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PPT课件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96d5a5919e8b8f67d1cb99b.png)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1.宋代 (1)措施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第1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考情备考分析 主干知识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教材连线
考情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
(1)2017·全国Ⅲ卷,27:关于宋太祖驾崩 的不同记载 (2)2016·全国Ⅰ卷,26:宋代重史传统对 君主专制的影响 (3)2012·海南卷,5:北宋专制权力的 加强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二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 行省官员通常由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②。……无论行政、 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 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③。显而易 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备考分析
1.高频考点:宋代君主专制的加强。 2.备考策略:(1)掌握宋代君主专制加强 的措施。(2)可以将宋和元政治制度对 比分析,宋代是一个分权过度的朝代,造 成了效率低下,财政困难的局面;而元代 则是一个权力相对集中的朝代,造成了 权贵专权、政局动荡的局面,通过对比 可以有效地提高考生对知识的理解。
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
主题一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的创新 材料一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 错为主导①,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 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腹里乃中书省的 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 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 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高考历史一轮岳麓版通史复习课件:阶段四 课时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一轮岳麓版通史复习课件:阶段四 课时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20ca712482fb4daa58d4b82.png)
①科举制度: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 经义策论
的考试。 ②选官制度:批评“恩荫”授官制度,要求贯彻 择优录用 的原则。
③教育制度: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以不通过科举考试直接任官;设立了律学、医学, 健全了武学,还拨出一些官田作为学田,发展地方教育。
4.结局 (1)失败:由于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变法最终失败。 (2)变质:宋徽宗时,蔡京借恢复新法之名,行敛财之实。
(1)解读史料一,紧扣史料关键信息从知府和通判的职能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角度 理解。 (2)史料二抓住“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理解元朝行省制度
运行机制的特点。
1.根据史料一,指出宋代知府与通判的地位和关系如何?这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
的什么特点? 提示:关系: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 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 特点: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宋代通过地方分权来强化中央集 权的特点。 2.依据史料二,概括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
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
考点一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1.君权专制的加强 中书门下 (1)宋朝:设置“__________”作为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的 军政权、财政权;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2)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元代宰
相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 (3)监察体制: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兵权,解除了武将的权力,以文人代替武将出任地方官。重文轻武国策推动了宋代 科举考试的发展,为士人地位的提高提供了条件,但也为宋代的“积弱”埋下了隐 患。
[史料史论]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高考历史考点:宋元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考点:宋元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36a42a6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e5.png)
高考历史考点:宋元政治制度(一)君主专制加强1.宋朝(1)二府三司制形成①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两宋时期,科举制度在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上都与唐代有了很大不同,是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史上承上启下、完备定型的阶段。
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2.元朝(1)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后期宰相权势扩大,有时甚至左右皇位继承。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1.宋朝(1)问题: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2)措施:①军事: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财政。
(3)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2.元朝:行省制度(1)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管理,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2)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考点】三省六部制“民主色彩”的本质所谓的“民主”是指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以防止大臣专权,且唐太宗鉴于隋亡的教训,善于纳谏,增加了这一制度的“民主色彩”。
但从本质上看,这一制度仍然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一部分,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因此,它只是一种“皇权下的民主”。
【考点】唐代政事堂主要职责是“议事”“议定”“评章”,它也是宰相协助皇帝进行议事决策的机关,是唐朝三省六部制度中的一个重要机构,也是唐太宗“询谋于众,而不自用”的一项重要措施。
【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选拔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一轮宋元时期政治
![一轮宋元时期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dbc1184b55270722182ef724.png)
主专制的影响
题型与分值 选择题,4分 选择题,4分
1.从模块内容看,本专题政治文明考查相对较少。 2.从题型看,以选择为主,非选择题多是从贯通古今角度对比考查。 3.从命题特点看,主要考查政治现象的特点、影响及出现的重要原因等。
自主学习
自主复习•
考点一 君主专制的加强
1.研读图示完成(1)—(4)题。
互牵制的史实是( D )
A. 知州“三岁一易”
B. 另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C. 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 D. 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
自主复习•
考点二 中央集权的发展
3.[填空]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藩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 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将此思想付诸实施的 主要表现是 派遣文官担任地方官 。
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
(1)宋代设 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增
皇帝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 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
财政
行政
军事
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选择)据《宋史》记载:“居其官不知其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参 知 政
中 书 门
枢 密 院
职者,十常八九。其官人受授之别,则有官、 (三司) 事 下 (二府)
4.秦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是如何演进的?主要趋势怎样?
