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俗
东北的民俗文化领略东北人的热情
东北的民俗文化领略东北人的热情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域,其独特的民俗文化深深吸引着许多人的目光。
这片土地充满了热情和豪迈,让人们在感受浓厚的人情味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
本文将介绍一些东北的民俗文化,并深入探究其中包含的东北人的热情。
一、大连的海洋文化大连作为东北的一座沿海城市,因其独特的海洋文化而闻名遐迩。
大连民间常有捕鱼和捕虾的活动,这成为了当地一道重要的民俗。
每当捕鱼季节来临,海滨的渔船会纷纷出海,而沿岸的居民则聚集在一起,用自制的渔网和渔具助力于捕捞。
这样的民俗活动不仅体现了东北人的辛勤劳作精神,还让人深深领略到了他们热情好客的本质。
二、吉林的冰雪文化吉林是东北地区的一座省会城市,也以其丰富的冰雪资源而著名。
每年的冬季,吉林都会举办盛大的冰雪节。
这是一项集合了冰雕、冰灯、滑雪等多种活动的盛会。
当地的居民和游客会齐聚一堂,在冰雪的世界中尽情嬉戏。
他们热情活泼的表现不仅让人们领略到了东北人的热情,也让这座城市的冰雪文化更加熠熠生辉。
三、哈尔滨的冰雪艺术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冰雪城市,哈尔滨以其壮观的冰雪雕塑艺术而闻名遐迩。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是这座城市的标志性景点,每年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身临其境的冰雪景观,同时也可以欣赏到精湛的冰雪雕塑艺术。
每个雕塑作品都充满了东北人的独特创造力和热情,让人们为之惊叹。
这种独特的艺术体现了东北人的勇于创新和热爱生活的态度。
四、沈阳的清代文化沈阳是东北的一个重要城市,同时也是清代的故都,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在沈阳,你可以参观到著名的沈阳故宫,这里保留了大量的清代建筑和文物。
游客可以在这里领略到传统的宫廷文化,并感受到清代皇室的奢华和热情。
沈阳的民间艺术也非常丰富多样,例如戏曲、民歌等,这些艺术形式都体现了东北人的豪放和热情。
五、锡林郭勒的草原文化东北的辽宁省西部地区有着广袤的锡林郭勒大草原,这里是蒙古族的聚居地,也是蒙古族文化的中心。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地域概念,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这个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包括了一些特别的方言、节日、习俗、歌曲、舞蹈、传说、食品等等。
这些民俗传统具有深厚的民间文化内涵,通过民俗语汇的传承而得以代代相传。
1. 喜糖“婚喜糖”是东北地区结婚习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东北地区的传统婚礼中,新人必须给亲朋好友发喜糖,并按照不同的亲戚称呼送不同的“份量”。
喜糖代表了新婚夫妻的幸福和甜蜜,象征着对婚礼的祝福和庆祝。
在喜糖中加入了红豆、花生和芝麻等传统食品,寓意着新人的爱情甜蜜如糖,亲人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应该同样美好如此。
2. 饺子饺子是东北地区非常重要的传统食品之一,在中国农历新年这个传统节日中特别受欢迎和重视。
食用饺子不仅有美味可口的口感,更寓意着团圆和家和业务的繁荣。
在饺子制作的过程中,具有和谐的家庭关系、丰收的吉祥之意,也体现了东北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等素质。
3. 汉秀汉秀是东北地区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代表性表演形式,是一种为民众娱乐的艺术形式。
汉秀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点,在演出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故事、传说、歌唱、舞蹈等元素。
汉秀因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深受东北人民的喜爱和赞誉,也成为外地游客了解东北地区民俗文化及历史背景的重要途径之一。
4. 木兰花木兰花是东北地区一个很受人欢迎的传统舞蹈。
在东北的民间传说中,有一位叫做花木兰的女英雄,她为了保卫家园踏上了征程,用她的勇气和才智赢得了胜利。
在东北地区,木兰花成为了象征勇气、坚韧、忠诚的标志,同时也是一种表达人们对家国和平、社会和谐的向往和祈愿之情。
二、民俗语汇的文化价值1. 弘扬民族文化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集中了丰富、深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通过传统节日、习俗、传说、食品等方面展示出来,弘扬了中国民族文化之根和源泉,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2. 促进民族团结东北地区是一个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的地区,有汉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这些民族在历史的变迁中互相融合、互相交流,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
哈尔滨人文风俗
哈尔滨人文风俗哈尔滨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人文风俗。
