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文化常识50题(含答案)解析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100题答案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100题答案1.B【解析】“出”是指京官外任,不一定是因获罪被贬谪。
2.C【解析】C项,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故C错误。
3.D【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解答本题,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D项,“六艺:六经,指礼、乐、射、御、书、数”错误,该项中的“六艺”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
故选D。
4.D【解析】A项,“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说法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
XXX设御史大夫,职副丞相,位甚尊;并以御史监郡,遂有纠察弹劾之权,盖因近臣使作耳目。
汉以后,御史职衔累有变化,职责则专司纠弹,而文书记事乃归太史掌管;B项,“XXX时始设太学”说法错误,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始设于XXX五年;C项,“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说法错误,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故选D。
5.B【解析】B项,根据《荆轲刺秦王》中的“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和“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可知,“变徵”的声调悲凉,“羽”的声调激愤。
选项的解释正好相反。
故选B。
6.C【解析】C项,“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说法错误,“陛下”不是帝王的谦称,而是敬称。
故选C。
7.B【解析】A项,“该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错。
“御史”是战国时的史官。
C项,“和XXX的《二京赋》中的‘二京’一样”说法错误。
“二京”指长安和洛阳。
D项,“《后汉书》作者XXX,东汉人”说法错误。
XXX南朝宋。
故选B。
8.C【解析】C项,“博士和学士,在中国古代既是官名,又是学位名称”说法错误,学位名称是近现代才有这个意思的。
故选C。
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
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古代文化常识在高考语文试题中会怎样考查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仅供大家参考!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一1、五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之统称,在不同时期,五种刑罚的具体所指并不相同。
五刑有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之分,其中隋唐以后封建制五刑是指:( )A、墨、劓(yì割鼻)、剕(fèi砍脚)、宫、大辟(pì死刑)B、笞(chī )、杖、徒(劳役)、流(流放)、死C、黥(qíng墨字)、劓(yì割鼻)、斩趾、枭首(xiāo砍头)、菹(zū剁肉酱)D、磔(zhé 凌迟)、髡(kūn剃发)、髌(bìn割膝骨)、炮烙、刵(èr割耳朵)答案:B解析:奴隶制五刑:(1)秦以前为:墨(刺字并涂墨)、劓(yì 割鼻)、剕(fèi ,也写作“刖”yuè,砍脚)、宫(毁坏生殖)、大辟(pì死刑,杀)。
(2)秦汉时期为:黥(qíng刺字并涂墨)、劓、斩趾(左右脚趾)、枭首(xiāo砍头示众)、菹(zū 剁成肉酱)。
从夏代开始逐步确立,是一种野蛮的、不人道的、故意损伤受刑人肌体的刑罚。
隋唐封建制五刑:(1)笞刑:小荆条抽打臀部,以十为一等,分五等,即从十到五十下。
(2)杖刑:粗荆条抽搭背、臀、腿,以十为一等,分五等,即从六十到一百下。
(3)徒刑:强制犯人劳役,刑期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五等。
(4)流刑:流放到边远地区,不准回乡,里程分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三等。
(5)死刑:分绞和斩二等。
宋后加凌迟,明清加枭首。
2017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72题和答案
2017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72题和答案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72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
“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卷和答案解析(浙江卷)语文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风靡(mí)各大城市的共享单车给大众出行带来了便利,但乱停乱放,妨碍交通,成为城市“烂疮(chuāng)疤”,则与共享的初衷背道而驰。
B. 某某快递公司陷入“自噬(shì)”的困境,背后是快速扩张带来的后遗症;加盟模式曾是其业绩突飞猛进的密诀,但也是动摇其大厦基石的蚁穴(xué)。
C. 近日,《我是范雨素》一文在网上刷屏,开篇一句“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zú)读的书,命运把我装钉的极为拙劣”,便让很多人不禁(jìn)潸然泪下。
D. 作为一部主旋律片,《湄公河行动》真实再现了那场发生在金三角的缉(jī)毒战役,片中抓捕过程之惊险,战斗场面之惨烈,令人咋(zé)舌。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有人曾将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称为“智慧争夺战”。
[甲]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欧洲开启了“人脑项目”,集神经科学、医学和计算机等多领域为一体,试图从科学高地上把握技术。
这种“智慧竞争”不只是人类脑科学研究的自我赶超,更包括心理与情绪在内的自我认知。
让这场智能革命惠及所有的人群,使得人人可以享受智能的红利,这是时代付与我们的使命。
[乙]不管达到临界值,越过人类智能综合的“奇点时刻”能否到来,我们都应当从智慧的延伸中,努力升华那独一无二的想象与思考,理性与善良。
[丙]这或许才是人类认识自己、激发潜力的关键所在。
(1)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开启B.付与C.不管D.独一无二(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______A.甲B.乙C.丙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后,各参研参试单位纷纷表示,要发奋努力把大型客机打造成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的标志性工程。
高考语文语文高考文学常识试题及解析
一、高考文学常识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被称为“诗仙”。
他的诗想象奇特,气势豪迈,极具浪漫主义风格。
代表作有《行路难》等。
B. 按写作年代的先后排列下面的文章,正确的顺序是《出师表》《捕蛇者说》《醉翁亭记》《陋室铭》。
C.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D.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陈情表的作者是李密,三国时人,这是他写给皇帝的一篇奏章,向皇帝表明自己对祖母的孝心,以取得推荐孝廉的资格。
B. 归有光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善于抒情、记事,能把琐屑的事委屈写出,不事雕琢。
C. 元杂剧是融歌唱、说白、舞蹈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舞台角色有旦、末、净、丑、杂,在一出戏剧里主角和配角都有唱词。
D. 莎士比亚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代表戏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等。
3.下面所列作品与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儒家经典著作语录体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礼”是思想核心B《窦娥冤》关汉卿元杂剧三桩誓愿张生C《堂吉诃德》塞万提斯反骑士中篇小说西班牙桑丘D 《巴黎圣母院》维克多·雨果人道主义思想法国爱斯梅拉达A. AB. BC. CD. D4.下面所列名著与信息,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木兰诗》长篇叙事诗乐府双璧南北朝万里赴戎机B《孟子》四书之一儒家经典战国民贵君轻C《儒林外史》纪实体小说吴敬梓清代范进中举D《西游记》神话小说吴承恩明代大闹五庄观A. AB. BC. CD. D5.下列对联不是描述宋代文人的一项是()A. 杨柳岸,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市井贫民,忍唱浮名浅酌。
2017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99题(含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99题(含答案)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百雉指的是城墙,在此指城墙的高度。
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B.”缮甲兵”,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
在此文是保养盔甲兵器的意思。
C.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但在此是《诗经》的简称。
D.《左传》为编年体史书,此文属于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
1.B(缮在此处意为修补,修缮铠甲兵器,准备作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
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
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2.B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3.A(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
