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宗师朱熹
朱熹及其思想简介
朱熹简介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
汉族,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
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
庆元六年病逝。
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哲学思想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
②理是事物的规律。
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
“太极只是一个理字”。
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
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
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
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
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
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
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
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
宋:理学家 朱熹简介
宋:理学家朱熹简介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字元晦。
宋朝理学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
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
向父亲问日、问天。
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
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
南轩负公辅之望 西铭为理学之宗的解释
南轩负公辅之望西铭为理学之宗的解释一、南轩负公辅之望南轩,即朱熹,是我国宋代理学大家,也是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被誉为“南轩负公辅之望”,意指他背负着辅佐国家的期望,秉持儒家的仁政理念。
朱熹所主张的理学强调治理国家的思想和技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他的理学思想对我国古代和现代的哲学、道德和政治理论影响深远。
二、西铭为理学之宗西铭是朱熹的才学兄弟,也是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被认为是理学的宗师,因为他在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和注释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西铭的理学主张以“性”、“理”、“心”为核心,强调人的本性和道德修养,倡导“知行合一”,通过学习经典来实践和完善自己,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三、两位理学大家的思想内涵1. 朱熹的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倡导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来体悟天理。
他强调“致良知”,主张发掘并坚持内心的良知,以此来规范行为,并且强调家庭和社会伦理规范。
2. 西铭的理学强调“心学”,对人心进行深刻的挖掘和探索,主张通过修养心性来达到道德的完善。
他的思想对后世儒家影响深远,被誉为“理学之宗”。
四、两位理学大家的影响1. 朱熹和西铭秉持着理学的思想,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的理学思想被奉为经典,成为儒家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们的思想渗透到政治、教育、社会伦理等各个领域,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在现代,朱熹和西铭的理学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他们的理学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观念,对当代社会教育和治理具有启示意义。
他们的思想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结语朱熹和西铭作为理学大家,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以自己的学识和智慧,为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理学思想不仅对古代我国产生了影响,也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朱熹的“南轩负公辅之望”和西铭的“理学之宗”之名,将被永远留存于我国古代文化的丰碑之上。
祖国河山,虽历经沧桑,儒家文化却历久不衰。
朱熹:弘扬儒学的理学大师
朱熹:弘扬儒学的理学大师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等,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世称朱子。
朱熹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之中。
他的父亲朱松早年曾受业于理学大师程顺、程颐的再传弟子。
父亲除了精心钻研儒家经典之外,一有闲暇便亲自教朱熹读书,朱熹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式的教育。
朱熹的父亲虽然是儒家的信徒,但他一向兴趣广泛,对于当时社会上广泛流行的道家及佛学的思想并不一概排斥。
这种包容、平和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少年朱熹。
在父亲的影响下,朱熹的兴趣也十分广泛,他除了熟读儒家经典之外,也广泛阅读了大量道家及佛家的思想典籍。
朱熹自幼悟性极高,加之在父亲的指导下读了那么多典籍,学问进步很快。
可是,当他14岁时,父亲突然去世,他不仅失去了慈父,成了孤儿,而且失去了一位良师,朱熹心中悲痛万分。
父亲死后,朱熹虽曾按照父亲的遗愿师事胡宪、刘勉之及刘之翚三人,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自学中度过。