在这个以冰雪之美而著称的城市,人们不仅热爱大自然,也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以下将从节日庆典、美食文化以及民俗传统等方面,介绍哈尔滨的人文风俗。
一、节日庆典1. 冰雪节:冰雪节是哈尔滨最具特色的节日之一,自从1985年开始举办以来,已经成为哈尔滨最重要的旅游品牌。
每年12月底至次年2月底,哈尔滨各个公园、广场都会举办盛大的冰雪活动,包括冰雪雕艺术展览、冰灯展示、滑雪等等。
冰雪节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让他们领略到了独特的冰雪文化。
2. 龙江风情节:每年的7月底至8月份,哈尔滨都会举办龙江风情节。
这是一个展示哈尔滨人文历史和多元文化的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欣赏到传统舞蹈、歌曲演唱、民俗表演等精彩节目。
此外,还有各种美食展示和手工艺品市集,让游客们在品味美食的同时,感受到哈尔滨的魅力。
二、美食文化1. 哈尔滨红肠:哈尔滨红肠是哈尔滨最有名的特色美食之一。
制作红肠的方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红肠色泽鲜艳,肉质酥软,味道鲜美。
无论是烧烤还是炒菜,红肠都能为菜肴增添独特的风味。
2. 锅包肉:锅包肉是哈尔滨的一道传统名菜,源于北京烹饪技艺。
它的特点是肉质酥嫩、口感丰富,酱汁香甜。
吃锅包肉时,一定要先将肉沾上特制的面粉糊,再放入锅中炸至金黄酥脆。
哈尔滨的锅包肉因其独特的口感和味道而备受赞誉。
三、民俗传统1. 冰雪婚礼:因为哈尔滨冰雪资源丰富,所以在冰雪节期间,很多新人选择在这里举办婚礼。
在冰雪场地上举办婚礼,不仅能够感受到浪漫的冰雪氛围,还能够拍摄独特的婚纱照。
这一传统已经成为了哈尔滨的特色之一。
2. 冰灯艺术:哈尔滨的冰灯艺术也是传统民俗的一部分。
每年冰雪节期间,哈尔滨的市区会燃放数以万计的冰灯,这些冰灯造型各异,美轮美奂。
在夜晚,冰灯会散发出璀璨的光芒,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游客们可以在冰灯园区中漫步,欣赏冰雕艺术的奇妙魅力。
(完整word版)东北民间民俗
东北民间民俗——-有趣的东北四大怪东北: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古称辽东、关东、关外、满洲,是中国东北方向国土的统称。
节日:和全国都一样,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串门什么的。
晚上守岁之后还要吃一次饺子.饮食:特色——酸菜。
这个是别的地方没有的。
就是在入冬的时候买许多白菜(也有大头菜,但不如白菜好吃),洗干净,放进缸里,撒上盐,密封.一直到一个月左右。
东北人爱吃炖菜。
这是特色因为天气冷。
东北菜量大,味道重。
东北人喜欢吃面条,生蔬菜蘸大酱.最喜欢吃饺子。
各种馅的。
还有杀猪菜。
比如血肠。
杀猪菜都要用刚刚杀死的猪做。
生活:用芴噜草做铺盖。
既暖和,又可以用来防潮。
在晚饭后,老年人喜欢聚集在一起,扭秧歌.还看二人转。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东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最有趣的事东北四大怪,是什么呢?人们都知道东北有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最后一怪:加一个“反穿皮袄毛朝外” 。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是东北气候环境使然。
东北风大雪多,冬天室内外温差大,如果将纸糊在窗棂里侧,呼啸的大风就会将纸“推”离窗棂,窗户纸被吹破.且窗棂在外,下雪时容易积雪,外面气温低了容易结霜,室内火盆一烤,融化的水就会流到窗户纸和窗棂的结合处,将窗户纸浸透脱离窗棂,造成窗户纸的破损。
而将窗户纸糊在外侧,遇风时有窗棂做撑架,不至于将窗户纸吹离窗棂。
遇雪时雪花打在窗户纸上也会滑落,融化的雪水也不至于浸透窗户纸,可以延长窗户纸的寿命。
这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
人们还用麻油、苏籽油等涂在窗户纸上,以增加室内亮度,增强窗户纸的防水防潮性能,延长窗户纸的寿命.现在已经没有人再糊窗户纸了。
第二怪“姑娘叼个大烟袋”:应该是来自满人的风俗。
满族人是非常讲究礼节的,新媳妇过门,得给婆家长辈及客人一个个敬烟。
大姑娘为了过结婚这一关,早点学会也正常.只是学会了吸烟就很容易上瘾,叨个烟袋也就不奇怪了。
东北风俗文化介绍小学生讲民俗
俺们东北那嘎达
东北风俗文化
东北地区介绍
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地理文化大区和经济大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
东北大秧歌是一项古老的传统娱乐活动,来源于 生产劳动之中。东北地区的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 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跷等形式,多在一起 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
东北方言
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由当地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
1、贼:贼好吃、贼好玩、贼冷。
2、嗯呐:表示肯定,相当于普通话的“是啊〞。
3、咋地:表示反诘,不满;爱咋咋地! 4、扯:认为对方信口开河而表达疑问;你扯呢!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有哪些东北方言么? 下面谁想挑战一下东北方言可以举手!
