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2教案 人教版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一、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重要课文内容,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这三首诗都是描绘秋天景色的古诗,但又各具特色。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诗中描绘了深秋时节山中的美丽景色,“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人通过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等意象,勾勒出一幅色彩绚烂的山林秋景图,表达了对秋天景色的喜爱之情。
《赠刘景文》是宋代苏轼的诗作,“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前两句描写了荷败菊残的景象,后两句则突出了橙黄橘绿的丰收景象,在对秋末冬初景色的描写中,寄寓了对友人的劝勉和支持,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夜书所见》为宋代叶绍翁所作,“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中描绘了秋风瑟瑟、梧叶飘落的秋夜之景,客居他乡的诗人因触景生情而思念家乡,同时又通过儿童挑促织的场景,更增添了一份思乡的愁绪。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他们能够背诵一些简单的古诗,对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有了初步的感知。
然而,对于古诗的意境理解、诗人情感的体会以及一些字词的深刻含义的把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例如,在学习《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时,学生可能会对“坐”字的理解产生偏差,以为是“坐下”的意思,而不能准确理解为“因为”。
在体会诗歌的意境方面,如《夜书所见》中那种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他们去感受。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 会写“径、霜、赠”等生字,理解“寒山、石径、坐、擎雨盖、促织”等重点字词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意境。
- 借助注释、插图以及教师的讲解,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17.古诗三首课题古诗三首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古诗教学应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旅行。
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对文字、音乐、绘画的赏析,锤炼学生的艺术思维。
在声情并茂的描述中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引导孩子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古诗的神韵,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学前准备1.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预习古诗,制作生字卡。
(学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3.朗读伴奏音乐。
(教师)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会写5个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境。
学前准备1.积累李白的诗歌,预习古诗。
(学生)2.制作《望天门山》课件。
(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激趣导入(用时:5分钟)1.师画简笔画,高高的山,并叙述天门山的来历。
2.板书课题和作者。
1.学生观赏老师画画,并倾听故事。
2.齐读课题。
1.请默写一首你学过的李白的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了解作者,初识古诗(用时:10分钟)1.老师介绍李白。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指导书写:断、楚、至、孤、帆。
3.学生听范读,画出2.辨字组词。
至()断()到()继()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节奏,比赛朗读。
4.初步感受诗中描写的美景。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时:10分钟)1.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用笔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想一想每句诗里的哪个字用的好,好在哪里?1.学生自主学习,并在书上批注。
2.学生交流收获和疑问,并说说诗句里用的好的词语。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中断:_________________回:___________________相对出:_______________孤帆:_________________四、交流分析,理解悟情(用时:15分钟)1.课件出示第一句思考:(1)这句写了什么山,哪里的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从画面中你感受到天门山怎样?又感受到水怎么样?(2)哪些字给你感受最深?2.课件出示第二句,思考:这一句主要写了什么?水流到这里发生了什么?通过“回”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3.指导学生朗读。
秋学期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2(002)
4.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的“径、斜、赠、橘”等11个生字,会写“寒、径、斜、残”等13个生字,背诵三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三首古诗所表现不同的季节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借助注解理解诗句的意思。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山行》一、新课导入:创设情境,熟读古诗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香山枫叶”的录像)同学们看到如此醉人的风景,有什么想说的? 这么美的景色,若是让诗人看到了他会怎么做?(生:作一首非常优美的诗。
)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山行。
你们想读一读吗?引导学生自读。
二、新课学习:品读古诗,领悟意境(一)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1.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
读通诗句。
2.借助注解,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找出不懂的问题做标记。
(二)明确目的,教给方法1.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但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还要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呢?出示学习要求:(1)读一读这首诗。
(2)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3)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互相讨论,再和同伴说一说诗的意思。
2.再读古诗,品读诗句(1)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板书)从这些景物中,你们知道诗人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为什么?(2)解读感悟诗句。
(出示课件)★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1)谁来读这两句?通过自学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是你不明白的?相机点拨: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斜:作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生,生出,存在。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文中“亦、宜”等3个生字,会写“饮、初”2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
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
能力。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教学过程】。
2024秋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教学黑板、教学卡片、学生作业本、文具等。
2.课程平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教学PPT、相关古诗音频和视频材料等。
3.信息化资源:古诗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素材库等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课的三首古诗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生僻字和难理解的词语,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解释和引导。此外,学生可能对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来加深理解。同时,如何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形成自己的审美体验,也是一个挑战。
2024秋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7课《古诗三首》。本章节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山行》、《枫桥夜泊》和《长相思》的学习。这三首诗分别描绘了秋天的山景、夜晚的江边景象以及离别的思念之情。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能够熟练朗读和背诵。同时,本节课还会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要求学生课后自主阅读《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中的一首诗歌,并撰写阅读心得,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和思考能力。
鼓励学生研究自己喜欢的古代诗人,了解其生平和创作,以小组形式进行分享,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关注古代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如歌词、电影电视剧引用等,思考古代诗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和创新思维。
-霜叶红于二月花
