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概念
(山东省教师资格考试)大学教学论名词解释
教学论概念及理论:A1、教学方法设计: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手段条件因素,设计教学要采用的策略、方法及其组合。
在课程内容确定之后,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2、讲授法: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讲授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雅典剧院的兴起和柏拉图学园。
3、讨论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组织学生以全班或小组的形式,围绕教材中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4、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以往教学中所掌握的学生学习本课程时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或者在讲授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
5、练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6、教学组织形式: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班级授课制依然是大学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组织形式。
7、班级授课:也称“班级教学”,是根据年龄和知识程度把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按照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学论概念及理论:B16、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
学科课程的优点是它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
17、经验课程:又叫“活动课程”“生活课程”指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并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核心组织起来的课程。
18、大学教育的层次:包含三个有机层次: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选修教育。
通识教育通过为学生提供宽广的教育基础,促进学生智力、情感、态度和思维方式的全方位发展,使其成为一个良好的社会公民和全面发展的人。
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识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专业课程仅仅面向某一学院或某一系科、专业开设。
19\班级授课制:最早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
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最早始于1862年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大学教学论
• •
3.教学的中介性 无论是实现教学的意向,还是要体现教学的双 边性,都离不开一定的教学内容或材料。从来 没有无内容的教学,是教学,把教师、材料、 学生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样,又是教学内 容把教师与学生连接在或固定在教学活动中, 或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理解、批 判和应用,是实现教学意向的必要途径和手段, 也是师生双边互动的核心任务。所以说,缺乏 中介性,就不可能称之为教学。
大学教学论
教学的概念解析
• 一 教学的语义分析及典型定义 • (一) 教学的语义分析 • 1.教学即学习。 • 2.教学即教授。 • 3.教学即教学生学。 • 4.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 5.凯洛夫认为,教学,一方面包括教师教的活动, 同时也包括学生学的活动,教与学是同一过程的 两个方面,彼此不可分隔的联系着。也就是说,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 • • •
•
2.教学的双边性 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双边的互动。从这意义上讲,单独 的“教”和不依赖于“教”的“自学”,构不成“教 学”。 就形式而言,教师对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负有主要责任; 也就是说,教师在双边互动的关系中,教师处于设计, 组织并主持和控制教学的地位。 就目的而言,师生互动的独特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克服 学习态度上、认知方式上和行为习惯上的障碍,激发、 激励、维持和更新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更有效的实现 教学的意向。 从这一意义上讲:师生之间的一般性交往尽管对学生具 有教育意义,但不能够称之为教学。
• • • • • • • • •
几种典型的概念 1.桑代克: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2.斯金纳认为:“学习”即是反应概率的变化 3.格式塔心理学: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是知觉经验的” 完形”. 4.托尔曼: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5.现代认知心理学(布鲁纳,奥苏伯尔):学习是认知结构的重 组与改组. 6.信息学角度:学习是知识或经验即信息的获取。 7.行为学角度:学习是有机体行为的改变(区别于有机体 生理成熟引起的行为改变)。 8.社会学角度:学习是社会化过程。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内涵及其发展一、两个核心概念1.课程:是活动(活动内容)(课业)及其进程。
含学习方案、学习内容、预期的结果、活动计划及其进程安排。
(补充)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2.教学:就是学校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补充)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对象:课程与教学问题研究任务: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知识授受它的两层含义:一是“授受”什么知识,二是如何“授受”知识。
四、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一)课程与教学思想萌发(二)教学论的发轫:《大教学论》问世(三)20世纪教学论发展样态:分化与多样化第二节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三次影响较大的课程改革1.20世纪初,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2.20世纪五六年代,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思想3.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新兴的建构主义一、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流派(一)实用主义课程理论产生时间:20世纪初理论基础:卢梭的自然主义、杜威的机能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
