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发展趋势_杨俊平
沙漠治理调研报告
沙漠治理调研报告沙漠治理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为了深入了解沙漠治理的现状和问题,并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本次调研旨在全面调查沙漠治理的情况,探讨有效的沙漠治理方法和可行的经验。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
首先,设计了针对相关专家、研究人员和企业代表的调查问卷,并通过网络发送给了近300名受访者;其次,组织了调研团队实地走访了甘肃省张掖市的酒泉沙漠,了解当地沙漠治理的实际情况。
三、调研结果根据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的结果,得出了以下结论:1. 沙漠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沙漠治理具有重要而紧迫的意义,研究沙漠治理的重要性逐渐得到广泛认可。
2. 沙漠治理形势严峻:沙漠化趋势严重,沙漠面积扩大速度加快,伴随着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问题的逐渐严重,沙漠治理形势严峻。
3. 沙漠治理方法还不够成熟:除了一些已经成熟的沙漠治理技术,如人工种植、技术改造等,还有很多待研究和完善的方面,例如沙漠固沙植物的选育和培育,沙漠治理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等。
4. 沙漠治理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治理沙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时也需要企业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和投入。
5. 沙漠治理需要多学科交叉和合作:治理沙漠涉及到环境科学、农业、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与合作,需要建立更加紧密的学术研究与产业应用的合作机制。
四、调研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大沙漠治理的科研力度:加强沙漠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创新,提高沙漠治理技术的成熟度和可行性。
2. 完善沙漠治理的政策法规: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体参与沙漠治理,增加投入和支持力度。
3. 增强社会对沙漠治理的认知和支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沙漠治理的认识和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4. 加强学术研究与产业应用的合作:建立学术界与企业界的合作机制,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沙漠治理工作的实施。
防沙治沙与荒漠化防治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防沙治沙与荒漠化防治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荒漠化是全球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对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巨大影响。
防沙治沙与荒漠化防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各国都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因此,对防沙治沙与荒漠化防治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总结目前国内外在防沙治沙与荒漠化防治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科学可行的建议和对策,推动防沙治沙与荒漠化防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综述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了解国内外在该领域的最新进展。
然后,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各地在防沙治沙与荒漠化防治方面的工作情况。
最后,在综合分析基础上提出建议和对策。
第二章防沙治沙工作进展2.1 国内外相关法规概述在国内外,领导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规来推动防沙治沙工作。
本章节将对国内外相关法规进行概述,并分析其实施情况和效果。
2.2 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与实施情况分析本节将对国内外各地在防沙治沙方面开展的重点工程进行介绍,并分析其建设和实施情况。
通过对各地工程的效果评估,总结出可行的工程建设和实施经验。
2.3 防风固沙植被恢复技术探讨本节将对防风固沙植被恢复技术进行探讨。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和实地调研,总结出可行的植被恢复技术,并提出相应建议。
第三章荒漠化防治实践经验总结3.1 国内外荒漠化现状分析本节将对国内外荒漠化现状进行分析。
通过对相关数据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了解国内外荒漠化扩展情况,为后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2 荒漠化综合治理技术探索与应用情况概述本节将对国内外荒漠化综合治理技术进行探索与应用情况进行概述。
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和实地调研,总结出可行的综合治理技术,并提出相应建议。
3.3 成功案例分析与借鉴意义本节将选取一些国内外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其成功的原因和经验。
我国的沙漠产业发展趋势
我国的沙漠产业发展趋势我国沙漠产业发展趋势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和过度使用,许多资源已经不可逆转地减少。
沙漠是人们最开始想到的资源荒地之一。
然而,随着沙漠产业的逐渐发展,我们看到了沙漠的潜力和可能性。
本篇文章将探讨我国沙漠产业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中的机遇和挑战。
一、产业发展历程沙漠产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
当时,人们开始注意到沙漠中的一些独特植物和动物资源,并尝试将其应用于农业、药物和化妆品等方面。
此后,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沙漠产业的发展。
这包括资源开发、新能源开发、旅游业等多个方面。
二、产业发展现状目前,我国的沙漠产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资源开发方面,我们利用沙漠中的矿产、水资源等,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同时,沙漠中的风能、太阳能等也被广泛开发利用,成为我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一环。
此外,沙漠旅游业也日益兴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三、发展趋势分析1. 可持续发展在沙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例如,可以通过节约用水、使用环保技术等方式,减少对沙漠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2. 旅游业的兴盛沙漠旅游业的兴盛将成为沙漠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在我国,有着世界上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其他一些著名的沙漠景区。
这些景区的独特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投资者。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开发这些沙漠景区,打造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促进沙漠产业的发展。
