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省级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
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
中国将首次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这一重大举措旨在应对已露出苗头的地方公共财政危机,并减少地方政府在融资时对影子银行的依赖。
中国财政部表示,北京、上海和广东等10个较为富有且管理良好的省市地方政府将被纳入直接发行债券的试点计划。
在此之前,除了通过另外一个试点计划外,中国一直禁止地方政府借贷。
根据那个试点计划,中央政府代表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并承担偿还责任。
多年来,地方政府一直通过设立所谓“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绕过这一限制,这些公司代表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或吸收贷款。
最近几年,中国政府试图停止这些公司的发债及借贷规模,这促使很多地方政府转向高利息、期限短的影子银行,以保持偿付能力。
中国政府的希望是,地方政府被允许直接发行债务后,能够更好地管理地方财政,同时大量影子银行借款也能够转移到正规的资产负债表上来。
中国首次批准地方政府自主发债10省市试点中国财政部周三发布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的通知,明确2014年上海、浙江、广东、深圳、江苏、山东、北京、江西、宁夏、青岛试点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
在土地财政捉襟见肘背景下,启动市政债将大幅拓宽融资渠道并提高地方财政透明度。
通知规定,试点地区全年发行债券总量不得超过国务院批准的当年发债规模限额,试点地区发行的政府债券期限为5年、7年和10年,结构比例为4:3:3。
为了增加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中国从2009年开始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2009年和2010年,所有地方政府债券都是财政部代理发行的。
到目前为止,中国地方政府不能直接发债,因为中央政府忧虑地方政府债务水平不断上升,以及一些地方政府没有能力管理资金。
新华社此前已报道,中国财政部已要求,地方政府需合理利用通过发行此类债券获得的资金,加大对社会福利事业及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资金支持。
目前还不清楚上述10个省市今年的发债规模。
根据中国2014年的赤字计划,中国政府已将今年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额度增加至人民币4000亿元,2013年的额度为人民币3500亿元。
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
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2013年6月10日公告)为摸清地方政府性债务增长变化情况,揭示债务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风险隐患,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审计署对15个省、3个直辖市本级(以下统称省本级)及其所属的15个省会城市本级、3个市辖区(以下统称省会城市本级),共计36个地方政府本级2011年以来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审计。
审计中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11〕6号)规定,将地方政府性债务划分为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和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三种类型,按照“见账、见人、见物,逐笔、逐项审核”的原则,对涉及的903个政府部门和机构、223个融资平台公司、1249个经费补助事业单位、83个公用事业单位、273个其他单位、22 240个项目,共75 559笔债务进行了审计。
现将审计结果公告如下:一、近两年地方政府加强债务管理的主要做法和成效2011年以来,各地按照国务院部署和有关部门要求,积极处理存量债务,加强新增债务管理,清理规范融资平台公司,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有所完善。
2011年以来,36个地方政府本级中,有14个新出台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有10个新建立了偿债准备金制度。
截至2012年底,已有28个地方政府本级出台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有31个建立了偿债准备金制度或在预算中安排偿债准备资金,准备金余额为907.60亿元。
(二)采取措施对部分存量债务进行了处理。
各地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原则,出台措施对2010年底的部分存量债务进行了处理。
2011年以来,各地累计偿还和化解存量债务13 317.21亿元,占2010年底债务余额的39.09%。
如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各地出台奖补措施对地方高校债务进行了清理和化解,36个地方政府本级所属高校债务余额由2010年的1747.96亿元下降到2012年的910.81亿元,下降了47.89%。
新常态下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压力分析
新常态下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压力分析杨陈;陈庆海【摘要】新常态下,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加大,债务规模激增.基于新常态的背景,建立相关模型,从民生及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及保障性住房建设、就业及社保基金缺口和新型城镇化等四个方面,定量测算各省级政府在2016-2020年的债务规模.然后用债务增长平衡系数和负债率两个指标来衡量各地的债务压力,发现黑龙江、辽宁等地债务增速迅猛,按时偿还到期债务是各地方政府面临的主要困境,而且青海、贵州和甘肃的负债率远超国际警戒线.在以上分析结果基础上得出了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局部加剧等相关结论,并提出加快经济发展、市场化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和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体系等建议.【期刊名称】《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9)004【总页数】10页(P45-54)【关键词】新常态;政府性债务;债务压力;新增债务【作者】杨陈;陈庆海【作者单位】集美大学财经学院,福建厦门361021;集美大学财经学院,福建厦门361021;集美大学地方财政绩效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10.2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各级政府赤字比例逐步上升,地方政府债务增速加快。
2015年经济增速已降到7%以下,未来一段时间经济仍将维持在这一水平,且下行压力巨大。
而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却难以随之下行,主要体现在财政收入下降而新增债务将进一步上升。
