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巨人和孩子》教案

合集下载

巨人和孩子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巨人和孩子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巨人和孩子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巨人和孩子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1本文将介绍一种以小说《巨人和孩子》为基础的语文教学设计,适用于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适用于已经学过《石头记》、《红楼梦》等经典文学作品的学生。

通过阅读小说《巨人和孩子》,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增强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读《巨人和孩子》,理解同理心的重要性,以及亲情、友情和牺牲精神的价值。

2.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特点和背景知识,学习如何分析小说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3. 技能目标:让学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巨人和孩子》的作者奥斯卡·王尔德,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和作品。

然后通过简单的阅读片段,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2. 认知围绕小说的情节和人物特点,启发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故事中描述了一个巨人和一个孩子不同的命运和人生。

你认为这两个人物代表着什么?- 小说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有哪些是小说中让你印象深刻的地方?3.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教师要引导他们理性、批判性的分析和讨论,并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指导和纠正。

4. 扩展让学生在小组中选取一个主题,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对小说中出现的情感和价值观的理解和体悟;- 对小说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技巧的分析和感悟;- 对小说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启示。

然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口头报告。

5. 总结从故事中的主题出发,回顾整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一下所学到的东西,并表达自己的收获。

四、教学评价教学后,教师应通过以下几个维度来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情感态度评价:是否理解同理心的重要性,并能在自己的阅读活动中体现出来。

- 认知能力评价:是否掌握了分析小说情节、人物特点和语言表达的方法和技能。

第11课《巨人和孩子》教案(语文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

第11课《巨人和孩子》教案(语文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

第11课《巨人和孩子》教案(语文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教学要求:1、培养待人真诚无私的品质;2、了解童话的特点;3、通过朗读、讨论、领会作品主题,认识作品意义;4、体会本文生动杰出的语言。

重点难点:理清结构,概括内容,分析形象。

弄清巨人的变化和结果对文章主题的关系。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二、阅读要求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了解内容,整体把握。

2、划分课文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三、字词的落实。

1、音、形、义栖息倾听戏耍徘徊烟囱肆意哭泣咆哮乐不可支:妙不可言:欣喜假设狂:翩翩:不知所措:感化:四、分析结构与内容。

学生讨论后归纳。

第一部分:〔1、2段〕写小孩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尽情的玩耍。

第二部分:〔3~10段〕写巨人回来后禁止小孩们进入他的花园,致使花园里没有了春夏秋三季,而只剩下了肆虐的严冬。

第三部分:〔11、12段〕写小孩们给花园里带来了春天,给巨人带来了庞大的变化。

五、分析巨人形象。

1、为自私付出繁重代价的巨人在封闭花园后带来的后果是什么?明确:第8、10段。

2、是什么缘故使花园里又显现了春天的景象?明确:第13段。

3、使巨人深受感动,幡然悔悟的直截了当缘故是什么?悔悟之后的巨人做了些什么?〔13~15段〕4、你觉得课文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情节?那个情节讲明了什么?5、这些庞大的令人兴奋的变化源于〝巨人〞的什么变化?六、观赏课文的艺术特色。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文段有感情地朗读,并简单谈淡喜爱的理由。

〔1〕师: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准确,请同学们找出来,加以分析。

生:a 第2段,花园长满了。

青草用〝绿茸茸的〞;桃花用〝粉扑扑的团团〞;果有用〝累累的〞用叠音词来表达一种轻巧喜爱之情。

师:生动形象的语言离不开准确的动词形容词,离不开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请同学们找出来,分析分析。

生:b 第8段,〝小鸟无心唱歌〞〔唱〕〝树儿也忘了开花〞〔忘〕〝一朵花儿从草丛探出头来〞〔探〕〝把头缩回去〞〔缩〕〝霜和雪乐不可支〞〔乐〕〝雪用白色斗蓬把草地盖得严严实实〞〔盖〕〝霜让树披上夹衣〞〔披〕〝唤来北风和他们同住〞〔唤〕〝北风应邀而至〞〔至〕〝他穿一件皮大衣〞〔穿〕〝把冰雪叫来〞〔叫〕〝冰雹不停敲打着城堡的屋顶〞〔敲打〕〝被砸得七零八落的石板上〞〔砸〕〝围着花园一圈接一圈地猛跑〞〔跑〕这些动词把所描写的景物人格化,动词用得准确而传神,写得生动形象。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教案一:巨人和孩子之巅峰对决课型:阅读课教材:七年级语文教材教时: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巨人和孩子的文本,了解巨人和孩子的形象特点;2.理解巨人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和对决;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巨人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和对决;2.分析巨人和孩子的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1.分析巨人和孩子的形象特点;2.理解巨人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和对决。

