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药物课件
合集下载
抗体药物ppt课件
5.抗内毒素单抗试用于治疗败血症性休克失败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5
93
6
75
94
95
96
97
98
99
图1.治疗性抗体发展历程和事件
6
2000
一、抗体药物的发展历程
• 第一代抗体药物 • 第二代抗体药物
–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及其衍生物。
• 第三代抗体药物
–基因工程抗体
7
基因工程抗体概念
• 将制备单克隆抗体的细胞工程技术与生
产重组分子的基因工程技术和蛋白质工 程技术结合起来,对编码蛋白质的基因 按不同需要进行加工改造和重新组装, 转染适当的受体细胞后表达出抗体分子, 这种经基因重组的抗体称为基因工程抗 体,又称重组抗体。
8
基因工程抗体优点
• 第一代抗体药物
–动物多价抗血清。 –主要用于一些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被动 免疫治疗。 –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异源性蛋白引起的较 强的人体免疫反应限制了这类药物的应用, 因而逐渐被抗生素类药物所代替。
• 第二代抗体药物 • 第三代抗体药物
3
• 1890年白喉抗毒素,多克隆抗体
4
一、抗体药物的发展历程
美国 其他国家 第三世界国家
90%
10%
<1%
34
四、我国抗体药物的研究和产业化现状
• 截止目前已经获得了一大批针对各种抗原的鼠源
性单克隆抗体 。
– (1)细胞表面抗原,如血型抗原、白细胞分化抗原、组 织相容性抗原、膜受体等。 – (2)肿瘤相关抗原,如胃癌、肝癌、大肠癌、结肠癌、 肺癌、卵巢癌、脑胶质瘤、乳腺癌等。 – (3)病原微生物,如流感病毒、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 炎病毒等病毒抗原;痢疾杆菌脂多糖,沙门氏菌等细 菌抗原;恶性疟原虫、血吸虫等寄生虫抗原;大肠杆 菌内毒素、破伤风类毒素等微生物毒原抗原。 – (4)其它抗原,如细胞因子、酶、血浆原蛋白、免疫球 蛋白、补体、激素等。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5
93
6
75
94
95
96
97
98
99
图1.治疗性抗体发展历程和事件
6
2000
一、抗体药物的发展历程
• 第一代抗体药物 • 第二代抗体药物
–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及其衍生物。
• 第三代抗体药物
–基因工程抗体
7
基因工程抗体概念
• 将制备单克隆抗体的细胞工程技术与生
产重组分子的基因工程技术和蛋白质工 程技术结合起来,对编码蛋白质的基因 按不同需要进行加工改造和重新组装, 转染适当的受体细胞后表达出抗体分子, 这种经基因重组的抗体称为基因工程抗 体,又称重组抗体。
8
基因工程抗体优点
• 第一代抗体药物
–动物多价抗血清。 –主要用于一些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被动 免疫治疗。 –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异源性蛋白引起的较 强的人体免疫反应限制了这类药物的应用, 因而逐渐被抗生素类药物所代替。
• 第二代抗体药物 • 第三代抗体药物
3
• 1890年白喉抗毒素,多克隆抗体
4
一、抗体药物的发展历程
美国 其他国家 第三世界国家
90%
10%
<1%
34
四、我国抗体药物的研究和产业化现状
• 截止目前已经获得了一大批针对各种抗原的鼠源
性单克隆抗体 。
– (1)细胞表面抗原,如血型抗原、白细胞分化抗原、组 织相容性抗原、膜受体等。 – (2)肿瘤相关抗原,如胃癌、肝癌、大肠癌、结肠癌、 肺癌、卵巢癌、脑胶质瘤、乳腺癌等。 – (3)病原微生物,如流感病毒、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 炎病毒等病毒抗原;痢疾杆菌脂多糖,沙门氏菌等细 菌抗原;恶性疟原虫、血吸虫等寄生虫抗原;大肠杆 菌内毒素、破伤风类毒素等微生物毒原抗原。 – (4)其它抗原,如细胞因子、酶、血浆原蛋白、免疫球 蛋白、补体、激素等。
抗体制药paPPT课件
33
第四节 多功能抗体及其制备
三、抗体融合蛋白
抗体的一部分被非抗体序列替代,所形成的融合蛋白 具有新的特性,称之为抗体融合蛋白。
构建抗体融合蛋白的基本原则:将第一个蛋白的终止 密码子删除,在接上带有终止密码子的第二个蛋白基 因,即可实现两个基因共表达。
34
第四节 多功能抗体及其制备
三、抗体融合蛋白
酶-抗体型偶合蛋白在药物治疗中应用前景广阔 ,它可在靶向位置上将前提药物转化成有效的药物, 从而避免了对正常组织的损害,这种方法成抗体介导 的酶前体药物治疗。(前体药物是指该药物需在体内 经特定酶催化后才显示活性的物质)。抗体和酶的融 合蛋白定位在肿瘤部位后再给予前提药物,其优点是 提高了肿瘤区域的药物浓度,降低了对正常细胞的毒 性。
