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2011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4章 地球与宇宙 第2节 地球的自转》_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地球的自转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球的自转》是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的教学核心是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地球的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是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但这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学情描述
内容看上去比较简单,但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有关地球运动的常识,已经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产生的。但是这一结论大多基于教师简单的知识传授,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建立空间运动概念还处于朦胧想象阶段。我们身在地球上,是无法感受地球的自转的,必须借助一些学生能够感受的实例去推到空间运动关系,需要合理的模型才能研究无法直接观察的现象。如果学生接受了地球在自转这一现实,那么地球自转引起昼夜交替的教学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气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理解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能用地球仪科学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等活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用身边能够观察到的事实结合模型去解决验证理论知识,掌握也一些科学的分析方法,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并不神秘,树立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整体设计思路
设疑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体会并接受地球自转的事实
通过133页的活动验证地球自转的方向
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南北极点看地球自转的方向
昼夜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
晨昏线(圈),晨线、昏线
思考地球自转对地球生命形成和发展的意义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拓展铺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回顾已有知识
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感觉太阳在绕地球旋转。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和太阳都位于太阳系中,而相对于太阳系,太阳是静止的,那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太阳在绕地球旋转呢?
(评述:对于这个问题,似乎非常简单,学生已经有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会说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这个时候就可以趁机反问学生:“你能感觉到地球在自转吗?我们的感觉明明是太阳在自东向西绕地球旋转呀?”虽然知识上已经知道地球自转引起太阳的东升西落,但是通过平时的观察,感受却是恰恰相反的。这样就使学生心中产生了疑问,无法接受地球自转的事实。这样就产生了探索知识的兴趣)
学生活动:让学生将一只手指放在脸的正前方,保持手指和头的相对位置不要动,眼睛注视手指,然后转动自己的上半身。
(评述: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手指,转动上半身的时候,我们的余光是可以看到教室中其他的物体的,多次转动的过程中,我们有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感觉,好像教室在绕着我们旋转。其实教室并没有旋转,而是我们自己在旋转。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手指的时候,就会不自觉把手指作为参照物,认为手指是静止不动的,而教室在围着我们旋转。这和地球自转引起太阳东升西落原理一样,我们身在地球上,因为地球很大,我们不自觉的总是把地球作为参照物,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所以会感觉太阳在绕地球旋转)
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就是地球的自转,引出课题
二、进行新课
1.地球的自转
地球非常的大,我们在地球上感觉不到地球的自转,那么我们怎么研究地球的自转呢?我们采用科学上经常用的一种方法:模型研究法。
出示地球仪,指出:连接南北两极的连线所在的位置就是地轴的位置,地轴是人们假象出来的,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评述:让学生了解,对于我们不便于直接研究的事物,我们可以通过按比例放大或者缩小的模型去研究,可以将本来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从而降低研究的难度。)设疑:我们知道了地球在绕地轴自转,那么自转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呢?
(评述:很多学生其实已经有了自转方向的知识,知道是自西向东旋转的,但是只是简单的知识记忆,并不能联系事实,通过现实中的现象去解释结论的正确与否)我们可以通过书本133页的活动去验证这个猜想
(评述:这里其实是一个科学探究,而科学探究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自然的逻辑思维过程,为了降低难度,不再设置成一个科学探究过程)(1)假如站在方向标的中心位置处,当地球旋转到图4-12中A位置时,你看到的太阳方位是:东方。
(2)地球旋转到图4-12B位置时,你看到的太阳方位是:南方。
(3)地球旋转到图4-12C位置时,你看到的太阳方位是:西向。
联系我们每天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太阳是东升西落的,所以A点表示的位置应该是一天中的早晨,B点是正午,C点是黄昏,那么地球自转的方向应该是:A到B到C,也就是自西向东。
(评述:联系实际,用事实去证明理论,培养学生事实就是的情感态度,并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地球自转方向的记忆。)
联系我们刚才的活动,当我们自己向左旋转的时候,感觉教室在向右旋转,运动是相对的,并且相对运动的方向是相反的。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感觉太阳在绕地球自东向西地旋转,那么地球自转的方向就应该是自西向东的。
如果不是从地球的侧面去看,而是从南北两极的上空去看地球的自转,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
让地球仪自西向东旋转,然后转换角度,分别让地球仪的南极和北极对着学生,感
受从两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旋转的,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的,也就是北(N)逆(Ni)南(S)顺(Shun)。
(评述:让学生明白地球自转的方向从不同的角度看是不一样的,并且因为北和南用字母表示的时候,与逆和顺的拼音字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可以方便记忆)2.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是个球体,老师看着这个地球就想到了你们最近体育课在上篮球,说到篮球我不得不提一下NBA。NBA打比赛的时候,为了避开上班时间,总是在傍晚打比赛的,但是我们这里如果同步直播的话,一般在早上。为什么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在同一时间里会出现白昼和黑夜之分呢?
(评述:这个问题在教师眼里似乎非常简单,但是学生是很难根据这么一个笼统的问题去概括出: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这一概念的。)我们思考一下:是不是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评述:这个时候学生很容易想到太阳,因为太阳自身会放光,所以太阳上是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
原来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当太阳光照到地球上的时候,一半会被太阳照到,处于白昼,我们称之为昼半球。另一半太阳照不到,处于黑夜,我们称之为夜半球,这就是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在地球仪上顶一个大头针,让它跟着地球旋转,发现它在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交替。
归纳:因为地球上有昼夜现象,加上地球又在自转,所以就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自转一周,昼夜就交替一次,时间约24小时。
在地球仪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上套一个纸环,使之看上去更加的直观。纸环所对应的地球上的圆形线条,把地球分成两半,一半是昼半球,另一半是夜半球,这个圆圈就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我们称之为晨昏线(圈)。
在纸环上插上两枚大头针,将指环分成两个半圆,其中一个半圆所对应地球上的线会随着地球的自转会转入白昼,对应的时间应该是早晨,我们称之为晨线(太阳升起的地方);而另一半会随着地球的自转进入黑夜,对应时间应该是黄昏,我们称之为昏线(太阳落下的地方)
(评述:学生接受了地球的自转,那么通过地球仪理解昼夜交替与晨线、昏线的区分也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思考与讨论:行星昼夜交替的周期长短差异很大,金星是243天,地球是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