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其他路径

合集下载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阅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可以获取知识、拓宽视野、培养思维能力等。

对于一本书来说,如何有条不紊地进行阅读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那么,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有哪些呢?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1. 线性阅读法:这是最常见的一种阅读方式,也是最基础的一种。

从第一页开始,按照作者的篇章顺序,一章一章地往下阅读。

这种方法适合于小说、散文等连贯性较强的作品。

线性阅读法的优点是逐步提升了解整本书的内容与思想,缺点是时间较长,容易在长时间的阅读中产生疲劳。

2. 快速阅读法:快速阅读是通过提高阅读速度来迅速获取书本的大致内容。

这种方法适合于需要快速了解书本内容的情况,比如做读书报告、考试复习等。

快速阅读的关键是培养扫读与略读的能力,即快速浏览文字获取大致意思的能力,以及选取关键词句进行深入阅读的能力。

3. 主题阅读法:主题阅读法是通过选择与自己感兴趣或需要了解的主题相关的书本,然后对这个主题进行深入研究的阅读方式。

这种方法适合于专业学术研究、个人兴趣发展等情况。

主题阅读的优点是可以更加集中地学习一个领域的知识,缺点是容易产生知识的局限性。

4. 对比阅读法:对比阅读法是通过同时阅读多本相关性较强的书籍,将它们进行对比与比较,以达到更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思考。

这种方法适合于探讨不同观点、争议性较大的话题,帮助培养批判性思维。

对比阅读的优点是可以拓宽思维,了解不同观点,缺点是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5. 非线性阅读法:非线性阅读法是通过跳读、随机阅读等方式来阅读一本书,以获取个别章节或主题的信息。

这种方法适合于个别章节或主题的学习需求,比如查找特定资料。

非线性阅读的优点是节省时间,缺点是容易遗漏全书的整体思想。

以上就是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每种路径都有其适用的情况和特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时间来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保持一种主动的阅读态度,并善于思考和总结,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整本书阅读是指将一本完整的书籍作为学习材料进行阅读和学习的方法。

相较于阅读单篇文章或短篇小说,整本书阅读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全书的主题和内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以下是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整本书阅读。

1.预览导读在开始阅读一本书之前,可以进行预览导读。

预览导读的目的是快速了解全书的主题和结构。

可以通过读书的序言、目录、封面和背景介绍等途径获取信息。

可以浏览一些章节的开头和结尾,从中获取一些关键信息。

通过预览导读,读者可以对全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有助于后续的深入阅读和理解。

2.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通读整本书,了解全书的大致内容和主题。

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快速获取全书的整体印象,找出重点章节和内容。

可以忽略一些细节和次要内容,重点关注全书的主线思路和核心观点。

快速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标记重点句子和段落,方便后续的详细阅读和思考。

3.详细阅读详细阅读是指在参透全书的大致内容后,对每个章节进行详细的阅读和思考。

可以从作者的观点、论证方法、实例和证据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批判性地思考和评价作者的观点。

可以把一些关键句子和段落摘录下来,作为笔记和参考。

详细阅读的目的是深入理解全书的主题和内容,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深度。

4.集中讨论在进行整本书阅读后,可以组织集中讨论的活动。

可以和其他读者或者同学一起讨论全书的主题、观点和论证方法等。

通过集中讨论可以交流和分享不同的理解和观点,开拓思路和视野。

可以借助集中讨论的机会深入探讨和理解全书的内容,从而加深对全书的理解和把握。

5.写作总结在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后,可以进行写作总结。

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者读后感,总结对全书的理解和评价。

可以从整体、主题和观点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总结。

写作总结的过程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梳理和整理对全书的理解和观点,并加深对全书的记忆和把握。

整本书阅读是一种有深度的阅读方式,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整本书阅读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的重要途径,但是如何有效地进行整书阅读教学呢?下面将介绍几大教学路径。

一、教师引导阅读教师引导阅读是整书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整本书的内容和意义。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解读和讲解,引导学生注意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建立对书中内容的整体认识。

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和思考,引导学生展开独立思考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对书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或者活动,让学生们在互动交流中更好地理解整本书的内涵和意义。

二、分段导读三、艺术赏析整本书阅读不仅是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还包括对书中细节和艺术手法的赏析和理解。

在整书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书中的细节和描写进行细致地欣赏和感悟,从而更好地理解整本书的艺术魅力。

可以从文学手法、人物形象、情节布局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领会书中的艺术特色和魅力。

通过艺术赏析,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整本书的魅力和魅力,从而更好地进行整书阅读教学。

四、联系实际五、多种形式评价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整本书的内容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来检测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程度。