教学准备:1.巨人和孩子的文本;2.课件。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引入巨人和孩子这一话题,让学生谈谈他们对巨人和孩子的认识和印象。

Step 2 阅读巨人和孩子(15分钟)教师出示巨人和孩子的文本,要求学生阅读并理解文本内容。

学生可自己阅读,并标记重要信息。

Step 3 分析巨人和孩子的形象特点(15分钟)让学生讨论巨人和孩子的形象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讨论,比如:“巨人和孩子有什么不同?”“巨人为什么会生气?”等。

Step 4 分析巨人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和对决(15分钟)让学生讨论巨人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和对决,并分析冲突和对决的原因和结果。

Step 5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并鼓励学生多读一些类似的文本,提升阅读能力。

教学延伸: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巨人和孩子的故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

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不同文本中的巨人和孩子的形象特点和冲突对决,拓宽思维和视野。

评估方法: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水平,以及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等,给予针对性的评估和反馈。

教学反思:教师应该在课前提前准备好文本和课件,以便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

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差异化教学。

七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巨人和孩子

七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巨人和孩子

七年级语文教案:巨人和孩子教学目标1.掌握巨人和孩子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增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情感教育。

教学内容教材:七年级语文教材教学内容:巨人和孩子教学重点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方法1.授课法2.讨论法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小小的故事导入:有一次,小张和小明在路边玩,突然看到一个很大很大的巨人,巨人看起来很凶猛,小张一惊,想要逃跑,但是小明不同意。

小明说:“我去和他说话,看看他为什么在这里。

”小明和巨人聊了很久,最后巨人都和小明称兄道弟了。

小张连连感慨:“真没想到这么凶的巨人,竟然有这么好的一面。

”2. 探究故事情节(10分钟)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在读完故事之后探究故事情节中的一些细节。

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故事的主人公是谁?2.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在哪里?3.巨人为什么会站在这里很久?3. 分析故事中的道理(15分钟)通过问题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思考故事中隐藏的道理。

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2.你们从这个故事中领悟到了什么?4. 联系实际生活(10分钟)通过问题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的道理联系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明白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我们身边的巨人有哪些?2.我们怎样和巨人相处?5. 总结(5分钟)通过问题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和领悟。

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你对故事中的巨人有什么新的看法?2.你觉得今天的学习最让你受益的是什么?课后作业1.思考巨人和孩子这个故事中的道理,并写一篇读书笔记。

2.选择一个自己身边的巨人,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对他(她)的看法。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通过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领悟故事中的道理,并将其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生观、价值观。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课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巨人和孩子》这篇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主题。

2.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文学作品《巨人和孩子》的主题和内涵。

2.通过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并把握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比喻。

2.通过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复印课文《巨人和孩子》。

2.准备投影仪或黑板。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对巨人和孩子的形象进行描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Step 2 阅读理解(15分钟)教师放映或展示课文《巨人和孩子》,要求学生跟随课文朗读并理解文章的内容。

教师可边读边解释生字和难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Step 3 讨论分析(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就巨人和孩子的形象、心理和内涵展开讨论。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讨论巨人和孩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他们分别代表的意义。

2.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讨论巨人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和发展。

学生可以通过举例、对比等方式进行分析和讨论。

Step 4 写作表达(15分钟)1.教师要求学生自由发挥,以“我眼中的巨人和孩子”为题,写一篇关于巨人和孩子的作文。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表达,可以从形象、性格、故事等方面进行描写。

