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诗词五首》教案推荐
【K12学习】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诗词五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背熟五首诗词,理解大意,领悟意境。
体悟作者情感,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尝试写诗,抒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品味诗词中的优美意境,感受其隽永的意蕴及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及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了解古代诗词名家及其诗词风格和代表作。
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
了解古代诗词的形式和遣词造句的特点,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
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进而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教学工具】教学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背诵法。
讨论点拨法。
自主学习法。
【教学课时】课时【教学过程】课时一、趣味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诗词五首》。
这五首诗词各具特色,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杜甫的归心似箭,白居易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赵师秀等客之久的单调寂寞,李清照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辛弃疾的报国之志等,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位读者。
请仔细阅读,领略诗词所特有的意韵。
二、知识卡片作者档案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有“诗圣”之称。
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有《杜少陵集》传世。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太原人,唐代诗人,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著有《白氏长庆集》。
《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诗作。
赵师秀,南宋诗人。
字紫芝,号灵秀,又号天乐。
【K12学习】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说教材】《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善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
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
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
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
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需保证充沛的准备、考虑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资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
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示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身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置更有表示力,作出标志。
【说教法】一、说教法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
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
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范文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
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和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
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⑴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⑵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K12学习】《诗词五首》教案示例
《诗词五首》教案示例学习目标:认知目标:会读会写生字葵字。
情意目标:体会古诗中告诉我们的惜时的道理,激发努力学习做事的情感。
技能目标: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
(板书古诗两字)同学们,看到古诗一词,你想到了什么?生:可能想起学过的古诗,就让其背诵;或想起学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补充,教师板书;或问本节学哪首诗,板书课题--长歌行。
师:是呀,古诗语言凝练,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
(如果前面没有提到,这里引出我们今天又要学习古诗了,还记得学古诗的方法吗?说自己学诗的方法,师适时板书学诗要点)二、学习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一读。
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生:读课文。
(教师关注读的不好的学生)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他们读得怎样?(指名几个学生读,大家评价)师:诗中还出现了一个我觉得不好写,不好记的生字。
谁来提示大家哪里容易出错?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读通) 师:能把诗句读通了,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
要想把诗读得更好,还得理解诗的意思。
请同学们默读,或根据注释,或查字典,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你有哪些字句的意思不明白?生:说不懂的字句。
师: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懂)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请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生: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好,诗人由看到的景象,想到一去不复的时间。
我们能通过读读出这种感受吗?老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可以吗?(指名有感情读诗)(悟情)同学们,你发现了这首诗和我们学过的其它古诗的区别了吗?对,这是汉代的乐府民歌,是可以和曲而唱的,这些乐府民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千古流传。
你们想听听吗?配乐唱。
三、总结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生:或是从中获得的道理;或是别的惜时名言诗句。
【K12学习】《诗词五首》备课教案
《诗词五首》备课教案将这五首诗词的作者们与他们的这些作品的内容联系起来,恰好组成了一幅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体现儒家思想的轨迹图。
或者可以说,这五首诗词成了解读儒家某种思想的极好的文本。
我国封建社会的文人,他们无不受到孔盂之道的影响,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主张积极人世,积极人世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孟子则将这一观点发展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滕文公下》)。
而人世的主要方式就是从政,谓之“学而优则仕”、“治国平天下”。
如果实在无法入仕,则就“独善其身”,退而归隐,洁身自好,等“有道”时再出来从政。
这都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正因如此,古时的不少隐士,都将归隐作为入仕的一种手段,或者说是一种曲线从政的把戏而已。
陶渊明、孟浩然、李白都隐居过,之后又都出来做过官,这就是一个明证,只不过情况又有所不同罢了。
