而对照组参与者在观看黑白图片后,情绪的强度相对较低。

3. 实验组参与者在观看颜色图片后,对于不同颜色的情绪反应存在差异。

例如,红色图片更容易引起愤怒或紧张的情绪反应,而蓝色图片则更容易引起平静或放松的情绪反应。

讨论与结论本实验的结果表明,颜色对于人类情绪的产生和感知具有一定的影响。

颜色的饱和度和亮度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于情绪的感知和反应。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一:1。

人的感知系统的输入、处理过程和输出情况。

实验材料:两杯盛有热水的玻璃杯。

实验步骤:( 1)将两杯分别倒入适量的热水。

( 2)将第一杯中的热水注入另一个杯子中,此时,第一杯的热水变凉。

3。

对照实验( 1)取两杯相同大小的玻璃杯,分别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将其中的一杯加热后放入冰箱中,并随手关上冰箱门;另一杯不加热,直接放在室温下。

在第一杯的表面放置一个放大镜,随时观察它。

如果发现它的放大率发生了变化,你认为可能是由于热水使放大镜受热后失去了原来的功能。

( 2)取两杯相同大小的玻璃杯,分别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将其中的一杯加热后放入冰箱中,并随手关上冰箱门;另一杯不加热,直接放在室温下。

在第一杯的表面放置一个放大镜,随时观察它。

如果发现它的放大率没有变化,你认为可能是由于热水使放大镜受热后失去了原来的功能。

( 3)将两杯相同大小的玻璃杯,分别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将其中的一杯加热后放入冰箱中,并随手关上冰箱门;另一杯不加热,直接放在室温下。

在第一杯的表面放置一个放大镜,随时观察它。

如果发现它的放大率与以前相比没有任何变化,那么可以断定热水导致了放大镜不能放大。

4。

在心理学实验中,测试效度的问题非常重要,就是研究者所预期想达到的结果与所获得的事实之间的差异程度。

即实验中的误差来源与标准或目标间的差异,而不是说测量本身的误差。

也就是说,实验结果与假设的目标或指标越一致,测量误差越小,实验效度也就越高。

因此,在进行效度研究时,必须保证事先确定好测量工具、被试和指标,并设计好事先需要预测的目标值。

一般而言,在一个标准化的测量工具上得到的测量数据,如果事先预测得准确,那么它的信度会更高。

而相反,如果测量条件的不同会导致事后的实际结果有显著性差异,则测量工具的信度就要低些。

5。

受测者对实验的情绪反应强烈程度。

6。

大脑左半球语言功能的优势:7。

学习材料在一定时间内,再次学习某一材料时对该材料产生的记忆效果的高低。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一:实验目的和意义目的通过在不同时间、地点,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测量,观察情绪的发展变化,以期探究自身情绪发展的规律。

意义掌握了情绪的产生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控制和调节情绪。

实验内容人格的分裂是指主体的精神活动能力完整统一,而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结构特征。

人格既包括先天的本能活动方式(即气质),也包括后天习得的、经过系统教育训练形成的各种活动方式(即个性)。

前者称为内倾型,后者称为外倾型。

实验步骤1.实验假设和被试:设被试为两组。

一组为A,另一组为B,两组受测者无任何关系。

2.实验方法: A、被试( n=25)。

被试坐于一张光滑的水平桌面上,保持适度紧张,头部固定,闭目,用手指捏紧拳头,其余肌肉放松,置于桌面中央。

B、实验条件( 1) A组被试在椅子上采取轻松坐位,不做任何任务或作业。

桌面高度与被试身高相当。

B组被试端坐于椅子上,手臂下垂。

手里拿一个记录表,边观察周围情况边记录。

( 2)A、 B组被试在每天晚饭后至次日清晨起床之前( n=16)、起床后( n=20)、清晨( n=13)各进行一次测量,每次由8位被试共同完成。

要求在6种情境下均记录完成的时间。

( 3) A、 B组被试在测量的同时完成有关的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与情绪相关的心理活动( 5个项目)。

三。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的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两组被试在情绪的产生过程中都呈现出先快后慢的变化规律。

(2)外向性格的被试感情体验早于内向性格的被试,但两者在情绪产生过程中的速度大致相当。

(3)先快后慢的情绪变化规律使两组被试在人格分裂状态时具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外倾型性格的被试表现为冲动型和激情型,外向型的被试表现为安静型和思考型。