3. 新能源的应用沙漠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阳光充足,这为新能源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已经成为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开发这些新能源资源,并通过建设沙漠光伏电站、风力发电场等来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4.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推动沙漠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沙漠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沙漠化现状及对策研究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气候变化的不可逆转,中国沙漠化问题日益突出,给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沙漠化是指沙漠面积的增加和草原退化,这给干旱地区的农业、畜牧业和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沙漠化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沙漠化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
首先,人类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导致了沙漠化的加剧。
例如,过度放牧、过度采伐森林、过度开荒等行为,都会破坏土地的植被覆盖,使土壤暴露在风蚀和水蚀的作用下,加速了沙漠化的进程。
其次,气候变化对沙漠化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气候变暖导致降雨模式的改变,使得干旱区域的水资源变得更加稀缺,进一步恶化了土地的贫瘠程度。
中国的沙漠化问题主要集中在西北和北部地区。
西北地区的戈壁和沙漠占据了大片土地,而北部地区的草原也面临退化的威胁。
这些地区的沙漠化问题不仅仅对当地经济产生了影响,还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了威胁。
例如,沙尘暴现象的频发和沙漠边缘地区的生态系统破坏,都是沙漠化问题的直接表现。
针对中国沙漠化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加以应对。
首先,要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政府可以加强土地用途规划,严格控制土地开垦、采矿和放牧等活动,以减少对土地的破坏。
同时,还需要推广节水农业和生态畜牧业,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从根本上缓解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压力。
其次,应加强植树造林和草原恢复工作。
植树造林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减少土壤侵蚀,防止沙漠扩张。
在草原地区,应加强畜牧业管理,限制过度放牧,促进草原恢复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此外,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沙漠化问题。
沙漠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解决。
中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技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沙漠化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在沙漠化治理中,公众的参与也是至关重要的。
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对于沙漠化治理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沙漠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沙漠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各地的干旱、荒漠化和沙漠化问题也日益严重。
沙漠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其对生物和人类的生存环境具有极大的影响。
作为一种常见的环境问题,沙漠化治理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沙漠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一、简述沙漠治理技术沙漠化治理技术是指利用各种措施,如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等手段来防治沙漠化的一系列措施。
其中,植树造林是沙漠治理技术中最重要的一项。
通过在荒漠地区种植树木,可以抑制风沙、改善气候、增加土壤水分,提高土壤肥力和地下水位,最终减少沙漠化的进程。
同时,水土保持措施也是沙漠治理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修建水利工程、梯田等手段来改善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并抑制水土流失。
二、沙漠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在全球范围内,沙漠化治理技术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重点发展项目。
中国、澳大利亚、以色列、美国等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和开展沙漠治理工作。
其中,中国是沙漠治理领域的重要国家之一,通过种植荒漠地区的树木和实施水土保持措施等手段,有效抑制了沙漠化进程。
近年来,我国还在积极推进草原建设和生态保护等工作,为沙漠治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沙漠治理技术的未来趋势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沙漠化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依然存在。
未来,沙漠治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会继续呈现以下几个方面:1、沙漠治理集成技术的逐渐成熟。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沙漠治理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我们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集成技术被应用,以解决更广泛的问题,同时提高治理效果。
2、生态恢复技术的不断创新。
沙漠治理的核心在于修复和重建沙漠生态系统,生态恢复技术将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技术,以更好地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为人类的居住环境提供保障。
3、大数据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热点,将其引入沙漠治理,将有助于提高沙漠化防治的效率和质量。
总结沙漠治理技术的发展是全球性难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推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中国沙漠与治理研究50年
文章编号: 1001-4675(2009)01-0001-07中国沙漠与治理研究50年3吴 正(华南师范大学地貌与第四纪环境研究所,广州 510631)摘 要:2009年3月是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50周年。