试看:孟浩然,早年隐居襄阳鹿门山,后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后不甘寂寞,极想人仕,苦于无人引见,于是也不大顾自己的身份,给位居相位的张九龄写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以求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这不是儒家积极人世思想所起的作用吗?李白,于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后西入长安,虽被贺知章惊为“谪仙人”,但仍求仕无成,东归,与孔巢父等同隐于租徕山,时号为“竹溪六逸”。
隐居而有了名气,被“召征入京”,供奉翰林,实现了入仕之愿。
当然,这首《行路难》有人说写于开元十八或十九年(730或731)初入长安,困顿而归时(郁贤浩主编《李白大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有说写于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时(《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但诗中表现出李白遇挫而进取心不失的态度是极明显的。
陶渊明,出生于官宦之家,青年时代就怀着建功立业的壮志,再加上贫困生活的逼迫,曾数次出仕,又数次归隐,于40岁那年便设计离开官场,此后一直过着“独善其身”的生活。
这首《饮酒》诗,写他在乡间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体现了作者“无道则隐”的儒家思想。
【K12学习】诗词曲五首的教案
诗词曲五首的教案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作中,刘禹锡首先紧承白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合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贬地。
刘禹锡没有直接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压抑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折,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这里,作者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一是“烂柯人”“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乡”指洛阳。
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
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由于它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意义就不仅局限于诗人的身世之感了。
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似乎写得很平淡,说的是酒席上的事情,其实是点睛之笔,不能忽略。
“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2、赤壁此诗的开头却只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这一只与古代战争有联系的折戟,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
正由于发现了这只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这一场决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重大战斗,英雄云集,何等壮伟。
【K12学习】古代诗词五首教案
古代诗词五首教案一、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词的韵律知识。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词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教学时数:两课时。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明确:沧,是暗绿色。
“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
“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
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
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
“洪”,大的意思。
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
【K12学习】关于诗词五首的教案推荐
关于诗词五首的教案推荐1.朗读《龟虽寿》和《石壕吏》这两首诗。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目标1 目标2目标2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老骥伏枥逾墙走邺城戍老妪幽咽翁媪请一学生背诵上一单元学的一首古诗,以次导入新课。
1、听录音朗读这首诗。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
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龟虽寿》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教师评点: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尘。
这两句借神龟腾蛇起兴,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要死,但他丝毫不因此而颓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意思是千里马老了,伏在马槽里,但它仍旧有驰聘千里的雄心。
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更应该老当益壮,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治之福,可得永年。
意思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
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长寿。
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
这首诗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所以人们应当不断地发扬积极进取的朝气建立功业。
在结语中,作者还指出事在人为,命运可以改变。
这种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4、学生齐读。
1.听录音,学生自由朗读。
2.作家作品简介《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
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粥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
胜利在望。
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后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后军全线崩渍。
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K12学习】关于古代诗歌五首的教案
关于古代诗歌五首的教案以下是为您推荐的古代诗歌五首,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K12学习】25、诗五首教案(语文版)
25、诗五首教案(语文版)诗五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背诵理解诗词,体会诗歌意境。
过程与方法: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教学时间课时教学过程课时一、学习首《回乡偶书》作者简介及导入课题:贺知章,以写七绝为见长。
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
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揭示题目: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
据题质疑:⑴这里的“偶书”是什么意思?诗人并非着意作诗,只是把回乡后感受最深的事和想法记下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自主合作,初步感知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检查反馈:⑴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
⑵①指名读诗②范读,生画节奏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细读品味,感悟理解思考: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这时他的心情如何?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
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
