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本-语文-高二-高中语文古文翻译 项脊轩志素材

合集下载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项脊轩志原文及翻译赏析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项脊轩志原文及翻译赏析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项脊轩志原文及翻译赏析一、项脊轩志原文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堦寂寂一作:阶寂寂)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志》全文逐字详解翻译

《项脊轩志》全文逐字详解翻译
段落大意:第一段介绍了项脊轩的由来和修缮情况,第二段描述了项脊轩的内部结构和陈设,第三段描述了作者在项脊轩中的生活经历和感受,第四段总结了全文,表达了作者对项脊轩的怀念和感慨。
重点词语和短语解释
重点词语:项脊轩、志、全文、逐字、详解、翻译
短语解释: * 项脊轩:书房名 * 志:记事 * 全文:全部文字 * 逐字:每个字 * 详解:详细解释 * 翻译: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04
引用文献列表
书籍:《项脊轩志》
网站:项脊轩志全文在线阅读
期刊:项脊轩志研究
文献:项脊轩志逐字详解翻译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意义:通过对项脊轩志全文的逐字详解翻译,为中文语言和文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
正文详解
章节副标题
02
文章结构和段落大意
文章结构: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头,介绍项脊轩的由来和修缮情况;第二部分为主体,描述项脊轩的内部结构和陈设;第三部分为结尾,总结全文,表达作者对项脊轩的怀念和感慨。
结构严谨: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思想深刻:文章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对现代读者的启示和感悟
添加标题
珍惜家庭和亲情:项脊轩志讲述了作者对家庭和亲情的怀念,对现代人来说,无论工作多忙,都应该抽出时间陪伴家人,珍惜亲情。
添加标题
感悟人生意义:项脊轩志中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让现代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逐句翻译和解析
翻译:将原文中的每个句子进行准确的中文翻译。
解析:对原文中的每个句子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解析,包括词语含义、语法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
结语

高中语文复习课件-《项脊轩志》全文逐字详解翻译

高中语文复习课件-《项脊轩志》全文逐字详解翻译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一天, 祖母来看望我,说:“我的孩子,好长 时间没看到你的影子。怎么一整天默默 地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呢?”等到离 去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 自语地说:“我家的人读书长期以来没 有取得成效,这孩子的成功,就可以等 待了呀!”不一会儿,又拿了一个象笏 到轩里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 宣德年间拿它去朝见皇帝用的,日后你 应当用到它!”回忆旧日的这些事,好 像在昨天刚发生,真令人长声悲号不能 控制自己啊!
栏楯(shǔn) 修葺( qì) 异爨( cuàn) 汝姊( zǐ) 长号( háo) 婢( bì)女 呱呱( gū) 象笏( hù)
第一段: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只有一丈 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是一间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 灰尘与泥土(常从屋顶上)渗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 雨水往下倾注;每次移动桌子,环视没有可以安置的地方。 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了 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给它加以修补,使它不再 从上面漏雨。在屋前新开四扇窗户,围着庭院筑起围墙, 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照,屋子里才明亮起 来。在庭院我又混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 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 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端 坐着,自然界的各种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却 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 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摇动,优美舒缓,美 丽可爱。
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 房,人们到厨房去,必须从轩前 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 间长了,能凭着外面人们走路的 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 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 是有神保护的缘故吧。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注释、译文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注释、译文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注释、译文【原文】《项脊轩志》明·归有光项脊轩①,旧②南阁子③也。

室仅方丈④,可容⑤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⑥,雨泽⑦下注⑧;每移案⑨,顾视⑩无可置(11)者。

又北向(12),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13)。

余稍为修葺(14),使不上漏(15)。

前(16)辟(17)四窗,垣墙周庭(18),以(19)当(20)南日,日影(21)反照,室始(22)洞然(23)。

又杂(24)植兰桂竹木于庭(25),旧时栏楯(26),亦遂增胜(27)。

借(28)书满架,偃仰(29)啸歌(30),冥然(31)兀坐(32),万籁(33)有声;而庭阶寂寂(34),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35)。

三五之夜(36),明月半墙,桂影斑驳(37),风移影动,珊珊(38)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39)喜,亦多可悲。