?大话西游? 普通话版: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没有珍惜。等到了失去的时候才懊悔莫及,尘世间最 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可以给我一个时机再来一次的话,我会对你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 要把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东北方言版: 曾经有一份贼拉纯的爱情,搁在俺跟前,俺没捋乎儿,等到整没了,才贼他闹心,人世间最憋屈的事也就 这样了。如果老天爷给俺一个再整一次的时机,俺愿意对那个闺女说: “ 俺稀罕你! 〞 如果非要给这件事整 个期限,俺希望是 一万年!
东四盟以及河北省东北部地区。
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世代生活着满、蒙、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等原主民族, 清兵入关以后,大量的汉人涌入,多民族互相融合,形成了今天独具一格的风俗、民俗文化。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
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东北地区在历史上曾经经历了多次文化交流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本文将对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丰富多样,包括了节日习俗、婚俗、丧葬习俗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在这些民俗语汇中,既包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也反映了东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1.节日习俗东北地区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
除夕夜的“守岁”习俗,家人围坐一起等待新年的到来,辞旧迎新;清明节时,人们会扫墓祭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敬意;端午节时,有吃粽子、赛龙舟等活动;中秋节时,人们赏月吃月饼,合家团圆。
2.婚俗东北地区的婚俗也是独具特色。
一般来说,结婚前要进行“定亲”,由两家人共同商定婚姻事宜;婚礼上要进行“迎亲”仪式,新郎要带着礼品前去迎接新娘;结婚后,还要办“过门酒”和“拜堂”等仪式。
还有一些独特的婚俗,比如男方要挖一个深坑供新娘跳过,寓意“坠入爱河”。
3.丧葬习俗东北地区的丧葬习俗也十分独特。
丧家要摆放“白事桌”,上面摆放有迎灵大酒、茶盘、瓜果等物品;丧葬期间要进行“跳山”仪式,代表着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送行;丧葬后,要进行“回头饭”仪式,表示逝者已归于故里。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东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1.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中,可以看出东北人民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和重视。
在节日习俗中,人们会用各种美食来庆祝,比如吃饺子、吃赛糕等;在婚俗中,会准备丰盛的婚宴来招待亲朋好友;甚至在丧葬习俗中,也会摆放丰盛的筵席来款待前来吊唁的人们。
这些都反映了东北人民对丰富物质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对家庭的重视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中,也可以看出东北人民对家庭的重视。
在节日习俗中,家人团聚是必不可少的,人们会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和思念;在婚俗中,结婚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庭的事情,要进行各种仪式来凝聚两个家庭的感情;甚至在丧葬习俗中,也强调了家人们对逝去亲人的关心和重视。
东北风俗习惯
东北风俗习惯东北地区是中国五个地理区域之一,东北的文化底蕴深厚,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也独具特色。
本文将介绍一些东北风俗习惯,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地区的文化。
1. 饮食习惯东北地区的冬季寒冷漫长,因此东北人的饮食习惯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红烧肉、涮羊肉、各种炖菜成为东北人冬季必不可少的美食。
此外,东北人还喜欢吃大鱼大肉,烧烤、烤肉、饺子、面食等也是他们的传统美食。
2. 白酒文化东北地区是中国的白酒重镇,东北人对白酒情有独钟。
东北人喜欢聚在一起喝酒,以庆祝节日、庆贺喜事或者感召团结的场合。
喝酒时,东北人往往会互相敬酒,表达友谊和感情。
3. 冰雪娱乐东北地区的冬季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冰雪娱乐活动。
冰雪旅游成为东北地区的一大特色,人们可以在冰雪世界中滑雪、冰刀溜冰、驾驶雪车等。
此外,东北还举办各种冰雪节庆活动,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4. 东北大烧锅东北人喜欢以大烧锅的方式聚餐。
大烧锅是将各种食材放入一个大锅中煮熟后享用,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这种聚餐方式不仅能够满足大家的饮食需求,还能够增加团队合作精神。