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当儿童笑问客人的时候。
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指导朗读古诗串讲诗意,体会情感:⑴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⑵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⑶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K12学习】《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1.掌握文学常识及文言词语的含义。
2.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抒发的感情。
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
德育渗透点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美育渗透点引导学生理解记忆佳作名句,体会诗词中所体现的自然美、情感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1.放录音,学朗读,要熟读成诵。
2.疏通文意,要求整体感悟,不求逐字逐句讲析。
精妙之处要仔细玩味。
3.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像,进行再创作,可以画画,可以扩展成故事或文章进行口述。
4.诗讲知人论世。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诗词作者的情况以及创作的背景,安排学生课前搜集材料,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安排活动教学,可开展诵诗会或赛诗会之类活动,既激发学习的兴趣,又对一学期来学习古诗文情况进行测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理解诗歌意境。
2.难点《观沧海》中诗人创造的意境,通过适当的讲析引导和学生的诵读,加强学生对《如梦令》《西江月》优美意境地把握。
3.疑点教师点拨学生理解《观沧海》与《望岳》中诗人博大心灵与宇宙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诗词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
3.学生制作名言警句的知识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参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了解写作背景。
3.在诵读中鉴赏,引导学生感知诗歌意境。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语中国古典诗词的滋力是无穷的,那种诗人心灵的震颤,与自然的融合,会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学修养。
《诗词五首》中选录的均是广为传诵的名篇,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受到美的熏陶。
明确目标1.文学常识三首及字词读音。
2.理解前三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
3.读出诗歌的韵律,体会诗歌的意境。
整体感知1.放录音,学生朗读前三首诗,读准下列字音碣澹竦峙岱眦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学习《观沧海》。
【K12学习】诗词五首第二课时精选教案
诗词五首第二课时精选教案1.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用普通话背诵宋词。
2.用朗诵引导学生体会词的意境。
1.苏轼是一位充满矛盾、苦闷而又竭力挣扎希望精神解脱的大诗人。
这首词不仅创造了许多洁净华美的形象,更加洋溢着一股焦虑烦闷和无可奈何的情绪。
全词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欢饮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呈现出心灵的觉醒亦即超越现实终又回归现实的历程。
2.一代才女李清照博闻强记,诗文皆能。
本词写在一个漫长的白天,适逢薄雾浓云,更加愁闷,尽管屋里烧着香料。
在这重阳佳节,睡在考究的寝帐里,半夜醒来感到周围的凉气侵入肌骨,精神和肉体都痛苦得难以承受。
她在黄昏之后,借酒消愁,虽然有满袖的菊花幽香,仍然感到在人过度伤感的时候,身体也像菊花那样消瘦,整首词围着“愁”字作文章,缘于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祜二年进士。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谏官劾其作诗“谤讪朝廷”,下狱,贬谪黄州,哲宗时为翰林学士,官礼部尚书。
绍圣初年,复行新法,贬惠州,又贬琼州。
徽宗时,遇赦召还,卒于常州,他学识广博,于文章诗词书画均工。
有《东坡乐府》。
李清照(1084—?)号易安居士,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女词人,有《漱玉集》。
李清照的生平以靖康之变为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前期生活富足而美满,因此词风清新活泼明朗,后期国破家亡,在大动荡的社会中,饱尝了人世间的种种辛酸,感情变得越来越沉挚悲凉凄切。
开展朗读比赛。
规则如下: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选派两名男生、两名女生,先准备5分钟,然后到讲台前抽签,抽到哪段,就到讲台上面对全班同学大声朗读,要求必须使用普通话,声音响亮,读音正确。
然后由老师指定的“评委会”给打分,最后评出“最佳朗诵手”给予一定的奖励。
准备阶段:(1)正音阙què琼qióng阁gé绮qǐ婵chán重chóng篱lí盈yíng(2)读词也要划分节奏,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K12学习】关于诗词五首的教案
关于诗词五首的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前三首诗,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
2.理解三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预习指导: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碣石澹澹竦峙萧瑟岱宗决眦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教学过程: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三、学习《观沧海》1.作家作品简介《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
建安五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
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
这首诗借景抒情。
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
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四、学习《次北固山下》1.作家作品简介《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K12学习】有关《诗词五首》的教案
有关《诗词五首》的教案1.学习古典诗歌要注意从形象入手,来体会诗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2.朗读是体会诗歌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所以要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并背诵每一首诗。
3.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与思想。
把握每首诗的思想内容。
4.了解五首诗的艺术特色,体会它们在语言上的特点。
5.欣赏每一首诗歌中的名句,领会它们经久不衰的原因。
学习古代诗歌,重在诵读,诵读可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不必在字、词、句的翻译上下太大的功夫。
应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多朗读,多背诵,多思考,多积累。
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及诗歌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要发挥想象、联想,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中。
诗歌语言形象凝练,阅读时要细细品味。
《饮酒》这首诗,诗人是随心而写的,是触景而生的情,人在景中,景在人的活动中,人与景融为一体,悠闲的生活与优美的自然相得益彰,观景有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但要欣赏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还要学习作者那种远离名利纷争,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
《次北固山下》,这是一首融壮美气势于丰美境象之中的五言律诗。