朱熹读书十分刻苦用心,他总是力图用心去体会圣人所讲的道理。
其他同龄的孩子能读书,识字,背诵就已十分满足了,而朱熹则要求自己一句句地领会书中的道理。
他时常为一句话所困扰,食不甘味,夜不安寝。
而每当他领会了书中的道理,便高兴得手舞足蹈。
他自己回忆幼时读《中庸》的情景:当他读到“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一章时,觉得吕与叔解释此段的含义十分精彩,高兴得几乎跳起来,并工工整整地将其抄录下来作为警励自己奋发的座右铭。
由于朱熹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所以他读书比常人更加辛苦。
他曾经回忆说:“我小的时候,读《四书》十分辛苦。
早年读《大学》《中庸》时,每天早晨起床后,必先诵读十遍。
在此基础上,再逐字逐句研究书中的意思,读《孟子》亦如此,开始时逐字逐句地读,后来便前后连接,首尾贯通。
”朱熹读书不仅肯下功夫,而且还善于总结学习方法。
他好博览但从不贪多、贪快。
理学大师—朱熹
理学大师—朱熹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被尊为与孔子齐名的中国文化伟人,一代经学大师、圣人,他为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
朱熹这位古代贤哲,祖籍江西婺源县,其父朱松曾任福建尤溪县尉,宋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十五日,朱熹在尤溪诞生。
他的祖父朱森说:吾家业儒,积德五代,后当有显者。
果然,1148年即南宋绍兴年间,朱熹十八岁中进士,后曾在闽、浙、赣三地辗转为官。
朱熹对当时南宋山河破碎,金兵南侵,朝廷偏安,土地兼并,赋税繁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忧心如焚。
一极力主张抗击入侵者,收复失地,要求朝廷选纳贤能,修明军政,爱养民力,实现统一。
他在地方主政期间,着力革除弊端,打击贪吏,救济灾民,深受人民的爱戴。
由于当时权臣当道,朱熹多次遭受排挤,因此他的仕途并不顺利。
于是辞而不就,把毕生精力用于著书立说,讲学授徒。
朱熹的学问渊博,于学无所不窥。
在先秦诸子、佛道思想、史学文学、天文地理、文字音韵、训诂孝据、典章乐律等许多方面,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和不小的成就。
更重要的是,朱熹以继承二程洛学自任,广泛的吸收了周敦颐、张载、邵雍等北宋理学家的思想养分,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学说构建起一个规模庞杂而又不失缜密精致的思想体系,朱熹也成为儒教理学的一代宗师。
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的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他倡办文化教育的目的,虽然是为了宣扬维护封建制度的政治伦理思想,传播儒家的道德文化,但也做出了许多有益于后世的贡献,起到了弘扬民族文化,推进学术发展的作用。
他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并且还亲自制定了学规。
编撰了小学和大学的教材,为封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其中包括不少著名的学者,并形成了自己的学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朱熹的著作颇丰,主要有《周易本义》、《四书章句集注》、《晦安先生文集》、《朱子语类》等等。
朱熹的读音
朱熹的读音
朱熹,读音zhūx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
【人物生平】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
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
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
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
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
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
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朱熹晚年定居建阳考亭讲学,四方学子不远千里前来求学,研究理学,著书立说,与蔡元定等创建学术史上令人瞩目的“考亭学派”,考亭也因此喻为“南闽阙里”,建阳称为“理学之乡”,也因朱熹、蔡元定、刘爚、黄干、熊禾、游九言、叶味道史称“七贤过化”之乡。
如今每年清明节前后,远在美日韩及港澳台等海外朱子后裔都会前来祭祀拜谒,他所创立的南宋理学迄今仍被美国、日本、韩国、
马来西亚等国推崇。
中国历史故事-理学祖师朱熹简介 朱熹有哪些污点?
中国历史故事-理学祖师朱熹简介朱熹有哪些污点?朱熹是宋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和诗人,同时也是儒学的集大成者。
他与二程同为理学祖师,“程朱理学”的朱指的就是朱熹。
朱熹是孔庙之中,唯一一位非孔子亲传弟子而入大成殿十二哲者的人。
朱熹在后人眼中,就是一个正人君子,理学的代表。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主张,然而他自己却留下了桃色传言,说他与尼姑有染,还让自己的儿媳怀了孕,这是怎么回事呢?《宋史》记载,南宋宁宗庆元二年,监察御史沈继祖上书弹劾朱熹之言为伪道学,上了十大条罪状,奏请对朱熹死罪。
十大罪状之中,有两条罪状算是当时的桃色新闻。
“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也就是说朱熹贪色曾经引诱两个貌美的尼姑成为自己的妾室,并且还大大咧咧的与两位尼姑行走在大街上。
“家妇不夫而孕”,这里则指责朱熹的儿媳妇,明明丈夫已经去世了,但是却身怀有孕。
其实就是暗指,朱熹与自己的儿媳妇有不正当关系。
被记录在《宋史》之中,朱熹的人品因此在后世受到质疑。
但是这事儿的真假,还真不能全信。
因为沈继祖弹劾朱熹,还夹杂着政治斗争的因素,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庆元党案。
宋宁宗时期,赵汝愚担任宰相把持朝政,朱熹和赵汝愚是好友,经赵汝愚推荐为侍讲。
而庆元党案的另一方阵营,则是韩侂胄。
韩侂胄是宋宁宗时期的外戚,也是权利巨大,曾组织过“开禧北伐”。
韩侂胄想要独断朝纲,而赵汝愚是他最大的障碍。
在对抗赵汝愚权利集团之时,朱熹首当其冲。
正好宋宁宗对朱熹提出的各种理学主张不感兴趣,认为并不能干些实事,“朱熹所言,多不可用。
”在抨击朱熹的时候,宋宁宗是站在韩侂胄阵营中的,因此朱熹最后被定罪,虽不至死,但也被罢官。
掺杂了政治因素,与朱熹有关的这两条绯闻,真实度大减。
但是历史上还有一个事件,让朱熹染上黑点。
朱熹与台州知府唐仲友是死敌,两人从学术思想到政治理念都是相背的。
有一次朱熹就弹劾唐仲友与官妓严蕊有染,那时候官妓是只卖艺不卖身的,如果此事为真,唐仲友要受惩罚。
