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__论文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文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文孔子是我国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随着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
从他的教育思想中可以得到不少对我们有益的东西。
以下是 ___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的启示相关。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既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也带来了大学教育剧烈转型和深刻变化。
要落实育人为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和人的需求发生的变化,正视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存在的偏差,从更新思想观念入手来开创高等教育的新局面。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他的教育思想观念“温故而知新”,或许有益于我国高等教育界正在求索的改革创新。
一个新型社会当它步进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不能不对自己民族的精神及进行。
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索。
不可否认,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的教育思想观念有糟粕和消极的东西。
只要我们摆脱形而上学的,以历史唯物的辩证,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社会人生精论和富有哲理的箴言,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获得借鉴和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的源点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他主张仁政德治,社会各阶层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以“和为贵”,促进人和、家和、国和、天地人和。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品德高尚、博学多才、和谐的人。
他以“学而优则仕”、“有教无类”等理念,致力于育人,借以来推动社会的全面和谐。
这种力主促进和谐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本文只能针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作简要介绍。
1.德者本也,笃信躬行。
“德治”是儒家的思想,强调道德教化,反对单靠政令刑罚治国。
在育人上,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即学的原则在于发扬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达到完善。
明确指出“大德者必受命”,“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德其名,必得其寿。
”“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
儒家思想论文模板(10篇)
任何一种有生命力的理论的产生,都是基于解决现实中其中一种问题的需要。
孔、孟、荀生当春秋战国之乱世,运用自己的学说帮助明君圣主结束各国纷争、建立有序社会,是他们共同的目标,也是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和基础。
这样,便有了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内在逻辑的一个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元素:建立一个符合理想的社会。
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个类似周朝制度的社会:“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孟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王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仁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荀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可以称之为“政教之极”:“臣下百吏至于庶人,莫不修己而后敢安正,诚能而后敢受职。
百姓易俗,小人变心,奸怪之属,莫不反悫。
夫是之谓政教之极。
”(《荀子·君道》)从上可见,孔、孟、荀对理想社会的具体描述虽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社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教化盛行,人人道德高尚。
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把孔、孟、荀追求的理想社会称之为道德社会。
那么,这种理想的道德社会如何才能成为现实呢?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由此往下推衍。
对于这个问题,孔、孟、荀的共同回答是:实行德治!孔子率先提出了他的德治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孟子亦在其《孟子》一书的开篇中亮明自己的德治主张:“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并在《公孙丑上》中继续阐发这一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荀子把德治进一步发展为礼治:“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正错之而莫之能诬也”。
(《荀子·王霸》)以礼治国是荀子的治国之道的一大特色,但在先秦儒学那里,礼是德的外在表现,所以,礼治的实质仍是德治。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自产生之日起就颇受瞩目,其侧重社会取向的价值观,富有伦理特色的政治观,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观,在中国封建时代长期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儒家思想,在世界观方面,它是理性的;在人生目的方面,它是功利的;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方面,它是和谐的。
凡此都与现代社会的观念有着相似或相通的地方。
所以说,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儒家思想依然有其正面的价值和积极的影响。
可以说,儒家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资源,挖掘它的积极面,对市场经济有着建设性作用,对现代管理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孔子;儒家思想;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
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孔子;儒家思想;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
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
他的儒家思想至今还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
是人道的启蒙者。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
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
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
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
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
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
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
