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感染与免疫

合集下载

免疫学

免疫学

第一章绪论了解:1.自然免疫:是指各种形式的免疫功能在感染时主动发挥作用,并且不随以前某种病原体而改变。

2. 获得免疫:是机体通过抗原诱导获得的免疫应答而产生的对自身B细胞和T细胞对抗原的应答反应。

3.免疫学对人类的贡献。

第二章抗原掌握:1.抗原: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包括抗原抗体或效应 T 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载体效应: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并提呈载体表位给CD4阳性T细胞;Th细胞识别载体表位。

故通过载体把特异的T-B细胞之间连接起来,T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使B细胞分泌抗体。

这就是载体效应。

3.半抗原:又称为不完全抗原指只有反应原性,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即:只具有与相应的免半抗原疫应答产物结合的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应答产物的物质。

如:多为一些小分子单糖、类脂和药物(PG)等。

4.佐剂: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指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后同时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5.内源性抗原:抗原提呈细胞和靶细胞胞内产生的抗原。

其与HLA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并被提呈给CD8阳性细胞毒性T细胞。

6.外源性抗原:非抗原提呈细胞自身所产生的抗原。

须被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并以与HLAI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的形式被提呈给CD4阳性T辅助细胞。

7.作为抗原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1.异物性2.大分子性抗原多数是蛋白质,其结构较复杂,分子量较大3.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病毒的衣壳)8.抗原的基本分类1、天然抗原;2、人工抗原;3、合成抗原了解:超抗原:指那些只需要极低浓度就可激活大量 T 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超抗原答的抗原物质。

多由细菌外毒素及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

抗原组学抗原组学是建立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基础上的新型领域,他正在成长为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科学热点。

第十一,十二章 免疫应答

第十一,十二章 免疫应答

第十一 ~ 十二章免疫应答第一部分:学习习题一、填空题1.细胞免疫效应作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_______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__________•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2.细胞免疫效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中初次免疫应答的潜伏期________,效价________,持续时间__ ______,抗体以________为主。

4.在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中再次免疫应答的潜伏期________,效价________,持续时间________,抗体以________为主。

5.特异性细胞免疫是指________细胞产生的免疫效应,包括_______细胞的直接杀伤和________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发挥的免疫作用。

6.T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主要作用,一方面是参与________免疫应答,•另一方面是参与________免疫应答。

前者由________细胞来完成,后者由•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细胞来完成。

7. 免疫应答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阶段, ________阶段和________阶段。

8. TD-Ag需要有_______细胞、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细胞的协作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9. 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BCR)是_____,它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和该B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抗体特异性________。

10. Th细胞激活需双信号,其中信号1是由TCR与____________结合产生的,信号2是______________信号,如CD28与B7相互作用产生,B 细胞激活也需双信号,其中信号1•是由_______与抗原结合产生,信号2是由B细胞表面的___________与激活的T细胞表面的CD40L结合产生。

11. CD4+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其中在介导DTH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第1章绪论1.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学2.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

3.微生物包括哪些类群?它有哪些特点?4.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5.试根据微生物的特点,谈谈为什么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6.简述21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第2章原核微生物1.名词解释:肽聚糖、溶菌酶、核区、异形胞2.根据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通透性来说明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3.什么是芽孢?它在什么时候形成?试从其特殊的结构与成分说明芽孢的抗逆性。

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是如何解释芽孢耐热机制的?4.立克次氏体有哪些与专性活细胞内寄生有关的特性?它们有什么特殊的生活方式?衣原体与立克次氏体都为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两者有何差别?5.螺旋体和螺旋菌有何不同?6.什么是缺壁细菌?试简述四类缺壁细菌的形成、特点和实践意义。