14
第三节 基因工程抗体及其制备
小分子抗体
上述的人源化抗体属完全的抗体分子。通过基 因重组技术,可以在保持原有抗原结合活性的基础 上,把完整的抗体分子改造成较小的分子,称为小 分子抗体。
根据其价数的不同分为单价小分子抗体及多价 小分子抗体两种。
15
第三节 基因工程抗体及其制备
三、Fab抗体和Fv抗体
表达的抗体分子片段
32
第四节 多功能抗体及其制备
双特异性抗体(BfAb)
天然lg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VL和VH区域构成, 该区域是特异性识别并结合抗原的关键部位。而经 人工设计构建的双特异性抗体(BsAb)则由两个不 同的抗原结合位点组成,可同时与两种不同的抗原 决定簇结合,并可将其偶联的药物、酶或放射性核 素等导向到靶部位,这种具有双价双特异性的抗体 又称为双功能抗体(bifunctional antibody,工程抗体及其制备
11
第三节 基因工程抗体及其制备
第四节 多功能抗体及其制备
三、抗体融合蛋白
抗体的一部分被非抗体序列替代,所形成的融合蛋白 具有新的特性,称之为抗体融合蛋白。
构建抗体融合蛋白的基本原则:将第一个蛋白的终止 密码子删除,在接上带有终止密码子的第二个蛋白基 因,即可实现两个基因共表达。
34
第四节 多功能抗体及其制备
三、抗体融合蛋白
酶-抗体型偶合蛋白在药物治疗中应用前景广阔 ,它可在靶向位置上将前提药物转化成有效的药物, 从而避免了对正常组织的损害,这种方法成抗体介导 的酶前体药物治疗。(前体药物是指该药物需在体内 经特定酶催化后才显示活性的物质)。抗体和酶的融 合蛋白定位在肿瘤部位后再给予前提药物,其优点是 提高了肿瘤区域的药物浓度,降低了对正常细胞的毒 性。
14
第三节 基因工程抗体及其制备
小分子抗体
上述的人源化抗体属完全的抗体分子。通过基 因重组技术,可以在保持原有抗原结合活性的基础 上,把完整的抗体分子改造成较小的分子,称为小 分子抗体。
根据其价数的不同分为单价小分子抗体及多价 小分子抗体两种。
15
第三节 基因工程抗体及其制备
三、Fab抗体和Fv抗体
表达的抗体分子片段
32
第四节 多功能抗体及其制备
双特异性抗体(BfAb)
天然lg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VL和VH区域构成, 该区域是特异性识别并结合抗原的关键部位。而经 人工设计构建的双特异性抗体(BsAb)则由两个不 同的抗原结合位点组成,可同时与两种不同的抗原 决定簇结合,并可将其偶联的药物、酶或放射性核 素等导向到靶部位,这种具有双价双特异性的抗体 又称为双功能抗体(bifunctional antibody,工程抗体及其制备
11
第三节 基因工程抗体及其制备
抗体工程制药PPT课件
有限稀释法:通过一系列稀释,使每个细胞
培养孔平均只含一个细胞,而分离细胞
软琼脂法:将杂交瘤细胞悬液分散在半固体
营养琼脂糖上,使呈单个细胞定位生长繁殖, 以达到克隆化的目的。
2003.4.7.
33
四.杂交瘤细胞与抗体性状的鉴定
1. 杂交瘤细胞借助染色体分析鉴定
多数为端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数目
2003.4.7.
21
HAT选择培养机制
主要途径
糖 氨基酸
氨甲喋呤(A)
次黄嘌呤(H) DNA
GMP
核苷酸
HGPRT
核苷酸前体
TK(胸苷激酶)
胸腺嘧啶核苷(T)
2003.4.7.
dTMP 22
HAT培养基:
H 为次黄嘌呤,是HGPRT的底物,为 DNA合成提供原料(核苷酸旁路合成原 料)
A 可阻断正常的DNA合成(嘌呤及TMP 合成受抑制)
2003.4.7.
5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分子量范
围从150,000到950,000道尔顿。分五类:
• IgG在血清中含量最高,达75~80%,是抗感染
的主要抗体;
• IgM是五类免疫球蛋白中分子量最大的,为
五聚体,是对一个抗原作出反应时产生的
第一个抗体;
• IgA在黏膜表面、乳腺、泪腺形成,主要参
20
2、杂交瘤细胞的选择性培养
常用的选择培养基为HAT培养基。 次黄嘌呤(H)、氨基喋呤(A能阻断DNA合成)、
胸腺嘧啶(T)。 脾细胞具有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HGPRT),因此脾-瘤融合的杂交瘤细胞可利用 HGPRT酶,用次黄嘌呤(H)和胸腺嘧啶(T)合成 DNA,使杂交瘤细胞得以生长。
培养孔平均只含一个细胞,而分离细胞
软琼脂法:将杂交瘤细胞悬液分散在半固体
营养琼脂糖上,使呈单个细胞定位生长繁殖, 以达到克隆化的目的。
2003.4.7.
33
四.杂交瘤细胞与抗体性状的鉴定
1. 杂交瘤细胞借助染色体分析鉴定
多数为端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数目
2003.4.7.
