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第六编 辽西夏金元文学 第四章 元代前期杂剧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马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中册第六编辽西夏金元文学全套PPT课件-50109
二、党怀英与闲远冲淡的诗风
▪ 党怀英(1134—1211),字世杰,号竹溪;家境清寒,科举 之路也不顺利,至37岁才及第。先后做过地方县令、国史院 编修、翰林待制、翰林学士等职。
▪ 重山复峻岭,溪路宛盘盘。流水滑无声,暗泻溪石间。岸 草凄以碧,鲜葩耀红丹。高云映朝日,流景青林端。我行属 朱夏,欲愒不得闲。山中有佳人,风生松桂寒。 ▪ 滦溪经雨浪生花,晓碧翻光漾晓霞。川上风光无定态,尽 供新意与诗家。
▪ 金代文学在诗词方面取得可喜的成就。一则汉族士人如宇文虚中、 党怀英、赵秉文、吴激、蔡松年、元好问等经历丰富,才华横溢, 感触敏锐,有深厚的诗学、词学修养,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在 他们的影响下金代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4. 蒙古族、汉族等经济、文化的交汇与元代文学
▪ 至元十六年(1279)元朝完成全国的统一 ▪ 元朝统一后一度停止科举考试,加之统治者推行政策,汉族
3. 杂剧、南戏共通的叙事美学
▪ 杂剧与南戏,剧本体制有所不同,可是,其戏剧文本都往往 呈现出悲后有喜、喜中含悲、悲喜交乘的共通的叙事美学。 其中,悲剧的故事多以团圆结局,表现古人“善有善报”的 道德观念和“邪不胜正”的乐观态度;喜剧的故事多含有悲 剧意蕴,表现我国人民防患于未然的忧患意识与不怕蹉跌的 顽强意念。
▪ 晓来雨霁日苍凉,枕帏摇曳西风香。困眠未足正展转,儿童 来报今重阳。吟儿苍苍浑塞色,客怀衮衮皆吾乡。敛衾默坐 思往事,天涯三载空悲伤。正是幽人叹幽独,东邻携酒来茅 屋。怜予病窜伶仃愁,自言新酿秋泉曲。凌晨未盥三两卮, 旋酌连斟折栏菊。我本清癯酒户低,羁怀开拓何其速。
三、契丹女诗人萧观音
▪ 萧观音(1040—1075), 契丹族,平州(今河北卢龙) 人,枢密使萧惠之女,辽道 宗耶律弘基皇后。“姿容冠 绝。工诗,善谈论。自制歌 词,尤善琵琶。”
31第六编 辽西夏金元文学 第七章 元代后期杂剧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二、南方的杂剧创作
▪ 钟嗣成《录鬼簿》下卷著录了一批杂剧家,他们或者是由北 方南下的,或者是南方本土的。
▪ 活跃于杭州等地的杂剧作家,有的还是当时的官吏,如汪勉 之,是浙东帅府令史,与鲍天祐合作杂剧《曹娥泣江》。
▪ 与前期杂剧作家多以创作谋生不尽相同,后期杂剧作家有的 不一定是以杂剧创作谋生的,他们自有职业,只是出于爱好 而从事创作。
二、乔吉与《扬州梦》
▪ 《扬州梦》 是乔吉的重 要作品。
▪ 此剧虚构了 唐代诗人杜 牧与歌女张 好好的情缘 故事。
▪ 剧作家刻意将张好好写得十分美好,多次令杜牧可望而不可 即,使之魂牵梦萦,神魂颠倒。杜牧与张好好,在南昌,在 扬州,一次再一次的相遇,总是失之交臂,好事多磨;就剧 情而言,杜牧终于在京师和张好好结合在一起,算是有了 “结果”。可是,作品的全名是《杜牧诗酒扬州梦》,剧本 最后以杜牧的唱词“今日个两眼惺惺,唤的个一枕南柯梦初 醒”收束,依然没有摆脱“梦”的感觉,这是《扬州梦》的 命意所在。
▪ 著录杂剧《豫让吞炭》、《霍光鬼谏》、《敬德不服老》三 种
思考题:
▪ 1. 试分析《东堂老》杂剧的艺术特色。 ▪ 2. 如何理解元杂剧创作的衰落现象? ▪
第七章 元代后期杂 剧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北方杂剧的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第二节 元代后期的杂剧作家与作品
第一节 北方杂剧的南移
一、北方杂剧家的南下
▪ 元统一中国后,南北混一,江南的富庶、文明和秀丽风物, 对北方的文化文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 随着北方杂剧家的南下,南方地区的杂剧演出也逐渐显露出 兴盛的迹象。
四、元代后期其他杂剧作家及作品
▪ 宫天挺,大名(今属河 北)人。今存《七里滩》 《范张鸡黍》两种。
第六编元代文学
二、元杂剧的发展概况和形式特点
南北方戏剧圈:
(一)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 大部分地区,如东平、汴梁、真定、平阳等地。杰 出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纪君祥 等。剧作较多以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为 题材,艺术风格绚丽多彩,常给人以激昂、明快的 感受。
(二)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 建康、平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既 流行南戏,又演出北方传来的杂剧。
元朝民族等级表 等级 名称 第一等 蒙古人 第二等 色目人 第三等 汉 人
第四等 南 人
民族 蒙古族 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 丹、女真等族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 其他民族
二、文学概况
元曲 有元一代的文学代表。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
郭沫若《西厢艺术上之批判与其作品之性 格》:反抗精神,革命,无论如何,是一切 艺术之母!元代文学不仅限于戏曲,全是由 这位母亲产生出来的。这位母亲产生出来的 女孩儿,总要以《西厢》为最完美、最绝世 的了。《西厢》是超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 而且普遍的生命。《西厢》是有生命的人性 战胜了无生命的礼教底凯歌、纪念塔。