7.举例说明细菌的属名和种名。

8.试述古生菌和细菌的主要区别。

9.试根据细菌和古生菌细胞结构的特点,分析并举例说明为什么它们能在自然界中分布泛。

10.细菌(狭义)、放线菌、霉菌、酵母在繁殖方式上各有什么特点?第三章真核微生物1.名词解释:真菌、霉菌、酵母菌、真酵母、假酵母。

2.举例说明霉菌与酵母菌与人类的关系。

3.试列表说明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

4.试图示真核生物“9+2型”鞭毛的横切面构造,并简述其运动机理。

5.细菌(狭义)、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菌落有何不同?6.试比较细菌(狭义)、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细胞壁成分的异同,并讨论它们的原生质体的制备方法。

7.丝状真菌的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各有何特点?它们可以分化出哪些特殊结构?8.试述真菌的孢子类型和特点。

第4章病毒1. 名词解释:病毒粒子、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源性转变、前噬菌体、溶源性细菌、裂解量、类病毒、朊病毒。

2. 病毒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是什么? 根据你的理解,病毒应如何定义?3. 试述病毒的主要化学组成及其功能。

第十一章-免疫缺陷ppt课件

第十一章-免疫缺陷ppt课件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以来, 获得性免疫缺陷的重要性已远远超出了医学领域。
第一节 免疫缺陷病的分类
免疫缺陷病分为先天性或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和后天的或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两大类。 •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 该类免疫缺陷病是免疫系统先天性发育不全所致,根据所
• 此外,亚洲地区,特别是南亚地区的艾滋病感染率也呈上升趋势。 亚洲地区的艾滋病流行情况在国与国之间和一国内部不同地区之 间的差别很大。柬埔寨、缅甸和泰国15岁至49岁的人中艾滋病感 染率超过1%。到2000年底,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成年人和儿童艾 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数量为60万,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为580万。印度 是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感染艾滋病病毒人数最多的国家,约占这一 地区总数的三分之二。
免疫缺陷病特征—— 感染
• 对各种感染的易感性增加是免疫缺陷最主要、最常见和最 严重的表现和后果,感染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 感染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免疫缺陷的类型,如体液免疫、吞 噬细胞和补体缺陷时的感染主要由化脓性脑膜炎和脓皮病 等。
• 细胞免疫缺陷时的感染主要由病毒、真菌、胞内寄生菌和 原虫等引起。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 吞噬细胞缺陷病 包括吞噬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通过组织移行至炎症
部位、吞噬已调理的颗粒和在胞内杀死摄入的微生物四个 步骤。 • 补体系统缺陷病
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造成继发性免疫缺陷的原因很多很复杂,除人类免疫 缺陷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 HIV)所致的爱滋病外,更 常见的继发性免疫缺陷从病原学分析可归成两类: • 其它疾病过程中合并的免疫抑制 • 因治疗其它疾病而合并的免疫缺陷
基因的转录 调节病毒mRNA的表达,为gag和env基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2021/1/12
8
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1.正常定居部位改变
2.宿主免疫功能下降
3.菌群失调(dysbacteria):
指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
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
态。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称为菌 群失调症(dysbacteriosis)或菌群交替 症 ,往往可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
2021/1/12
20
(Ⅱ)毒素(Toxin)
毒素(toxin): 损伤宿主机体组织细胞或器官、引起
病理生理变化的致病物质。 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等不同,
分为两种: ▪ 外毒素(exotoxin) ▪ 内毒素(endotoxin)
2021/1/12
21
1 外毒素exotoxin
特 点:
⑴由活细胞分泌产生,主要是革兰阳性菌及某些
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
▪ 非病原菌(non-pathogen):
不能造成宿主感染的细菌,或称非致病
菌。 2021/1/12
11
(一)感染的来源
1. 外源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 ):
▪ 病人
▪ 带菌者
▪ 病畜和带菌动物
2. 内源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 :
非致病性分枝等
2021/1/12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鼻咽腔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
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皮肽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 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医学免疫学-第十一章 APC及抗原的处理与提呈