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
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
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论文
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论文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加上中外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是一个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充满矛盾的时代。
以下是“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党中央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就是要用恰当的方法解决诸多矛盾。
当今世界局势正在向多极化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各自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在国际交往中,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既要寻找共同话语,维护世界和平;又要尊重各国的传统,保持各国的特色。
斯人虽远逝,其道冠古今。
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辉煌符号,是当之无愧的。
孔子的文章道德是中国和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
孔子敏而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勤于向人请教,不到30岁,就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力图改变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局面。
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他的救世思想在鲁国行不通,到齐国也碰壁。
他周游列国,遭到不少隐士的嘲笑,累累如丧家之狗。
在陈蔡等小国,挨饿受冻,面有菜色。
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孔子思想虽然也受到其他各家的冲击,但并没有消亡,一直存在发展壮大着。
孔子与其弟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当时诸子百家中就是主要的一家,但所走过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有过匡被围之难,有微服过宋之险,有陈蔡绝粮之苦等等。
他的学派不但没有解体反而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势力越来越大,到了战国时代,成了影响最大的学派。
虽然秦国不用儒家用法家,用武力统一天下,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封建王朝秦朝,然而,这个貌似强大的王朝,焚书坑儒,造成二世而亡的结局。
贾谊把秦的成败经验概括为一句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刘邦马上得天下,宣称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反驳: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听后立即改变态度,明白武力攻天下,而仁义守天下。
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从此,儒家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孔子也成为亘古一人的大圣人。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教育论文(共2篇)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教育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特别是儒家的伦理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新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发掘和发扬儒家思想(特别是其教育思想和德育方法论),并将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扎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道德传统的土壤之上。
可见,在现阶段研究儒家思想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1、脱离实际脱离生活。
由于特殊的政治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强调阶级教育、政治教育,而忽视了学生是一个正在长知识的生命个体,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育人具有完善的人格,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具有坚强的意志,具有一个青年应该具有的活力与生机。
而现实的情况是,只注重学生记住了多少党的指示、方针政策,而不管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因此导致学生一提思想政治课就打不起精神,甚至反感思想政治教育课。
由于学习成绩下滑而酿就的杀亲惨剧不断;由于金钱权欲的诱惑而致使高级干部纷纷下马;由于纠纷而造成命案连连.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在现代已呈“半休克”状态!由此可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今时代的要求,必须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彻底反思并做出改革。
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使思想政治教育担负起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实现真正的价值就必须将之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这是时代的呼唤!2、教育模式僵化。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何克抗先生认为,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僵化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存在问题。
家长们的思想观念则助长和强化了学生身上的问题。
高二有关儒家思想的作文5篇
高二有关儒家思想的作文5篇高二有关儒家思想的作文1儒家文化是一种高深莫测的思想文化,是现今扔在推崇的文化之一。
古代文人,孔子一手创办了儒家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儒家文化中写道“约之以礼”“以德服人”等名句,有人曾问道:“这样做的话,会不会连公交都挤不上去?但我觉得,不会。
儒家文化是我们所推崇的,俗话说“用之于民,亲之于民。
”儒家文化里的一些道理与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所联系,它规范我们的行为处事,一言一行,值得我们去借鉴。
在生活中,有人对儒家文化存在着疑问,如果遵守儒家文化里的规则,那么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呢?但我认为不会。
还记得儒家文化中“约之以礼”,把自己约束在礼仪之中。
礼让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是一种文化教养,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国家所推崇的文化之一,我们应该去执行,在社会中传递。
公交车上亦是如此,做到让儿童,老人,孕妇和有需要的人坐。
发出善心,助人为乐,伸出援手,让有需要的人感到社会之爱,感到社会所散发的温暖,以爱来温暖人心。
俗话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如果人人做到这样,那么我相信社会将会更加美丽,更加和谐。
社会中也发生过“约之以礼”的事件。
在某报纸中,一幅图片展现在我眼前,图片中是两辆车互不相让,弄得道路堵塞,图二是一辆车先让别的车过,自己再过,道路顺畅。
这两张图给我们的启示是:当我们与他人互不相让时,那么结果便会是两败俱伤,既伤了别人,又伤了自己;但如果两个人中有一个人退让,先礼让另一个人,自己再做要做的事,这样一来,两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形成和谐的画面。