笔者认为:新常态下地方政府性新增债务主要体现在民生及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就业及社保基金缺口和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等方面。
在未来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我国地方性债务将呈现出更多新的特点,在此情况下,对各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变化的掌握变得极其重要。
关于影响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因素的分析中,金荣学提出导致当前政府入不敷出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的分税制,[1]孙克竞通过运用VAR模型分析得出政府债务自身的滚动增长、现行财政体制、地方政府投资性支出等是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来源[2]。
2013年全国地方性债务审计结果(审计署)
(2013 年 12 月 30 日公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 做好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13〕20 号)要求,在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单位的大 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审计署于 2013 年 8 月至 9 月组织全国审 计机关 5.44 万名审计人员,按照“见人、见账、见物,逐笔、逐 项审核”的原则,对中央、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 5 个计 划单列市、391 个市(地、州、盟、区)、2778 个县(市、区、 旗)、33 091 个乡(镇、苏木)(以下分别简称中央、省级、市级、 县级、乡镇)的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审计内容包括 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以及债务人出现债务偿还困难时,政 府需履行担保责任的债务(以下简称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 和债务人出现债务偿还困难时,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 务(以下简称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1。此次共审 计 62 215 个政府部门和机构、7170 个融资平台公司、68 621 个
收入作为偿债来源。在已支出的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
101 188.77 亿元中,用于市政建设、土地收储、交通运输、保障
性住房、教科文卫、农林水利、生态建设等基础性、公益性项目
的支出 87 806.13 亿元,占 86.77%(详见表 5)。其中,用于土地
收储债务形成大量土地储备资产,审计抽查的 34 个重点城市2本
108859.17
26655.77
43393.72
——从举借主体看,融资平台公司、政府部门和机构、经费
补助事业单位是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主要举借主体,分别举
借 40 755.54 亿元、30 913.38 亿元、17 761.87 亿元(详见表 3)。
全国30个省级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解读
全国30个省级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解读来源:金融界网站2014-02-11∙分页:∙观点简述:2014年1月23日起,各省市审计厅陆续公布了各自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截至1月27日,共30个省级行政单位和3个计划单列市公布了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
债务规模和结构方面,国内省级行政单位债务规模、债务类型和增长速度差异较大,江苏、广东、浙江债务规模较大,甘肃、安徽等部分地区债务增长速度较快。
从债务结构来看,大部分地区债务以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主,但重庆、山西、甘肃等部分地区债务以或有债务为主;从债务层级来看,各省份中市级和县级政府是主要的举债主体,但部分西部不发达地区由于省级政府或国有企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以省级政府债务为主,并且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县域经济强,县级政府债务占比较高。
举债主体方面,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性债务最主要的举债主体,但山西、新疆、云南等中西部地区政府机构是主要举债主体。
资金来源方面,银行贷款是地方政府最主要融资方式,但部分中西部地方政府近年来BT、信托等“影子融资”快速增长,政府债务或有风险较大。
债务投向方面,大部分地区债务以市政建设领域为主,但部分基础设施落后的中西部省份债务以交通行业债务为主。
债务指标方面,各省市地方政府负债率均较低,但重庆、云南已接近国际警戒线,各省自己公布的债务率均低于100%,总债务率超过90%的有北京、重庆、贵州、云南;但是如果考虑全口径政府性债务的话,重庆、云南、湖北、吉林、甘肃等债务指标表现较弱,而广东、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区债务指标表现较好;湖南、云南、内蒙古、陕西、河南、甘肃等中西部地区的政府性债务逾期率较高;浙江、海南、福建、重庆等地的偿债对土地依赖程度很高,偿债资金稳定性较弱。
江苏、浙江、北京、上海、重庆等地方政府面临的集中偿付比例较高,但地方政府综合财力对到期债务覆盖倍数较高并可利用外部融资进行债务周转,整体上到期债务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不大。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姻曾章伟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指地方政府成立的以投资与融资为目的的公司。
根据审计署2013年12月公告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至少有7170个。
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高效地通过各种途径集聚了大量的资金进行投资,加快了地方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保证了GDP 的增长,有效地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但是,由于发展太快,缺乏法律规制和监管,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内部隐含着诸多风险。
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的风险分析1.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的投融资行为本身存在违法性和道德风险地方政府和平台公司存在违法融资和投资现象。
譬如,将储备土地、市政道路、公园等公益性资产以资本金形式低值高估违规注入平台公司造成平台公司资本不实,从平台公司抽逃资本,政府机关直接通过BT、向非金融机构和个人借款等举借政府债务,地方政府及其所属事业单位违规担保,平台公司违规发行债券,违规将资金用于修建楼堂馆所,等等。
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融资到期要还本付息,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和地方政府一旦无力偿债,就出现违约风险,政府还债及担保承诺不兑现就会丧失公信力,违背诺言造成不诚信的道德风险比债务更可怕。