先是(40),庭中通(41)南北为一(42)。

迨(43)诸父(44)异爨(45),内外多置(46)小门,墙往往(47)而是(48)。

东犬西(49) 吠(50),客逾(51)庖(52)而宴(53),鸡栖(54)于厅。

庭中始为(55)篱,已(56)为墙,凡(57)再(58)变矣。

家有老妪(59),尝(60)居于此。

妪,先大母(61)婢(62)也,乳二世(63),先妣(64)抚(65)之甚厚(66)。

室西连于中闺(67),先妣尝一至(68)。

妪每(69)谓余曰:“某所(70),而(71)母立于兹(72)。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73),呱呱(74)而泣;娘以指叩(75)门扉(76)曰:‘儿寒乎?欲食乎?’ 吾从板(77)外相(78)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79)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80)曰:“吾儿,久不见若(81)影,何竟日(82)默默(83)在此,大类(84)女郎也?” 比去(85),以手阖(86)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87),儿之(88)成,则(89)可待(90)乎!”顷之(91),持(92)一象笏(93)至,曰:“此吾祖太常公(94)宣德间执此以朝(95),他日(96)汝当(97) 用之(98)!”瞻顾(99)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100)不自禁。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翻译和古诗词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翻译和古诗词
2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王维·竹里馆)
2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别董大)
2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2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赠汪伦)
28.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65.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66.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67.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68.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宋·林升·题临安邸)
6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9.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20.观刈麦 白居易
具体名句: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2.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8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北宋·苏轼·江城子)
86.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自在最高层。(北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87.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北宋·晏殊·浣溪沙)
88.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北宋·范仲淹·渔家傲)
8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五代·李煜·相见欢)
118.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醉翁亭记》欧阳修)
119.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周敦颐)

高中语文古文翻译大全项脊轩志素材

高中语文古文翻译大全项脊轩志素材

项脊轩志《震川文集》作者:归有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

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

由于是一间百年老屋,灰尘和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

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可安置的地方。

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

我稍微加以修补,使屋顶不再漏雨。

室前就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来。

(在庭前)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旧时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

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

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月光下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煞是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

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被编入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

原文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yù),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高二语文古文重点翻译

高二语文古文重点翻译

陈情表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译文: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离开了我不幸去世了。

经过了四年,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原想守节的志向。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译文: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

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3、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译文: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

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服待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

4、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译文: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见准许。

我是进退维谷,处境十分狼狈。

5、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译文: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6、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译文: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7、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译文:但是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

8、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译文: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

9、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卒保馀年。

译文: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也许祖母刘氏能够因此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

10、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译文: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向您禀告。

《项脊轩志》原文翻译对照 精美图文

《项脊轩志》原文翻译对照  精美图文

项充之的文学情怀
项脊轩红叶落尽时,作《秋夜 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春回 大地,写下《宿府怀古》。
项充之的哲学思考
富有哲理意味的《岁晏行》、 《山行》等诗篇早已被广为传 诵。
翻译对照
原文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 如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汉语翻译 太阳从江上升起,晨光照耀红 花似火。 江水在春天变得绿得 像蓝。
白天逐渐落下山,黄河源端水 流注入大海。
英文翻译
The rising sun shines upon the river, making the red flowers blaze like fire. The water in the river turns green and blue in the spring.
《项脊轩志》原文翻译对照 精 美图文
《项脊轩志》(The Record of the Pavilion of the Xiang-ji Studio)是唐代文学家 萧至忠所作,描写了项充之的故事。了解这部文化瑰宝的历史和背景,以及 主要故事线索。
原文标题解读
项脊轩
项充之的居所,又叫“蒲溪草堂”,座落于长安城 南蒲口,总面积不到70平方米,被誉为中国古代 邓拾 遗评之为“浮淀多年,枯已复含 苞,水清无波,影入浅塘”。
结论
《项脊轩志》以诙谐的语言、简洁的风格、功力深厚的诗词艺术让读者领略 到了唐代文化的幽默风趣和哲学深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珍品。
原文
指《项脊轩志》这本书中收录的项充之的自述故 事。

古代文献中记录和记载事物的书籍,质量高的志 书往往包罗万象,流传极广,具有极高的历史价 值。
解读
原书是项充之自述故事, 讲述了他关于文学、 自然、哲学、人生等方方面面的感悟。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

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被编入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

原文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yù),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项脊轩志课文翻译

项脊轩志课文翻译

项脊轩志课文翻译原文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yú)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yù),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上教版高一第二学期第16课无此段文字)(下文作者写了这篇志多年以后补写的)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

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被编入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

原文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yù),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高二语文项脊轩志

