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本单元共安排了8个例题:例1(统一长度单位);例2、例3以及相关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4、例5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米,用米量);例6、例7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线段,量画线段);例8(估测、解决问题)。

1.统一长度单位。

在呈现测量情景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长度单位(1庹、1拃、一个脚长)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长度单位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一单位“拃”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一拃,但长度也因人而异,测量结果也会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统一长度单位很有必要;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让学生量一量一个田字格的宽度和图钉的长,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2)用厘米量。

注意指导学生具体量的方法: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从而领会测量时,尺的刻度“0”要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3.认识米,用米量。

(1)认识米。

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

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身高、黑板、教室门等建立米的长度概念。

4.认识线段。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时应注意用语的科学性。

不能将实物或实物的“边”等同于“线段。

”让学生体会到:线段是直的。

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时,要注意画法的指导:注意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5.解决问题。

利用长度单位的表象,引领学生以熟悉的长度为标准判断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优秀5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优秀5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优秀5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设计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基于这样的观点,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和创新,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使其感受成功的愉悦。

具体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情境引入,参与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本节课很自然地引入到乘法知识中来。

在观察主题图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根据提出的问题来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不要求学生列出算式。

通过一系列情境的观察,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想要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欲望。

2、发现问题,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

学生首先根据情境图提出不同的问题,分别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解决,列出一些加法算式。

通过观察加法算式,使学生体会到这些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可以用“几个几”的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能概括地认识到相同数相加问题的特征。

然后巧妙地提出“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从而沟通相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

最后在列出乘法算式,认识乘号,学习乘法算式写法和读法的基础上进行乘法与加法的对比,感受乘法的意义。

3、应用新知,自主练习,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是本节课的练习环节。

在这一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依照情境图提出一些常见的问题。

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自主选择,并用今天学习的乘法知识解决问题。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双基”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教学过程激趣引入星期天到了,小明和小朋友们都到游乐园来玩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他们都玩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46页主题图)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提问:通过观察你都知道了什么?2、提出问题:根据主题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准备怎样解答?设计意图:通过主题图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71页)-人教版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71页)-人教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202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202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202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第1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练习十1——2题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辩认角。

3、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教学难点:会辩认角教具、学具:实物展示台、三角尺、纸、活动角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你知道角吗?你能说一说吗?2、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角。

课件出示例1图,观察这些物体,指出那里是角。

二、动手操作,建立角的概念1、折角⑴你们能用这张纸折出角吗?⑵你们用手摸一摸角的这儿(顶点)有什么感觉?再摸一摸角的这两边,有什么感觉?学生摸一摸后,说一说感觉。

(尖尖的;直直的光滑……)⑶在学生折的角中选几个大小不同的角,贴在黑板上。

你能说出这几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吗?⑷:角是有大小的。

2、做活动角⑴如果给你一颗图钉,两条硬纸条,你能做出一个活动角吗?①学生试做②操作:听口令,变大变小。

3、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⑴抽象出角的图形课件:由活动角抽象成几何图形角。

教师演示,学生想象:用小圆点代替图钉,用两条直直的线代替硬纸条。

会是什么图形?⑵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你们想知道这个小圆点叫什么,两条线又叫什么吗?①看书第43页②反馈。

板书:顶点、边、边4、:这节我们认识了什么?三、课堂活动1、说一说生活中所见到的角。

全班交流2、课堂活动,第2题。

数一数,共有几个角?⑴小组活动⑵反馈。

全班交流3、练习十第1题⑴小组活动⑵反馈。

全班交流4、练习十第2题⑴小组活动⑵反馈。

全班交流四、课堂第2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44页例3、例4以及练习十3——5题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直角,感受直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说出三角尺上的直角,会判断直角。

3、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教学难点:会辩认角教具、学具:实物展示台、三角尺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角,指出那里是角。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牛牛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9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 1教学目标:1、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个部分的名称。

2、培养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3、让学生体会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认识除号,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能根据具体情况,列出除法算式,并且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复习旧知。