《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 (一)细腻的心理描写,浓郁的抒情意味。
1、善于通过景物描绘,以景寓情; 2、善于通过人物情态来揭示人物的心理感情; 3、让人物在情节发展中触处生愁,直抒胸臆。 (二)优美的戏剧语言。 善于熔铸古典诗词的丽词雅句,又善于吸收和 提炼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形成一种含蓄凝炼、 典雅优美而又生动活泼的独特语言风格。
元曲四大家:
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家各 有不同的提法,如周德清说“关、郑、白、 马”(《中原音韵》),何良骏说“马、郑、 关、白”(《四友斋丛书》),王骥德说 “王、关、马、白”(《曲律》),徐复祚 说“马、关、白、郑”(《曲论》)。但关、 白、马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的,有争 议者只是王与郑。
31第六编 辽西夏金元文学 第七章 元代后期杂剧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三、秦简夫与《东堂老》
▪ 《东堂老》是秦简夫的重要作品。 这是一部家庭伦理剧,演绎的是 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着意塑造 了东堂老李茂卿的形象,是他挽 救了一个浪子的人生。
▪ 这部《东堂老》杂剧正是以李茂 卿的正直无私的形象,反映出了 元代日益壮大的商人群体,张扬 了自身的人生价值和提高社会地 位的历史诉求。
一、北方杂剧家的南下
▪ 元统一中国后,南北混一,江南的富庶、文明和秀丽风物, 对北方的文化文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 随着北方杂剧家的南下,南方地区的杂剧演出也逐渐显露出 兴盛的迹象。
二、南方的杂剧创作
▪ 钟嗣成《录鬼簿》下卷著录了一批杂剧家,他们或者是由北 方南下的,或者是南方本土的。
▪ 活跃于杭州等地的杂剧作家,有的还是当时的官吏,如汪勉 之,是浙东帅府令史,与鲍天祐合作杂剧《曹娥泣江》。
▪ 《王粲登楼》是郑光祖的重要作 品。该剧以三国人物王粲为主人 公,以其传世的《登楼赋》为基 调。曲文雅致,婉转附物,意象 悲凉,不独寄托着剧作者以儒生 为吏,屈沉下僚的悲哀,也传达 出了当时众多失意文人的共有的 悲愤心情。所以,此剧能引起社 会广泛的共鸣,赢得剧评家的称 赏。
二、乔吉与《扬州梦》
第七章元代后期杂剧本章内容?第一节北方杂剧的南移?第二节元代后期的杂剧作家与作品第一节北方杂剧的南移一北方杂剧家的南下?元统一中国后南北混一江南的富庶文明和秀丽风物对北方的文化文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第七章 元代后期杂 剧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北方杂剧的南移 ▪ 第二节 元代后期的杂剧作家与作品
第一节 北方杂剧的南移
▪ 著录杂剧《豫让吞炭》、《霍光鬼谏》、《敬德不服老》三 种
思考题:
▪ 1. 试分析《东堂老》杂剧的艺术特。 ▪ 2. 如何理解元杂剧创作的衰落现象? ▪
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六编辽金元文学第一章辽金文学诸宫调:所谓诸宫调,就是流行于宋金元时期的一种讲唱文学。
它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用不同宫调的若干短套联成长篇,杂以叙述,讲唱一个长篇故事。
据传,其首创者是北宋末年的民间艺人孔三传。
《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部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元好问的诗歌创作有何特色?参考答案:元好问生长于金元易代之际,所以,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对金元之际的民族矛盾有较多的表现。
艺术上,元好问的诗既有南方诗人词藻华美的优点,又有北人风格刚劲的特色。
语言精炼准确,富有表现力。
虽有雕琢之功,但无斧凿之痕。
所以后世对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对元稹《莺莺传》有何发展?参考答案:董解元保留了《莺莺传》的大致情节,但在四个方面作了较大的改动:在思想上,改变了原作对张生始乱终弃行为的偏袒和对女性的偏见,突出了歌颂婚姻自由的主题,使作品有了本质的提高;在人物塑造上,不仅增添了不少人物,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主人公的性格,使之成为正面形象,而且个性更为鲜明。
例如张生,原来是一个玩弄女性的人物,董解元将他改编成一个有情有义、始终忠于爱情的正面人物。
又如崔莺莺,原来是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弱者,董解元将她写成了一个大胆追求爱情的坚强女性。
在情节安排上,增加了佛殿相逢、月下联吟、兵围普救寺、长亭送别、村店惊梦等情节,使故事更为曲折生动。
在艺术手法上,大量吸收古曲诗词的典雅词语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使作品更具诗意,同时,又吸收了大量的民间口语,使作品更生动活泼。
第二章元杂剧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的四位著名的杂剧作家,即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曲状元:马致远所作杂剧在当时的名气极大,有“曲状元”之称。
元杂剧在体制上有何特色?参考答案:元代的杂剧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
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第六编辽金元