朱熹生平个人简历
朱熹生平个人简历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年少求学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
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
向父亲问日、问天。
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
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
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
朱熹生平简介
朱熹生平简介朱熹(1130。
9.15—1200。
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1]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
向父亲问日、问天。
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
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
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
朱熹简介
朱熹简介导读: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砖,号晦庵。
南宋人。
宋代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理学的集大成者,诗人、哲学家。
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婺源县),生于福建南剑(今福建南坪)龙溪县。
主要著作有《伊洛渊源录》、《四书章句集注》、《名臣言行录》、《资治通鉴纲目》、《楚辞集注》、《诗集传》,《周易本义》及后人编纂的《朱子语类》、《朱文公集》等。
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
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
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
因此,他提出“存在理,灭人欲”。
这就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
朱熹的一生志在树立理学,使之成为统治思想。
但因理学初出,影响不深。
同时,朱熹在官场上因品性耿直而得罪权臣,致使朱熹晚年落得一个悲剧的结局。
父亲朱松是岳飞、秦桧同时人,曾得充福建政和县尉小官,携全家赴任,后调任尤溪县尉。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
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
建阳近邻有个南剑州,是道学最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松十分热衷道学,与当地道学家交往甚密。
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
4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
”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
8岁时他便能读懂《》,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
”绍兴十七年(1147年),18岁的的朱熹参加涔¤础,据说就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被录取的。
主考官蔡兹还对人说:“吾取一后生,三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绍兴十八年(1148年),19岁的朱熹考中进士,开始仕途生涯。
绍兴二十年(1150年),20岁的朱熹,在中进士不久回故乡扫墓,表达对家乡的怀念。
30岁,朱熹拜著名道学家、程颐的再传弟子李侗为师,从此,朱熹潜心道学,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
朱熹的简介以及作品
朱熹的简介以及作品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也是儒学的转折点。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朱熹的简介以及作品,一起来看看吧。
朱熹的个人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江西婺源(今属江西上饶市)人,南宋时期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父亲朱松是岳飞、秦桧同时人,曾得充福建政和县尉小官,携全家赴任,后调任尤溪县尉。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
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
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
侨寓建阳(今属福建)。
曾任秘阁修撰等职。
主张抗金,并强调备战。
被主和派韩侂胄等目为“伪学”。
平生广注儒学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均有贡献。
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颢、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起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
其学认为:理、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
教学授徒五十馀年,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
又提出对自然变化的科学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如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原为海洋)说等。
其学说在明清两代被确立为儒学正宗,并影响至日本等国,如日本德川时代,“朱子学”颇为流行。
其博览和慎思精神,对后世学者影响至深。
所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所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
绍兴十七年秋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奉郎、朝散郎,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朱熹简介