这首诗既写出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胸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
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这首诗咏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K12学习】《诗词曲五首》教案
《诗词曲五首》教案1、知识目标:⑴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能力目标:⑴反复诵读,咀嚼涵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
⑵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感,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3、德育目标:这五首诗,或忆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深刻体会诗人的胸襟抱负。
多媒体二课时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迭出,可谓是中华文明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
曾记得有位作家说过:如果你缺乏想象力,那么请多读读诗吧。
今天,就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去领略诗的魅力吧。
1、简介作家、作品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出了这首诗答谢他。
酬,答谢。
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2、指导朗读,初步感受⑴教师播放朗读磁带,要求学生听请字音、节奏。
⑵教师指导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重音。
⑶师生对擂,比赛朗读。
师:同学们,生活中挑战无处不在,敢于挑战,勇于超越是现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
哪位同学有胆量跟老师比赛,比一比谁朗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欢迎挑战,携手前进。
(师大力鼓励学生踊跃参与,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3、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概述诗意。
4、品味名句,感受哲理美。
师提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为人们传诵的名句。
请你联系实际,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师引导学生见仁见智,从不同角度欣赏,品味名句)师总结:这两句诗本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使诗句具有普遍意义。
【K12学习】诗词五首教案推荐
诗词五首教案推荐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30 诗词五首。
您可以通过本文底部的“下载”来下载本文的文档。
教学设想理解诗中语句,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背诵五首诗词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采取读读、议议、背背的方法教学。
阅读强调整体感知,字面上的意思给予答题解惑,不必逐字逐句讲解;学生看不出的精妙之处要给予点拨,点到为止,不必深挖。
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象,作再创作,可以画成图画或扩展成一个故事进行口述。
还要注意各首诗词的写法。
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和文字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有思想、有意境、有韵律,尤其是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更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同学们应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词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龟虽寿曹操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全诗,教师订正或强调“骥””枥”的读法。
2.指名解释下列词语。
竟时烈士暮年不已盈缩之期养怡之福二、简介背景。
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作时间比《观沧海》稍晚,写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
曹操以统—天下为己任。
他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既有过胜利的喜悦,也尝过失败的痛苦。
但他从不消极,总是主动进取,虽屈暮年,还是老当益壮,不失雄心壮志。
这是他写这首诗的思想基础。
三、品味、理解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写法。
1.齐读课文。
2.讨论以下问题。
①全诗的核心句是哪几句?表现厂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明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表现了诗人为统一中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
教师补充:诗人写这诗时53岁。
故以“老骥”自称,又称“暮年”,但他还要继续奋斗,所以又说“志在千里”“壮心不已”。
他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
他认为统—全国符合历史的需要,所以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②学生自读、背诵这四句诗,本诗主要写自己’的雄心壮志,为什么要写到“神龟”“腾蛇”?明确:作者先以神龟、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
【K12学习】古诗《诗词五首》教案
古诗《诗词五首》教案1.背诵诗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能力。
2.了解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柏和词的两大流派。
3.分析品味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诗词鉴赏能力。
1.理解诗人、词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体悟诗词的意境和语言。
3.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感悟、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诵读法。
反复诵读吟咏,争取当堂成诵。
2.讨论一质疑一点拨法。
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并加深学生对诗词意境、语言的感悟。
3.引申一比较法。
通过引申比较,体会诗人、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词的两大流派的艺术特点。
媒体设计1.录音机、范读带。
(正字正音,感受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投影仪、胶片。
(显示内容:生字注音、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文体知识、精美插图、相关诗词等。
) 3.课件。
(用Flash动画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点;用PowerPoint展示李白的坎坷人生及其豪放不羁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数3课时方案一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到了宋代,面对被唐人推到顶峰的诗歌创作,宋代文人另辟蹊径,把词这种文学样式演绎得更加完美,使之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一睹这两颗明珠、两大丰碑的风采(板书课题《诗词五首》)。
(解说:这段激情澎湃的导语,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认识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解题1.我国古典诗歌自唐代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弥为古体诗。
近体诗并非近代诗,它是相对占体诗而言的,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通常有八句,绝句有四句,它们都有平仄的要求。
【K12学习】《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
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