秦
汉
唐
宋
元
创立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巩固
重用身边侍臣 “内外朝” 制
成熟
三省六 部制
加强 强化
“二府三 司”制
中书省
◇汉至元君主专制演
进的趋势:皇权不断 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第一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
![第一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c373fd5f49649b6649d74780.png)
考点二 王安石变法
一、改革背景
1、积贫积弱的北宋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 土地兼并,赋税沉重 农民反抗不断(阶级矛盾) (政治危机)
(2)冗官、冗兵、冗费 (“三冗”) “积贫、积弱” (财政危机 )
(3)辽和西夏的威胁
民族矛盾 (边患危机)
一、改革背景
1、积贫积弱的北宋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考点一、宋元时期的政治
一、民族政权并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2、元朝结束了自五代以来长达30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 现了统一。
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新发展。
第一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和改革
一、民族政权并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新发展。
地区
③省下行政区:路、府、州、县
(2)行省 受中央节制
①民政——中书省 ②军政——枢密院 ③定期觐见制
④监察制
⑤省官互迁制
2、地方制度——行省制
(1)设置:
(2)受中央节制:
(3)特点
①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
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②行省制度作为一种军、政、司合一的地方行政
制度,其长官在中书省的直接领导下有相对独 立的行政、军政和司法权。
二、宋元时期阶段特征
政治
从分裂走向统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封建政治制度向边疆地区扩展
阶 段
经济
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特征 民族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各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过程
外交 对外交流进一步发展
文化
封建文化高度繁荣,有突出成就,继续处 于领先地位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制度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f385f4a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6e.png)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制度知识点一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宋朝的政治制度1.中央:二府三司制宋初中央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中书门下平章事行使宰相职权。
为制约宰相,后来增设枢密使掌管军事,设置三司使(盐铁、度支、户部)掌管财政,设参知政事为副丞相。
这样就分割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君主专制加强。
2.地方(1)军事上,收精兵:剥夺主要将领的兵权,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禁军。
强干弱枝。
(2)行政上,削实权:废除地方上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担任地方官(知州),设通判监督。
重文轻武。
(3)财政上,制钱谷:地方赋税设转运使监管,一小部分留作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
中央集权加强。
(二)元朝的政治制度1.中央(1)设中书省;中央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并直辖河北、山西、山东等地。
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权势一度扩大。
(2)设枢密院和宣政院:在中央设枢密院掌管军事;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
2.地方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拥有行政、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知识点二宋元时期的经济(一)宋朝的经济1.农业(1)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开发和经济发展。
宋朝时,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2)耕作技术:江南逐渐形成了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3)土地制度: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两极分化加剧,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4)灌溉工具:北宋出现高转筒车。
2.手工业(1)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
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
(2)纺织业:宋朝丝织品的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3.商业(1)发展概况:商业环境宽松,城市中市、坊界限打破,草市更加普遍,商业空前繁荣。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6163e1579563c1ec5da71c8.png)
行省
省 府、直隶州 州、县
路、府、 府、直 州 隶州/州 县 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A
9.(2015·山东文综·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 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B
12.(2015•上海单科•9)“都省握天下 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描述的是哪一 朝代的行政管理体制(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C
7. 下图是古代中国某一朝代的中枢机构图,该朝代是 ( )
D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北宋
解析答案
8. 《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称: ( 元代 ) 行 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据此可 知,元行省( ) A.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B.辖区广阔但权力不大 C.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
答案
答案 (1)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 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府 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 自己的权力。 (2)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宋 代通过地方分权来强化中央集权。
3. 归纳总结——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 点、影响 (1)特点 ①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 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 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②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 员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 集权于中央。 ③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 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宋元时期的政治PPT课件
![宋元时期的政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dbbfc2ccaaedd3383c4d389.png)
加强,但相 权仍很大
加强,相权 一分为二
加强,相权 一分为三
加强,相权 被分割
趋势: 相权不 断削弱, 皇权不 断加强
元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削弱,相权反弹