可以设计一些阅读理解测试、写作作文、口头表达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全面地了解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可以对学生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效果进行检测和总结,进一步完善整本书阅读教学。

整本书阅读教学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师引导阅读、分段导读、艺术赏析、联系实际、多种形式评价等教学路径,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整本书的内容和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希望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能够更好地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整本书阅读是学生在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阅读整本书,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书籍的内容,掌握作者的思想,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培养批判性思维等能力。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是教师们在教学中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以期能够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

一、预习导读在进行整本书阅读之前,教师可以根据书籍的主题、结构和内容特点,设计一些预习导读的活动,为学生引导整本书的阅读做好铺垫。

预习导读可以包括对书籍的简介、作者的背景介绍、主题概述等内容,使学生能够对整本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或者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对书籍提出一些猜测和预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二、文本分析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包括对书籍的结构、语言运用、表达手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籍,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分析内容,比如小说类书籍可以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布局、意象等方面,科普类书籍可以分析事实陈述、论证方法、实例引用等方面。

通过文本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书籍的内涵,培养对文字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三、主题阐释整本书阅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书籍的主题、思想进行深入的阐释和讨论。

通过引导学生对书籍的主题进行梳理和总结,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书籍的核心思想和主题内涵。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或者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对书籍的主题进行思考和探讨,比如书籍的意义、价值所在,书籍的启示和影响等内容。

通过主题阐释,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书籍的内涵,培养学生对思想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四、背景拓展在整本书阅读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书籍内容所涉及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进行深入的拓展和延伸。

通过了解书籍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的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书籍的内涵和意义。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对于一本全书的阅读,可能会有很多人会觉得比较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开始。

下面提供几条教学路径,帮助大家有效的阅读一本书。

1.整体阅读法整体阅读法是最常用的读书方法之一,也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

该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首先,浏览整本书,快速地阅读介绍、目录、前言、后记等部分,了解该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接着,仔细阅读每一章节的主题、标题、摘要、关键词等,从整体上掌握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最后,再细读每个段落和句子,并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方便后续的回顾和总结。

整体阅读法可以帮助我们全面地了解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中的知识和技巧。

2.逐章阅读法首先,对书籍的目录进行仔细的分析,了解每章节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接着,挑选一章节作为进一步阅读的重点内容。

然后,一章章地逐步深入理解这些内容,认真思考其中的各个部分、概念、结论等,并进行笔记记录。

最后,对所理解的内容进行总结,包括章节的大意、细节、思想等方面,以检验并加强自己的理解。

逐章阅读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每章节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并可以帮助我们加强自己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3.主线阅读法首先,通过整体阅读或逐章阅读,确定书籍的主要思想和主线内容。

接着,重点关注书中重要和难以理解的内容,思考解决的方法和策略,切实掌握其知识和技能。

最后,将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并进行总结和反思。

4.综合阅读法综合阅读法是一种大量阅读与深入阅读的有机结合。

该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首先,迅速浏览整本书,从中获取整体的印象和基本信息。

接着,按照主题和章节的分配安排,逐章节进行深入的阅读,进行笔记和总结。

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对重要内容进行再次阅读,并进行综合和归纳。

综合阅读法可以让我们兼具快速浏览和深入理解的能力,并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总之,教学路径是阅读一本书的基本方法,每个人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目标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

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

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素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学生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一般阅读教学的八个基本路径:1.激发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介绍有趣的阅读材料、设置情境、开展游戏、播放音频等方式,使学生乐于参与阅读活动,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2.培养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固定的阅读时间、推荐适合学生年龄段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定期阅读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定时、定量、定质的阅读习惯。

3.教授阅读技巧阅读是需要技巧的。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如泛读、精读、跳读、略读等,以及如何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如何进行文本分析等技巧。

通过这些技巧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提高阅读效率。

4.提升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首先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来锻炼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同时要注重教授学生一些语言知识和语法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构成和意义。

5.拓展阅读范围阅读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和课堂,而应该拓展到更广阔的范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各种类型的文本,如小说、散文、诗歌、科普文章等,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阅读活动,如读书俱乐部、读书会等,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6.增进阅读深度在拓展阅读范围的同时,也要注重增进阅读的深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的主题、情感、语言特点等方面,并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7.评估阅读效果评估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评估学生的阅读效果,如测试、观察、口头反馈等。

评估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8.调整阅读策略在评估阅读效果之后,教师需要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开展思维活动、提升认知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信息获取、思维拓展、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能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以及实现这些任务的路径。

一、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实用文本处理能力,以提升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思维表达水平。