21
HAT选择培养机制
主要途径
糖 氨基酸
氨甲喋呤(A)
次黄嘌呤(H) DNA
GMP
核苷酸
HGPRT
核苷酸前体
TK(胸苷激酶)
胸腺嘧啶核苷(T)
2003.4.7.
dTMP 22
HAT培养基:
H 为次黄嘌呤,是HGPRT的底物,为 DNA合成提供原料(核苷酸旁路合成原 料)
A 可阻断正常的DNA合成(嘌呤及TMP 合成受抑制)
2003.4.7.
5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分子量范
围从150,000到950,000道尔顿。分五类:
• IgG在血清中含量最高,达75~80%,是抗感染
的主要抗体;
• IgM是五类免疫球蛋白中分子量最大的,为
五聚体,是对一个抗原作出反应时产生的
第一个抗体;
• IgA在黏膜表面、乳腺、泪腺形成,主要参
20
2、杂交瘤细胞的选择性培养
常用的选择培养基为HAT培养基。 次黄嘌呤(H)、氨基喋呤(A能阻断DNA合成)、
胸腺嘧啶(T)。 脾细胞具有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HGPRT),因此脾-瘤融合的杂交瘤细胞可利用 HGPRT酶,用次黄嘌呤(H)和胸腺嘧啶(T)合成 DNA,使杂交瘤细胞得以生长。
抗体药物 PPT课件
Company Logo
抗体 (antibody)
Ig抗原的特异性
各类Ig都具有可用血清学方法检出的抗原 特异性,它们表现出不同的血清学类型。 同种型特异性:同一种属所有个体共同具有的抗原特异性。 人的Ig可分为5大类(IgM、IgG、IgA、IgD、IgE)、两个型(λ 型和κ型)、以及若干亚类、亚型、群和亚群等。但是,抗体 和抗原结合的特异性与抗体的类、亚类、型别等无关;
Company Logo
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
每种B淋巴细胞只能按其固有的遗传信息接受一种抗原决定簇或 表位的刺激,大量增殖形成一个具有相同遗传特性的克隆细胞群, 产生一种化学结构完全相同,在结构上与抗原决定簇互补的特异 抗体——即单克隆抗体。因此,进入机体的每一种抗原能被针对 其不同抗原决定簇的各种抗体所识别,而每一种抗原决定簇又可 由1000~8000种不同的抗体所识别。这就使免疫动物出现极 不均一的多样性的抗体。不同种系动物产生抗体混合物不同,不 同个体对同一抗原决定簇的反应也不同,甚至在不同时间的反应 也不尽相同。用抗原免疫动物后获得的常规血清,实际上是由多 种多样的单克隆抗体混合而成的多克隆抗体。
抗原(antigen )是能与抗体结合的
物质,可分为蛋白抗原 和非蛋白抗原。
Company Logo
抗体 (antibody)
抗体是在抗原的刺激下,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之后分泌出来的免疫球蛋白。抗体还可解释为: 能与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 能的球蛋白。
Company Logo
抗体 (antibody)
Company Logo
抗原(antigen)
作用机理:
蛋白抗原与B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通过内化加工,形成小肽与 MHCⅡ类分子形成复合物,向T细胞提呈,T细胞通过膜相关的分子接触 识别及分泌多种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增殖和分化,并分泌抗体。B淋巴 细胞来源于骨髓干细胞,并在骨髓中成熟,是抗体的生成细胞。在前B淋 巴细胞阶段,胞浆中合成μ链,在非成熟B淋巴细胞阶段合成κ和λ轻链, 与μ链组装形成IgM,表达于细胞表面,形成特异的抗原受体,并与Igα 和Igβ形成复合物。在成熟B淋巴细胞阶段,表达IgM和IgD,μ链和δ链 具有相同V区。成熟B淋巴细胞离开骨髓,进入血液循环和周围淋巴组织。 抗原经血或淋巴进入周围淋巴组织,与成熟的B淋巴细胞相遇,B淋巴细 胞表达lgM和IgD,可作为特异抗原的受体。抗原和膜型IgM和IgD结合, 立即启动B淋巴细胞的活化,使其增殖并分化成为具有典型形态特征的细 胞即浆细胞,分泌型Ig增多,膜型Ig减少,最终分泌抗体。每一个B淋 巴细胞仅表达对其某一个抗原决定簇专一的Ig具有等位基因排斥和轻链 同种型排斥性。
抗体制药ppt课件
RPMI1640培养液
成分 含量 RPMI1640粉 10.4g HEPES 2.4g L-谷氨酰胺 0.3g 青霉素、链霉素 各10万U 水 1000ml pH=7.4,过滤、除菌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 ——筛选阳性克隆与克隆化
1、筛选 • 免疫酶技术、免疫荧光技术、放射免疫技术 2、克隆化:是指单个细胞通过无性繁殖而获 得细胞集团的整个培养过程。 • 有限稀释法:HT培养液/饲养细胞 • 软琼脂法:0.5%琼脂糖凝胶/易成功
抗体制药
第一节 概述
•
1890年Behring和北里柴三郎发现白喉抗毒
素,建立了血清疗法,开创了抗体制药。
•
1937年Tiselius用电泳法将血清蛋白分离为
白蛋白,α、β、γ球蛋白,并证明抗体活性
主要存在于γ球蛋白组分。
第一节 概述
•
抗体(antibody,Ab)是指能与相应抗原 特异性结合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抗体的产生: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 后,B淋巴细胞被活化增殖、分化为浆 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球蛋白。 即B细胞→浆细胞→球蛋白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 ——杂交瘤细胞与抗体性状的鉴定 1、染色体分析:是鉴定的客观指标,了解分 泌抗体的能力。数目多、集中(稳定高效 价) 2、McAb的Ig类和亚类鉴定:用羊或兔抗Ig不 同类或亚类抗体,进行免疫扩散或ELISA鉴 定。 3、亲和力测定 4、特异性、纯度、识别抗的大量制备
•