5. 东北的民俗节日东北地区有丰富多彩的民俗节日,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中国春节。
东北人过春节非常重视,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贴春联,放鞭炮,共庆佳节。
此外,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每年都能看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6. 东北方言东北地区的方言也是其独特的风俗之一。
东北话有着独特的语音、语调和词汇,给人一种亲切、豪爽的感觉。
东北人使用东北话进行交流,不仅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还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7. 家庭观念东北人非常重视家庭观念,家庭是他们生活的核心。
东北人崇尚家族观念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和团结。
在东北,家人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经常会有亲朋好友在一起聚会、吃饭,共同度过美好的时光。
8. 东北锦绣沈阳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也是东北文化的重要载体。
沈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这里有着许多优美的园林和建筑,如沈阳故宫和沈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
东北冬天的民俗
东北冬天的民俗东北地区是中国的寒冷地带,冬天的民俗习俗丰富多样,反映了东北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以下将介绍一些东北冬天的民俗。
一、冬日温泉在寒冷的冬天,东北人民喜欢去温泉洗浴来暖身。
东北地区有许多温泉资源,如位于辽宁省的鞍山温泉、位于吉林省的延边温泉等等。
在温泉中泡澡不仅可以舒缓身体疲劳,还可以消除寒冷带来的寒气,给人带来温暖和放松。
二、冰雪娱乐冬季的东北地区是冰雪的世界,冰天雪地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娱乐方式。
在冰雪季节,人们可以去冰场滑冰、打冰球,也可以去滑雪场体验滑雪的乐趣。
此外,还有一些传统的冰雪活动,如冰灯展览、冰雕比赛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冬天的生活,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三、吃年夜饭冬至是东北人民的重要节日,也是全家团聚的时刻。
在冬至这一天,家人会一起吃年夜饭,这是东北地区的传统习俗。
年夜饭的菜肴丰盛多样,有烤羊肉串、锅包肉、鱼翅炖鸡等等。
人们在一起吃年夜饭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为了表达团圆和幸福的心情。
四、贴春联冬至过后,人们开始准备迎接新年的活动。
在过年之前,东北人民会贴春联,这是一种传统习俗。
春联是用红纸写上吉祥的寄语,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等等,然后贴在门上或墙上。
贴春联的目的是祈求新年里平安吉祥,也是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五、吃饺子在东北地区,冬至之后的第一个晚上,人们会一起包饺子。
包饺子是东北人民的传统习俗,也是迎接新年的一种方式。
包饺子时,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包边聊,整个过程充满了欢声笑语。
吃饺子也有象征意义,因为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寓意着来年财源滚滚,富贵吉祥。
六、过小年小年是农历年的前一天,也是东北人民的传统节日。
在小年这一天,人们会准备一些祭品,如水果、糖果等,摆放在家中,祭拜祖先和神灵。
晚上,人们还会燃放烟花爆竹,以驱走厄运,迎接新年的到来。
七、打年糕在东北地区,冬天是制作年糕的季节。
在冬至之后的几天里,人们会用糯米制作年糕,然后将其切成块状,用蒸汽蒸熟。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东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具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其中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这里,我们将探讨东北地区部分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
1. 吃饭打卦“吃饭打卦”是东北地区常见的一种民俗传统,它是指在吃饭的时候,大家通过打卜、推算等方式预测未来。
这种传统反映了东北人民对未来的期望和追求,以及对自己和家人的关爱和关注。
而“打卦”的方式,则体现了东北地区民俗文化中积极、乐观、开朗的精神。
2. 扯铃“扯铃”是一种传统的民俗娱乐方式,它的意义在于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展现东北人民的刚毅和坚韧。
扯铃的方式是使用特制的铃,围绕自己的腰部飞快地转动,既能增强肌肉,又能提高心肺功能。
扯铃不仅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通过扯铃,东北人民不仅继承了自己的文化传统,也展现了自己品质良好、精神可嘉的人格特质。
3. 包饺子东北地区的包饺子文化也是一种值得探究的民俗文化。
从古至今,东北地区的人们都喜欢在一些重要的节日或日子里包饺子。
在传统意义上,包饺子是为了庆祝节日,也是一种载体,表达了东北人民庆祝生活、团圆、喜庆的方式。