杜威的观点:①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课程就是教育性经验,而经验不是“思想”出来的,是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是在做中学到的,也就是从活动中学到的。
②反对学科中心论,主张儿童中心主义。
③活动是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形态,让学生在“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
什么是教学论
关于教学论的思考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论的概念在学术界是讨论已久的问题,主要的观点有: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的理论;教学论是关于教学的一般原理;教学论是研究教养的一般规律;教学论是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的艺术。
然而我最赞同的还是上述第一条的表述:“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的理论”,它比其他的论述更为合理。
而第二条的说法更适合解读教育学原理,第三条第四条又较为宽泛。
学术界不仅对于教学论概念的论述众说纷纭,并且对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的认识也是大相径庭。
一、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学者盛群力在《关于教学论研究对象的探讨》一文中,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教学论所研究的是在教师、学生、教养内容的联系、相互作用及其统一中,有关授受人类社会经验的教养的科学规律。
”这样界定的原因有四。
其一,这个表述坚持了教学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基点。
换言之,它从教育学的角度去考察教养领域的各种关系,其二,它确定了属于教学论领域的教养范畴中三个最基本的要素。
其三,它强调了确立教学论研究对象的方法论上的统甲,在描述教学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到理论,总结出一套科学的规律,然后用以指导实践。
其四,它指出了教学论是有关教养的教育学理论。
蔡宝来,王嘉毅在《现代教学论的概念、性质及研究对象》一文中指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教学实践中的一般问题、揭示教学及其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以上两种说法,我更为赞同前者的定义。
一方面,从教学的定义上来讲,所谓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
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
那么,教学论既然是研究教学的理论,对于它的定义也理应将其基本要素包含在内。
另一方面,后者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定义为一般问题,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虽然是正确的,他指出了教学论的本质内涵,但是忽视了教学论本身是针对于教学活动得的理论。
教学活动,就必须要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的参加。
抛开实践而定义的理论虽然具有一定高度,但是却没有相对稳妥的基础。
教材教法教学论
教材教法教学论一、教学概论(一)教学的概念1、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
作为这个活动的中心并贯穿于这个活动的始终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财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认识和形成能力。
2、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1)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实际上,在中文当中,教学与教育没太大区别,而在西方,教学主要针对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教育主要针对个体人格的培养和性格的训练。
(2)教学与智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智育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它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完成的。
但教学不等于智育,教学也是进行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同时,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
(3)教学与上课教学与上课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包括上课,上课只是教学的一个环节,除上课外,教学还包括备课、课后辅导等。
但上课是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环节,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上课来完成的。
(二)教学的意义教学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校要卓有成效地实施培养目标、造就合格人才,就必须以教学为主,并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安排其它工作,建立学校的正常秩序。
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途的形式,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具体体现在: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一种专门组织起来进行传授知识的活动,因而通过教学能较简捷地将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有力地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使青少年学生的个体发展能在较短时期内达到人类发展的一般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按预期的要求发展,因而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体育教学论 第一章 绪论
本教材参考至今体育教学论定义中的合理部分 归纳各个定义要表达的意思,对体育教学论作出如 下的定义
第三节学习体育教学论的意义和要点
一、学习体育教学论的意义
学好体育教学论,不论是对于正在进行 体育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还是对于已经在 第一线工作的体育教师来说,都具备以下几 个方面的意义:
(一)清晰而正确地辨别各种体育教学现象 (二)统一有关体育教学的概念和术语 (三)把握基本要素,概观地认识体育教学本质 (四)掌握体育教学基本规律,指导体育教学实践 (五)掌握体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 (六)推动体育教学研究、完善体育教学理论
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自然 主义教育哲学思想,认为人的发展是沿着身体 、情感和理智的顺序进行的,因此教育也是应 遵循这一自然的顺序,先进行体育,在进行德 育,最后进行智育和美育。亚里士多德还主张 :孩子初生到7岁的教育应是家庭教育,任务 在于发展儿童的身体。他要求学生在7~14岁的 教育期间要参加体育锻炼,因为体育会使人健 康有力。
(二)中国近代体育教学论研究的起步