针对一个抗原决定簇、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 结构和特异性完全相同、高纯度。
抗 原 小鼠/大鼠 脾 脏
淋巴细胞 骨髓瘤细胞
多 克 隆
B淋巴细胞 单克隆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抗原与动物免疫
1、制备抗原→动物免疫
抗体药物专业知识讲座课件
❖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的方法: ①氯胺-T法 ②Iodogen氏法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抗原的测定有:
①夹心法 ②间接法 ③竟争法
❖常用标记抗体试剂
①HBsAg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诊断试剂 ②HBeAg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诊断试剂 ③HAV抗原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诊断试剂 ④AFP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诊断试剂 ⑤CEA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诊断试剂
2) 免疫酶抗体诊断试剂
(1)免疫酶染色法用抗体诊断试剂 (2)酶免疫测定用抗体诊断试剂
3) 放射免疫用抗体诊断试剂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酶免疫测定用抗体诊断试剂
①HBsAg酶标诊断试剂 ②HBeAg酶标诊断试剂 ③HAVAg(甲型肝炎病毒抗原)酶标诊断试剂 ④测定HIV(人免疫缺陷病毒)抗原的酶标抗体
脓毒症、多发性硬化症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 抗独特型抗体作为分子瘤苗治疗肿瘤 – 多功能抗体(双特异抗体、三特异抗体、抗体细胞因子
融合蛋白、抗体酶等)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一)抗体诊断试剂
1、血清学鉴定用的抗体类试剂
1) 鉴定病原菌的抗体试剂 2)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反向被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基因工程抗体优点
• 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的改造,可以降低
甚至消除人体对抗体的排斥反应;
• ②基因工程抗体的分子量较小,可以部
分降低抗体的鼠源性,更有利于穿透血 管壁,进入病灶的核心部位;
• ③根据治疗的需要,制备新型抗体; • ④可以采用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和植物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抗原的测定有:
①夹心法 ②间接法 ③竟争法
❖常用标记抗体试剂
①HBsAg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诊断试剂 ②HBeAg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诊断试剂 ③HAV抗原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诊断试剂 ④AFP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诊断试剂 ⑤CEA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诊断试剂
2) 免疫酶抗体诊断试剂
(1)免疫酶染色法用抗体诊断试剂 (2)酶免疫测定用抗体诊断试剂
3) 放射免疫用抗体诊断试剂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酶免疫测定用抗体诊断试剂
①HBsAg酶标诊断试剂 ②HBeAg酶标诊断试剂 ③HAVAg(甲型肝炎病毒抗原)酶标诊断试剂 ④测定HIV(人免疫缺陷病毒)抗原的酶标抗体
脓毒症、多发性硬化症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 抗独特型抗体作为分子瘤苗治疗肿瘤 – 多功能抗体(双特异抗体、三特异抗体、抗体细胞因子
融合蛋白、抗体酶等)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一)抗体诊断试剂
1、血清学鉴定用的抗体类试剂
1) 鉴定病原菌的抗体试剂 2)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反向被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基因工程抗体优点
• 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的改造,可以降低
甚至消除人体对抗体的排斥反应;
• ②基因工程抗体的分子量较小,可以部
分降低抗体的鼠源性,更有利于穿透血 管壁,进入病灶的核心部位;
• ③根据治疗的需要,制备新型抗体; • ④可以采用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和植物
抗体制药最新PPT课件
第三节 杂交瘤细胞系的建立
一、免疫B淋巴细胞的制备
1. 抗原 凡是能具有抗原性质的物质均可制备单 克隆抗体,抗原可以是全病毒、亚单位 或纯化分子,也可以是蛋白质、多糖、 脂类等
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抗原在理论上讲, 纯度要求就可以不高,也可以使混合抗 原
2. 免疫
