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概述(杨凤云)
(第3章)心理卫生
![(第3章)心理卫生](https://img.taocdn.com/s3/m/4aeb0b64b84ae45c3a358c0d.png)
◆思想开放,乐于接受新事物 ◆幽默、对生活有一种敏感和机智 ◆勇敢、对生活的挑战,表现出大智大勇的气度 ◆果断、重大问题不优柔寡断
自信心的建立和维护方法 1、你的“自我形象”是由你自己来控制的 2、不要让别人来设定你自己的生活目标 3、认识和调整不现实的生活目标 4、修正消极的自我评价 5、看到你的长处和力量 6、努力提高与发展自己 7、积极乐观地与人相处
自爱以自知为基础。 实现自爱的方法: ◆通过和别人比较来培养自知力,但又不以比较作为唯一 的尺度,善于扬长避短,独立自主地发展自我,从事 力所能及的工作 ◆尽力扩大生活领域,积累生活经验。体验现实生活中自 己的才能和品质 ◆检讨自己的得失,有勇气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寻求改进 或改善的途径和方法 ◆调整“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
第三章 心 理卫生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 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 稳、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 展着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 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 调节能力 ★ 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 可范围 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不是指绝对的 十全十美的状态。
2、社会适应自如: ★与客观环境保持良好接触,在社会实践和生产 实践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对现实环境做客观 观察并取得正确的认识,以便作正常有效的适 应 ★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退缩、不幻想、不逃避, 正视现实,以切实的方式给予处理
3、良好人际关系 ◆待人以诚 ◆关心他人 ◆尊重人 ◆多和人沟通: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体察“弦外之音,
6、人格完整和谐 ●人格结构的各方面能平衡发展 ●思考问题的方式适中 ●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 ●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能与社会的步调合拍,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7、智力正常 ●智商在80以上 8、心理年龄符合年龄特征 ●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
第一章 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章 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14ba33d22b160b4e777fcf80.png)
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性,塑造美好 的心灵与个性,便成为当今世界心理卫生运动的新的目标和发展 趋向。
(四)我国心理卫生运动
我国心理卫生事业的成就 我国心理卫生事业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心理卫生事业存在的问题 对心理卫生事业未来的展望
自助为目标。 6、允许心理健康的教材百花齐放,做到“一纲多本”
第二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 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理发展成最佳状态。
——1946年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
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 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指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3标准—许又新,1988)
个人的主 观体验和
内心世界 的状况。
通过观察、实 验和测验等方 法考察心理活 动的过程和效 应,其核心是 效率。
在时间轴上 对人的心理 状况作纵向 的回顾或展 望
三、 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
• (一)概念的区分(临床心理学领域) 心理健康
• 第三,研究社会群体中心理卫生问题,使人们在 家庭、学校、工作单位、业余团体中能更好的适 应环境,搞好人际关系。
• 第四,研究个体主动积极研究心理卫生的机制与 措施,指导人们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四、中小学心理卫生
(一)中小学心理卫生的内容 1、学习方面的心理卫生 2、情绪、意志等方面的心理卫生 3、人格方面的心理卫生 4、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卫生 5、性心理卫生 6、学校管理中的心理卫生 7、家庭、学校与社会整合中的心理问题
圣佳琳画了魔鬼离开妇女的样子。(15世纪晚期)
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医学心理学课件
![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医学心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33b8246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40.png)
01
加强研究方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
重复性。
伦理规范
02
严格遵守伦理规范,确保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公正性和道德性。
数据共享与透明性
03
推动数据共享和公开透明,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研究质
量。
THANKS
谢谢
07
CHAPTER
医学心理学的前景与展望
医学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跨学科合作
医学心理学将与生物学、神经科学、社会学等学科进一步融合, 共同探究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的根源。
预防与干预
未来医学心理学将更加注重预防性干预,通过早期识别和干预,降 低心理障碍的发生率。