2.鼓励学生用比喻、意象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提升文章的文学性和表达力。

Step 5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的教学内容和要点,鼓励学生对巨人和孩子的思考和表达进行总结。

同时,提醒学生要多读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阅读其他文学作品,并按要求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语文课,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巨人和孩子》,了解并理解了巨人和孩子这两个形象的特点和意义,培养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语。

1.4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课文分析方法。

2.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2.3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写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童话的魅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3.2理解故事中的善良、勇敢等品质,提升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语。

1.3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2.1分析故事中的巨人形象。

2.2理解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

1.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兴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2学生查找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语,学习其用法。

3.合作交流3.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2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

4.课堂讲解4.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4.2教师分析巨人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其象征意义。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5.2教师批改练习题,给予反馈和指导。

6.写作训练6.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

6.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7.1学生分享写作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语造句。

3.写一篇关于巨人形象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2.在写作训练环节,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提升了写作能力。

3.在课堂讲解环节,教师对巨人形象的分析较为深入,有助于学生理解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4.不足之处在于,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辅导。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巨人和孩子》。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善良、宽容、谦逊等美好品质的认同和追求。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巨人和孩子》的主要内容、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中心思想的领会。

2. 学生对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巨人和孩子》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教学课件和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对课文《巨人和孩子》产生兴趣。

(2)简介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重音。

3. 学习课文:(1)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课文内容相关问题。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并进行实际运用练习。

4. 深入探讨:(1)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中心思想。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学生进行课后作业的布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朗读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等形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和重点词语、句型的掌握程度。

3. 思考与表达: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课文《巨人和孩子》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自己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体会。

2. 选择课文中的一个重点词语或句型,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写一段话。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巨人和孩子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巨人和孩子教案语文版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句子成分和语境,理解句子的含义。
3.例题三:人物分析题
题目:根据课文内容,描述巨人的性格特点。
答案:巨人原本自私、粗暴,但通过与孩子们的互动,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变得善良、和蔼可亲。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学生需要通过课文阅读,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了解巨人的转变过程,懂得分享快乐、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形象描写,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
首先,通过学习《巨人和孩子》这篇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巨人的转变过程。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课文内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巨人和孩子》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巨人的转变过程,学生需要理解巨人从一个自私的人变成一个善良的人的过程,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分析形象描写:课文中有许多形象描写,学生需要通过分析这些描写,理解巨人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与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
(3)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巨人和孩子》教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巨人和孩子》教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刻画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挖掘文章主题。

3.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拟人句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刻画形象,挖掘主题。

2.教学难点:领会引起巨人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激励一名学生起来复述故事,其他同学补充,导入本节课的讲解。

活动~2~刻画人物形象问题设计1.“他的确是一个非常自私的巨人”,他的自私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策略)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归纳:〈1〉语言:“我的花园就是我自己的花园”,“我不准外人来这里玩”,“闲人莫入,违者重罚”〈2〉动作:筑、挂〈3〉神态:粗声粗气地吼叫。

2.巨人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引起这这种变化?(策略)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明确:〈1〉发生的变化:巨人被感化,充满了爱心。

(表现在哪些地方呢?)〈2〉具体的表现:①语言:“让我的花园永远成为孩子们的游戏场所”,“孩子们,这是你们的花园了”。

②动作:到、托、放,游戏玩耍。

③神态:悄悄、轻轻。

〈3〉变化的原因:孩子们的到来,给花园带来了春天和快乐。

活动~3~理解主题问题设计1.孩子们为什么总喜欢到巨人的花园去玩耍?(策略)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明确:因为“这是一个很可爱的大花园”,“我们多么快乐啊!”2.课文是怎样来描写巨人花园的“可爱”之处的?(策略)学生勾画、讨论、回答,师生共同归纳:绿茸茸的青草,美丽的鲜花,十二棵桃树。

春天开放出粉扑扑的团团花朵,秋天里结下累累果实。

栖息在树枝上的鸟儿唱着欢乐的曲子。

3.巨人的自私,给孩子们和花园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也给他自己带来了什么?(策略)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明确:〈1〉给孩子们:从此,可怜的孩子们没有了玩耍的地方,他们扫兴极了。