回顾科学院治沙队成立以来,我国沙漠与治理研究的历程,从沙漠综合考察,风沙运动,风成地貌,沙漠形成和演变,农田、牧场和工矿交通等沙害防治,水土和生物资源等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在沙漠研究中的应用等,较详细地论述了中国沙漠与治理研究取得的新进展。
关键词:沙漠;沙害防治;历史回顾;综合考察;中国中图分类号:P931.3 文献标识码:A 1959年3月,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在兰州成立,从而揭开了新中国系统、综合研究沙漠及其治理的新篇章。
5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及大力支持下,在广大沙漠工作者和沙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沙漠与治理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 简要历史回顾1958年11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了西北和内蒙古6省(区)治沙会议,研究部署全国治沙工作,吹响了向沙漠大进军的新号角。
1959年3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了治沙队,组织了院内外有关研究所、高等院校和生产部门约800人的庞大队伍,组成32支小分队,对我国主要沙漠与戈壁开展了大规模的综合考察;与此同时,建立了托克逊(后改为莎车,新疆)、民勤(甘肃)、格尔木(青海)、榆林(陕西)、灵武(宁夏)、磴口(内蒙古)6个治沙综合试验站及沙坡头(宁夏)、沙珠玉(青海)、头道湖和乌审旗(内蒙古)、金塔(甘肃)、莫索湾(新疆)等20个治沙中心站①,开展了防治风沙危害农田、铁路等的试验研究,探索各种治理沙害的方法,从而揭开了系统、综合研究沙漠及其治理的新篇章。
这一阶段(截至1965年)是中国沙漠与治理研究蓬勃发展的时期,通过考察和定位试验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科学资料,编辑出版了《治沙研究》第1~7号论文集。
摸清了中国沙漠的基本情况,提出了各类沙漠的治理途径;也锻炼培养了一大批年青的沙漠科学工作者,为今后的沙漠及沙漠化与治理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治沙产业发展趋势
治沙产业发展趋势治沙是指通过人为手段,采取措施来防治沙漠化和荒漠化,恢复和改良荒漠、草原和沙化土地的生态功能和资源价值,实现荒漠化地区的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治沙产业发展是指在治理沙漠化和恢复沙漠生态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关产业。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沙漠化问题日益严重,同时治沙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分析治沙产业的发展趋势。
首先,随着沙漠化问题的加剧,治沙行动得到了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和重视。
各个国家都意识到治理沙漠化的重要性,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治沙规划和政策。
中国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大沙漠荒漠面积的国家之一,治沙工作一直是政府的重点项目。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治沙规划和政策,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来开展治理沙漠化的行动。
其他一些沙漠化严重的国家也在加大治沙行动力度,可见治沙行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其次,随着治沙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治沙工作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
传统的治沙方法主要包括人工种植植被和沙场固定等,但这些方法在大规模治理沙漠化上存在一些技术和成本上的限制。
然而,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在沙漠化地区进行大规模治理已经成为可能。
无人机可以通过喷洒草种和除草剂来实现治沙工作,卫星遥感可以帮助监测沙漠化的动态变化。
此外,还有一些新型的治沙技术在不断研发和应用,比如生物防护措施和盐碱地治理等。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推动治沙工作的进展,并为治沙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再次,治沙产业具有广泛的用途和潜在的经济价值。
治沙工作不仅涉及到植被恢复和沙场固定,还包括土地改良、水资源管理、生态旅游等多个方面。
治沙产业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沙漠地区的植被恢复和沙场固定还可以提供木材、草料和药材等资源,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生态旅游也是治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沙漠地区的景观和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将成为治沙产业的重要方向之一。
最后,治沙产业的发展还受到国际间合作和交流的影响。
戈壁沙漠的发展趋势
戈壁沙漠的发展趋势
戈壁沙漠是中国境内面积最大的沙漠,其发展趋势主要受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下是戈壁沙漠发展趋势的一些可能性:
1. 沙漠化趋势: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戈壁沙漠的沙漠化趋势可能会加剧。
沙漠化会导致土地贫瘠化、水资源减少等问题,给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2. 生态保护与恢复:为了应对沙漠化问题,戈壁沙漠地区可能会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力度。
这可能包括种植适应沙漠环境的植物、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控制过度放牧等措施。
3. 旅游开发:戈壁沙漠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因此其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旅游活动和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
4. 可再生能源开发:戈壁沙漠地区具备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以及大片的空旷土地,因此可能会成为可再生能源开发的热点区域。
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设施在该地区建设。
5. 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戈壁沙漠作为一个典型的沙漠地区,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资源开发潜力。
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科研机构和企业进入该地区,开
展相关研究和开发项目。
总之,戈壁沙漠的发展趋势将受到沙漠化、生态保护、旅游开发、可再生能源开发以及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资源,平衡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沙漠治理长期规划方案
沙漠治理长期规划方案1. 背景与现状分析沙漠是不利于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稳定的区域,全球许多国家的沙漠化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我国西北地区是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在过去几十年中,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速度不断加快,人们对沙漠治理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然而,当前的沙漠治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治理手段单一、科技研发不足等。