同时又进一步体现了,东北人民注重家庭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更表现了东北人的风趣幽默、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
4. 拜年在东北地区人们之间相互拜年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民俗文化。
在拜年过程中,东北人民会用红包和祝福送给亲朋好友,以表达对他们的祝福和关爱。
同时,也体现了东北人们重视人际关系、爱心和互助的传统文化。
总之,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是一种深刻、丰富而又独特的文化,它代表了东北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
通过对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分析,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东北人民的心灵世界,也能更好地帮助人们传承和发扬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
东北风俗_精品文档
东北风俗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北边境,与俄罗斯、朝鲜接壤。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东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风俗文化,其中包括婚俗、饮食习惯、节日庆典等方面的传统。
一、婚俗在东北地区,婚礼被视为家庭中最重要且庄严的仪式之一。
东北婚礼通常会持续两天,分为迎亲和婚宴两个环节。
迎亲是婚礼的第一天,新郎一家会亲自去新娘家迎亲。
迎亲队伍通常会由一辆豪华轿车引领,其后是一队整齐划一的婚车和伴郎伴娘。
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后,新郎会向新娘家长敬献礼物,并经过一系列的仪式交换鞠躬和问候。
之后,新娘会披上红色的嫁衣,坐进豪华轿车和新郎一起返回新郎家。
第二天是婚宴,东北人非常重视婚宴的盛大和规模。
婚宴通常在宴会厅举行,由双方家庭共同准备。
宴会厅会装饰得豪华而华丽,新人会在婚宴上与亲友们互相敬酒、喜庆。
婚宴上还会有一些特殊的节目表演,如舞狮和蹴鞠等。
二、饮食习惯东北地区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特色而闻名,当地菜肴以辽河鲜鱼、珲春大米等为特色,饮食习惯也充满了独特的风情。
东北人嗜食辣味,他们喜欢在饭菜中加入辣椒和胡椒等调料,以增添食欲和增添味道。
同时,东北人也非常喜欢吃肉类食物,他们以猪肉、牛肉和羊肉为主要食材,这种饮食习惯与东北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有关。
东北的饮食文化也有着丰富的面食和粥类。
东北人喜欢吃馒头、饺子、面条等传统面食,同时也会将大米煮成各种粥品。
这些面食和粥类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富含营养,是东北人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节日庆典东北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活动,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和中秋节。
春节是东北地区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从除夕夜开始,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放鞭炮,举办年夜饭,拜年等。
此外,东北还有独特的庙会活动,如冰灯节、滑雪比赛等活动。
这些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吸引了许多游客和民众参与其中。
中秋节也是东北地区的重要节日之一,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一系列与月亮和赏月相关的活动。
东北的风俗习惯
东北的风俗习惯介绍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
这个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东北的风俗习惯,包括婚嫁习俗、节日庆祝、饮食习惯等方面。
婚嫁习俗1.婚礼仪式:东北地区的婚礼仪式通常持续一整天,充满热闹和喜庆的气氛。
新郎和新娘在传统婚礼中会穿着汉代的婚服,新郎戴着形似凤冠的头饰,而新娘则戴着华丽的发饰。
在仪式上,夫妻双方还会进行拜堂、交杯酒等环节,象征着婚姻的开始。
2.婚肴:在东北地区,婚宴上的食物种类繁多,例如熏肉、糖醋鸡、红烧猪肉等。
这些美味的菜肴往往是由新娘的家人亲自准备的,以表达对新郎家庭的尊重和祝福。
3.新房布置:在东北地区,新婚夫妇的新房通常由新娘亲自布置。
房间里会摆放鲜花、剪纸、寿字等装饰品,以营造浪漫而温馨的氛围。
节日庆祝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东北地区尤为盛大。
人们会贴门神、设灯笼、放鞭炮,并举行大型的舞狮和舞龙表演。
此外,东北人还有“穿新衣、吃饺子”的传统习俗,以迎接新的一年。
2.中秋节:中秋节是一个传统的农耕节日,东北人民会举行丰收祭祀活动,感谢丰收的神灵。
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并进行各种传统的民俗活动,如玩斗鸡、跳秧歌等。
3.清明节: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东北地区的习俗是在清明前后,人们会扫墓祭奠先人,并在墓前烧纸钱和祭品。
此外,还有一种独特的传统活动,叫做“纳吉日”,人们会在家中张贴符咒以祈求平安吉祥。
饮食习惯1.酸菜:东北地区因为气候寒冷,人们喜欢吃一些酸菜来增加胃口和消食。
东北人民用大白菜或黄心菜制作酸菜,味道酸爽可口,成为东北餐桌上的一道经典美食。