1.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是指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抓住重点信息、推理与分析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可以通过教授阅读策略、训练阅读速度和提升词汇量等方式来实现。

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例如预测和揣测、推理和判断、问题导向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另一方面,通过多样化的阅读训练,如速读、精读、泛读和扫读等,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有效信息提取能力。

同时,学习词汇也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积累词汇,提升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培养批判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指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评估、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这种能力有助于学生开展真实的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具有争议性、立场不同的文本材料,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评估文本内容。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论证和辩证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观点和论证的能力。

通过这些方式,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文本分析和文本评价,提高批判思维能力。

3. 培养实用文本处理能力实用文本处理能力是指学生有效地从实用文本中获取信息、分析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实用文本包括各种应用文、说明文和操作指南等。

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实用文本的特点和结构,并引导学生使用合适的阅读策略来处理实用文本。

例如,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如何寻找关键信息、提取重要细节和整理信息等技巧。

通过训练和实践,学生能够有效分析和运用实用文本中的信息,提升其实用文本处理能力。

小说阅读教学的三条路径

小说阅读教学的三条路径

2013.0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而学生学习中外小说无疑是落实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

因此,在高中《语文》必修部分的五册教材中,阅读鉴赏部分就有两个单元的小说;名著导读部分,每册教材有两部名著,五册必修教材十部名著中就有八部是小说;在选修部分,单独有一册教材就是《外国小说欣赏》。

可见,小说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般地,大多数学生是喜欢读小说的,但学生喜欢读小说仅仅是停留在喜欢小说的情节上,至于其它的内容则往往不去管,更谈不上阅读与欣赏能力的提高了。

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阅读与欣赏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授学生以“鱼”不如授学生以“渔”。

传授学生一定的小说阅读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积累了一定的小说阅读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在讲授《语文》必修三的第一个单元的小说时,我就特别注意了小说阅读和鉴赏方法的指导。

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

既然是要素,不管是古今中外的小说,还是长中短篇小说,都是必备的因素,不可或缺。

那我们就从这三个要素入手来传授给学生一定的阅读和欣赏的思路和方法。

一.通过情节理结构既然学生都喜欢小说的情节,那我们就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故事情节来把握小说的结构。

讲鲁迅的小说《祝福》时,在预习了课文的基础上,可以首先请学生起来讲故事情节,然后明确,从情节角度看来,小说由“祥林嫂寂然死去———初到鲁镇———被卖改嫁———再到鲁镇”几个部分组成。

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也就理清了小说的结构。

二.通过环境找背景小说中故事的发生,总有一定的背景,而这一背景又总是通过一定的环境描写来展示出来,因此抓住环境的描写往往能找出故事发生的背景。

《祝福》开头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就是这样的。

我们就可以在这些环境的描写上做文章,引导学生去寻找这些自然环境背后所隐藏着的社会环境,也即故事发生的背景。

阅读教学的路径

阅读教学的路径
第一章
1
语文经验(阅读能力) 学生 《桂花雨》 理解感受 生活经验(百科知识)
01
终点:学习目标
03
语文经验 人生经验
02
语文经验 人生经验
04
起点:学情估量
阅读教学
课文中包含可能高于学生现有语文经验的因素
02
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
二、指导学生学习新的阅读方法
课例——《风筝》 杭州市采荷实验学校 汪湖英 运用解读知识“点评”阅读《风筝》 “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来。”王荣生先生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变“鉴赏者取向”为“解读者取向”,也就是像正常状态下阅读文章时的阅读方式。鉴于此,在曾老师的指导下,《风筝》一文我采用了评注式阅读教学法,旨在让学生带着发现、探索的眼光解读文本,通过交流探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 “点划评注”不仅仅是阅读方法、教学方法的问题,在哪里点,在哪里划,在哪里评,在哪里注,关乎阅读的内容、教学的内容。
【资料】 关于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论
1
5《风筝》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联想注入作品生活的情趣,把抒情与叙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联想的手法在《风筝》一文中也有所表现。它由北方的春想到南方的春,又由春想到南方的故乡。从写风筝落笔,引出了一段极具生活情趣的事件,阻止兄弟做风筝。文章既有景物描写,又有叙事抒情,把孩提时代的那种童真之趣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第二章
语文经验(阅读能力) 学生们 某篇课文 理解感受 生活经验(百科知识)
02
1
01
如今的幸福生活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
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上小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路径分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路径分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路径分析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人际交往的必备能力,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打好阅读基础,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进行,对小学阅读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不仅要提高阅读有效性,还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本文重点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路径。

标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路径分析小学语文是学生的必修课,语文阅读是让学生毕生受益的课程,在学生的终身发展中作用重大。