在高耸的围墙外徘徊,谈论着墙内花园中的美丽景色。

〈2〉给巨人的花园:“春天再也没有出现,夏天也不见踪影,秋天什么也没给巨人的花园……终年是寒冬,只有北风、冰雹,还有霜和雪在园中的林间上蹿下跳。

黄斯娟《巨人和孩子》教案

黄斯娟《巨人和孩子》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课文题目:《巨人和孩子》(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授课人:黄斯娟授课班级:乐昌市新时代学校初一(4)班授课人单位:广东省韶关市乐昌新时代学校邮政编码:512219《巨人和孩子》教案广东省韶关市乐昌新时代学校黄斯娟教学要求:1、通过朗读、讨论、领会作品主题,认识作品意义;2、体会本文生动精彩的语言;3、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爱”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获得情感体验,美的熏陶。

培养待人真诚无私的品质。

重点难点:理清结构,分析形象,领会作品主题。

弄清巨人的变化和结果对文章主题的关系。

教法探讨1.自读课以学生自学为主。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比喻、拟人修辞的妙处。

积累优美词句。

3.通过说话训练和仿句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4、快乐学习,寓教于乐。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过程:课前多媒体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一、导入新课:“爱”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亘古不变的主题,不同的人对“爱”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说:“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

有一首歌歌词是“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有人说:“把爱拿走,世界将会变成一座坟墓”。

英国作家王尔德又是怎样诠释“爱心”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童话《巨人和孩子》。

二、学生阅读、品析课文:〈一〉初读———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1、掌握字词:划出不认识的字词或不理解的词语,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帮助解决。

2、概括大意: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大意。

本文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答案: * 巨人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 一个巨人与花园,孩子* 一群孩子使巨人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3、理清结构:依据巨人的花园的变化,引导学生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并概括大意。

明确:可以把课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2段):写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快乐地玩耍。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2)教育学生懂得珍惜时光,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词。

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通过课文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巨人和孩子》的作者、背景及故事梗概。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故事氛围。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

4.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教师通过课文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分析巨人和孩子的性格特点。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句子仿写。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后习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写一篇关于《巨人和孩子》的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故事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情感教育:以故事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的细节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会从课文中提炼出中心思想,并进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从课文中提炼出中心思想,并进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1)学生自主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2)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写作手法。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类似的故事。

五、教学反思:1. 课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进行总结,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2. 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情节,理解巨人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以及各自的心理变化。

2. 角色理解:探讨课文中的主要角色——巨人和孩子的性格特点,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

3. 象征意义:揭示课文中的象征元素,如巨人代表权威和固执,孩子代表纯真和善良等。

七年级《巨人和孩子》教案设计

七年级《巨人和孩子》教案设计

《巨人和孩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熟读并理解《巨人和孩子》的故事内容。

1.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型。

1.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享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2.2运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3.2教育学生关爱他人,懂得分享和宽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故事内容的理解。

1.2生字词和重点句型的学习。

2.教学难点2.1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2对巨人和孩子情感变化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图片或音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1.2简要介绍故事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故事内容。

2.2学生标注出生字词,查阅字典或询问同学。

3.课堂讲解3.1讲解生字词和重点句型,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语言知识。

3.2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4.合作学习4.1将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4.2分享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特点、情感变化等。

4.3组内成员互相讨论,共同完善分享内容。

5.课堂讨论a.巨人为什么不喜欢孩子们?b.巨人为什么改变了态度?c.你觉得巨人和孩子之间发生了哪些变化?6.课堂小结6.1教师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课文中的道理。

7.作业布置7.1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巩固记忆。

7.2布置一篇关于巨人和孩子的作文,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四、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课堂讲解、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较高,能够掌握生字词和重点句型。

2.学生参与度:学生在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中积极发言,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

3.教学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有趣的案例和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语文版《巨人和孩子》教案设计

语文版《巨人和孩子》教案设计

语文版《巨人和孩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故事的发展线索。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工具书和网络资源,扩展相关知识。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友谊的品质。

(2)懂得尊重他人,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

(3)学会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故事的发展线索。

2. 教学难点:(1)学会通过查阅工具书和网络资源,扩展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巨人及其与孩子的故事。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巨人和孩子的认识和看法。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故事的发展线索。