2.锅包肉:锅包肉是东北菜系中的代表性菜肴,通过先将猪肉切成薄片,裹上蛋清和面粉,再入油炸至金黄酥脆,最后淋上特制的甜酸汁。
脆嫩的肉片外层口感酥脆,内里鲜嫩多汁,酸甜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3.红肠:红肠是东北地区非常受欢迎的一种腌制肉制品。
东北风俗习惯
东北风俗习惯1. 引言东北是中国的五大地理区域之一,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
东北地区的风俗习惯独特而丰富,反映了这个地区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
本文将介绍一些东北风俗习惯的特点和重要性。
2. 调皮捣蛋的东北人东北人以调皮捣蛋而闻名。
他们喜欢开玩笑、说幽默的话,同时也非常好客。
东北人的幽默和豪爽成为了他们的独特标志。
无论在婚礼、生日聚会或是春节期间,东北人总是能够把气氛搞得热闹而有趣。
他们善于互动,而且很愿意与人分享和交流。
3. 东北饮食文化东北地区的饮食文化和其他地区有着明显的区别。
东北菜以其丰富多样、味道浓郁而闻名。
一些著名的东北菜包括红烧肉、东北酸菜白肉锅、锅包肉等。
在东北,人们喜欢吃辣,还有许多特色的饮品,如东北露、破五等。
此外,东北人对食物的丰富和大胆非常看重,这也反映了他们豪爽的性格。
4. 东北的传统节日东北地区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东北人的庆祝方式与其他地区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春节期间,东北人一般要制作大量的食物,如饺子、馅饼、鱼等。
同时,人们还会举行舞龙舞狮的表演,放鞭炮以及进行各种传统活动,如跳花轮、贴对联等。
这些习俗彰显了东北人热情而喜庆的性格。
5. 东北的结婚习俗东北的结婚习俗也是东北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东北,结婚被认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结婚典礼也格外隆重。
婚礼上,新郎新娘穿上传统的婚服,并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
除了传统的仪式外,东北人还会举办一系列婚庆活动,如喝酒互动、唱歌跳舞等。
这些习俗体现了东北人淳朴而喜庆的性格。
6. 东北人的民俗信仰东北人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信仰。
例如,他们相信避邪和祭祀的力量。
在东北,人们会在自己家里设立神龛,每天献上香火和祭品。
在遇到重大节日和重要时刻时,人们也会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平安和好运。
此外,东北人还有一些宗教信仰,如道教和佛教,这些信仰也在东北的风俗习惯中产生了影响。
7. 总结东北风俗习惯独特而丰富,充满了热情和喜庆。
东北民俗——精选推荐
东北民俗
东北民俗有二人转、高跷秧歌、剪纸、睡土炕、吃酸菜。
其中,唱二人转,几乎是东北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是东北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
东北酸菜更是东北地区独有的一种家常特色食物。
东北民俗有哪些
1、特色饮食
粘豆包、冻梨、酸菜、杀猪菜,都是东北地区特色美食。
2、东北十八怪
窗户纸糊在外、草苫土房篱笆寨、烟囱贴在山墙外、除病驱邪萨满舞、火盆上炕烤爷太、百褶皮鞋脚上踹、双腿没有单腿快、冰上钓鱼单线拽、大姑娘上树比猴快、大碗白酒轮着喝、嘎啦哈姑娘爱、女人叼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年节喜庆吃豆包、家家户户有酱缸、不吃鲜菜吃酸菜、上贴饼子下炖菜、南北大炕对脑袋。
东北民俗文化课件
02 东北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
东北的民间艺术
01
02
03
二人转
源于东北大秧歌,是广泛 流传于民间的曲艺形式, 以歌唱、说、舞为主要表 现手段。
剪纸
东北地区的剪纸艺术以其 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 而著称,常用于装饰和祈 福。
皮影戏
东北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戏 剧形式之一,通过灯光照 射,将剪影投影在白幕上, 配以唱腔和乐器演奏。
美食文化
东北菜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品种而著称,如烧烤、炖菜、锅包肉 等,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
东北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策略
保护和传承
在开发东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 同时,应注重保护和传承传统文
化,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创新和开发
通过创新和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 服务,满足游客的需求,提高游
客的满意度。
宣传和推广
东北民俗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01 总结词
悠久的历史渊源
02
详细描述
东北民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东北 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在长期的 历史演变过程中,东北民俗文 化不断吸收各种文化元素,形 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
03 总结词
不断发展的趋势
04