医学免疫学-第十一章 APC及抗原的处理与提呈
43
1、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及转运
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TAP )选择性转运8-12个aa残 基的肽。 形成TAP1/2异二聚体, 6次跨膜形成孔道,以ATP依 赖的方式进行主动转运。
胞浆 肽长度:8-12aa 效 率:>2000个肽/分 钟
内质网腔
44
1、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及转运 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 (TAP1 /2)
Mφ能表达数十种受体,产生数十种酶,并能分泌近 百种生物活性产物,是体内功能最活跃的细胞之一。
28
二、单核/巨噬细胞
单核-吞 噬细胞系 统 (MPS ):由单 核细胞和 巨噬细 胞组成。单核细胞来自骨髓,从血液移行至全身组织 器官,成为巨噬细胞。
表达模式识别受体和调理性受体,通过胞饮、吞噬、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摄取抗原。静息状态下摄取、加 工抗原能力强,但提呈能力弱。
抗原加工处理的主要途径
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
MHC I类分子途径:内源性抗原提呈途径 MHC II类分子途径:外源性抗原提呈途径
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MHC分子对抗原的交叉
提呈)
脂类抗原CD1分子提呈途径
38
Major steps in antigen processing and presentation
IL-1
溶菌酶
前列腺素
IL-6
酸性水解酶
白三烯
IL-12
赖氨酸酶
补体成分
TNF-α
酯酶
纤维蛋白
IL-8
胶原蛋白酶
结合蛋白
GM-CSF 弹性纤维蛋白酶 凝血因子
溶酶体酶
30
(三)B细胞 • B细胞是体液免疫的主要细胞。 • 通过两种方式摄取抗原,在提呈微量抗原中发挥重 要作用:

人卫流行病学第十一章-传染病流行病学

人卫流行病学第十一章-传染病流行病学
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判断病人受感染的时间,用于追溯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 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 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 根据潜伏期来评价防制措施的效果; 潜伏期的长短会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一般潜伏期短的传染病常以暴发形式 出现,潜伏期长的传染病流行持续时间较长。
机械携带(mechanical vector):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非吸血节肢动物的 体表和体内存活,但不在其体内发育。节肢动物通过接触、反吐和粪便将病 原体排出体外,污染食物或餐具等,感染接触者。
第三节 流行过程
生物学传播(biological vector)
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取决于携带者的类型、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及持续 时间、携带者的职业、行为习惯、生活环境、活动范围和卫生防疫措施等。
第三节 流行过程
3. 受感染的动物 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可以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称为 人畜共患疾病(zoonosis)。
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疾病:狂犬病、森林脑炎、钩端螺旋体病等。 以人为主的人畜共患疾病:人型结核、阿米巴痢疾等。 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疾病:血吸虫病等。 真性人畜共患疾病:牛绦虫病、猪绦虫病等。
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1. 病人 重要的传染源。病人体内存在大量病原体,又具有某些有利于病
原体排出的临床症状。
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communicable period)。 传染期的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 传染期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第三节 流行过程
病人的病程分期 (1)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是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临床 症状或体征出现的这段时间。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
第三节 流行过程