中国近代体育教学问题的研究受到了西 方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促进了西方 现代体育项目与中国传统的武术和游戏的 结合,使得中国的体育教学发展很快。
如康有为自办的“方木草堂”就是根据 “德、智、体来设置的学校课程
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则认为:德、智、 体三者,为教育缺一不可之物。
三、近代体育教学理论问题研究起步
(一)近代国外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起步
近代的国外学校教育,由于受到夸美纽斯、洛 克、卢俊、古兹姆斯和裴斯塔洛齐等自然主义和使 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普遍重视学生的身体发展 和体育锻炼。
夸美纽斯和洛克时期,学校体育相当今天的课 外体育锻炼,组织形式以课余和休假期进行的。
教学论与教学设计的不同
教学论与教学设计的不同教学论与教学设计是教育领域中两个不同的概念。
教学论是一种研究教育学科本质和教育活动规律的学科,其主要研究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以及效果。
教学论是教育学理论的核心部分,它研究教育活动的本质、规律、基本特征、原则和理论,同时也是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体系。
教学设计则是教学活动的具体设计过程,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及教育环境等因素进行的规划和组织。
教学设计是将教学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的过程,旨在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够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论是广义的教育学理论,强调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
教学论探讨教育的目标与功能、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旨在揭示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提供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深刻认识。
例如,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行为对教学起决定性作用,认为通过刺激与反应的方式可以形成新的行为习惯;而认知心理学教学理论则侧重于学习者的思维过程、记忆和理解方式,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构建。
相比之下,教学设计是狭义的教学理论,是将教学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的具体操作。
它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设计,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确定、教学过程的安排与组织、教学评价等。
例如,一堂语文课的教学设计可能包括选择合适的课文、设计交流活动、设置个性化任务等。
总体而言,教学论强调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是一种抽象的、系统的、理论性的研究,旨在揭示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提供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深刻认识;而教学设计则是教学活动的具体设计过程,是将教学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的操作性过程,旨在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够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既需要理论支持,又需要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调整。
教学论和教学设计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首先,课程是指学校或教育机构为实施教育活动所制定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计划。
它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
课程制定的过程需要参考教学论的理论基础和教育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确保课程的设计和实施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
教学论是关于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它研究教学的原理、方法、技能和教师角色等方面的问题,旨在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论提供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育策略的理论基础,帮助教师在实施课程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课程与教学论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
课程设计需要借助教学论的指导,结合教学论提供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确保课程的设计科学合理、可操作。
同时,教学论需要在实践中验证和完善,通过对课程实施的观察和反思,不断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与教学论概念
《课程与教学论》全部概念复习资料1.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人所制定和生成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
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
2.教学:从广义上讲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学习活动。
这里的教者主要是教师,也可以是教师以外的人。
学习者主要是学生,也可以另外一些人。
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虽然主要表现在课堂范围之内,但随着课程范围的扩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扩大,教学活动的范围也不只局限在课堂之内。
3.理想课程:课程专家按照课程理论和当时社会发展及儿童发展的需要所确定的,有关课程应该如何设计、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和标准的想法。
4.文件课程: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按照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及现实的社会环境和学生发展的可能,由课程研究者制定的一套文件。
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相应的教材等。
5.理解课程:是实际工作者对文件课程中所反映的理念、目标和具体内容方法的理解。
6.实施课程:实际在教学中发生的课程,即教师在课堂中做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
7.经验课程:是指学生实际得到的东西,可以认为是学生经过有关课程的学习所得到的经验。
8.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通过亲自接触和广泛了解教育现状,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发现某些规律或倾向性问题的研究方法。