精准治疗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医学心理学将开发更加精准的心理治 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医学心理 学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的定义 • 医学心理学概述 • 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 • 心理卫生服务与支持 •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 医学心理学的前景与展望
01
CHAPTER
引言
主题简介
01
02
03
心理健康
关注个体心理状态,强调 心理功能正常、和谐与平 衡。
医学心理学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公共卫生领域
医学心理学将在公共卫生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 全民心理健康提供科学指导。
临床医疗
医学心理学将与临床医学更加紧密结合,为患者 提供全面的心理治疗和护理。
健康管理
医学心理学将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心理健 康,提高生活质量。
提高医学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
标准化研究方法
心理咨询师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e9958501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49.png)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概述第一节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一、心理健康相关概念(一)健康(二)心理健康二、心理健康的标准(一)病与非病的区分(二)心理健康的标准二、心理健康的标准(一)病与非病的区别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时没有精神障碍,也就是应当不存在变态、脱离正常认知、情绪和行为的表现。
医学上判断是否存在精神障碍采用“病与非病三原则”。
1.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统一原则2.精神活动内在协调性原则3.个性相对稳定性原则一、心理健康相关概念(一)健康健康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方面的内容,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心理健康1.心理健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没有精神障碍,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最本质的内涵。
2.心理健康包括个体的内部协调和外部适应两个方面。
3.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个体并不需要时时刻刻都达到心理健康的各项标准。
有时出现不符合标准的情绪、行为表现是正常的。
如:当一个人遭遇重大打击或变故时,出现各种各样的负性情绪感受是正常的。
2.心理健康状态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此时健康并不意味着彼时健康,也不意味着永远正常。
3.心理健康标准中的条目虽多,但涉及的各要素之间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要素出现问题都会造成心理健康状态的损害,引起整体功能的失调。
4.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
这意味着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
第二节精神障碍与危机干预一、常见精神障碍(一)焦虑障碍(二)强迫障碍(三)抑制障碍(四)精神分裂症(五)神经发育障碍二、心理危机干预(一)青少年心理危机问题(二)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一、常见精神障碍(一)焦虑障碍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
焦虑情绪本身具有重要的适应功能,但如果焦虑过度,焦虑无明确的诱因或诱因与焦虑程度明显不符时,则视为病理性焦虑。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要点梳理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要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fae091e65022aaea998f0f8f.png)
---------------------------------------------------------------最新资料推荐------------------------------------------------------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要点梳理第一章心理卫生概述第一节心理卫生的内涵一、心理、卫生与心理卫生(一)心理心理,也可称为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可人为地分成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三大部分。
心理状态是对某一时刻个体全部心理活动综合水平的描述,反映了心理的时间性、方向性和能动性,包括生理唤醒、意识、潜意识、定势、注意等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是对认知活动、情绪情感活动和意志行为活动的概括,反映了个体心理的历程性和动力性。
其中,认知活动又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心理活动。
个性心理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构成,反映了个体心理的稳定性、独特性、完整性及动力方向性。
其中,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二)卫生是保卫生命、维护生机的意思。
包括心理卫生和生理卫生。
(三)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有两重含义:一是心理卫生,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另一重含义是增进人的心理健康,以维护心理健康为目标和内容的一种工作,又称心理辅导。
二、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包括自我意1 / 3识良好、社会功能良好、人际关系良好和积极劳动实践四个方面。
1 、自我意识良好,核心是自知和自爱;自知:对自己有客观、清楚的认识与评价。
自爱:即自尊、自信、自制和自强。
自知是自爱的基础。
2 、社会功能良好;即社会适应自如3 、良好的人际关系;4 、积极劳动实践。
第二节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一、心理卫生思想的产生(一)心理卫生思想的渊源:1、在西方,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体液学说。