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
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
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
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2、了解五首诗歌在体裁形式上的特点,积累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难点】1、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准备】1、多媒体2、布置学生课前合作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疏解疑难字词。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每一首诗,就是用语言构成的色彩鲜明的画,一支美妙动听的歌,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今天,我们将欣赏五首古诗,来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美读1、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为例,指导学生把握诗歌朗读的节奏、感情基调。
⑴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并点评。
教师总结诗歌朗读技巧。
多媒体显示:①节奏。
划分节奏的方法有两种:按音节划分和按意义划分。
按音节划分,七言诗一般分四个音节,如“巴山/楚水/凄凉/地。
”按意义划分,就要先弄懂诗句的意思,如“二十三年/弃置/身。
”②重音。
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
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和韵脚要加以重读处理,并用着重号“•”标示。
如诗中的“空”“翻”读成重音,强调诗歌的内在情感。
“过”“春”也要重读,以体现古诗的音韵美。
③语调。
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
【K12学习】诗词五首的教案设计
诗词五首的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诵读感悟诗词。
2.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
按下列顺序操作:一读识字通词,正确停顿断句;二读体味句子;三读感受意境,晓悟作者心声,与作者共鸣。
2.词语替换法用一些意义相近的词替换原字,比较表达效果,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高妙。
3.讨论释疑法多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
4比较阅读法适当引入相关诗歌,作比较分析,开拓视野,深化理解。
5.改写法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散文,从根本上把握诗词语言的合蓄凝练性与跳跃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媒体设计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
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
占5分钟二、解题1.《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
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
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2.《别云间》。
作者介绍:夏完淳,明末爱国作家、抗清将领。
明代末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出现了一爱国作家,他们组织了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团体的文社,如“复社”“几社’等。
他们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并写出了一些内容充实、慷慨激昂,闪烁着强烈民族精神的光辉诗文。
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
14岁参加抗清活动,随“几社”领袖陈子龙在太湖起兵,后事政被俘,英勇就义,死时年仅17岁。
他的诗文充满了浓烈的战斗生活气息,表现了抗清的决心和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风格悲壮激越。
《诗词五首》教学教案
05
互动环节:课堂活动与讨论
分组朗诵或表演,感受音韵之美
学生分组
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确保每 个学生都能参与。
选择诗篇
每组从《诗词五首》中选择一首喜欢的诗篇进行 朗诵或表演。
准备与排练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准备,可以进行排练,加入适 当的动作和表情,以更好地表现诗篇的意境和情 感。
朗诵或表演
交流讨论
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 ,分享彼此的阅读感受和理解
,促进思想的碰撞和融合。
针对某一主题或意象进行深入探讨
确定主题或意象
从《诗词五首》中选择一个共同的主 题或意象作为探讨对象,如“自然” 、“爱情”、“离别”等。
分组讨论
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 选定的主题或意象展开讨论,探讨其 在不同诗篇中的表现和意义。
80%
用典和象征
通过用典和象征手法,赋予诗词 更深的内涵和意蕴,引导读者深 入思考。
结构布局特点
起承转合
遵循起承转合的结构原则,使 得诗词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 胜。
对仗工整
运用对仗手法,使得诗词语言 凝练且富有节奏感。
意象组合
通过意象的组合和叠加,营造 出独特的诗境,给读者留下深 刻印象。
音韵节奏和韵律美感
传承优秀文化遗产
学习古代诗词,可以传承 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 化遗产,增强学生的民族 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提高人文素养
古代诗词蕴含着丰富的人 生哲理和审美体验,可以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 美情趣。
创新表达方式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可以 借鉴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 艺术手法,为当代文学创 作提供新的灵感和思路。
作者简介
这五首诗词的作者分别是李白、孟浩然、杜甫、王之涣和柳宗元 ,他们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但都充满了 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五首》教案推荐教学目的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五首诗词。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
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自上初中以来,我们已学过20余首古代诗词,其中以唐诗宋词居多。
我们对律诗和绝句的有关知识也有了一些初步了解。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学过的律诗和绝句,说说二者有哪些区别。
(只须说出最主要的特点,不必全面归纳。
学生回答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请同学们翻到第30课,将这五首诗词浏览一遍,看谁能很快说出哪是律诗,哪是绝句,哪是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请同学们先看看阅读提示。
(学生看完后教师板书课题)二、第一首《渡荆门送别》(一)解题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沿江东下途中所作。
诗人乘船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课文阅读提示认为这首诗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但也有学者认为诗无送别意,送的主体是故乡水,即故乡水送别诗人远行。
此说也并非没有道理。
(二)研习课文1.指名试读这首诗,教师评点后再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结合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均为注释所未注明,若学生未提出,教师亦应讲解。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
此句写白天的情景。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
作者从5岁起便随父到四川,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因此常在诗中称四川为故乡。
4.品析鉴赏。
问: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诗人展现出映入眼帘的雄阔景象。