免疫学11第十一章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免疫学11第十一章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T细胞活化信号的转导过程13-03.SWF
5. T细胞与其它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结构基础
T细胞与其它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过程中,细胞表面膜分子 定向聚集在彼此接触部位,形成超分子黏附复合物,即免 疫突触。
意义:保证各种信号有序转导并相互协同;形成相对封闭空 间,有利于非特异分子在局部形成有效浓度,选择性作用 于靶细胞,保证作用的特异性。
活化的淋巴细胞发生凋亡有助于控制免疫应答强度,以 适时终止免疫应答和维持自身免疫耐受。活化淋巴细胞凋亡 涉及两条途径 .
① 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 激活的T细胞可高表达死亡受体Fas及Fas配体(FasL),二 者结合后可启动Caspase酶联反应而导致细胞凋亡。AICD有 助于控制特异性T细胞克隆的扩增水平,从而发挥重要的负向 免疫调节作用。
第一节 T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在胸腺内发育成熟的初始T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到达外 周淋巴器官,并周而复始地在血液和外周淋巴组织之间再循 环,直至遭遇特异性抗原。
初始T细胞膜表面抗原识别的受体TCR与抗原提呈细胞 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特异结合称为抗原识别。
TCR在特异性识别APC所提呈的抗原多肽的过程中,必 须同时识别与抗原多肽形成复合物的MHC分子,这种特性 称为MHC限制性。
(1)激活巨噬细胞: Th1 细 胞 与 巨 噬 细 胞 所 递 呈 的 特 异 性
3. T细胞共受体参与T细胞的抗原识别
T细胞与APC的特异性结合中,T细胞表面CD4与CD8分 子是TCR识别抗原的共受体。CD4和CD8可分别与APC(或靶 细胞) 表面MHC-Ⅱ和MHC-I类分子结合,从而增强TCR与特 异性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结合的亲和力,使T细胞对抗原 应答的敏感性增强(约100倍)。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 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
▪ 〔nonpathogenic bacterium, nonpathogen〕
第二页,共四十二页。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 正常人的体表和同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 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中都寄居着 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 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 对人还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物群,通称正 常菌群
皮肽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 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尿道
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肠道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 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厌氧性细 菌 真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第五页,共四十二页。
健康壮年
粪便涂片
健康青年 粪便涂片
肠道的正常菌群
第六页,共四十二页。
致病条件
寄居部位的改变
免疫功能低下
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
第十一页,共四十二页。
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
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通称医院内 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 ①交叉感染,由医院内病人或医务人员直 接或间接传播引起的感染; ②内源性感染,或称自身感染,由病人自 己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③医源性感染,在治疗、诊断或预防过程 中,因所用器械等消毒不严而造成的感染。
第十五页,共四十二页。
第十六页,共四十二页。
毒素 〔toxin〕
外毒素〔exotoxin〕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 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 白质
内毒素〔endotoxin〕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 多糖,菌体死亡崩解时游离出来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第11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学习要点一、病毒的感染1.病毒的传播方式与感染途径传播方式(1)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个体之间,或受染动物与人群个体之间的传播。

(2)垂直传播: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将病毒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

感染途径皮肤与粘膜十病毒侵入机体的主要门户。

病毒在机体内播散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形式:①局部播散;②血循环播散;③沿神经干移行。

2.病毒的感染类型隐性感染病毒侵入机体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

通过隐性感染,机体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但也可向外界播散病毒。

显性感染机体在感染病毒后因组织细胞受损严重而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

可分成急性感染及持续性感染两种类型。

(1)急性感染:一般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恢复后体内不再存在病毒。

(2)持续性感染:这类感染中,病毒可在机体内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可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而长期带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持续性感染又可分成三种:1)慢性感染:显形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未完全清除,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病程可长达数月至数十年。

2)潜伏感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或细胞中,但并不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体,用一般方法也不能分离出病毒。

3)慢发病毒感染:又称迟发病毒感染。

感染后有很长的潜伏期,达数月、数年至数十年。

以后出现亚急性进行性疾病,最终成为致死性感染。

1.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致细胞病变作用(1)溶细胞型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成熟后,在很短时间内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细胞被裂解而死亡。

体外组织细胞培养中,溶细胞型感染可致细胞变圆、坏死及脱落等,这种现象称为细胞病变效应(CPE)。

机制:①阻断细胞大分子合成;②破坏细胞溶酶体;③病毒毒性蛋白的作用。

(2)稳定状态感染:有包膜病毒(如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以出芽方式释放子代病毒,病毒的增殖对细胞的大分子物质合成影响不大,细胞仍能继续生长与分裂,称之为稳定状态感染。