《枫桥夜泊》: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文档1. 教材内容分析《古诗三首》选编了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宋代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和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这三首古诗都是描绘秋天景色的,但是又各有千秋。
1.1《山行》《山行》描绘的是深秋时节的山景。
诗人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看到几户人家。
停车是因为喜爱傍晚枫林的美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此诗通过描写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等景物,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深秋山林景色的喜爱之情。
诗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更是成为千古名句,以鲜明的色彩对比,将秋天的枫叶之美推向极致。
1.2《赠刘景文》《赠刘景文》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诗的前两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则是诗人对友人的劝勉,虽然青春流逝、人生坎坷,但也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
整首诗借景抒情,既有对秋景的描写,又有对友人的激励,充满了哲理。
1.3《夜书所见》《夜书所见》写的是客居他乡的诗人在秋风瑟瑟的夜晚,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
诗中“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通过梧叶、秋风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抒发了游子思乡念亲的情感。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两句,从对眼前之景的描写,转为对想象中儿童捉蟋蟀场景的描写,更增添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 教学目标2.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 认识并会写诗中的生字,如“径”“斜”“赠”“残”等,理解诗句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远上”“石径斜”“擎雨盖”“促织”等。
- 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4.创新与实践: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的古诗知识和技巧,进行创作和实践。他们能够尝试自己创作古诗,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古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评价与反馈
4.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包括古诗的背诵、练习题的完成质量等,了解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5.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的表现和测试结果,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优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学习进步。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互动能力,我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1)古诗接龙:学生分组进行接龙游戏,每组派一名代表朗读古诗,下一句需以前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开头。通过游戏让学生熟练掌握古诗,并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2)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诗人和旁白,对古诗进行情景再现。要求学生通过语气、表情、动作等表现诗人的情感和意境。此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古诗三首》,新人教版。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山行》、《登鹳雀楼》和《望洞庭》三首古诗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每首古诗的基本意思,感受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同时,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创新教案】《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想】独立学习文中的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学会默写。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导入课题。
1.鼓励学生回忆交流积累的苏轼的诗,指名多人背诵。
2.课件出示苏轼的几首诗,学生阅读积累。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了解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4.谈话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一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古诗,识字解词。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文中的生字,试着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标出自己学不会的地方。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2)检查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师评议,多媒体课件出示:①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②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空蒙:迷茫的样子。
④亦:也。
⑤奇:奇妙。
⑥西子:指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⑦欲:想要。
⑧淡妆浓抹:素淡的妆容或是浓重华丽的打扮。
⑨相宜:合适。
⑩总相宜:都非常合适。
三、理解大意,质疑解难。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诗的大意,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想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是素淡的妆容或是浓重华丽的打扮,都非常合适。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古诗三首2《赠刘景文》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1教学目标:1、会认“刘、菊、残、君、橙、橘、”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
2、多元吟诵,练习背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字义和诗句,感悟诗境。
教学模式:愉快教学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解诗题1、谈话导入:同学们,一年级我们学过杨万里的《小池》你们记的吗?(学生齐背)这首诗里是怎么描写了荷花的?(出示荷花图)(2)(出示第二幅荷花图)与上一幅图比较荷花有什么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盛夏时,荷花怒放,还是用杨万里的诗来形容,那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看图)到了秋末冬初只剩下枯枝败叶。
今天我们学习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的这首诗《赠刘景文》,就有对秋末冬初荷花的描写。
板书课题。
理解“赠”。
4、质疑课题。
5、介绍作者。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同学们的问题真不少,读懂了这首诗,你们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顺。
1、师范读。
2、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3、生齐读、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4、反馈:(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三、解字词、明诗意过渡:碰到读不好的时候,就要这样反复进行训练,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多读了自然也就理解了意思。
张老师考考大家,这首诗是写了哪个季节?既然写的是秋末冬初,我们一定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
1、理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尽:完,指凋谢。
(2)擎雨盖:指荷叶擎,用手做一个动作,看看这个字,下面是个手,向上托。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2
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意。
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有的文学体裁,它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格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古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山行》。
(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朗读,学生自由朗读。
2.简介诗人杜牧。
(课件展示)3.指导学生画出诗句的朗读节奏。
(课件展示)4.学习诗中的生字。
(课件展示)重点指导读音和难写的生字:寒,霜。
5.自由读古诗,对照注释,说说每句诗是什么意思。
(课件展示)三、学习古诗。
(课件展示)1.学生齐读古诗。
2.学习古诗第一、二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学生解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课件出示风景图,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后感受到的风景的特点。
3.学习古诗第三、四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读并解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发挥想象,说说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并动手画一画。
四、总结古诗。
1.学生试背古诗。