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真题汇编
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真题汇编古代文化常识这一块的知识是高考语文中必考的知识点,那么究竟是怎样考查的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真题汇编,仅供大家参考!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真题汇编一1、下列古诗词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理解正确的是:( )A、“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对偶B、“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借代C、“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比喻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拟人答案:B解析:①“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喻,突出事物特征,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②“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借代)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③“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⑤“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2、下列古诗词运用的抒情方式(表达技巧)理解正确的是:( )A、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
——借物抒情B、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17年高考文化常识50题(含答案)
1.A. 百雉指的是城墙,在此指城墙的高度。
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B.”缮甲兵”,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
在此文是保养盔甲兵器的意思。
C.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但在此是《诗经》的简称。
D.《左传》为编年体史书,此文属于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
1.B(缮在此处意为修补,修缮铠甲兵器,准备作战。
)2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
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
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2.B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3.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3.A(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4.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
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4.B(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5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C.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50题检测题(含答案)
文化常识50题检测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得分:1、明代提出“心学”的著名学者是?(____________)2、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部丛书是?(《____________》)3、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部类书是?(《____________》)4、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少牢没有(___)。
5、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平民教育开始于哪个时候?(____________)6、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____________)7、“马踏匈奴”雕塑最可能出自(____)。
A、秦陵兵马俑B、敦煌石窟C、云冈石窟D、霍去病墓石雕8、梨园用来指代什么界?(____________)9、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什么?(____________)10、青铜器上的铭文,在书法字体中属于(____ )A、隶书B、草书C、楷书D、篆书11、古人对“死”多讳称,见背、孤露、弃养等是什么人之死的讳称?(____________)12、“宋四书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以下哪个字不含“黑色”的意思?(____)A、玄 B、皂 C、青 D、苍14、俗语说“化干戈为玉帛”,干戈都是兵器,其中哪个指的是防御武器?(____)15、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代表着金、木、水、火、土。
后来又增加了两根弦,这两根弦代表(____________)16、中国戏曲中的人物按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哪一个是女角色的统称?(__)17、篆刻分为阴文印和阳文印,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是(_____)印.18、秦朝标准字体是秦朝李斯受命统一的文字,秦朝标准字体是什么?(______)19、《石头记》指的是那部古代小说的别名?(____________)20、《红楼梦》中“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真题
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真题一1、“先秦七子”指的是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七个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这七个人都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对“七子”思想所属及其作品概括正确的是:()A、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论语》、孟子《孟子》B、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墨子》、庄子《南华经》C、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道德经》、荀子《荀子》D、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韩非子》、荀子《荀子》答案:A解析: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道德经》(或《老子》)、庄子《南华经》(或《庄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韩非子》。
2、“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
对“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概括正确的是:( )A、郑光祖代表作是《窦娥冤》B、关汉卿代表作是《汉宫秋》C、马致远代表作是《倩女离魂》D、白朴代表作是《墙头马上》答案:D解析: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救风尘》;白朴代表作是《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是《汉宫秋》;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3、“汉赋四大家”指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四人都有代表性的名篇传世,在当时及后世文坛影响深远,文誉其名。
对“汉赋四大家”代表作概括正确的是:( )A、司马相如: 《羽猎赋》B、杨雄: 《长扬赋》C、班固: 《二京赋》D、张衡: 《两都赋》答案:B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标志着汉赋的成熟;杨雄:《甘泉赋》、《长扬赋》、《羽猎赋》,在文学史上首开不逊于原作的模拟之风;班固:《两都赋》(《西都赋》和《东都赋》),盛夸东汉之声威;张衡:《二京赋》(《东京赋》和《西京赋》),篇幅更长、结构更宏伟,被誉为“长篇之极轨”。
4、“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其作品代表了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训练50题(一)答案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训练50题(一)答案1.B(缮在此处意为修补,修缮铠甲兵器,准备作战。
)2.B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3.A(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4.B(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5.(3分)A(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6.C(“除”指任命、授予官职。
)7.C(“除”,任命官职。
)8.答案C。
“解职”与“致仕”词义相近。
9.D 宋代,除世袭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终身爵,身死爵除。
10.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11.答案: B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
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12.答案: 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
