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材料研究与进展 王一安 刘志刚
C06.金属基复合材料
16:50-17:02 C06-44 预拉伸处理对原位自生 TiB2/Al-Cu-Mg 复合材料微观组织 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汪明亮*1,2,耿继伟 1,2,刘根 1,陈东 1,李险峰 1,王浩伟 1,2 1. 上海交通大学 2. 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17:02-17:14 C06-45 原位自生 TiCx -Ni3(Al, Ti)/Ni 基功能梯度复合材料的制备及 性能研究 于群,黄振莺*,郑光明,胡文强,雷聪,王渊博,焦一丹, 翟洪祥 北京交通大学
13:50-14:10 C06-32 (Invited) 高强韧性双模态碳纳米管/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加工 肖伯律*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14:10-14:22 C06-33 纳米氧化钇颗粒增强镍基复合材料的协同强化机理研究 杨超* 上海交通大学
14:22-14:34 C06-34 微/纳双尺度颗粒增强 Cu-Zr-B 系复合材料组织及性能研究 邹存磊*1,王同敏 2,董闯 1 1. 大连交通大学 2. 大连理工大学
09:46-09:58 C06-51 一步法合成氧化还原石墨烯包裹的钴铁合金用于 4-硝基酚 高效降解 雷博森* 西安交通大学
09:58-10:10 C06-52 微观层,谢明 2 1. 昆明理工大学 2. 昆明贵金属研究所
10:10-10:22 C06-53 原位生长石墨烯/铜复合材料的热传导性能 曹怀杰*,熊定邦 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14:10-14:30 C06-03 (Invited) 异质结构碳纳米管/铝复合材料的结构优化与强韧化机理 刘振宇*,肖伯律,马宗义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211089041_顺势而为,全新出发——第一届中国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峰会在上海召开
纤 维FIBER 096中国纺织2023一 线顺势而为,全新出发——第一届中国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峰会在上海召开以“强基、创新、融合”为主题的“第一届中国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峰会”于4月7~8日在上海召开。
大会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导,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主办,东华大学承办。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校长、大会主席俞建勇,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大会执行主席李桂梅,东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炜,天津科技大学副校长程博闻,东华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大会执行主席丁彬,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大会执行副主席侯豪情,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总工程师李昱昊等领导嘉宾,以及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事业代表500余人出席本次大会。
定调行业发展会上,李陵申谈到,静电纺丝专委会的成立和首届静电纺丝峰会的召开适逢其时、意义重大,它将探索推进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的长期发展路径,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中国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针对静电纺丝专委会未来发展,李陵申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夯实创新能力,推动关键技术突破。
二是强化平台效应,提升学术交流水平。
三是畅通成果转化,实现高端产业应用。
四是坚持人才引领,打造行业人才支撑。
俞建勇表示,在构建产业新发展格局的大战略下,静电纺丝非织造行业须坚持创新为第一动力,不断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加强基础研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撑非织造行业向绿色、智能、新材料方向发展,塑造产业新优势。
就创新推动静电纺丝非织造技术发展,俞建勇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聚焦需求,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二是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体系建设。
三是打造市场化成果转化机制。
李桂梅指出,本届峰会旨在让技术交流更有实效,让技术对接产生效益,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未来期望静电纺丝专委会进一步贯彻落实行业“十四五”的重点工作,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积极推动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基础研究与产业化的融合发展,促进学术和产业双向交流,为实现我国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水下机器人新型吸附结构设计及其实验研究
2024年 第48卷 第2期Journal of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水下机器人新型吸附结构设计及其实验研究张钢1 臧红彬1 李永龙2 李佳龙2 王皓冉2(1 西南科技大学 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2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00)摘要 水下机器人已广泛用于代替人类开展各种水下巡检与维护作业,吸附结构作为机器人面对各类复杂斜面、立面稳定运动的重要单元,其可靠性至关重要。
但现有的吸附结构仍存在吸附力弱、适应性差等缺点。
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曲面负压吸附的水下机器人吸附结构。
通过理论研究,分析了吸附结构的特性;利用Ansys 有限元仿真,对吸附结构进行模拟仿真实验,详细分析了各项关键参数对吸附力的影响。
理论计算与仿真结果表明,吸附结构所产生的吸附力高于推进器推力以及平面吸附结构所产生的吸附力;当吸附结构距壁面间隙为8 mm 时,平面吸附结构达到最大吸附力136 N ,此时,曲面吸附结构可以产生194 N 的吸附力,相当于同等情况下推进器4.5倍以上的推力。
开展了实物验证与水下机器人应用验证,在垂直壁面上对机器人开展了爬行实验。
结果表明,吸附结构进一步提高了吸附力,有助于水下机器人的爬坡吸附运动。
关键词 水下机器人 负压吸附 优化分析 模拟仿真Design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a New Adsorption Structure forUnderwater RobotsZhang Gang 1 Zang Hongbin 1 Li Yonglong 2 Li Jialong 2 Wang Haoran 2(1 School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China )(2 Sichuan Energy Internet Research Institute, Tsinghua University, Chengdu 610000, China )Abstract Underwater robot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carry out a variety of underwater inspection and maintenance operations instead of human beings, in which the adsorption 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unit for the robot to face all kinds of complex slope and elevation, so its reliability is very important. But the existing adsorp⁃tion structure still has some shortcomings such as weak adsorption, poor adaptability and so on.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n adsorption structure of underwater robot based on surface negative pressure adsorption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dsorption structure are analyzed through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 adsorption structure is simulated by Ansys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and the effects of key parameters on the adsorption force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and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sorption force produced by the adsorption structure is higher than that produced by the thruster and the plane adsorption structure. When the gap between the adsorption structure and the wall is 8 mm, the maxi⁃mum adsorption force of the plane adsorption structure can reach 136 N, and the curved surface adsorption struc⁃ture can produce the adsorption force of 194 N, which is equivalent to more than 4.5 times the thrust of the thruster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 The physical verific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verification of the underwater ro⁃bot are carried out, and the creeping experiments of the robot are carried out on the vertical wal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sorption structure can further improve the adsorption force and contribute to the climbing and adsorption movement of the underwater robot.Key words Underwater robot Negative pressure adsorption Optimization analysis Simulation文章编号:1004-2539(2024)02-0148-10DOI :10.16578/j.issn.1004.2539.2024.02.021148第2期张钢,等:水下机器人新型吸附结构设计及其实验研究0 引言水工建筑物的常规巡检与维护对水电站、水库、大坝等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运行十分重要[1],当前已经研发出多种水下机器人进行各种水下巡检作业。
仿生无机纳米材料改造生物体的研究进展
无 机 纳 米 材 料 为 自 己 提 供 保 护 或 其 他 特 殊 功 能 。但 是 自 然 界 中 还 有 部 分 生 物 体 不 具 备 生 物 矿 化 功 能 ,受 到 自 然 界 生 物 体 利 用
中 图 分类号!O611.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1-4861(2019)01-0001-24
DOI:10.11862/CJIC.2019.008
Research Progress on Modification of Organisms by Biomimetic Inorganic Nanomaterials
第203159
1
1期
月
CHINES无E JOU机RNA化L OF INO学RGAN学IC C报HEMISTRY
Vol.13-524No.1
仿生无机纳米材料改造生物体的研究进展
熊 威 1 唐 睿 康 2 马 为 民 3 邹 志 刚 ! ,14
〇南 京 大 学 物 理 学 院 ,固 体 微 结 构 物 理 国 家 重 点 实 验 室 ,人 工 微 结 构 科 学 与 技 术 协 同 创 新 中 心 ,
环 境 材 料 与 再 生 能 源 研 究 中 心 ,南 京 2100935 (2 浙 江 大 学 化 学 系 ,生 物 物 质 与 信 息 调 控 研 究 中 心 ,杭 州 3100275
(3 上 海 师 范 大 学 生 命 科 学 学 院 ,上 海 2002345 (4 南 京 大 学 物 理 学 院 ,江 苏 省 纳 米 技 术 重 点 实 验 室 ,南 京 210093)
科学家找到提升仿生珍珠母断裂韧性新机制
“龙消防员”可远距离灭火
科学家找到提升仿生珍珠母断裂韧性新机制日本研究人员发明了一台会喷水灭火的新型机
器人——“龙消防员”。
“龙消防员”的消防水带可
改变形状并朝向火焰,由后方的轮式推车中的控制
单元控制。
这辆推车通过供水管连接到一辆装有1.4
万升蓄水箱的消防车上。
喷嘴以6.6升每秒的速度喷水,压强高达1兆帕斯卡。
软管的顶端包含一个传统热成像摄像头,有助于找到发生火灾的位置。
不过,该机器人设计仍有局限。
如对“龙消防员”的被动减振机制仍未落实,这导致其准备飞行的时间过长。
在户外应用中,火灾产生的热量会导致包裹水管和电缆的波纹管产生变形。
(来源:《科技日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究人员将
两种模型整合至仿生结构陶瓷中:一种是常见的仿
珍珠母微米尺度的“砖–泥”结构模型,另一种是广
泛应用于生物和人工材料的纳米尺度梯度结构模型。
研究人员通过构筑氧化石墨烯与有机物的混合框架,
利用框架诱导矿化生长的方法制备具有氧化石墨烯梯度的仿生珍珠母。
结果发现,与没有梯度的仿生珍珠母相比,具有氧化石墨烯梯度的材料表现出更高的内部和外部断裂韧性。
纳米压痕测试表明,具有梯度的仿生珍珠母的基元片能更有效地进行滑动和裂纹偏转,从而实现更高的外部增韧。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目前的工作证明了多尺度结构设计增韧的可行性,为实现超强结构材料的制备提供了一种策略和思路。
(来源:《科技日报》)11。
基于脯氨酸仿生合成的纳米TiO_2吸附牛血清白蛋白行为的研究
从 而进 一步 影 响 吸 附的 自发 性 [ 8 ] . 血 清 白蛋 白 ( B S A) 在生 物体 中起 着血 液 缓 冲剂 、 维 持血 液 渗透 压 、 载 运
等作 用 , 是人 体及 动物 体 内最重 要 的蛋 白之 一 , 常作 为 研 究 蛋 白质 复合 材 料 的模式 蛋 白. 因此 , 研究 B S A 与仿 生合 成纳 米 Ti O。 间 的吸 附行为 , 对 揭示 纳米 材料 与蛋 白质 之 间的相 互作 用有 着一定 的意义[ 9 3 . 以基 于脯 氨 酸仿 生合 成 的纳米 Ti O 为 吸 附剂 , 通 过 吸附模 型 、 动力 学 以及 热 力学 参 数 等研 究仿 生 纳 米 Ti O。 与B S A 之 间 的吸附行 为 , 并辅 以 F T— I R 以及 D TA— TG对 拟合 结果 进行 验证 .
