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吆喝》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9doc初中语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吆喝》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吆喝》【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1、学习“招徕”“铁铉”“秫秸杆”等生字词;2、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3、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内在情感。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看视频,听录音,模仿等方式感受京城特色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激发学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的结构安排,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2.体味语言,感受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3.理解作者写作时的内在情感。
4.借助视频、音频,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感受北京特色的民风民俗。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查1、字音招徕(1ai) 铁铉(xuan) 囿于(you)隔阂(he) 饽饽(bo) 秫秸(shujie1)商贩(fan) 吹嘘(xu) 吆喝(yaohe)小钹(bo) 荸荠(bi qi)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入一提到北京,我们总想到气势恢宏的紫禁城,想到庄严肃穆的天安门,想到蜿蜒盘旋的长城,想到激动人心的北京奥运会。
而今天,我们要跟着一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去看一看华丽外衣之下,市井生活中的老北京。
三、作者简介萧乾,原名萧秉乾(1910-1999),生于北京。
萧乾先生是有重大国际影响的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
曾出版400多万字中文著作和多种英文著作,并翻译多种英文著作。
他一生曾写下大量的回忆录、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和译作,包括长篇小说《梦之谷》、自传体作品《未带地图的旅人》、报告文学《人生采访》,及翻译作品《好兵帅克》等。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 吆喝》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吆喝中可以得知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首先从早到晚介绍了“大清早过卖早点的…‘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其次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吆喝声。
(2)课文也是按照“引入”(第l~3段),“介绍叙述”(第4~10段)、“评论”(第11 --14段)来安排结构的,脉络清晰。
2.作者介绍了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及音韵节奏等。
在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总体上是充满了怀念之情的,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3.(1)“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
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此句在上下文中衔接自然,体现了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
(2)“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这句话也是一句过渡句,用浅显的比喻把街头吆喝声之多巧妙地写出来,又顺其自然地引出晚上的吆喝声。
四、小结(结合本课学习内容)板书设计作业完成配套练习1-3题布置教学反思2014-2015学年度八年级班语文教案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风趣的言语中透着小孩特有的顽皮和幼稚。
(多媒体展示作者写作本文的契机之一,为学生阅读思考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内涵作铺垫)3.悟吆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萧乾在《城杂忆》之九<游乐街》中写道:“回想我漂流在外的那些年月,……听见拉洋片儿的吆喊:.脱昂昂、脱昂昂,地打着铜锣的是耍猴儿或变戏法儿的。
”从中可以看到萧乾对往事的美好回忆。
介绍各种吆喝声的过程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学生找到的句子可能有:“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更值得一提”能够表现出作者提到吆喝时的一种自豪及喜悦的心情。
“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更喜欢”表现出作者对朴素的吆喝的衷情与喜爱。
“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
【精品】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吆喝》教学案新人教版word版
18 吆喝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把握文章的结构,体验作者写“吆喝”的内在情感。 (重点) 2.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学 会感受丰富的生活。 (难点) 【课时安排】 1 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萧乾,蒙古族,原名萧炳乾, 北京人。是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还是一 位富有 传奇色彩的二战记者。主 要著译作有《篱下集》 、 《梦之谷》 、 《人生百味》 、 《一本褪色的相册》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 、 《尤利西斯》等。 2.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囿(yòu) 钹(bō) 招徕(lái)铁铉(xuán)荸荠(bí qí) 秫秸秆(shú jiē ɡǎn) 3.根据意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2) 隔阂:彼此情意沟通的障碍;思想上的距离。 (3)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4)招徕:招揽。 4. 整体感知。 (1)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 作者儿时北京街头巷尾经常回荡 着的商贩的吆喝声。 (2)读(4-10 段)作者介绍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顺序呢? 先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介绍:大清早……白天…… 到了夜晚…… 再按“一年四季”的顺序介绍:春、夏、秋、冬。 【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 。小组评分( 【课堂探究】 1.品读课文,多方面多角度揣摩语言,看看作者是怎么描绘这些吆喝声的呢? (1)①“馄饨喂——开锅! ” “硬面——饽饽” “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 —)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 “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 炸” “卤煮喂,炸豆腐哟”…… ②“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 点评: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再现了街头的热闹。采用文字实录的方式来描摹“吆喝声” ,完全 方言化、口语化是突出的特点。 (2)①心想,多累人啊! (对“大冷天背了一具沉甸甸的留声机和半箱唱片”及“一张片子从 头笑到尾”的真切感受。 )我最讨厌胜利公司那个商标了:一只狗蹲坐在大喇叭前头,支棱着耳朵在 听唱片。那简直是骂人。 ( “恨屋及乌” ,由洋人的唱片想到洋人的“胜利公司”的广告商标。 “最讨 厌” ,可谓儿童天真直率的真实写照。 ) ②我心想: “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 ” (能为别人“算灵卦”的盲人,自己的命运却如此凄惨, 真叫“我 ”想不通——这里并非纯粹的鄙夷,而是孩童率真心 理的反应。 ) ③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 (这可真是儿童富于想象力的见证了! ) 点评:吆喝,是一种怀旧的情怀。作者将童年的点滴融入其中,描绘出一幅美好鲜活的风俗画 , 让我们咂摸到了吆喝声的真味、情味、美味…… 2.体味作者对老北京的吆喝声怀怎样的情感?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深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也包含着对老北京民 俗风情和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拓展延伸】 )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吆喝》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吆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老的吆喝。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结合实际情况,搜集当地的民俗习惯和风土人情。