(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扩展相关知识。

5. 实践环节:(1)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个关于巨人和孩子的故事。

(2)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大家共同评价、交流。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自身成长。

四、作业布置:1. 抄写生字词,加强记忆。

2. 复述课文故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创新程度等。

初一语文课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初一语文课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初一语文课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初一语文课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学习目标
(一) 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二) 体会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的欢乐,自私会给世界和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的道理。

(三) 能体会文中拟人句的效果,掌握文中字词。

学习重点
目标1、2、3
学习难点
目标2
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掌握童话的内容。

2、查找工具书,读准字音,解释生词。

3、小组交流,领悟童话的深刻内涵。

自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查找工具书,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词。

栖息( ):
聆听( ):
肆意( ):
咆哮( ):
嬉戏( ):
徘徊( ):
翩翩起舞( ):
乐不可支:
2、查找作者的资料,为同学作介绍。

3、朗读课文,简要概述课文描绘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
二、探讨交流
1、导入
2、预习展示
3、听读课文,讨论:
A:巨人的花园有过几次变化?
B: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
C:这则童话告示我们怎样的道理?
三、课堂巩固
1、《巨人和孩子》选自,作者,国作家。

2、造句:
翩翩起舞:
乐不可支: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自我评价:优良可劣家长评价:优良可劣教师评价:优良可劣时间:。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教案:《巨人和孩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用了七年级语文教材中陶渊明的《巨人和孩子》一文,该文主要围绕着小巨人和小孩子之间的友情展开,通过描述小巨人和小孩子之间患难与共的故事,传达了团结友爱,帮助他人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巨人和孩子》的故事情节;(2)学习基本的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初步读懂文言文,并分析文中情节、人物、主题等。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心、友爱的精神,懂得团结友爱,学会帮助他人。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对《巨人和孩子》的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分析文言文中的情节和主题;(2)帮助学生理解并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准备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猜猜本课要学习的是哪篇文章。

2.、新课呈现(10分钟)3.、阅读理解与课文分析(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并将思维导图与课文进行对比,从而全面了解课文的内容。

4.、课文学习(20分钟)师生共同阅读课文,并进行生词的解释和重要语句的分析,让学生理解文中的意思。

5.、课文理解与分析(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并且将自己的分析结果总结在黑板上。

6.、扩展阅读(10分钟)老师推荐同类型的文本给学生,让学生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

7.、作业布置(5分钟)回家之后,要求学生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分享对《巨人和孩子》一文的思考和理解。

五、教学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巨人和孩子》的故事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掌握了初步的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技巧。

同时,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也对友情、团结、帮助他人等价值观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并理解《巨人和孩子》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感以及寓意。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故事情节,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挖掘故事的寓意。

3.通过阅读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老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自主阅读(10分钟)
学生阅读课文《巨人和孩子》,并默读。

然后进行交流讨论,归纳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三、集体讨论(1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集体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以及故事所传递的寓意。

四、读后感写作(15分钟)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读后感。

五、展示和评价(10分钟)
学生互相交流展示自己的读后感作文,并进行互评。

六、小结(5分钟)
老师对本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复习故事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拓展延伸:
1.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撰写一篇关于《巨人和孩子》的读后感。

2.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音频或视频资源,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故事的理解与感受。

3.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改编故事的结局或编写续篇,展现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巨人和孩子》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教育学生树立自信、勇敢面对困难,学会自我反省和改正错误。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巨人和孩子》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勇敢面对困难,学会自我反省和改正错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巨人和孩子》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巨人会和孩子成为好朋友?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2)学生结合注释,学习生字词,并尝试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合作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品读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续写故事《巨人和孩子》的后续发展。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树立自信、勇敢面对困难,学会自我反省和改正错误。

五、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

2.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3. 针对学生的反馈,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巨人和孩子教法探讨1.自读课以学生自学为主。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拟人修辞的妙处。

积累词语。

3.通过片断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4. 快乐学习。

过程与方法1.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感受。

有创意的阅读,快乐的学习。

2.通过片断练习,继续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

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

3.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爱”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获得情感体验,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巨人变化的原因,并向生活辐射联系。