9.观察研究: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10.教育实验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和假设,确定研究的目标,通过人工的方法控制教育现象中的某些因素,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教育现象,从而探索某种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11.人种学研究:又叫实地研究或者定性研究,将人种学的定义引入教育研究,人种学研究即是为特定情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和科学的描述。
课程教学论各章核心概念
第一章绪论本章核心概念包括: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论、课程论、传统教学论、现代教学论、泰勒原理、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学科基本结构、文雅教育、军事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洛克的白板说、卢梭的性善论、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教学的基本原则、实科课程理论、教育性教学、统觉、教学阶段理论、课程类型和科目、新教育运动、进步主义运动、实用主义教育、程序教学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掌握学习理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教学最优化理论、合作教育学、范例教学理论、暗示教学理论、八年研究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合称,是对课程论和教学论两个相对相对独立又内在关联的学科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要求进行必要整合的产物。
(本书)教学论:1.或称教学理论,是关于教学的一般原理。
在西方最早采用这个术语的人是17世纪的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在我国,两千年前出现的《学记》,不仅内容讲的是教学论,且“学记”这个词也与今天教学论这个词差不多。
(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1—2页)2.亦称教授学,以研究教学规律为对象的学科。
研究范围包括教学任务(目的)、内容、过程、原则、方法、形式、评价等。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17页)3.关于种种教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也就是说,教学论是主要研究各种各样的教育现象并揭示隐藏在各种教学现象背后的规律。
(李森著:《现代教学论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课程论:1.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
(丛立新著:《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2.教育科学领域中以课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既研究课程的外部条件,有研究课程的内部结构。
其分支包括课程目标理论、课程设计和开发理论、课程实施理论、课程评价理论、课程改革理论、课程管理理论等。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98页)传统教学论:19世纪中期以来流行于世界各地的赫尔巴特教学理论。
教学论
一、填空1、第一个提出“教学论”概念的是德国人(拉特克);第二个提出教学论的任人物是捷克的(夸美纽斯);到了18世纪末,瑞士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继承了夸美纽斯和卢梭的思想;后来德国人(赫尔巴特)提出了以课堂教授为中心的教学论思想;2、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创建了(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
3、在国外学校教育中最早关注体育教学的应属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
4、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体育课程的必修地位。
5、体育教学共由8个基本要素组成,他们是(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6、教学过程是(体育教学中的时间和流程因素),也是(教学的最核心要素)。
7、体育教学模式的六个基本属性:(理论性)(稳定性)(直观性)(整体优化性)(对应性)和(可评价性)。
二、概念1、体育教学论:是分科教学论的组成部分,是研究和说明体育教学现象、要素、本质以及内在规律的科学和学科,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体育教学中的学生、教师、目标、内容、过程、环境、方法、评价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体育教学目标:是依据体育教学目的而提出的预期成果。
这个预期成果可分为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阶段性成果是体育教学的阶段目标;阶段性成果的总和就是最终结果,即体育教学总目标。
体育教学总目标是体育教学目的得以实现的标志。
3、教师的主导性:是对应学生主体性的概念。
主导性表明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和主要责任。
主导性包括对学生的领导、诱导和指导等综合的作用与责任。
4、体育教学内容: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被选择出来,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教学条件加工的,在体育教学环境下传授给学生的身体练习、运动技术学习和教学比赛体验等。
体育教学内容与体育教材的意思基本相同。
5、体育教材化:是依据体育教学目的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针对体育教学条件将体育的素材加工成为体育教学内容的过程。
数学教学论
然而,仅仅有了对于客观事物的知识与处置的方法、技 术的知识、能力,人未必能妥善地处置客观事物,使之 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提高。为此,人必须具 有正确的世界观、政治态度及道德态度,并自觉地努力 向前。这就是说,自然与社会、世界与人生中的种种客 观事实是相对独立于人类存在的。它们对于社会存续发 展与人类生活的进步向上,具有相对的意义与价值,对 此,要有一个正确的见解与信念,要认清人类生活的意 义与目的,以坚定不移的态度去付诸实践。基于正确的 世界观,对人的生活抱有正确的、牢固的基本态度,乃 是使人正确对待事物、正确处理事物,制约、指引、推 动人类活动(行为、实践)的动因或原动力。
第二,人的活动是社会性的活动。人的 活动任何时候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或集团之 中,在人与人共同的或相关的关系之中进 行的。
人要出色地进行活动,就得正确地对 待事物,有效地处理事物,同时,要深 刻理解与正确认识人类的政治生活、经 济生活、社会生活,能正确判断社会或 集团之中人与人在共同或相关的场合, 应当如何行动,并掌握付诸实践的必要 能力。
也就是说,必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照教学目标和课题, 揭示应当选择什么范围的教学内容。
第三,教学论必须探讨授业过程 (教学过程)及其规律性。
就是说,必须揭示:在教师指导之 下学生掌握教材过程的本质结构是什 么?这是教学论的最重要课题之一。 如:“从直观到概念” 、教学内容的 逻辑因素和儿童的心理因素乃是决定 教学过程的因素等。
谢 谢 各 位 !