因此,要制定一项长期规划方案,整合治理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努力解决沙漠治理面临的问题。
2. 沙漠治理长期目标经过分析,制定以下长期目标:1.到2035年,实现西北地区沙漠化面积比2015年减少20%以上。
2.到2050年,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面积比2015年减少30%以上。
3.到2100年,全国沙漠化面积比2021年减少50%以上。
3. 沙漠治理长期规划方案的重点针对目标的实现,制定以下沙漠治理长期规划方案:3.1. 完善沙漠治理法律法规保障沙漠治理需要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以保障沙漠治理的顺利进行。
因此,需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形成完整的沙漠治理法律法规框架,并建立沙漠治理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体系,普及沙漠治理知识,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3.2. 创新治理手段,加强科技研发在沙漠治理中,需要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充分发挥科技在沙漠治理中的作用。
同时,需要投入资金加强科技研发,探索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治理效果。
3.3. 强化资金投入,整合治理资源沙漠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目前,沙漠治理所需的资金还比较分散。
因此,需要整合治理资源,建立统一的资金平台,实现资金的综合利用,加强沙漠治理的资金保障。
3.4. 协调各方面力量,加强沙漠治理合作在治理沙漠方面,需要各类人才、各部门和各单位的支持与参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支持的治理格局。
通过加强沙漠治理合作,协同推进治理工作,全方位推动沙漠治理进程。
4. 沙漠治理长期规划方案的实施为了实现沙漠治理长期规划方案,需要采取以下行动:4.1. 制定具体可行的沙漠治理措施需要在研究西北地区的气候、土地和植被等自然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沙漠治理措施,包括绿化治理、防沙治理、生态农业等方面。
沙漠化防治的现状与前景
沙漠化防治的现状与前景沙漠化是指本来不是沙漠的区域逐渐变得像沙漠一样,表现为土地长期失去水分和生产力。
沙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它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等。
沙漠化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针对沙漠化防治的现状与前景,本文进行探讨。
一、沙漠化的成因及影响沙漠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它的成因主要包括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
在人类活动方面,过度砍伐森林、过度放牧、无序开垦和污染等因素都会导致沙漠化;在自然因素方面,气候变化也是造成沙漠化的重要原因。
沙漠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环境的恶化:沙漠化使土地质量恶化,水资源减少,空气质量下降,植被减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2.生态系统破坏:沙漠化导致生态系统破坏,如草原和森林退化,野生动物死亡大量减少。
3.农业及其他生产活动的丧失:沙漠化使土地上的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传统农业和其他生产活动丧失。
4.文化习俗的变迁:沙漠化所在地的居民文化习俗也受影响,例如迁移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等。
二、沙漠化防治的现状当前,沙漠化防治工作正在全球范围内推进。
由于沙漠化的原因、方式和环境背景各不相同,因此沙漠化防治工作采取的手段与方法也不尽相同。
下面对沙漠化防治的现状进行探讨。
1.全球性合作:联合国大力推进沙漠化防治行动计划,通过会议、研讨会、交流和资金援助等方式,促进国际间合作,共同应对沙漠化问题。
2.制定政策:各国政府根据本国的沙漠化程度和治理需要,制定出相应的沙漠化所在地的防治政策,通过技术手段、经济措施和法律支持来开展沙漠化治理工作。
3.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是沙漠化防治的重要手段,通过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土地治理、草原恢复等措施,促进沙漠化形成地的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4.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沙漠化治理的关键,通过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的创新,大幅度地提高治理效率和治理质量,包括制定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生态旅游和生态工业模式等。
沙漠化治理现状和进展
沙漠化治理现状和进展作者:张莺来源:《现代园艺》2015年第06期摘要: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加快,生活环境也逐渐恶化。
在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实施退耕还林、禁牧等治理政策,减缓大面积地区被沙漠化的趋势。
下面从沙漠化治理的现状和进展出发,展开讨论。
关键词:沙漠化治理;现状;环境1.沙漠化治理现状、成因及问题1.1沙漠化进程的现状与成因沙漠化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我国现有沙漠化土地约为168.9万km2,占全国面积的1/4,沙漠地区面积约为52.12万km2,戈壁地区面积约为73.07万km2,在风力作用下侵蚀的土地面积约为4.3万km2。
沙漠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12省,直辖市,自治区及西藏自治区。
沙漠化进程加快主要由内外两方面的原因,①自然因素:部分地区由于经常出现狂风、天气干旱,导致不少地区地表土层遭受破坏。
②人为原因: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由于工厂所需燃料稀缺,因此频繁开采土层中矿产资源、乱砍乱伐,继而导致荒漠化进程继续加快。
同时,由于干旱地区无限制开荒垦植,同时无节制用大量水源灌溉农田,影响了地下水源的补给,导致水资源十分紧缺,继而引发盐渍化,被迫舍弃耕地,演变成荒地。
1.2沙漠化进程加快的产生问题研究理论十分薄弱,沙漠化治疗是多方面的研究,局限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因此需要加深沙漠化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据报道,我国每年有大部分地区遭到土地沙漠化,间接导致了我国经济损失高达几百亿元,全国几乎有3.2万多个城镇和村庄日夜受风蚀的侵害,甚至引发了名族纠纷、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同时,沙漠化也威胁不少交通运输、大中城市、工矿企业和水利设施。
最后需要大幅度提高防治技术。
由于防治技术有待完善,缺乏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沙漠化技术,间接影响了沙漠化治理的开展。
2.沙漠化案例分析及治理措施2.1沙漠化的案例分析沙漠化治理,是技术、管理问题,它涉及面广,覆盖了生态、社会、经济各个层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
荒漠与荒漠化-2014-XY
2600
x10 exp6 valves/g dm
En
% 0 % 20 0 % 20 0 % 0 % 0 % 0 % 20 0 % 0 % 20 0 % 0 % 0 20 40 0 % 20 0 20 % 40 0 % 0 % 0 % 0 20 % 40 60 0 % Log10 microS/cm %
I. 岩漠:基岩裸露 物理风化 风蚀作用
II. 砾漠(戈壁):平坦地面上无基
岩出露、无细砂质,只由砾石组成
沙漠 ?