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13.答案:A,考查古文化常识,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
A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
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14.答案:C(“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15.答案:C “察茂才”“举孝廉”,是自下而上.16.答案A【解析】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
“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17.答案.C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
践事:供职、充役之意。
践袭:蹈袭,沿用之意18.C 【解析】“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
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19.答案A “左迁”必是降职。
20.【答案】D。
【解析】皇帝的庙号。
21.C【解析】应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22.A(不是中午12点)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
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23.C(“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
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真题汇总
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真题汇总一1、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秀才: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B、莅中国而抚四夷——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C、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品德低下,品行恶劣。
D、室仅方丈,可容一人——方丈:一丈见方。
答案:D A、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秀才:(古义:优秀人才;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B、莅中国而抚四夷——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C、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义:地位低,见识浅:今义:品德低下,品行恶劣。
)D、室仅方丈,可容一人——方丈:(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院的主持。
)2、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成家:安家。
B、身量苗条,体格风骚——风骚:指妇女举止轻佻放荡。
C、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形容:动词,描述。
D、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转折连词。
答案:A解析: A、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成家:(古义:安家;今义:娶妻。
)B、身量苗条,体格风骚——风骚:(古义:姿容俏丽;今义:指妇女举止轻佻放荡。
)C、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形容:(古义:形体容貌,名词;今义:动词,描述。
)D、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3、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B、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有雄心壮志,志在功业的人。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交通运输。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男性的配偶。
答案:B 解析: 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古义:旧事,前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 B、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古义:有雄心壮志,志在功业的人;今义:为正义牺牲的人。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2017年高考文化常识题汇编
文化常识题汇编1.(河北省百校联盟2016届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
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口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
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
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2.(山西省八校2016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3.(四川省高中2016届毕业班“名校联盟”测试)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
C.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D.谥,在此处是大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4.(河南省开封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2014——2017年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真题及答案完整
2014—2017年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真题及答案2017年全国卷一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 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 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11.B2017年全国普通高考新课程II 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
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11.【答案】B【解析】收考是指拘捕拷问。
“考”是通假字,拷问的意思。
2017年全国普通高考新课程III 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暂无答案),概选 C2017年天津卷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中的“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B.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100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过关试题1.B 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
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2.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
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3.A 考查古文化常识,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
A 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
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4.C(“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5.C “察茂才”“举孝廉”, 是自下而上.6.A 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
“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7.C 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
践事:供职、充役之意。
践袭:蹈袭,沿用之意8.C “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
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9.A “左迁”必是降职。
10.D 皇帝的庙号。
11.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12.A (不是中午12点)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
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13.C (“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
帝后的死当称为“崩”。
)14.A (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亚年间”)15.B 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16.C 晦日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
指夏历(农历,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视,寄托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辰时即食时,又名早食等。
2017年4月浙江高考文化题和哲学题、参考答案与阅卷标准
39.近年采,W市积极推广全开放、24小时不打烊的公共图书阅览空间——城市书房。