教学论必须研究的第四个领域, 是教学方法的问题。
这是引导、调节教学的过程、教学技 术的问题,换言之,即是有关如何促使 教学内容、教材有组织地发展,及如何 有计划地处理学习过程的问题。因此, 它必须配合学科内容中质与结构、教学 过程中各面向与阶段的变化来加以研究。
教学论(第一章:绪论)
教学论的发展期(20世纪早期)的特点
第一,在深入探讨已有的 “为什么教学” 、 “教学是什么”、“教学什么”和“怎样 教学”等问题的同时,重新提出了“应该 怎样教学”的问题,这实质上就是“教学 价值”问题。
三、教学论的发展期—— 现代教学论
现代教学论的背景
从经济上来说,资本主义从自由走向垄断,再到多样 化的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社会主义经济。与此相应, 教学思想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发 展影响深远。 从政治上来说,战后,资本主义民主呈现多元化的趋 势,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则是一元化的发展趋势。 从科学技术来说,新的科学技术使知识总量大增,教 育技术也有很大发展。 从教育背景来说,从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 到苏联的社会主义教育。普遍进行教育改革,延长义 务教育年限,加强科学教育,改革课程与学制,精英 教育、天才教育、创造教育和终身教育得到认同。 所有这些使教学论的发展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近代教学论的三个阶段
17 世纪 —— 现实主义教学论,代表人物是捷克 的夸麦纽斯与英国的洛克; 18 世纪 —— 儿童发展理论的初步建立,代表人 物为法国的卢梭与瑞士的裴斯泰洛齐; 19 世纪 —— 传统教学论的形成,时代造就了德 国三位大教育家:赫尔巴特、福禄倍尔、第斯 多惠。
近代教学论的特点
现代教学论的特点
(1)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 (2)重视教学的科学化、民主化; (3)重视知识、智力与个性的和谐 发展; (4)百家争鸣,学派林立。
现代教学论的主要流派
实验主义教学论(20世纪初); 实用主义教学论(20世纪上半叶); 永恒主义教学论(30-50年代盛行); 要素主义教学论(30年代产生); 新行为主义教学论(30年代开始流行); 人本主义教学论(50年代开始流行); 结构主义教学论(50年代末60年代初形成)。
《教学论》概念
《教学论》概念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学的概念、地位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
二、教学的地位(p2)三、教学的任务教育所应完成的任务是多方面的。
它包括思想品德的培养、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技巧的获得、身心各种能力特别是智力、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乃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形成。
其中心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实施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第二节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现代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在于探讨教学的本质与有关规律,寻求最优化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以达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目的。
第三节教学诸要素的系统分析一、教学活动诸要素第一,教学活动是为谁而组织的?是为学生第二,为什么要组织教学活动?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第三,教学目的凭借什么去完成?教学内容或者课程。
第四,教师怎么根据并运用课程教材来使学生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的目的?教学方法第五,有一个常被人忽略甚至无视的教学要素就是教学环境第六,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
效果如何,要看反馈第七,最后一个要素当然是教师二、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P13、14)第四节教学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个案法、文献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实验法(文革(个)时(实),官(观)掉(调)井、经验总结法)研究要求:首先,必须以包括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思想。
其次,要注意有关的科研情报,力求在较高较新的起点上开始。
最后要注意的一点是科研人员要善于与实际工作者合作共事。
第二章过程论第一节教学过程的本质一、教学过程的本质一是认识发展说。
二是双边活动说。
三生多重本质说。
四是交往本质说。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可进一步拓展)二、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一)教学过程的认识论基础(二)教学过程的心理学、生理学基础(三)教学过程的社会学基础(四)教学过程的系统科学基础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教学过程的特点主要体现为教学活动中必然的、稳定的教学关系。
教学论
第一章绪论1、教学:即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并进而促进学生想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这是教学概念的基本内涵;第二,教学是追求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这是教学的基本价值规定的;第三,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第四,教学的具体形态是变化发展和丰富多样的。
综上所述,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教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而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
2、教学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3、简述教学的基本要素:学生:(1)学生是一种专门的社会角色,是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者。
(2)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3)学生具有独特个性,身心不断发展完善。
教师:(1)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负责人(2)教师是特殊的专业技术人员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是师生活动的客体(2)教学内容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核心成果(3)教学内容经过了教育化的加工处理(4)教学内容具有教育价值4、现代教学:现代教学是与古代教学相应的教学形态。
它最初萌芽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19世纪形成基本体系,而后,从西欧和北美传播到世界各地,并逐步分化和多样化,直至今日仍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5、常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现代教学萌芽的两个端点,在19世纪行成基本体系。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了《大教学论》第一次对现代教学进行了理论设计。
现代教育产生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新教育”运动,美国出现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从洋务运动开始,我国才开始个别地开办一些西式学堂,1902年,1903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我国全面举办现代学校,建立现代学制;1905年废除科举制,我国现代教育体制初步确立起来。
6、我国现代教学体系确立与发展的过程:一是学习借鉴西方现代教学理论和方法和方法;二是中国教育传统的沿袭和扬弃;三是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创新。
《教学论》名词解释
教学:即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并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