沙丘移动方向
朱震达等, 1980
III. 泥漠 IV. 盐漠
巴丹吉林沙漠丘间地湖泊水源补给与 全新世气候变化
巴丹吉林
•
沙区蒸发量的新估算
• 沙区环境演变的证据
干旱沙漠区蒸发量 出发点 沙漠内部:3000 – 3800 mm (朱震达等. 中国沙漠概论,1980) 陆面:200 mm;水面: 4000 mm
3.3 m
_ 28000+2300 (1-2)
_
aeolian Sand
lacustrine deposits
Yang, et al., 2006.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1150 m
(QSR), 2011 (p. 3225)
Yang, et al., 2006.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1. 冰川景观 2. 雪蚀沟谷 3. 冰缘沟谷 4. 山谷 5. 季节性河谷景观 6. 山麓地貌 (准平原) 7. 荒漠沟谷 8. 荒漠平原 9. 风营力地形 10. 岛状山 11. 沟谷地貌
气候地貌景观类型三角图 (Hoevermann et al. 1992)
《近30年内蒙古西部沙漠面积、边界及沙漠湖泊变化研究》范文
《近30年内蒙古西部沙漠面积、边界及沙漠湖泊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其广袤的沙漠和独特的生态环境,一直是中国乃至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该地区的沙漠面积、边界以及沙漠湖泊的变化情况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30年内蒙古西部沙漠的面积、边界及湖泊变化的研究,揭示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趋势,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近30年内蒙古西部沙漠的面积、边界及湖泊变化进行定量分析。
我们利用多期卫星遥感影像,对沙漠的面积和边界进行提取和比对,同时结合气象、水文等数据,分析沙漠湖泊的变化情况。
三、研究结果1. 沙漠面积变化近30年来,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沙漠面积呈现不断扩大趋势。
通过对多期卫星遥感影像的分析,我们发现该地区沙漠面积的增加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这可能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有关。
在过去的30年中,沙漠面积增加了约XX平方公里,其中以沙丘移动和沙地扩张为主要原因。
2. 沙漠边界变化随着沙漠面积的扩大,其边界也在不断变化。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卫星遥感影像,我们发现沙漠的边界逐渐向周边地区扩展,尤其是在风力作用较强的地区。
此外,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也加速了沙漠边界的扩张。
3. 沙漠湖泊变化与沙漠面积和边界的变化相比,沙漠湖泊的变化更为复杂。
近30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沙漠湖泊呈现出萎缩和消亡的趋势。
其中,一些较大的湖泊由于上游来水减少、湖底淤积等原因,水位不断下降,甚至出现干涸现象。
而一些较小的湖泊则因气候变暖、蒸发加剧等原因逐渐消失。
四、讨论与建议本研究表明,近30年来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沙漠面积、边界及湖泊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为了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近几年的沙漠的变化趋势
近几年的沙漠的变化趋势
近几年,沙漠的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沙漠面积扩大: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地区的沙漠面积正在扩大。
例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和亚洲的戈壁沙漠都在逐渐扩展。
2. 干旱现象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干旱现象加剧,水资源减少,导致较多的土地逐渐转变为沙漠。
例如,澳大利亚的辐射状镶嵌沙漠就是干旱加剧的结果。
3. 沙漠化进程减缓:一些地区在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后,沙漠化的进程得到了减缓甚至逆转。
例如,中国大力推行荒漠化治理,通过防护林建设和水源补给等措施,成功遏制了沙漠化蔓延的势头。
4. 沙尘暴频发:由于沙漠扩大和干旱加剧,沙尘暴频发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沙尘暴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还对全球范围的空气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近几年沙漠的变化趋势是沙漠面积扩大、干旱加剧、沙漠化进程减缓、沙尘暴频发等。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沙漠化问题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因此具体的变化趋势可能因地区而异。
我国沙漠化发展趋势及沙漠治理对策与建议
我国沙漠化发展趋势及沙漠治理对策与建议通过对土地沙漠化的自然形成原因及历史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与资源的治理保护矛盾突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难以结合,治沙造林的支持与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我国土地沙漠化发展趋势:沙漠化现象可能是自然的,作为自然现象沙漠化是因为地球干燥带移动所产生的气候变化导致局部地区沙漠化。
不过,今日世界沙漠化原因,多数人归咎于人为原因;人口急速增长,所居土地被过分耕种,以及畜牧,导致土地枯竭不适合耕种。
为预防土地沙漠化,治理沙漠化土地,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防治土地沙漠化特殊性和重要性,实现区域生态效益主要对策与建议。
标签:沙漠化;治理对策1、概述土地沙漠化指原由植物覆盖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的自然灾害现象。
土地沙漠化是指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破坏,沙土裸露的过程。
再此所指的土地沙漠化多数强调土地不适合植物生长和发展农业,而非因为地域本身干燥所造成的土地沙漠化气候。
不过,没有植物生长的土地,由于不能蒸散分配水分,结果也可能反而导致干燥气候。
2、土地沙漠化的发展趋势根据中国国家林业局于2006年17日的公布,中国沙漠化土地达到173万970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8%以上,影响全国30个一级行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
干地覆盖了全球40%的陆地面积,供养着世界上1/5的人口。
这些干地的沙漠化是由于植被和可利用的水减少、作物产量下降以及封侵蚀引起的土地退化,它起因于人口增长、人类需要增加或者政治、经济压力(例如需要经济作物来增加外汇)造成的过度土地利用,通常由自然发生的干旱启动或加剧。
这对于70%的干地(全球陆地面积的25%)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地球上受到沙漠化影响的土地面积有3800多万平方公里,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600万公顷土地发生沙漠化。
沙漠化问题涉及的范围之广,已引起全世界关注。
产生沙漠化的自然因素主要是干旱、地表为松散砂质沉积物和大风的吹扬等;人为因素主要是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樵柴和不倒塌地利用水资源等。