-
25
总结: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与相权: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与地方: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冶铁燃料的演变、棉纺织技术的推广、制瓷技术的发展、官营手工业的
调整、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海上贸易与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经济)
3、宋元时期的文化:掌握宋明理学;列举宋元科技成就
(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及外传;沈括、郭守敬、王祯);宋元书 法因艺 及术其的特特点点、、成代就表;及南其戏成与因元;杂宋剧- 元。文人画与风(俗文画化;)宋词元曲成1
3
第三课
宋元时期的政治
-
4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秦朝
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到元
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制度的发展
从明到清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制度的顶峰及衰落
中央集权的发展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 大权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 央。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存在的两对矛盾:
(3)北宋后期:
①主要问题:政治腐败和面临金的进攻。 ②解决措施和结果:进行抗金,多次打退金兵进攻,1127年被金灭亡。
(4)南宋:
①主要问题:第一,偏安于中国南部;
第二,民族矛盾突出:前期面临金的威胁;后期面临蒙古 与元的威胁。
②解决措施和结果:
第一,前期进行抗金,多次打退金兵进攻,但也妥协苟安, 在1141年签订绍兴和议,此后,双方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状态;
第10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 课件-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高中历史精品公开课
![第10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 课件-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高中历史精品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9c0bb7ba1711cc7931b716e5.png)
2、元朝时期: 选官制度主要采取世袭、恩荫与推荐制的方式。
二、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四)监察制度的演进 1、宋朝时期 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 地方:设通判,与知州平列,号称监州。
2、元朝时期 中央:设御史台。 地方:全国分为22道监察区,各设肃政廉访使(即 监察御史)常驻地方
政治考向:文人治国——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
(3)评价: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 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 重大改革。
【拓展解读】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比较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时代
西周
封建时代 元朝
与中 相对独立于中 中央直属, 中书省的派出
不 同
央关 系
央,权力地位 可世袭
文化上:高度繁荣,尤其是科技领域内的发明创造 出现高峰;儒家思想博采众长,发展成理学。多元 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是中华文明继续 发展阶段。 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政权 与汉政权对峙,有战有和,以友好交往为主流;在 元朝大一统局面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 的高潮。
考情分析:近三年全国卷宋元时期知识考察分析
【合作探究】推行“二府三司”有何影响?
影响:
(1)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 权的约束力。
(2)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 局面。
二、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中央官制演变 2、元朝时期:一省两院制
(1)内容 中书一省制,由中书省 掌管行政;枢密院掌管 军事;宣政院掌管宗教 事务和西藏事务。 (2)影响 ①行政机构精简,提高 了行政效率。 ②宰相权力过于集中, 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 繁。
专题4 课时1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专题4 课时1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b2af663f242336c1eb95e16.png)
专题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1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1.(2015·广东深圳调研)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
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
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由此可见宋朝() A.相权进一步削弱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C.众相制初步确立D.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宋朝“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分割宰相的权力,A项正确。
内外朝制度是西汉开始形成的,B项错误;内阁是明朝设立,D项错误。
答案 A2.(2015·湖南四大名校联考)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意味着() A.宰相行政效率不断提高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C.相权对君权的制约加强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解析题目涉及中书、枢密院和三司之间的分权,这反映了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故选B。
答案 B3.(2015·湖北孝感模拟)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
”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的是()A.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解析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唐宋时期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威胁到皇权,因此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故C项正确;唐宋时期实行的仍然是专制政体,故A项错误;宰相参与讨论军国大事,皇帝是国家的实际决策者,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 C4.(2015·安徽合肥调研)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07c16142804d2b160a4ec002.png)
十家为一保,农闲时 既可加强对人民的 练兵、生产,战时编 控制,同时减少军 入军队。 费开支。 官马由农户保养 减少政府支出
3、北宋选官制度: -----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 4、宋元时期的政治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朝代 东汉 中枢权力体系 尚书台 职能(作用) 取代三公的权力 备注 雏形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权力分配未定型
隋 内史省 中书省 门下省 同唐朝
朔 方 节 度 使
河 西 节 度 使
北 庭 节 度 使
安 西 节 度 使
广四青辽北山宁甘新新 东川海宁京西夏肃疆疆
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大兴土木 修建寺观 皇室开支 “岁币”
注意:
冗兵——兵多而不精,军费开支过大; 冗官——不仅降低了行政效率, 更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冗费——政府财政日益入不敷出。