他认为,人的体液按其比例混合不当时,人就会感到痛苦,而改变已经紊乱的体液状态,使人的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是维护人的健康的基本途径。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讲义,第一章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讲义,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7a171343d1f34693dbef3ee7.png)
第一章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概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面临的卫生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除了生理上的卫生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心理卫生状况也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
然而,即便人们对心理卫生的重视程度较20世纪甚至21世纪的前十年提高了不少,但大多数人对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仍然存在着不少误解,这也从另一方面提示了我们进行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方面学习的重要性。
本章将从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的内涵,起源、发展及前景,目的与意义三个方面对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进行概述。
第一节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的内涵一、心理卫生(一)心理卫生的含义通常情况下,对心理卫生的定义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1.认为心理卫生是一个学科或理论体系,重点研究如何预防各种类型的一般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即心理卫生学;2.认为心理卫生是一种工作或专业服务体系,包括所有改进、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状态的措施;3.认为心理卫生就是心理健康状态。
这三种理解各有侧重,需结合起来理解。
(二)心理卫生的基本内容1.对象具体来说,心理卫生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了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的人,也包括了心理健康水平不良的人。
作为教育者或者学习教育学的人来说,要特别重视不同年龄学生群体的心理卫生工作。
与生理卫生不同,心理卫生更强调人作为一个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综合体,强调人的社会属性而不仅仅是生理属性。
除了“人”的部分外,“心理”自然也是心理卫生的研究和工作对象。
因为前面已对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大致内容有所论述,所以在此就不赘述了。
但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心理卫生研究对象的心理,更侧重于和卫生与健康有关的部分。
心理卫生工作的目的是预防和矫治一般心理问题与精神障碍、维持与增进心理健康。
2.基本任务从心理卫生的含义中可以看出,心理卫生的基本目的是使服务对象达到心理健康这一状态。
为了达成这一基本目的,心理卫生工作者就需要对常见的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所了解,同时对各种心理问题有所认识,并对它们的规律有所掌握,最后还需要对应对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有熟练的应用和实践。
心理卫生学(1-3章)
![心理卫生学(1-3章)](https://img.taocdn.com/s3/m/35d05e751711cc7931b716d7.png)
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
1908年,比尔斯发起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 理卫生组织--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
1909年2月,又在纽约成立了全国心理卫生
委员会(比尔斯任顾问) 1917年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创办了《心理卫 生》杂志
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
1930年5 月5 日,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华盛 顿召开,有3042人代表53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了会议,
心理卫生学
陈晓红
第一章 心理卫生学概论
1、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卫生学的 定义,心理卫生的标准和关于心理卫生学的几种主 要论点,了解心理卫生的含义和主要任务,掌握心 理卫生的几种主要特征。 2、教学要求:讲清楚心理卫生的基本要求,帮助 学生分析理解精神分析的观点,人本主义观点,行 为主义观点,认知论的观点以及一般人的心理卫生 观念,要求学生掌握几个基本概念。 3、教学重点与难点:心理卫生的特征与标准。 4、计划课时:2课时。
四、心理卫生的基本特性
2.个体的内部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健康地体验各种情绪 。
能够妥善处理冲突和选择。
了解和接受自我。
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人格完整和谐。
四、心理卫生的基本特性
3.与外部的和谐
与外部的和谐,核心是人际关系的和谐。
热爱生活,乐于工作,一般都从事自己喜欢 的有意义的工作。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 人体内含有四种液体,粘液生于脑,黄胆汁生于 肝,黑胆汁生于胃,血液出于心脏。一个人的身体 是否健康,个性是否健全,概因体内四种液体的比 例混合是否恰当所致。正如希波克拉底在《论人的 本性》一书中所描述的: “当这些元素(体液)在复 合上,力量上,体积上,彼此没有适当的比例,并 当这些元素有一种太多或太少,或在体内孤立而不 与一切其它元素结合之时,人就感到痛苦。” 希波 克拉底认为,使人的体液始终保持正常平衡,或把 已经紊乱的体液结合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是精神健 康的基本途径,也是医生的主要职责。
06051心理卫生知识点
![06051心理卫生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0f5cc0b59eef8c75fbfb3ab.png)
