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牺牲,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态,增强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感受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牺牲,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父母的心》(苏教版八年级上册)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教学课件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父母的心》的作者及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猜测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a. 父母在故事中展现了哪些品质?b. 子女应该如何回报父母的关爱?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各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师生共同点评、总结。
4.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举例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和效果。
5. 情感体验(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6. 小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牺牲。
(2)学生课后阅读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略读课文《父母的心》教学设计责任学校绿汁中学责任教师文波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父母的心》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至爱亲情”单元主题下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一对贫困夫妇把子女送给贵夫人,又索回来的至亲至爱的故事,说明了优越的条件,也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表达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学生在之前已经有了《背影》、《甜甜的泥土》、《我的母亲》、《人琴俱亡》的情感铺垫,对亲情的感悟得到了酝酿,所以,学习这篇课文,更多的是真正自主阅读,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能碰撞出思想和心灵的火花,感情得到升华。
2、教学目标分析依照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新课程理念,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所以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难词2、把握小说的内容和主旨,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能力目标:1、学习小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作方法2、能走进文本,探寻小说中作者蕴含的淡淡哀怨。
情感目标:体会父母的心,激发学生换位思考,理解父母,关爱父母,感恩父母。
3、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把握小说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学习和掌握小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作笔法。
感受父母心,学会换位思考,懂得感恩教学难点:体会川端康成小说“淡淡的哀怨”风格。
4、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为了让学生能充分的融入作品,体会父母的心,激发学生换位思考,关爱父母的情感,我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合适而抒情的背景音乐,与本文相似情节相关漫画的插入,将为整堂课营造浓浓的亲情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用心去感受父母,感恩父母。
二、【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读研结合合作讨论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流程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激趣引题,设疑自探(5-10分钟)1、【导入】同学们喜欢看漫画吗?老师有几幅漫画想要和你们共勉。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父母之爱的表现,感悟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付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文章中提炼观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懂得珍惜父母的爱,努力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父母之爱的表现,感悟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付出。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观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如何使学生深刻理解父母之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父母的心》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引发学生对父母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父母之爱的表现。
4. 课堂提问:(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引导其他学生补充。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父母之爱的伟大。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父母之爱的感悟文章。
2. 请学生为父母做一些孝敬之事,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温馨的家庭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庭生活,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2.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主动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情感交流。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付出和牺牲,引导学生认识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
八年级上苏教版父母的心的教案
八年级上苏教版《父母的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父母的爱心和无私的奉献,认识到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2. 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学会从生活中的点滴事情做起,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母的爱,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父母的心》相关内容。
2. PPT课件。
3. 教学视频或音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父母爱的故事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父母爱的思考,导入新课《父母的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父母的心》,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父母的爱。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父母爱的理解和感受,交流如何孝敬父母的具体做法。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强调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 案例分析:通过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父母的爱,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6.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感受父母的爱,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7.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价值观。