——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进一步 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重点: 关于北宋出现的积贫积弱;
——财政困难和军事实力下降;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元代: 一省制 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
皇
度 支 盐 铁
帝
户 部
宋代:二府三司
中书门下
行政
财政
财政
枢密院
军政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归入
尚书省
归入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课时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课时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8ed31e928ea81c758f578a0.png)
宋代尚未完成全国的统一,但中央与地方机构增多,加强了君主专制,解决了
历史解释 唐代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也造成了庞大的管理体系;元代国家统一,疆域辽
素养解读
史料实证
阔,行省制度的实施,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运用史料记载论证宋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
唯物史观
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角度理解,宋元时期政治演变趋势的特点及影响, 辩证客观地评价政治现象。
5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提升核心素养
@《创新设计》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_藩__镇__割__据__的分裂 局面。 (3)影响②消极:造成了“_冗__官___”、“冗兵”、“冗费” 的国家财政危机。 考点二 王安石变法(选修1)
1.背景 (1)北宋中期形成了“三冗”“两积”局面,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 庆历新政 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创新设计》
14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提升核心素养
@《创新设计》
本题以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为载体,考查宋代政治统治的特点,意在考 点评
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审题 解答此题关键是从记录的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中理解蕴含的本质原因。
由表中信息可知,宋代宰相祖辈、父辈任官中低级官员和无官职记录者占 大多数,这说明两宋时期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比较大,故B项正确。隋唐以 解题 后,世家大族的影响力逐渐消除,可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宰相权力大小 变化情况,可排除C项。祖辈、父辈无官职记录的宰相正是通过科举制度才 成功走向仕途,可排除D项。
4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高中历史宋元的政治知识点
![高中历史宋元的政治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d305d2a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4b.png)
高中历史宋元的政治知识点高中历史宋元的政治知识点宋朝:君主专制加强:宋朝通过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并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职位,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这标志着宋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中央集权的发展:针对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宋朝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包括将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通判负责监督;以及将地方财政大权收归中央。
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君主专制加强: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在后期,宰相权势扩大,有时甚至左右皇位继承。
中央集权的发展:元朝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其他地区设立行中书省管理。
同时,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这种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高中历史宋元的政治知识点总结在宋朝,君主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首先,通过二府三司制度的设立,将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分割,以削弱相权。
此外,宋朝还通过科举制度的改革,使得文官的地位不断提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
然而,这种中央权力过于分散的情况在元朝建立后有所改变。
在元朝,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书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同时,元朝通过行省制度的设立,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这种制度赋予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的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也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此外,宋朝和元朝都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重新统一。
宋朝通过将宰相权力分割、充实中央禁军、设立通判监督地方长官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而元朝则通过设立中书门下、实行科举制度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些措施对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总的来说,宋元时期的政治发展表现为君主专制的演进和中央集权的发展。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10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共30张PPT)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10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共3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c1b472c960590c69ec376cd.png)
二、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1、宋朝时期: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
(1)措施
①行政(削实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 变为虚衔。
②财政(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 分上缴朝廷。
③军政(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 定期更换驻地。
二、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中央官制演变
1、宋朝时期:二府三司制
材料:枢密院原为唐代枢密使,权力不大;但中唐以后,随着宦官掌军,枢密使职权 因而大增,后来还出现了专属的办事机构——枢密院。宋代保留枢密院,将其职权限 制于军事管理,与中书门下合成“二府”。而“三司”本为出现于唐中叶以后的临时 使职,后来逐渐形成体系。宋初,“三司”即为“度支”“盐铁”“户部”,成为管 理国家财政的机构。“二府”与“三司”互不统属,各自直接向君主负责。
3、评价
①积极: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 历史舞台;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代文官制度 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 ②消极: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 尾轻,地方凋敝。
历史教案:宋元帝国的统治艺术与政治制度
![历史教案:宋元帝国的统治艺术与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4817b8a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26.png)