四.讨论1.两组被试情绪产生速度的差异及其原因。

2.根据对被试的情绪研究,提出维护心理健康的对策。

五。

心理学实训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训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我们开展了本次心理学实训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心理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名称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三、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我校心理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共50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四、实验材料1. 情绪调节问卷:包括情绪调节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情绪调节效果三个维度。

2. 心理健康量表:包括抑郁、焦虑、压力三个维度。

3. 实验情境材料:包括生活压力事件、人际关系冲突等。

五、实验方法1. 实验组:在实验前进行情绪调节认知培训,包括情绪识别、情绪表达、情绪调节策略等。

培训结束后,进行情绪调节问卷和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评。

2. 对照组:不接受任何情绪调节培训,仅进行情绪调节问卷和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评。

六、实验步骤1. 实验前,向所有参与者说明实验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 实验组接受情绪调节认知培训,对照组进行日常学习生活。

3. 培训结束后,两组同时进行情绪调节问卷和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评。

4. 收集数据后,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在情绪调节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情绪调节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情绪调节效果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 同时,实验组在抑郁、焦虑和压力三个心理健康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八、实验结论1. 情绪调节认知培训可以有效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

2. 情绪调节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九、实验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情绪调节认知培训对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效果。

这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心理学实验报告格式(共4篇)

心理学实验报告格式(共4篇)

篇一: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系列位置效应摘要:该实验以汉字为材料,以自由回忆任务的实验,考察不同呈现速度和回忆方式下的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结果在系列位置曲线中显示了机能的双重分离,支持有关近因效应来自短时记忆而首音效应来自长时记忆的观点。

关键字: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首音效应、渐近线1.导言由一系列项目组成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每个项目学习的快慢、记忆的巩固程度,都与这个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

即学习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影响,这种影响就叫做系列位置作用。

ebbinghaus最早研究了系列位置作用。

他用一系列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发现开始的部分最容易学(首音效应),其次是最末后的部分(近因效应),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最难学(渐近线)。

许多许多心理学家进一步的实验中发现迷宫学习中也存在系列位置的作用。

l.b.ward用12个无意义音节做学习材料,得出了一个比较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

研究证明,影响系列位置作用的因素有:(1)学习的方式。

集中学习比分散学习对系列中部的项目更难记些,系列位置作用更明显。

(2)材料的长度。

材料越长,首末项的错误反应次数越多。

(3)材料呈现的时间。

呈现时间延长,学习效率提高。

(4)再现的方式。

若使自由再现,系列位置曲线的尾部上升的较高。

大多数支持短时存储不同于长时存储的证据来自自由回忆任务(free recall task)的实验。

这种实验呈现一系列项目(单词居多),呈现完毕要求被试回忆项目(可不按顺序)当把回忆结果以项目呈现顺序为横坐标,以争取回忆率为纵坐标作图,会得到系列位置曲线(serial position curve)。

研究者指出,近因效应来自于短时记忆,首音效应来自于长时存储。

为证明这一设想,则需在系列位置曲线中实现机能的双重分离(functional double dissociation):某些自变量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另一些变量影响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引言:心理学实验是心理学研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对人们思维、情绪和行为的观察和测量,帮助我们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原理和规律。

本实验旨在探讨人类的注意力和记忆机制,通过对被试进行不同条件下的测试,揭示人类大脑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特点。

方法:本实验采用随机分配被试的实验设计,共招募了50名参与者,他们年龄在18到30岁之间,均为大学生。

在实验开始之前,我们进行了知情同意书的签署和背景调查问卷的填写,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第一部分:注意力的分配在该实验任务中,被试需要观看一段持续10分钟的视频,并同时完成一个计数任务。

被试被要求数出视频中出现的红色圆圈的数量,而忽略其他颜色的圆圈。

我们通过记录被试在正确完成计数任务的时间以及犯错的次数来评估被试在注意力分配上的效果。

结果显示,在观看视频过程中,被试的平均反应时间为 3.2秒,平均犯错次数为4次。

这表明被试在同时完成计数任务和观看视频的情况下,注意力分配存在明显的困难。

进一步的分析还表明,被试对红色圆圈的注意力更为集中,而对其他颜色的圆圈则很容易忽略。

第二部分:记忆的编码与提取本部分实验旨在探究被试在不同条件下的记忆编码和提取能力。

我们使用了一系列图片作为记忆刺激,并要求被试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图片的学习和回忆。