目前 , 纳 米 Ti O 用 作生 物 医用 材料 , 主要集 中在材 料 与蛋 白质 之 间发 生吸 附 的条件 研 究 。 ] , 对 于材 料 与蛋 白质之 间吸附过 程 中物质 与 热量 的交换 研究 还 有待 深入 . 然而, 材料 与 蛋 白质分 子 之 间物 质 与热 量 的交 换 直接 影 响材料 对蛋 白质 分子 的 吸附量 、 吸 附速 率 , 热量 之 间 的相 互 转化 将 会对 吸 附类 型产 生 影 响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 1 纳米 T i O 的仿 生合 成
依据 文献 方法 [ 1 O ] 将4 mmo l 脯 氨 酸溶 于蒸馏 水 中制 成溶液 , 并将 无水 乙醇 缓慢 加 入溶 液 中 , 在强 搅 拌情 况下 加入 4 mL钛酸 正 四丁酯 , 室 温搅拌 1 h . 再 将乳 白色混 合 物转 入 反应 釜 中 , 水 热反 应 2 4 h , 抽滤, 用无 水 乙醇 、 蒸馏 水清 洗 , 将 得 到 的沉 淀 物 进 行 干燥 , 干 燥 后放 在 空 气 中煅 烧 3 . 5 h , 得 到 样 品. 通 过 XR D ( 采用 B r u k e r D 8 Ad v a n c e 型 X射 线衍 射仪 ) 、 s E M( 采用 E l 立S 一 4 8 0 0扫 描 电镜 ) 以及 比表 面积 及 孔径 ( 采
纳米仿生材料
纳米材料学内容纲要z 5.1 仿生材料学z 5.2 纳米仿生材料纳米仿材料25.1.1 仿生学材料学的提出1960年9月J.Steele 正式提出了仿生学的概念,即模仿生物系统的原理来建造技术系统或使人造技术系统具有或类似于仿生学:Bionics统的原理来建造技术系统,或使人造技术系统具有或类似于生物系统表征的科学。
最早的仿生学侧重神经细胞感知器官的研究近年来最早的仿生学侧重神经细胞、感知器官的研究;近20年来,人们成功地把木、骨和韧带的力学性能及其结构应用到聚合物和复合材料等方面。
对仿生学的研究不再局限在细胞、电、磁等方面,已扩展为一个涉及面广的学科。
仿生材料学是仿生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分支,是一个新型的交叉学科,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物理及其他学科。
5.1.1 仿生学材料学的提出仿生材料学:Biomimetic Materials ScienceMaterials Science仿生材料学: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材料的结构特点、构效关系从而研发出类似或优于原生物材料的门新兴学科关系,从而研发出类似或优于原生物材料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化学、材料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学科的交叉。
原理向生物学模仿或取得启示仿造具有生物z——向生物学习,模仿或取得启示,仿造具有生物结构、特点和功能的新学科。
仿生是方法z结构仿生——可降解的肽键,氢键,自组装结构,分级结构,优化的结构等)z功能仿生——催化,传输过程,分子识别等)5.1.2 仿生材料学的研究内容从Bionics到Biomimetics,研究的范围及影响已得到充分扩展。
人们充分利用经过一万年进化所造就的种种优良结构形式及生化过程,学习他们高效率地利用原材料及空间的精神和能力等。
5.1.2 仿生材料学的研究内容仿生材料是受生物启发或模拟生物的各种特效而开发的材料。
材料的仿生包括模仿天然生物材料的成分和结构特征的成分、结构仿生、模拟生物体中形成材料的过程和加工制备仿生、模仿生物体系统功能的功能仿生。
基于哈贝仿生复合纳米材料固定酶的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
采 用 一 步 原 位 聚 合 法 制 备 AP GT, 并采 用紫外 ~可见 光谱 、
结 论 该
扫描 电镜 、 X 射 线 能 谱 及 电化 学 方 法 对 该 传 感 器 进 行 表 征 。 结 果 该 电化 学 传 感 器 表 现 出 对 H O 良好 的 电催
化还原行 为 , 线 性 范 围为 1 . O ~4 O . 0 ̄ mo l / L , 检 测 限为 0 . 3 2/  ̄ mo l / L, 表 观 米 氏常 数 为 1 6 . 9 mo l / L。 生物传感 器制备简单 、 绿 色, 具 有 较 高 的稳 定 性 , 较 低 的检 出 限 和 较 小 的 米 氏 常 数 , 且 具 有 重 现 性 好 和 抗 干 扰 能 力 强等特点 。 关键 词 : 过 氧 化 氢 ;辣 根 过 氧 化 物 酶 ;多 巴 胺 ;纳 米 金 ; 生物传感 器 ; 石 墨烯
中 图分 类 号 : R 3 9 2 — 3 3 ; R 3 9 4 — 3 3 ; R9 1 6 . 3 ;R 9 7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4 1 9 4 ( 2 0 1 3 ) 0 5 — 0 2 6 1 - 0 4
新 型 纳米 材 料 的 合 成 为 发 展 新米 复 合 物 是 由 纳米 材料 、 聚合 物 和 其 他 成 分 组 成 , 兼 具 各 组 分 的
塑 J F 壁 兽 堡 堂堂 2 0 1 3 O c t o b e r , v 。 1 4 7 N 。
u j i a n Me d Un i v … ’… ‘…
26 1
基 于 哈 贝仿 生 复 合纳 米 材 料 固定 酶 的过 氧 化 氢 生物 传 感器
1 . 2 方 法
海胆状纳米二氧化硅增强水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第38卷第1期2024年1月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Vol.38No.1Jan.2024收稿日期:20221225第一作者:孙蕾,女,2101817012@;通信作者:李相晔,女,lixiangye@文章编号:1672-6197(2024)01-0068-05海胆状纳米二氧化硅增强水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孙蕾1,王少华1,赵增典1,刘秀芳2,李相晔1(1.山东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东淄博255049;2.齐鲁医药学院药学院,山东淄博255300)摘要: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海胆状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USN ),并将其作为共价交联中心增强聚丙烯酰胺(PAM )水凝胶㊂利用硅烷偶联剂(3-(异丁烯酰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USN 进行表面改性,通过原位引发自由基聚合得到USN 增强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㊂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㊁动态光散射(DLS )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对改性前后的USN 进行表征,考察了USN 加入量对水凝胶溶胀性能和压缩性能的影响㊂结果表明:与纯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相比,掺杂USN 后,水凝胶溶胀率由约70%降低到约30%,显示出明显的抗溶胀性能;在应变为90%的条件下,水凝胶的最大压缩应力由298.8kPa 增大到566.4kPa ㊂关键词:水凝胶;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共价增强;溶胀性能;压缩性能中图分类号:TB532.1;TB553文献标志码:A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hydrogels reinforced by urchin-like silica nanoparticlesSUN Lei 1,WANG Shaohua 1,ZHAO Zengdian 1,LIU Xiufang 2,LI Xiangye 1(1.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ibo 255049,China;2.College of Pharmacy,Qilu Medical University,Zibo 255300,China)Abstract :Urchin-like silica nanoparticles (USN)were prepared by the sol-gel method and further used as covalent crosslinkers to reinforce polyacrylamide (PAM)hydrogels.After the USN surface was modi-fied by the silane coupling agent (3-(isobutenyl chloride)propyl trimethoxysilane),the USN-enhanced polyacrylamide hydrogels were obtained by in situ initiated radical copolymerization.The USNs before and after modification were characteriz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DLS)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The effects of USN addition on the swelling and compression properties of hydrogels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pure polyacrylamide hydrogels,the swelling ratio of hydrogels decreases from ~70%to ~30%after the addition of USN,exhibiting an obvious anti-swelling ability.The maximum compressive stress of hydrogels increases from 298.8KPa to 566.4KPa at the constant strain of 90%.Keywords :hydrogel;nano-silica;covalent reinforcement;swelling behavior;compression property㊀㊀水凝胶是一种由天然或合成聚合物制成的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柔软材料,具有很强的吸水和保水能力[1-2]㊂由于水凝胶的高含水性㊁良好的生物相容性㊁易于调控的网络结构等优异特性,被广泛应用于药物释放[3-5]㊁医用材料[6-8]㊁组织工程[9-11]㊁化妆品材料[12-13]等诸多领域,但是水凝胶在水中易溶㊀胀㊁力学性能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凝胶的应用㊂目前,水凝胶的增强方法主要有双网络法[14]㊁纳米改性剂物理交联法[15-16]㊁拓扑网络结构法[17]㊁疏水缔合法[18-19]等㊂Wang等[20]通过一步光引发共聚制备了二氨基三嗪-二氨基三嗪(DAT-DAT)氢键增强的功能水凝胶㊂Zhang等[21]通过将季戊四醇交联的聚丙烯酸(PAAc)微凝胶与聚丙烯酰胺(PAM)提高了水凝胶的韧性㊂Kumar等[22]通过共价键诱导形成强离子对,增强了凝胶的机械性能㊂这些增强策略的中心思想都是利用引入的 牺牲键 耗散外界能量,进而提高水凝胶的机械强度[23]㊂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海胆状二氧化硅纳米颗粒(USN),并在其表面接枝C=C,将表面改性的USN作为共价交联中心与单体丙烯酰胺(AAm)经光引发自由基聚合后制得纳米二氧化硅增强复合水凝胶,考察USN的加入对水凝胶溶胀性能和压缩性能的影响,探究USN的水凝胶增强机理㊂1㊀实验部分1.1㊀实验试剂正硅酸乙酯(98%㊁TEOS),3-(异丁烯酰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97%㊁KH570),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99%㊁CTAB),氨水(25%~28%)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99%㊁MBA)均购自上海阿拉丁试剂有限公司;丙烯酰胺(分析纯㊁AM)和硅酸钠镁锂(99%㊁Laponite)购自上海麦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无水乙醇(分析纯)购自淄博市化学试剂厂有限公司;过硫酸钾(分析纯㊁KPS)购自天津恒兴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三乙胺(分析纯㊁TEA)购自天津市致远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水杨酸钠(分析纯㊁NaSal)购自河北百灵威超精细材料有限公司);实验用水均为超纯水㊂1.2㊀实验方法1.2.1㊀USN的制备与表面改性1)采用改进的溶胶-凝胶法制备USN[24]㊂具体为: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25mL水㊁1.9g CTAB和0.945g NaSal,升温至78ħ搅拌至完全溶解;加入0.34g TEA,搅拌均匀后逐滴加入20mL TEOS;加热回流6h,冷却至室温,分别用无水乙醇和水离心洗涤数次,45ħ真空干燥,研磨;以2ħ/ min的速率升温至550ħ保温5h,得到白色粉末,记为USN㊂2)利用硅烷偶联剂KH570对USN进行表面改性㊂具体为:取2g上述制备的USN粉末,超声分散在40mL的无水乙醇中;加入6mL KH570和3 mL氨水,加热回流6h㊂待反应结束后,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分别用无水乙醇和水离心洗涤数次,45ħ真空干燥,得到白色粉末,记为mUSN㊂3)利用TEM(JEOL JEM-1400,日本)观察USN 和mUSN的形貌,利用DLS(Malvern Instruments Zetasizer Nano ZS型纳米粒度仪,英国)分析USN和mUSN的粒径,利用FTIR(Nicollet5700,美国)分析USN和mUSN的红外吸收光谱㊂1.2.2㊀USN增强水凝胶的制备USN增强水凝胶通过光引发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制备如图1所示㊂具体为:称取0.4g AM溶解在水中,依次加入0.02g MBA㊁0.02g KPS和0.2g