优选历史教案:宋元帝国的统治艺术与政治制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帝国的统治艺术与政治制度的特点,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深入探究宋元帝国的统治艺术与政治制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宋元帝国的统治艺术与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宋元帝国统治艺术与政治制度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课堂讲解:1) 宋元帝国的统治艺术:分析宋元帝国统治者的政治智慧,如政治宽容、科举制度等。
2) 宋元帝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宋元帝国的政治体制,如君主专制、官僚制度等。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如元朝的行省制度,让学生深入理解宋元帝国的政治制度。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宋元帝国的统治艺术与政治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宋元帝国统治艺术与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笔记。
2. 查阅资料,了解宋元帝国统治艺术与政治制度在历史上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课程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宋元帝国统治艺术与政治制度的认识,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六、教学拓展与延伸:1. 对比分析:将宋元帝国的统治艺术与政治制度与其他朝代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
2. 历史影响:探讨宋元帝国的统治艺术与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如政治制度、文化传承等。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经验,思考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方法。
课时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课时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df0c601f8c75fbfc67db2d9.png)
视角2 宋元地方治理的创新及评价
史料一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其赋役、 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①。通判……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诏知 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②……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 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③。
⑤
元朝中央设置中书省管理朝廷事务
目录
思考 (1)据史料一,概括指出北宋中枢权力机构的设置体现的特点。 (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指出元朝中央设置一省制的影响。 提示 (1)北宋通过另设置机构,分化事权,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2)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但后期中枢权力过大,导致后期政治统治 的混乱。
和财权。
①中央以_中__书__省___为最高行政机构,直辖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其长 官行使宰相职权,权力很大。 (2)元代 ②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
③_宣__政__院___统领全国的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目录
2.监察体制 (1)宋代: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州设通判,制约知州。 (2)元代:人命重案由监察御史复按。 3.中央集权的发展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目录
解读 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史料主要阐述了宋代文官政治确立的特点及原因,认为宋代文臣士大夫政治 体制是隋唐五代以来政治统治、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文化的产物。
目录
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指出作者认为两宋时期“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形成 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提示 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世家大族的衰落、中小地主的崛起;科举制 的推行和发展;崇文抑武的政策等。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君权,但在一定程度上对君权又有制约;提 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1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考纲考点宋元的政治制度(1)宋元君主专制的加强。
(2)宋元中央集权的加强。
(3)王安石变法*。
素养解读时空观念从宋至元朝君主专制下的中枢机构不断革新,相权逐步削弱;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趋强化,基本奠定了后世的地方行政区划。
历史解释宋代尚未完成全国的统一,但中央与地方机构增多,加强了君主专制,解决了唐代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也造成了庞大的管理体系;元代国家统一,疆域辽阔,行省制度的实施,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史料实证运用史料记载论证宋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
唯物史观 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角度,理解宋元时期政治演变趋势的特点及影响,辩证客观地评价政治现象。
家国情怀从宋元政治统治的加强,多民族国家发展角度,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爱国情怀。
考点一 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宋代(1)宋代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代 (1)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2)元末,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考点二 中央集权的发展1.宋代(1)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弱的祸根。
2.元朝:行省制度(1)措施⎩⎨⎧①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2)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考点三 选修部分:王安石变法(选修1)1.背景(1)必要性⎩⎨⎧①政治: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②经济:由于冗官、冗兵、冗费,造成财政入不敷出,成积贫局面。
③军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积弱局面。
(2)可能性⎩⎨⎧①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②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2.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局面;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内容兵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武器的产量、质量提高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设明法科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整顿太学编纂教科书,太学生成绩优异者直接为官唯才用人重改革、破成规4.评价(1)积贫局面的改变⎩⎨⎧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③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2)积弱局面的改善⎩⎨⎧①节省了军费开支。