1、谈话。

秋高气爽,正是秋游的好时节,今天我们一起到梅花山公园去游玩,好吗?那我们去售票处买票吧。

今天我们来得可真巧,公园正在搞园庆活动呢,谁来读一读公告栏里的信息?(请学生读一读)你想免费乘坐观光缆车吗?那还等什么,我们赶快去答题吧!2、复习题。

(1)8块饼干,每4块放一盘,可以放( )盘。

(2)9只兔子,平均装在3只笼子里,每只笼子装( )只兔。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在桌面上摆学具。

)交流方法: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分法。

3、小结。

刚才我们用学具代替实物来分一分,可以每几个一份来分,也可以按平均分成几份来分一分,不管怎样分,每份分得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谈话: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乘观光缆车吧,看看我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二、结合平均分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出示例题主体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先请学生说说: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

再点击出示: 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要坐()辆。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同桌合作学习,全班交流。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精选10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精选10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探索活动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口算大赛6+30=60+8=40+3=50+7=3+90=20+5=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知识。

(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究1.课件展示教材第11页情境图。

(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地板书例1的问题。

2.学习例1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1)学生列出算式:35+2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的学生数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中的小棒和计数器分别试一试。

学生独立尝试。

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也就是37根。

生3:我是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算出来的。

……师:拨计数器的过程可以用一种形式展示出来,那就是竖式。

3.学习竖式。

师生拿出计数器,一边操作一边提问:算35+2时,先在十位上拨几个珠子,个位上拨几个珠子?加2时应在哪一位上拨几个珠子?师讲解竖式的写法:先写第一个加数35,再在35的下面左侧写上“+”,右侧写2、你们认为“2”应对着35的3还是5呢?(通过计数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不困难)最后在加数下面画上一根横线,表示等号。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优秀4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优秀4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优秀4篇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一教学内容:教材第98页例2及练习二十四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实践等活动,找出较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的组合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师:今天,喜羊羊要来考考你们,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挑战呀?(课件出示)师:喜羊羊手里拿了两张数字卡片23,这两张卡片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学生思考后指名回答)师:这是我们昨天学习的内容,有序的排列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组合。

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1.课件出示学生用数字卡片组成的两位数。

小组讨论:如果把每个两位数中两个数字卡片上的数字加起来,得到的和分别是多少?会有几种情况呢?学生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每个两位数中两个数字卡片上的数字加起来,得到的和都是5,只有一种情况。

教师小结:因为是求两张数字卡片的和,两个数字互相调换位置的和是不变的,所以得数只有一种结果,这种跟位置无关的方式叫“组合”。

2.密码箱的奥秘(学习例2)。

老村长给了喜羊羊一个密码箱,里面有很重要的东西,想不想知道里面藏的是什么?(课件出示例2)同桌合作。

在动手操作之前向学生提出要求:一个同学摆,一个同学记录,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学做得较好。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对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指导。

3.学生汇报方法和结果。

方法:列表的方法。

连线的方法。

结果:①12;②14;③16。

大家真棒,用不同的方法都得出了3种不同的结果,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学生小组讨论,说出自己喜欢的方法)4.比较排列和组合(1)让学生从5、7、9中任意选出2个,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初步建立1°角、30°角、60°角、120°角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先估后量,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基本方法,能灵活、正确地测量各种不同位置的角,并感知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会用量角器量角,会正确读出所量角的度数。

三、教学用具:电子白板、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课件,牙签。

四、教材分析:角的度量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和直角,并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了角是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课的知识,并为学生后续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

五、学生分析:学生对于角的大小有了初步的体验,并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且有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器,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用量角器来测量角几乎没有体验。

六、教学过程:课前一分钟:师:同学们,喜欢玩儿游戏吗?我们一起来玩儿一个打蚊子的游戏。

(链接到导入-大炮游戏)一次角度大了,二次角度小了,三次击中目标。

师:游戏中我调整了大炮的什么,最后击中了目标?(设计意图:本情境设计既能围绕知识关键点、重点展开,却又点到为止,彰显了情境设计直接为教学服务的目的,不仅明确了精确角度的重要,更产生了一种欲罢不能和急切学习的心理状态。

)(一)复习角的概念和各部分的名称1.提问:(1)怎样的图形叫做角?白板上画1个角。

2024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2篇

2024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2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页是爱岗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12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求相同加数和的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使学生真正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口算。