8.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孝敬父母的作业,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做起,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
10. 家校沟通:教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孝敬父母。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讨论发言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父母心的理解和孝敬父母的行动。
2. 结合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家长的反馈,评估学生对家庭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认识。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进一步分享孝敬父母的心得体会。
2. 开展孝敬父母为主题的征文活动,鼓励学生用文字表达感恩之情。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母爱的伟大。
(3)学会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父母的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父母的心,学会尊重父母,回报父母。
(2)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激发学生热爱父母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母爱的伟大。
三、教学难点1. 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2.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理解父母的心,培养感恩之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板书课文题目,引导学生思考课题的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合作交流,探讨课文中父母爱的表现。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父母爱的伟大。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父母的爱。
(2)学生分享自己父母的爱,感受家庭的温暖。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母的爱。
(2)引导学生树立感恩之心,尊重父母,回报父母。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理解父母的爱。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父母的爱”的作文。
3. 回家后,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做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分享等。
2. 朗读表现:评价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的情感投入和表达准确性。
3. 作文质量: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对于“父母的爱”的理解和表达水平。
4. 感恩行为: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的感恩表现,如帮助家务、关心父母健康等。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爱。
《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父母的心》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育新中学语文组符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品味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反复阅读中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至爱亲情,并让学生联系实际学会理解父母和珍视亲情。
◆教学重点:1、理解用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2、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师:现在,我来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最崇拜的人是谁?师:看来大部分同学的最崇拜是明星,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份一个专家对日本、美国、中国三个国家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请你对“英雄、明星、父母”三种类型的人进行主次排列。
调查结果:日本人把父母放在第一位,英雄其次,明星第三;美国人把英雄放在第一位,父母其次,明星第三;中国人把明星放在第一,英雄其次,父母第三。
同学们,中国学生把父母放在第三位,与大家的看法大致相同。
你们能联系自己的父母说说其中的原因吗?二、品读课文,反弹琵琶激疑(一)初读,理情节。
我以反弹琵琶的的手法,设疑1.师:初读课文,我觉得文中的这对父母真可恶,他们居然把自己的孩子当作货物一样的卖掉。
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说说这对父母真的可恶吗?(二)二读,抓神态师:当老师读完第二遍的时候,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对父母“心狠”。
他们把三岁的小女儿送去姑且不论,单是每次送孩子时,总是“雄纠纠,气昂昂”的。
同学们,你们有同感吗?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结合文中关键的词语谈谈自己的看法。
(1)找出文中在送换孩子时描写父母神态的词语。
追问:由以上分析可见这些描写神态的词语传达出父母怎样的心情?(三)三读,析语言师:虽然这对父母“不可恶”、“不心狠”,但读了第三遍课文后,我觉得他们很“狡猾”,因为他们找了种种理由要回孩子。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苏
《父母的心》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一颗崇高的爱心。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本文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2、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为主,采用学生自由朗读的方法;2、内容上引导学生体会一波三折的结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小说“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的风格特征,体会至爱亲情,并珍视亲情。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为主,采用学生自由朗读的方法。
内容上引导学生体会一波三折的结构特点;2、透过语言感悟、揣测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1、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为主,采用学生自由朗读的方法。
内容上引导学生体会一波三折的结构特点;2、透过语言感悟、揣测人物的内心世界。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有人说:上帝不能到每个人的家里,所以创造了父母。
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地方,他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他;有这么一颗心,他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个地方,叫做“家”,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笔下,父母又有一颗怎样的心呢?出示课题:父母的心二、资料宝袋:1、作者简介: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