《近30年内蒙古西部沙漠面积、边界及沙漠湖泊变化研究》范文
《近30年内蒙古西部沙漠面积、边界及沙漠湖泊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我国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变化引起了广泛关注。
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资源储备区,该地区的沙漠面积、边界以及沙漠湖泊的变化不仅关系到当地生态环境的稳定,也对全国乃至全球的气候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对近30年内蒙古西部沙漠及相关湖泊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近30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沙漠化问题日益严重。
通过对此地区沙漠面积、边界及湖泊变化的研究,能够为防治荒漠化、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当地及全国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遥感技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对近30年卫星遥感数据的解析和处理,分析内蒙古西部沙漠的面积变化、边界动态及湖泊的水位变化等。
同时,结合气象数据、地理环境数据和历史文献资料,对沙漠及湖泊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
四、研究结果1. 沙漠面积与边界变化通过遥感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近30年来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沙漠面积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
其中,沙漠边缘的扩张速度较快,尤其是在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如草原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的区域。
同时,沙漠内部的沙丘移动和风蚀作用也导致了部分地区沙漠边界的变化。
2. 湖泊变化情况随着沙漠面积的扩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湖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部分湖泊因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而干涸;而部分内陆湖泊因河流补给减少而水位下降。
然而,也有部分湖泊因政府实施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措施而得以恢复。
五、原因分析1.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导致降水量的变化,风力增强等都是造成沙漠扩张和湖泊变化的重要因素。
2. 人类活动: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人类活动直接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加速了土地沙化速度和湖泊干涸。
六、应对措施与建议1. 制定和完善生态保护政策,加大对土地沙化和湖泊退化的治理力度。
中国沙漠化及其防治
中国沙漠化及其防治
中国沙漠化及其防治
摘要:全球沙漠化问题导致人类的.生存空间和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政府对此非常重视,并在几十年的沙漠化防治工作中取得很大的成就.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先后启动了如"三北"防护林、治沙工程、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中国目前仍面临着"局部逆转、总体恶化"的严峻形势.展望未来沙漠化的防治,应在已有成绩之上,改变思路,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效结合,以人为本,以防为主,科学防沙治沙.作者:张仁健周家茂曹军骥 ZHANG Ren-jian ZHOU Jia-mao CAO Jun-ji 作者单位:张仁健,周家茂,ZHANG Ren-jian,ZHOU Jia-mao(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北京,100029) 曹军骥,CAO Jun-ji(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75)
期刊:中国粉体技术ISTICPKU Journal:CHINA POWD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7, 13(1) 分类号:X4 关键词:沙漠化防治人类活动。
中国现代沙漠动态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中国现代沙漠动态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钟德才
【期刊名称】《地球科学进展》
【年(卷),期】1999(14)3
【摘要】用遥感、地图和野外考察研究等方法,首次揭示了我国现代沙漠动态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认为我国现代沙漠动态变化的总趋势是向草原化和绿洲化方向缓慢发展,其变化速度为445km2/a,我国现代沙漠还在继续蔓延,但其扩大速度比较缓慢,约为310km2/a。
【总页数】6页(P229-234)
【关键词】沙漠动态变化;发展趋势;中国;沙漠
【作者】钟德才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931.4;P941.73
【相关文献】
1.中国现代公益广告的变化及发展趋势 [J], 金水
2.现代中国海平面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的初步分析 [J], 张业成
3.沙漠,不是简单的坏小孩--中国现代沙漠动态演变趋势 [J],
4.中国的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发展趋势 [J], 杨俊平;孙保平
5.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现代沙漠环境与气候变化 [J], 魏文寿;刘明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的进展与问题董玉祥【期刊名称】《中国沙漠》【年(卷),期】1999(19)3【摘要】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近年来国内积极开展了对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文对该项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
首先,回顾了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的发展历程,其中50年代至70年代为第一阶段,该阶段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进行沙漠考察与沙害治理,沙漠化研究还未真正开展起来;80年代为第二阶段,期间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已逐步开展起来,尤其是重点对青海共和盆地的沙漠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进入90年代为第三阶段,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全面展开,研究区域广泛,研究内容系统、全面,研究成果丰硕,是该区沙漠化研究最为重要的时期。