Laponite,充分搅拌后,得前驱液A㊂称取一定质量的mUSN超声分散在2mL去离子水中,得前驱液B㊂将前驱液B缓慢加入前驱液A中,搅拌均匀后紫外光照射2min,紫外光(365nm)下照射2min即得USN/PAM复合水凝胶㊂将水凝胶冷冻干燥后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Sirion200,荷兰)观察水凝胶的形貌㊂利用FTIR分析水凝胶的网络结构㊂图1㊀海胆状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增强水凝胶的合成示意图1.2.3㊀USN/PAM复合水凝胶的溶胀性能采用称重法考察USN/PAM复合水凝胶的溶胀性能㊂将水凝胶浸泡于足量水中,间隔一定时间取出称重,利用公式(1)计算水凝胶的溶胀率(SR)㊂SR=W t-W0Wˑ100%,(1)式中W0和W t分别为水凝胶在初始时刻和t时刻的质量㊂1.2.4㊀USN/PAM复合水凝胶的压缩性能采用万能实验机(WDW-5T)对USN/PAM复合水凝胶的压缩性能进行测试㊂测试温度为25ħ,传感器载荷为10kN,压缩速率为5mm/min㊂水凝胶试样均为边长5mm的正方形㊂96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孙蕾,等:海胆状纳米二氧化硅增强水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2㊀结果与讨论2.1㊀USN 的制备与表面改性图2为USN 和mUSN 的红外光谱图㊂与USN 相比,mUSN 的谱图中除了1070.62cm -1处的Si -O特征峰,在1718.67cm -1处出现了KH570中C =O 的伸缩振动峰和1637.05cm -1处的C =C 的伸缩振动峰,说明UNS 成功被KH570修饰,颗粒表面接枝了C =C㊂图2㊀USN 和mUSN 的FTIR 图USN 和mUSN 的形貌可以通过TEM 观察,如图3所示㊂从图中可以看出,USN 和mUSN 均为海胆状的球形颗粒,说明KH570的表面改性不会改变颗粒的形貌;此外,二者均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颗粒之间基本无聚集,粒径分布较均匀㊂相比于USN,经过KH570改性后的mUSN 颗粒粒径没有明显变化,但是在视野中观察到了小尺寸颗粒;同时,根据DLS 结果(图4),mUSN 的平均粒径略小于USN 的平均粒径㊂这可能是由于在USN 的改性过程中,少㊀㊀(a)USN,多个㊀㊀㊀㊀㊀㊀(b)USN,单个㊀㊀(c)mUSN,多个㊀㊀㊀㊀㊀㊀(d)mUSN,单个图3㊀USN 和mUSN 的TEM图图4㊀USN 和mUSN 的分布图量KH570的水解产物缩聚反应,生成了小颗粒,导致体系的平均粒径减小㊂2.2㊀USN /PAM 复合水凝胶的构筑与形貌分析将USN /PAM 复合水凝胶冷冻干燥后,采用溴化钾压片法采集水凝胶的红外吸收光谱,如图5所示㊂3201.29cm -1和3338.46cm -1处分别是酰胺中缔合与游离-NH 2的特征吸收峰,1610.15cm -1处为N -H 的弯曲振动吸收峰,2940.32cm -1和1450.57cm -1处为CH 2的特征吸收峰,1658.26cm -1处为C =O 的伸缩振动峰,同时在1007.15cm -1和1059.29cm -1㊁分别出现了Si -O -Si 对称和非对称伸缩振动峰㊂815.75cm -1处的Si -C 键的伸缩振动峰,说明成功将USN 与聚丙烯酰胺网络通过共价作用复合在一起[25]㊂由水凝胶的SEM 图(图6)可知,水凝胶具有水凝胶内部呈现多孔的网状结构,网络结构致密㊂以上结果证实,成功制备了USN 共价增强的复合水凝胶㊂图5㊀USN /PAM 复合水凝胶的FTIR 图2.3㊀USN /PAM 复合水凝胶的溶胀性能作为高吸水材料,水凝胶极易在水中吸水溶胀,7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年㊀㊀㊀㊀(a)放大200倍㊀㊀㊀㊀㊀(b)放大1000倍图6㊀不同放大倍数下USN /PAM 复合水凝胶的SEM 图导致水凝胶网络结构与性质的变化,设计制备具有一定抗溶胀性能的水凝胶材料具有重要意义㊂实验中考察了所得USN /PAM 复合水凝胶的溶胀率,加入不同质量的mUSN 时复合水凝胶的溶胀率列于表1㊂由图7可知,空白PAM 水凝胶在水中浸泡7d 后的溶胀率为66%㊂当加入mUSN 后,USN /PAM 复合水凝胶的溶胀率明显降低,并且随着mUSN 加入量的增加,水凝胶溶胀率逐渐降低㊂当所加入mUSN 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㊁2%㊁3%和4%时,水凝胶的溶胀率分别降低为57%㊁53%㊁46%和33%㊂这是由于mUSN 加入水凝胶网络后,在凝胶网络内部形成了丰富的刚性共价交联点,增加了水凝胶的交联密度,抑制三维网络的溶胀,有效提高了水凝胶的抗溶胀性能㊂图7㊀不同mUSN 加入量时USN /PAM 复合水凝胶的溶胀曲线利用公式(2)计算了水凝胶的吸水率:吸水率=溶胀平衡后水凝胶的质量-干凝胶的质量干凝胶的质量ˑ100%㊂(2)㊀㊀由表1可知,当所加入mUSN 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㊁2%㊁3%和4%时,水凝胶的吸水率由纯PAM 水凝胶的245%分别降低为179%㊁143%㊁164%和154%㊂结果表明,经过mUSN 改性后,水凝胶的吸水率有所降低,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水凝胶高吸水率的特性㊂表1㊀mUSN 含量不同时USN/PAM 复合水凝胶的溶胀与应力-应变值编号mUSN 的质量分数/%溶胀率/%吸水率/%应变/%应力/kPa HG006624590298.8HG115717990394HG225314390566.4HG334616490372.4HG4433154903502.4㊀USN /PAM 复合水凝胶的压缩性能压缩性能是衡量水凝胶力学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㊂以90%的压缩应变分别对纯PAM 水凝胶和USN /PAM 复合水凝胶进行压缩性能测试,其应力-应变曲线如图8所示,应变为90%时对应的最大应力值列于表1㊂与纯PAM 水凝胶相比,USN /PAM 复合水凝胶的抗压缩性能明显增强㊂当mUSN 的质量分数为2%时,复合水凝胶的抗压缩性能最强,这是由于mUSN 加入增加了复合水凝胶的交联密度,同时由于mUSN 的疏水特性,使其在凝胶网络中易于自发形成疏水缔合作用,当水凝胶受到外压时,凝胶网络中的疏水缔合体能有效耗散外界能量,提高水凝胶的抗压缩性能㊂当mUSN 的质量分数继续增加到3%和4%时,最大应力值反而降低㊂这可能是由于mUSN 含量较高时,在水凝胶成型过程中,mUSN 之前快速形成大量的疏水缔合体,导致复合水凝胶网络结构的不均匀性,从而降低了水凝胶的抗压缩性能㊂图8㊀不同mUSN 加入量时USN /PAM 复合水凝胶的应力-应变曲线3㊀结论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利用溶胶-凝胶17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孙蕾,等:海胆状纳米二氧化硅增强水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法制备海胆状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USN,并利用硅烷偶联剂KH570对其进行表面改性,进一步将其引入水凝胶三维网络中制备了USN/PAM复合水凝胶,得出以下结论:1)所得USN具有典型的球形海胆状形貌,颗粒具有很好的单分散性,粒径分布均匀㊂TEM和DLS 结果显示KH570改性对颗粒的形貌及粒径影响不大㊂FTIR谱图证实经KH570改性后,颗粒表面成功接枝了自由基聚合的反应位点C=C㊂2)将mUSN引入PAM水凝胶网络,成功制备了USN/PAM复合水凝胶,所得复合水凝胶具有明显的抗溶胀性能㊂随着mUSN加入量的增加,水凝胶的抗溶胀性能逐渐增强㊂当mUSN的加入量为4%时,水凝胶的溶胀率由纯PAM水凝胶的约70%降低到约30%㊂3)与纯PAM水凝胶相比,USN/PAM复合水凝胶的抗压缩性能明显增强㊂当mUSN的质量分数为2%时,复合水凝胶的抗压缩性能最强,应变为90%时的最大压缩应力为566.4kPa㊂参考文献:[1]CHOPRA H,SINGH I,RAHMAN H,et al.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hydrogels[J].Current Drug Delivery,2022,19(6):658 -675.[2]GUAN Y X,MAO Y R,LIAO J G,et al.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nano silica-based bioactive glass/apatite/sodium alginate composite hydrogel[J].Journal of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Bio-medical Materials,2022,136:105515.[3]PISTONE A,IANNAZZO D,CELESTI C,et al.Chitosan/pamam/ hydroxyapatite engineered drug release hydrogels with tunable rheo-logical properties[J].Polymers,2020,12(4):754. [4]SHIRAKURA T,KELSON T J,RAY A,et al.Hydrogel nanoparti-cles with thermally controlled drug release[J].ACS Macro Letters, 2014,3(7):602-606.[5]OMTVEDT L,DALHEIM M,NIELSEN T,et al.Efficient grafting of cyclodextrin to alginate and performance of the hydrogel for release of model drug[J].Scientific Reports,2019,9(1):1-11. [6]FRANCESCA C,LAURA R,FRANCESCO N,et al.Biomedical hydrogels fabricated using diels-alder crosslinking[J].Europea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2021,2021(3):374-382. [7]TAACA K L M,PRIETO E I,VASQUEZ M R,et al.Current trends in biomedical hydrogels:From traditional crosslinking to plasma-as-sisted synthesis[J].Polymers,2022,14(13):2560. [8]HAN Z Z,DONG L L,LI A,et al.Efficient angiogenesis-based wound healing through hydrogel dressing with extracellular vesicles release[J].Materials Today Bio,2022,16:100427. [9]JOSHI P,AHMED M S U,VIG K,et al.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hemically crosslinked gelatin and chitosan to produce hy-drogel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J].Polymers for Advanced Technologies,2021,32(5):2229-2239.[10]PILLAI S,MUNGUIALOPEZ J G,TRAN S D,et al.Hydrogels for salivary gland tissue engineering[J].Gels,2022,8(11):730.[11]ESFANDYAR A,MORTEZA N,ALIREZA Z,et al.Local delivery of chemotherapeutic agent in tissue engineering based on gelatin/gra-phene hydrogel[J].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021,12:412-422.[12]赵倩倩.苦橙花油丹皮酚纳米乳水凝胶的制备及其祛斑作用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13]蒋建新,刘彦涛,周自圆,等.高分子多糖水凝胶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进展[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7,37(2):1-10. [14]TANG L,ZHANG D,GONG L,et al.Double-network physical cross-linking strategy to promote bulk mechanical and surface adhesive properties of hydrogels[J].Macromolecules,2019,52 (24):9512-9525.[15]GU F,YANG W J,SONG J L,et al.Crosslinked pva/nanoclay hydrogel coating for improving water vapor barrier of cellulose-based packaging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J].Coatings,2022, 12(10):1562-1562.[16]刘梦娟.温度响应性的聚乙烯醇衍生物的性能及应用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9.[17]KATO K,OKABE Y,OKAZUMI Y,et al.A significant impact of host-guest stoichiometry on the extensibility of polyrotaxane gels[J]. Chemical Communications,2015,51(90):16180. [18]牛娜,李志英,高婷婷,等.疏水缔合水凝胶[J].化学进展, 2017,29(7):757-765.[19]LI S,GAO Y,JIANG H C,et al.Tough,sticky and remoldable hydrophobic association hydrogel regulated by polysaccharide and so-dium dodecyl sulfate as emulsifiers[J].Carbohyd Polym,2018, 201:591-598.[20]WANG P Y,ZHANG J L,LI Y M,et al.A nucleoside responsive diaminotriazine-based hydrogen bonding strengthened hydrogel[J]. Materials Letters,2015,142:71-74.[21]ZHANG X Y,ZHAO C Z,XIANG N P,et al.Chain entanglements and hydrogen bonds in carbopol microgel reinforced hydrogel[J].Macromolecular Chemistry and Physics,2016,217 (19):2139-2144.[22]KUMAR A,NUTAN B,JEWRAJKA S K,et al.Modulation of properties through covalent bond induced formation of strong ion pai-ring between polyelectrolytes in injectable conetwork hydrogels[J]. ACS Applied Bio Materials,2021,4(4):3374-3387. [23]宁方栋,付美婷,张慧莹,等.聚合物纳米微球增韧水凝胶的制备与表征[J].高分子通报,2023,36(1):91-98. [24]YANG Y N,BERNARDI S,SONG H,et al.Anion assisted syn-thesis of large pore hollow dendritic mesoporous organosilica nanopar-ticles:understanding the composition gradient[J].Chemical Materi-als,2016,28(3):704-707.[25]常明,郧海丽,李中秋,等.二甲基硅油C-Si伸缩振动模式红外光谱研究[J].材料导报,2016,30(4):81-84,89.(编辑:姚佳良)27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年㊀。