情感目标: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及作者对的感情。
2.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课件展示图片《那些属于80后的童年记忆》)虽然逝去的童年已不可追回,但是这些事物却唤回了我们对于过去时光的美好记忆。
[板书:记忆] 那么一座城市的记忆又可以留存在哪里呢?比如说这座有着悠久的岁月积淀的城市,你可以从哪些东西中找到这座城市的记忆,读到它的历史?(胡同、故宫、长城、四合院、京白……)是的,正是这一块块秦砖汉瓦,这一座座小院胡同共同构筑起这座城市的记忆,让它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灵魂。
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萧乾,去聆听发自这座城市记忆深处的声音——吆喝。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感受特色什么是吆喝?(叫卖的声音)这篇课文选自《城杂忆》。
作为一个老人,为什么萧乾要选择吆喝这么平凡的甚至可以说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来展现他记忆中的城呢?我们能够从吆喝声中读到一个怎样的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
1.现在,让我们自由地把课文大声朗读一遍,看看以前老城里有哪些物品可以通过吆喝来叫卖的?馄饨、饽饽、乞丐、柿子、秋海棠、糖葫芦、烤白薯、炸豆腐、小玩具、萝卜、荷叶糕、山里红、烧卖……2.大家找得很快哦。
看来在老的吆喝还真不少,哪行哪业都能吆喝。
据老人们说啊,老有整整368种吆喝。
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门口置办各种生活必需品。
在课文中作者也用了一个精辟的比喻来描绘人的这种生活场景,大家找到了吗?需要老师的提示吗?生找:“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齐读)作者这个形象的比喻,让你从中读到了一幅老人怎样的生活场景?3.这么多的吆喝可怎么介绍得过来呢?作者是怎么安排的呢?大家有没有找到提示的语句?(第四段)看来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 18《吆喝》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课时
学做思一:这五花八门的吆喝声,到底起什么作用呢?
导学:请从书中画出作者对其 作用评价的句子。
导做:找出并集体朗读第11段“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
学做思二:为了吸引顾客,叫卖者在吆喝时都采用了什么方法?哪些方式呢?
导学:速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唯一的战地记者。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 授予他“ 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牌”。1990年,80高龄的萧乾和夫人文洁若着手翻译了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导思:作者的写作与生活的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学做思二:生字都过关了吗?
导学1:给加点字注音。
导做:到黑板上展示并纠正。
囿(yòu)钹(bó)招徕(lái)铁铉(xuàn)
饽荠(bíqí)秫秸秆(shú)
导学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招徕:招揽。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
课题名称
吆喝
三维目标
1.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学习本文结构安排上的独到之处;品味京味语言特色,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通过模仿京味吆喝的朗读,体味京味语言的魅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感受民俗文化特色,体会作者的感情。
3.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学会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重点目标
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难点目标
学习本文结构安排上的独到之处;品味京味语言特色,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第18课《吆喝》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第18课《吆喝》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doc初中语文萧乾【课型】自读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积存词语,把握〝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随机应变〞〝合辙押韵〞〝油嘴滑舌〞等词的读音、词义。
2.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3.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4.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讲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过程与方法:以情形感受,重点研读,活动品味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点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1.品味京味生动幽默的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点特色和专门的魅力,明白得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教学方法】 1.情形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学预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街头吆喝录音带【教学课时】二课时。
【课前预备】学生: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把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早一周到所在都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
教师: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 铁铉(xuan4) 囿于(you4) 隔阂(he2) 饽饽(bo1) 秫秸(shu2jie1) 商贩(fan4) 吹嘘(xu1) 吆喝(yao1·he) 小钹(bo1) 荸荠(bi2 qi2)2.讲明以下词语。
招徕:招揽。
随机应变:跟着情形的变化,把握时机,灵活应对。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吁等)。
合辙押韵:那个地点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讲话油滑。
八年级语文《吆喝》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吆喝》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吆喝》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分析作者通过描写人物、场景和细节,展现吆喝声背后的生活情境和社会风貌。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和审美情趣。
4.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1.2 教学内容1. 课文《吆喝》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技巧和表达手法。
3. 讨论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人物性格。
4. 写作练习:以吆喝为主题,进行人物描写和场景描述。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吆喝》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表达技巧。
3.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人物性格。
2. 学会运用描写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吆喝》的作者和背景。