其次,总结了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的现状与主要进展,包括经过广泛研究,基本上查清了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的类型、面积、分布与危害等,填补了沙漠化研究在青藏高原地区的空白;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中特别重视了其成果的应用问题,将区域土地沙漠化现状、成因、趋势、防治对策与措施及其规划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系统研究,拓展和完善了沙漠化研究的内容;研究中首次确定了沙砾质、沙漠化土地类型,并提出了沙漠化成因的多因性和地域性,发展了沙漠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还加强了沙?【总页数】5页(P251-255)【关键词】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进展;土地沙漠化【作者】董玉祥【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地理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941.73;S288【相关文献】1.青藏高原东北缘壳、幔深部结构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J], 张洪双;张智2.青藏高原“黑土滩”退化草地及其生态恢复近10年研究进展——兼论三江源生态恢复问题 [J], 尚占环;丁路明;曹广民;龙瑞军;董全民;施建军;周华坤;董世魁;邵新庆;李世雄;王彦龙;马玉寿3.青藏高原羌塘中部高压变质带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J], 张修政;董永胜;王强;但卫4.青藏高原积雪对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和问题 [J], 朱玉祥;丁一汇5.区域沙漠化程度评价研究进展、问题及分析 [J], 康相武;吴绍洪;杨勤业;夏富强;马欣;刘自强;杨佩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13448/ ki.jal re.2006.06.032第20卷 第6期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V o l.20 N o.6 2006年11月J o u r n a l o f A r i d L a n d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N o v.2006文章编号:1003-7578(2006)06-163-06中国的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发展趋势*杨俊平,孙保平(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 提 要:本文在沙漠化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和沙漠化的研究内容等方面综述了我国沙漠化研究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沙漠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主要表现为:(1)沙漠化与恢复生态学研究的结合,将恢复生态学的原理运用在沙漠化的防治中,促进了基于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相协调的沙漠化防治模式。
(2)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对区域沙漠化过程开展研究,揭示了沙漠化过程中的景观结构变化规律;从景观尺度对沙漠化的发生、发展动因机制进行了研究与补充,为沙漠化地区土地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与方法。
(3)沙漠化研究与生态学水文学研究密切结合也成为沙漠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趋势。
这方面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植物个体、种群、群落等水平的生态方面。
总之,沙漠化土地的治理与恢复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重视,必将成为今后全球环境问题研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之一。
关键词:沙漠化;趋势;综述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当今世界面临最大的环境~社会~经济问题之一就是土地沙漠化(沙质荒漠化)[1-2]。
在全世界不同的大陆上,由于沙漠化土地面积的迅速扩展,造成环境的严重退化并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非洲局部地区甚至引发地区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全问题,从而使沙漠化成为全球范围内环境、生态、地理、经济学家所关注的热点之一[1-8]。
法国人A.A u b r e v i l l e(1949)在研究了非洲热带森林被滥伐与火烧后,森林边界缩小了360~400k m之多,使森林地区变成热带大草原,又逐渐变成了类似沙漠景观的地区的过程中指出:“农垦、采伐森林、土壤侵蚀交织在一起,导致非洲热带森林地区的土壤和植被遭到破坏,在那里沙漠多少总是对农业有明显的威胁,而且在干旱和炎热季节,总是以初始状态呈现出热带大草原的最终形成趋势,如果继续忽视其脆弱性,终将导致类似沙漠景观的出现”[9]。
他将这种环境退化正式称之为“D e s e r t i f i c a-t i o n(沙漠或沙漠化)”。
特别是联合国于1977年在内罗毕召开世界沙漠化大会,通过了“向沙漠化进行斗争行动计划”的决议,更进一步的推进了沙漠化研究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10]。
中国的沙漠面积很大,同时也是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之一,旱在人类历史时期,就有治理沙漠和防止风沙危害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活动。
然而真正大规模的防沙治沙实践与创新的理论研究是从上世50年代开始的。
其中,最著名的有在50年代初期为了防治东北平原西北部风沙活动对农田的危害,在彰武县章古台地区进行的樟子松引种实验和护田林网的建设研究;在陕西北部榆林地区开展的沙漠治理研究;结合包兰铁路穿过腾格里沙漠东南流动沙丘地段的建设工作,开展的铁路防沙实验研究与防护体系的建立等[11-12]。
这些区域的沙漠治理研究奠定了我国沙漠化研究的基础,为我国的沙漠化治理技术发展、整治模式的集成以及新兴学科(沙漠化整治与防治、恢复生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3]。
在1977年联合国沙漠化大会以后,我国防沙治沙研究开始向多学科、系统化以及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建设需要方面发展。
1 研究现状我国的沙漠化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沙漠(化)考察和研究,在这一时期内,*收稿日期:2005-09-10。
作者简介:杨俊平(1962~)男,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荒漠化治理研究。
在我国北方地区共建立了6个综合实验站和24个治沙中心,对全面摸清我国沙漠的分布、面积、危害现状,探讨治理技术与防治对策等奠定了基础[14]。
到70年代以后,又开展了以干旱、半干旱地区为中心的土地沙漠化调查,其标志性的成果是中国北方沙漠与沙漠化土地现状图(1∶25万)。
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迅速的加强,1994年展开了全国第一次沙漠化土地普查,摸清了中国沙漠及沙漠化土地的家底;1999年又开展了全国沙漠化土地抽样监测和重点地区暨南方省区沙漠化土地监测,掌握了自沙漠化土地普查以来的动态变化。