心理卫生学第一章心理卫生学概述1、心理卫生的目的是预防和矫治各种精神疾病以及适应不良行为,保持和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心理健康。
2、心理健康定义的三个理论视角:发展心理学,人本心理学,精神分析。
这三条线索研究心理健康的概念,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按照外部标准来定义心理健康。
第二、按照人们对自已生活产生积极评价的程度来定义健康(1心理健康是主观的。
2主观健康包括积极方面。
3强调主观心理健康。
)。
第三、从情绪的角度定义心理健康。
3、心理健康:一种心理上的完全康宁状态参数;在此状态下,一个人充满生命的活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潜能,有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社会适应。
4、判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1、统计学标准。
2、社会规范标准。
3、生理学标准。
4、心理学标准。
5、社会学标准。
5、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1、智力正常情况;2、情绪稳定,心境良好;3、意志健全;4、人际关系和谐;5、适应能力强;6、人格完整。
7、自我评价正确。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6、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
3、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4、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
5、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6、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7、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
(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相对性,连续性,可逆性,动态性。
)7、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直接作出贡献的是美国保险业职员比尔斯。
比尔斯于1908年5月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
五项工作目标:一是保持心理健康,二是防治心理疾病,三是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待遇,四是普及关于心理疾病的正确知识,五是与心理卫生有关的机构合作。
8、我国系统的科学的心理卫生运动发起于20世纪30年代。
(吴南轩)9、心理卫生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并揭示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作用的规律,培养健全的人格。
2、研究和发现个体与群体中的心理卫生问题并揭示其规律,提出解决这些问题以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
心理卫生笔记(06051)
![心理卫生笔记(06051)](https://img.taocdn.com/s3/m/c35f0d4dfe4733687e21aa46.png)
心理卫生(06051)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健康与心理卫生概述1、1948年WHO指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
2、现代关于健康的看法不仅仅指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看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
3、心理健康的人具有四种特征:(1)积极的自我观念(2)恰当地认同他人(3)面对和接受现实(4)丰富的主观经验4、马斯洛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九项特征:优良的现实知觉;更能接受自我,他人和自然;内在的自发性和自主性;一种超脱的气质和心态;丰富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民主性的人格结构;同情而宽容;内在创造力的不断发展;不断的高峰体验和自我的不断完善。
5、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正常的心理状态,包括基本的认知能力,情绪自控和协调能力。
(2)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能体验到快乐和幸福。
(3)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环境中游刃有余。
6、1906年,克朗斯托的《心理卫生》一书出版,“心理卫生”一词开始被世人正式接纳。
第二节心理卫生学的历史与现状1、柏拉图认为,个体人格健康的决定因素,是理性的,精神的以及生理的相互协调一致。
2、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源于对精神病人的治疗。
3、皮内尔成为现代精神卫生运动的先驱者、。
4、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做出直接贡献的人是美国的比尔斯。
5、1930年,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
会议通过了成立“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的决定。
6、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各种模式,为心理卫生失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第三节学校心理卫生学的内容、任务和作用1、学校心理卫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应激与心身疾病(2)学习活动的心理卫生指导(3)人际交往的心理卫生指导(4)青少年情绪问题与心理挫折(5)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个性塑造(6)青春期性教育(7)特殊儿童的心理卫生指导(8)不良生活方式带来的心理卫生问题(9)闲暇与健康(10)环境与健康2、学校心理卫生学的基本任务在于:探索维护和增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途径与规律,帮助和鼓励青少年学生树立增进健康的愿望,促使他们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一章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概述
![第一章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bb0015925ef7ba0d4b733b14.png)