2.地方政府及其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高企,面临偿债风险根据《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全国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为105.66%。
有3个省级、99个市级、195个县级、3465个乡镇政府的债务率高于100%。
全国政府还贷高速公路和取消收费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债务余额分别为19422.48亿元和4433.86亿元,部分地方和行业债务负担较重,债务偿还压力较大。
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担保、救助责任的债务超过30万亿元。
根据《关于201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13年我国全国财政收入129142.9亿元。
2013年6月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2013年12月30日发布)
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2013年12月30日公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13〕20号)要求,在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审计署于2013年8月至9月组织全国审计机关5.44万名审计人员,按照“见人、见账、见物,逐笔、逐项审核”的原则,对中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391个市(地、州、盟、区)、2778个县(市、区、旗)、33091个乡(镇、苏木)(以下分别简称中央、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的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
审计内容包括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以及债务人出现债务偿还困难时,政府需履行担保责任的债务(以下简称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债务人出现债务偿还困难时,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以下简称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
此次共审计62215个政府部门和机构、7170个融资平台公司、68621个经费补助事业单位、2235个公用事业单位和14219个其他单位,涉及730065个项目、2454635笔债务。
对每笔债务,审计人员都依法进行了核实和取证,审计结果分别征求了有关部门、单位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意见。
审计结果表明,政府性债务是经过多年形成的,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性债务的现状和资产与负债的相互关系看,目前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有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现将审计结果公告如下:一、近年来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主要措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府性债务问题。
2011年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相关制度,化解存量债务,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等,取得一定成效。
(一)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2011年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出台多项制度,规范和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
地方债务审计报告
地方债务审计报告政府债务审计结果:2013年六月全国政府性债务总额30万亿,地方债17.9万亿文/2013年12月30日16:23据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截止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70万亿元人民币。
考虑或有债务后,全国各级政府债务约30.28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7.9万亿元。
具体构成如下:截至2013年6月底,中央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9.8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0.26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2.3万亿元,合计约12.38万亿元。
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89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67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4.34万亿元,合计约17.9万亿元。
总体看,截止至2012年底,全国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与当年GDP的比率为36.74%。
考虑或有负债的历史偿还情况看,2012年底全国政府性债务的总负债率为39.43%。
债务率方面,截至2012年底,全国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为105.66%。
考虑或有负债后,总债务率为113.41%。
华尔街见闻选取审计署报告中的部分内容,为读者解读如下:1.中央可能承担一定救助业务的债务主要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债务,总额约2.3万亿元。
而报告披露截止至2013年6月,中铁总公司资产总额约4.66万亿元,负债总额2.91万亿元,负债率约62.4%。
此前华尔街见闻报道,截至今年9月30日,中国铁路总公司总资产4.84万亿,负债3.06万亿元,税后利润-17亿元,资产负债率已快速爬升到62.6%的高位。
该数据也显示,铁路运营目前不堪重负。
2.外界最关心的地方债问题方面,此次加上或有负债在内,地方政府总债务约17.9万亿元,并未高于此前20万亿元的预期。
审计署在报告中对此次地方债务界定如下:在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中,包括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为其他单位提供担保形成的债务383.52亿元;在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中,包括了地方政府通过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等新的举债主体和通过BT、融资租赁、垫资施工等新的举债方式为公益性项目举借,且由非财政资金偿还的债务1.97万亿元。
地方政府债务(至2013年6月)