(生物科技行业)武汉大学微生物教学提纲

(生物科技行业)武汉大学微生物教学提纲
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
第一节代谢概论
第二节微生物产能代谢
一、生物氧化
二、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1.发酵
2.呼吸作用
(1)有氧呼吸
(2)无氧呼吸
三.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1.氨的氧化
2.硫的氧化
3.铁的氧化
4.氢的氧化
四.能量转换
1.底物水平磷酸化
2.氧化磷酸化
3.光合磷酸化
1)环式光合磷酸化
2)非环式光合磷酸化
思考题
试结合一步生长曲线分析病毒的特点,并与细菌进行比较。
第八章微生物遗传
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DNA作为遗传物质
二、RNA作为遗传物质
三、朊病毒的发现与思考
第二节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一、概念:
二、微生物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三、微生物基因组结构的特点:
1、原核生物(细菌、古生菌)的基因组
2、真核微生物(啤酒酵母)的基因组
第七章病毒
第一节概述
一、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历史
二、病毒的特点和定义
1、特点
2、定义
三、病毒的宿主范围
四、病毒的培养和纯化
1、病毒的培养
2.病毒纯化
第二节毒粒的性质
一、毒粒的形态结构
1.病毒的大小和形状
2.毒粒的壳体结构
3.病毒的包膜结构
4.毒粒的结构类型
二、毒粒的化学组成
1.病毒的核酸
2、病毒的蛋白质
四、拮抗
五、竞争
六、捕食
第三节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一、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思考题:
1、试从微生物的特点分析其分布比动植物更广泛的原因,为什么无菌操作技术是一切微生物学工作的基础?

(NEW)沈萍《微生物学》(第8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NEW)沈萍《微生物学》(第8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目 录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一、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名词解释四、简答题五、论述题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第1章 绪 论第2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第3章 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第4章 微生物的营养第5章 微生物的代谢第6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第7章 病毒第8章 微生物遗传第9章 微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第10章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第11章 微生物的生态第12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第13章 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第14章 感染与免疫第15章 微生物生物技术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一、选择题1柯赫提出的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是( )。

[武汉科技大学2019研]A.巴斯德原则B.柯赫定律C.菌种原则D.免疫原理【答案】B【解析】柯赫在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①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②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③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④配制培养基及创建了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等。

2菌种的分离、培养、接种、染色等研究微生物的技术发明者是( )。

[中国计量大学2019研]A.巴斯德B.柯赫C.列文虎克D.别依林克【答案】B3用牛肉膏作培养基能为微生物提供( )。

[中国计量大学2019研]A.C源B.N源C.生长因素D.A,B,C都提供【答案】D【解析】牛肉膏富含水溶性糖类、有机氮化合物、维生素、盐等,可以为微生物提供C源、N源和生长因子。

4某种生物通过产生特殊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来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称为( )。

[沈阳农业大学2019研]A.拮抗B.共生C.寄生D.捕食【答案】AB项,共生指相互作用的两个种群相互有利,二者之间是一种专【解析】性的和紧密的结合,是协同作用的进一步延伸。

C项,寄生指一个种群对另一种群的直接侵入,寄生者从寄主生活细胞或生活组织获得营养,而对寄主产生不利影响。

D项,捕食指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完全吞食,捕食者种群从被食者种群得到营养,而对被食者种群产生不利影响。

第11章固有免疫应答.

第11章固有免疫应答.

《医学免疫学》练习题第十一章固有免疫应答一、选择题【 A 型题】1.参与固有免疫的效应分子不包括A. 防御素B.补体系统C.细胞因子D.溶菌酶E. 外毒素2. 下列关于固有免疫哪种说法不正确A. 在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B.是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生理功能C.识别特点是泛特异性的,仅能识别不同类型的微生物D. 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相关的分子模式E. 模式识别受体的基因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重排,且受体呈克 3. 上皮细胞及其附属成分的作用不包括A . 皮肤黏膜上皮细胞及其附属成分构成的物理屏障B . 皮肤黏膜分泌物中的杀菌物质构成的化学屏障C . 皮肤和腔道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构成D . 皮肤黏膜中的γδT 细胞识别抗原发挥E. 机械阻挡作用4. 下列哪些不属于固有免疫的效应分子A. 补体B.抗体C.反应蛋白 E. 细胞因子5. 下列关于适的A. 与非特异性免疫关 . 高度的特异性C . 具有耐受性具有记忆性E. 具有多样6. 感染急性期蛋白是A . . 热休克蛋白 C. C4结合蛋白 D .免疫球蛋白【A 96小时之内 B. 48小时 C. 96小时之后 D . E. 数周1. B-1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到抗体产生的时间约为2. 早期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发生于感染后3.特异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发生于感染A . NK 细胞B. γδT 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 . 巨噬细胞 E. B-1B 细胞4.在抗化脓菌免疫中发挥强大吞噬杀菌作用的细胞是5.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应答各阶段均起重要作用的细胞是《医学免疫学》练习题6. 具有自我更新能力 , 表面标志为 CD5+、 SmIgM 的淋巴细胞是7.胞浆含大量嗜天青颗粒 , 表面标志为 CD3+CD56+CD16+的淋巴细胞是8.分布于粘膜和上皮组织中, 表面标志为 CD3+CD4-CD8-的淋巴细胞是【 C 型题】A. 参与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B.参与非特异性免疫C. 两者均可D.两者均否1. 干扰素2.溶菌酶3.防御素4. IL-1A. 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B.参与非特异性免疫C. 两者均可D.两者均否5. 单核 -巨噬细胞6. B1细胞7. B2细胞8. NK细胞【 X 型题】1. 皮肤、黏膜分泌的杀菌物质是 :A. 溶菌酶B.不饱和脂肪酸抗体E.乳酸2. 固有免疫的生物学意义A.参与调控特异性免疫应B. 影响答C.影响特异性免疫应D. 维持免疫维持自身耐受1. 固有免疫化过程中逐渐形成 , 其特点是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或 ________。