第六遍辽金元文学(一)辽金文学6、金代文学分期(1)初期发展阶段,金开国后不久,“汉化”的程度就超过了辽。
占据金初诗坛的,几乎全是由宋入金的作家,这种“借才异代”的现象,不仅加快了女真民族的文明进程,也使金源文学的发展得以启动,是为金代文学的初期。
(2)中期繁荣阶段,金大定、明昌年间,金代文坛出现了“国朝文派”,金诗的发展进入了自具风格的时期。
(3)在民间则产生了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这是金代文学发展的一个繁荣阶段。
(4)后期衰落阶段,金朝南渡后至亡国,是金代文学发展的后期。
因国运衰败,时危势乱,诗人作品里多感慨悲壮之音,但诗学颇盛。
7、金代作家组成金初文坛的作家,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由辽入金的文臣,如韩昉、左企弓、虞仲文等,很少有作品流传;再就是由宋入金的文士,他们入金后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比较多。
清人庄仲方在《金文雅序》中说:“金初无文字也,自太祖得辽人韩昉而始言文;太宗入汴州,取经籍图书。
宋宇文虚中、张斛、蔡松年、高士谈辈先后归之,而文字煨兴,然犹借才异代也。
”这借才异代说,揭示出了金初文学的起因及其性质。
8、金代各期主要作家宇文虚中、吴激、蔡松年是金初诗坛的代表作家,他们都是由宋入金的士人。
(1)宇文虚中是金诗的奠基者,但他的诗中充满了眷恋故国的情绪。
他以深挚的笔调,抒写去国怀乡的哀愁和感慨,有一种前强烈的恋宋情结。
这几乎成了金初诗歌特有的感情基调。
(2)吴激的诗也以故国之思和故国之恋为基本主题,但主要以词名世。
其最受人推崇的作品《人月圆∙宴北人张侍御家有感》,虽多概括和化用唐人诗句而成,但裁剪点缀巧妙,写得自然流转,宛若天成。
(3)蔡松年也主要以词名世,与吴激齐名,并称“吴蔡体”。
名作《大江东去》,写寄怀林泉的归隐之情,词风清丽闲雅,无激愤语,但词中曲折透露出来的感情却十分复杂。
蔡圭、党怀英、王庭筠是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真正的金代作家,创作风格与由宋入金的文人不同,被元好问归为“国朝文派”。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宋元文学之五:元代杂剧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宋元文学之五:元代杂剧中国宋元文学之五:元代杂剧杂剧产生于金末元初的蒙古时期,是新兴的文学体裁。
城市经济的繁荣使杂剧获得了生长的有利条件,而戏曲本身的发展也为杂剧奠定了基础,北方地方戏院本和宋金诸宫调为杂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元杂剧是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其结构一般由四折组成," 折" 为音乐的单元,相当于今天的一幕,四折以外所加的场次为" 楔子"。
杂剧的剧本主要由曲词和宾白组成,曲词受诗词的影响,抒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渲染场景,有严格的韵律要求。
宾白包括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韵语组成。
杂剧中的角色分工细密主次鲜明。
杂剧每折一套曲子同属一个宫调,类似今天歌曲的曲调,如A 调、B 调。
从题材上看,元杂剧反映的生活面较以前的文学宽泛而深入,社会各阶层的人物都在此亮相,也更具有社会批判性,更多地代表了市民阶级的利益和审美情趣。
关汉卿为最伟大的杂剧作家。
白朴(1226- )是元前期著名杂剧作家,他带着家国之恨和对现实的不满情绪,拒绝出仕,把一生精力投入创作。
他的杂剧以历史传说和爱情故事为内容。
《梧桐雨》是他获得盛名的历史传说剧,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通过唐明皇的艺术形象概括了一代兴亡的变化。
唐明皇在太平时日贪图安逸,据子妃为己有,且" 目不识人" ,对败将安禄山委以重任。
安禄山起兵时,他正沉缅于歌舞之中,敌人袭来时,兵不满万,无力抵御,只得避兵幸蜀,终至马嵬坡兵变,杀死杨国忠,马践杨贵妃。
最后一折,唐明皇在雨滴梧桐叶上的阵阵雨声中惊醒了与杨贵妃重逢的美梦。
《梧桐雨》如同一部抒情诗,迷惘而悲凉,作者寄托了自己缅怀故国的情思,无限悲哀。
《墙头马上》也是白朴的佳作,塑造了一个大胆追求爱情、勇敢冲决封建礼教的妇女李千金的形象,具有浓厚的喜剧性。
马致远(1250-1324 年)著有杂剧16种。
他既经历过动乱的战争,也经历了元朝统治的相对稳定时期,作品带有前后期的痕迹。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辽金元文学-前期元杂剧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辽金元文学-前期元杂剧1、元杂剧在体制上有何特色?参考答案:元代的杂剧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
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
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
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
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
2、元杂剧的发展情况如何?各阶段的代表作家有哪些?参考答案: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1300年前后)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
前期的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后期的主要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