自修复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
工 程 塑 料 应 用ENGINEERING PLASTICS APPLICATION第46卷,第2期2018年2月V ol.46,No.2Feb. 2018128doi:10.3969/j.issn.1001-3539.2018.02.026自修复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沈伟1,2,赵博文1,刘佳莉1,周兴1(1.苏州科技大学化学生物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苏州 215000; 2.苏州科技大学数理学院,江苏苏州 215000)摘要:从自修复高分子材料的分类与修复原理着手,介绍了国内外本征型和复合型自修复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
其中本征型自修复高分子材料涉及基于酰腙键、双硫键、氮氧键、Dieal-Alder 等基于共价键的断裂自发性生长的自修复型高分子材料,基于氢键型、超疏水型、离子作用、配位键等的可逆非共价键型自修复高分子材料;复合型自修复高分子材料涉及填充微胶囊型和仿生人体血管型自修复高分子材料,最后对自修复高分子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自修复高分子材料;机理;功能材料;本征型结构;复合型结构中图分类号:TM274;TB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39(2018)02-0128-04Research Progress of Self-healing Polymer MaterialsShen Wei 1, 2, Zhao Bowen 1, Liu Jiali 1, Zhou Xing 1(1. School of Chemical Biology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Suzhou 215000, China ;2.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Suzhou 215000, China)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lassi fication and repair principle of self-healing polymer materials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progress on self-healing polymer materials of intrinsic structure and synthetic structure was summarized. The intrinsic structure self-healing polymer materials included rupture spontaneous growth materials based on covalent bonds such acyl hydrazone bond ,disul fide bond ,nitrogen oxygen bond and Dieal-Alder ,reversible non-covalent bond materials based on hydrogen bond type ,super hydrophobic type , ionic reaction and coordination bond ;the synthetic self-healing polymer materials involved filling microcapsule type and bionic human vascular materials. Finally ,the develop trend of self-healing polymer materials was prospected.Keywords :self-healing polymer material ;mechanism ;functional material ;intrinsic structure ;synthetic structure 高分子材料因具有分子量高、质量轻、力学性能优良、绝缘性能好等优异性能在当代人类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3]。
863经验
==========怎么写申报材料以及注意事项======1)注意书写格式,用语规范,形式不合要求立毙。
2)材料撰写要有863的味道,描述大的技术框架问题要有科普成分以便专家了解课题大的脉络,下面具体我们要解决技术核心问题要用专业词汇描述,空洞和俗气的话少说,撰写要图文并茂,专业与科普用语相结合。
3)技术方案撰写一定要站在国际前沿,比如国内外比较要有国际最前沿的研究情况,列出有哪几个方向性的问题,我们研究的比他们有那些方向性的突破,更结合中国国情。
查新文献可以多列,有新意的用词可以多用。
解决技术难题要有创新。
研究目标需具体化,要解决什么问题,做成什么东西或把研究的几个技术问题组成一个系统,要让专家看的明白想象的到。
技术指标是技术指标不要混淆成目标,要区别863项目与其它项目的涵义。
4)研究内容需要有系统工程理念,要把一个大的课题进行细分,若干分支有技术分解图,对于技术路线每隔两年要有专利查新,始终保持技术领先,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分解图就是说要准备什么,怎么准备,准备怎么干。
5)研究计划撰写要有详细的节点目标,一段一段每个节点完成什么,都要有交代。
在研发至开发申报专利多少,发表论文多少,最后集成测试结题安排。
6)关于经费预算一定不能突破国拨专项经费,预算可以不考虑自筹经费比率,设备,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少预算,材料和试验测试费,查新费可以多预算。
7)关于课题负责人工作量不能低于70%,轻易不要让行政老总作为课题负责人,所有课题工作量把握人均不得超过12个月。
课题成员跨课题不要超过2个。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各领域专家组成员名单1、信息技术领域序号专家姓名工作单位1 方滨兴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3 王志华清华大学微电子所4 冯登国中科院软件所5 邬江兴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 吕建南京大学7 怀进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8 陈左宁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 吴朝晖浙江大学10 孟丹中科院计算所11 钱德沛西安交通大学12 徐波中科院自动化所13 梅宏北京大学14 曹淑敏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15 廖湘科国防科技大学2、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序号专家姓名工作单位1 马大龙北京大学2 马延和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3 王小宁华南理工大学4 王亚东哈尔滨工业大学5 李亦学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6 陈超西北大学7 沈心亮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8 金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 贺林上海交通大学10 贺福初军事医学科学院11 曹雪涛第二军医大学12 程京清华大学13 蒋华良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14 詹启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15 裴端卿中科院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所3、新材料技术领域序号专家姓名工作单位2 许宁生中山大学3 许京军南开大学4 任晓敏北京邮电大学5 刘庆重庆大学6 李玉宝四川大学7 张劲松中科院金属所8 张国庆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9 陈弘达中科院半导体所10 周少雄钢铁研究总院11 周科朝中南大学12 徐南平南京工业大学13 徐坚中科院化学所14 谢建新北京科技大学15 潘峰清华大学4、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序号专家姓名工作单位1 于海斌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2 马克中国一重集团3 王田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4 王建民清华大学5 孙林夫西南交通大学6 孙立宁哈尔滨工业大学7 邵新宇华中科技大学8 孟光上海交通大学9 杨华勇浙江大学国家电液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 夏善红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11 黄强北京理工大学12 黄田天津大学13 褚健浙江大学先进控制研究所14 蒋庄德西安交通大学15 谭民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序号专家姓名工作单位1 马云翔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03所2 王树东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3 许洪华中科院电工研究所4 任相坤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5 李振中国家电站燃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 陈军南开大学7 张忠孝上海理工大学8 吴少华哈尔滨工业大学9 杜铭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10 房倚天山西煤化所11 赵毅中国华能集团公司12 姚强清华大学13 郭烈锦西安交通大学14 袁振宏中科院广州能源所15 曹一家浙江大学6、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序号专家姓名工作单位1 于建国华东理工大学2 王子健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3 王焰新中国地质大学4 任南琪哈尔滨工业大学5 吕庆田中国地质科学院6 刘文清中科院安徽光机所7 朱日祥中科院地质地球所8 全燮大连理工大学9 吴爱祥北京科技大学10 余刚清华大学11 郑兴灿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 袁士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13 骆永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14 蒋开喜北京矿冶研究总院7、海洋技术领域序号专家姓名工作单位1 田纪伟中国海洋大学2 朱伟林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3 刘保华国家海洋局一所4 李新仲中海石油研究中心5 关道明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6 张元兴华东理工大学7 张荣庆清华大学8 连琏上海交通大学9 陈鹰浙江大学10 周怀阳中科院地球化学所11 杨胜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12 侯一筠中科院海洋所13 查明中国石油大学14 徐安龙中山大学15 潘锋中科院声学研究所8、现代农业技术领域序号专家姓名工作单位1 邓子新上海交通大学2 朱祯中科院遗传发育所3 朱玉贤北京大学4 许迪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5 李树君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6 李宁中国农业大学7 张守攻中国林业科学院8 张国范中科院海洋所9 吴平浙江大学10 陈晓亚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11 陈焕春华中农业大学12 周光宏南京农业大学13 屈冬玉中国农业科学院15 黎志康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9、现代交通技术领域序号专家姓名工作单位1 马林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 王云鹏吉林大学3 王炜东南大学4 田俊峰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5 李清泉武汉大学6 张毅清华大学7 林国斌上海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 赵明花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9 席酉民西安交通大学10 奚国华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11 唐涛北京交通大学10、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序号专家姓名工作单位1 尤政清华大学2 卢乃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3 李京国家减灾中心4 李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 李增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6 江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38研究所7 江碧涛北京市遥感信息研究所8 陈戈中国海洋大学9 吴一戎中科院电子所10 周成虎中科院地理所11 郁文贤国防科技大学12 房建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3 施闯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技术研究中心14 龚健雅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5 程鹏飞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原创】863项目评审,谈谈你的看法★pptang(金币+1):“好的本子被无缘无故毙掉”可能性存在,但是如果你毙了好的本子,你的信誉度会降低,下次可能就不找你审了。