第一组被试在学习阶段只观看了一次图片,然后在回忆阶段尝试尽量回忆出之前见过的图片。

结果显示,被试在回忆阶段的平均准确率为50%,这表明单次观看对于记忆的编码并不足够。

第二组被试在学习阶段观看了图片,并被要求在每张图片上写下与之相关的关键词。

在回忆阶段,被试通过阅读这些关键词来辅助回忆。

结果显示,被试在回忆阶段的平均准确率为75%,相比于第一组被试,其表现有所提升。

第三组被试在学习阶段观看了图片,并与另一组被试进行了讨论。

在回忆阶段,被试同样被要求回忆图片。

结果显示,这组被试在回忆阶段的平均准确率为85%,明显高于第一组和第二组被试。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引言:实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领域,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探索和验证心理学理论。

本篇报告将介绍一项关于记忆和情绪之间关系的实验。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情绪对记忆能力的影响。

具体来说,我们想了解不同情绪状态下的人们在记忆任务中的表现是否存在差异,并进一步分析情绪对记忆能力的影响机制。

实验设计:我们邀请了50名参与者,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

第一组被要求观看一段悲伤的电影片段,而第二组观看一段欢乐的电影片段。

观影结束后,我们对两组参与者进行记忆测试,测试内容包括观看片段中的细节和情节。

实验过程: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向参与者解释了实验的目的并取得了他们的知情同意。

然后,我们播放了相应的电影片段,确保每个参与者都能够充分体验到对应的情绪状态。

观影结束后,我们给予参与者一定的休息时间,以便他们能够恢复到平静的情绪状态。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记忆测试。

参与者被要求回忆他们在观看电影片段时所看到的细节和情节,并将其记录在答题卡上。

我们对参与者的回答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以得出不同情绪状态下的记忆表现。

实验结果:通过对参与者的答题卡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两组参与者在记忆任务中的表现存在明显差异。

悲伤情绪组的参与者在回忆细节和情节方面表现更为出色,相比之下,欢乐情绪组的参与者在记忆任务中的表现较差。

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显示,这种差异可能与情绪对大脑记忆系统的影响有关。

悲伤情绪能够引起大脑内部记忆网络的激活,提高记忆编码和存储的效率。

而欢乐情绪则可能导致大脑处于更为放松的状态,减少了对细节的关注和记忆。

讨论与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情绪对记忆能力有着明显的影响。

悲伤情绪有助于提高记忆的效果,而欢乐情绪则可能对记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一发现对于我们理解情绪和记忆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本实验只涉及了悲伤和欢乐两种情绪状态,其他情绪状态下的记忆表现可能存在差异。

此外,个体差异和其他因素也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个体注意力集中程度的影响,为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假设我们假设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个体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会更高;而在嘈杂、混乱的环境中,注意力集中程度会下降。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选取了年龄在 18-25 岁之间的大学生共 100 名,其中男性 50 名,女性 50 名。

所有被试均无精神疾病史,视力或听力正常。

(二)实验材料1、注意力测试问卷:包括数字记忆、图形识别、文字推理等多种类型的题目。

2、实验环境设置:准备了安静舒适的房间(A 环境),房间内布置简洁,温度适宜,光线柔和,无噪音干扰;嘈杂混乱的房间(B 环境),房间内播放着较大音量的背景音乐,有人员走动,光线较暗。

(三)实验步骤1、将 100 名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 50 人。

2、第一组被试在 A 环境中进行注意力测试,第二组被试在 B 环境中进行测试。

3、测试时间为 30 分钟,测试过程中严格按照问卷的指导语进行。

四、实验结果(一)数据收集在实验结束后,收集了两组被试的测试问卷,并对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二)数据分析1、计算每组被试在不同测试项目中的平均得分。

2、使用统计学方法(t 检验)比较两组被试的平均得分差异。

(三)结果呈现经过数据分析发现,在 A 环境中进行测试的第一组被试,其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在 B 环境中测试的第二组被试。

具体数据如下:1、数字记忆测试:A 组平均得分 85 分,B 组平均得分 65 分。

2、图形识别测试:A 组平均得分 78 分,B 组平均得分 58 分。

3、文字推理测试:A 组平均得分 80 分,B 组平均得分 60 分。

五、实验讨论(一)结果解释实验结果支持了我们的假设,即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个体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更高。