朱熹简介(蔡晶琪)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世称“朱子”,是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祖籍微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
1130年九月十五日诞生于南剑州(福建南平)尤溪郑氏草堂。
1143年,定居崇安五夫里。
朱熹年仅十九岁就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仕途生涯。
1183年,朱熹解职回家,在武夷九曲溪的五曲隐屏峰下,亲自营建“武夷精舍”,聚集四方士子、讲学授徒。
四方前来就学的学子多达数百人,同时引来许多知名学者,纷纷聚集武夷山创办书院、学堂,使武夷山成为南宋时期的一座文化名山“道南理窟”。
1200年三月初九,朱熹病逝于建阳考亭的沧州精舍,享年七十一岁。
朱子一生有非常多的成就,首先他是一位文学家。
朱熹的著作极其丰富,他的史学名著《资治通鉴纲目》,被后人称之为“穷理致用之总会,而万世史笔之准绳”。
另外还相继编撰了《程氏外书》、《通书解》、《近思录》、《四书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易通》、《楚辞集注》、等二十余部著述。
朱熹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存诗的篇目数几乎无法统计,《朱文公文集》一到十卷收入的诗歌就有1200多首,《别集》、《遗集》、《外集》中还有不少。
其中不乏同学们非常熟悉的诗,如《春日》《偶成》等。
朱子更是一位思想家,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
实际上他对儒学的发挥在本质上进一步适合了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他的理学思想逐渐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
朱熹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留下的遗产却是一首永远不死的人本主义的颂歌和一条永远走不到尽头的理学文化之路。
他的学说、思想、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示出超越时代和历史的特殊价值。
理学大师朱熹-国学大道场-国学论坛一元一国学论坛一元一国学网
理学大师朱熹-国学大道场-国学论坛一元一国学论坛一元一国学网理学大师朱熹朱熹, 理学, 大师理学大师朱熹(1130——1200)朱熹是先秦以来儒家系统中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国后期封建社会在文化思想领域中影响较大的一位思想家。
从学术成就上看,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宋明理学最突出的代表。
从他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上看,朱熹在中国古代学者之中,可算是屈指可数的几位伟人之一。
一、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圣人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别号晦庵,60岁以后自称晦翁。
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婺源县),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出生于福建南剑(今福建南坪)龙溪县,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
卒后葬于建阳塘石里之大林谷。
从朱熹的家世来看,其祖辈世代做官,为“婺源著姓,以儒传家”,其家族在地方上很有名望。
据江永编著的《近思录集注·考订朱子世家》记载:“唐末,有朱古寮者,世为婺源镇将,因家焉。
”自朱古寮传至朱森为第七代,是朱熹之祖父,“以子赠承事郎,森生松,为朱熹之父。
朱松字乔年,号韦斋,官吏部”,不到20岁就中进士,授建州政和尉,后来“因召对,称善,改左宣教郎,除秘书省校书郎”。
嗣后在吏部做官,他曾上疏极力反对秦桧与金人议和,最后受任出知饶州(今江西波阳)。
未赴任,“得主管台州崇道观。
”喜欢研究历史,“取经子史传,考其兴衰治乱,应时合变”。
他也是一位理学家,是罗从彦的学生,学习过杨龟山(时)所传的河洛之学,其著作有《韦斋集》12卷,外集10卷。
但朱松在朱熹出生的那年就失去官职,只好以教学为生,家境比较困难,更为不幸的是,当朱熹14岁时,其父就去世了。
年少的朱熹,只好遵照遗嘱的安排,依靠父亲生前好友刘子羽过日子。
从朱熹的生平事迹来看,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读书、讲学和注释儒家经籍。
因此,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比其他方面更为卓著。
虽然多次担任地方官职,但每次的时间都不长。
他自24岁开始做官,到71岁去世,共被授官20余次,而由于权臣当道,多次遭受排挤,或辞而不就,真正在地方上做官总计不过10年,在朝做官40天。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东坡居士,宋代理学大师,他的理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朱子学”。
朱熹的理学思想主要表现为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阐发,强调了性理之辩、格物致知、尊孔抑朱等重要观点,形成了朱子理学的核心内容。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朱熹的理学思想做一些简要的论述。
朱熹强调了性理之辩这一重要观点。
他认为,“性”是人天生具有的本性,“理”是天地万物普遍存在的道理。
性即理,理蕴含在人的内心之中,是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根本原则。
朱熹强调,“性者,物之始也;理者,物之理也。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是与天地万物相通的,人的道德行为应当与这种本性相一致。
由于人的情欲私欲的干扰,会使人产生违背本性的行为,朱熹提出了性善论和性恶论相对,强调了人应当努力恢复本性的善良,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朱熹倡导了格物致知的观点。
他认为,人应当通过研究天地间各种事物的规律和原理,来认识世界、认识人性、认识道德。
他说:“人心常应物,物物之理即人心之性也。
”这就是说,人的心灵应当与外界的事物相联系,通过观察和思考,对外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所认识,从而修养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智慧。