名词解释元杂剧元杂剧有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1.由“四折一楔子”构成;2.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3.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4.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1.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梧桐雨》体现白朴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表现患难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
它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的爱情。
2.“安史之乱”是整个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作者把李、杨故事放在这样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静上表现,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将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处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响。
辽金元文学归纳汇总
辽金元文学归纳汇总第一章:辽金文学1、耶律倍:现存仅一首遭猜忌而被迫离国时作《海上诗》。
辽代第一位文学艺术家是(2013.10单选):耶律倍辽代《海上诗》的作者是(2015.04单选):耶律倍2、懿德皇后萧观音:辽代懿德皇后萧观音的应制诗是(2012.10单选):《伏虎林》辽代寺公大师创作的契丹文长诗是(2013.01单选):《醉义歌》3、耶律楚材:“一代词臣”耶律楚材的诗作名篇是(2015.04单选):《西域河中十咏》由宋入金代表——宇文虚中、吴激、蔡松年4、吴激:吴激词的风格特色是(2013.01单选):清婉简述金代“国朝文派”重要作家的诗歌风格(2013.10简答):1.蔡松年,骨力较为苍劲,清切雄健。
2.党怀英,体物精细,寄兴高妙。
3.王庭筠,诗律精严生新,无险怪生涩之病在金代成长起来的“国朝文派”作家有(2014.04多选):A.蔡珪C.党怀英D.赵秉文5、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2015.04名解):1.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故事起源于唐传奇小说《莺莺传》2.作家是西厢记诸宫调元好问——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金代文学史上一代伟人元好问的论诗诗、伤乱诗,以及清雄顿挫的词作,标志金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和独特价值。
金元时期杰出诗人元好问的诗风特点是(2015.10):沉挚悲凉6、元好问:论诗绝句:《论诗三十首》——唐宋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组论诗绝句。
元好问伤乱诗的风格特色是(2013.10):沉挚悲凉元好问最感人的作品,是他在金亡后写的丧乱诗,字字血、声声泪。
第二章:元杂剧的兴盛和代表作家1、元杂剧: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四折就是四大套曲子,可选用不同的宫调。
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
元杂剧的角色“正末”是(2013.10):男主角2、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简述白朴杂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2013.01简答):①《梧桐雨》是白朴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剧,直接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②善于表现杨玉环患难后李隆基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③沉雄悲壮,创造悲凉的意境元杂剧《梧桐雨》取材于(2015.10单选):《长恨歌》简述《梧桐雨》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2007.10简答):1.由盛至衰的人世沧桑的悲剧。
元代文学第四章精讲
第三折,有这样一段对白: 尚书云:……你比无盐败坏风俗,做的
是男游九郡,女嫁三夫。 正旦云:我则是裴少俊一个。 尚书怒云:可不道“女慕贞洁,男效才
良”;“聘则为妻,奔则为妾”。你还不归 家去。 正旦云:这姻缘也是天赐的。
李千金说她只钟情于一人,说姻缘天赐,无非是 反驳裴尚书的污蔑,强调自己行为的合理和人格 的纯洁。在第四折,她拒绝裴家父子,拒绝一贯 梦寐以求的婚配,正是受损害者作出的抗争。她 对少俊并非没有感情,但为了维护尊严,她甚至 准备割舍。在戏里,作者让人们看到,渴望爱情 的李千金,所看重的又非仅仅是爱情。由于李千 金注重维护自己的理想和人格,因此,她敢于把 封建道德 和封建伦理,统统扔到脑后,理直气壮 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表现出坚毅倔强的个性。
典型意象的突出。
中心意象为“孤雁”的叫声,汉元帝夜间梦 见昭君而惊醒,又听到孤雁哀鸣,伤感不已。 孤雁之哀鸣,不仅成为烘托汉元帝感伤的典型 环境,而且也是汉元帝感伤之情的寄托物。 4、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黄粱梦》、《陈 抟高卧》。