第一章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概述1.通常情况下,对心理卫生的定义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1)认为心理卫生是一个学科或理论体系,重点研究如何预防各种类型的一般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即心理卫生学,(2)认为心理卫生是一种工作或专业服务体系,包括所有改进、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状态的措施,(3)认为心理卫生就是心理健康状态。
2.心理卫生含义:(1)“心理”包含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三大部分。
(2)“卫生”是保卫生命、维护生机的意思。
3.心理卫生有两重含义:一重含义是,心理卫生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另一重含义是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更确切地讲是以维护心理健康为目标和内容的一种工作,是心理卫生的重要功能,有时又称之为“心理辅导”。
4.基本内容:(1)对象:既包括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的人,也包括心理健康水平不良的人,除了人的部分外,”心理“自然也是心理卫生的研究和工作对象。
(2)基本任务:预防和矫治心理问题与精神障碍、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
5.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1)自我意识良好,核心是自知和自爱;(2)社会功能良好(积极劳动实践);(3)良好的人际关系6.心理辅导含义:是一种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以增进所有个体或团体的心理健康、福祉、职业等的发展为目的的专业性助人活动。
7.基本内容:(1)对象: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包括一般的健康群体和正在受心理问题困扰的群体,(2)基本任务:帮助被辅导者解决他们心理上所面临的困难,陪伴他们成长,给予他们支持,增加他们的心理能量,(3)特征:①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助人活动,②是建立在人际交往上的工作,③是一项助人自助的活动,④是以语言为基本工作方式的助人活动8.原则:(1)保密原则,是心理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既是心理辅导双方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的前提,也是心理辅导顺利开导的基础,(2)保密例外原则,在履行该原则时,心理辅导工作者需要将该原则告知被辅导者。
(3)自愿原则(4)发展性原则(5)系统性原则(6)整体性原则9.根据心理辅导对象的数量和性质,可把心理辅导分为个体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家庭系统辅导、建立广泛的心理辅导网络10.心理卫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1)区别:①心理卫生更多地是指以预防和矫治心理问题,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为目的,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的过程。
心里卫生与心理辅导复习资料00465
![心里卫生与心理辅导复习资料00465](https://img.taocdn.com/s3/m/cef69d2f376baf1ffc4fad54.png)
第一章:心理卫生概述1.心理:也可称为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可人为分成心理状况、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上大部分。
(了解这三部分包含的内容,这个曾经作为填空题考过)2.心理卫生:包含两重含义,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涉及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影响因素),其二是指一门学科心理卫生学,也有人称为心理辅导(曾作为多选题出现)。
3.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4点):自我意识良好(核心是自知和自爱,自知是自爱的基础)、社会功能良好、人际关系良好(真诚鼓励和赞美、团结的愿望和善意的批评、尊重他人接纳他人)、积极劳动实践。
4.在西方,心理卫生思想可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中找到;在我国,管仲的著作最早出现5.世界心理卫生运动中,比尔斯于1908年成立了全世界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即康奈狄克州心理卫生协会,目标为“保持健康,防止心理疾病”。
6.1917年,北京大学哲学系首次开设了心理学课,建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中国第一本心理学杂志叫《心理》。
7.心理卫生的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1)心理卫生对于防治心理疾病有意义(注意导致儿童与青少年问题的原因:发育因素、神经活动类型因素、躯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2)心理卫生对于防止躯体疾病有意义(心身疾病: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的总称)8.学校心理卫生对中小学生发展的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1)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有效地解决中小学生发展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注意这一点下的两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影响)第二章: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1.WHO对健康的定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2.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以心理的外部表现即行为表现为客观标准的。
3.健康和不健康之间没有绝对界线,从正常到心理疾病之间有一个广阔的过渡带,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4.健康心理的标准为1)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自己整理版本)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自己整理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af81886f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00.png)