2×3=2×5=4×2=5×1=5×3=4×3=5×5=1×4=2.列式计算。

(1)3个4相加是多少?(2)5个2相加是多少?3.师:大家已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学会了计算相应的式子题和文字叙述题。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看谁能够应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4.教师板书课题:应用题新授1.出示例8(教师板书)同学们浇树,每个人浇4棵,3个人一共浇多少棵?2.分析解答例8(1)读题,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各是什么?用小圆片摆一摆,表示出题目中的意思。

学生可以答出:每个人浇4棵,有了3个人,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

(一个学生说,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板贴小圆片。

)(2)师:看图思考,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树应该怎么想?(学生回答:每个人浇4棵,也就是1个4棵,有3个人浇树,就是浇了3个4棵。

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也就是求3个4是多少。

)(3)问:要求3个4棵是多少,应该用什么方法解答?该怎样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4×3=12(棵)口答:一共浇了12棵。

3.进一步理解例8算式的意义。

师问:谁来说一说,算式中的。

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算式中的4表示每个人浇了4棵树,也就是一份是4,算式中的3表示有3个人再浇树,也就是有相同的3份,算式中的12表示3个人一共浇了12棵树,也就是3个4是12.)4.讲解例9(1)出示例9(教师板书例9)小明买了3个扣子,每个5角钱,一共用了多少钱?(2)师:读题,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贴:(3)师:看图思考,要求一共多少分应该怎样想?用什么方法解答?怎样列式?说说为什么?(分小组讨论)(4)汇报解答方法。

2024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人教版教案优秀7篇

2024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人教版教案优秀7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人教版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本页是细心的小编燕子给家人们分享的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人教版教案优秀7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教学内容教材第58~59页假日小队。

教学目的1、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假日里同学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小队活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出示书中58、59页图)(板书课题:假日小队)二、新授。

1、看图说一说在这个假日里同学们开展了哪些活动?(表演、拍照、浇树、收废电池等。

)2、从图中数一数唱歌的有多少人?伴奏的有多少人?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用加法算的问题吗?还能提出用减法算的问题吗?书中提出了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学生解答,集体交流时说说解题思路。

)提问: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节目是今天假日活动的第几个节目?在它后面还有几个节目?求一共有多少个节目该怎样算?为什么?(学生解答,集体交流时说说解题思路。

)3、老师手指照相处提问:这边的同学在干什么?你知道一卷胶卷有多少张吗,他们已经照了多少张?还有多少个小朋友没有照?剩下的胶卷够其余每人照一张吗,为什么?(学生解答,集体交瘪时说说解题思路。

)4、老师手指浇水处提问:这边的同学在干什么?他们俩一共要浇多少棵树?还有多少棵小树苗没有浇;求已经浇了多少棵,该怎样算?为什么?(学生解答,集体交流时说说解题思路。

)5、让我们再去看一看收废电池这一组的同学今天收获怎样?说说她们各收了多少节电池?根据这三个条件,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9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9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9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经历制作作息时间表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情景,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钟面说出经过的时间。

学习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发展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制作作息时间表,并根据表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准备:学校作息时间表,实物投影学生准备:学具钟,纸片教学方法:探讨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激趣,引入。

1、谈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每天起床、上课、放学、休息都有一定的时间。

时间就像生命一样,我们要爱惜它,科学合理地安排它。

2、投影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认识这张表吗?这是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

3、组织观察:你能从表上看出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集体交流:把你们看到的给全班同学说一说。

我们可以看出来,学生上学时间是8点20,过了8点20就迟到了。

老师引导谈话,引入新课:知道作息时间表的'用处吗?你想自己编一张作息时间表吗?(板书课题。

)二、制作时间表,探究简单的时间计算。

1、出示白纸片,安排制作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可制作在学校的作息时间表,也可以制作在家里的作息时间表。

请小组成员共同商量,讨论,分工合作,并用学具钟拨一拨。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活动。

2、体展示汇报:请每小组选代表把你们制作的作息时间表放在投影仪下,并说说你们组是怎么做的。

3、投影大家选出来的作息时间表,引导学生分析表里的内容:仔细看看这张表,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考考你们,如:上午10点同学们在干什么?第二节课什么时候下课?第一节课用了多少时间?……谁设计的最合理?4、鼓励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完成书上68页的说一说。