2.学生说一说:古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课件展示)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书写生字,默写古诗。
1.练习书写生字。
2.默写古诗《山行》。
板书设计山行远: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美丽)近:枫林霜叶(喜爱)第2课时一、学习《赠刘景文》。
(课件展示)1.说一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介绍为此景作诗的苏轼。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17《古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
17.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的“亦、宜”等7个生字,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并背诵三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三首古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借助注解理解诗句的意思。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
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
他就是李白。
(板书)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
(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
(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3.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
再读读这句诗,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4.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
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5.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
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6.让老师用线条为你们勾勒——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
(齐读第一、二句)7.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8.(师板画两岸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9.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能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了解诗人1.(出示课件3)引入诗题:祖国江山美如画,千言万语夸不完。
我们将学习三首写祖国山河的古诗,分别描写了天门山、洞庭湖、西湖。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唐代诗人李白写的《望天门山》。
2.(出示课件4)教师板书诗题《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诗题。
3.(出示课件5)了解诗人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代表作品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二、读好古诗,读出停顿,了解景物(出示课件6)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圏画诗中描写的景物。
1.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3.学生自由练读。
全班齐读。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景物。
预设:5.引导学生理解所圈画景物的含义。
(1)结合注释,了解“天门”“青山”就是指天门山,“楚江”“碧水”都是指长江。
(2)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理解“孤帆”是“孤零零的船”,“日”指“太阳”。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出示课件7)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再读诗歌,想象画面,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
1.解诗题。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了解“天门山”是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
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
(2)了解“望”字统领全诗,“望天门山”描写了诗人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2.学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借助“中断”“开”等字,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意。
教师相机指导理解“中断”“开”的意思:“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2)想象体验:诗人面对这样凄清寒冷的秋色
图,心里会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学生交流,
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抓住“寒”体会诗人心中
的悲秋之情。 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
句,注意读出诗歌稍微低沉的语调。
句,注意读出诗歌稍微
3.过渡引入:咦,诗人杜牧为什么走着走着停 低沉的语调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重点
难点
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激发对秋天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具学具及多 媒体应用
多媒体课件;搜集三首古诗的作者资料
课时
3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径、斜”2 个生字,学会“寒、径、斜、霜”4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山行》。并能够默写诗歌。 3.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秋天,
时出示枫叶图,引导学生再次感受枫叶的色 学生再次感受枫叶的色
彩美。
彩美
(2)引导学生理解“坐”(因为),同时想象此时
诗人看到此景会怎样说(太美了,太漂亮
5
了......)。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枫叶的
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喜爱,赞美),同时试
着串讲后两句的诗意。教师补充(停下来欣赏
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 学生明确后两句诗已经
的微妙变
第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6
一
化。
课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试着进行背
学生随着音乐齐背诗句
时
诵。学生随着音乐齐背诗句。
教
学
四、课堂小结,指导书写
过
1.是啊,秋天的山野,也许草木不再葱绿茂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2(20210301002107)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理解多音字“挑〞。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并背诵积累古诗。
引导学生明诗意、悟诗情的同时感悟表达特色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并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明诗意、悟诗情。
教学过程一、图片揭题,知晓作者。
1.欣赏秋天的图片,问: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引题: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容易引起人愁思的季节。
下面,我们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夜书所见?叶绍翁〔板书〕知晓作者1〕出示图片读作者的自我介绍。
2〕齐读作者名字过渡:作者叶绍翁为我们带来关于秋天一首什么样的古诗呢?二、初读古诗,学写生字。
学生自由读古诗,一生再读诗,随机正音并点评。
2.出示词语全班拼读:萧萧梧叶挑促织篱落学习多音字“挑〞,理解词义,强调注释的作用。
说明:理解古诗还能够借助工具书,比方字典、词典等,还能够上网查阅。
学写生字:促深〔1〕一位学生读出读音。
2〕给它们找找朋友组词。
3〕提醒书写这两个生字时要注意地方。
4〕在练习本上认真书写生字。
教师检查后过渡:生字词我们掌握的很不错,下面把它们再送进诗里,看你能不能把它读得更好。
三、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一生读,师评价〔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师范读。
生齐读。
教师点评后过渡:多有意境的一首诗啊!我们先来看这首诗歌的前两行。
四、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一〕锁定前两行诗,体会诗人心里的“寒〞。
一生读一遍,问:在这里,诗人看见了什么景物?听到了什么声音呢?诗歌第二行“客〞指谁?为什么?请大家闭眼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晚上,萧萧秋风吹落了一片又一片梧桐树的树子,让人感到一丝寒意。
远离家乡的诗人叶绍翁单独坐在江边,假设有所思,假设你就是诗人,此时此刻你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那一夜,诗人叶绍翁看不见春天“扶堤杨柳醉春风〞的美景,也看不到夏天“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样子,此时,表达在他眼前的只有万木凋零、感受到的只有秋风萧瑟。
202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3. 线上教学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拓展内容。例如,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与古诗相关的网站或APP,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和欣赏更多的古诗。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喜欢阅读古诗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二年级的一些古诗,对古诗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所了解。本节课的内容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能够理解更复杂的诗歌意境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语言素养:通过学习三首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其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美,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