资料来源:各地审计局地方债务审计报告,海通证券研究所资料来源:各地审计局地方债务审计报告,海通证券研究所资料来源:各地审计局地方债务审计报告,海通证券研究所全国23221712819厦门133218141013北京10301415426江苏22302011611上海132********浙江16271915914福建17262117712吉林2825179615青海102418101720重庆21241710720贵州24241912714江西25221812814四川31221710714湖北24222212714安徽182********辽宁22221310726广西142221141020天津1020158939陕西3219168717河南28191812914山东31191712813河北35191510813广东161715121129湖南27171610920黑龙江21161410831新疆25161513921云南2815168726内蒙古4714138611海南81414131536甘肃33132013614山西31121510922宁夏4710149811资料来源:各地审计局地方债务审计报告,海通证券研究所注:福建省统计数据不包括厦门,厦门市单独披露。
从政府层级来看,全的债务分别为1.78万亿元、4.84万。
省级、市级、县级和乡镇政府的和3647亿元,分别占到了2 分地区来看,山西、青海、甘大,而大多数省市主要以市级和县平均2%左右,个别地区乡镇债务2018年及以后2013年7月至12月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青海38.8北京33.2安徽32.7甘肃29.2福建28.3河南26贵州25.2江西23.9湖北23.8陕西23.4内蒙古22.9云南22.8山东22.5四川22.4湖南22.1全国-地方20黑龙江19.9山西19.8河北18.1江苏17.9辽宁16.3上海16.1广西15.5浙江13.8吉林13.6宁夏11.8海南9.6注:北京、上海、重庆、的是区级。
地方政府债务困境与化解
地方政府债务困境与化解官金华【摘要】地方政府债务在应对金融危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债务风险逐渐显现.虽然河北省政府性债务总体风险可控,但由于近几年河北省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导致债务增长速度较快.文章对河北省政府性债务困境进行分析,提出了债务限额分解,严格落实问责制度等化解措施.【期刊名称】《人民论坛》【年(卷),期】2016(000)017【总页数】3页(P26-28)【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土地财政依赖度;债务率;债务化解【作者】官金华【作者单位】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12.7地方政府债务是地方政府为了弥补地方财政不足而借入的资金或为其他政府部门担保而承担的偿还义务。
2008年4万亿经济刺激之后,各地方政府通过举债加大财政投入,有效应对了金融危机,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地方政府债务也随之迅速增长,对于地方政府债务是否存在风险,国内外专家学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审计署自2010年对全国地方政府债务进行三次摸底,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10.88万亿元,从审计结果表明,全国地方政府债务各项风险指标均处于国际控制标准参考值范围内,风险总体可控。
当前,地方政府债务依然是困扰中央和地方的一大难题。
债务规模增速有所控制。
2015年12月22日,财政部在向全国人大做《关于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时指出,2014年末,全国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15.4万亿元,2015年地方政府债务余额限额为16万亿元。
从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2014年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比2013年6月底的10.9万亿元净增4.5万亿元,增幅高达41%左右,远远超过2007~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债务24.48%的年增长幅度,除个别省份外,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迅速。
2015年地方政府债务较2014年增长幅度不大,最重要的原因是2015年中央对地方政府债务采取限额管理办法,用行政手段迫使债务金额增长趋于缓慢。
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2013年第1号--关于201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
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2013年第1号--关于201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结果【法规类别】预算管理【发文字号】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2013年第1号【发布部门】审计署【发布日期】2013.01.16【实施日期】2013.01.1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2013年第1号)关于201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结果(2013年1月16日公告)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了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受国务院委托所作的《关于201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要求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认真研究处理,切实进行整改,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落实结果。
国务院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温家宝总理于2012年7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部署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虚心接受并认真采纳审计意见和建议,把整改工作与加强制度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单位和各地区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的要求及审计署依法下达的审计决定,认真进行了整改。
据统计,截至2012年10月底,各被审计单位通过上缴国库、归还原资金渠道、补征税款、收回贷(借)款、调整账目等方式整改问题金额1055.98亿元,通过补办手续、清退土地等方式整改违规征地用地30.75万亩,挽回和避免损失137.14亿元;根据审计建议,制定完善规章制度1600多项。
审计发现的112起案件线索及其他问题移送有关部门查处后,已有660多人被依法处理。
现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公告如下:一、中央财政管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一)关于中央财政预算管理完整性方面的问题。
1.有些收支未纳入预算管理问题。
财政部正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和梳理,将属于政府的收支纳入预算管理,其中:对委托进出口银行管理的外国政府贷款利息收支,拟在中央财政预算和决算草案中单独列表反映;督促贸促会于2012年底前将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应上缴的1.7亿港元投资股利分红上缴中央国库。
PPP上半场结束,下半场将有什么表现?