⼼理卫⽣与⼼理辅导(⾃⼰整理版本)第⼀章⼼理卫⽣概述⼀、⼼理卫⽣概述(1)⼼理:可称为⼼理活动或⼼理现象,可⼈为地分成⼼理状态、⼼理过程和个性⼼理(2)⼼理状态:是对某⼀时刻个体全部⼼理活动综合⽔平的描述,反映了⼼理的时间性、⽅向性、能动性(3)⼼理过程:是对认知活动、情绪情感活动、意志⾏为活动的概括.反映了个体⼼理的历程性、动⼒性。
(4)个性⼼理:由个性倾向性、个性⼼理特征两部分构成.反映个体⼼理的稳定性、独特性、完整性及动⼒⽅向性。
(5)⼼理卫⽣:⼜称精神卫⽣,包括⼀切旨在改进及保持⼼理健康的措施。
有两重含义。
⼀重含义:⼼理卫⽣是⼈的⼼理健康状态;另⼀重含义是增进⼈的⼼理健康。
卫⽣:世界卫⽣组织认为“健康是指⽣理、⼼理和社会适应能⼒的完满状态”。
⼼理卫⽣:《⼤不列颠百科全书》:包括⼀切旨在改进和保持⼼理健康的措施。
⽐如精神疾病预防和康复、压⼒缓解等。
⼆、⼼理健康的⽬标是什么?⽬标之⼀:⼼理疾病的预防、早期发现与处理。
⽬标之⼆:继续保持并增进个⼈健康状态。
对内,培养个⼈⼼理的抵抗⼒,防⽌不良适应的产⽣;对外,应培养个⼈与环境保持和谐关系的适应能⼒。
三、保持⼼理卫⽣的原则:(1)⾃我意识良好:⾃知和⾃爱(实现⽅式:⾃我观察、⾃我认定、⾃我判断、⾃我评价)(2)社会功能良好(3)良好的⼈际关系(4)积极劳动实践四、⼼理卫⽣思想的产⽣1.西⽅思想渊源西⽅:(1)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提出“体液学说”。
⼈体包括四种体液分别对应四种⼈格特征,分别为:⿊胆汁、黄胆汁、红⾎液、黏液;(2)柏拉图:健康⼈格需要理性、精神、⾷欲能⼒、“性爱”的协调⼀致。
精神失常主要由躯体因素造成,部分⼼理因素和神学因素。
2.中国思想渊源(1)春秋之初的管仲在《管⼦.内业》把善⼼、定⼼、全⼼、⼤⼼作为内⼼修养的标准,并提出养⼼之术:正静、平正、守⼀。
(2)孔⼦思想:“少之时,⾎⽓未定,戒之在⾊;及其壮也,⾎⽓⽅刚,戒之在⽃;及其⽼也,⾎⽓既衰,戒之在得”;“兴于《诗》,⽴于礼,成于乐”。
第一讲心理卫生概述_001
![第一讲心理卫生概述_001](https://img.taocdn.com/s3/m/e98994d09ec3d5bbfd0a74a7.png)
四、咨询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一)为来访者严守秘密 (二)不利用咨询关系谋求物质利益 (三)不利用咨询关系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四)充分尊重患者自由选择的权利,不把自 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五)必要时及时转介 (六)必要时采取保护措施
五、心理咨询的基本过程
(一)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二)倾听与共情 (三)确定咨询目标
(三)人本主义
(四)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法) 1.ABC理论 2.常见的非理性信念 (1)绝对化要求(demandingness) (2)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 (3)糟糕至极(awfulizing)
4.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技术 (1)甄别非理性信念 (2)反驳非理性信念: 质疑式 夸张式 “金规则”: 象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1. 无器质性病变,也没有足以造成脑功能障 碍的躯体性疾病 2.心理冲突严重,精神痛苦 3. 虽然精神活动能力降低,但生活自立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基本没有缺损 4.症状的持续性 5.自知力良好
三、人格障碍
(一)偏执型 (二)冲动型 (三)强迫型 (四)分裂型 (五)癔症型 (六)反社会型 (七)怪癖型 四、性变态 五、精神发育迟滞
三、健康心理的基本特征
(一)智力正常 (二)心理行为与生理年龄相符 (三)情绪稳定、乐观,反应适度 (四)热爱生活,有生活乐趣 (五)自我意识良好,能自我悦纳 (六)人际关系和谐 (七)正视现实,社会适应良好
四、判断心理健康状况的基本尺度
(一)是否影响自我评价 (二)是否影响人际关系 (三)是否影响工作效率 (四)是否影响社会适应
第二讲 心理疾病的分类与处置原则
一、精神病
(一)精神分裂症 1.基本表现 思维障碍 情感障碍 意志障碍 感、知觉障碍
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认识
![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6d9be5e7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04.png)
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而心理卫生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
因此,有必要更多地了解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以便及时建立防护措施,维护及促进自身心理卫生。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安全、和谐和被认知、接受及满足普遍要求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个体能够恰当地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同他人保持良好关系,充分发挥个体潜能,保持正常的情绪、思维、行为以及心理功能。
它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能够正常运作、正确的认识现实、调整情绪以及个体内心的安全感,它不仅只是没有心理问题,而是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二、什么是心理卫生心理卫生指的是一种主动促进心理健康状态、增强心理素质及减轻心理痛苦的活动,主要包括知行为治疗、家庭辅导、自我调节等。
个体的心理卫生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及态度,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及时调节情绪和改善心理健康状态,增强心理素质,保护和改善心理健康的活动。
三、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的关系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是彼此相关的,它们之间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
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的基础,心理卫生是心理健康的前提。
心理卫生能够有效地减轻心理痛苦和改善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可以为心理卫生提供基础和平台,有助于更加有效地促进心理卫生。
四、保持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措施(1)建立良好的健康习惯:养成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保证足够的睡眠,每天安排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果有多余的时间,可以尝试适合自己的休闲活动,增加自己的心理应激能力。