动物的选择 目 前 常 用 的 骨 髓 瘤 细 胞 系 来 自 BALB/c 小 鼠和Lou大鼠 免疫方法 A. 体内免疫法 B. 脾内免疫法 C. 体外免疫法
所有抗体混合
31 2 4
BA LB /c
1234
脾脏 淋巴結 B 細胞
31 2 4
二、杂交瘤及杂交瘤技术
细胞杂交的含义包括同一细胞的自融合 或是在诱导物的作用下不同细胞间的融 合 淋巴细胞通过融合剂的作用和肿瘤细胞 形成融合的杂交细胞称杂交瘤细胞 通过肿瘤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融合,用于 某些细胞特性的研究和生产所期望的免 疫分子,称为杂交瘤技术
二、 骨髓瘤细胞的选择
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中,主要是用多 发性骨髓瘤细胞作为亲本细胞,这种细 胞是来自骨髓造血细胞的一种肿瘤,分 泌单一抗体的浆细胞,并且衰变成不表 达自身抗体或部分表达 常见的骨髓瘤亲本细胞系有Sp2/0,NS-1, Y3,YB2
三、 免疫脾细胞的制备
经免疫的BABL/c小鼠或Lou大鼠,摘眼 球、断颈等方法处死后,无菌摘取脾脏, 研磨制取B淋巴细胞悬液,经氯化铵破碎 红细胞后,洗涤并调整到(1~5)X107 个/ml浓度备用
六、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和建株
1. 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
2. 杂交瘤细胞系建株
七、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 动物体内诱生法
2. 体外培养法
八、单克隆抗体生产的一般流程
生物化学4抗体制药ppt课件
2. Fv与单链抗体(single chain Fv,ScFv )
(1)Fv (可变区片断)
VL、VH非共价键结合(单价) 完整抗体的1/6 基因工程重组生产 易解离
(2)ScFv
常用连接肽:(Gly4Ser)3
优点: • 分子量小(1/6),免疫原性低 • 容易进入瘤体组织 • 无Fc,免疫诊断成像清晰,本底低 • 单链容易改造 • 可采用大肠杆菌大量生产
骨髓瘤细胞: 自身不合成或不分泌任何免疫球蛋白分子或片断。 HGPRT-(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融合过程: 取脾细胞(1*108)与骨髓瘤细胞(2*107~3*107)
进行混合,在PEG作用下诱导它们融合,时间控制在 2min以内,然后用培养液将PEG融合液缓慢稀释 。
HAT选择性培养基培养
动物细胞核苷酸合成两条途径:
全合成途径、补救合成途径
氨基喋呤(Aminopterine,A)为四氢叶酸的结构类似物,能够和 二氢叶酸还原酶(能够将二氢叶酸还原生成四氢叶酸)发生不可逆结 合,阻止了四氢叶酸(核苷酸生物合成的甲基供体)的生成。从而阻 断了阻断GMP、TMP的生物合成。
GMP、TMP的补救合成途径:
离心或过滤
IgG
亲和层析
超滤
4.3 基因工程抗体
互补性决定区 (CDR, complementar ity determinant region) 骨架区(FR, frame region)
Vk1
一、嵌合抗体(chimeric antibody)
将鼠源单克隆抗体 可变区和人抗体恒定区 连接起来的抗体。
根据Ig的类和亚类以及用途选择不同的纯化方法: • 体外诊断试剂IgG类-----沉淀处理+亲和层析 • IgM类------沉淀处理+凝胶过滤 • 体内诊断试剂或治疗用药-----亲和层析+阴离子交换层析
《抗体药物》课件
抗体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抗体药物的研发过程
抗体药物的研发经历了多个阶段和技术的发展。
抗体药物的发展历程
1
20世纪70年代
首次成功制备单克隆抗体,奠定了抗体药物的基。
2
21 世纪初
重组抗体技术的突破,使得抗体药物的研发更加快速和高效。
3
当前
抗体药物已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选择,迅速发展。
2 生物相容性
抗体以天然产物为基础, 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 安全性。
3 成本和制备技术
抗体药物的制备技术复杂, 导致生产成本较高。
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和前景
1
新的治疗靶点
不断发现和研究新的抗原,拓展抗体药
个体化治疗
2
物的应用领域。
针对患者的基因和生物信息,定制抗体
药物治疗方案。
3
新的技术突破
不断发展的基因工程和化学合成技术, 推动抗体药物的创新。
抗体药物的种类和应用领域
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被广泛应用于癌症、 自身免疫疾病等疾病的治疗。
双特异性抗体
双特异性抗体可以同时结合两种 不同的抗原,具有更多的临床应 用前景。
抗体药物复合物
抗体药物复合物结合了抗体的靶 向性和药物的疗效,可用于治疗 肿瘤等疾病。
抗体药物的优势和局限性
1 靶向性
抗体药物可以具体靶向疾 病相关的抗原,减少对正 常细胞的损害。
抗体药物
抗体药物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制剂,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本课件将介绍抗体 药物的定义、发展历程、种类和应用领域、优势和局限性,以及研究进展和 前景。
研究背景
课件将从研究背景开始介绍抗体药物,探讨抗体药物研发的起因和动机。
抗体药物的定义
抗体药物的研发过程
抗体药物的研发经历了多个阶段和技术的发展。
抗体药物的发展历程
1
20世纪70年代
首次成功制备单克隆抗体,奠定了抗体药物的基。
2
21 世纪初
重组抗体技术的突破,使得抗体药物的研发更加快速和高效。
3
当前
抗体药物已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选择,迅速发展。
2 生物相容性