有人曾说过“退一步,海阔天空”。
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这么做,那么这个社会是如此安宁和谐啊!所以说,我支持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文化,更是一个人品德与素质教养的体现!儒家文化虽然高深,但也平易近人。
让我们一起学习儒家文化,把文化弘扬出去,同时在社会中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局面,传递正能量,让爱温暖人心,让“礼”与我们共存!高二有关儒家思想的作文2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的成就不依赖于谁的认可和肯定,全面否定孔学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儒家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意义论文
浅谈儒家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意义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好的高校道德教育能帮助当代的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培养正确的道德信念,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最终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笔者认为把儒家思想中的其内在精髓,融入到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当中,不仅有利于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我们要清楚的看到儒家思想对于我们开展大学生的德育工作的积极意义,并依据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实际需要,批判地吸取借鉴优秀传统儒家道德思想观念,使之转化为大学德育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提高大学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字:道德教育儒家思想人生观、价值观从古至今,我国一直被誉为是“礼仪之邦”,忠、孝、礼、节始终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提倡和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德育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优秀品德的培养早已放到了教育工作的首位,我国各大高校都相继开设与关德育有关课程。
好的高校道德教育能帮助当代的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培养正确的道德信念,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最终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存在的缺陷目前在校的多数大学生都是80、90后的青年,他们拥有着与其他年代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更加活跃,思想观念更加开放,敢于创新;价值取向更加实际,由传统价值转向多元化价值。
但同时,在这些性格特点背后也存在着“致命”的缺陷:首先是由于目前大部分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很强,不懂得为他人作奉献或牺牲,渴望得到别人理解却不懂得体谅别人;其次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西方现实主义的入侵,时加之网络媒体的主流声音很弱,“腐败、潜规则、拼爹、炫富”等负面因素充斥在“台前”,使之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更加偏重于个人的经济利益和物质需求;最后是由于成长环境过于安逸,意志力薄弱、依赖性很明显。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从高校德育教育的角度出发,我国的高校德育教育确实是“任重而道远”。
浅析论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的论文
浅析论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的论文论文关键词:孺家伦理思想影响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儒家伦理忠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研究,阐述了儒家伦理思想对杜会的影响,对当今人们的伦理、道德观的取向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注重人生、长于伦理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它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构建、文化形象的塑造,都起到了基础和骨架的作用。
一、伦理思想的萌芽在上古神话中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崇德不崇力;二是惩恶扬善;三是重天命而轻命运,这应该是中国伦理精神的某些基因。
到了西周,周公以殷商的灭亡为前车之鉴,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德”的概念,而且明确主张在宗教方面“以德配天”,在政治方面“敬德保民”,在个人修养方面“以德为辅”的思想,并且把这种思想上升为文明社会的伦理政治秩序,即“周礼”。
周人制礼的目的在于“别贵贱、序尊卑”,以保证“天无二口、士无二主、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也。
”(《礼记。
丧服四判》)实行“亲亲”和“尊尊”,即一面贯彻血缘宗族原则,一面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两面结合起来就是依靠宗法血缘纽带来维系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的统治,为“礼”的形成奠定了粗略的基础。
二、伦理思想的产生春秋时期是“礼崩乐坏”、“诸子蜂起”的时代。
孔子创造了以礼、仁、中庸为内核的伦理思想体系,主张以礼为行为规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
他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仁’夕学思想,其内涵是“仁者爱人”(《伦语·颜渊》)。
其出发点是沙‘孝锑’夕为核心的亲亲之情,其基本原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同目。
这表明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由自发走向了自觉,并深刻启发了后世儒家,创造出一整套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
孔子以后,孟子从主观能动性的方面发挥了孔子的伦理思想。
他的五伦说、性善论以及仁、义、礼、智、信的价值体系成为儒家伦理发展完善的重要环节,其中五伦说(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体现了以君臣、父子等的互惠互动和上者率先垂范为前提,具有较浓的人情味,体现了一种双向的人伦义务。
孔子信仰儒家文化论文(全文)
孔子信仰儒家文化论文一、孔子的信仰:天信仰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是理性的基础和情感的根源,能给人强大的精神力量,克服对人生短暂的无奈伤感以及对死亡的恐惧悲伤。
孔子把目光投向广阔世界,看到那些永恒存在,在时间淘洗中巍然不动的事物。
他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松柏长青,不畏严酷的外部环境,傲然挺立。
孔子看到山水,主张“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山巍然屹立,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水奔流不息,是生命之源,活泼轻灵,变化多端。
山水永恒,生机无限,人应像山水一样,“仁者寿,智者乐。
”(《论语雍也》)山水让人有感情的依托,有美好的生命状态。
孔子站在河边,无限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世界像流水一样总在不断变化,人生也是如此,无法停留,更不能回头。
但这滚滚流水,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却形成了这浩浩荡荡的江河。
江河如此,历史、人生也是如此。
青春不再,必将步入暮年,归于死亡,但人生会留下精神的闪光,历史会有文化的制造,世界永远生生不息。