学好语文是学生获取信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出正确判断的重要途径。

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谈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路径的几点思考。

一、激发学生阅读热情与动力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局限,尚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对知识的重要性没有概念。

但对周边的事物、新知识充分好奇心,并且具有很强的接受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研究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挖掘其中的阅读内容,并进行一定的讲解,训练学生语言能力,提高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学生家长在闲暇时间陪孩子出去游山玩水,小学生对旅游也是兴致颇高,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充分利用这一点。

在学习《桂林山水》时,有个别学生可能去过,在阅读的过程中,让这些学生分享一下游览桂林山水的心得。

其次,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有关桂林山水的视频、照片,让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这样美好的景色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新课标下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还要正确处理自己的“导”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在学习《半截蜡烛》一文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与阅读体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读一本书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思维活动,需要一定的方法和路径。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阅读教学路径。

一、线性路径线性路径是指按照书本的顺序逐章逐节地阅读。

这种教学路径主要适用于教科书或者内容较为严谨、层次分明的专业书籍。

通过线性路径的阅读,可以较为全面地掌握书中的知识。

1. 预览——先整体看一遍书籍的目录、封面、封底等,了解书籍的概要和作者的背景。

2. 概览——通读全书,不必深入理解每个章节的内容,主要是对书籍的结构和主题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3. 细读——按照书籍的顺序,逐章逐节地仔细阅读。

可以做一些笔记,记录重点内容和自己的思考。

4. 总结——整理书中的知识点和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对书籍的理解。

二、主题路径主题路径是以主题为线索来阅读一本书。

这种教学路径主要适用于文学作品、人文社科类书籍。

通过主题路径的阅读,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表达方式。

1. 确定主题——先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可以通过书籍的目录、封面、书后的简介等来确定。

2. 寻找相关章节——根据主题,选取书籍中与之相关的章节进行阅读。

可以跳过与主题关系较小的章节。

3. 梳理思路——对阅读的章节进行整理,形成主题的逻辑脉络。

三、批判路径批判路径是以评判和批判的眼光来阅读一本书。

这种教学路径主要适用于学术著作和有争议的书籍。

通过批判路径的阅读,可以对书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2. 分析论证——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批判性分析,找出其论证的逻辑漏洞或者假设,并做相应的记录和思考。

3. 对比观点——将书中的观点与其他相关的观点进行对比,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评价。

4. 总结评价——综合分析和评判,形成对书籍的整体评价。

四、跳读路径跳读路径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性地阅读书籍。

这种教学路径主要适用于大量书籍或者时间较紧张的情况下。

通过跳读路径的阅读,可以迅速获取所需的知识或者信息。

1. 确定需求——明确自己的需求,找到与之相关的书籍。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1. 引言1.1 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整本书阅读在学生的学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整本书阅读,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还可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扩展知识面、培养思辨能力和创造力,促进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

整本书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对话和交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书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整本书阅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魅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整本书阅读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是学生阅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引导学生重视和积极参与整本书阅读,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2. 正文2.1 准备阶段: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阅读态度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阅读态度至关重要。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帮助学生认识到整本书阅读与碎片阅读的区别,理解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

以下是几种方法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阅读态度: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参与讨论的方式,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整本书的主题和结构。

在讨论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书中的人物关系、主题隐喻等内容,帮助他们建立起全面的阅读意识。

教师还可以通过导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整本书进行更系统的认识。

在导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书中的背景知识、作者的写作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本书的内涵和结构。

教师还可以通过阅读激励活动,如朗读比赛、书评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整本书的阅读中,建立起积极的阅读态度。

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阅读态度,帮助他们认识到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并激发其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读书籍的知识,提升其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

2.2 阅读过程中的指导方法在阅读过程中,老师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指导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籍内容。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任务与路径——以《边城》为例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任务与路径——以《边城》为例

教学·视角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任务与路径———以《边城》为例文|佃礼杰1,杜紫晴2一、学情分析高中生由于面临课程、作业、考试等多重压力,普遍对课外阅读整本书不太热情,认为其耗时长,收效却不成正比。

虽然也存在部分学生对整本书有一定阅读兴趣,但受到自身语文经验不足、阅读方法不当等限制,他们更倾向选择热门网络文学作品来消遣。

高中阶段学生的思辨能力、审美能力均需进一步提升,然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通常是以单篇“精讲”的形式为主,语文考试的阅读文本也多为短篇作品或长篇节选,学生阅读量有限,阅读方法单一,阅读素养自然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而整本书阅读便是拓展思维面、提高思辨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对整本书阅读教学任务与路径的研究,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阅读的经验与方法,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让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二、教学设计《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最负盛名的作品,是一篇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散文小说,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同时,《边城》作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附录2推荐的课内外读物,其第3~6章也被遴选进入部编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具有丰富的教学价值。