难点:通过辐射材料,丰富思想,品味写法,获得感悟。

第一课时快乐学习教学流程设计(一)投影名言导入新课:“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着,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墨子兼爱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童话《地毯下的尘土》。

米妮是个勤劳诚实善良的女孩。

这种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感受得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巨人和孩子》。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王尔德又是怎样来诠释爱心的。

(二)自主获取知识并交流(1)王尔德其人:(1854---1900)。

英国作家,诗人。

惟美主义代表人物,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点。

其作:童话《快乐王子》,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等。

(2)阅读感悟(分小组讨论问题,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请同学们与小组成员讨论后列出课文结构提纲。

(四人学习小组)答案:写结构提纲,参考如下:第一部分(1~2段):写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快乐地玩耍。

第二部分(3.10段):写巨人回来后禁止孩子们进入他的花园,致使花园里只有寒冷的冬天。

第三部分(1l~22段):写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给巨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三)质疑,导读(1)巨人有哪些言行表明了他的私心?答案:可从原文第5和10段来回答(2)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答案:巨人由于自私而把孩子们赶出了花园,花园从此不再有春天。

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美好的春天。

(3)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答案:巨人看到了是孩子们的到来使花园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他终于明白了由于自私而带来的恶果。

特别是那个爬不上树的小男孩被巨人抱上大树之后鲜花怒放,鸟儿歌唱。

小男孩的亲吻使他深受感动。

他由此而觉悟,变得充满爱心。

(4)巨人的真诚,彻底改过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我这儿来......游戏场所”。

“孩子们,这是你们的花园了”。

“巨人悄悄来到了小孩的身后,双手轻轻托起孩子放在树枝上。

”“巨人提起斧头,把围墙砍倒了。

(5)说说下面的人或物的象征意义。

A 小男孩:(指最后一个没有受到爱与关怀的人,或指特别需要关爱的人。

)B 孩子、花鸟 ,春天:(爱心的象征和化身。

)C 围墙:(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自我封闭或自私冷漠的象征。

)D 风雪冰雹:(象征人的自私冷酷。

)(四)合作探究四人小组讨论,达成共识,班级交流。

(1)本文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事。

答案: * 巨人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 一个巨人与花园,孩子* 一群孩子使巨人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 巨人禁止孩子在花园玩耍,花园从此没有了春天、夏天、秋天,只有严冬。

孩子们进入花园,春天就不邀而至了。

(2)巨人由______而变得_________,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与缺点。

(3)孩子天真活泼,是____________的象征。

答案:(2)自私真诚而富有爱心(3)快乐与活力(四)拓展训练仿句练习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______ ,_______。

答案:(沙漠是中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爱心是______,________。

(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爱心是_______,________。

(久旱的甘霖,使心田孤寂的人感受真情的滋润。

)本课小结:同学们,请记住:在生活中因为有了爱,世界才如此美好。

自私是一切过失和不幸的源泉。

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向你身边的人奉献出你的爱心。

(五)播放歌曲《爱的奉献》板书设计参考巨人和孩子王尔德爱------春天自私------寒冬第二课时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活动:(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朗读,并简单谈淡喜欢的理由。

(1)师: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准确,请同学们找出来,加以分析。

生:a 第2段,花园长满了。

青草用“绿茸茸的”;桃花用“粉扑扑的团团”;果实用“累累的”用叠音词来表达一种欢快喜爱之情。

师:生动形象的语言离不开准确的动词形容词,离不开拟之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请同学们找出来,分析分析。

生:b 第8段,“小鸟无心歌唱” (唱)“树儿也忘了开花”(忘)“一朵花儿从草丛探出头来”(探)“把头缩回去”(缩)“霜和雪乐不可支”(乐)“雪用白色斗蓬把草地盖得严严实实”(盖)“霜让树披上夹衣”(披)“唤来北风和他们同住”(唤)“北风应邀而至”(至)“他穿一件皮大衣”(穿)“把冰雪叫来”(叫)“冰雹不停敲打着城堡的屋顶”(敲打)“被砸得七零八落的石板上”(砸)“围着花园一圈接一圈地猛跑”(跑)这些动词把所描写的景物人格化,动词用得准确而传神,写得生动形象。