详细描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东北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创 新。在保持传统元素的同时,东 北民俗文化也在不断融入新的元 素和创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 求和变化。
东北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总结词
传承民族文化
总结词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详细描述
东北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对于传承 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东北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对于促进地区 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民俗文化旅游, 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 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吃饭要先为老人盛饭,并为其摆单桌,老人举匙就餐,全家才能开始就餐
陪客人吃饭时,如果主人先把匙子放下,便是失礼(匙子要放在汤碗中,若放在桌上,则表示已吃完)
客人来访,男客进客房,女客进灶间大铺炕,忌进儿女的卧室
节日
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节)、端午节、秋夕(中秋节)五大节日。还有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
一、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满族
人口
1068.2万。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以辽宁最多。特点大分散中有小聚居——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五个满族自治县
备注
语言
满语(文)
阿尔泰语系
宗教信仰
萨满教——形成与原始社会后期,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认为宇宙有上(天上神灵居住)、中(人界)、下(阴间,为鬼魔和祖先神居住)三界。宇宙万物、人世祸福由神鬼主宰(神灵赐福,鬼魔布祸),萨满(氏族神灵)消灾求福。
蒙古族
人口
有人口581,3万(2000年)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分布于新疆、辽宁、青海、甘肃、吉林等地区。1206年(13世纪)以“成吉思汗”(铁木真)为首的蒙古部落统一蒙古诸部后,建立蒙古汗国,并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
“蒙古”一词最早见于唐代
语言
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
宗教
主要信仰藏传佛教(喇嘛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伊斯兰教等
服饰
蒙古服饰主要包括首饰、长袍、腰带、靴子四个部分。各式袍子兼有衣服和被子的作用,讲究袖长、肥大、宽敞,下端左右不分衩。坎肩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特有的服饰。
以御寒的“皮件“为多
饮食
饮食种类大致有茶食、粮食、奶食、肉食。
粮食:主要有炒米(蒙古米)“暖穿皮子,饱吃糜子”
东北风俗文化介绍
东北风俗文化介绍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其风俗文化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以下是对东北风俗文化的介绍。
一、祭祀活动祭祀活动在东北地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祖先和自然神灵的崇拜与祭祀。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东北地区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元宵节庙会活动,在庙宇中烧香祈福,舞龙舞狮,观赏灯谜,品尝元宵等。
此外,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也是东北地区的传统节日。
人们会点燃火把,集结在火山口或山顶上,舞狮子,燃放烟火,庆祝夏至的到来。
二、婚礼风俗东北地区的婚礼风俗独具特色。
传统的东北婚礼通常有许多仪式,如迎亲、拜堂、新娘出门、拜天地等。
在迎亲仪式中,新郎一般会乘坐装饰豪华的花轿,随着锣鼓声和鞭炮声来接新娘。
而在新娘出门时,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游戏考验和过门闯关,以体现娘家人对嫁出去的女儿的爱和关心。
此外,东北地区的婚礼中还有特色的菜肴,如大盘鸡、熏鱼、腌制的鱼和肉等,色香味俱佳,极具东北特色。
三、民间艺术东北地区的民间艺术表达着人们的情感和生活方式。
锦州满剧、哈尔滨相声、沈阳大秧歌等都是东北地区独有的传统艺术形式。
锦州满剧是辽宁锦州地区的地方戏曲,其典型代表就是《焦喜园》。
哈尔滨相声是哈尔滨地区的传统形式,以幽默诙谐的对话来表达人情世故。
沈阳大秧歌是沈阳地区的舞蹈形式,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期间表演,边跳边唱,锣鼓喧天。
四、民俗习惯东北地区的人们有许多独特的习俗与民俗。
比如在辽宁地区,农历腊月二十九日的小年夜,家家户户都会贴上门神,以保佑家庭平安。
在黑龙江地区,人们在农历九月三十日的中秋节晚上,会举行赏月活动,并常常会聚在一起品尝年糕和水果。