Ni-Si金属间化合物
N i-S 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其研究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江涛黄一丹(西安石油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710065)摘要 N i-S i金属间化合物具有很多优秀的性能,例如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㊁优秀的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等㊂N i-S i金属间化合物包括N i3S i㊁N i2S i和N i S i,陶瓷材料也具有很多优秀的性能㊂陶瓷材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良好的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可以将N i-S i金属间化合物与陶瓷相复合制备N i-S 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㊂N i -S 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的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等㊂笔者首先叙述了N i-S 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㊁物相组成㊁显微结构㊁力学性能㊁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等,并叙述了N i-S 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N i-S 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未来研究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预测㊂关键词 N i-S 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制备技术研究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T Q174.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72(2023)11-0050-05F a b r i c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R e s e a r c h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S t a t u s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T r e n d o f t h eN i-S i I n t e r m e t a l l i c s C o m p o u n d s/C e-r a m i c sM a t r i xC o m p o s i t e sJ i a n g T a o,H u a n g Y i d a n(S c h o o l o fM a t e r i a l s S c i e n c e 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X i a nS h i y o uU n i v e r s i t y,X i a n710065,S h a a n x i,C h i-n a)A b s t r a c t:T h eN i-S i i n t e r m e t a l l i c s c o m p o u n d s e x h i b i t e dm a n y e x c e l l e n t p r o p e r t i e s,s u c ha s h i g hm e c h a n i c a l p r o p e r t y,e x-c e l l e n tw e a r r e s i s t a n c ea n dh i g ht e m p e r a t u r eo x i d a t i o nr e s i s t a n c e.T h eN i-S i i n t e r m e t a l l i c sc o m p o u n d s i n c l u d e d N i3S i, N i2S i a n dN i S i.C e r a m i c s e x h i b i t e dm a n y e x c e l l e n t p r o p e r t i e s.C e r a m i c s e x h i b i t e dh i g hm e c h a n i c a l p r o p e r t y,e x c e l l e n tw e a r r e s i s t a n c e a n dh i g h t e m p e r a t u r e o x i d a t i o n r e s i s t a n c e.S o t h eN i-S i i n t e r m e t a l l i c s c o m p o u n d sa n dc e r a m i c s c o u l db e c o m-b i n e d t o f a b r i c a t e i n t o t h eN i-S i i n t e r m e t a l l i c sc o m p o u n d s/c e r a m i c sm a t r i xc o m p o s i t e s.T h eN i-S i i n t e r m e t a l l i c sc o m-p o u n d s/c e r a m i c sm a t r i x c o m p o s i t e s e x h i b i t e d h i g hm e c h a n i c a l p r o p e r t y,e x c e l l e n tw e a r r e s i s t a n c e a n d h i g h t e m p e r a t u r e o x-i d a t i o n r e s i s t a n c e.I n t h i s p a p e r,t h e f a b r i c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p h a s e c o m p o s i t i o n,m i c r o s t r u c t u r e,m e c h a n i c a l p r o p e r t y,w e a r r e s i s t a n c e a n dh i g ht e m p e r a t u r eo x i d a t i o nr e s i s t a n c eo f t h eN i-S i i n t e r m e t a l l i c sc o m p o u n d s/c e r a m i c s m a t r i xc o m p o s i t e s w e r e i n t r o d u c e d,t h e r e s e a r c h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s t a t u s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t r e n do f t h eN i-S i i n t e r m e t a l l i c s c o m p o u n d s/c e-r a m i c sm a t r i x c o m p o s i t e sw e r e i n t r o d u c e d.T h e f u t u r e r e s e a r c h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t r e n d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d i r e c t i o no f t h eN i -S i i n t e r m e t a l l i c s c o m p o u n d s/c e r a m i c sm a t r i x c o m p o s i t e sw e r e a n a l y z e da n d p r e d i c t e d.K e y w o r d s:N i-S i i n t e r m e t a l l i c s c o m p o u n d s;C e r a m i c s c o m p o s i t e s;F a b r i c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R e s e a r c h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t a-t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 t r e n dN i-S i金属间化合物具有很多优秀的性能,例如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秀的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等㊂N i-S i金属间化合物包括N i3S i㊁N i2S i和N i S i,陶瓷材料也具有很多优秀的性能㊂陶瓷材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良好的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等㊂N i-S i金属间化合物与陶瓷材料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可以将N i-S i金属间化合物与陶瓷相复合制备N i-S 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㊂本文首先叙述了N i-S 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㊁物相组成㊁显微结构㊁力学性能㊁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等,并叙述了N i-S 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N i-S 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未来研究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预测㊂㊃05㊃陶瓷C e r a m i c s(研究与应用)2023年11月*作者简介:江涛(1978-),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㊂1 N i-S 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N i-S 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主要采用粉末冶金工艺进行制备㊂其中粉末冶金工艺主要包括热压烧结工艺㊁常压烧结工艺㊁放电等离子烧结工艺㊁热等静压烧结工艺㊁热压反应烧结工艺㊁原位反应自生法制备工艺等㊂2 N i-S 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将N i-S i金属间化合物与陶瓷相复合制备N i-S 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㊂陶瓷材料主要有碳化硅(S i C)㊁碳化钛(T i C)㊁氧化铝(A l2O3)㊁氮化硅(S i3N4)㊁碳化钨(W C)㊁碳化铌(N b C)等,所以可以将N i-S i金属间化合物加入到这些陶瓷材料中形成N i-S 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例如形成N i-S i/S i C复合材料,N i-S i/T i C复合材料,N i-S i/ A l2O3复合材料,N i-S i/S i3N4复合材料,N i-S i/W C 复合材料,N i-S i/N b C复合材料等㊂而上述的这些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㊁物相组成㊁显微结构㊁力学性能㊁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等,研究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概述如下:2.1 