国内PPP上半场结束,5方博弈中下半场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当前最热门的话题,除了世界杯,当数PPP。
近半年,PPP项目清库消息频出,夺人眼球。
事实上,在历经4年高速发展后,PPP市场的发展已进入冷静期,但不会停滞。
本文从政府、平台、实体资本、银行、金融机构五个维度来盘点PPP上半场发展情况,并为下半场展望做铺垫。
一、PPP进入冷静期但不会停滞2014年-2017年,被形容为PPP发展的上半场。
在此期间,国务院及各部委共下发200多个文件,鼓励、支持PPP的发展;加之国发〔2014〕43号文件和2015年新《预算法》出台,政府的融资途径受阻,PPP作为新融资方式受到地方政府青睐。
一时间PPP行业风起云涌。
PPP的上半场,市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尽管存在些许担忧,但前景和期望一样无限大。
截止2017年12月31日,全国入库项目数量达共计14,059个,项目规模共17,400亿元。
其中2015年入库项目数量、项目规模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在2017年,经过两年热潮后,PPP市场热度略有降低,但年度入库项目数量与规模仍远大于2014年之前。
当前PPP发展仍处于“摸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有不少乱象充斥市场:比如部分地区“借道”政府购买服务,规避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比如部分“伪PPP”项目要求政府承担无限兜底责任;比如部分项目致使财政承受能力10%的“红线”失守,预算约束刚性被“击穿”等。
不破不立,不塞不流。
2017年7月,这场疯狂的赛事被财政部92号亮出黄牌,随后国资委〔2017〕192号、财政部〔2017〕35号、发改委〔2017〕194号、财政部〔2018〕32号及财政部〔2018〕54号等文件连续出击,环环相扣,至上而下对PPP市场开启全面整治,扫除“假PPP”与“伪PPP”,为真PPP肃清发展之路。
2017年下半年好似一道分水岭,PPP项目的发展从热情期过渡到降温期。
依据财政部〔2017〕92安排,各省开展对本地区不合格PPP项目清理出库工作(依据财政部〔2018〕54号文件,国家示范性项目也在清理整治范围)。
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2013年第27号下——关于中央部门单位2012年度预
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2013年第27号下——关于中央部门单位2012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的公告【法规类别】预算管理行政事业审计【发文字号】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2013年第27号【发布部门】审计署【发布日期】2013.06【实施日期】2013.0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2013年第27号公告下)中央部门单位2012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2013年6月)银监会2012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审计署对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2012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重点审计了银监会本级和所属四川、云南银监局等6个单位,并对有关事项进行了延伸审计。
一、基本情况银监会为中央财政一级预算单位,部门预算由银监会本级和36个二级预算单位的预算组成。
财政部批复银监会2012年度部门财政拨款预算支出为499 770.78万元,银监会决算(草案)反映的当年财政拨款支出494 624.92万元,其部门预算与执行结果的差异总额为5145.86万元,差异的具体情况及产生原因见附件1。
本次审计银监会本级及所属单位2012年度财政拨款支出共计116 648.45万元,占部门财政拨款支出总额的23.34%。
审计查出预算执行中不符合财经制度规定的问题金额1252.73万元,其中2012年496.45万元;其他财政收支方面不符合财经制度规定的问题金额427.32万元。
上述问题对银监会2012年度预算执行结果的影响见附件2。
审计结果表明,银监会本级及本次审计的所属单位2012年度预算收支基本遵守了预算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本符合会计法及有关财会制度规定,对以前年度审计发现的问题已进行了整改。
二、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一)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审计署公布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
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2013年12月30日公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13〕20号)要求,在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审计署于2013年8月至9月组织全国审计机关5.44万名审计人员,按照“见人、见账、见物,逐笔、逐项审核”的原则,对中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391个市(地、州、盟、区)、2778个县(市、区、旗)、33091个乡(镇、苏木)(以下分别简称中央、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的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
审计内容包括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以及债务人出现债务偿还困难时,政府需履行担保责任的债务(以下简称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债务人出现债务偿还困难时,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以下简称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1。