这可能是因为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了外界干扰,使个体能够更专注于任务本身。

(二)影响因素分析1、噪音:嘈杂的背景音乐和人员走动产生的声音可能分散了被试的注意力。

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

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

一、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因素,包括个人特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方面。

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个人特质、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均对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有显著影响。

二、引言情绪调节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情绪刺激时,通过一系列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调节情绪状态的能力。

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助于个体适应环境、维护心理健康。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情绪调节能力的高低对其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因素,为提高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三、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某高校3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50人,女生150人,年龄在18-22岁之间。

2. 研究工具(1)情绪调节能力问卷:采用成人情绪调节能力问卷(Chinese 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CERQ)进行测量,该问卷包括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反应抑制和情绪表达四个维度,共25个项目。

(2)生活事件量表:采用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 Scale,LES)进行测量,该量表包括家庭、学业、人际关系、健康等15个维度,共48个项目。

(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进行测量,该量表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三个维度,共10个项目。

3. 数据收集与处理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问卷由研究者现场发放和回收。

数据收集完成后,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四、结果1. 描述性统计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1)情绪调节能力: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反应抑制和情绪表达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15、2.98、2.91和2.83。

心理学真实验实验报告(3篇)

心理学真实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名称心理学真实验研究:对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二、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为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假设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与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因素存在相关性。

2.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可以通过情绪调节训练得到提高。

四、实验对象随机抽取某高校10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50名,女性5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

五、实验材料1. 情绪调节问卷:包括情绪调节能力、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基本信息。

2. 情绪调节训练教材:包括情绪调节理论、技巧和方法等。

六、实验方法1. 问卷调查:对实验对象进行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收集实验数据。

2. 情绪调节训练:对实验对象进行为期4周的情绪调节训练,每周2次,每次1小时。

3. 重复问卷调查:在情绪调节训练结束后,对实验对象进行第二次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比较训练前后的变化。

七、实验程序1. 实验对象随机分组:将10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人。

2. 问卷调查:对两组实验对象进行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收集实验数据。

3. 情绪调节训练:对实验组进行为期4周的情绪调节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

4. 重复问卷调查:在情绪调节训练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第二次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比较训练前后的变化。

八、实验结果1. 实验组在情绪调节训练后,情绪调节能力得分显著提高(p<0.05)。

2. 对照组在情绪调节训练后,情绪调节能力得分没有显著变化(p>0.05)。

3.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九、讨论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与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因素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2. 情绪调节训练对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3. 本实验结果为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十、结论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可以通过情绪调节训练得到提高。

心理实验报告范文

心理实验报告范文

心理实验报告范文1.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情绪对个体的注意力分配的影响。

具体而言,研究人员希望了解不同情绪状态下个体的注意力是否会发生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是否与情绪处理方式有关。

2.实验设计与方法2.1实验参与者本实验共邀请了50名年龄在18至25岁之间的大学生参与,其中男女比例均衡。

2.2实验材料2.2.1情绪画面研究人员从AviaStock 图像库中选取了包含积极、中立和消极情绪的画面。

2.2.2情绪评估问卷研究人员根据标准情绪评估问卷编制了包含积极、中立和消极情绪评估项目的问卷。

2.3实验过程2.3.1情绪评估实验开始前,参与者需填写情绪评估问卷,以了解其当前情绪状态,并记录其情绪得分。

2.3.2情绪呈现参与者将被要求观看一系列特定情绪的图片,依次包括积极、中立和消极情绪画面。

每个情绪类型下将呈现5张图片,每张图片呈现2秒,图片之间间隔1秒。

2.3.3注意力分配测量参与者被要求用电脑键盘上的左右箭头键在每张图片出现时判断图片中心是否有一个目标物品。

目标物品的出现与否是随机设计的。

2.3.4情绪处理方式测量在观看完所有图片后,参与者将填写情绪处理方式测量问卷,以了解其个体习惯的情绪处理方式。

3.实验结果与分析3.1情绪评估根据情绪评估问卷的结果,参与者的情绪得分在积极情绪下的均值为4.5,标准差为1.2;在中立情绪下的均值为3.2,标准差为0.9;在消极情绪下的均值为2.8,标准差为1.0。

分析结果显示,参与者在积极情绪下的情绪得分显著高于中立情绪和消极情绪,而在中立情绪下的情绪得分显著高于消极情绪。

3.2注意力分配参与者在观看积极情绪画面时,准确检测目标物品的平均百分比为75%,而观看中立和消极情绪画面时分别为68%和60%。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情绪类型下的注意力分配存在显著差异(F(2,147)=15.52,p<0.001)。