我国科学家和学者对沙漠化问题,特别是对北方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地沙漠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在过去50多年的研究中,沙漠化程度的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其中,两种评价体系对沙漠化的研究产生的影响最大,其一是198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 A O )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 N -E P )在《沙漠化评价与制图方案》中,从植被退化、风蚀、盐碱化等方面,提出了沙漠化现状、发展速率、内在危险性评价等定量指标。
其二是朱震达等(1984)从地理景观和地表形态组合等因素的沙质沙漠化程度判定特征,同时提出了包括植被覆盖率、土地滋生潜力、能量产投比、生物生产量的沙漠化判定的辅助指标[1]。
在此基础上,胡孟春(1991)采用主导因素法确定土地沙漠化类型,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科尔沁沙地进行了分类定量指标评价[15]。
从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3S 技术的日臻完善,许多学者对不同地区的沙漠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王君厚(1996)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结合地面调查,以植被状态、地表风蚀状况及土壤状况作为沙漠化土地现状程度评价指标,并给出沙漠化土地程度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北京12个省(市、区)以县为区域土地沙漠化总体水平预警模型[16]。
高尚武(1998)利用遥感影像判读,提出以植被盖度、流沙占地率和土壤质地3项因子为指标的数量化评价方法[17]。
贾宝全等(2001)通过分析认为不合理资源利用条件下绿洲外围灌丛沙堆的演替过程,提出了由灌丛沙堆发育程度指标、土壤指标、植被指标、人文因素和地貌形态及发育指标组成的绿洲沙质沙漠化指标体系[18]。
卢欣石(2004),提出了由植被盖度、生产力下降率、地表状况组成的北方草原沙化的四级检测指标[19]。
在沙漠化发展趋势研究方面,朱震达等(1990,1994)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利用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70年代中期航片的对比分析和野外考察,提出了20世纪后半叶以来沙漠化蔓延最明显的地区,即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地区和中部的鄂尔多斯地区[20-21]。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遥感(R S )、全球定位(G P S )和地理信息系统(G I S )技术水平的提高,遥感和G I S 成为定量研究沙漠化所不可缺少的手段,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性论文。
王涛在对我国北方地区沙漠化的研究中,用1987年和1993年的两期T M 资料对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的发展进行了监测和评估[22]。
李森等(2004)用1989~1991年M S S 卫片和1997年T M 卫星影像对西藏沙漠化的监测和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23]。
孙武(2000)、王建等(2000)、吴波等(2000)都利用遥感和G I S 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沙漠化程度进行了动态定量的分析[24-26]。
3S 技术已成为沙漠化监测中的主要定位手段,不仅可以确定调查地的地理坐标,还可以利用其导航功能引导调查人员到达欲进行考察研究的地点。
3S 技术的综合应用,是沙漠化监测工作的一高时效运作,同时,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沙漠化防治、治理及环境评价提供有效的决策服务。
在沙漠化研究内容方面,许多研究人员采用3S 技术对我国北方地区沙漠化土地景观、荒漠绿洲景观和流域景观等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针对沙地景观格局在时空尺度上的异质性、各种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对沙漠化景观的影响以及内陆河流域绿洲景观对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等。
这些研究有助于揭示不同沙漠化过程的形成机理,对于人类有效控制沙漠化的进一步扩展和保护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常学礼等(1998)研究结果表明:在沙漠化发展过程中,沙地景观格局趋向简单;在沙漠化逆转过程中,景观格局趋向复杂[27];贾宝全等(2001)运用9个景观格局指数对新疆石河子莫索湾垦区绿洲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绿洲景观格局的多样性和均匀度随干扰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而优势度和聚集度指数则恰好相反的结论[28];王根绪等(2000)除了研究干旱荒漠绿洲景观格局外,还探讨了水资源对绿洲景观格局的影响,认为水资源减少是直接导致整个景观结构与空间格局发生改变和成为景观过程的主要驱动力[29]。
吴薇(2003)、包慧娟等(2004)及高小红等(2005)对沙漠化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沙漠化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机制[30-32]。
2 发展趋势2.1沙漠化研究与恢复生态学的结合·164·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第20卷沙漠化土地整治与恢复生态学能相得益彰。
上文论述了恢复生态学对沙漠化土地整治的价值。
实际上,沙漠化整治的理论和实践亦可同时丰富恢复生态学的理论。
中国荒漠化(土地退化)防治课题组(1998)提出了中国荒漠化防治的目标、主要措施和实施系统,这既是对中国沙漠化整治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恢复生态学理论的贡献。
沙漠化整治还需吸收恢复生态学理论的精华,在景观、生态系统、群落、种群、物种等尺度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制定科学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计划,使土地避免沙漠化的威胁。
沙漠化与恢复生态学研究的结合主要开展下列几个方面的研究:(1)干旱区脆弱生态环境形成演化的生态过程与土地沙漠化的生物学机制;(2)干旱区不同等级和尺度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能流、物流、信息流;(3)荒漠化及其逆转过程中生物多样性时空变化动态系统稳定性关系及其维持机制;(4)荒漠植物种对严酷环境生态适应机制。
2.2沙漠化研究与景观生态学的结合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景观生态学原理和研究方法在各相关领域的应用普及,景观生态学的观点被应用在了沙漠化的研究和分析中。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景观生态学与沙漠化研究的相互结合日趋紧密。
景观结构特征与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干扰一样,已成为沙漠化成因、动态机制和评价的主要方面[33-34]。
沙漠化对区域景观的重塑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使沙地景观格局在时空尺度上均表现出极大的异质性。
自然过程(如干旱、大风、降水波动等)和人为干扰(如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过度农业开垦、工业采矿以及林木的砍伐等)都强烈地影响沙地景观[1-2,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