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上册《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本文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创作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和美丽奇特,赞颂了“鸟的天堂”的确名不虚传。本文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清晨群鸟纷飞、百鸟齐鸣的动态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本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读起来是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在教学时应以朗读、感悟、想象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美、在感悟中领会动静结合的写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桨、桩、暇”3个生字,会写“榕、纠、涨”等10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积累文中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画面,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

教学难点:赏析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1.会认“桨、桩、暇”3个生字,会写“榕、纠、涨”等10个生字。正确读写“灿烂、陆续、应接不暇”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3.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段落大意。

1.识记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文段内容。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创设情境。

导语: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乐曲,听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交流听后的感受。)是的,鸟儿的欢唱多么动人啊!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啊!如果大家读了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一定会有更多体会的。今天,我们有幸学习到这篇文章。

(板书课题:鸟的天堂。)

2.理解课题,质疑思考:何为“鸟的天堂”?为什么被称为“鸟的天堂”?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天堂”的含义——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课题“鸟的天

堂”的含义——大榕树是适合鸟儿快乐生活的地方,最后引导学生带着“为什么被称为‘鸟的天堂’”这个疑问初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相关背景知识。

◆了解作者:

巴金(1904—20xx)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其间创作处女作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笔名巴金。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长篇小说《寒夜》,中篇小说《憩园》等。

◆创作背景:

在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河上,有一株五百多年树龄的奇特的古榕树。榕树高15米,独木成林,浓荫蔽日,引来成千上万的各种飞鸟栖息其间。其中的鸟类以夜鹭、池鹭、牛背鹭和小白鹭最多,也最常见。1933年,著名作家巴金来到这里游览后,有感而发,写下了《鸟的天堂》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2.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3.教师检查预习情况。指导学生分段朗读,检测学生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字形。

船桨jiǎnɡ 规律lǜ 榕rónɡ树纠jiū正涨zhǎnɡ潮木桩zhuānɡ 灯塔tǎ 树梢shāo 应接不暇xiá 画眉méi 抛pāo开

(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扌:抛(抛弃)

推(推出)

拔(拔河)

拾(拾取)

抓(抓住)

搭(搭配)

木:榕(榕树)

桩(树桩)

村(村庄)

林(树林)

杨(杨柳)

朽(腐朽)

◆量词归类:

段:一段红霞一段石子路支:三支桨一支乐曲

◆近、反义词归类:

近义词:陆续——连续茂盛——茂密逼近——接近

颤动——抖动静寂——安静不可计数——不计其数反义词:光明——黑暗静寂——喧闹应接不暇——应付自如(3)理解词语。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没有办法清点,无法计算。

(不可计数)

②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应接不暇)

③抑制不住,禁不住。

(不禁)

④形容舍不得离开。

(留恋)

4.梳理初读课文掌握的信息,解决疑问: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关键信息提示:(1)榕树很大,它为鸟儿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

(2)榕树枝繁叶茂,它为鸟儿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3)农民不许人们去捉鸟,人与鸟儿和谐相处,使它们能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生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准备讨论。

过渡: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不仅学习了生字新词,而且了解到“鸟的天堂”其实是一棵繁茂的大榕树,作者也曾两次

去“鸟的天堂”参观游览。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再次朗读课文。

①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②找出文中两次去“鸟的天堂”对应的段落。

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带着上面的问题再读课文,让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熟知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

学生交流后明确:①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看到茂盛的大榕树,却看不见一只鸟;第二次去看到了许多鸟。

②课文第5~9自然段写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第10~13自然段写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③可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内容各作一层,开头的背景介绍和结尾的概括总结各作一层。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我们”出去游玩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

第二部分(第5~9自然段):写“我们”第一次去“鸟的天堂”近看大榕树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10~13自然段):写“我们”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群鸟欢腾的景象。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写“我”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