)三、练习巩固1、投影书第69页练一练第1题教师读题,给学生思考和动手寻找答案的时间,再请学生回答。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案通用6篇数学课件分析是重要的。

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场景美,生活美,感知量词的用法,激发学生了解、视察大自然,并尝试用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案,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百”与“千”,了解计数单位“万”,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计数单位体系,掌控个、十、百、千、万之间的联系与区分,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能用知道的计数单位数出数量在万之内的数。

2、了解百位和千位的意义,初步建立数位的基本概念,能知道不同数位上的书表示的含义,知道万之内的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会用万之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读写万之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

4、在现实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会对较多物体个数进行初步的估计判定和估计,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的运用的广泛性、现实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猜测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1、2、3。

教学难点:在数的进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结合数突破“翻坎数”。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卡片等。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P1主题图,P2-P2例1、例2、例3。

课堂活动1、2、3、4。

教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百”与“千”,了解计数单位“万”,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计数单位体系,掌控个、十、百、千、万之间的联系与区分,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

2、在现实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运用的广泛性、现实性。

3、让学生在数数的进程中,能充分的感遭到数数的快乐与成功。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知道和掌控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进程:一、复习旧知1、师谈话引入:我们已经知道10个一是十(边说边摆10个一根小棒,再出示一捆小棒。

)并板书:10个一是十。

2、请学生摆10捆小棒,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全册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长度单位一、单元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3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3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是一种新教材,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发展”为指导思想,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等学习方式和方法。

本教材特别适合小学二年级学生课本以及数学教师使用,其涉及范围包括数字、数值、几何、加、减、乘、除等基础知识及简单的逻辑思维及拓扑学,对于学生培养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有一定的帮助。

一、《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数学上册》共有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之间知识点、难度分布相对平衡,大致如下:第一单元:认识数字,掌握数值的表示方法及大小的比较。

第二单元:数的认识及计数,加减法的基本运算。

第三单元:平面图形认识及几何问题的讨论。

第四单元:数的扩展及加、减法的补充。

第五单元:时间及量的比较,乘法的应用。

第六单元:量的认识及围绕“周长”、“面积”的讨论。

学完以上知识后,学生的数学基础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为学习接下来的数学课程打好基础。

二、第一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出0~100之间的任意数字;(2)掌握数值的表示方法及大小的比较。

2. 教学重难点(1)0~100之间任意数字的读法;(2)大小的比较及数值的符号表示。

3. 教学过程3.1 学习一~十的阿拉伯数字表示法板书:0~10的阿拉伯数字让学生快速报出0~10的阿拉伯数字,老师读音,学生完成配对。

3.2 学习11~19的阿拉伯数字表示法板书:11~19的阿拉伯数字让学生快速报出11~19的阿拉伯数字,老师读音,学生完成配对。

3.3 学习20~100的阿拉伯数字表示法板书:20,30,40,50,60,70,80,90,100让学生快速报出20,30,40等的阿拉伯数字,老师读音,学生完成配对,最后让学生通过练习能够快速拼读出100以内任意数字。

3.4 比较大小及数值的符号表示老师通过比较数字大小的语言表述和数字符号表示,让学生理解比较数字的方法,运用“大于( > )”、“小于( < )”、“等于( = )”符号表示数字大小。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篇)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篇)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结合详细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识别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2.才能目的:借助识别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开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络。

教学重点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识别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借助识别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开展空间观念解决策略:合作探究前置作业根据主题图说出体育馆、商场、医院和邮局分别位于学校的什么方向。

教学内容: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老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老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学生口头答复后,老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二、总结老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

老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

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绘方向真是太费事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

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

老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老师总结。

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

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学生制作,老师巡视指导。

老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1.试一试(小组活动)(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老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

使用方向板时,老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比较长度”的学习,我对长度和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将直观地比较一些物体的长度。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教授一些测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cm和1m的长度概念,初步理解线段。

主要特点是: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体验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了解长度单位cm和m,并初步确定1cm和1cm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4、5、学生最初学习用刻度(限制为整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在确立长度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学生对线段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学会用刻度(限制为整厘米)绘制线段的长度。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第一类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教材P1,2,示例1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圆、正方形、三角形、回形针、铅笔、橡皮擦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老师想知道这本数学书有多宽。