抗体以天然产物为基础, 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 安全性。
3 成本和制备技术
抗体药物的制备技术复杂, 导致生产成本较高。
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和前景
1
新的治疗靶点
不断发现和研究新的抗原,拓展抗体药
个体化治疗
2
物的应用领域。
针对患者的基因和生物信息,定制抗体
药物治疗方案。
3
新的技术突破
不断发展的基因工程和化学合成技术, 推动抗体药物的创新。
抗体药物的种类和应用领域
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被广泛应用于癌症、 自身免疫疾病等疾病的治疗。
双特异性抗体
双特异性抗体可以同时结合两种 不同的抗原,具有更多的临床应 用前景。
抗体药物复合物
抗体药物复合物结合了抗体的靶 向性和药物的疗效,可用于治疗 肿瘤等疾病。
抗体药物的优势和局限性
1 靶向性
抗体药物可以具体靶向疾 病相关的抗原,减少对正 常细胞的损害。
抗体药物
抗体药物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制剂,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本课件将介绍抗体 药物的定义、发展历程、种类和应用领域、优势和局限性,以及研究进展和 前景。
研究背景
课件将从研究背景开始介绍抗体药物,探讨抗体药物研发的起因和动机。
抗体药物的定义
抗体药物的研究和应用PPT课件
病种
双特异性抗体
•抗人肝癌单抗 /抗人 CD3单抗 • 抗Her2/neu单抗/抗人CD16单抗 • 抗人CD20单抗/抗人CD3单抗
scFv IL-2
IL-2
免疫细胞因子(Immunocytokine)
抗体融合蛋白
抗人Her2/neu单抗-IL-2
CTLA-4-Ig
抗活化血小板-UK
抗纤维蛋白-ProUK
抗原
抗原
L
L (轻链)
H
H (重链)
治疗用抗体发展的三个阶段
多克隆抗血清 单克隆抗体 基因工程抗体
已在欧美得到批准上市的治疗用抗体
商品名
OKT3 Simulect Zenapax Remicade Rituxan Herceptin Reo-Pro Synagis Panorex Mylotarg
phase I
B-C
HRS-3/A9 CD16 x CD30
phase I-II
HD
2B1
CD16 x Her-2/neu phase I
tumor
MDX-H210 CD64 x Her-2/neu phase I-II
tumor
MDX-447 CD64 x EGF-R
phase I-II
tumor
F(ab’)2 110
++
++
+++
Diabody 60
+++
+++
++
ScFv
30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HBsAg酶标诊断试剂 ②HBeAg酶标诊断试剂 ③HAVAg(甲型肝炎病毒抗原)酶标诊断试剂 ④测定HIV(人免疫缺陷病毒)抗原的酶标抗体诊断试
剂 ⑤甲胎蛋白(AFP)酶标抗体诊断试剂 ⑥癌胚抗原(CEA)的酶标抗体诊断试剂
放射免疫用抗体诊断试剂
❖放射免疫技术是将放射性核素分析 的高度灵敏性与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 性结合起来建立的检测技术。
第一代免疫毒素是包含有A、B链完整毒素和抗体的 交联物,其中B链非特异性结合,使其仅在体外应 用。
第二代免疫毒素是利用抗体或抗体片段与毒素的A链 或与A链相似的单链核糖体失活蛋白的结合物。因 此避免了第一代免疫毒素的非特异性,故能在体 内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第五章 抗体工程药物
• 抗体——机体在抗原性物质的刺激下所产生的 一种免疫球蛋白(主要由淋巴细胞所产生),因其 能与细菌、病毒或毒素等异源性物质结合而发 挥预防、治疗疾病作用。
• 抗体类药物以其高特异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正 在发展成为国际药品市场上一大类新型诊断和 治疗剂。
一、抗体药物的发展历程
• 第一代抗体药物
2、抗癌药物偶联的抗体药物
常用的抗癌药物
•氨甲喋呤(MTX)、阿霉素(ADM)、 丝裂霉素(MMC)等。 •以人血浆白蛋白作为中间载体,可明 显提高每分子抗体所携带的MTX量, 使体外细胞毒性体高二倍。
3、毒素偶联的抗体药物
1)免疫毒素及其换代制品
在导向药物中,毒素和抗体的交联物称 为免疫毒素。
建立预定位技术需解决3个问题:
①抗体在肿瘤组织滞留要7d以上。 ②Ab-DTPA偶联物比较稳定; ③内源性金属离子对DTPA的封闭作用要小。
(二)抗体治疗药物
以抗体为载体的导向治疗药物,还不成熟。
1、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抗体治疗药物
抗体作为放射性核素的导向载体,标记操作简便用量小。 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抗体对肿瘤细胞杀伤较大。
• 放射免疫显像优点:
• ①在体内确切肿瘤定位作用,准确性达 90%,灵敏度达100%。
• ②在体内可检出0.5cm大小的病灶,并 可检出肺脑的转移灶。
• ③小分子抗体易到达肿瘤部位,可显著 提高N/NT值。
• ④抗体在肿瘤部位可保留6-9日。
• ⑤能观擦抗体在血中的半衰期和可能出 现的不良反应。
1、血清学鉴定用的抗体类试剂 1) 鉴定病原菌的抗体试剂 2)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反向被动血凝诊断试剂 3) 妊娠诊断试剂 4) 抗ABO血型系统血清
鉴定病原菌的抗体试剂
(1)常用诊断血清的品种和用途
①沙门氏菌属诊断血清 ②志贺氏菌属诊断血清 ③病原性大肠埃希氏菌诊断血清
(2)诊断血清的制备步骤
3、导向诊断药物
放射免疫显像定位技术
❖将抗肿瘤单克隆抗体(Ab)与二乙基三胺 五乙酸(DTPA)在体外偶联成Ab-DTPA,再 注入体内后,就能与体内组织相结合。由 于抗体分子量大,需3d完成。