N i-S i/S i C复合材料T i a n W B等[1]研究了N i-S i-T i粉末混合物对碳化硅陶瓷的钎焊㊂在许多工业应用中,通过传统的无压钎焊方法越来越需要大型S i C组件㊂在研究中使用含有0~10w t%T i的N i-S i-T i粉末混合物用于钎焊S i C陶瓷,进行差热分析(D T A)和润湿测试以确定合适的连接温度为1450ħ㊂对制备的S i C接头的微观结构,物相成分和机械强度进行了表征㊂对于不添加T i的钎焊组合物,中间层主要由N i S i和N i3S i2相组成㊂随着T i的加入,在夹层内除了N i-S i金属间化合物外新形成N i49T i14S i37相㊂目前钎焊时S i C 接头的抗弯强度在66~75M P a,试样一般从合金夹层与S i C基体的界面处断裂㊂G a oF e i等[2]研究了镍和碳化硅颗粒的固态反应制备出具有不同显微结构的N i-S i-C复合材料㊂各组织固相镍和碳化硅颗粒通过热压烧结工艺制备N i -S i-C复合材料㊂根据界面反应的程度,将复合材料分为三种类型,即部分的,完全的和过度的反应㊂对于部分反应(I型),复合材料的特征是基体和碳化硅之间的薄的反应层㊂完全反应(I I型)的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演变到各种不同的微观结构和组合物,取决于烧结温度㊂应避免过度反应(I I I型)㊂与部分反应的复合材料相比,完全反应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㊂硬度和抗弯强度显著提高㊂I I型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与复合材料的组成成分和组织结构密切相关㊂在900ħ获得了复合材料对不锈钢最有前途的摩擦学性能㊂S e l v a n J S e n t h i l等[3]研究了采用激光熔覆工艺在纯钛表面制备S i C和N i-S i C涂层的制备工艺㊂研究了含量为100%的碳化硅和50%的镍+50%的纯钛的激光合金化的结果㊂100%和50%的N i+50%碳化硅合金化条件是由于诸如T i C,T i S i,T i5S i3和N i T i2各种金属间化合物相的存在获得高硬度HV800~ 1200㊂这些化合物存在于激光表面合金化是通过X 射线衍射分析(X R D)和N i,S i,C扩散验证,钛负责这些相的形成是由二次离子质谱(S I M S)研究确定㊂合金层的显微组织由枝晶组成,其密度高低取决于激光加工条件㊂在低功率密度的渗层深度约0.5mm的硬度恒定的水平,而在高功率密度的渗层深度触及1.6 mm最大与硬度较大的波动㊂2.2 N i-S i/T i C复合材料W a n g W e n j u a n等[4]研究了原位合成T i C x-N i (S i,T i)合金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力学性能㊂通过无压烧结T i3S i C2(10v o l%和20v o l%)和N i作为前驱体,在烧结温度为1250ħ下保温时间为30m i n制备了具有优异机械性能的新型原位T i C x增强N i(S i,T i)合金复合材料㊂T i3S i C2颗粒分解成亚化学计量的T i C x 相,而额外的S i和来自T i3S i C2的部分T i原子扩散到N i基体中形成N i(S i,T i)合金㊂原位形成的T i C x相主要分散在N i(S i,T i)合金化的晶界上,形成坚固的骨架,细化金属基体的微观结构㊂20.6v o l%T i C x-N i (S i,T i)复合材料的维氏硬度可以达到(2.15ʃ0.04) G P a,屈服应力σ0.2%可以达到(466.8ʃ55.8)M P a和极限抗压强度可以达到(733.3ʃ78.4)M P a㊂T i C x-N i(S i,T i)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增强是由于T i C x骨架的原位形成,N i(S i,T i)合金的细化显微组织和固溶效应以及T i C x与N i(S i,T i)基体之间良好的润湿性所导致㊂C h i k e rN a b i l等[5]研究了N i和T i3S i C2粉末制备㊃15㊃(研究与应用)2023年11月陶瓷C e r a m i c s的原位T i C-N i(S i,T i)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摩擦学行为㊂在此研究了T i3S i C2对由N i和T i3S i C2MA X相粉末对钢(100C r6)制成的原位T i C 增强N i(S i,T i)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㊂在烧结温度为1080ħ下无压烧结4h的N i和T i3S i C2粉末被用来制备具有10w t%,20w t%和30w t%T i3S i C2的复合材料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 E M),X射线衍射(X R D)和拉曼光谱研究了这些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㊂在室温下对复合材料表面进行不同施加载荷下的标准球盘摩擦磨损试验㊂对于3种精细复合材料,T i3S i C2完全分解并转变为T i C相,而从T i3S i C2中释放的S i和T i原子扩散到N i基体中,形成N i(S i,T i)固溶体㊂与参考(N i)烧结复合材料相比,在N i基体中添加20w t%T i3S i C2将硬度提高了约250%㊂T i3S i C2颗粒的添加对这些复合材料对钢的摩擦学性能也有有益的影响㊂在所有施加载荷下,精细复合材料的磨损表面的特征在于存在润滑的F e3O4-αF e2O3摩擦膜㊂讨论了化学成分和不同施加载荷对三种精细复合材料磨损机制的影响㊂S h a hN e e lR等[6]研究了离心铸造T i C增强功能级铜复合材料的表征㊂研究分析了使用水平离心机铸造工艺制造的功能级C u-N i-S i/T i C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和抗磨损性能㊂在距外部1mm,8mm和13 mm的壁厚处径向进行的显微组织分析表明,颗粒分布梯度的增加使内部周边的硬度提高了41%,并且通过X射线衍射(X R D)分析确定了N i S i2相的形成㊂对复合材料的外壁(1~8mm)和内壁(9~15mm)进行拉伸载荷测试;后来的断裂分析表明,外部为延展性,内部为脆性㊂使用针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对内件的耐磨损性能进行了试验㊂使用信噪比确定最小磨损率的最佳摩擦参数(10N,2m s-1,500m)㊂使用方差分析预测每个有影响的参数的贡献及其相互作用㊂结果表明,滑动速度对磨损率的影响最大(45.56%),其次是外加载荷(21.82%)和滑动距离(14.63%)㊂测试样品的磨损分析显示机械混合层;后来由能谱分析(E D X)确认㊂D o n g YJ等[7]研究了激光熔覆T i C增强T i-N i -S i金属间化合物涂层的显微组织和干滑动耐磨损性能㊂采用T i C/T i-N i-S i合金粉末作为前驱体材料通过激光熔覆工艺在T A15钛合金基体上制备耐磨T i C增强T i-N i-S i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涂层,T i C均匀分布在T i2N i3S i-N i T i-T i2N i多相金属间化合物基体中㊂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 M),X射线衍射仪(X R D)和能谱分析仪(E D S)对涂层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㊂在室温下评价了激光熔覆T i C增强T i-N i-S i金属间化合物涂层的干滑动耐磨损性能㊂结果表明,T i C/(T i2N i3S i-N i T i-T i2N i)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涂层表现出优异的耐磨损性能和粘附磨损性能㊂F a nD i n g等[8]研究了激光熔覆制备T i C增强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涂层的原位形成㊂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N i基高温合金基体上原位形成T i C颗粒增强N i3(S i,T i)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涂层㊂实验结果表明,强大的冶金界面确保了涂层与基材之间的良好结合㊂复合涂层非常好,没有裂缝和气孔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 E M),能谱分析仪(E D S)和X射线衍射仪(X R D),研究了T i-C的添加对涂层显微组织和显微硬度的影响㊂涂层的显微组织主要由N i(S i),N i3(S i, T i)和T i C组成㊂涂层的平均显微硬度随着T i-C含量的增加而提高㊂当T i-C添加量为20w t%时,显微硬度达到780H V㊂远大于镍基高温合金基体㊂S u nY a o n i n g等[9]研究了激光熔覆工艺制备的N i3S i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涂层的抗氧化腐蚀行为㊂已经通过循环氧化试验研究了在温度为1100ħ时,N i -S i-T i-C和N i-S i-C-N b原位增强复合涂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㊂进行了热重分析(T G),扫描电子显微镜(S E M)和X射线衍射仪(X R D),热重分析(T G)数据表明熔覆层达到了良好的耐氧化性能㊂动力学常数K p和氧化的样品表明,N b C加强熔覆层比T i C增强复合涂层具有更好的耐氧化性能,N b C加强熔覆涂层氧化物产品包括N i O,S i O2和铌,T i C增强复合涂层氧化产物为N i O,一些S i O2和T i O2㊂2.3 N i-S i/A l2O3复合材料C h e nH等[10]研究了机械合金化合成M o2N i3S i -A l2O3纳米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㊂以M o O3,N i,S i和A l为起始材料,通过机械合金化合成M o2N i3S i-A l2O3纳米复合材料㊂机械合金化的粉末通过热压烧结固结制备M o2N i3S i-A l2O3纳米复合材料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 E M)和X射线衍射(X R D)研究了M o2N i3S i-A l2O3复合粉末的形貌和结构演变㊂详细研究了M o2N i3S i-A l2O3纳米复合材料固结产品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㊂结果表明,研磨10h后得到M o2N i3S i-A l2O3复合材料㊂反应机理是机械诱导的自蔓延合成反应㊂研磨20h后㊃25㊃陶瓷C e r a m i c s(研究与应用)2023年11月M o2N i3S i和A l2O3的平均晶粒尺寸分别为15.9n m 和32.4n m㊂M o2N i3S i-A l2O3复合粉末在1000ħ的退火过程中是稳定的㊂热压烧结固结后,M o2N i3S i -A l2O3复合材料具有较高致密度(96.3%)和细晶粒(微米和亚微米范围)㊂M o2N i3S i-A l2O3复合材料的维氏硬度为13G P a,抗弯强度为533M P a和断裂韧性为6.29M P a㊃m1/2㊂同时,该M o2N i3S i-A l2O3复合材料在高温下具有更高的抗弯强度,在高达1000ħ时仍保持稳定的抗弯强度约为513M P a㊂2.4 N i-S i/S i3N4复合材料R a d h i k aN等[11]研究了采用离心铸造法制备了C u-11N i-4S i/10w t%S i3N4功能梯度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其力学行为和三体磨粒磨损行为㊂沿径向的显微结构分析表明,C u-11N i-4S i/10w t%S i3N4复合材料内周有高浓度的S i3N4颗粒,X射线衍射(X R D)分析证实存在引入的增强材料㊂在具有最高浓度(53v o l%)增强颗粒的C u-11N i-4S i/10w t%S i3N4复合材料的内周观察到最高的显微硬度(207H V),并且内部区域显示出更高的拉伸强度(425.58M P a)㊂基于L27正交阵列的磨粒磨损试验,仅在基于力学行为的内周边进行㊂通过信噪比和方差分析负载,速度和时间等参数对磨损率的影响㊂结果表明,外加载荷对磨损率的影响最大(60.45%),其次是速度和时间㊂对磨损样品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 E M)分析,观察到磨损随着参数的增加而从轻微变为严重㊂这种C u-11N i-4S i/10w t%S i3N4复合材料适用于汽车材料㊂2.5 N i-S i/W C复合材料樊丁等[12]研究了激光熔覆制备W C p/N i-S i-T i 复合涂层㊂在N i基高温合金表面预置3种不同W C 含量的N i78S i13T i9(a t%)粉末,采用激光熔覆制备了W C和原位自生T i C复相陶瓷增强N i3(S i,T i)基复合涂层㊂利用扫描电镜(S E M),能谱分析仪(E D S)和X 射线衍射仪(X R D)对熔覆层组织进行分析,并测量了其熔覆层的显微硬度㊂结果表明,熔覆层与基体呈冶金结合,熔覆层组织主要由N i(S i)固溶体,N i3(S i,T i)金属间化合物和W C-T i C复相陶瓷组成㊂随W C添加量增加,涂层中复相陶瓷含量增多;孔隙率增大;碳化物形态演变历程为不规则形状,花瓣形状以及不规则形状和花瓣形状共存㊂2.6 N i-S i/N b C复合材料孙耀宁等[13]研究了激光非平衡制备N i-S i-N b -C涂层㊂以N i-S i-N b-C混合粉末作为预置合金,采用横流C O2激光器进行激光熔覆处理,在高温合金表面制备原位合成N b C颗粒增强N i3S i复合材料涂层㊂结果表明,采用合适的激光熔覆工艺参数,可获得N b C颗粒增强的以N i3S i金属间化合物及γ-N i 固溶体为主要组成相的复合涂层㊂尺寸约在24μm 的N b C颗粒弥散分布,与复合材料基体润湿良好,熔覆层致密,组织细小,与基材呈良好的冶金结合㊂晶体结构及动力学生长过程决定了N b C以不同的生长形态出现㊂S u nY a o n i n g等[14]研究了采用激光熔覆工艺制备的原位N b C增强N i3S i金属间化合物涂层的制备工艺过程㊂激光熔覆技术是用来形成N i3S i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涂层的原位生成N b C颗粒增强镍基高温合金基体㊂激光熔覆技术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以获得包覆层㊂研究了N b C对N i3S i金属间化合物涂层的微观结构的影响㊂并对增强颗粒的形态进行了讨论㊂实验结果表明,一个很好的涂层和基体之间的结合,确保了一个强大的冶金界面㊂复合涂层是非常好的,没有裂缝和孔隙㊂涂层的微观结构,主要由N i (S i),N