综合考虑,我们选择以《边城》为例,探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任务与路径。

因《边城》是一篇中篇小说,篇幅不算长,阅读难度也符合学生实际,故此次教学活动设计为五个课时,每周一课时,跨度一个月。

第一课时:导读·激趣(一)学习任务1.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

2.了解作品的地位影响。

3.培养阅读整本书兴趣。

(二)教学路径1.介绍作者生平。

对于作者沈从文的介绍,首先依次给学生呈现三个关键词———“小学学历”“辍学从军”“国文老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为什么一个只有小学学历的人能写出文学评价极高的小说?作者为何辍学从军?又为何能当上大学的国文老师?这三个关键词串起了沈从文20多岁前的人生经历。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阅读是学习、成长的必备技能,对于全面提升语言能力,增加知识储备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阅读的内容繁杂,人们在阅读时往往难以找到有效的教学路径。

下面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阅读教学路径供大家参考。

一、线性阅读路径线性阅读路径是最常见的一种阅读方式,按照书中的顺序逐章阅读。

这种方式适用于小说、散文等连贯性较强的文本。

通过线性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二、主题阅读路径主题阅读路径是根据主题进行阅读的方式。

当读者对某个主题感兴趣时,选择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逐渐深入了解主题内容。

这种方式适用于各种主题阅读,比如历史、科学、文学等。

通过主题阅读,可以加深对某一领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标签阅读路径标签阅读路径是根据书籍的标签进行阅读的方式。

标签可以是作者、出版日期、文学流派等。

通过选择不同的标签进行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而提高阅读积极性。

标签阅读路径还有助于学生对不同类型的书籍进行分类和整理,提高学习效果。

四、比较阅读路径比较阅读路径是通过对比不同的书籍进行阅读,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不同书籍之间的异同之处。

通过比较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五、阅读挑战路径阅读挑战路径是为追求阅读挑战的学生设计的一种教学路径。

通过选择难度适中但超过学生实际水平的书籍,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自信心。

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每种教学路径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选择合适的路径有助于提高阅读效果。

不同的学生可能适合不同的路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阅读目标选择最适合的教学路径。

鼓励学生尝试多种阅读路径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综合能力。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阅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娱乐方式,也是培养语言能力、扩展知识面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路径,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教学路径。

1. 系统阅读路径:这种路径适用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要求学生按照章节顺序阅读整本书,并进行整体理解和分析。

教师可以辅助学生理解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通过系统阅读,学生可以掌握书中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并培养对整个故事或论述的把握能力。

2. 主题阅读路径:针对一些主题明确的书籍,教师可以选择主题阅读路径。

教师可以选择一个主题,如友谊、成长、环保等,让学生选择与之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

学生们可以在阅读中了解到主题的不同层面和含义,并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深入探究。

这种阅读路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主题内容,并进行思辨和感悟。

3. 经典作品路径:经典作品具有传世的价值,对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傲慢与偏见》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作者的背景、时代背景等,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和社会意义。

经典作品阅读路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4. 文体多样路径:文学作品包含了多种文体形式,如小说、散文、诗歌等。

教师可以选择多种文体形式的书籍,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阅读乐趣和风格。

学生们可以通过对不同文体的比较和分析,了解到不同文体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这种阅读路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力。

5. 全程指导路径: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书籍,教师可以选择全程指导路径。

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前进行导读,解释书中的生词、短语和难句,并提前安排阅读任务和问题。

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随时向教师寻求帮助,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这种阅读路径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选择适合的阅读教学路径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至关重要。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摘要】整本书阅读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书籍内容。

本文探讨了几种教学路径,包括先导导读法、主题思维法、分层阅读法、综合应用法和角色扮演法。

先导导读法通过导读提高学生对书籍的基础认识,主题思维法则着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分层阅读法注重深入挖掘书籍中的细节,综合应用法则鼓励学生将书中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角色扮演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中人物和情节。

这些教学路径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能激发他们对整本书的兴趣,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和知识积累。

整本书阅读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还能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教学路径、先导导读法、主题思维法、分层阅读法、综合应用法、角色扮演法、价值。

1. 引言1.1 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整本书阅读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开阔思维,提升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整本书阅读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综合考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听觉、语言、阅读、写作等能力。