信仰是向更高远深邃处思索的结果,要超越现象,寻找到更真实的本质存在,作为人生的根基。
孔子相信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背后有永恒的“道”的运行,人要体会“道”,按照“道”的原则去做,如君子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与躲避现实的长沮桀溺等人不一样,孔子有人生的使命感,不因外部环境而改变自我。
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是人就要有人的生活、追求和事业,不能躲到山林中与鸟兽为伍。
天下有道,不能改变自己的理想。
君子要超越现实的物质需要,努力追求精神性的道:“君子谋道不谋食。
”(《论语卫灵公》)道是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规律、道理,但道并不是有什么奇异力量的主宰者,而是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
所以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论语卫灵公》)在这里,孔子的话表明了信仰与宗教的不同。
中华名家选讲论文(论述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和负面影响)
1.举例说明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儒释道合流的注释思想皇侃的《论语义疏》继承了汉儒的章句训诂之学和纲常孝道思想,并同时受到佛学理论的影响,在皇侃的经学思想中,某些经典性的汉代思想仍然占有一定的地位,如:三纲五常、孝道、阴阳五行的术数理论等.汉代“以孝治天下”,极力推重孝道观念的教化作用,以至于帝号之中皆加“孝”字,设“孝廉”一职选任人才。
对孝道的重视,在皇疏中也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来,每至与“孝”有关之处,皇侃必大加发挥,梁武帝时期,是南朝佛教的全盛时代,兰若众多,规模宏大;法会常设,上至帝王公卿名士,下至黎民百姓,崇信佛教蔚然成风。
早在西晋,中国佛教就形成了具有自我特色的般若学,为玄风推波助澜;进入南朝后,佛学的热点又转向涅盘学,从而使佛教独立地走向中国的理论舞台。
在这种形势下,皇侃不可避免地受到佛学的影响。
在《论语集解义疏》中,多处可见佛教思想影响的痕迹。
皇侃在该书序将《论语》一书的性质定义为“应机作教”,他说:夫圣人应世,事迹多端,随感而起,故为教不一。
或负扆御众,服龙衮于庙堂之上;或南面聚徒,衣缝掖于黉校之中。
……然此书之体,适会多途,皆夫子平生应机作教,事无常准,或与时君抗厉,或共弟子抑扬,或自显示物,或混迹齐凡;问同答异,言近意深,《诗》、《书》互错综,典诰相纷纭。
义既不定于一方,名故难求乎诸类,因题“论语”两字,以为此书之名也.皇侃则反其道而行之,以佛学概念义理解说《论语》,皇疏在释《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时,全面论述了玄学的性情论.在上文中,引老子之言阐释儒家的人性论,稀释了儒家思想的精神,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关于人性论的理论思辨水平。
性无善无恶,情有善恶,也就是说,性情之间的关系,就是有无、动静之间的关系。
2.结合社会现实和个人呢实际,论述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和负面影响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下是关于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的论文,欢迎有兴趣的同学借鉴哦!摘要:文学是一个广泛而深远的概念,文学自起源起,就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和思维心理的重要反映。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学反映着思想,而思想反过来哺育着文学,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集大成者,它虽然比文学产生晚,但它对中国文学发展以及成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中无不体现着儒家仁、义、礼、治的思想,无论是唐韩愈领导的儒学复古运动,还是现代国学教育的火热进行,都可见儒学思想在几千年的浮浮沉沉中凭借其强大的生命力保存下来。
对于中文系的学生来说,了解儒家思想对于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文围绕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表现,深刻地揭示出儒家思想不仅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更是为文学立根。
关键词:文学;儒家;政治;忧患意识;仁早在几千年前,孔子论诗便指出诗有兴、观、群、怨之作用,可见儒家思想积极入世,重视实践的思想已深入人心,与其相符的文学作品更是数不胜数。
但我们应知道的是,在文学诞生之初,它的种种社会功用是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只是人们口耳相传的,记录光怪陆离神奇之事,多是神的故事及英雄传说,但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王朝的建立,儒家思想的产生,原先的神话故事在儒家学子的改造下逐渐被理性化,原先的神变成了人,原先的英雄变成帝王将相,文学被人们重新认识、加工、包装,从此有了新的社会功用,就像统治者手里的权杖,指挥着社会的伦理道德,纲常教化。
那么儒家思想究竟对中国文学有怎样深刻的影响呢?那就不得不说以下三个方面1 、文以载道,为政治教化服务《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孔子十分重视学习与从政的关系,认为学而时习之后应关心国家政事。
可见儒家思想注重学以致用,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孔子所提出的文学标准,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十分提倡文学的社会实践功用的,而不仅仅是人们寓情于诗,借诗抒情的产物,这种社会公用与唐代提倡的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作文害道等思想结合,不难看出儒家所提倡的文学是要经世致用,为政治教化服务。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相关论文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相关论文篇一《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重视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的作用,他提出的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也大多数为后世所继承,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论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现实意义;职业教育一、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研究他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一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的作用与意义的看法孔子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不教而杀谓之弃。
”后来“德治”成为儒家共同的社会政治思想。
孔子在政治上是一位社会改良主义者,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通知人才从而为政治服务。
他认为贤才无疑是教育的结果。
春秋时期,孔子第一个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个较为科学的命题。
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认为知识和道德都需要依靠学习来培养。
二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目的的看法孔子的私学是学术团体,也是政治团体,他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推行其政治主张。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举贤才,在教育上以培养贤才为目的。
孔子对君子的品格十分重视,认为只有那些优秀、品德键能的贤才才能做官。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比较准确地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三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对象的看法孔子反对门第限制,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族类、不论贫富贵贱、不问地位高低,均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但“有教无类”是又局限性的,它不等同于先进的普及教育思想,因为奴隶和妇女是被排斥在受教育的对象之外的。