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
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
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
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
《父母的心》同样具有这种风格特征。
这也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
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
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我会读:濑佣褴褛酬谢舱2、分析本篇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穷父母、四个孩子、贵妇人和她的女佣;环境:航行在海上的轮船;情节:开端,贵妇人想要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发展,穷父母三次换送子女给贵妇人;高潮,穷父母要回自己的女儿;结局,穷人一家六口又团员团聚了。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父母的心》教案
然而,我也发现,在写作技巧的掌握上,学生们还存在一些困难。如何运用具体的事例和细腻的描绘来表达情感,这对于他们来说挑战较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他们,通过更多的实例分析和写作练习,帮助他们逐步提升写作水平。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学习了如何通过写作技巧表达对父母的爱。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父母之心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用行动和言语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写作技巧分析:学习作者如何运用具体事例、生动描绘和情感表达等手法来展现父母之爱,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借鉴。
举例:文章中描述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付出的努力和牺牲,如“日夜操劳,舍不得吃穿,只为了给我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条件。”这句话展示了父母的无私奉献,是教学中的重点。
2.教学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父母之爱,并将这种情感转化为孝敬父母的实际行动,是教学难点。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父母之爱的基本概念。父母之心是伟大而无私的,它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文章中通过描述父母为子女所做的种种牺牲,展示了父母之爱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和重点词汇。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何通过具体事例展现父母之爱。
父母的心 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通过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探究“父母的心”的内涵。
2、领会小说“一波三折”的写法和“留白”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语言、神态等,探究“父母的心”的内涵。
教学难点:领会小说“一波三折”的写法和“留白”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一课时导入:莫言获诺贝尔奖时说:“我只是个爱讲故事的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听故事,学故事。
(生读课题)过渡:同学们课前对作者有了大概的了解,如果用一个标点来概括川端的一生,你会选择哪个?为何?一、::::::::::::::读故事,理情节1、::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总结:三送儿女梦一场,仰天长叹归去来。
作者用跌宕起伏的笔法写出了父母的心,掀起了读者澜翻絮涌的思绪。
我们称这种笔法为::--::::一波三折过渡:题目是解读文章的窗口,在这一波三折的故事中,我们来探究父母的心。
二、析故事,品人物一送长子:1、分角色朗读5-8小节提问:1、父亲何谢可谢?(三个优越的条件)“那就请您把这个小家伙收下吧!”2、她们是怎样商量的?:::::(小组合作)屏显::甲板上,咸咸的海风吹来了孩子们嬉闹的笑声,吹起了母亲褴褛的外衣,吹乱了父亲沧桑的表情。
父亲::::::::::::::::::::::::::::::母亲::::::::::::::::::::::::::::::……明确:父亲对财主一家的责任心。
对整个家族的责任心。
父亲的出场意味着正式和责任二送次子::“按理说我们不该再给您添麻烦了。
我二儿子的长相、嗓音极像死去的婆婆。
把他送给您,总觉得像是抛弃了婆婆似的,实在太对不起我丈夫了。
再说,孩子五岁了,也开始记事了。
他已经懂得是我们抛弃他的。
这太可怜了。
如果您允许,我想用女儿换回他.。
”明确::日本谚语: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孝心:::::和谐的婆媳关系三要小女:“女儿太小了,真舍不得她。
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我们做父母的心太残酷了。
十五 父母的心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十五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开展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学会感恩。
(2)培养热爱生活、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体会父母的心。
(2)运用修辞手法,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天下父母心》,引导学生感受父母对子女的关爱。
(2)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引导学生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共同提高。
4.课堂活动(1)开展“父母的心”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2)评选优秀演讲者,给予奖励。
5.课文解析(1)解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课文的美,提高鉴赏能力。
6.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父母的作文。
四、课后作业1.巩固生字词,熟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父母的作文。
3.搜集关于父母关爱的名言警句,进行交流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欣赏课文的美。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父母的心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父母的心(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父母的心(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父母的心》教案设计执教者:李明伟执教班级;镇江市第十中学八(1)班教学目标:1. 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2. 体会父母对子女的拳拳爱心,之中也隐含着淡淡的哀愁3. 体会小说语言意味深长的特色,激发学生想象力4. 联系实际生活,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教学过程:一. 导入以一则故事导入新课二. 研读课文(一).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二).速读课文,回答问题:1.本文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体现在什么地方?2.为什么要把孩子送给贵妇人?仅仅是因为穷吗?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什么?3.三次把孩子要回来的理由是什么?4.文中除了那一对父母与贵妇人的对话可以体现出父母对孩子的拳拳爱心,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相关语句(三).小结三.拓展延伸1.这篇小说不仅很感人,而且文章中很多地方读完之后值得我们回味、思考,甚至会引发我们的联想和想象。