朱熹主张,人的知识和修养应当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获取,通过周密的思考和严谨的研究来提高。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研究,人才能明白自己的身处的世界,了解自己的内心,做一个有理性的人。
朱熹的理学思想还表现在其对儒家经典的深入解读和阐发。
他致力于《四书》的注疏和理学思想的整理,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强调人应当通过研究经典,理解经典,以及运用经典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对《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经典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见解。
他强调,“学者尽心力于经典,有备无患,心得无碍。
不心得则心俗,心俗则心乖,不足以为经书所传。
”他认为,人应当对经典有所掌握,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实践来加以丰富和完善。
朱熹生平简介
朱熹生平简介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1]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
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
向父亲问日、问天。
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
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
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
朱熹
百科名片朱熹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姓名:朱熹别名:朱元晦、紫阳先生、国籍:中国(南宋)民族:汉出生地: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出生日期:1130年9月15日(壬戌年)逝世日期:1200年4月23日职业: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主要成就: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代表作品:《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晦庵词》籍贯:徽州府婺源县谥号:文爵位:徽国公个人履历南宋高宗建炎四年,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后随母迁居建明代画家郭诩绘《朱子像》阳崇安县(今武夷山市)。
晚年定居建阳考亭,故后世有“考亭学派”之称,其游历甚广。
南宋诗人、哲学家,教育家。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理气一元论的体系。
朱熹为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绍兴二十一年授任泉州同安主簿,绍兴二十二年到任。
(朱熹任同安主簿前后5年,经常往来于泉属各地访友求贤,寻幽揽胜。
同安至泉州相距百余里,安海地处泉同之间,为必经之地,因此,朱熹往返两地,常在安海歇息过夜。
每次路过安海,则访问朱松遗迹遗事,招集镇中耆儒名士讲论经学,对安海文风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任满后,请求辞官,潜心理学研究,四处讲学,宣扬他的“太极”即“天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程(指程颢、程颐)朱学派的创始人。
淳熙二年(1175年),与陆九渊为首的另一学派在信州(今上饶)鹅湖寺相聚,就两学派之间的哲学分歧展开辩论。
书法家王靖先生作品《朱熹诗一首》淳熙五年(1178年),经宰相史浩推荐,朱熹出任南康(今江西星子县)知军。
南宋朱熹简介
● 隆兴元年(1163年)十月,朱熹应诏入对垂拱殿,向宋孝宗面奏三札:一札论正心诚意、格物致 知之学,反对老、佛异端之学,二札论外攘夷狄之复仇大义,反对和议,三札论内修政事之道, 反对宠信佞臣。但当时汤思退为相,主张和议。朱熹的抗金主张没有被采纳。十一月,朝廷任朱 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朱熹辞职不就,请祠归崇安。
● 又据《黄州府志 ·学校志》载,乾道间( 1165 -1173年)黄州郡守李沈建二程先生祠于学宫,至绍熙三年 ( 11 9 2 年 ) 九 月 戊 子 , 朱 熹 又 为 之 撰 写 了 《 黄 州 州 学 二 程 先 生 祠 记 》 。 以 上 “ 两 记 一 序 ” 均 加 载 《 朱 子 大 全 集》。晚年曾讲学孔子山庙学( 即问津书院)。清代光绪《问津院志》朱子像赞有文曰:“书院自宋以来,即 藏有朱子自题小影。康熙五十五年,靖之镐、王汉业、刘锋等公议,建立神主。其小影特于春秋配享时悬挂, 致敬厥后,易神主而捏塑。则乾隆五十二年,聘工遵照小影为之也。小影经咸丰兵燹遗失,谨识其题词云: 苍颜已是十年前,把镜回看一怅然。履薄临深谅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编。卷尾署南宋庆元庚申二月八日朱熹 题。按朱子卒于是年三月甲子,年七十一岁,此小照题词是其绝笔也。”
● 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在武夷山九曲溪畔大隐屏峰脚下创建武夷精舍,潜心著书立说,广收 门徒,聚众讲学。淳熙十二年,朱熹到浙江,与陈亮展开义利王霸辩论,力陈浙学之非。
● 淳熙十五年(1188年)十一月,上《戊申封事》。主张“正心”、“任选大臣”、“振举朝纲” 等事。
● 淳熙十六年(1189年),诏命朱熹知漳州。
朱熹宋代理学家和思想家
朱熹宋代理学家和思想家时光荏苒,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也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理学家和思想家。
而在这些理学家和思想家中,朱熹无疑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朱熹的背景、学说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朱熹,字元晦,号周南,是宋朝中期最重要的理学家之一。
生于1140年,他自幼聪慧过人,才情出众,很早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学术天赋。
而朱熹的学术背景也为他的后来成为理学家奠定了基础。
朱熹是宋代官宦家庭出身,他的祖父曾任宰相,这无疑为他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打下了基础。