四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内容的看法孔子出于培养从政人才的目的,其教育内容基本上仅限于人事的范围,主要是限于君子做人的道理德和从政的手段才,具体说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技巧的训练三个方面。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半部论语治天下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其中的一些论说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人们常说,读书使人充实,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用智慧来治理天下。
下面我将结合一些《论语》中的论说,来谈谈我的看法。
在《论语·述而》一章中,有一段对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告诉我们要善待来自远方的朋友,要真心对待每一个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地位、财富或者学历的差距而对别人产生偏见或歧视。
只有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也才能赢得朋友的尊敬和信任。
《论语·学而》中有一段对话:“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远大抱负,要追求道德的升华。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追求的只是物质财富,对金钱的追求已经成为他们人生的唯一目标,并忽略了道德品质的提升。
而且,在面对问题时,我们总是想着从中获取利益,而不是以道德、法律等准则来衡量对错。
我们应该要明白,君子是以道德为重而不是以食物为重。
只有通过不断追求道德、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论语·学而》中还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告诉我们光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要把知识付诸实践,要善于运用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
只有真正喜爱知识,并从中获得乐趣,我们才能在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论语》中还有很多有关为政治理的论述。
《论语·为政》中有一段对话:“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治理国家要以道德为根本,只有以德治国,才能使国家和人民共同进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政治家的道德败坏、贪污腐败等现象,这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利益,也伤害了人民的利益。
我们应该要学习《论语》中的这种观点,关注道德品质的提升,才能真正做到为政以德。
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哲学论文-V1
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哲学论文-V1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核心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儒家思想是最为重要的一种,以下将从儒家思想的本质、特点、价值以及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儒家思想的本质儒家思想是一种人文主义的哲学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它的中心思想是“仁爱”,即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和尊重,建立和谐和睦的社会关系。
儒家认为,人的天性本善,只有通过努力修身养性,才能让自己更加完美,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为社会作出贡献。
二、儒家思想的特点儒家思想强调的是“礼、乐、仁、智、信”五种基本品德。
其中,“礼”指的是一种行为规范,体现了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乐”则是一种精神文化,可以让人们感到快乐和幸福;“仁”则是人的核心价值,意味着尊重他人,爱护他人,以及对自己的责任承担;“智”则是知识和智慧,强调的是人的理智思维和智慧开发;“信”则是以诚信为核心的行为准则,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信赖。
三、儒家思想的价值儒家思想的价值是三位一体的,即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方面。
在个人方面,儒家思想可以让人们获得精神世界的富足,成为真正的「仁者」,做到爱人如己。
在社会方面,则是儒家思想构建了“仁爱协和”的社会伦理,塑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也对家庭、教育、文化等方面提出了要求,能够涵盖从亲情到友情、从爱国到人类共存的所有情感和信仰。
在国家方面,则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千年统治和道德的重要基础,奠定了中国文化和社会制度的根基。
四、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建设的重要参考。
在今天的中国,继承和弘扬儒家思想,是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的“仁”、“礼”等品德应该成为社会价值观的基石,让社会传统文化更加开放、包容、先进和有益于人类进步。
此外,在全球化世界的背景下,恪守“仁”、“礼”等价值,也可以在国际社会中更好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和特色。
简论宋儒一体之仁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以张载、二程、朱子的一体之仁思想为例
论文嘉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简论宋儒“一体之仁”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以张载、二程、朱子的“一体之仁”思想为例武汉大学吴根友仁学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儒家学者都是围绕“仁”这一核心观念来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的。
虽然如此,但作为儒家思想阵营的思想家或学者,都或多或少地对仁学思想有新的阐发,进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自在的仁学发展的历史。
值得欣慰的是,当代中国儒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可喜的现象,出现了两本自觉以仁为核心观念的新著作∞,体现了当代中国儒学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深化的新趋势。
笔者至今还清楚地记得,1999年在哈佛燕京学社做访问研究的时候,时任哈燕社社长的杜维明教授在接见我的一次面谈中曾经问到(原话的大意是):你认为儒学是在传统社会,还是在现代民主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当时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在今天民主社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现在看来,这一回答未必那么确定,但今天民主社会里更需要儒家的仁学智慧,或者如陈来所说的,更需要儒家“爱的智慧”,我想这一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本文试图以断代思想史的方式,仅择取张载、二程、朱熹四位思想家为例,扼要阐明两宋儒学中“一体之仁”的思想,并试图揭示这一新仁学思想对于当今社会所具有的启迪意义。
本文所说的“一体之仁”,是对宋儒“儒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新仁学命题的一种缩写版表达,此一表达在阳明的《传习录》已有先例,@特此说明。
一、张载的“一体之仁”思想一般哲学史及哲学论著的叙述,多将张载看作是北枕宋时代的气论思想家,对其“知太虚即气则无无”的哲学命题更为重视。