高二语文项脊轩志
《礼记》有“毋啮骨”之诫,大概包括啃骨头的举动在内。糖醋排骨的肉与骨是比较容易脱离的,大块的骨头上所联带着的肉若是用牙齿咬断下来,那龇牙咧嘴的样子便觉不大雅观。所以“割不正 不食”“席不正不食”都是对于在桌面上进膳的人而言,啮骨应该是桌底下另外一种动物所做的事。不要以为我们一部分人把排骨吐得劈拍响便断定我们的吃相不佳。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世界上至 今还有不少地方是用手抓食的。听说他们是用右手取食,左手则专供做另一种肮脏的事,不可混用,可见也还注重清洁。我不知道象咖喱鸡饭一类粘糊糊儿的东西如何用手指往嘴里送。用手取食,原是 古已有之的老法。罗马皇帝尼禄大宴群臣,他从一只硕大无比的烤鹅身上扯下一条大腿,手举着鼓槌,歪着脖子啃而食之,那副贪婪无厌的饕餮相我们可于想象中得之。罗马的光荣不过尔尔,等而下之 不必论了。欧洲中古时代,餐桌上的刀叉是奢侈品,从十一世纪到十五世纪不曾被普遍使用,有些人自备刀叉随身携带,这种作风一直延至十八世纪还偶尔可见,据说在酷嗜通心粉的国度里,市尘道旁 随处都有贩卖通心粉(与不通心粉)的摊子,食客都是伸出右手象是五股钢叉一般把粉条一卷就送到口里,干净利落。
稀啦雨,小文自娱且愿人人都活成想要的模样,至简至真兼至爱这世界。盛大棋牌游戏大厅
一位外国朋友告诉我,他旅游西南某地的时候,偶于餐馆进食,忽闻壁板砰砰作响,其声清脆,密集如联珠炮,向人打听才知道是邻座食客正在大啖其糖醋排骨。这一道菜是这餐馆的拿手菜,顾客 欣赏这个美味之余,顺嘴把骨头往旁边喷吐,你也吐,我也吐,所以把壁板打得叮叮响。不但顾客为之快意,店主人听了也觉得脸上光彩,认为这是大家为他捧场。这位外国朋友问我这是不是国内各地 普遍的风俗,我告诉他我走过十几省还不曾遇见过这样的场面,而且当场若无壁板设备,或是顾客嘴部筋肉不够发达,此种盛况即不易发生。可是我心中暗想,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这样的事恐怕亦不 无发生的可能。

高中语文(苏教版)文言文 《项脊轩志》翻译

高中语文(苏教版)文言文 《项脊轩志》翻译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

轩:小室。

旧:旧日的,原来的。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屋里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

方丈:一丈见方。

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积聚的流水一直往下流淌;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

渗,透过。

下,往下。

案:几案,桌子。

顾,环视也。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屋子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太阳过了中午就已经昏暗。

昏,昏暗。

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

修葺:修缮、修理,修补。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

辟:开。

垣,在这里名词作动词,指砌矮墙。

垣墙:砌上围墙。

周:周围。

当:抵挡洞然:明亮的样子。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我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我或俯或仰大声吟诵诗文,有时又静默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

偃仰:偃,伏下。

仰,仰起。

偃仰,安居。

啸歌:长啸或吟唱。

这里指吟咏诗文,显示豪放自若。

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冥:深入的(思索),兀:茫然无知的样子。

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响。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

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亮半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三五:农历每月十五。

珊珊:衣裾玉佩的声音,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

苏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项脊轩志》知识积累 苏教版必修5

苏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项脊轩志》知识积累 苏教版必修5

《项脊轩志》知识积累1.基础字词开辟.(pì)长号.(háo) 上朝.(cháo) 修葺.(qì) 冥.然(míng) 斑.驳(bān) 枇杷.(pá)栏楯(shǔn) 珊珊(shān) 垣.墙(yuán)异爨.(cuàn)阖.门(hé)扃牖..(jiōngyǒu)2.通假字⑴某所,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的)3.古今异义⑴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方丈: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院的住持⑵墙往往..而是往往:古义:到处;今义:每每,常常⑶或凭几学书学书:古义:学习写字;今义:学习读书4.一词多义先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先前,以前)先妣抚之甚厚(去世的)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在)于室西连于中闺(介词,和)其制稍异于前(介词,比)为轩东故尝为厨(做过)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而庭阶寂寂(连词,表并列,可不译而而母立于兹(代词,你,你的)往往而是(连词,相当于“地”,也可不译)大母过余(动词,看望)过日过午已昏(动词,偏过)从轩前过(动词,经过)当他日汝当用之(应当,应该)以当南日(挡住)后五年,吾妻来归(动词,女子出嫁)归一年来归,妻跪间其故(动词,回来)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动词,归附)比去,以手闺门(动词,离开)去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动词,距离)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动词,除掉,去掉)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动词,安放)置内外多置小门(动词,设置)沛公则置车骑(动词,放弃,丢下)儿之成,则可待乎(取消句子独重性)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助词,放在时间词后凑足音节,不译)三五之夜(结构助词,的)5.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作动词⑴乳.二世(用乳汁喂养)⑵垣墙.周庭(砌墙)⑶执此以朝.(上朝)⑷客逾庖而宴.(吃饭)(二)名词作状语⑴雨泽下.注(向下)⑵使不上.漏(从上面)⑶前.辟四窗(从前面)⑷东犬西.吠(向西)⑸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亲手)⑹内外..多置小门(在里面,在外面)6.文言句式⑴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⑵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句)⑷其制稍异于前(状语后置句)⑸得不焚(被动句)⑹家有老妪,尝居于此(状语后置句)⑺室西连于中闺(状语后置句)7.作家作品⑴归有光(1506—1571),宇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人。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