此次共审计62215个政府部门和机构、7170个融资平台公司、68621个1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是指需由财政资金偿还的债务,属政府债务;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是指由政府提供担保,当某个被担保人无力偿还时,政府需承担连带责任的债务;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是指政府不负有法律偿还责任,但当债务人出现偿债困难时,政府可能需给予一定救助的债务。
后两类债务均应由债务人以自身收入偿还,正常情况下无需政府承担偿债责任,属政府或有债务。
以上三类债务不能简单相加。
经费补助事业单位、2235个公用事业单位和14219个其他单位,涉及730065个项目、2454635笔债务。
对每笔债务,审计人员都依法进行了核实和取证,审计结果分别征求了有关部门、单位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意见。
审计结果表明,政府性债务是经过多年形成的,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性债务的现状和资产与负债的相互关系看,目前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有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财政监督简报_1
财政监督简报1.怎样加强财政监督的管理力度1、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以贯彻实施《会计法》为契机,切实加强会计队伍的后续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严格执行修改后的新《会计法》及一系列相关配套制度,提高财会信息质量。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预算单位不能当甩手掌柜,要支持会计人员做好财务工作。
单位会计人员应把好原始凭证审核关,单位领导要把好审批关,双管齐下,保证会计凭证的完整、真实、合法。
2、明确经费开支标准,规范经费支出渠道。
建议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在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统一执行,只有通过执行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才有可能遏制各单位在费用支出上互相攀比,滥发钱物的现象。
3、规范财政专户管理与核算。
一是要规范收入管理。
第一,建议一切收入归专户核算;第二,一切收入取得都必须使用盖有“财政监制章”或“税务监制章”的票据,严禁使用收款收据和白条子;第三,尽快、彻底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划清收费收入和往来款的界限;第四,不得将收费收入和其他收入列入暂存款核算。
二是要规范支出管理。
第一,在支出拨款上要注明用途,方便核算;第二,专户内部帐户之间不要划转,一切支出通过拨款途径解决。
能回答你这个问题我跟高兴,这本身就是我的专业范围,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用,使你对这方面了解更多!!。
2.如何加强财政监督检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将坚持以服务财政中心工作为主线,实现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的紧密融合,充分体现财政管理特色;坚持以提高财政资金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为目标,充分发挥财政监督整体功效;坚持以建立健全财政监督运行机制为保障,不断提高监督工作质量和层次;坚持以依法行政为原则,做到依法监督、科学监督和规范监督。
按照省政府、财政部和厅党组的统一部署在职责范围内开展财政监督检查工作。
首先明确检查内容,确定被查单位或个人,然后查明情况,及时出具检查报告,并根据检查的事实、不同性质和情节,实事求是地提出处理意见,对职责范围内的财政违法行为,采取处理措施,如责令停止或改正违法行为,追缴财政收入,调整相关的会计账目等,并给予行政处罚,如警告、罚款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30个省级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解读观点简述:2014年1月23日起,各省市审计厅陆续公布了各自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截至1月27日,共30个省级行政单位和3个计划单列市公布了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
债务规模和结构方面,国内省级行政单位债务规模、债务类型和增长速度差异较大,江苏、广东、浙江债务规模较大,甘肃、安徽等部分地区债务增长速度较快。
从债务结构来看,大部分地区债务以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主,但重庆、山西、甘肃等部分地区债务以或有债务为主;从债务层级来看,各省份中市级和县级政府是主要的举债主体,但部分西部不发达地区由于省级政府或国有企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以省级政府债务为主,并且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县域经济强,县级政府债务占比较高。
举债主体方面,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性债务最主要的举债主体,但山西、新疆、云南等中西部地区政府机构是主要举债主体。
资金来源方面,银行贷款是地方政府最主要融资方式,但部分中西部地方政府近年来BT、信托等“影子融资”快速增长,政府债务或有风险较大。
债务投向方面,大部分地区债务以市政建设领域为主,但部分基础设施落后的中西部省份债务以交通行业债务为主。