这也没有错。
但张载在儒家思想史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则是对“一体之仁”的系统阐发。
这一点,思想史的重视似乎不够。
在《正蒙·天道》篇,张载说:“天道四时行,百物生,无非至教;圣人之动,无非至德,夫何言哉!天体物不遗,犹仁体事无不在也。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一物而非仁也。
儒家核心思想的总结论文
儒家核心思想的总结论文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以仁为中心,以礼为准则,以孝为根基,以忠、信、智等道德品质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
儒家思想贯穿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个体行为等各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以仁为中心。
仁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它是一种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道德情怀。
儒家认为,通过培养自身的仁心和修养,可以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仁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观念,体现了对人性的高度肯定和关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善互助,以及培育和谐人际关系。
其次,儒家以礼为准则。
在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中,礼是一种规范和秩序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社会伦理的准则。
儒家强调人的行为应当符合社会的规范,尊重他人,注重仪式和礼仪,以此来维系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儒家认为,通过培养个体的礼敬之心,可以使社会成员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实现和谐共处。
第三,儒家强调孝道。
孝道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它强调子女对亲长的尊敬和关心,强调家庭关系和家族道德。
儒家认为,孝道是一种天职,需要尊重父母、敬爱亲长,同时也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
通过强调孝道,儒家试图塑造出一种强调家庭、家族和社会秩序的道德观念。
此外,儒家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如忠、信、智等。
忠诚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伦理要求,体现了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忠诚,以及对职责和责任的承担。
信义则是儒家思想中的基本品质,儒家认为,个体应当言行合一,言必信、行必果。
智慧则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素质,儒家强调通过修养和学习,培养个体的智慧能力,以解决人际关系以及社会问题。
总结起来,儒家核心思想以仁为中心,以礼为准则,以孝为根基,以忠、信、智等道德品质为核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个体行为等各个方面,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孔子的孝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孝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欢迎浏览,小编为你提供的一篇关于孔子的孝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的开题报告!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孝道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在传统孝道思想形成的过程中孔子无疑具有奠基之力和开拓之功。
他最先把传统的孝道加以伦理概括和抽象升华,并把它们具体化为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基本道德准则。
孝道观念由此而成为中华民族的根本道德观念和基本行为规范。
在总结先前孝道思想和行为的基础上,孔子第一次把孝道思想提高到人文关怀的理论高度,使得孝道思想成为了理论的、系统的整体。
当今社会,物质文化泛滥,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面对各种外来思想的冲击,我国很多传统的思想正逐步丧失其应用的地位,传统的孝道思想可能已不尽适用于我们现在的社会,但我们仍旧要正确的,辩证的看待孔子的孝道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正确的弘扬孝道思想对于激发人们的爱国心,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选题的研究现状儒家传统几千年的传承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根深蒂固的民族共识,当今学者已把儒家行政思想当作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思想早已沉淀为中国人的一种深层文化心理,并决定中国命运走向为一种内敛的发展方向。
孝道思想作为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人民的心理情感。
但是当今社会有不少学者对孔子的孝道思想存在着一种片面的甚至偏激的看法,认为孔子的孝道思想完全是子辈无条件服从于父辈,甚至把宋明以来那种“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糟粕强加在孔子的身上。
孔子的孝道思想是双向的,不仅包含着子辈对父辈应尽的义务,也包含着父辈对子辈应有的责任,所谓“父慈子孝”。
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一、孔子的孝道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和《孝经》中,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敬养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2 无违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论文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论文第一篇: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论文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包含了许多伟大的精神,其中“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占据着中心的统治地位,以下是“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
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孔子的思想影响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它也历来是人们研究中国文化时必不可少的部分,其思想及思想核心也一直为人们所探讨和争论。
文章也将浅要地谈谈孔子的思想及其核心。
一、孔子思想中的“礼”与“乐”孔子思想形成的具体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和当时社会现实中逐渐形成的。
从他所处的战争频繁和“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可以知道“礼”在当时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话题。
“礼”是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殷周重“礼”,其礼仪往往形成一种严格的上下等级威仪和社会的差别意识。
其实在夏、殷时代就已经有“礼”的存在了,但是直到周公时代的周礼,才形成比较完善的礼乐制度,所以人们一般把周礼作为研究“礼”的一个典型时期。
由于孔子对“礼”的推崇,许多学者也因此认为“礼”是孔子的思想核心。
孔子一生都以诗书礼乐教弟子,非常注重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他指出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