生:c 第13段,树“欣喜若狂”;鸟“翩翻起舞”兴奋欢唱着;花朵从草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

这些用词很形象。

写出了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用拟人手法描绘春天动植物的神态。

生:D 表现巨人的自私,用了“粗声粗气地吼叫”。

写巨人改变态度后到花园去,用的是“轻轻地走下楼去,悄悄地打开前门”。

当巨人再次看到小孩时,用了“激动”“奔”“急匆匆”来表现他的急切心情。

生:E 写花园美丽和花朵之多,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多得象天上的星星”。

另有一个比喻是在巨人转变之后,认为“孩子们才是最美的花朵”。

这些比喻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师:通过以上大家交流分析,请同学们整理一下,说说本文语言生动传神的原因是什么?生:形容词动词的准确运用。

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正确使用。

(二)点拨探究师:A 把“房上的石板瓦片被砸得七零八落,然后又围着花园一圈接一圈地猛跑起来”句中的“猛跑”改成“走”行不行?(不行,改成走就表现不出风夹着冰雹的来势凶猛)B"花朵也纷纷从草地里伸出头来"把“纷纷”改为“一齐”好不好?(不好,改用一齐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因为花朵是一朵一朵开放的,而不是同时开放的。

)C 若把题目改为“男人和小孩”效果会一样吗?(不一样,题目用巨人而不用男人,在于强调像巨人这样强大的人也离不开“爱”。

强调主题)(三)拓展训练(1)课文中的小男孩为什么要走呢?他去哪了?作者为什么要让他走呢?谈谈你的看法。

(2)巨人为什么“特别”想念那个小男孩?假如有朝一日,小男孩又来到了巨人的花园,会发生怎样动人的一幕,请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雪用白色斗蓬把草地盖得严严实实”(盖)“霜让树披上夹衣”(披)“唤来北风和他们同住”(唤)“北风应邀而至”(至)“他穿一件皮大衣”(穿)“把冰雪叫来”(叫)“冰雹不停敲打着城堡的屋顶”(敲打)“被砸得七零八落的石板上”(砸)“围着花园一圈接一圈地猛跑”(跑)这些动词把所描写的景物人格化,动词用得准确而传神,写得生动形象。

生:c 第13段,树“欣喜若狂”;鸟“翩翻起舞”兴奋欢唱着;花朵从草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

这些用词很形象。

写出了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用拟人手法描绘春天动植生:D 表现巨人的自私,用了“粗声粗气地吼叫”。

写巨人改变态度后到花园去,用的是“轻轻地走下楼去,悄悄地打开前门”。

当巨人再次看到小孩时,用了“激动”“奔”“急匆匆”来表现他的急切心情。

生:E 写花园美丽和花朵之多,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多得象天上的星星”。

另有一个比喻是在巨人转变之后,认为“孩子们才是最美的花朵”。

这些比喻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师:通过以上大家交流分析,请同学们整理一下,说说本文语言生动传神的原因是什么?生:形容词动词的准确运用。

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正确使用。

(二)点拨探究师:A 把“房上的石板瓦片被砸得七零八落,然后又围着花园一圈接一圈地猛跑起来”句中的“猛跑”改成“走”行不行?(不行,改成走就表现不出风夹着冰雹的来势凶猛)B"花朵也纷纷从草地里伸出头来"把“纷纷”改为“一齐”好不好?(不好,改用一齐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因为花朵是一朵一朵开放的,而不是同时开放的。

)C若把题目改为“男人和小孩”效果会一样吗?(不一样,题目用巨人而不用男人,在于强调像巨人这样强大的人也离不开“爱”。

强调主题)(三)拓展训练(1)课文中的小男孩为什么要走呢?他去哪了?作者为什么要让他走呢?谈谈你的看法。

(2)巨人为什么“特别”想念那个小男孩?假如有朝一日,小男孩又来到了巨人的花园,会发生怎样动人的一幕,请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