债务指标方面,各省市地方政府负债率均较低,但重庆、云南已接近国际警戒线,各省自己公布的债务率均低于100%,总债务率超过90%的有北京、重庆、贵州、云南;但是如果考虑全口径政府性债务的话,重庆、云南、湖北、吉林、甘肃等债务指标表现较弱,而广东、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区债务指标表现较好;湖南、云南、内蒙古、陕西、河南、甘肃等中西部地区的政府性债务逾期率较高;浙江、海南、福建、重庆等地的偿债对土地依赖程度很高,偿债资金稳定性较弱。
江苏、浙江、北京、上海、重庆等地方政府面临的集中偿付比例较高,但地方政府综合财力对到期债务覆盖倍数较高并可利用外部融资进行债务周转,整体上到期债务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不大。
2013年12月30日,国家审计署率先公布了《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然后,各省市陆续开始公布其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截至2014年1月27日,除西藏外,全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单位和3个计划单列市均公布了其政府性债务情况。
尽管有些省市公布的内容不够详细,但整体上省级政府债务信息透明度已经有很大的提高。
地方政府公布其债务数据有利于外界对政府性债务进行监督,尤其是为未来建立以地方政府信用评级为基础的地方发债机制提供了数据方面的支持。
本文对30个省级政府性债务规模、增速、结构、举债主体、融资方式、资金用途、债务指标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比较,以期为分析和研究地方政府性债务提供一些参考。
从债务规模看,江苏、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的债务规模较大;从增速看,甘肃、安徽等地区债务增速很快;大部分省份政府性债务以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主,但山西、甘肃、陕西、湖南等中西部省份以或有债务为主各省市审计厅于2014年1月23日起陆续公布了各省市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截至目前为止公布的政府性债务的省份共23个,直辖市4个,自治区4个(西藏除外)。
审计规则与审计署公布的审计原则相同,按照“见人、见账、见物、逐笔、逐项审核”的原则,对各省市政府部门和机构、融资平台公司、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公用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共5类举债主体进行了政府性债务的审计。
截至2013年6月底,30个省份(不包括西藏)地方政府债务加总之和为174,304.87亿元,与审计署公布的全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178,908.66亿元,相差4,603.79亿元。
图1:各地区政府性债务规模和类型对比(单位:亿元)注:浙江省、山东省和福建省分别纳入单独公布债务的计划单列市宁波市、青岛市和厦门市资料来源:各省政府性债务审计公告,中债资信整理从债务规模来看,按全口径债务规模计算,截至2013年6月,江苏、广东、浙江、四川、上海、山东等地6个省市的债务规模较大,超过8,000亿元,其中江苏、广东省超过1万亿元,浙江接近1万亿元;湖南、湖北、辽宁、北京、山东、重庆、福建等14省市债务处于5,000~8,000亿元区间,天津、内蒙古、广西、吉林、山西等5省市债务规模位于4,000亿元区间;其他省市债务规模低于3,000亿元,其中宁夏为791亿元,债务规模最小。
从政府性债务类型来看,截止2013年6月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占总债务的比重为60.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分别为北京、内蒙古、辽宁、海南等16个省市(从高到低排列),其中北京市最高为86.13%;重庆、山西、甘肃、陕西、湖南、广西等6个中西部经济较为落后省市和天津市的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占比不到50%,说明这些省市政府的或有债务风险敞口较大。
其中,山西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占比达到56%,广西、天津、黑龙江占比约30%,明显超过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中14.99%的水平;福建、江苏、湖南、陕西、甘肃等地政府承担救助责任的债务占比分别为38.44%、41.68%、45.57%、39.61%、44.49%,明显超过全国24.25%的平均水平。
各地债务类型结构差异较大可能与各地对当地政府性债务的分类标准不同有关,也与政府性项目的市场化程度等有关。
图2:各地区政府性债务类型占比对比注:全国是指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资料来源:全国及各省政府性债务审计公告,中债资信整理图3:各地区政府性债务增速对比注:全国是指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天津和贵州未公布2012年底债务数据,无增速,红线代表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增长率资料来源:全国及各省政府性债务审计公告,中债资信整理从债务增速来看,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政府性债务余额比2012年末增长了9.02%,其中中央增长4.19%,地方债务增长12.62%。