(2)情绪调节:学会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合适的放松方法,锻炼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如果情绪不稳定,可以咨询心理医生。
(3)积极参与社会:多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增强社会能力,丰富社会经历,维护自己的积极的情绪。
(4)学习心理知识:多读心理书籍,熟悉心理学知识,不排斥尝试新的心理方法,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为自己提供心理支持。
总结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是彼此相互依存的,是良好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 • •
1. 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对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而不感到精神压力; 2.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 3.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 5. 能抵抗普通感冒和传染病; 6. 体重合适,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7.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 8、头发具有光泽而少头屑; 9. 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齿龈颜色正常; 10.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匀称。
健康状态 1 2 3 4 5 类 别 正常健康 悲观者 社会疾病 抑郁症患者 身体疾病 心理尺度 健康 疾病 健康 疾病 健康 医学尺度 健康 健康 健康 健康 疾病 社会尺度 健康 健康 疾病 疾病 健康
6
7
自我牺牲者
自乐者
疾病
健康
疾病
疾病
健康
疾病
8
严重疾病
疾病
疾病
疾病
二、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提出健康的定义后,还提出了健康的十个标志:
心理健康与卫生
教育科学学院 心理系 理论心理学教研室 杨凤云
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林永柏
参考书目
《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张玲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健康心理学》,顾瑜琦 刘克俭主编,北京科技出版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
《现代临床心理学》陈清萍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健康心理学》,朱敬先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年,WHO新制定的健康标准:(“五快”“三个良好”) 躯体健康方面:“五快” • 1.吃得快:进食时有很好的胃口,不挑剔食物,能快速地吃 完一餐饭,这证明内脏功能正常。 • 2.便得快:有便意时,能很快排泄大小便,且感觉轻松,说 明胃肠、肾功能良好。 • 3.睡得快:上床很快能熟睡,且睡得很深,醒后精神饱满, 头脑清醒。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抑制功能协调,且内脏 无病理信息干扰。 • 4.说得快:语言表达正确,说话流利。表明头脑清楚,思维 敏捷,中气充足,心肺功能正常。 • 5.走得快:行动自如,活动灵敏。表明精力充沛,身体状态 良好。因为诸多病变导致体衰均从下肢开始,如心脏病、肝 炎等病人下肢常有沉重感。
(3)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和米特尔 曼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了提出10条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 当的满足; 10.在不违背团体的要求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
(二)心理健康标准
(1)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过高效率的生活。
(2)台湾学者黄坚厚提出4条标准: 1.有工作和职业,而且他能把他本身的智慧和能力, 从其工作中发挥出来并有成就感,能从其工作中 获得满足感,通常他是乐于工作的。 2.有朋友,乐于与人交往,且常能与人建立良好的 关系。在与人相处时,正面的态度(如尊重、信 任、喜悦等)常多于反面的态度(如仇视、嫉妒、 怀疑、畏惧、憎恶等)。 3.对自己有适度的了解,并有悦纳自己的态度。愿 意发挥自己身心的潜能,对于无法补救的缺陷, 也能坦然接受,而不作无谓的怨尤。能容忍自己 某些方面的短处和缺陷。 4.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环境能作正确 的、客观的观察,并能作健全的有效的适应而不 企图逃避。
• 1988年,F.D.Wolinsdy在其所著的《健康 社会学》一书中提出了“立体健康观”, 把人的健康视做一个由心理、医学和社会 三个尺度构成的立方体;每一尺度上可分 为健康与患病两类,于是得出8种健康状 态。这一立体模型提示我们,在给健康和 疾病下定义时应考虑医学、心理和社会的 因素。
F.D.Wolinsdy健康模型中的8种健康状态的构成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就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 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满的生理、心理状态 和社会适应能力。”
1978年9月,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的
《阿拉木图宣言》:
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 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最重要的社会 性目标。
• 阿拉木图有居民150多万人(2007年),平均每5个哈萨克斯坦 人中,就有1个人长期在这里生活或者工作。阿拉木图是一个多民族的 聚居城市,哈萨克族、俄罗斯族、乌克兰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等多个 民族在这里安居乐业,欧亚文明相互融合,东西文化汇聚于此,矜重浪 漫,别具风情。
一 、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概述
阿拉木图一景
苹果之城──阿拉木图