2. 阅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和情节。
3.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表达技巧。
4. 讨论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人物性格。
5. 写作练习:以吆喝为主题,进行人物描写和场景描述。
3.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和相关知识。
2. 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和情节。
3. 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表达技巧。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3. 写作练习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学生对描写方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写作练习的完成情况和改进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材料1. 课文《吆喝》文本。
2. 作者相关作品和背景资料。
3. 描写方法和表达技巧的相关资料。
八年级语文下册 18《吆喝》教案 新人教版
18 吆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合辙押韵”“油嘴滑舌”等词的读音、词义。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积极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难点: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方法:调节教学法教具: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街头吆喝录音带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同学们,一年四季,一天从早到晚,你听到街上的吆喝声了吗?请大家模仿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表演)这是老师收集的吆喝声,我们来听听,看谁学得最像,最有蕴味。
(教师播放街头吆喝录音带,学生品评)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专门介绍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吆喝声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吆喝》。
二、自学释疑: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囿.(yòu) 钹.(bō) 招徕.(lái) 铁铉.(xuán) 饽荠..(bíqí) 秫秸秆...(shújiēɡǎn)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总结:本文介绍了旧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声。
围绕吆喝声,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三、训练操作:(一)深入研读,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1.学生精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2.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吆喝》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 课《吆喝》教案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
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萧乾(1910 ~1999) 原名萧丙乾,蒙古族。
北京人。
作家、记者、翻译家。
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
1946 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
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二)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全文共14 自然段。
可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 至3 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 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 至14 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学习课文(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 至3 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
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 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
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新人教版浙江省泰顺县新城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新人教版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结合实际情况,注意收集身边的口头吆喝艺术,能发挥自我创造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1.文章的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学生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学习剪裁技巧。
2.品味语言,及作者对北京的感情。
3.结合实际情况,注意收集身边的口头吆喝艺术,让学生发挥自我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一:溯源引流、导入新课师:曾经,在人们的耳边经常会响起这样的声音:磨——剪子嘞,戗——菜——刀。
这是什么声音?师:是呀,这种声音我们也经常听到,你能学一学吗?(大家学得都很好。
可你们说的都是“泰顺味儿”的吆喝,想不想和老师一起领略一下地道的老北京的吆喝声?)师:那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重温一下当时的场景。
(多媒体播放老北京一些昔日的吆喝声,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
要求:听出特点来。
有人说在北京住上一辈子,也读不完它的历史;也有人说,只要在京城胡同遛上一圈,就等于逛了一回民俗博物馆。
北京的特色就俩字——京味儿,可北京的风情讲起来,那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可不,提起北京人的那张嘴呀,不但能吃、能喝、更能说,今天我们就来听1 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板书]二:整体感知、走近吆喝1:认知生字、词语,扫清阅读障碍:(展示:招徕(Iáі)钳形(qіán)铁铉(xuàn)囿于(yòu)隔阂(hé)馄饨(hún)(tún)佐料(zuŏ)饽饽(bō)小钹(bó)雪花酪(Iào)海棠(táng)蘸(zhàn)兜里(dōu)秫秸杆(shú)(jiē)卤煮(Iŭ)山楂(zhā)荸荠(bí)(qí)荞麦(qiáo)马趴(pā)嘞(Iei))2:介绍作者:(萧乾(1910――1999年)原名萧炳乾,生于北京,蒙古族。
【精品】八年级语文下册18-吆喝教案新人教版
【精品】八年级语文下册18-吆喝教案新人教版设计理念: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
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使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种种“吆喝”,了解其作用,分析其与广告的关系。
总之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借此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教材分析:《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
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都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
学情分析:这是一片篇幅较长的文章,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阅读障碍,对于重点、难点较难把握,需要长文短教。
而学生经过前一段的阅读训练,大多数能用找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帮助理解,这堂课也需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读、圈划中感悟文字,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来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设想:本文教学中宜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教学时先由生活现象或教学媒体示范,使学生对吆喝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适当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