内容逻辑关系
①古诗基本概念:介绍古诗的定义、分类、韵律特点等,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②三首古诗的内容理解:《山行》、《赠汪伦》、《望天门山》三首诗的文字内容、意境、主题和表达方式。通过深入分析每首诗,让学生理解古诗的表达技巧和情感表达。
③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讲解古诗的韵律结构,包括平水韵、律诗的平仄规则等,并引导学生识别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5.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的表现和成果,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供改进建议,以促进意境。
②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2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古诗三首》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准确性,以及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程度、交流能力和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以及他们展示的成果的质量和创意性。
3.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评估学生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包括对诗句的意义、修辞手法和朗读技巧的运用。
5.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前预习和课后拓展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自主阅读资料,思考问题,并主动寻求答案。他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5.创作实践:尝试仿写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古诗。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分析和创作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望天门山》教案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望天门山》,了解李白及其诗歌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小诗。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习了《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还通过朗读和讨论加深了对诗歌艺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并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表达美。如果对今天的课程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望天门山》这一古诗。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遇到过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李白是如何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演练。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发现自然美并用诗歌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如何将自然景色转化为诗歌语言。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望天门山》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绘天门山壮丽景色的古诗,体现了李白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它的韵律优美,对仗工整,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第2课时 教学课件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课件
一年好景君须记,
君须记:你一定要记得
对对方的 尊称,相 当于“您”
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橙子金黄 橘绿:橘子青绿 时:时节
后两句议景抒情,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 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 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 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 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 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 志消沉。
◇荷尽/已无/擎雨盖,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菊残/犹有/傲霜枝。
●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好景/君须记,
▵一年的好景致你要记住。
►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美的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结构梳理
赠刘景文
写
抒
景
情
荷 尽
菊 残
橙 黄
橘
绿
时
夜书所见
课文解读
夜书所见
径 斜 赠 刘 残 橙 挑 左右 结构
hán shuāng gài jú
寒霜盖菊
上下 结构
jūn sòng
君送
半包围结构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在深秋时节的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倾斜,这里有弯弯曲曲的意思。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两行诗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行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 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行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 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山窝窝里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 g”,不要读作“yǐn 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
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①.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②.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
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
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
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
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
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
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自己试背。
3)同桌互背。
4)集体背。
四、作业:
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请几名同学背。
2.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
学生补充介绍有关作者资料。
2.解诗题。
渔者——打鱼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渔”“鱼”。
(2)“君”字第二笔右边要出头。
3.齐读《江上渔者》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
逐一解释。
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意。
一、二句: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6)把四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想象,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2.课堂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
(2)从哪儿看出打鱼人的艰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诗中讲了两种人:吃鱼人和打鱼人。
吃鱼人只爱鲈鱼的味道鲜美;打鱼人捕鱼十分艰险。
打鱼人为了捕鱼,每天要驾驶着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自身无安全保障。
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吃鱼人不知打鱼人的艰辛。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练习朗读。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4.汇报、评读。
5.自己试着背诵,同桌互背。
6.作业:
背默古诗《江上渔者》;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找有关诗人资料。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北宋:范仲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宿”读作“sù”,不要读作“shù”。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
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
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5.练习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体背。
6.作业:
背、默古诗,试着给爸爸、妈妈讲讲古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代:刘长卿
教案点评:
初读中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通过看图、读诗句,整体感知每句诗的大意。
学习理解诗句、诗意时能抓住重点字,感情朗读等体会古诗韵律、语言,想象诗中的意境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朗读背诵以达到语言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