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礼”是起过积极作用的,但是到了后来,“礼”逐渐被人们理解为盲目保守、因循守旧的思想,并且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自由、婚姻自由的锁链,所以产生了“吃人的礼教”的说法。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孔子的思想,我们应该辨证地去认识和理解“礼”的思想。
还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认为治人之“礼”要深入人心,必须同“乐”结合,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礼乐相结合的“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是一种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
“乐”作为音乐制度,它包括乐县、舞列、用乐等都有其森严的规定,孔子思想认为,礼是道德行为的规范,而乐能调和性情、移风易俗。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论文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内容提要】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以民为本、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等思想对当今"以德治国"有着重大的意义;其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以义制利等思想契合当今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可持续与和谐发展。
【关键词】儒家思想现实意义以德治国可持续发展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思想与当今的"以德治国"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
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思想,首开儒家德治主义之先河。
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和境界的根基和出发点。
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大学》、《中庸》的理论升华,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后世儒家,无论是董仲舒的宇宙论,还是宋明理学的本体论,都只是在理论层面上论证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必然性而已。
在当今社会,古代德治主义思想虽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为我所用,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仍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一)以民为本"以民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
所谓"民本"就是认识到人民、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统治者背离了民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国家政权就不能巩固,甚至会被人民群众用武力推翻的。
孟子的"仁政"理论就是以民本为基础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看来,人民是宝贵的,不能忽视人民的利益和疾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内容提要】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以民为本、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等思想对当今"以德治国"有着重大的意义;其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以义制利等思想契合当今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可持续与和谐发展。
【关键词】儒家思想现实意义以德治国可持续发展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思想与当今的"以德治国"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
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思想,首开儒家德治主义之先河。
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和境界的根基和出发点。
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大学》、《中庸》的理论升华,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后世儒家,无论是董仲舒的宇宙论,还是宋明理学的本体论,都只是在理论层面上论证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必然性而已。
在当今社会,古代德治主义思想虽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为我所用,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仍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一)以民为本"以民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
所谓"民本"就是认识到人民、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统治者背离了民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国家政权就不能巩固,甚至会被人民群众用武力推翻的。
孟子的"仁政"理论就是以民本为基础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看来,人民是宝贵的,不能忽视人民的利益和疾苦。
荀子引用古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以民本思想为核心价值的儒家的"德治"思想,表现出它极大的进步性和人民性。
虽然民本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但它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当确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神圣观念,并以之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具本质意义的特征和要求。
要使人民真正成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主人和核心,人民支配权力而非权力支配甚至主宰人民。
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则须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之心处理一切党务和政务,将使人民当家做主作为其执政的实质,积极组织和领导人民行使权力,使人民群众逐渐掌握自己管理自己和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实现权力体制的民主化。
同时,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
要真正获得人心即赢得民众由衷地支持和拥护,就必须时刻把民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头,一切为了民众,一切依靠民众,一切服务于民众。
而这些都绝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空话、套话,不能只是将之作为标语口号,而应该并且必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以行动实践和实实在在的成效表明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和我们的领导干部确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如此方是以诚信为本而行亲民之道。
(二)仁者爱人"仁者爱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说:"仁者人也,仁者爱人。
"(颜渊)明确仁的本质是爱人。
人不仅要爱父母,爱子女,还要爱普通的老百姓,儒家本"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的仁爱精神,对处于社会弱势地位或困难境地者,如鳏寡孤独废疾等人群尤为关注。