(1)文中三次要回孩子的理由都借那一对夫妻的口讲的很清楚,第一次决定把大儿子送给贵妇人的时候人物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斗争,什么样的对话?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把他们商量的过程写出来。
(2)文末“那一家六口又终于团聚了。
”这一喜剧性的结尾让我们也为他们感到高兴,你能想象一下他们团聚时的场面吗?2.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也很爱我们,有些同学在作文中学父母对我们的爱时总习惯于直接抒情,往往写出来让人觉得不真实,不能感动人。
其实,父母对我们的爱往往表现在一些细节方面。
你能联系实际,用一些细节方面的描写写一个最能体现父母对我们的爱的小片段吗?我们能为我们的父母做些什么呢?四.以学生集体背诵孟郊的《游子吟》结束课文父母的心(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二」《父母的心》教案学习目标:1、能体会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2、能联系生活,对文章内容及感情进行拓展。
教学过程:一、导入。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父母的心》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父母的心》教案
十五《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学习目标〗由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去体会父母对儿女浓浓的爱心,去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怨。
〖课前学习〗欣赏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思考--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文章的题目是父母的心,似乎不太完整,请读文章后补充:父母的心是--------- 阅读文章思考
2.组织学生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在交流后完善补充自己的思考小组交流,完善自己的思考
3.教师引导小组互评代表的发言,并作适当的点评评价,修改小组的发言稿
〖教学反思〗
第二块:对比阅读: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交流:文章中不送走子女是爱,那在《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发言
2.组织学生辩论:送走是爱还是不送是爱?分组准备材料准备辩论
3.组织学生进行评价:爱是什么?认真参考辩论总结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1.“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无与伦比的爱。
在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请你发掘生活中的小故事,让大家一起来感受这种浓浓的爱。
2.课外收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以“父母心”为话题组织一次交流会。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树立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理解家庭亲情的重要性,增进对家庭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如何激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认识和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天下父母心》,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
(2)简要介绍课文《父母的心》的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父母的爱。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家庭的亲情故事,感受家庭的爱。
(2)教师总结:强调家庭亲情的重要性,呼吁同学们珍惜家庭时光,孝敬父母。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结合自己的家庭经历,写一篇关于“父母的爱”的作文。
2.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家庭亲情的认识,整理成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歌曲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讨论、情感体验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父母的心》,感受家庭亲情的温暖。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结合学生的实际家庭经历,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爱,树立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父母、珍惜家庭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培养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培养创新思维。
(2)如何培养学生关爱父母、珍惜家庭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父母的心》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家庭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父母的爱。
(2)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感受家庭的温暖。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情节,分析父母的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发现课文的新意。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父母的爱的伟大。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父母的爱。
(2)引导学生珍惜家庭,关爱父母。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
五、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地讲解了课文《父母的心》。
2. 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父母的心》教学案 苏教版
收集一些跟父母有关的格言、诗歌等,确定一个主题,制作一张卡片送给父母,以表达对他们的理解、感谢。用电子邮件发给老师。
听跟父母有关的名言谚语。
上网查川端康成的相关资料。
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相关内容思考,形成答案;概括小说的情节。
学生根据课文,思考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各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体会课文中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能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和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
教学重点:
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教学方法:
朗读、探究、合作、讨论
所需设备:
多媒体辅助设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日本有句谚语: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次走近父母,去感受父母的心。
播放《我是一只小小鸟》动画。
2.都市动物减少乃至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3.“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鸟、鱼、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作为一名中学生,面对以上情况,你认为人们应该怎样与鸟、鱼、兽友好相处?
六、总结全文:
本文有感于某些现代都市连鸟雀也不见的现实状况,提出都市中人应当与鸟、鱼、兽共处的观点,表达了优化生活环境的愿望。
问题二:父母对子女的爱在情节上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五、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
讨论:本文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表现父母伟大的爱子女的心的?