原因:全真教的盛行;马致远崇尚隐逸; 马致远的文人情怀。(立功——归虽为大家闺秀,但却富有民间市井女 子特征。主动追求爱情;看重人格尊严;性格豪爽、 率真、泼辣 。
李千金的形象十分突出。她不仅希望得到爱情, 而且把婚姻自主看成是人生的权益,认为像卓文君 那样私奔是合情合理的事。因此,当她爱上了裴少 俊,便义无反顾地离家出走。不过,这仅仅是李千 金追求的一个方面。和一般怀春少女不同的是,她 更加看重人格的尊严。
2、《梧桐雨》讲解
a、情节:主要根据白居易《长恨歌》与陈鸿 《长恨歌传》等作品,描写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 故事。前三折写唐明皇自以为天下太平,终日宠幸 杨贵妃,导致“安史之乱”。迫于“六军不发无奈 何”的形式,终致马嵬兵变,杨玉环被缢死。第四 折,根据“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诗 意,写“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明皇从西蜀回到京 城,退居西宫,梦见杨贵妃在长生殿设宴,请他赴 宴,梨园子弟正准备演出,刚与杨贵妃说上一两句 话时,却被窗外一阵阵梧桐叶上的雨声所惊醒,产 生无限惆怅之情 。
(完整)33第六编 辽西夏金元文学 第九章 南戏的兴起、文体与《琵琶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 《拜月亭》,又名《幽闺 记》,元代施惠撰。写蒋世 隆与王瑞兰的奇特情缘。
▪ 《杀狗记》,据《录鬼簿》 所载萧德祥行状及杂剧名目, 他可能即为此南戏作者。此 剧叙写兄弟之间的家庭纠葛。
第三节 高明与《琵琶记》
▪ 高明(1307?—1359),字则诚, 号菜根道人。瑞安(今浙江温州) 人。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中 进士,曾在江南一带做过吏员或地 方官。晚年逢乱世,避居浙江四明 (今浙江宁波),以词曲自娱。
三、南戏的文体
▪ 1. 副末开场;2. 人物登场;3. 正戏开演;4. 全剧结局 ▪ 南戏与北杂剧的差异主要在于: ▪ 1. 不限出数:南戏的篇幅一般较长,依照故事的复杂程度安
排数量不等的场次,少则20出左右,多则50出以上,具有很 大的灵活性。 ▪ 2. 多人可唱:南戏不限定一人主唱,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安 排多个人物的唱词,还有合唱。
▪ 同时,南戏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也有其自然而然形成 的曲调配置方式
二、多种民间伎艺的综合
▪ 从现存的作品看,南戏结合了民间流行的诸般伎艺,比如说 诨话(逗笑的段子)、莲花落(宋元以来流行的一种民间曲 艺)、陶真(南宋以来流行的一种说唱形式)以及诸宫调等。
▪ 参照诸宫调的“说唱体”改为“代言体”,安排故事中人一 一登场,各说其话,各行其事,从而构成戏剧场面。
二《琵琶记》的戏剧冲突
▪ “三不从”是《琵琶记》全剧情节结构的纲领。所谓“三不 从”,即“辞试不从,辞婚不从,辞官不从”。戏剧冲突依 循着这“三不从”事件而展开。
29第六编 辽西夏金元文学 第五章 关汉卿的杂剧创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二、《蝴蝶梦》与《鲁斋郎》
▪ 《蝴蝶梦》是一本“包公 戏”,虽托名“包公办案”, 其社会背景却是元代的现实。
▪ 剧中的包公,得到“蝴蝶梦” 的启示,解救了深陷牢狱的 王氏兄弟,使他们终于获释 出狱。这无疑寄托着剧作家 的善良愿望,寄托着对社会 正义的热切期盼。
▪ 《鲁斋郎》也是一个“包公 戏”。戏里的鲁斋郎同样是 “权豪势要”。鲁斋郎的恶 行,天怒人怨。包公主持正 义,剪恶除奸。
▪ 他以出众的才华、深厚的阅历、骄 人的创作业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 着梨园事业的发展;在编剧行当里 声望显著,在杂剧戏班中得到艺人 的拥戴。
二、关汉卿的人生选择与思想倾向
▪ 关汉卿生于北方,在燕赵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其作品字里行 间每每有英姿勃发之气,也不乏诙谐与幽默。
▪ 关汉卿也曾经离开北地,游历南方,撰有【南吕·一枝花】(杭 州景)套曲。
第四节 关汉卿杂剧 在中国戏剧史上的意义
一、“民间本位”与刚健的杂剧风格
▪ 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充分体现出“民间本位”的立场,没有儒生的 酸腐气息,更无粉饰时政的阿谀笔调,笔力千钧、直言无讳地写 出民众的苦难与伤痛;酣畅淋漓、激情澎湃地抒发民众的愤怒与 悲怨;机灵巧妙、风趣生动地表现民众的智慧与勇敢、笔墨辛辣、 语含鄙夷地讥刺权豪势要、宵小无赖的愚妄与卑劣。一洗“温柔 敦厚”、不痛不痒的文士做派,确立了刚健的杂剧风格。
▪ 包公集慈爱与严明于一身, 寄托着人们对“仁政”的渴 求;包公的所作所为,是关 汉卿对“仁政”的具体诠释。
第三节 关汉卿的喜剧作品
一、《望江亭》
▪ 面对生活的不公,关汉卿发现有一 类人,他们活得很有智慧,不屈服 于野蛮的权力,不屈从于苍凉的命 运,他们处于弱势,却能够巧用智 慧,有胆有识,以弱胜强,扭转厄 运,保护了自己,也保护了亲友。 在多难的大地上,他们是一群带给 人们生存信心的英雄。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六编 元代文学
3、元代经济
‚观南方归附以来,负贩之商,游手之辈,朝无担石之 储,暮获千金之利。‛——张之翰《议盗》 “商人众多,商业工艺之民,大多制造丝、武器和鞍鞯, 以及各种商品。外界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 城无能与比。‛ ‚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每日商旅及外侨往来 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不暇。至所有珍宝之数,非世界上 任何城市可比。‛ —《马可•波罗行记》