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版)

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医学微生物学
配套光盘 主 制 编 李 凡 徐志凯 作 丁天兵
第七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绪论
细菌学 病毒学 真菌学

细菌学
第01章 细菌的形态结构
第16章 动物源性细菌
细菌学
第17章 其他细菌
第18章 放线菌与诺卡菌
第19章 支原体
第20章 立克次体
第21章 衣原体 第22章 螺旋体
病毒学
第23章 病毒基本性状
第24章 病毒感染和免疫 第25章 病毒感染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26章 呼吸道病毒 第27章 肠道病毒
第02章 细菌的生理
第03章 消毒灭菌与生物安全 第04章 噬菌体 第05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 第06章 细菌耐药性 第07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08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细菌学
第09章 球菌
第10章 肠杆菌科
第11章 弧菌14章 分枝杆菌属 第15章 嗜血杆菌属
第28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第29章 肝炎病毒 第30章 虫媒病毒
病毒学
第31章 出血热病毒 第32章 疱疹病毒 第33章 反转录病毒
第34章 其他病毒
第35章 朊粒
真菌学
第36章 真菌学总论
第37章 主要病原性真菌
丁天兵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第01章细菌的形态结构第02章细菌的生理第03章消毒灭菌与生物安全第04章噬菌体第05章细菌的遗传变异第06章细菌耐药性第0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第08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第09章球菌第10章肠杆菌科第11章弧菌第12章螺杆菌属第13章厌氧性细菌第14章分枝杆菌属第15章嗜血杆菌属第16章动物源性细菌第17章其他细菌第18章放线菌与诺卡菌第19章支原体第20章立克次体第21章衣原体第22章螺旋体第23章病毒基本性状第24章病毒感染和免疫第25章病毒感染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第26章呼吸道病毒第27章肠道病毒第28章急性胃肠炎病毒第29章肝炎病毒第30章虫媒病毒第31章出血热病毒第32章疱疹病毒第33章反转录病毒第34章其他病毒第35章第36章真菌学总论第37章主要病原性真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 • 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 • 包括骨髓、胸腺、鸟类的法氏囊 周围免疫器官
• 免疫细胞居住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 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43
44
见P402
髓样干细胞
多能干细胞 NK细胞
淋巴样干细胞
2) 免 疫 细 胞
红 细 胞 血 小 板 嗜 嗜 嗜 中 碱 酸 性 性 性 T B 单核细胞 细 细 胞 胞 巨噬细胞 肥大细胞 树突状细胞
第十一章 感染与免疫
1
见P392
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或病原体(pathogen),指寄生于生物(包括人) 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 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 – 病毒
– 真菌
2
见P392
感染(infection)
又称传染,是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 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
45
见P402
淋巴细胞
T细胞:起源于骨髓,在胸腺中成熟,然后 分布到外周淋巴器官及外周血液中,其功 能是执行细胞免疫。
B细胞:骨髓中的多能干细胞通过淋巴干细 胞再分化为前B细胞,在哺乳动物的骨髓或 鸟类的腔上囊中进一步分化、成熟为B细胞, 进行体液免疫。
第三类淋巴细胞:NK细胞和K细胞。
46
47
刺激或诱导。
28
见P397
天然免疫的组成
生理屏障
– 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物、共生菌群
体液因素
– 溶菌酶、补体、干扰素
细胞因素