朱熹曾入太学学习,师从韩愈的学生刘恕,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朱熹开始接触到了理学。
他对于理学的热爱与执着使得他追寻理学的道路始终不停歇。
朱熹思想家的身份在他的理学家身份之上,他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对理学的宣扬和发扬上。
朱熹主张经学,认为经典的义理可以渗透进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之中。
他提出了“理即心性,心性即理”的观点,强调了人的心性与天理之间的联系。
朱熹的思想将儒家的“性善”观念与理学的“性理”观点结合在一起,使得理学更具有现实意义。
他主张的“知行合一”更是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视,在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朱熹的学说对于后世的影响不容忽视。
他对理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对修养的强调,为后世的儒学思想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朱熹的学说主张注重道德修养,他对儒家经典的解读和理解为后世的经学研究者提供了范本。
同时,朱熹的学说推动了宋明理学的发展,并在明代达到巅峰。
他的学说对于思想界的启迪和智慧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被后世学者誉为“朱熹理学”。
总结起来,朱熹作为宋代的理学家和思想家,以其对儒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思想观点和学术成就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学术界,也为后世儒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朱熹的学说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对于学术界,也对于普通人的修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对朱熹的学术成就和思想观点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到当代社会中,为我们的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提供重要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学宗师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别号紫阳,祖籍婺源,中国最著名的哲学家、经学家之一,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南宋理“闵学”的的创始人。
朱熹、陆九渊的“鹅湖之会”,留下了中国学术史上的千古绝唱;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封建知识分子的必读教科书;朱熹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被奉为全国通行的标准答案;朱熹的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御用哲学,被后世尊为正统,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
清康熙皇帝曾说:“读书五十载,只认得朱子一生所做何事”。
朱熹的理学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他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
学达性天,百世经师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观书有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挺停滞和僵化,表达其求学问、道宏志。
这首诗的作者便是一代理学宗师朱熹。
朱熹的学问渊博,于学无所不窥,在先秦诸子、佛道思想、史学文学、天文地理、文字音韵、训诂考据、典章尔律等许多方面,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及不小的成就。
朱熹一生著述极丰,是中国历史上著
作最多的儒家学者之一。
其著作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当数《四书集注》。
自元朝中期后,此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解释,一直到清末废除科举为止。
鹅湖论学,殊途同归
在南宋的理学家之中,陆九渊也是名气很大的人物。
陆九渊与朱熹二人在治学目标上基本一致,而其思想方法和认识途径却大不相同。
宋淳熙二年(1175年),为了调和朱陆之分歧,由著名学者吕祖谦发起,邀请了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共四五人在信州鹅湖寺集会,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为学之方”。
这便是我国学术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
朱、陆在学术上的分歧,不属于世界观上的根本分歧,而是殊途同归。
鹅湖书会五年过后,陆九渊来到白鹿洞书院拜访朱熹,请为其兄陆九龄撰写墓志铭,朱熹不仅接受了陆的请求,同时还邀请陆九龄为书院师生讲学,陆也欣然同意。
热心教育,重建书院
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朱熹再世之时,曾经整顿了一些县学、州学,又亲手创办了同安县学、武夷精舍、考亭书院。
特别应当提出的,是他分别于1179年、1194年,重建了宋代四大著名书院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
并且还亲自制定了学规,编纂了“小学”和“大学”的教材,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
追根溯源,两次省亲
朱熹虽生长于福建,但他的许多著述都以婺源朱熹署名,这源于他对故乡婺源的深厚感情。
朱熹曾一生两次回婺源认亲省墓。
绍兴庚午(1150年),朱熹20岁时首次回婺源认亲省墓。
朱熹在族人及程洵陪同下,四处寻根问祖。
他首先到武口香田村瞻仰了始祖朱瑰及妻合葬墓,并撰《祭始祖墓文》。
淳熙丙申(1176年)3月中旬,时隔26年,朱熹在知己蔡季通(福建建阳人)的陪同下重游婺源。
朱熹在城西南九老芙蓉尖祭扫四世祖维甫妻时,见四周空旷,亲自在墓四周栽种了24棵杉木。
现在尚存16棵,最大的杉木要三人合抱,高达26米。
朱熹过世后,后人在故址兴建了朱子文庙。
并将朱熹手植杉木的九老芙蓉尖易名为文公山,走过的岭称为文公岭,以寄托故里对他的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