其基本功能是传授知识、培育能力、涵养品性、助长生命,整体地促进学生成长。
教学论: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现象,揭示教学规律,帮助教师形成教学思想,以及运用最优化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的一门学科。
教学问题:从问题性质与成果性质区分入手,把教学问题归纳为三大类型:是什么的问题,为什么的问题和怎么样的问题。
这三类问题,就是事实问题,价值问题和技术(策略和方法)问题。
古代教学:古代教学是与古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种教学形态,是人类对正规学校教学的早期探索和不断改进。
现代教学:现代教学就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产生和发展完善的教学形态,是以理论为指导,具有多样综合教学结构、追求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体系。
学习:学习是在各类学校的特定环境中,按照目标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一种自我建构和生成的经验习得活动。
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它涉及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率,是因材施教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指学生掌握运用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过程。
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
学习方法指导: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且灵活地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即“教学生学会学习”。
研究性学习:从广义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
从狭义解释,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立足于当下基础上的,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依托,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按照确定的原则、目标、形式和程序启动、互动,从而现实地生成和开展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活动合目的和规律地、现实地建构、生成和展开的过程,更是教学质量现实地形成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学的概念、地位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
二、教学的地位(p2)三、教学的任务教育所应完成的任务是多方面的。
它包括思想品德的培养、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技巧的获得、身心各种能力特别是智力、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乃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形成。
其中心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实施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第二节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现代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在于探讨教学的本质与有关规律,寻求最优化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以达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目的。
第三节教学诸要素的系统分析一、教学活动诸要素第一,教学活动是为谁而组织的?是为学生第二,为什么要组织教学活动?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第三,教学目的凭借什么去完成?教学内容或者课程。
第四,教师怎么根据并运用课程教材来使学生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的目的?教学方法第五,有一个常被人忽略甚至无视的教学要素就是教学环境第六,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
效果如何,要看反馈第七,最后一个要素当然是教师二、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P13、14)第四节教学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个案法、文献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实验法(文革(个)时(实),官(观)掉(调)井、经验总结法)研究要求:首先,必须以包括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思想。
其次,要注意有关的科研情报,力求在较高较新的起点上开始。
最后要注意的一点是科研人员要善于与实际工作者合作共事。
第二章过程论第一节教学过程的本质一、教学过程的本质一是认识发展说。
二是双边活动说。
三生多重本质说。
四是交往本质说。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可进一步拓展)二、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一)教学过程的认识论基础(二)教学过程的心理学、生理学基础(三)教学过程的社会学基础(四)教学过程的系统科学基础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教学过程的特点主要体现为教学活动中必然的、稳定的教学关系。
教学过程的基本关系至少有以下四个:(1)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与社会需要的相互关系;(2)教学与发展的相互关系;(3)教与学的相互关系;(4)教学效果与教学内外部诸因素的相互关系。
一、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约于社会需要二、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三、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四、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第三节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一、知识传递功能二、技能形成功能三、智能培养功能四、个性发展功能第三章目的论第一节教学目的的系统和层次教育目的是学校中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指导和制约着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
一、我国学校教育的总目的二、普通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三、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就是进一步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第二节教学目标的分类一、几种不同的分类方式(应该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二、教学目标分类的着眼点我们的基本看法是,应当作多角度的考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加全面、完整和系统地认识我国学校的教学目标。
我们认为,在对教学的一般目标进行分类时,可以从三个主要的维度展开:第一个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即德智体美劳;第二是通过教育教学所要形成的学生个性心理要素,包括知识、智能(智力、能力、创造力)、价值(理智的、道德的、审美的)、情意(情感、动机、态度、意志)和行为(动作技能、行为规范、行为习惯);第三个是各部分和各要素的发展水平。
三、普通中小学的基本教学目标概述四、(需要详细看)第三节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立一、教学目标的作用与确定(一)教学目标的作用指向作用、激励作用、标准作用(二)确定教学目标的要求1.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2.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3.难度适中4.便于检测二、教学目标的陈述总的要求是目标的表率应尽量作业化。
即说明学生在什么条件下会“做”什么,才算达到了某项教学目标。