通过整本书阅读,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整本书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灵活的思维能力,综合的学习方法,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整本书阅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 正文2.1 教学路径一:先导导读法先导导读法是一种有序的阅读方式,通过事先了解书籍的背景、作者和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整本书的内容。

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和主动性,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力。

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了解书籍的背景信息,包括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作品风格等。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阅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也是提高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针对整本书的阅读,可以采取以下几大教学路径:1. 教师导读法:教师可以先对整本书进行导读,介绍作者、背景、主题等基本信息,引导学生了解整本书的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

教师还可以讲解一些关键词汇和常见句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书籍。

2. 段落分析法: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段落分析的方法。

即将整本书分为若干个段落,每次阅读一个段落,理解其中的主题、论点和论据等内容。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段落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提高对整本书的理解和把握。

3. 细读与泛读相结合法:在整本书的阅读中,可以结合细读和泛读的方式。

细读是指对书中文字、句子的仔细阅读,注重理解每个细节和推理的逻辑关系;泛读是指对整个篇章和全书的整体了解,注重把握整体结构、主题和中心思想。

学生可以在阅读时根据需要,灵活运用细读和泛读的方法,提高对整本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反思与讨论法: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反思和讨论,梳理自己的思维过程和阅读体会。

学生可以思考书中的问题、争论点和思想启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他人交流和讨论。

这样可以加深对整本书的理解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5. 多媒体辅助法: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听取演讲或音频资料来丰富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认知。

学生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资料和讨论,进一步扩大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在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中,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技巧和阅读素养。

学生需要能够运用词汇猜测、上下文推测等技巧解决生词或理解问题;学生需要善于提问、思考和总结,发挥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扎实的基础知识、正确的阅读态度和坚持不懈的阅读量等。

在整本书的教学路径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密切配合,建立起积极的学习氛围和互动环境。

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提高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

整本书阅读的几大教学路径阅读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拓宽知识面,增加词汇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思维能力等。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大教学路径:1. 系统阅读路径这种路径是按照螺旋式递进的方式进行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将阅读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和难度,逐步引导学生阅读。

教师可以先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简单资料,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然后逐渐引导学生阅读难度适中的文章,最后进入较为复杂的阅读材料。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从简单到复杂地掌握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

主题阅读路径是根据某一特定主题进行的阅读教学。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学习内容相关的主题,选取相应的教材或书籍进行阅读。

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时,可以选择与古代历史相关的文献或史书让学生阅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传记。

通过主题阅读,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对特定主题的深入思考能力。

文学阅读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挑选经典文学作品或其他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让学生领略文学的魅力和情感思维的想象力。

通过文学阅读,学生能够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并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表达能力。

专题阅读路径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的阅读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一些与学生感兴趣的专题进行阅读。

对于喜欢科学和科技的学生,可以选择与科学和科技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扩展学生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

通过专题阅读,学生能够培养兴趣爱好,提高对特定领域的了解和思考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采用不同的阅读教学路径。

这些路径可以相互结合,进行灵活运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荣生:阅读教学的其他路径教学设计是教师备课的核心工作。

教学设计的水准,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2012年度本刊特约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主持“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专题,组织系列文章,分别论述中学语文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四个学习领域的教学设计要领,并结合具体样例展现教学设计的过程。

希望对语文教学的改善,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这三条路径,基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现状和发展,所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1]。

然而,由于文本体式的多样,阅读类型的不同,以及与语文学习的诸种领域的关联,基本路径未必能包纳阅读教学的所有状况,因此还需要从不同角度对阅读教学加以观照。

这些观照,或者是对基本路径的细致化,或者指示出别样的路径。

一、文学鉴赏教学的路径从语文教师的指导行为看,“文学鉴赏教学”有三种:引(引起)学生欣赏,带(带领)学生欣赏,教(教练)学生欣赏。

“引学生欣赏”,可能是文学鉴赏教学所独有的,而且也不限于课文教学;“带学生欣赏”,与“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不同;“教学生欣赏”,就是“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

(一)引(引起)学生欣赏李广田曾这样定义“文学欣赏”:“喜欢读并且读了以后觉得喜欢”[2]。

然而,要喜欢去读,前提是要愿意去读。

教科书中的课文,推荐的课外读物,有些是优秀作品,是经典,但学生或许不喜欢、不愿读,或许浅尝辄止,味同嚼蜡,不觉其好,甚至心生厌恶。

事实上,越是经典作品,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语文经验越远,学生或许越不会主动去阅读,也越不能自然就喜欢。