i3(S i,N b)和N b C的微粒组成,这N b C微粒是由于在激光熔覆过程中N b和C之间的原位反应产生的㊂N b C的颗粒均匀地分布在复合材料中㊂此外, N b C颗粒的最大尺寸超过4μm㊂3 N i-S 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未来研究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可以将N i-S i金属间化合物与陶瓷相复合制备N i-S 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㊂N i-S 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主要包括N i-S i/S i C复合材料,N i-S i/T i C复合材料,N i-S i/A l2O3复合材料, N i-S i/S i3N4复合材料,N i-S i/W C复合材料,N i-S i/N b C复合材料等㊂还应该开展新型的复合材料例如N i-S i/A l N复合材料,N i-S i/Z r O2复合材料,N i -S i/T i B2复合材料,N i-S i/Z r B2复合材料,N i-S i/ Z r C复合材料,N i-S i/Z r N复合材料,N i-S i/T i N复合材料,N i-S i/T i(C,N)复合材料,N i-S i/S i A l O N 复合材料,N i-S i/M g A l O N复合材料研究开发工作㊂4结论与展望N i-S i金属间化合物和陶瓷都具有优秀的性能㊂㊃35㊃(研究与应用)2023年11月陶瓷C e r a m i c s可以将N i-S i金属间化合物与陶瓷相复合制备N i-S 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㊂N i-S 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具有优秀的性能㊂笔者首先叙述N i -S 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等,并对N i-S 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㊂N i-S 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是:(1)开发新型的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和硼化物作为基体并与N i-S i金属间化合物相复合制备新型的N i-S 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例如制备N i -S i/氧化物陶瓷,N i-S i/氮化物陶瓷,N i-S i/碳化物陶瓷,N i-S i/硼化物陶瓷复合材料等㊂(2)为了提高N i-S 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可以向复合材料中加入颗粒,晶须,短纤维等作为增强增韧相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㊂(3)还需要研究N i-S 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耐磨损性和抗高温氧化性以及耐腐蚀性等㊂(4)还需要研究N i-S i金属间化合物与陶瓷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性能和界面显微结构㊂(5)将T i C,T i N,T i(C,N),W C硬质合金等与N i -S i合金相复合形成N i-S i/硬质合金复合材料,使得N i-S i/硬质合金复合材料能够应用到耐磨损工程领域㊂N i-S 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磨损性能和耐高温性能以及抗高温氧化性能等可以应用到耐磨损工程领域,耐高温工程领域㊂因此N i -S 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将广泛应用在工程领域㊂参考文献[1] T i a n W B,S u nZ M,Z h a n g P,e t a l.B r a z i n g o f s i l i c o nc a r b ide c e r a m i c sw i t hN i-S i-T i p o w d e rm i x t u r e s[J].J o u r n a l of t h eA u s t r a l i a nC e r a m i cS o c i e t y,2017,53(2):511-516.[2] G a oF e i,L uJ i n j u n,L i u W e i m i n.N i-S i-Cc o m p o s-i t e sw i t h v a r i o u sm i c r o s t r u c t u r e s v i a s o l i d s t a t e r e a c t i o n o f n i c k-e l a n ds i l i c o nc a r b i d e p a r t i c u l a t e[J].C o m p o s i t e sS c i e n c e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2008,68(2):566-571.[3]S e l v a n J S e n t h i l,S u b r a m a n i a nK,N a t hAK.L a s e r s u r f a c e a l l o y i n g o f(p r e-p l a c e d)S i Ca n dN i-S i Cc o a t i n g o n c o mm e r-c i a l l yp u r e t i t a n i u m[J].M a t e r i a l s a n d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P r o c e s s e s, 1999,14(2):285-296.[4]W a n g W e n j u a n,Z h a i H o n g x i a n g,C h e n L i n,e ta l. P r e p a r a t i o na n dm e c h a n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o f i ns i t uT i C x-N i(S i, T i)a l l o y c o m p o s i t e s[J].M a t e r i a l sS c i e n c e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 A, 2014,616:214-218.[5] C h i k e rN a b i l,B e n a m o rA b d e s s a b o u r,H a d j iY o u c e f,e t a l.M i c r o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t r i b o l o g i c a l b e h a v i o r of i n s i t uT i C-N i (S i,T i)c o m p o s i t e se l a b o r a t e df r o m N ia n d T i3S i C2p o w d e r s [J].J o u r n a l o fM a t e r i a l sE ng i n e e r i n g a n dP e r f o r m a n c e,2020,29 (3):1995-2005.[6] S h a hN e e lR,R a d h i k aN,S a m M a n u.C h a r a c t e r i z a-t i o no f c e n t r i f u g e c a s tT i Cr e i n f o r c e d f u n c t i o n a l g r a d e c o m p o s-i t eo fc o p p e r[J].M a t e r i a l s R e s e a r c h E x p r e s s,2019,6(9): 0965D1.[7] D o n g YJ,W a n g H M.M i c r o s t r u c t u r e a n dd r y s l i d i n g w e a r r e s i s t a n c e o f l a s e r c l a dT i Cr e i n f o r c e dT i-N i-S i i n t e r-m e t a l l i c c o m p o s i t e c o a t i n g[J].S u r f a c ea n dC o a t i n g sT e c h n o l o-g y,2009,204(5):731-735.[8] F a nD i n g,Z h a n g J i a n b i n,S u nY a o n i n g,e t a l.I n-s i t uf o r m a t i o no f T i C r e i n f o r c e di n t e r m e t a l l i c-m a t r i xc o m p o s i t e l a y e r s p r o d u c e db y l a s e rc l a d d i n g[J].K e y E ng i n e e r i n g M a t e r i-a l s,2007,336-338(2):1380-1382.[9] S u nY a o n i n g,Z h a n g X u d o n g,S u n W e n l e i,e t a l.O x i-d a t i o n c o r r o s i o nbe h a v i o r of c o m p o s i t e c l a d d i ng o f i n t e r m e t a l l i c c o m p o u n dN i3S i[J].K e y E n g i n e e r i n g M a t e r i a l s,2012,522:72 -75.[10] C h e n H.M i c r o s t r u c t u r ea n d m e c h a n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o fM o2N i3S i-A l2O3n a n o c o m p o s i t e s y n t h e s i z e db y m e c h a n i c a l a l l o y i n g[J].J o u r n a l o fM a t e r i a l sR e s e a r c h,2016,31(21):3352 -3359.[11] R a d h i k aN,J e f f e r s o n JA n d r e w.S t u d i e s o nm e c h a n i-c a l a nd a b r a s i v ewe a r p r o p e r t i e s of C u-N i-S i/S i3N4f u n c t i o n-a l l yg r a d e d c o m p o s i t e[J].S i l i c o n,2019,11(2):627-641.[12]樊丁,孙明,孙耀宁,等.激光熔覆制备W C p/N i-S i -T i复合涂层[J].航空材料学报,2008,28(1):40-44.[13]孙耀宁,孙文磊,刘炳.激光非平衡制备N i-S i-N b -C涂层[J].中国激光,2009,36(12):3282-3286.[14] S u nY a o n i n g,F a nD i n g,Z h e n g Y u f e n g,e t a l.I n-s i-t uf o r m a t i o no fN b Cr e i n f o r c e d N i3S i i n t e r m e t a l l i cc o m p o u n d s b y l a s e rc l a d d i n g[J].K e y E n g i n e e r i n g M a t e r i a l s,2008,368-372:1351-1353.㊃45㊃陶瓷C e r a m i c s(研究与应用)2023年11月。
一种制备动物脱细胞组织基质材料的方法及其制备的组织基质材料[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制备动物脱细胞组织基质材料的方法及其制备的组织基质材料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刘志刚,刘新华
申请号:CN201310376619.8
申请日:20130826
公开号:CN103432627A
公开日:
20131211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属于生物组织处理和组织基质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制备动物脱细胞组织基质材料的方法及其制备的组织基质材料。
采用本发明方法制备的组织基质材料保留了组织细胞外基质原有的基本支架结构、主要生物化学成分和生物力学强度;有效去除了动物组织中会引起人体免疫排异反应的抗原;改进了组织基质的柔韧性、悬垂性和伤口曲面整合性能;制备的动物真皮基质同人体皮肤相近,不会引起组织基质中胶原蛋白和其他蛋白质交联、降解或变性,脱细胞的组织真皮保有天然真皮组织基质的生物完整性,可用于病变和缺省组织的修复修补。
申请人:北京瑞健高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102206 北京市昌平区科技园区生命园路29号1幢316-3室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万慧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仿生材料新时代
仿生材料新时代
达寒
【期刊名称】《《科学之友:A版》》
【年(卷),期】1997(000)007
【摘要】甲壳虫能将糖及蛋白质转化为质轻而坚硬的外壳;蜘蛛吐出的水溶蛋白质能变成不可溶的丝,且丝的强度竟比防弹背心材料的强度还要坚韧;鲍鱼可将海水中的碳化钙结晶转化成强度2倍于高级陶瓷的贝壳。
此外,自然界中还有许许多多具有神奇功能的普通生物,例如。
【总页数】1页(P7)
【作者】达寒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39
【相关文献】
1.仿生学与天然蜘蛛丝仿生材料 [J], 刘全勇;江雷
2.仿生层状碳纳米材料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J], 陈仕鹏; 王晓军
3.仿生层状碳纳米材料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分析 [J], 李树坤
4.仿生层状碳纳米材料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分析 [J], 李树坤