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被编入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

原文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yù),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脊轩志《震川文集》作者:归有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

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

由于是一间百年老屋,灰尘和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

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可安置的地方。

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

我稍微加以修补,使屋顶不再漏雨。

室前就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来。

(在庭前)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旧时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

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

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月光下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煞是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喜悦的感受多,悲怆的感受也多。

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

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院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是。

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

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开,变动过好几次了。

家里有一个老妈妈,曾经在这里住过。

这位老妈妈,是伺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

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

老妈妈时常对我说:“这地方,是你母亲曾经站过的。

”老妈妈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我从门外一一向你母亲回答。

”(老妈妈)话未说完,我(感动地)哭了,老妈妈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我从童年起就在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象个女孩子呀?”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读书人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有指望,就可以等待(他)了。

”不一会儿,拿了一个象牙做的手板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时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它!”回忆往日的这些事,好象昨天刚发生的,真叫人禁不住要大哭一场。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轩的东边以前曾做过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然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门住在里边,时间长了,能根据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

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我已经作了上面这篇志,又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到一些古往的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

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从那以后又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

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在闲暇无聊的时候,才派人又修理了南阁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

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家到轩中居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栽种的,今天已经是干直叶茂,象把打开的巨伞一样了。

【注释】轩:窗,引申为有窗的小室。

尘泥渗漉:渗,透过。

漉,漏下。

……雨泽下注:下,往下。

顾视:环看四周。

日过午已昏:昏,光线不明。

不能得日:得日,照到阳光。

垣墙周庭:周庭,把院子四周围住。

万籁有声:一切声音都能听到。

籁,孔穴。

凡再变矣:凡,总共。

再,两次。

相为应答:对她作出回答。

束发:15岁。

古人以15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盘到头顶上,谓之束发。

竟日:一天到晚。

竟,从头到尾。

长号不自禁:自己忍不住放声大哭。

禁,忍得住。

迨(dài)诸父异爨(cuàn):等到伯、叔们分了家。

迨,及、等到。

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

异爨,不同用一个灶头,意思是分了家。

逾庖而宴:越过厨房而去吃饭。

扃(jiōng)牖(yǒu):扃,关闭。

牖,窗户。

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

阖(hé):关闭。

殆:大概,表示揣测的语气。

瞻顾遗迹:回忆旧日事物。

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的意思。

【赏析】“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1)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

修葺前,项脊轩狭小、阴暗、破漏;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

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修葺后的项脊轩迷人可爱,令人留恋之处,不仅仅表现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情画意: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有人来了也不愿飞走;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而且是活的水墨画!——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之极。

(2)第三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

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通过老妪忆母,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余泣”);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看望自己,那真挚感人的情景,那谆谆的嘱咐,那沉甸甸的期望,更是让自己忍不住要大哭一场。

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场”,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

(3)第四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是写“悲”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望。

(4)第五、六段,是补写,通过补叙,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这一部分意在写悲,却先极力叙写当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日丧妻的悲哀。

最后,托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3.三世变迁——文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归家三代变迁的情况的?本文通过记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交织成篇,以生活中的一桩桩琐事,尽现了祖母、母亲、妻子三代人与作者的情谊,同时也反映了归家中三世变迁的沧桑。

这里,重点从归家家庭衰落的一些表象描写中加以分析。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反映归家家庭的败落。

归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

自从“诸父异爨”后,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四分五裂之状)。

先用篱笆相隔,后来更用一堵堵墙壁阻断往来(“始为篱,已为墙”)。

尤其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厅’非‘庭’也)”,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写祖母到项脊轩来,鼓励作者读书求仕,光宗耀祖这件事,同样可透析出归家家道衰落的状况。

归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宣德年间担任朝廷官员(太常寺卿),而如今,“吾家读书久不效”,儿辈们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闹得个钟鸣鼎食之家四分五裂,乌烟瘴气,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孙儿归有光的身上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