这种优良传统在当今最值得大力弘扬。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尤其要关心那些生产和生活遇到困难的群众,深入到贫困地区、困难企业中去,深入到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城市贫困居民等团难群众中去,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带领群众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 (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三)为政以德儒家认为道德乃政治之本,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从"德治"的方式说,儒家强调为政者应在道德方面起表率作用,尤其主张君主应以个人的伟大人格力量去感召天下,而不是以刑杀、武力的方式去威服天下,这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我们今天把"以德治国"作为社会立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基本治国方略之一,这就要求应把德治作为社会主义政冶文明建设的主要方面。
当然,现在所说的德治最关建的首先应该并且必须是弘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精神,但也需要汲取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精华,这二者其实并无矛盾之处。
如儒家强调"天下为公"、"为政以德",以此优良传统资源来思考现实,就要求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必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领导干部们必须正确树立权力观,真正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人民公仆作为最根本的宗旨。
这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所说: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加强道德品质修养,牢记‘两个务必',真正做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寓改造主观世界于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用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效来推进客观世界的改造。
"二、儒家思想与可持续发展人类在追求文明和富裕的漫长征程中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要发展经济、可持续地发展经济。
如此大的变化势必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习惯和价值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也使人们感到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价值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一)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契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相应提高。
与此同时,它也进一步强化了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改造和支配的欲望。
这种欲望的过度膨胀导致20世纪出现了全球生态危机,如土地沙化、环境污染、能源短缺、森林锐减、某些物种灭绝等等,这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解决全球的生态危机,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取向,就是强调两者的平衡与和谐。
其实类似的观念在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早已经得到了表达。
儒家认为,整个宇宙是由"天"、"地"、"人"三方组成的,这三方共同形成了宇宙的和谐,任何一方的破坏都会破坏宇宙的生命,破坏宇宙的完美。
儒家思想这一方面的理论资源包含着独特的生态伦理观,即人类的进步不但要向自然索取,争取自然界为人类造福,更应该热爱自然、关心自然、保护自然,以自然为同类、为朋友。
《孟子·梁惠王上》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宋儒朱熹注:"鱼不满尺,市不得粥,人不得食,山林川泽,与民共之,而有厉禁,草木零落,然后斧斤入焉......因天地自然之利,而樽节爱养之事也。
"这里所说樽节爱养,即关心自然和保护自然,顺应万物生长规律,才能取之不竭,指出了人与自然协调,以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道理。
儒家没有把征服自然视为己任,而是将人与自然万物置于同等的地位,看作是血肉相连的一体;不是把自然万物看作人类的资源库,而是将人类的仁爱情感倾注于天地万物。
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由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相契合,因而其价值越来越得到当代思想家的重视。
(二)儒家"和而不同"思想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多样性不同民族和国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自己的诠释,这是因不同的历史、制度、宗教和文化所致。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经济似乎越来越没有国界,伴随而来的便是利益和文化的冲突。
各国应该正确认识这种差异,在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注意经济的合作和文化的交流,同中存异,异中求同,谋求发展。
儒家在历史上多次遇到过如何对待异质文化的问题,其总的思路是"道并行而不悖",主张文化的多元性。
因此,在历史上,中国文化并非华夏文化的一元格局,亦非儒家思想的一家独行,而是华夏文化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多元一体",儒、释、道"三教并存"。
儒家从观察社会现实出发,认为人们在现世生活中的需要是分层次和多侧面的,并非一种文化所能满足,所以,不同的多元文化各有其位置和作用。
由此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格局是儒学为主,而又多元互补,即使儒学内部也有各种派别的争论。
儒家思想具有这样的文化多元并存的开放性和宽容性,是以"和而不同"为理论依据的。
儒家文化讲"和而不同",就是尊重差异,崇尚和谐,反对搞单一的同质化,也反对不同事物的冲突、对抗。
将这样一种思想用于当今人类文化的发展,就是要承认差异和尊重多元,既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以博大宽容的精神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以"文明的对话"替代"文明的冲突",在对话中产生共识和理解歧异,逐渐走向人类文明多元一体的和谐。
只有"和而不同"才能促进人类文化的繁荣、发展,这就是"和实生物"。
如果搞某一种文化的霸权主义,或是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对抗,那就是"同则不济"了。
我们认为"和而不同"就是要首先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
如果一味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会使事物衰败。
借鉴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将其作为处理经济全球化时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关系的一条原则,将有助于消除所谓的"文明的冲突"。
(三)儒家"以义制利"思想有益于化解人与人、人与群体间的矛盾不可否认,在追求经济发展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类相互之间情感的冷漠。
因为在巨大的物质财富面前,人们常常会激发起比以往更大的占有这些物质财富的贪欲。
于是,我们越来越感受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不少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而损害他人和群体的利益,日益成为与他人、与群体毫无情感的冷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