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5.历史教训(1)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要用人得当。
(4)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知识归纳——宋元政治制度的创新发展(1)中枢权力机构——军政财权分离,分散相权(二府三司制)(2)地方管理制度——宋代地方军政财权分离,相互牵制(禁军、知州、通判、转运使);元代加强中央集权(行中书省)(3)治国策略:文官政治,重文轻武,强干弱枝。
(4)选官用人制度:完善科举制度(糊名法等)。
史学论点——宋代的重文轻武国策为了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武将权重,乃至操纵政权的教训,宋初统治者开始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太祖刻制誓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军官的权利,以文人代替武将出任地方官。
重文轻武国策推动了宋代科举考试的发展,为士人地位的提高提供了条件,但也为宋代的“积弱”埋下了隐患。
教材补充——回避制度中国古代的任职回避制度,从东汉时代建立,南北朝时普遍推行,唐宋时期日趋严密,一直沿用到清末。
其具体内容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不大一样,总体可概括为两大类:(一)地区回避,即官员的籍贯与就任地区不得相同或接邻;(二)亲属回避,即有直接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人员,应避免在同一衙门,或有上下级关系的衙门,或互为监察的单位担任职务。
史者观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由于矫枉过正,后继者又不知变通,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后果。
如地方权力太弱,在反侵略战争中无力抵抗;对军队防范过甚,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对外战争中居于弱势;官僚机构分化事权和互相牵制不当,造成机构重叠、官员队伍庞大、效率低下等问题。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核心论点:(1)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造成地方行政效率低,军队战斗力不强,在抵抗外族入侵时居于弱势;(2)官僚机构分化事权和互相牵制,造成“冗官”“冗费”现象。
重要观点——宋朝叠层政治架构的形成宋朝注重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
(1)在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枢密院又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调兵权。
(2)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重要概念——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1)山川形便: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体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线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
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但极易产生割据局面。
(2)犬牙交错: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
这样削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从而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环境,中央比较容易控制。
考法1从核心素养角度考查宋元君主专制的特点及影响[考题例证]【典例1】(2016·全国Ⅰ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立意深远让考生理解中国古代具有重史传统的文化特征及其意义。
视角独特经筵、经史讲读制度与帝王政治行为的关系。
素养彰显题在书外,理亦在书外,意在考查考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正确解释历史的核心素养。
解析题干材料“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说明史官的史实记载对皇帝个人行为有重要影响,让皇帝不能为所欲为,故选A。
“全部真实可信”的说法过于绝对,史官所撰史书也有个人的主观思想,排除B;史官记事虽能影响皇帝个人行为,但与皇帝之间并不存在尖锐矛盾,排除C;“真实言行”包括正确的,也包括失误的。
从题干材料看出宋太祖不是“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而是不愿史书记录其“误失”,排除D。
答案 A[史论链接]论点1从时空观念角度分析唐朝和宋朝加强君权的异同(1)相同点: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①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
②宋朝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2)不同点①三省设置:唐朝加强三省的职能;宋朝三省有名无实,相权被进一步分割,枢密院、三司、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
②最高行政机构设置: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论点2从历史解释角度归纳汉至宋元君主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1)分割相权。
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2)转移相权。
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
(3)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
[对点训练]1.(命题点1:宋代君主专制的加强)北宋初年,赵普为宰相,与枢密使李崇矩相交甚好。
李以其女嫁赵之子,宋太祖知道后非常不满。
李崇矩与赵普一上朝,同处等候奏事,太祖也令二人互相隔开。
宋太祖的这些举动()A.导致宰相制度名存实亡B.体现君主防范宰相擅权C.强化宗族观念防止外戚干政D.维护封建礼制以巩固统治答案 B2.(命题点2:宋代科举制的创新)北宋欧阳修曾上奏朝廷,指出科举制应“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
”据此可知他主张科举考试应()A.体现地域差异B.严格等级出身C.统一选拔标准D.确保公平公正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欧阳修上奏朝廷,指出科举制应“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可知他主张科举考试应该唯才是举,统一选拔的标准,故选C项。
由材料可知科举制不体现地域的差异,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是强调在科举考试中是平等的,排除B 项;据材料可知欧阳修的主张有利于实现公平公正但不能确保公平公正,排除D 项。
答案 C考法2从核心素养角度考查宋元国家治理的特点及影响[考题例证]【典例2】(2019·全国Ⅲ卷,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情境新颖命题运用教材外的募兵制的有关历史阐释为载体,具有情境新颖的特点。
历史解释从历史解释角度阐述了北宋募兵制的实施对当时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考生通过现象看其本质的能力。
呼应热点从制度创新和自信角度考查历史上制度创新对加强国家社会治理能力的经验教训的借鉴和启示。
解析北宋实行募兵制,待遇优厚而且人数众多,这会耗费国家大量财力,加重政府财政负担,故A正确。
答案 A[史论链接]论点1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宋元时期政治制度创新的特点(1)中央体制:唐中期以来形成的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形成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对掌文武的二府体制,始终围绕着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的趋势而演变。
(2)地方制度:宋代设知州、通判,相互制约,“强干弱枝”,加强了中央集权,也导致了地方无权行政效率低下的局面;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宋元时期基本完成了对地方管理制度的变革,为明清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3)文官政治:宋代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权,根除藩镇跋扈之祸。
同时,宋初统治者又提倡文教,复兴儒学。
“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奖励儒术是宋代基本国策,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官士大夫政治体制,影响深远。
论点2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宋代官僚制度完善的表现(1)考试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