在自读中品味语言。
学习课文之后适当开展一些活动,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兴趣。
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3、情感与态度: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难点: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吆喝》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8《吆喝》【教学目标】1.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2.整体把握文意,品味作者对老北京的怀念之情。
3.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如果你是一个走村串户买东西的,你会怎样吆喝叫卖呢?二、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情况。
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0日)原名萧秉乾,生于北京,蒙古族。
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
主要著译作有《梦之谷》、《人生百味》、《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
本文选自《北京城杂忆》。
三、读《吆喝》,知内容快速浏览课文,明确以下问题:1、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哪些吆喝声?(勾画并标上序号)算卦的,卖大柿子的,卖秫秸杆,做的玩具,卖烤白薯的,卖糖葫芦的,卖山里红的,卖炸豆腐的,卖冰棍儿的,卖萝卜的,卖荞麦皮的,卖蛤蟆骨朵儿的,卖馄饨的,卖荷叶糕的,卖硬面饽饽的。
2、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吆喝声有序地组织起来的?(注意把握关键句)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
(从早到晚,一年四季)3、作者还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主要从11——14自然段去分析)引出话题(器乐表演到声乐表演),介绍吆喝声,对吆喝声进行品析评价(具体内容,表演形式,音韵节奏)四、赏吆喝,品语言1、这么多的吆喝中, 哪一句让你一听,就垂涎三尺?请大家选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2、交流品读。
例:“馄饨——开锅”,这句最吸引我,我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
五、悟吆喝,说感情1.请大家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文中直接体现作者感情的词句,想想在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什么感情?2.寻找语句,读出感受,交流感情。
(1)抓程度副词:如“更值得一提” “更喜欢”(2)抓评价语、褒贬语:“十分精彩”六、学吆喝,再体验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机智幽默,贴切鲜活,极富表现力,再加上吆喝人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也来试着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吆喝》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9doc初
中语文
【设计理念】
大语文观。
现在的中学生关于旧式的”吆喝'’是相当生疏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
为此,教师
能够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使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能够依照当地条件,设计
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能够学上一两句当地的种种”吆喝‘‘,了解其作用,分析其与广告的关系。
总之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借此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
1、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现在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自学讨论法、行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工作做一点奉献。
【教材分析】
萧乾的?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慢慢的追忆语调中显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乐趣。
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艰深。
学生差不多上能够自读,在自读后由学生质疑提咨询,师生共同解决。
重点:带有地点特色的吆喝的作用及其中蕴涵的浓郁的乐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备】
1、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调查: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或旧时生意人调查过去人们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
2、每人仿照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
【教学目标】
1、交流学生调查或搜集到的旧时各种吆喝,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学习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先仿照一句旧时本地的吆喝。
2、请同学们仿照昨天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旧时商人处学到的吆喝(教师可适时组织评点)
3、假如时刻倒流几十年,我们这儿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能够听到这种商贩叫卖的吆
喝声。
现在,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差不多埋住在都市的喧嚣中,要不是你们爷爷奶奶
们还健在的话,它们就可能永久地消逝了。
明白吗?你们昨天做了一件多有意义的事啊!你们昨天做的,是抢救我们本土的文化遗产事啊!只只是我们昨天只做了第一步,假如将采集
到的这些吆喝用文字整理下来,那才是大功一件呢。
〔讨论如何动笔?〕
4、看看闻名的作家、记者、翻译家箫乾是如何动笔写?吆喝?的。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如何样的感情?
〔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及音韵节奏等。
介绍时充满了美好的怀念之情和浓郁的乐趣。
2、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写的,专门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点特色,试找出几例,相互交流,体会其中的意味。
3、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全文从两个方面人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最后,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要紧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明
白得,文章的思路十分清晰。
〕
三、质疑解疑
1、什么缘故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要紧介绍卖什么而专门少介绍如何样吆喝?〔对材料的加工剪裁功夫〕
2、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3、什么缘故”我'‘听到”卖养麦皮"的吆喝会吓了马趴?〔自然写实、幽默调侃〕
4 ... 〔学生自己提出〕
四、作业布置:
1、将昨天采集的本地旧式吆喝整理成文〔自拟题目、教师指导〕
2、以小组为单位,上集市搜集录音现时的吆喝,并将其排成简单的节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交流小作文,各小组调查汇报表演
【教学步骤】
一、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小作文〔旧时的各种吆喝整理〕
每小组举荐出一至两位代表
二、班级交流,教师组织评点
三、以小组为单位汇报集市吆喝调查,教师组织评判打分
四、作业布置
1、以”吆喝'’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许多于500字的文章〔能够是调查报告,能够是散文小品,也能够是相声等其他形式〕
2、以小组为单位将作品整理装订成册,选优送给政府负责文化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