事后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积极情绪和中立情绪之间的注意力分配差异显著(p<0.05),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间的注意力分配差异也显著(p<0.01),而中立情绪和消极情绪之间的注意力分配差异不显著。

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

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

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一、实验目的:探究人的注意力同时执行两个任务时的表现差异。

二、实验方法:采用反应时间法,分别设计一个基础任务和一个干扰任务,分别对被试进行单任务测量和双任务测量,并比对两组数据。

三、实验过程:1. 实验材料及设备准备:(1)电脑软件:反应时间测试软件。

(2)测试器材:电脑、计时器。

2. 实验流程:(1)基础任务:要求被试按照电脑屏幕上不断变化的数字大小顺序,以最快的速度按下键盘上的相应数字。

每组数据包含30个数字,分别记录每个数字的反应时间。

(2)干扰任务:在执行基础任务的同时,要求被试把电脑屏幕上同时出现的两个汉字按照首字母顺序排序,并在相应的时间内按下键盘上的相应数字。

每组数据也包含30个数字,同样要记录每个数字的反应时间。

(3)在两个任务运行结束后,按被试的反应时间对数据进行分析。

四、实验结果:1. 单任务测量数据:(1)被试A以平均每个数字0.8秒的速度完成了基础任务,反应时间标准差为0.1秒;(2)被试B以平均每个数字1秒的速度完成了基础任务,反应时间标准差为0.2秒。

2. 双任务测量数据:(1)被试A在同时执行两项任务时,平均每个数字的反应时间为1.5秒,标准差为0.3秒;(2)被试B在同时执行两项任务时,平均每个数字的反应时间为2秒,标准差为0.4秒。

五、实验结论:1. 单任务下,执行基础任务的被试A和被试B反应速度有所差异,可见反应时间与注意力水平有关;2. 在执行基础任务的同时,执行干扰任务的被试相比执行基础任务时反应时间明显延长,表明同时执行两项任务时,注意力被分散,效率降低。

六、实验分析:1. 在本次实验中,选取了两项不同的任务进行测量,以控制被试表现的多样性,使结果更为可靠。

2. 被试A和被试B虽然实验结果存在差异,但两组数据都符合反应时间的基本特征,可以表示该实验的可行性。

3. 在实验结果中,受到干扰任务任务质量和执行情况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被试表现,因此需要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实验条件,避免其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行为塑造实验报告专业年级 :10 级金融学 2 班实验者 : 彭芙蓉学号 :1011030071实验时间 :2012 年 12 月 7 日——2012 年 12 月 30 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1,早晨起床给我发短信2,晚上睡觉前给我打电话3,打完电话后给我发短信1. 实验名称 : 塑造男朋友定时给女朋友发短信 , 打电话的行为2. 实验内容2、1 实验目的 : 让男朋友养成良好的关心女朋友的习惯 , 每天醒来与每天睡觉前都要与女朋友沟通 , 使之成为生活习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每日必修功课的一部分 , 每日的任务与牵挂, 增加女朋友的不可替代性 , 从而使恋情更加稳固。

2、2 实验原理 :(1)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混合使用(2)、动机理论(例如: 强化, 惩罚)2 、3 实验设备 : 手机2 、 4 主被试 : 主试 : 彭芙蓉(tel: )被试: 邢国辉(tel: )3、实验过程 :12 月 7 日—12 月 11 日,主试每天早晨醒来(大概九点或者更早)主动给被试发信息 , 每天晚上睡觉前先主动给被试打电话 , 然后发短信。

晚上睡前给被试打电话 , 打完电话后发短信。

均无回复。

12 月 12 日, 主试早晨九点之前都没有给被试发信息, 被试在 10 点左右给主试发了信息询问为什么今天没有收到信息 , 表示很不习惯 , 希望收到早安短信。

此时 , 主试表明 : 以后想要收到信息 , 就必须回复主试 , 并且晚上主动打电话 , 发短信。

12 月 13 日—12 月 17 日, 被试表现很好 , 有三天晚上主动给主试打电话 , 有两次回复了主试的晚安短信(在主试编辑给被试的短信之前收到了被试的信息)。

主试依然给被试发早安短信,被试均回复了 , 虽然内容简洁。

12 月 18 日—12 月 26 日, 实验逐渐进入稳定阶段 , 主试被试互动与谐 , 被试在威逼利诱之下完成了此阶段的实验 ,8 天均回复早安信息 ,7 天就在双方约定的时间主动打电话 , 有 5 天积极发晚安信息。