具体来看,甘肃、安徽、山西、浙江、湖北、福建等9省份政府性债务余额增速超过15%,其中甘肃债务增速最高,达到20.27%;北京、广东、吉林、上海等4省市政府性债务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债务类型增速来看,福建、甘肃、湖北、江苏、安徽、浙江、四川等8地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增长超过17%,尤其是甘肃增速已接近30%,远高于13.06%的全国平均水平;青海、山西、浙江、福建、甘肃、云南、安徽等地区或有债务也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整体来看,江苏、广东、浙江、四川、上海等地区的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合计数很大;大部分省份政府性债务以直接债务为主,但重庆、山西、甘肃、陕西、湖南、广西、天津等6省市或有债务占比超过50%,或有风险较大。
2013年以来,甘肃、安徽、山西、浙江等9省份债务增长速度较快。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江苏、浙江、四川三省债务规模很大,且保持较快增长;山西、甘肃、陕西、湖南等地虽然政府直接债务不高,但或有债务敞口较大。
山西、青海、天津、重庆、甘肃等5省市的省级政府债务占比超过50%,其他各省份中市级政府是主要的举债主体,浙江、江苏、贵州、四川和内蒙古等5个地区政府性债务以县级政府债务为主;政府层级越低,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占比越高,刚性偿债压力越大从借债主体层级来看,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中省级、市级、县级和乡镇政府债务余额分别占债务总规模的29.03%、40.75%、28.18%和2.04%,以市级政府为主。
具体各地区来看,大部分地区政府举债主体以市政府为主,其次是县级政府,省级和乡镇政府举债规模较少,特别是浙江、江苏、四川、广东、内蒙古、安徽、山东等地省级债务占比较低(不到15%,浙江省级政府仅有1.83%);但是,山西、青海、甘肃、新疆、陕西等西部省级政府债务占比超过35%(尤其是山西、青海、天津、重庆、甘肃的省级政府债务占比超过50%),省级政府是其主要举债主体。
这主要由于这些省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省级政府或国有经济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干预较强,尤其是与省级政府高速公路投融资体制的市场化程度低有关。
浙江、江苏、贵州、四川和内蒙古等5地政府性债务以县级政府债务为主,县级政府债务接近或超过50%,江浙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很好,百强县中主要集中在这两个地区,因此县级政府债务占比很高。
广东、江苏、浙江等3个发达地区的乡镇政府性债务占比超过4%,明显高于全国2%的水平,这主要由于这些省份的镇经济发达,尤其是近年来推进小城镇建设,镇级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相应的形成的政府性债务规模也较大。
图4:各地区政府性债务主体行政层级对比注:全国是指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无县级口径数据来源:全国各省政府性债务审计公告,中债资信整理从政府性债务类型来看,截至2013年6月,全国省级、市级、县级和乡镇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占比分别为34.23%、66.44%、78.49%和84.18%,县级和乡镇政府债务的刚性偿付压力很大。
山西、青海、云南等省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占比高于50%,省级政府刚性偿债压力较大;河北、云南、湖南、安徽、山西、浙江、江苏等7省份中市级债务中负有偿还责任债务占比低于50%,其余省份均高于50%,尤其是海南、北京、宁夏、辽宁、贵州等5地区高于80%,总体来看,各省份市级政府刚性偿债压力较大;重庆、海南、宁夏、内蒙古、青海、辽宁、贵州、广东、云南等10省份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占比高于90%,吉林、湖北、江西、广西、新疆、河南、陕西、福建、河北等14省份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占比在70%~90%之间,县级政府刚性偿债压力较大,而江苏、安徽、山西、浙江等4个省份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占比不足10%,县级政府刚性偿债压力较小;山西、江苏、安徽等3省份乡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占比低于10%,其余省份均高于75%,各省份中乡级政府刚性压力较大。
在当前财政体制下,低层级政府负担的事权较多,但其所能支配的政府财力较少,因此政府层级越低,其从事公益性项目越主要依靠政府举债融资,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占比越高。
图5:各地区市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占比(单位:%)注:全国是指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数据来源:全国各省政府性债务审计公告,中债资信整理图6:各地区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占比(单位:%)注:全国是指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无县级口径数据来源:全国各省政府性债务审计公告,中债资信整理整体来看,山西、青海、甘肃等地区省级政府债务占比超过50%,其他各省份中市级政府是主要的举债主体,浙江、江苏、贵州、四川和内蒙古等5地政府性债务以县级政府债务为主;政府层级越低,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占比越高,刚性偿债压力越大。
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性债务最主要的举债主体,湖南、重庆、安徽、湖北等地区融资平台在政府性债务中占比很高,山西、新疆、青海、云南、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等中西部地区政府部门是政府性债务的主要举债主体从地方政府性债务举债主体来看,截至2013年6月末,虽然全国总体上融资平台公司仍是举债主体,但不同地方政府之间仍呈现出显著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