中学最显著的例子,就是鲁迅的一些作品。

于是就要语文教师想办法,让学生感觉到作品的好,从而愿意与好作品亲近。

“引学生欣赏”,语文教师似乎是站在作品后面,他的任务是“引起”,用种种办法,招引学生自愿地“走近文本”、“走近经典”。

这种种办法,归根结底是迂回的办法。

用学生愿意的、喜欢的方式,让他们进入作品,尽管这些方式似乎是“非文学”的。

或者这样说,学生进入作品时所采用的阅读方法,不是这一作品通常的阅读方法。

然而,在进入作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一些文学阅读的经验,或多或少也能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比如《鲁滨逊漂流记》,有老师布置学生做“小课题研究”,研究该岛的气候、地貌、动物、植物、食物等。

学生们很有兴趣,他们借助网络等资源来验证小说中的相关描述,结果很有意思,有不少同学感叹:作家真是厉害,小说中所写的,与这座岛的真实情况竟然一一吻合!换句话说,他们对小说家的文学创作,对文学作品的虚构,获得了真切的理解。

看一个《天山景物记》的课例:教师布置了一个奇妙的教学氛围,师生按照课文描绘的游踪,去游览天山奇丽的景物;教师设计了一个奇妙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片段撰写对联,大家在一起进行一番“文人旅游”。

于是,生动活泼的场景出现了,同学们吟联评对,热闹得很。

一课上完,同学们吟出了好多副对联。

且不说场面之热烈,群情之激动,仅从对联的提炼看,就可以想象同学们是如何深深地进入课文,咀嚼课文语言和领略课文意境的。

(二)带(带领)学生欣赏“带学生欣赏”的“带”,准确的含义,应该在“带领”和“代替”之间。

语文教师似乎站在学生与作品的中间,学生们则透过教师的眼睛来看作品:原来他们看不到的地方,借助于教师的眼睛,或许也看到了;原来他们感受不到的东西,受教师的感染,或许也有感受了;在“也看到”、“也有感受”的同时,他们或许也多多少少能领悟一些阅读方法、文学鉴赏的方法。

“引学生欣赏”,适用于学生难以进入的作品。

“带学生欣赏”,主要适用于这样一种情况,作品学生能读,但却难以看出它的好处来。

“带学生鉴赏”,也有种种办法。

其中之一是范读。

看一个课例:有位教师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开始范读,入情入景,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

随后,她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反复朗读了几遍课文。

教师问学生,还需要讲吗?学生齐答:我们懂了,不需要讲了。

我国传统的评点,其作用往往也是“带读者欣赏”。

这从以下例子可以看出:①《国风》云:“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其词婉,其意微,不迫不露。

此其所以为贵也。

(张载)②在“李逵却钻入那大虫洞里”一句下,金圣叹批道:“……写武松打虎纯是精细,写李逵杀虎纯是大胆,如虎未归洞,钻入洞内,虎在洞外,赶出洞来,都是武松不肯做之事。

”③鲁迅《祝福》“我”与“四叔”见面时的一段:“……但是,谈话总是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汪曾祺评道:“‘剩’是余下的意思。

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孤寂无聊之感,仿佛被世界所遗弃,孑然地存在着了。

而且连四叔何时离去,也都未觉察,可见四叔既不以鲁迅为意,鲁迅也对四叔并不挽留,确实是不投机的了。

四叔似乎已经走了一会儿,鲁迅方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剩在那里。

这不是鲁迅的世界,鲁迅只有走。

”从点评到讲解,只有一步之遥。

“带学生欣赏”,极端的情况,是“代学生欣赏”。

在作品明显高于学生的语文经验,语文教师又确有真知灼见的情况下,讲解甚至“一讲到底”,有时也能起到好的效果。

比如黄玉峰老师执教的《世间最美的坟墓》[3],就几乎一讲到底。

“带学生欣赏”,与其说是学生在阅读、在欣赏,不如说是教师在阅读、在欣赏。

因此容易出现“带”不动学生,而演变为语文教师自顾自讲,“代替”了学生阅读的情况。

[4](三)教(教练)学生欣赏“教学生欣赏”,语文教师似乎站在学生的边上,像教练一样,指点学生应该看作品的这个地方,应该这样看,应该看出这些东西来。

“教学生欣赏”,即“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的基本路径。

在文学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形成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使学生自觉地建构文学鉴赏的“眼力”,达到对作品更高的理解和更深的感悟。

二、选文功能及相应的路径选文的功能,指一篇课文在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中派什么用场。

选文功能的研究,主要是对语文教材尤其是语文教科书的编撰策略进行研究,也涉及语文教师如何处理教材。

基于对中外语文教材的研究,目前已鉴别出语文教材选文的五种功能,即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和引子。