提示:可以从情节和描写这两个角度去思考。
归纳总结:1、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2、细致的描写。
六、延伸总结。
让学生听两个故事,进一步体会父母崇高的爱子女的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父母的心”的真正含义,在至爱亲情中受到教育;
2、明确本文以人物的对话推进情节发展的结构安排;
3、学习本文的对话写法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2、3
教学前准备:
学生准备:
熟读课文;收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乐,设置情境;
上课播放《母亲》或《父亲》歌曲,使学生进入情境。
教师导入:大家听着播放的歌曲,不知有何感受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教育我们成长,是多么的不容易呀!常言说:谁言寸草心,报的三寸晖。
父母之情,我们是很难报答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家六口,相依为命,在贫穷和生死线上挣扎,但在别人愿意为他们提供金钱,而要他们将子女送给人家时,他们会怎么做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父母的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将自己不认识或认为重要的字词画出来,进行交流。
学生活动。
交流字词。
作者简介。
2、一句话概括文意。
请用“这篇文章讲了------------------------的事”进行说话。
3、谈初读感受。
那么,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请大家先来谈谈自己的初读感受。
学生交流。
三、再读课文,研讨探究。
1、学生再读课文。
思考:
这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那么,在故事推进的过程中,是靠人物之间的什么来推进情节发展的呢?(对话)
2、现在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对话,尤其是文中这一对夫妇的话,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并找出让你感动的语言,说明理由。
学生交流。
学会对话的几种写法。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文中的对话中,有几种方式?
归纳:人前话后
话前人后
话人话
话(无人)
注意以上几种方式中,标点符号的用法。
3、在整件事的发展中,夫妇和财主夫人在事件的前后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请同学们找出他们在那些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学生活动。
教师预设:夫妇的变化
1、所给人的孩子发生着变化
2、夫妇的神情发生着变化表情却十分地犹豫眼含热泪,难割难舍无精打采很不好意思失魂落魄痛哭失声说了这么一句就又哭了
3、替换孩子的语言在变化
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学生交流。
另外在此处使学生明确:之所以不断的变换,找各种理由都是借口。
实际上在最后一次才说的是实话,是不愿意把孩子给人。
财主夫人的变化
从想要孩子不要孩子
4、在这些变化中有没有不变的?学生讨论。
明确:夫妇都孩子的爱不变明确主题。
四、情感体验,写作练习。
本文主要以对话为主,在对话中展开情节。
对这对夫妇的语言进行了描写,但对这对夫妇的心理,描写较少。
现在请同学们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段,补充这对夫妇的心理和对话,试着写下来。
(注意对话中,标点符号的用法)
学生写作,进行交流。
设计简由:
这是人教版教材的文本。
按常规确定目标需要参照“单元导言”和“课后练习题”。
但这次例外,我将本文的目标确定为:明确“父母的心”的真正含义,在至爱亲情中受到教育;明确本文以人物的对话推进情节发展的结构安排;学习本文的对话写法。
由于本文放在“至爱亲情”中,所以我将本文的重点确定为:明确“父母的心”的真正含义,在至爱亲情中受到教育。
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我认为在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比例不一定都是1:1,要视文本而定,哪个多一些,哪个少一些,要视具体情况。
另外,本文是一篇小说,有具体的情节。
所以,在教学中从情节入手,让学生在“变”与“不变”中,体会亲情。
整个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整体感知-------精彩研讨------写作拓展。
我总认为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到实际的东西。
所以,我让他们注意对话中标点的用法。
并在
写作中主动运用。
平时备课,我总是离不开教参。
这是开天劈地第一次,可是用上“吃奶的劲”了。
还望大家多多指导,向我“开炮”。
备选方案:
由于本文是一篇小说,情节简单。
所以还可以这样教学:
第一课时:
1、学生默读课文,
2、交流字词
3、作者简介
4、再读课文
5、概括情节
6、谈阅读感受
7、讨论主题
8、三读课文
第二课时
1、朗读课文
2、写作练习
可以让学生从以下题目中选择:
1、假如在这对夫妇将第一个孩子交给财主夫人后,财主夫人连夜带着孩子走了,这对夫妇的表现
2、一家团聚以后,这对夫妇的心理活动
3、财主夫人在“这一家人团聚后”的心理活动和与女佣的对话
4、这对夫妇在将第一或第二个孩子送给人后,晚上的心理活动和对话
5、变换人称,以这对夫妇之一的角度,以第一人称“我”改写课文
6、以财主夫人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改写课文
7、以“爸爸,妈妈”为话题,写读后感
3、学生交流。
4、师生评价。
以上设计突现“读”、“写”两个版块,通过读写带动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