一望无际的平野,顿使人眼界开阔;滔滔奔涌的长江,气势是那样雄壮。
这也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问: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使学生领会:月下句写夜晚,描绘近景,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
云生句写白天,描绘远景,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问:诗人已为荆门山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使学生领会: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
初次离别故乡,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赏析万里送行舟:此句成功地运用拟人手法,以故乡的恋子情来烘托诗人的思乡情。
诗人把故乡看作送别游子离乡的母亲,其构思之独到实令人称叹。
5.学生朗读全诗,当堂背诵。
三、第二首《秋词》(一)解题《秋词》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二)研习课文1.指名试读课文,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
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
引:引发。
4.晶析鉴赏。
问: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使学生领悟: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
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
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体会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蕴,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
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
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
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5.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四、第三首《赤壁》(一)解题赤壁,地名,一在今湖北省蒲圻县,为三国时吴国周瑜大破曹操的古战场,俗称武赤壁。
一在今湖北省黄州,传说中曾误认为是周瑜大败曹操之处,俗称文赤壁。
杜牧这首诗是在黄州写的,时为黄州刺史。
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研习课文1.指导学生朗读全诗。
前两句系平静的叙说,语调宜平缓,后两句突发议论,语调应有所提高,但因系假设而得出的结论,不宜读得过于高昂。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并讲解这首诗的大意。
诗的大意:折断的戟埋入沙中但铁却未被锈蚀,我把它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这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假如当初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恐怕大乔和小乔都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3、品析鉴赏。
这首诗叙事十分平实,但想像却十分奇绝。
可启发学生思考:诗人的想像奇在何处?其一,赤壁之战时周瑜巧借东风取得抗曹胜利,而诗人也巧借东风对那段历史加以评述。
可谓一箭双雕。
其二,诗人不从正面写周瑜如何通过火烧战船打败曹操,而从反面落笔,指出假使当时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结局就会改变。
这就更能突出东吴获胜的重要原因。
其三,诗人不用国破人亡之类的词语用结,而以铜雀春深锁二乔代指相反的结局,充分体现了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
由于二乔是东吴统治集团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派政治力量的尊严。
东吴一旦灭亡,她们的处境便可想而知。
这种以小见大的构思方法足见诗人的别具匠心。
(只要能谈出一定的见解即可,如不能认识到上述几方面,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解。
)4.学生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一、课前检查背诵前三首诗。
二、第四首《过零丁洋》(一)解题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
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
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
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这首诗写于文天祥被俘第2年。
(见课文注释)(二)研习课文1.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
注意韵脚均为后鼻音,全诗应读出悲壮的感情(后两句宜读得高昂)。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结合学生质疑疏通诗意。
因注释较详细,不必在文字上多花功夫,可作如下补充:一经:指《五经》中的一种,《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宋朝科举考经义,可在《五经》中选一经。
起一经是说作者由科举出身。
第三联(颈联)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
前一个惶恐和零丁均为地名,后一个惶恐和零丁取实义。
4、品析鉴赏。
这首诗重在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可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诗人怎样表达国家面临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样把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诗人以山河破碎感叹国家的危亡,风飘絮表现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则将个人艰难困厄的遭际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浮沉与破碎,雨和风等两才相呼应。
结合课后练习三,谈谈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答案不求统一,鼓励学生谈出新意。
5.学生朗读全诗并当堂背诵。
三、第五首《浣溪沙》(一)解题苏轼这首词写在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
虽然政治上失意,生活亦陷入困顿,但他仍对人生抱乐观的态度。
他游蕲水清泉寺,看到眼前的自然风光,尤其是溪水西流之景象,不由产生感慨,写下了这首词。
苏轼不仅在诗歌创作上首开宋代诗歌新风气,而且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之一。
其词作个性鲜明,风格豪迈,视野开阔,意趣横生。
《浣溪沙》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
(二)研习课文1.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
正音:少音shào,年少之意。
朗读谁道人生无再少句应铿锵有力,末句要读出其中的劝慰之意和昂奋之情。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词的大意,提出质疑。
3.结合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尚:尚且。
休:不要。
4.品析鉴赏。
问:这首词就表达方式而言,上下阕有什么不同?明确:上阕为描写,状景中流露出愉悦之情;下阕议论兼抒情,写出了作者由眼前之景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这首词中的人生哲理绝非凭空产生,而是作者的有感而发。
说说谁道人生无再少之感慨由何引发,二者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谁道句系由作者看到的溪水西流而引发。
本应东去的溪水尚且能向西流,人生为什么不能青春永驻呢?词中的少宜理解为精神之少,抒发了作者老当益壮的豪情,表现出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5.学生诵读全词并当堂背诵。
6.课堂训练。
按课后练习四的要求对对子。
朗读并背熟五首诗词。
学生互查,教师当堂抽查。
四、布置作业1.属对练习:古、生、前、浮2.读刘禹锡《秋词》之二,想想与课文所选《秋词》有何异同,写一篇阅读笔记。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嗾(sǒu)人狂:使人发狂。
嗾:数,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