选文的五种功能,为语文教科书的改善提供理论的依据,也指引着阅读教学的路径。

[5](一)把课文当“定篇”教当“定篇”教的课文,是文学、文化的经典,或素有定评的名家名篇,比如鲁迅的作品、语文教科书中的古诗文。

学生学习这些课文的主要任务,就是熟知经典,透彻地领会课文本身,从而积淀为文学、文化的素养。

换言之,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深入地理解、感受这些经典名篇,理解和感受它们何以是经典,理解和感受它们超越时代的思想、情感和杰出的艺术表现力。

“定篇”的教学,离不开读与背,但不能止于读与背。

关键是要真切地领会,切身地理解它历经淘沙的魅力,乃至伟大。

[6]一般说,经典作品明显高于学生的语文经验,包括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水平,要使学生真切领会,往往要借助于外力。

外力包括创设易于理解和感受的情境(有时要借助于多种媒介),提供对理解和感受有促进作用的权威的解读资料,提供构成互文的相关作品,以及语文教师在切身感受和较充分参考研究资料基础上的讲解。

“定篇”类型的教学,往往要经历“引学生欣赏”、“带学生欣赏”以及参读相关材料等过程,并辅之以“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等路径。

所以会用较多的教学课时。

看一个课例:皋玉蒂老师上《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不是传统的教法,而是一次系统的“组织教学”。

第一阶段设计一个宏阔的阅读计划(第一周布置):课外阅读——罗曼·罗兰《名人三传》、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的回忆》、托尔斯泰《复活》、谢尔盖《往事随笔》。

第二阶段(第八周进行),品读课文:先从语音的层面上品赏课文——给课文配音乐,学生提供5首乐曲,大家研究哪一首最合适这篇课文的意境;其次是从情感的层面上品赏课文,就课文某些问题进行对话交流;再次是从哲理的层面上品赏课文——生与死、自然与人、简单与深刻、朴素与宏伟,拿破仑、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的坟墓图片被投影出来,让学生进行对比,一比就突出了主题。

第三阶段是主体性写作:创新作文——我心中的文化伟人;比较性研究——东西方墓地文化的异同。

据说,上完这节课后,参与这一活动的同学都热泪盈眶。

这样的教学,的确使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得到了很多收益。

(二)把课文当“例文”教如果把“定篇”类型的阅读教学称作“教课文”,那么“例文”类型课文的阅读教学,则是“用课文教”,即通过这篇课文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与这篇课文相对应的阅读方法。

把课文当“例文”教,相当于“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的路径。

但也不止于此。

因为一篇课文,可以做各种例子。

除当作学习阅读的“例文”这个基本路径外,常见的还有以下两种情形:1.当作学习“客体知识”的例子语文知识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指涉客体,比如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章知识等;一类指涉主体与客体的交往活动,比如阅读知识(核心是阅读方法)、写作知识(核心是写作策略)、口语交际的知识等。

在语文课,学生主要是学习后一类知识,目的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然而,一方面,主体与客体的交往,必须要对客体有较充分的了解。

阅读知识,与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章知识等联系密切,有的还是形成阅读方法的基础。

另一方面,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章知识等,在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学习价值。

这样,有些课文,或者在课文教学的有些时候,就可能被当作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章知识的说明样例。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可以学习字、词、句、篇、语、修、逻、常,可以作“抒情”例,可以作“叙述”例,可以作“第一人称的立脚点”例等等。

在这种情形,课文其实已经不是完整生命的“作品”,而是一堆解说相关知识的“语料”;我们所经历的,其实已经不是完整语篇的理解、感受,而是对从完整语篇中抽离出来的某个方面、某个片段、某个语句,即某些“语料”的相对独立的理解或感受,尽管从理解、感受完整语篇的角度看,这是“肢解课文”。

把课文当“语料”,用课文来解说静态的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章知识,这跟阅读教学不是一回事情,有时甚至与阅读教学无关。

但有时又是属于阅读教学的。

“客体知识”的教学,有可能成为“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的有机构成。

怎么来分辨?这里有四个要点:(1)要区别是提到某个知识,还是在教这个知识。

例如“比喻”,如果学生以前学到过,那就是提到这个知识的术语;但如果学生以前不知道“比喻”,或者语文教师这次说到这个术语的时候,增加了一些新的东西,那就意味着在教这个知识。

(2)如果语文教师觉得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确实要教某个知识,或某几个知识,那就要把它教透。

但是,不能误认为把“课文当作‘语料’来教”,就是在进行阅读教学——一篇课文的教学,未必一定都要在教阅读;正像一堂语文课,未必要每分钟都在教语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