• 阿拉木图 (Alma-ata) 是一座风光独特的旅游城市,它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南 部、天山北麓外阿赖山(中国称外伊犁山)脚下的丘陵地带,三面环山。 面积约170平方公里,海拔700-900米。这里以盛产苹果著称, 阿拉木图在哈萨克语中的意思就是“苹果之城”。 • 阿拉木图历史悠久,早在公元10-14世纪,这里就成为中国通往欧 洲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手工业和农业中心之一。城市始建于1854年, 1867年成为土耳其斯坦一总督辖区的行政中心。1918年建立苏维 埃政权,1929年成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1991年 12月苏联解体后,它成为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都。
•
苹果之城──阿拉木图
• 连绵天山上的融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源,22条大小山溪穿城而过,使得 阿拉木图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几个绿色覆盖率超过70%的城市之一。市 区布局整齐,满目苍翠;郊外峰峦起伏,林木葱茏,山顶白雪掩映其中, 使阿拉木图成为中亚最美的城市之一。 • 市内设有15所高等院校,还有科学院、博物馆、歌剧院、文化馆、图 书馆、植物园、体育场和展览馆,以及现代化的旅游宾馆等,这些建筑 物把哈萨克斯坦的民族风格与现代化美学融为一体。市内的东正教大教 堂是世界现存的第二高木结构建筑。 • 阿拉木图是哈萨克斯坦乃至中亚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与中国的北京、 乌鲁木齐开设有直通航线。市内公共交通发达。
充)、“形神相即”“形质神用”(范缜)形象地阐明了生 理与心理的不可分割性。尽管为了研究的需要,可以相对独 立地区分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但实际上任何生理反应都会 伴随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而心理反应也都会产生或多或少 的生理反应。当身体或精神的某一方面发生障碍或疾病时, 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影响。身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健康心理学》,李虹,武汉大学出版社;
《健康心理学》,石林编著,北师大出版社 《学校心理学—教育与辅导的心理》徐光兴,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
题
记
健康是富人的幸福 穷人的财富
—OWEN
关注校园心理健康问题
2004年2月,云南大学马加爵残忍杀死 四名同学,震惊全国; 2002 年 3 月 清华大学刘海洋用浓硫酸 向黑熊泼去 2013 年 4 月 复旦大学的投毒案、南航的 斗殴致死案,引发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高度 关注。
(6)樊富珉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7条标准: 1、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 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9-11
第一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概述
所谓心理健康,最概括、最一般地 说,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 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 界保持统一,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 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 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 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 的情绪。
• 四、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 • (一)身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 人的身体与精神如同一张纸的正反面,是互为依存 的,没有无身体的精神,也没有无精神的身体。健 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健康的身体亦寓于健全 的心理。“形具而神生”(荀子)、“形朽而神亡”(王
(4)贾霍达综合了弗洛姆、马斯洛和罗杰斯 的观点,归纳了心理健康的6项标准: 1.对自我的态度; 2.成长发展与自我实现; 3.整合的人格; 4.自律性; 5.对外界环境知觉的精确程度; 6.支配环境。 《大学生心理保健》28-29
(5)舒尔兹归纳了心理健康的5项标准: 1.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 2.能认识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3.能正视现实; 4.能向新目标或新经验挑战; 5.独特性的人格特质。
(二)躯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互影响 躯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 心理健康是躯体健康的保证和动力。
“无形则神无以生”,而“无神则形不可活”。“调形先调 神”,“形神兼养,以神卫形”,成为古代医家推行身心健 康之道的座右铭。
五、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一)心理健康水平判别的主要标准 • 1.周期节律性 • 2.意识水平 • 3.暗示性 • 4.心理活动强度 • 5.心理活动耐受力 • 6.心理康复能力 • 7.心理自控力 • 8.自信心 • 9.社会交往 • 10.环境适应能力
• (四)社会学者玻肯(W.W.Bochm)的看法则是,心 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为社会所 接受,另一方面能为自身带来快乐。 • (五)《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注释是:“心理健康 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 最佳功能状态,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 (六)樊富珉认为,“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 来定义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 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 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 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顺应社会,与 社会保持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