– 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炎症
– 免疫的综合作用等
29
一、生理屏障
皮肤和粘膜 屏障结构
30
见P397
1、皮肤和粘膜
机械的阻挡和排除作用
– 坚韧的角质层;纤毛运动、咳嗽和喷嚏。
– 非特异性免疫
– 特异性免疫
5
第一节 感染的一般概念 第二节 宿主的非特异免疫
第三节 宿主的特异性免疫
6
第一节 感染的一般概念
感染的途径与方式 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7
见P393
一、感染的途径与方式
外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的感染,主
要来自病人、健康带菌(毒)者和带菌(毒)动、 植物。
内源性感染:当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
11
(一)病原体
细菌的致病性 病毒的致病性
立克次氏体的致病性
真菌的致病性 寄生虫的致病性
12
细菌的致病性
毒力:指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 – 侵袭力 – 毒素 侵入数量:不同致病菌,引起宿主致病所 需的个体数量不同。
侵入途径
13
见P394
1、侵袭力(invasiveness)
是指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 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
化学物质的抗菌作用
– 分泌腺的分泌物;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表 面粘膜所分泌的粘液;眼泪、唾液和尿液。
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 通过在表面部位竞争必要的营养物,或者产生如大 肠杆菌素、酸类、脂类等抑制物,而抑制多数具有 疾病潜能的细菌或真菌生长。
31
见P398
32
见P397
2、屏障结构
血脑屏障: – 主要由软脑膜、脉络丛、脑血管及星状胶质细 胞组成。 – 可阻挡病原体及其有毒产物或某些药物从血流 透入脑组织或脑脊液,具有保护中枢神经系统 的功能。 血胎屏障: – 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底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滋养 层细胞共同组成。 – 当它发育成熟(一般在妊娠3个月)后,具有保 证母子间物质交换和防止母体内的病原体进入 胎儿的功能。
或某些因素致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宿 主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感染方式: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创
伤感染、接触感染、垂直传播。
8
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感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病原体
疾病
1、不同个体 2、相同个体的不同生理状态
不同的结果
9
传染的结局
病原体 宿主的免疫力 环境因素
10
隐性传染
• 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体的毒力相对较弱,数量 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轻微伤害,且很快就将病原 体彻底消灭,因而基本上不表现临床症状。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 体液免疫:浆细胞产生抗体蛋白 • 细胞免疫:由致敏T细胞释放各种淋巴因子
25
见P429
免疫系统的功能
异常效应 功能 正常效应
应答过度 应答不足
免疫 排除抗原性异物(病 防御 原体或移植物) 自我 清除衰老或死亡的 稳定 细胞
免疫 监视
超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
清除突变细胞
α、β、γ及杀白细胞毒素 化脓性感染
21
破伤风梭菌
22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比较
项目 产生菌 化学成分 释放时间 内毒素 革兰氏阴性菌 脂多糖(LPS) 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 不同病原菌的内毒素 致病类型 不同外毒素不相同 作用基本相同 毒性 弱 强* 不完全抗原,抗原性 抗原性 完全抗原,抗原性强 弱或无 制成类毒素 能 不能 热稳定性 差 耐热性强 存在状态 细胞外,游离态 结合在细胞壁上
吞噬细胞的溶 酶体酶释放或 泄漏损伤自身 组织成分 内、外源性致 热原作用于下 丘脑导致发热 死亡白细胞与 破坏裂解的靶 细胞共同酿成 脓液 各种毒性产物 与活性介质刺 激正常机体组 织