❖3d后注入放射性核素In-113M(半衰期 100m),因DTPA是重金属离子络合剂,所 以In-113M可以结合到DTPA分子上,使肿瘤 组织显像。这一过程在2小时内可完成。
• ②基因工程抗体的分子量较小,可以部分降低 抗体的鼠源性,更有利于穿透血管壁,进入病 灶的核心部位;
• ③根据治疗的需要,制备新型抗体;
• ④可以采用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和植物等多种 表达形式,大量表达抗体分子,大大降低了生 产成本。
二、抗体药物的应用进展
• 目前正在进行开发和已经投入市场的抗体药物主要 用途:
❖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的方法: ①氯胺-T法 ②Iodogen氏法
❖抗原的测定有:
①夹心法 ②间接法 ③竟争法
❖常用标记抗体试剂
①HBsAg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诊断试剂 ②HBeAg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诊断试剂 ③HAV抗原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诊断试剂 ④AFP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诊断试剂 ⑤CEA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诊断试剂
①制备细菌抗原 ②免疫动物和制备抗体血清
2、免疫标记技术用的抗体类试剂
1) 荧光抗体诊断试剂
1) (1)荧光抗体的制备 2) (2)免疫荧光测定方法
2) 免疫酶抗体诊断试剂
1) (1)免疫酶染色法用抗体诊断试剂 2) (2)酶免体诊断试剂
• 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逆转 • 肿瘤免疫诊断 • 肿瘤免疫显像 • 肿瘤导向治疗 • 哮喘、牛皮癣、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急性心梗、
脓毒症、多发性硬化症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 抗独特型抗体作为分子瘤苗治疗肿瘤 • 多功能抗体(双特异抗体、三特异抗体、抗体细胞因子融
合蛋白、抗体酶等)
(一)抗体诊断试剂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2000
图1.治疗性抗体发展历程和事件
一、抗体药物的发展历程
• 第一代抗体药物 • 第二代抗体药物
• 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及其衍生物。
• 第三代抗体药物
• 动物多价抗血清。 • 主要用于一些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被动免疫治疗。 • 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异源性蛋白引起的较强的人体
免疫反应限制了这类药物的应用,因而逐渐被抗生 素类药物所代替。
• 第二代抗体药物 • 第三代抗体药物
• 1890年白喉抗毒素,多克隆抗体
一、抗体药物的发展历程
• 第一代抗体药物 • 第二代抗体药物
• 基因工程抗体
基因工程抗体概念
• 将制备单克隆抗体的细胞工程技术与生产重组分子的基因工程技 术和蛋白质工程技术结合起来,对编码蛋白质的基因按不同需要 进行加工改造和重新组装,转染适当的受体细胞后表达出抗体分 子,这种经基因重组的抗体称为基因工程抗体,又称重组抗体。
基因工程抗体优点
• 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的改造,可以降低甚至消 除人体对抗体的排斥反应;
• 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及其衍生物。
• 第三代抗体药物
3 3. OKT3单抗被美国FDA批准上市
2
4 4. 单抗用于肿瘤治疗效果不佳
2.应用抗体治疗淋巴瘤取得成功
7. FDA批准21个治疗性单抗上市
6. 抗17-1A和ReoPro上市
7
1 1.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宣告诞生
6 5
5.抗内毒素单抗试用于治疗败血症性休克失败
剂 ⑤甲胎蛋白(AFP)酶标抗体诊断试剂 ⑥癌胚抗原(CEA)的酶标抗体诊断试剂
放射免疫用抗体诊断试剂
❖放射免疫技术是将放射性核素分析 的高度灵敏性与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 性结合起来建立的检测技术。
第一代免疫毒素是包含有A、B链完整毒素和抗体的 交联物,其中B链非特异性结合,使其仅在体外应 用。
第二代免疫毒素是利用抗体或抗体片段与毒素的A链 或与A链相似的单链核糖体失活蛋白的结合物。因 此避免了第一代免疫毒素的非特异性,故能在体 内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第五章 抗体工程药物
• 抗体——机体在抗原性物质的刺激下所产生的 一种免疫球蛋白(主要由淋巴细胞所产生),因其 能与细菌、病毒或毒素等异源性物质结合而发 挥预防、治疗疾病作用。
• 抗体类药物以其高特异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正 在发展成为国际药品市场上一大类新型诊断和 治疗剂。
一、抗体药物的发展历程
• 第一代抗体药物
2、抗癌药物偶联的抗体药物
常用的抗癌药物
•氨甲喋呤(MTX)、阿霉素(ADM)、 丝裂霉素(MMC)等。 •以人血浆白蛋白作为中间载体,可明 显提高每分子抗体所携带的MTX量, 使体外细胞毒性体高二倍。
3、毒素偶联的抗体药物
1)免疫毒素及其换代制品
在导向药物中,毒素和抗体的交联物称 为免疫毒素。
建立预定位技术需解决3个问题:
①抗体在肿瘤组织滞留要7d以上。 ②Ab-DTPA偶联物比较稳定; ③内源性金属离子对DTPA的封闭作用要小。
(二)抗体治疗药物
以抗体为载体的导向治疗药物,还不成熟。
1、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抗体治疗药物
抗体作为放射性核素的导向载体,标记操作简便用量小。 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抗体对肿瘤细胞杀伤较大。
• 放射免疫显像优点:
• ①在体内确切肿瘤定位作用,准确性达 90%,灵敏度达100%。
• ②在体内可检出0.5cm大小的病灶,并 可检出肺脑的转移灶。
• ③小分子抗体易到达肿瘤部位,可显著 提高N/NT值。
• ④抗体在肿瘤部位可保留6-9日。
• ⑤能观擦抗体在血中的半衰期和可能出 现的不良反应。
1、血清学鉴定用的抗体类试剂 1) 鉴定病原菌的抗体试剂 2)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反向被动血凝诊断试剂 3) 妊娠诊断试剂 4) 抗ABO血型系统血清
鉴定病原菌的抗体试剂
(1)常用诊断血清的品种和用途
①沙门氏菌属诊断血清 ②志贺氏菌属诊断血清 ③病原性大肠埃希氏菌诊断血清
(2)诊断血清的制备步骤
3、导向诊断药物
放射免疫显像定位技术
❖将抗肿瘤单克隆抗体(Ab)与二乙基三胺 五乙酸(DTPA)在体外偶联成Ab-DTPA,再 注入体内后,就能与体内组织相结合。由 于抗体分子量大,需3d完成。
❖3d后注入放射性核素In-113M(半衰期 100m),因DTPA是重金属离子络合剂,所 以In-113M可以结合到DTPA分子上,使肿瘤 组织显像。这一过程在2小时内可完成。
• ②基因工程抗体的分子量较小,可以部分降低 抗体的鼠源性,更有利于穿透血管壁,进入病 灶的核心部位;
• ③根据治疗的需要,制备新型抗体;
• ④可以采用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和植物等多种 表达形式,大量表达抗体分子,大大降低了生 产成本。
二、抗体药物的应用进展
• 目前正在进行开发和已经投入市场的抗体药物主要 用途:
❖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的方法: ①氯胺-T法 ②Iodogen氏法
❖抗原的测定有:
①夹心法 ②间接法 ③竟争法
❖常用标记抗体试剂
①HBsAg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诊断试剂 ②HBeAg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诊断试剂 ③HAV抗原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诊断试剂 ④AFP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诊断试剂 ⑤CEA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诊断试剂
①制备细菌抗原 ②免疫动物和制备抗体血清
2、免疫标记技术用的抗体类试剂
1) 荧光抗体诊断试剂
1) (1)荧光抗体的制备 2) (2)免疫荧光测定方法
2) 免疫酶抗体诊断试剂
1) (1)免疫酶染色法用抗体诊断试剂 2) (2)酶免体诊断试剂
• 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逆转 • 肿瘤免疫诊断 • 肿瘤免疫显像 • 肿瘤导向治疗 • 哮喘、牛皮癣、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急性心梗、
脓毒症、多发性硬化症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 抗独特型抗体作为分子瘤苗治疗肿瘤 • 多功能抗体(双特异抗体、三特异抗体、抗体细胞因子融
合蛋白、抗体酶等)
(一)抗体诊断试剂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2000
图1.治疗性抗体发展历程和事件
一、抗体药物的发展历程
• 第一代抗体药物 • 第二代抗体药物
• 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及其衍生物。
• 第三代抗体药物
• 动物多价抗血清。 • 主要用于一些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被动免疫治疗。 • 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异源性蛋白引起的较强的人体
免疫反应限制了这类药物的应用,因而逐渐被抗生 素类药物所代替。
• 第二代抗体药物 • 第三代抗体药物
• 1890年白喉抗毒素,多克隆抗体
一、抗体药物的发展历程
• 第一代抗体药物 • 第二代抗体药物
• 基因工程抗体
基因工程抗体概念
• 将制备单克隆抗体的细胞工程技术与生产重组分子的基因工程技 术和蛋白质工程技术结合起来,对编码蛋白质的基因按不同需要 进行加工改造和重新组装,转染适当的受体细胞后表达出抗体分 子,这种经基因重组的抗体称为基因工程抗体,又称重组抗体。
基因工程抗体优点
• 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的改造,可以降低甚至消 除人体对抗体的排斥反应;
• 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及其衍生物。
• 第三代抗体药物
3 3. OKT3单抗被美国FDA批准上市
2
4 4. 单抗用于肿瘤治疗效果不佳
2.应用抗体治疗淋巴瘤取得成功
7. FDA批准21个治疗性单抗上市
6. 抗17-1A和ReoPro上市
7
1 1.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宣告诞生
6 5
5.抗内毒素单抗试用于治疗败血症性休克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