一、体制和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克服‚四折 一楔子‛的形式,采取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形式, 来表现完整的故事,使人物丰满。 二、将复杂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组合为一个艺术 体。采用双线复合结构,戏剧冲突由两部分组成, 主要矛盾是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和以莺莺、 张生为代表的反封建叛逆者组成。次要矛盾是莺莺、 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交错发展,一波 三折、曲折跌宕,扣人心弦。
萌 芽 期
形 成 期
繁 荣 期
2、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1)元代社会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繁荣以及艺术
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是促进戏剧成熟和兴盛的必 要基础。
(2)蒙古贵族的嗜好也促进了元杂剧的繁
荣与兴盛
蒙古贵族对歌舞伎乐特别嗜好,南宋孟珙的 《蒙鞑备录》记载:国王出师,亦要女乐随行。
(3)元代思想文化政策的宽松、开放, 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大大加强,对元杂 剧的繁荣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目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录
元代文学概况 关汉卿 王实甫与《西厢记》 元杂剧其他作家作品 元代南戏
第一章 元代文学概况 (1234—1368)
一、社会概况
1、元代的疆域 《元史·地理志》
阴山 流沙 海表 辽左
2、元代等级制度
古代文学史马工程教材第四册目录
古代文学史马工程教材第四册目录目录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第1章上古神话第2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第3章《诗经》第4章《左传》与春秋战国历史散文第5章《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第6章屈原与楚辞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第1章秦与西汉散文第2章西汉辞赋第3章司马迀与《史记》第4章东汉辞赋第5章《汉书》及东汉其他散文第6章汉代乐府诗第7章汉代文人诗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第1章三国文学第2章两晋文学第3章陶渊明第4章南朝文学第5章北朝文学第6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第1章隋及初唐文学第2章盛唐诗歌第3章李白第4章杜甫第5章中唐诗坛第6章白居易、元稹与元白诗派第7章古文思潮与唐文的成就第8章传奇与敦煌文学第9章晩唐五代诗坛第10章词的兴起与晩唐五代词第五编宋代文学第1章北宋初期文学第2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第3章北宋前期词坛第4章苏轼及其文学家族第5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第6章北宋后期诗词第7章南宋前期文学第8章陆游与中兴诗坛第9章辛弃疾第10章南宋后期的文学第11章宋代“说话”与宋元话本第六编辽西夏金元文学绪论第1章辽、西夏诗文与金代诗词第2章元代诗词散文第3章说唱艺术与诸宫调第4章元代前期杂剧第5章关汉卿的杂剧创作第6章王实甫与《西厢记》第7章元代后期杂剧第8章元代散曲第9章南戏的兴起、文体与《琵琶记》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第1章明前中期诗文第2章明代文言小说第3章《三国志演义》第4章《水浒传》第5章明代戏曲第6章汤显祖第7章《西游记》第8章《金瓶梅》第9章晩明诗文第10章明代话本小说第11章明代词曲与民歌第八编清代文学第1章清初诗文的繁荣第2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第3章清初白话小说第4章《聊斋志异》与文言小说再兴第5章《儒林外史》第6章《红楼梦》第7章清中叶文学的多元格局第九编晚清文学绪论第1章龚自珍的诗文第2章魏源、林则徐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时期的诗第3章宋诗派的兴起与桐城派的承变第4章古典小说的畸变第5章光、宣、民初的诗文第6章“小说界革命”与晩清戏曲第7章藏、蒙古、柯尔克孜族的三大史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辽金元文学完整教学课件
• 辽、金都定都于今北京地区(辽称南京、金称中都),它们 同南北宋的长期对立表现了我国各兄弟民族在融合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矛盾斗争,但仍不能阻止南北之间和民族之间 的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文学史辽金元文学
辽金文学
辽代诗歌
1、耶律倍等人的诗
–耶律倍是辽代初期最出色的诗人,他的名作《海上诗》 一首失意的悲歌,隐含讽喻,合于哀而不伤的风人之旨。 辽道宗耶律洪基的《题李俨黄菊赋》构思巧妙,意境空 灵,含有意外之意,是诗中意外的纯诗之作。
2、契丹族女诗人
–契丹族女诗人懿德皇后萧观音《伏虎林应制》,风格雄 豪狂放,在诗史上较为罕见。
南诗话》,论诗崇尚真淳而反对奇诡。李纯甫则另立 一派,他论诗力主自成一家,诗风奇险雄肆。雷希彦, 李经、李汾等人的诗都有类似的风格特征。 • 新现象:忧时伤乱,代表元好问。 (二)散文 • 主要有赵秉文、杨云翼、李纯甫、王若虚、李俊民、 元好问等。
辽金文学的发展