(一)认知类教学目标的表述举例(二)技能类教学目标的表述举例(三)情意类教学目标的表述举例第四章原则论一、教学原则所谓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二、教学原则的依据(一)教学原则是教学经验的概况和总结(二)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三)教学原则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三、教学原则的性质和特点主观性与客观性、继承性与发展性、全面性与系统性、实用性与有效性四、教学原则的作用教学原则作为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教学规律的具体体现,对教学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教学原则体系是指反映教学规律的多个原则之间不是孤立分散的原理,而是有机地相互联系的组合。
第四节教学原则体系(上)一、教学整体性原则教学整体性原则包括两方面含义。
一是指教学所承担的任务具有整体性。
二是指教学活动本身具有整体性。
教学中贯彻整体性原则有以下要求。
(一)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二)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三)实现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及培养非认知因素相统一(四)实现身心发展的统一(五)实现教学诸要素的有机配合二、启发创造原则启发创造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与创造性人格。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创新意识(二)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思维能力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一)加强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教学(二)根据学科内容、任务及学生的特点,正确、恰当地联系实际(三)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四)教学内容要重视乡土教材的补充三、有序性原则有序性原则,是指教学工作要结合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使受教者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知识,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教学中,要贯彻有序性原则,应遵循以下要求。
(一)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序(二)抓好教学过程的序(三)抓好学生学习的序第四节教学原则体系(下)四、师生协同原则师生协同原则,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过程完全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
它的实质就是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三)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四)进行平等的对话,促进师生间的交往五、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一)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二)把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三)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四)针对学生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六、积累与熟练原则(一)教师讲授知识要清晰而深刻(二)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1.对学习材料的有效组织2.让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和方法3.抓好及时复习(三)多给学生练习和运用知识的机会七、反馈调节原则反馈调节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从教与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了解教与学的情况,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地获得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反馈信息。
(二)教师对获得的反馈信息要及时评价,并对教学活动作出恰当调节(三)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调节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八、教学最优化原则(一)综合地规划教学任务(二)全面地考虑教学中的各个因素(三)教和学的活动要紧密配合。
以上我们分别论述了9个教学原则,从各个原则的理论依据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教学原则之间是相互联系的2.发挥教学原则的整体作用3.结合实际运用教学原则第四章主体论第一节师生双方的地位与关系一、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一)关于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作用的不同观点1.“学生中心论”2.“教师中心论”(二)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1.第六章课程论第一节课程的意义、地位和历史发展一、课程的意义课程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
二、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课程是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的规划和设计,亦即课程方案(或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教材(或教科书)中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
教学教学就是按照课程所提出的计划,由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各种学习活动,实现课程所规定的各项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程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基本要素。
三、课程的历史发展总管课程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一)课程是从人类认识和实践成就的遗产中为培养新一代而精选出来的,因而它也与人类的认识和实践一样,具有鲜明的历史性。
(二)由于人类文明永远处在发展和进步之中,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处在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无限的接近中,代表着人类认识和实践成就的课程也处在永无休止的变革和更新之中。
第二节课程编制的理论与方法一、几个理论问题(一)系统知识与直接经验(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三)统一要求与多样化(四)显课程与潜课程二、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结构(一)课程的主要内容1.基础文化课程2.劳动技术课程3.职业课程(二)课程的结构课程结构指的是按一定标准选择和组织起来的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各种内部关系,主要包括各类课程的比重,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配合和相互渗透,以及课程内容的排列顺序。
未看第七章方法论(一)——教学方法第一节教学方法的概念及其分类一、教学方法的概念与意义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二、教学方法的历史与发展三、教学方法的分类(一)教学方法分类的意义(二)几种主要分类的评述1.按照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分类2.按照知识的来源分类3.依据学生认识积极性和独立性的程度分类4.按照教学活动的过程分类(三)本书的分类(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第二节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通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