你能帮老师想想可以使用什么方法吗?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介绍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有关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5篇

有关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5篇

有关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5篇有关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5篇我们将通过精心准备的教案,为大家呈现一场丰富、有趣的授课,并积极激发你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篇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混合运算题。

3、引导学生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创设小熊购物这个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帮助小熊计算买食品花了多少钱,引出混合运算的教学,其中包括乘加与乘减的运算。

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要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千万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出来。

另外,在计算过程中要让学生之间进行不同算法的交流,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辽源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学条件、师资条件比较先进,学生的素质相对来说也比较高。

特别是,我们班的学生经历了近两年的课改实验,由于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现在数学课上已形成了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提问、敢于创新的局面。

但由于学生年龄偏小,缺少生活经验,所以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课堂实录为了吸引学生学习,我将教材中虚拟的小熊购物情境设计为真实的买水果情境,课前布置学生去水果超市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

结合学生的调查,我在课上出示有代表性的水果及其价格,然后,师生间进行真实的购买。

通过买水果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而且还增长了实践经验。

教学中,我设计了猜一猜活动。

先出示购买水果所列的.混合算式,让学生根据该算式猜出是怎么买的水果。

让学生经历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混合运算知识的理解。

最后,我还设计了一道让学生设计春游购物预算方案的综合实践的课外延伸题,以加强学生应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篇)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并用刻度尺测量和绘制线段。

2、使学生加深对角和直角的认识,能正确区分角和直角。

过程与方法:在操作、观察等活动中对线、角、直角等图形有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会量、画线段。

难点:认识角和直角,会画角教法与学法:教法:谈话法学法:小组研讨法教学准备:学生尺、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宣布这节课的复习内容,并在黑板上写下:米和厘米,角度和直角的复习。

二、复习旧知1、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

①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a.学生比画。

B.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长1米?哪些物体大约长1厘米?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1米=( )厘米400厘米=( )米3米=( )厘米700厘米=( )米2、量、画线段。

①看教材第105页第10题,估计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

指名回答。

②动手量一量,验证你估计得对不对。

请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③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小组同学相互检查。

3、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①说一说教室里哪儿有角,哪些是直角,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②判断下面的图形,是角的画“√”,不是的画“X”。

( ) ( ) ( ) ( )③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怎样才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怎样画一个直角?用三角形的直角来画。

从直角的顶点开始,沿着直角的两条边画两条线,画一个直角。

4、完成教材第102页第6题。

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9题。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小组活动。

①小组合作开展学习活动。

②相互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怎样拼的?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多少个正方形?怎样判断锐角、钝角?。

③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完成书105页第11题。

四、总结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同学们又有什么心得收获没有?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册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长度单位一、单元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2)提出新问题: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

(板书:长度)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

例如:用手臂、手指、鞋长、步长等做工具来测量。

(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步长测教室长。

记下结果。

(3)学生同法操作,记下不同人测的结果。

(数与单位齐全)(4)思维导向: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测得的长度数据不一样?(5)揭示矛盾问题:每个人所用的测量工具和单位都不一样,故量出的长度也不同。

(6)思维导向:要想准确地量出这些东西的长度,应该怎么办?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1)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经常用到的工具是尺子。

尺子有很多种,课件简介。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

(2)这就是我们学生常用的尺子,叫直尺。

请你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3)学生观察后汇报,课件展示①: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尺子上有很多密密麻麻的线,叫刻度线。

长些的线都对应着一个数字,从0到20。

还有两个字“厘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

(补充板书:单位。

板书:厘米)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感受1厘米的长度。

(1)在直尺上找:①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

②交流得出: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③问: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1厘米吗?④提示思考后得出:直尺上从刻度1到刻度2、从刻度2到刻度3……都是1厘米。

⑤感受1厘米的长: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2)在生活中找1厘米: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下面找一找,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举例: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想一想:我们的作业本里哪种格子大约是1厘米宽?2、认识几厘米,感受几厘米的长度。

(1)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2)指导操作:用左手大拇指尖掐在直尺的0刻度线上,右手大拇指尖掐在2刻度线上。