• 辽是契丹族统治者建立的国家,它从五代后梁末帝贞明二 年(916)建国,到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为金所灭,和北 宋对峙了166年。
• 2、国朝文派
– 金世宗大定(1161~1189)和金章宗(1190~1196)年间,涌现了 一批在金朝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作家,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 新的阶段。蔡珪、党怀英、王庭筠等,他们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 元好问在《中州集》里将他们归于“国朝文派”。
• 3、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根据唐代小说《莺莺传》进行的再创 作,利用宋、金民间流行的诸宫调这种民间讲唱文学形式,成功 的写出了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和唱词优美的《西厢记诸宫调》 (简称《董西厢》)。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 25第六编 辽西夏金元文学 第一章 辽西夏诗文与金代诗词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辽 代 诗 歌 ▪ 第二节 西 夏 诗 文 ▪ 第三节 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 第四节 金 代 词 作
第一节 辽 代 诗 歌
一、辽代谣谚
▪ 人们会编出一些谣谚,或倾诉愿望,或祈请祖先与上天的护 佑。
▪ “夏时向阳食,冬时向阴食。使我射猎,猪鹿多得。〞〔?焚 骨咒?〕
第三节 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一、宇文虚中入金及其诗作
▪ 宇文虚中〔1079—1146〕,字叔通,号龙溪老人,成都人。建炎二 年〔金天会六年,1128〕以“祈请使〞的身份出使金国,被留在金 国,不予返回。多年不仕,后任金朝官职,官至翰林承旨兼礼部尚 书。
▪ 去国匆匆遂隔年,公私无益两茫然。当时议论不能固,今日穷愁何 足怜。生死已从前世定,是非留与后人传。孤臣不为沉湘恨,怅望 三韩别有天。
▪ 晓来雨霁日苍凉,枕帏摇曳西风香。困眠未足正展转,儿童 来报今重阳。吟儿苍苍浑塞色,客怀衮衮皆吾乡。敛衾默坐 思往事,天涯三载空悲伤。正是幽人叹幽独,东邻携酒来茅 屋。怜予病窜伶仃愁,自言新酿秋泉曲。凌晨未盥三两卮, 旋酌连斟折栏菊。我本清癯酒户低,羁怀开拓何其速。
三、契丹女诗人萧观音
▪ 萧观音〔1040—1075〕, 契丹族,平州〔今河北卢龙〕 人,枢密使萧惠之女,辽道 宗耶律弘基皇后。“姿容冠 绝。工诗,善谈论。自制歌 词,尤善琵琶。〞
四、元好问与“遗山词〞
▪ 元好问除诗歌创作外,其词作也自成一格,世称“遗山词〞。
▪ 他将自己的词集题为?遗山新乐府?。其词颇受苏、辛影响, 气象阔大,笔力雄健,心胸豁达,意态、趣味均与流俗迥异。
▪ 滩声荡高壁,秋气静云林。回头洛阳城阙,尘土一何深。前 日神光牛背,今日春风马耳,因见古人心。一笑青山底,未 受二毛侵。 问龙门,何所似,似山阴。平生梦想佳处,留 眼更登临。我有一卮芳酒,唤取山花山鸟,伴我醉时吟。何 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水调歌头·游龙门?〕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 26第六编 辽西夏金元文学 第二章 元代诗词散文
▪ 白朴的词,除了表达忱挚刚毅、悲慨彻骨的情感外,还有阅 尽沧桑之后的旷达之作,如?水调歌头?〔北风下庭绿〕:
▪ 北风下庭绿,客鬓入霜华。回首北望乡国,双泪落清笳。天 地悠悠逆旅,岁月匆匆过客,吾也岂匏瓜。四海有知己,何 地不为家? 五溪鱼,千里菜,九江茶。从他造物留住,办 作老生涯。不愿酒中有圣,但愿心头无事,高枕卧烟霞。晚 节忆吹帽,篱菊渐开花。
▪ 杨维桢留意民间文艺,从民间诗歌中吸收营养
▪ ?的卢马?:
▪ 大耳主,呼阿卢,阿卢努力托我千金躯。檀溪水深不见底, 阿卢一跃三丈馀。君不见当。
▪ 杨维桢的“铁崖诗〞,因与过去正统的诗学不尽一样,不属 “正脉〞,引发争议,甚至被视为“文妖〞,诗论家也评价 不一。
▪ 张翥是一位入世颇深的人,他对现实的领悟力使他的词作别 有见地。
▪ 队队氈车细马,簇拥阏氏如画。却胜汉宫人,闭长门。 看 取娥眉妒宠,身后谁如遗冢?千载草青青,有芳名。
▪ 题下自注:“昔人赋昭君词,多写其红悲绿怨,作此解之。 〞
▪ 张翥风流倜傥,感情细腻,其词作也有不少流丽婉约的作品。 ▪ ?点绛唇·舟行书见?: ▪ 风起云飞,兰舟竞入横塘住。恼人何处。隔岸花篱雾。 一
五、吴莱与歌行体
▪ 吴莱深受其师宋遗民方凤的影响;是一位着眼于“世道之盛衰,时政之 治乱〞的诗人。他的诗作多用歌行体,意蕴深沉,才情充分。
▪ 大江西来自巴蜀,直下万里浇吴楚。我从扬子指蒜山,旧读水经今始睹。 平生壮志此最奇,一叶轻舟傲烟雨。怒风鼓浪屹于城,沧海输潮开水府。 凄迷滟滪恍如见,漭滉扶桑杳何所?须臾草树皆动摇,稍稍鼋鼍欲掀舞。 黑云鲸涨颇心掉,明月贝宫终色侮。吟倚金山有莫钟,望穷采石无朝橹。 谁欤敲齿咒能神?或有伛身言莫吐。向来天堑如有限,日夜军书费传羽。 三楚畸民类鱼鳖,两淮大将犹熊虎。锦帆十里徒映空,铁锁千寻竟然炬。 桑麻夹岸收战尘,芦苇成林出渔户。宁知造物总儿戏,且揽长川入尊俎。 悲哉险阻惟白波,往矣英雄几黄土!独思万载疏凿功,吾欲持觞酹神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李潜夫的《灰阑记》
▪ 《灰阑记》是一出“包公 戏”,但主要戏份围绕出身 妓女的张海棠的人生遭际展 开。剧作家关注一夫多妻制 度下的家庭伦理问题,戏剧 矛盾集中呈现为“妻”与 “妾”之间的利益冲突。
思考题:
▪ 1. 试分析《梧桐雨》的悲剧意蕴。 ▪ 2. 试分析马致远杂剧创作的特色。 ▪ 3. 如何理解尚仲贤《柳毅传书》杂剧的编剧思路? ▪
▪ 随着剧情的推进,在场面描写上白朴更多的是从“人”的角 度而并非从“君王”的角度来剖析李隆基的性格侧面。他尊 重自己所爱的对象,可以为之发出“密誓”,表达专爱一人 的决心,这在“帝王家”是少有的。