被试表现不好 , 主试会责备(很严厉), 而且威胁被试说不去瞧她(主试假期回家可以路过被试所在地 , 也可以直接回家), 被试表现好 , 马上表扬 , 鼓励其积极向上 , 继续保持主试承诺给被试一份礼物。

12 月 27 日—12 月 28 日, 主试不再主动给被试发信息 , 打电话 , 被试两天内均主动打电话 , 发信息 , 信息质量很高。

被试表示不习惯 , 要求想之前一样感觉幸福。

第二天被试很沮丧 , 表示很怀念之前的实验 , 观念开始转变 , 不再仅仅把它当场一个实验。

12 月29 日—12 月 30 日,主试被试互动规律 ,圆满的完成了实验 , 被试表示很开心 ,虽然每天多了几个任务 , 但就是愿意去完成。

不仅被试养成了实验中的习惯 , 主试也就是。

在实验结束之后 , 主试被试决定继续保持这个有利于恋爱关系的好习惯。

4、实验结果及其分析结果4、1 实验结果 :实验圆满完成 , 超出了预想的实验结果 , 不仅仅就是被试养成了每天关心女朋友的习惯 , 主试也养成了每天关心男朋友的习惯 , 只要有一方没有按照约定 , 另一方就会不习惯(比如,主试如果早晨 10 点左右没有收到被试的信息 ,会很不习惯 ,不舒服)。

使异地恋更加稳固 , 双方的关系更加与谐 , 每天交流 , 解决一些小小的矛盾 , 防止积小成大。

4 、 2 实验结果分析 :(1)从实验对象来瞧 : 主试与被试关系特殊 , 实验难度不就是很大 , 情侣之间可以指责 , 反抗, 批评 , 建议 , 交流实验心得 , 没有难言之隐。

被试非常配合 ,如果不配合 , 可以强制其配合 , 不似其她实验对象(比如同学), 如果其不配合或者中途放弃的话 , 主试无能为力 , 在沟通方面 , 显然就是情侣关系更好处理。

(2)从实验原理来瞧 : 本实验原理就是经典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 , 外加一些都动机理论(强化, 惩罚等)这两个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面广 ,操作简单易行。

(3)从理论的可实施难以程度来说 : 动机理论 , 被试具有可驱动型 , 无论从内部动机还就是外部动机。

强化 , 惩罚的可实施性代价低 , 效果好。

(4)从实验过程来瞧 : 由于主试被试的特殊关系 , 就是的实验过程非常顺利。

(5)从实验结果来瞧 : 由于这个实验室一个互动的过程 , 不似减肥 , 戒烟等这样的活动就是单向的 , 所以在塑造被试的过程中 , 无形之中也塑造了主试的行为 , 实验结果从单向变成了双向超出了实验预期。

参考文献:詹姆?w、凯乐特(2010)、心理学导论、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篇二: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1反馈对划线准确性的影响摘要:本研究考察被实验者在有反馈信息的条件下 , 对自己所画线段与标准线段就是否更准确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表明有反馈组在有反馈所画线段的长度的情况下 , 有误差有显著的减少 ; 无反馈组在没有反馈的情况下 , 误差减少并不显著。

关键词:信息反馈准确性控制因素一、导言本实验就是心理学中研究因果关系的实验 , 有反馈一组就是实验处理 , 无反馈一组就是控制处理。

在心理学的历史中 , 很多人都做过有关信息反馈的研究 , 并得到了很多有意义的结果。

现在 , 信息反馈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学实验中。

鉴于信息反馈的重要性, 本研究希望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进一步揭示信息反馈对遮挡划线准确性的影响, 同时考察画线过程中的练习效应 , 以及练习效应与有无反馈的交互作用。

本研究分为有反馈与无反馈组, 考察信息反馈对被试划线误差的影响。

本研究预期有反馈组被试的划线误差会显著减小, 即表现出明显的练习效应 , 无反馈组被试的成绩与练习前相当 , 练习效应不显著。

二、方法2 、 1 被试潍坊学院应用心理学同学 10 女7男做被试,年龄 20~23, 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均为右利手, 以前均没有参加过类似实验。