(3)两指尖之间是几厘米长?0到3呢?(4)小结:(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

)(5)再操作:掐在4和7上,这之间是几厘米?掐在5和14上,这之间又是几厘米?(6)小结:(末端数减始端数的得数就是几厘米。

)(7)比划一下10厘米是多长?问:你的直尺是多少厘米长?3、用厘米量。

(1)课件展示②测量纸条长的方法:两对齐:直尺与长边对齐,不能斜着;0刻度线与纸条左端对齐。

看刻度: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2)学生实测物体的长,并随机点名回答,防止单位说错。

板书数量与单位,介绍长度表示方法:几厘米,几㎝。

①测量自己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同桌互换纸条测量,两人结果一致?②量一量你的新铅笔和用过的铅笔分别长多少厘米。

③量一量练习本的长边多长。

④量一量你的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几厘米。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1-2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和本领?(我们认识了厘米。

学会了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五、课堂作业:练习册六、板书设计:一、长度单位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直尺、软尺、卷尺、皮尺等)长度单位:厘米 cm1厘米 2厘米 3厘米 7厘米 10厘米 26厘米1cm 2cm 3cm 7cm 10cm 26cm课后反思: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卷尺、1米长的绳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问:你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学生操作:用直尺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

启发思考:长边不止20厘米长,该怎么量?(在20厘米处做记号,再接着量,最后加起来)交流测量的结果。

3、学生操作:用直尺量一量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并把结果告诉大家。

4、请一名小朋友用直尺量黑板的长,再请他用米尺量。

问:发现了什么?说明:前面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5、揭题: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

1、认识米尺,感受1米的长度。

(1)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①出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也可表示为1m。

②课件展示③:米尺放大图,感受米尺的结构。

米尺的一面上有厘米刻度线,对应的数字是从0到100,有100厘米,也就是1米。

米尺的另一面也有刻度线,这面是寸和尺为单位的,我们以后学,现在不管它。

③学生操作: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

仔细看一看,再闭眼想一想,1米有多长?④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或1米绳子比一比两臂张开长,看从左手指尖到右边哪里是1米。

⑤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或1米绳子比一比身高,看从脚底到胸前哪里是1米。

⑥学生操作:用1米绳子比一比,课桌面长边有1米长吗?⑦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感知几米的长度:①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②学生操作:点两人合作,用米尺,量出教室地面长和宽分别是几米。

(3)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再次展示米尺:米尺是1米长,上面有100厘米。

启发思考: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操作:用20厘米的直尺量一量1米绳子,看看绳子有多少厘米?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并引读:1米=100厘米)2、用米量。

(1)出示卷尺:这是卷尺。

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较长的距离。

(2)学生操作:让两个小朋友合作到展示台上量出几条长绳子的长度。

(3)小结: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一直量到物体的另一端。

尺子要放平放直。

这样才能量准确。

三、巩固练习:课本练习一的P8第3、4、5题。

3题:用新铅笔在米尺上比出。

4题:根据生活认识判断。

5题:用卷尺直接量出黑板长,把卷尺靠在黑板前,轮流读出别人的身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去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距离,还知道了1米=100厘米)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学会了用米和厘米量。

厘米适合表示较短的长度;米适合表示较长的长度。

五、拓展练习:比较长短,按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

1米 10厘米 40厘米 1厘米 1米35厘米 5厘米 28米六、课外活动: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学会了用米和厘米量。

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用直尺和1米绳子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

七、板书设计:认识米和用米量工具:米尺软尺卷尺标注:1米、2米、3米、6米、9米进率: 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1m=100cm 100cm=1m课后反思:第3课时认识线段教学目标:1、让学生观察、感知线段,认识线段的特征,并体验画线段的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的长,能用直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

教学难点:学会画制定长度的线段。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卷尺、1米长的绳子教学过程:直尺,细铁丝。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

1、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小明家到学校有4条路,走那条路最近?为什么?导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弯的、直的东西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2、认识线段。

(1)出示:直尺、直的吸管、弯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

问:你觉得这些东西哪些是直的?(2)小结:像这样直直的线,有两头的,我们就叫它线段。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3)教师在黑板上画几条线段后介绍:线段都是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