▪ 马嵬坡杨妃殒命,是全剧的重场戏。整个场面交织着怨怒与悲戚 之音。
▪ 作品以丰富的艺术手段渲染了李隆基回到宫中之后的悲情气氛, 与马嵬坡上的悲戚之音遥相呼应。尤其是,雨打梧桐,声声凄厉; 想当年,自己正是和杨玉环在长生殿密誓时“对梧桐并肩斜靠”, 因此,“梧桐”成了当时密誓的见证者,而如今这无数的雨点打 在梧桐上,这忽紧忽慢、接连不断的雨声似是上天的谴责、杨妃 的哭诉,真是“助恨添愁,彻夜连宵”。
第二节 白朴与马致远
一、白朴生平
▪ 白朴(1226—1306后),原名 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号兰谷。 祖籍河曲隩州(今山西曲沃)。 父亲白华、伯父白贲均有诗名, 与元好问关系密切,有通家之好。
▪ 金灭亡,跟随元好问流寓山东聊 城等地多年,从之读书受教。
▪ 元统一后,晚年定居健康。
二、《梧桐雨》的悲剧意蕴
▪ 诸宫调的曲牌联套机制为杂剧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诸宫调艺人以 “叙述体”为主,为杂剧积累了叙事经验,杂剧作家在融合歌曲、舞蹈、 故事为一体的同时,创造性地将“叙述体”转化为“代言体”的叙事方 式。
▪ “代言体”的出现标志着杂剧体式的正式形成。这是杂剧超越了诸宫调 等艺术形式的最明显之处。
二、杂剧的体制
二、尚仲贤的《柳毅传书》
▪ 《柳毅传书》改编自唐代李朝威 的传奇小说《柳毅传》。
▪ 剧作家在原作的基础上对龙女的 境遇做了典型化加工,折射着现 实社会中不少女性在家庭里的共 同遭遇,抨击了宗法社会对女性 的人格与尊严的蔑视,表达了对 屡屡遭受家庭苦难的女性的无限 同情。
三、康进之的《李逵负荆》
▪ 剧中的李逵形象耿直无私, 胸襟磊落,路见不平,勇于 相助。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 着当时下层民众对现实英雄 的独特想象。
一、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 《赵氏孤儿》,全名为《赵氏孤儿大报仇》(一作《赵氏孤 儿冤报冤》)。
▪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杂剧,将春秋时期家族“私斗”改为 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态里具有普遍意义的“正邪斗争”,将公 孙、程婴等人的“义气”置于这一政治生态之中,凸显了人 间正义的力量。
▪ 杂剧的情节大体以原有故事为框架,在“搜孤”“救孤”的 关目上大做文章。剧情张力与悲情力度达到了高度统一。
四、《汉宫秋》的历史诠释
▪ 马致远的笔下,昭君故事发生了新的变化。 ▪ 其一,以匈奴的“强盛”反衬汉朝的衰弱。 ▪ 其二,汉元帝早已“偶遇”美人,并与昭君建立起深厚的帝妃情感。 ▪ 其三,强化了毛延寿的奸邪性格,使之成为匈奴与汉朝敌对格局中的关
键人物。 ▪ 其四,弱化了汉元帝的政治权力,使之成为悲苦不堪的抒情主人公。 ▪ 其五,彰显了王昭君的不屈气节与悲剧命运。
三、马致远生平
▪ 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号 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马致远在元代梨园界声名显 赫,有“曲状元”的美称。 他创作了12种杂剧,存世的 有《西华山陈抟高卧》《马 丹阳三度任风子》《半夜雷 轰荐福碑》《吕洞宾三醉岳 阳楼》《邯郸道省悟黄粱梦》 《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 梦孤雁汉宫秋》。
▪ 杂剧《梧桐雨》以李隆基与 杨贵妃的情缘为题材。承继 白居易《长恨歌》及陈鸿 《长恨歌传》的作意,并对 “李杨情缘”重新思考,在 情节安排、场面描写、气氛 渲染等方面有自己的独特考 虑,呈现出自成一格的艺术 风貌。
▪ 白朴在情节安排上突出了李隆基有情而无识的性格特点。白 朴拈出安禄山作为全剧的“开场人物”,实有深意,剧作家 凸显李隆基的“无识”表现,其观察角度与前人有别。
▪ 剧作家的“底气”在于他从古代 政治生态的残酷性着眼,揭示邪 恶势力的横行与正直人士的困顿, 展现邪恶势力的嚣张与正义力量 的顽强。将现实政治的复杂形态 与古老故事的情节框架结合起来, 不是简单地“复述”一个复仇的 故事,而是寄寓了剧作家对现实 人生及政治环境的思考,表达惩 治邪恶的信念,表现出剧作家对 历史与现实的洞察力。
五、《黄粱梦》与其他神仙道化剧
▪ 《黄粱梦》的构思与唐代沈既济的《枕中记》传奇相类似而 具体情节又显然有别。
▪ 以《黄粱梦》为代表的神仙道化剧有图解意念的特点,总体 的艺术成就不如以现实或历史为题材的作品。不过,作为一 种类型,它们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焦虑与痛苦,以及 追求解脱的想法。
第三节 北方其他杂剧作家 与作品
▪ 这个作品的戏剧张力全由李 逵的“莽撞”激发出来。
四、石君宝的《秋胡戏妻》
▪ 作家将现实生活里常有发生 的“逼婚”情形“移植”到 剧本里来,使得罗梅英受到 极大的考验和历练,加强了 作品的戏剧张力,刻画出罗 梅英形象不惧艰辛、不图富 贵、意志坚定的高尚品质。
▪ 罗梅英主动提出要“休”了 自己的丈夫,提出“整顿妻 纲”的口号,可谓振聋发聩。
第四章 元代杂剧的兴起及杂剧的体制 ▪ 第二节 白朴与马致远 ▪ 第三节 北方其他杂剧作家与作品
第一节 金元杂剧的兴起及 杂剧的体制
一、杂剧的形成与诸宫调等艺术形式的关系
▪ 杂剧文本,基本由曲文与宾白构成。其中,曲文部分是一个剧本的主体。 杂剧音乐结构一般由四个宫调的曲文(分别内含数量不等的曲子)组合 而成。这是一种四段式结构。
▪ 杂剧的体制相对固定。它以四折一楔子为基本体式,每一折使用 同一宫调,每一折的套曲均使用同一个韵脚,即所谓“一韵到 底”;整个作品四套剧曲只由男主角或女主角主唱,即所谓“一 人主唱”。
▪ 杂剧中的曲文与宾白相辅相成,各有重要的功能。
▪ 杂剧使用的音乐以北方曲调(内含唐宋大曲、唱赚、诸宫调等说 唱音乐的因素,以及其他流行于北方的乐曲)为主,故又称之为 “北杂剧”。与之相对的是“南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