2 、 2 仪器与材料在一张10X 10cm 2的白卡纸上画有一条 2cm长的黑色直线。

有支架的活动遮版;短米尺,可量最小单位为 mm。

6张白纸,编号为甲 1、甲2、甲3与乙1、乙2、乙3;两只铅笔。

2 、3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组间自变量分为有反馈与无反馈两个水平,各分配被试 16 人, 男女匹配。

因变量为被试所划线段的长度与标准线段长度的误差,由直尺测量精确到毫米的后一位。

本实验需要控制的变量包括:被试的眼睛距标准线段刺激的距离保持在 30 厘米,室内照明条件良好 , 并在所有被试完成实验之前保持恒定。

被试划线的姿势统一 ,即以右手前臂的中点为支点 , 手握在笔的二分之一处。

同时 ,所有被试均应没有参加过类似研究。

2 、 4 实验程序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 , 每组 8 人, 并注意男女匹配 ,分别接受有信息反馈(甲组)与无信息反馈(乙组)的任务。

1.让甲组被试坐在桌边 ,桌上放好空白白纸 ,挡板与划有标准线段的白纸(线与桌边垂直), 要使挡板挡住被试的视线 , 不让她瞧见自己画的线与画线的手。

然后对被试说以下指示语:“请您用您平时写字的手拿好笔 ,眼睛瞧着这张白纸上的竖线 , 用笔在白纸上划竖线 , 要求按您瞧到的线的长短画 , 只要您觉得画的与瞧到的一样长就可以了。

画的时候 , 您不能瞧自己的手与画的线。

一共画 20 次 , 先从左边画起 , 您可以向移动纸 , 但就是您的手与胳膊不要动。

” 等被试完全知道怎样做后开始实验。

2.主试换一张白纸 , 在对此被试说 :“现在请您还用同样的方法画线 ,但您每次画完一条线时 , 我就把您画的结果就是多长告诉您 , 要求您注意自己画线时的感觉 , 并且记住这种感觉 , 与结果对比 , 如果这次画长了 , 下次您就要画短一点。

总之 , 要求您想尽办法把线画得准些。

这样一共画 100 次。

我相信您会越画越准的。

“每当被试画好一条线 , 主试尽快量好 , 并立刻说出量的结果 , 如“长了”或“短了”, “正好”(以20± 1mm为准确),直到画完100条线。

“现在再画最后 20 条线 , 这回我不告诉您画的结果了 , 但请您还就是要尽量画的准些。

”4 、乙组被试与甲组被试的实验同时进行 , 画的方法完全相同 , 只就是每次画的结果都不{1} 告诉乙组被试 , 除了这一点外 , 与给甲组被试的指示语都相同。

三、结果在实验时候 , 由于有九组无反馈组为了与有反馈组匹配 , 所以除去了一组的数据。

展现的平均值(加粗字体)的差异表2表二进行了 t检验,sig v 0、01,所以在经过反馈之后有反馈组与无反馈组划线准确性有显著性差异。

表3只单瞧甲组 , 经过反馈之后划线准确性有显著性提高 , 但就是不能排除练习效应。

四、讨论经过本次实验 , 发现实验结果与我们所期望的并不大相同 , 实验中各个被试者的特质有显著性差异 , 所以导致个体差异无法忽略也无法控制排除。

而且经过长时间的实验, 有些被试产生疲劳效应 , 与主试之间就是同学关系比较亲切可能对实验抱有不太认真的态度。

由于就是教学实验 , 条件有限 , 同一间屋子里同时进行着多组实验 , 这样 , 室内嘈杂的环境很容易影响两组被试的注意力 , 而且 , 噪音也会影响被试完成任务的耐心与效率。

另外 , 由于实验并不就是由同一主试进行的 , 因此实验条件并没有标准化 , 主试的指示语 , 主试给出反馈的语气 , 主试对被试的要求 , 例如 : 手要以前臂的中点为支点等都会有所不同 , 严格说来 ,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另外 , 由于实验分成多组进行 , 当有的组提前做完实验时 , 剩下的被试会感到焦虑 , 因此也不能集中精神于当前任务上。

所有以上问题都就是本实验中影响实验结果的不良因素 , 在以后的研究中要尽量避免。

1 、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 , 就就是去做您害怕的事 , 直到您获得成功的经验。

2、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 , 吃别人所别人所不能吃的苦 , 就是为了收获得不到的收获。

就像驴子面前吊着个萝卜就会往前走。

正因为有那个目标 , 您才有劲儿往前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