红、肿、 痛、热和 功能障碍
37
炎症既是一种病理过程,又是一种防御 病原体入侵的积极方式。
可动员大量吞噬细胞聚集在炎症部位; 血流加速使血液中的抗菌因子和抗体发生局 部浓缩; 死亡的宿主细胞堆集可释放抗菌物质; 炎症中心部位氧浓度的下降和乳酸的积累, 可抑制多种病原体的生长; 适度的体温升高可降低某些病原体的繁殖速 度。
带菌状态
• 如果病原体与宿主双方都有一定的优势,但病原体仅被限 制于某一局部且无法大量繁殖,二者长期处于相持状态。
显性传染
• 如果宿主的免疫力较低,或入侵病原菌的毒力较强、数量 较多,病原菌很快在体内繁殖并产生大量有毒产物,使宿 主的细胞和组织蒙受严重损害,生理功能异常,于是就出 现了一系列临床症状。
23
外毒素 革兰氏阳性菌为主 蛋白质 活菌随时分泌
(二)宿主的免疫力
宿主免疫力 免疫系统功能
24
1、宿主的免疫力
“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 • 外部屏障:皮肤、黏膜,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 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
• • • • 抗菌物质:补体,溶菌酶,干扰素等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炎症反应 淋巴结的过滤作用
内毒素(endotoxin):即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脂 多糖(LPS),于菌体裂解时释放。
20
常见外毒素
细菌名称 白喉棒杆菌 破伤风梭菌 肉毒梭菌 霍乱弧菌 产气荚膜梭菌 痢疾志贺氏菌 百日咳博德特氏菌 鼠疫耶尔森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毒素名称 白喉毒素 破伤风毒素 肉毒毒素 肠毒素 α毒素 神经毒素 百日咳毒素 鼠疫毒素 引起疾病 白喉 破伤风 食品中毒 霍乱、食品中毒 红细胞溶解死亡 痢疾 百日咳 鼠疫
– 吞噬细胞 – 自然杀伤细胞
35
见P401
四、炎症(inflammatory)
炎症是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所表现的一系 列局部和全身性防御应答,可以看作是非 特异免疫的综合作用结果。
作用:清除有害异物、修复受伤组织,保 持自身稳定性。 有害刺激:各种理化因素,以病原体感染 为主。
36
见P401
炎症的五大特征
51
见P404 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或免疫原 (immunogen):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 抗原。
– 大多数蛋白质,细菌细胞、外毒素,病毒,动 物血清等。
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或半抗原 (hapten):只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 抗原。
– 绝大多数寡糖,类脂,核酸及其降解物,某些 药物。
肿瘤
26
(三)环境因素
宿主环境
• 先天:遗传素质、年龄等 • 后天:营养、精神、内分泌状态、药物、针灸、 电离辐射等的影响,体育锻炼等
外界环境
• 自然环境:气候,季节,温度,湿度,地理环境 等 • 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居住环境,医疗环境等
27
见P397
第二节 宿主的非特异免疫
非特异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又称天 然免疫(innate immunity),是在种系发育过 程中形成的,由先天遗传而来,可防卫任 何外界异物对机体的侵入而不需要特殊的
40
见P401
1、特异性免疫的类型
自动免疫 被动免疫 经胎盘或乳汁由母体 传递给婴儿 输入免疫细胞、抗血 清或其它制剂
按获得方式分
自然的 显性或隐性感染
人工的
接种疫苗
按发挥免疫作用的途径分
体液免疫 细胞介导免疫
41
2、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
42
见P402
见P404
3)免疫分子
体液免疫分子
膜表面免疫分子
• 膜表面抗原受体
•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 抗体
• 补体
• 白细胞分化抗原
• 黏附分子
• 细胞因子
48
二、抗原和抗体
抗原 抗体
49
见P404
1、抗原(antigen, Ag)
是能诱导机体产生体液抗体和细胞免疫应 答,并能与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 发生特异结合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特性 影响抗原性的因素 细菌抗原
50
见P404
1)抗原的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