5.高分子材料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探索——评《生物医用仿生高分子材料》 [J], 李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用冷冻干燥原位构筑仿生型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多孔支架材料
利用冷冻干燥原位构筑仿生型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多孔支架材料陈景帝;王迎军;陈晓峰;尹诗衡【期刊名称】《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年(卷),期】2009(38)A03【摘要】在目前仿生制备骨缺损修复材料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冷冻干燥技术结合原位复合方法在成分仿生的基础上进行结构仿生制备骨缺损修复材料。
充分利用壳聚糖的溶解、沉析和羟基磷灰石形成特性,在室温下实现了纳米羟基磷灰石在多孔支架中的纳米分散。
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冷冻干燥原位构筑的多孔支架材料拥有很好的相互贯穿多孔连通结构,孔径分布为100~136μm,孔隙率达到96.1%。
此外,原位形成的纳米羟基磷灰石(95nm)对于多孔支架还起到了纳米增强作用,支架表现出良好的力学性能,可以根据不同缺损形状实现随意赋行。
体外生物活性测试表明,该支架材料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是一种优越的潜在骨缺损修复支架材料。
【总页数】3页(P271-273)【关键词】冷冻干燥;原位复合;多孔支架【作者】陈景帝;王迎军;陈晓峰;尹诗衡【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08【相关文献】1.Fe3 O4-壳聚糖-胶原-纳米羟基磷灰石原位复合r支架的仿生制备及表征 [J], 范田堂;陈景帝;刘小翠;赵耀;张其清2.MMT法评价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支架材料的细胞毒性 [J], 陆钰;徐培;甘朝兵;王鑫;赵玫;吴海珍3.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支架材料复合成骨细胞的异位成骨研究 [J], 陆钰;王鑫;甘朝兵;赵玫;储岚岚;康林;吴海珍4.有机相对魔芋葡甘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多孔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 [J], 雷云;黄洁;颜廷亭;李真;陈庆华5.仿生支架材料骨形态发生蛋白7多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的制备及其细胞相容性 [J], 酆波;胡冬煦;张阳德;武宇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齐哈尔大学综合实践课程论文题目仿生材料研究进展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班级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无机112班学生姓名王一安刘志刚指导教师李晓生成绩2014年 5月9 日仿生材料学研究进展摘要:仿生材料学以阐明生物体材料结构与形成过程为目标,用生物材料的观点来思考人工材料,从生物功能的角度来考虑材料的设计与制作。
仿生材料的当前研究热点包括贝壳仿生材料、蜘蛛丝仿生材料、骨骼仿生材料、纳米仿生材料等,它们具有各自特殊的微结构特征、组装方式及生物力学特性。
仿生材料正向着复合化、智能化、能动化、环境化的趋势发展,给材料的制备及应用带来革命性进步。
关键词:表面仿生超疏水材料、聚乙烯三元复合仿生材料、植物叶片仿生伪装材料、仿生层状结构壳聚糖医用材料Abstract:The“biomimeticmaterialsscience”formedbytheintersectionofmaterialscien ceandlifesciencehasgreat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Biomimeticmaterialsscie ncetakesmaterialstructureandformationastarget,considersartificialmaterialattheviewof bio2material,exploresthedesignandmanufactureofmaterialfromtheangleofbiologicalfu nction.Atpresent,thehotresearchesonbiomimeticmaterialsscienceincludeshellbiomime ticmaterial,spidersilkbiomimeticmaterial,bonebiomimeticmaterial,andnano2biomimet icmaterial,etc.whichhavetheirownspecialmicro2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formationstyl e,andbio2mechanicalproperties.Biomimeticmaterialsaredevelopingtowardscompound ,intellectual,active,andenvironmentaltendency,willbringrevolutionaryimprovementfor manufactureandapplicationofmaterial,andwillchangegreatlythestatusofhumansociety.Keywords:Bionics,Materialsscience,Review1.前言仿生材料学以阐明生物体材料结构与形成过程为目标,用生物材料的观点来思考人工材料,从生物功能的角度来考虑材料的设计与制作。
仿生材料的当前研究热点包括贝壳仿生材料、蜘蛛丝仿生材料、骨骼仿生材料、纳米仿生材料等,它们具有各自特殊的微结构特征、组装方式及生物力学特性。
仿生材料正向着复合化、智能化、能动化、环境化的趋势发展,给材料的制备及应用带来革命性进步。
2.仿生材料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许多动物与植物,它们都属于生物的范畴。
在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由理想的无机或有机材料通过组合而形成.动植物为了铸造自己身体所用的材料在有机系列里有纤维素、木质素、甲壳质、蛋白质和核酸等等,其构造非常复杂。
许多生物体的某些构成材料是我们完全不知道的,这些材料大多数是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形成,并能发挥出特有的性能。
当人们对这些生物现象有了充分的理解之后,把它们应用于材料科学技术方面,就是仿生材料.2.1表面仿生超疏水材料自然界中的超疏水现象近年来,基于仿生科学而进行的各种新型材料的开发和研究正在各个领域广泛开展,人们对于超疏水表面的研究就是受到荷叶“出淤泥而不染”这种现象的启发而不断发展起来的。
固体表面的润湿性可以用表面和水的接触角来衡量,通常将接触角小于900的固体表面称为亲水表面,接触角大于900的表面称为疏水表面,而将接触角大于150。
的表面称为超疏水表面llI。
自然界中,水滴在荷叶表面上可以自由滚动,当水滴滚动时可以将附着在表面上的灰尘等污染物带走,从而使表面保持清洁。
因此,超疏水表面又被称为自清洁表面。
20世纪90年代,德国波恩大学的植物学家Wilhelm Barthlott针对荷叶表面不沾水这一特殊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发现了荷叶的疏水性与自我洁净的关系,创建了“荷叶效应”(Lotus effect)--i百-Jt21。
此后,超疏水表面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并且逐渐成为仿生纳米材料技术中的热点之一。
这种表面在国防、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许多领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前景。
例如,将其应用在高降雪地区的室外天线上,可以防止积雪,以保证信号畅通13J:用于石油管道中,可以防止石油对管道壁粘附;作为汽车、飞机、航空器等的挡风玻璃,不仅可以减少空气中灰尘等污染物的污染,还能够使其在高湿度环境或雨天保持干燥:用于水中运输工具或水下核潜艇上,可以减少水的阻力,提高行驶速度;用于微流体装置中,可以实现对流体的低阻力、无漏损传送;也可以用它来修饰纺织品,做防水和防污的服装等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精密的检测手段不断涌现出来,人们发现荷叶表面微米结构的乳突上还存在着纳米结构,正是这种微纳米相间的阶层结构和表面蜡状物质的共同作用才使荷叶的表面具有了超疏水的特性。
荷叶表面上这种超疏水性的形成原理,为人们构筑人工超疏水表面提供了指导作用。
固体表面的润湿性是由固体表面的化学组成和微观几何结构所共同决定的。
制备超疏水表面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使材料表面具有微细的粗糙结构;另一方面是用低表面能物质修饰材料表面。
仅通过在光滑表面上修饰低表面能物质,通常只能使接触角增加到1 190110。
因此,构建合适的表面粗糙结构是制备超疏水表面的关键。
目前,制备超疏水固体表面粗糙结构的方法很多,如机械加工法、物理或化学气相沉积法、电化学方法、溶胶一凝胶法、模板法、激光或等离子体刻蚀法等。
然而,现有的这些方法还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缺点和局限性,或是所用的原料特殊,或是操作过程难以控制,或是加工设备昂贵,或不能大面积生产等等。
所以通过比较简便易行的方法来实现表面的超疏水性就成了当前制备超疏水表面技术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自然界中的生物体通过进化已经完成了智能操纵的所有过程。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体的诸多特性已经达到近乎完美的程度。
向自然学习,寻找其中规律性的东西不失为科学研究的一条捷径。
在自然界中,许多动植物的表面都具有超疏水的性质,如荷叶、水稻叶等表面的拒水自清洁性,蝉翼透明轻薄且具有超疏水的性质,水黾在水中快速滑行而不被润湿的特性等。
人们通过研究这些天然的表面来分析它们具有这些特性的奥秘,进而也为我们利用这种表面性质形成的原理米指导实践、制备人_[超疏水表面提供丁依据和努力的方向。
这也足仿生学在现实生活中晶直接的应用之一。
植物叶表面的自清洁性质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荷叶。
德国生物学家Barlhlott Neihuis[21通过对近300种植物叶表面进行研究,认为这种自清洁的特征是由粗糙表面上微米结构的乳突以及表面疏水的蜡状物质存在共同引起的。
2002年报道丁一个新的发现”J,认为荷叶表面微米结构的乳突上还存在着纳米结构,这种微米与纳米相苻合的阶层结构足引起超疏水表面的根本原因,而且,水在这种疏水表面上其有较大的接触角及较小的滚动角,一种荷叶表面犬面积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照片,从嘲中可以看出,荷叶表面由许多乳突构成,乳突的平均直径为5--99rn。
水在该表面的接触角和滚动角分别为161 I吐2 70和2。
单个乳突高倍放大的酷咖照片,每个乳突是由平均直径为124 3nm±3 2nm的纳米站构分支组成。
另外.在荷时乳采之间的表面同样发现纳米结构,它可以肯效地阻止荷叶的卜一层被润湿。
在这些微小的凹凸之间.储存着大量的空气。
这样,当水滴落到茼上时,由于空气层、乳尖和蜡质层的共同托持作用,使得水滴不能渗透,因而能自由滚动。
2.2金属基超疏水表面的研究现状金属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在国民经济生产中有广泛应用,但由于具有较高的表面自由能,显示为亲水性,在潮湿空气中腐蚀现象严重,并且不具备自清洁性能。
因此也限制了金属的进一步应用。
将超疏水表面技术应用于金属材料,可以起到自清洁、抑制表面腐蚀和表面氧化、降低摩擦系数以及增强抗霜冻性能的效果,因此,制备金属基超疏水表面材料,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经济意义。
目前金属基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三种,位错刻蚀法、表面氧化法、直接成膜法和电化学沉积法。
下面主要介绍下这四种方法。
根据固体物理学的理论,在实际晶体内部,总是大量存在着一种线型的缺陷——位错。
当位错线与晶体表面相交时,交点附近的点阵因位错的存在而发生畸变,同时,位错线附近又有利于杂质原子的聚集。
如果以适当的刻蚀剂浸蚀金属的表面,就有可能使晶体表面的位错露头处因为能量较高而优先溶解。
位错刻蚀法正是基于这一概念发展起来的。
目前这一方法主要应用于钢、铝及铝合金、铜这几类常用金属。
常见的刻蚀剂有各种浓度的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与氨水的混合溶液、各种磷化液、Beck 试剂、Livingston试剂等。
国内外利用位错刻蚀法制备金属基超疏水表面的研究小组主要有沈自求研究小组、Wang研究小组、Guo研究小组、Yolande Berta研究小组、陈庆民研究小组等。
Shen掣52J采用化学刻蚀的方法在金属铝、铜以及锌的表面上构筑了粗糙的结构,进一步使用氟硅烷对表面进行修饰后,得到超疏水表面,水滴与表面的接触角达1500以上:Wang 研究小组采用Beck试剂对铝进行刻蚀,然后再用低表面能物质进行修饰,制得了疏水性能良好的表面。
Guo纠“l将铝合金浸入到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刻蚀一段时间后,再在表面上修饰低表面能材料,从而得到了与水滴接触角高达1610的稳定的超疏水表面。
采用适当的氧化剂即可将金属表面氧化,得到形状规则的氧化膜,多为类花状、棒状。
形成氧化膜的机理因氧化剂和金属类型的不同而不同,而微观结构与氧化剂的类型、浓度、反应时间、温度等因素有关。
目前这一方法主要应用于铜及铜合金、钛、锌等。
根据各金属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氧化剂。
钱柏太等采用含有过硫酸钾和氢氧化钾的水溶液处理金属铜表面,再经空气中加热后,在铜表面上得到了一层具有花朵状结构的CuO膜,接触角达约158。
:wu纠采用双氧水处理金属钛,在表面产生Ti02多孑L膜和纳米棒阵列;Han等‘561用甲酰胺溶液处理金属锌,可在表面产生znO纳米管和纳米棒阵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