与传统图书馆单纯由政府拨款建设管理不同,城市书房以众筹方式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同时采用”我的书房我来打理”的志愿服务形式,由志愿者负责图书上架整理、秩序维护。
城市书房不仅成为满足广大读者更多需求的精神粮仓,而且成为彰显社会公德的文明样板。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重要性的角度,分析W市推广城市书房的积极作用。
(3分)(2)城市书房的建设和管理如何体现辩证法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5分)参考答案和阅卷标准(1)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重要性的角度,分析W市推广城市书房的积极作用。
(3分)参考答案:(1) W市推广城市书房有利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1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分)促进公益事业发展。
(1分)评卷给分要求:1基本文化权益1分,(写基本文化权力不给分‘基本’没有不给分);2满足精神文化需求1分(替换答案:满足文化需求或满足精神需要、精神需求即可得1分)3公益性文化事业1分(写出有利于社会公德、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也可得1分)(2)城市书房的建设和管理如何体现辩证法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参考答案:W市的城市书房建设和管理,从满足广大读者更多需求出发,(1分)敢于并善于破旧立新,(2分)改变原有图书馆单纯由政府拨款建设管理等做法,釆用众筹合作建设、志愿服务的模式,延长服务时间,体现了辩证法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
(2分)评卷给分要求:第一种模式:1.从满足广大读者更多需求出发,体现了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1分(要求材料和知识点全部写出,否则不给分);2.改变原有图书馆单纯由政府拨款建设管理等做法1分,体现了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1分;3.釆用众筹合作建设、志愿服务的模式,延长服务时间1分,体现了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1分(5个‘新’只要写出2个‘新’就可得1分)第二种模式:1.‘破旧’1分,改变原有图书馆单纯由政府拨款建设管理等做法1分2.‘立新’1分,釆用众筹合作建设、志愿服务的模式,延长服务时间1分3.从满足广大读者更多需求出发,体现了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1分(要求材料和知识点全部写出,否则不给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A. 百雉指的是城墙,在此指城墙的高度。
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B.”缮甲兵”,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
在此文是保养盔甲兵器的意思。
C.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但在此是《诗经》的简称。
D.《左传》为编年体史书,此文属于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
1.B(缮在此处意为修补,修缮铠甲兵器,准备作战。
)2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
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
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2.B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3.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3.A(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4.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
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4.B(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5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C.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D.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5.(3分)A(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6.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C.黜:指罢免官职,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还有:夺、除、免、去、废等。
D.“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
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
其它意为“死”的词还有:崩、薨等。
6.C(“除”指任命、授予官职。
)7.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7.C(“除”,任命官职。
)8.A. “若大王守籓端拱”一句中,“端拱”一词有多个义项,在这句中,应为“闲适自得,清静无为”之意。
B. 从文中的表述来看,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C.文中最后一段出现“解职”一词,这与“致仕”词义恰好相反。
D.文中多次出现与官职调动相关的一个词“迁”,在古代还有“左迁”“右迁”的说法,右迁为升官,左迁为降职。
8.答案C。
“解职”与“致仕”词义相近。
9.A.校尉,官名。
校,军事编制单位。
尉,军官。
校尉为部队长之意。
西汉,汉武帝为了加强对长安城的防护而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
八校尉之秩皆为比二千石,属官有丞及司马。
B.游徼,乡官之一。
原为泛称,意为有秩禄的官吏中最低级人员。
秦末始为官名。
汉沿设。
掌巡察缉捕之事。
魏、晋、南北朝多沿设。
C.世券,又称铁券。
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
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
每副各分左右,左存功臣,右藏内府。
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D.爵,在文中指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周以后各封建王朝都有封爵制度,爵称和爵位制度虽然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9.D 宋代,除世袭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终身爵,身死爵除。
10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0.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11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11.答案: B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
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12.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
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12.答案: 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
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13.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
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
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13.答案:A,考查古文化常识,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
A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
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14.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4.答案:C(“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15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15.答案:C “察茂才”“举孝廉”, 是自下而上.16.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16.答案A【解析】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
“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17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17.答案.C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
践事:供职、充役之意。
践袭:蹈袭,沿用之意18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
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
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
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18.C 【解析】“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
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19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19.答案A “左迁”必是降职。
20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B.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