此外,东北地区的人们酷爱跳广场舞,每天都能看到广场上一群热情洋溢的中老年人跳着欢快的舞蹈。
五、民歌舞蹈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民歌舞蹈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黄河大合唱、五子登科、远方的思念等都是东北地区的民歌名曲。
东北地区的舞蹈形式也多种多样,如辽宁地区的锦绣刺绣舞、黑龙江地区的土尔扈舞等,融合了东北地区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
东北文化
东北文化节日:和全国都一样,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串门什么的。
晚上守岁之后还要吃一次饺子。
饮食:特色————当当当当~~~~酸菜。
这个是别的地方没有的。
就是在入冬的时候买许多白菜(也有大头菜,但不如白菜好吃~),洗赶紧,放进缸里,撒上盐,密封。
一直到一个月左右。
东北人爱吃炖菜。
因为天气冷。
还有人参,鹿茸。
这是特色嘛~东北菜量大,味道重。
还有蘑菇,野菜。
东北人喜欢吃面条,生蔬菜蘸大酱。
最喜欢饺子。
各种馅的。
还有杀猪菜。
比如血肠。
杀猪菜都要用刚刚杀死的猪做。
生活:用芴噜草做铺盖。
既暖和,又可以用来防潮。
在晚饭后,老年人喜欢聚集在一起,扭秧歌。
还看二人转。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东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
长春还被评为“最有人情味的城市”。
让我再想想还有什么……其实我就是长春人……饮食方面:吃炖菜,喜辣味(受俄罗斯影响合气候原因,口味为酸辣),腌制蔬菜,如酸菜、辣白菜(腌制辣白菜与朝鲜饮食相似),东北大饺子驰名。
休闲文化方面:扭秧歌,表演和观看二人转,东北的小品(与南派小品形成我国两大小品派系,目前东北一派成为主流)。
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唱蹦子、吉剧、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
是由东北民歌演变而来的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
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
虽然二人转偶尔会有些低俗的词句和动作,但还是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的。
因此,现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对二人转如此评价:她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
二人转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是东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种民间文化。
在东北,上自七、八十岁老人,下到几岁孩子,都会唱上几口,什么《王二姐思夫》、《西厢记》、《猪八戒背媳妇》、二人转小帽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地域文化与节庆习俗1东北世居民族都各自有着传统的节日习俗,这些习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这些民族的历史积淀,并以巨大的传承力顽强地制约着本民族的行为和意识。
举凡东北地区的民族节日有:满族的添仓节、虫王节、药香节;(蒙古族的那达慕、黑灰节、打鬃节、打印节);朝鲜族的回甲节、回婚节;回族的圣纪节、开斋节、古尔邦节;达斡尔族的阿聂、抹黑节;锡伯族的抹黑节、回迁节;鄂伦春族与鄂温克族的白那查;赫哲族的鹿神节、烧包袱、乌日贡;柯尔克孜族的诺鲁孜节、掉罗勃左节,等等。
2东北世居民族节日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如赫哲族的鹿神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举行。
活动以祭祀虎神为中心。
节日当天全村人要跟着萨满跳鹿神舞,故称鹿神节。
鹿神节的形成与赫哲人的原始信仰有关,活动的目的是求神驱鬼,消灾祈福。
古代赫哲人认为万物有灵,山有山神,江有江神,他们为林中的虎、狼,江中的鳇鱼都专制了神偶供奉于家中,鹿神节庆是渔猎民族生产与生活的生动写照。
3抹黑节是东北锡伯族、达斡尔族及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六,男女老幼黎明即起青年人双手沾满油和锅底灰,你追我逐,争着往对方脸上涂抹。
被抹者不但不恼,反而分外高兴。
即使老年人不参加追逐,也要在额头抹上一点黑灰,以示吉利。
此节日一说是为了预庆丰收,一说是当日为“鬼日”,脸上抹黑是为了不让鬼怪认出自己。
这一节日以参与性强而极富特色。
4回甲节是朝鲜族一个很有民族特点的传统节日。
它是指老人“花甲”(六十岁)生日时,子孙亲友及全村都来为老人祝寿,活动十分隆重热闹。
来祝寿的客人身穿节日盛装,过生日的老人穿上新衣服,坐在宴席正中。
由长子夫妇开始依次跪拜,敬酒祝寿。
席问载歌载舞,尽情欢乐。
回甲节既反映了朝鲜族尊老敬老的传统,也体现了朝鲜族擅长歌舞,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5蒙古族历史上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的打鬃节与打印节就充分体现了草原文化的这一特点。
打鬃节时间不一,当马驹长到一周岁时,要进行首次剪鬃,届时举行隆重的剪鬃仪式。
仪式上首先聘请德高望重、剪技高超的老牧人掌剪,首席剪鬃者先致剪鬃祝词,向被剪鬃的第一匹马驹泼洒奶酒,在马驹的脑门涂抹奶油,然后开始剪鬃。
第一剪剪下的马鬃要送至吉雅神前供祭。
然后开始一匹匹地打马鬃。
直至所有马都打完鬃后就在草地上举行欢宴,祝福马群兴旺。
打印节一般在青草发芽时举行,打印节人们从远处把马、牛、羊赶到指定的草场上。
通常由一位骑艺精湛、烙技娴熟、通晓马性、德高望重的牧人执印。
执印者要在印具上涂抹奶油并在印把上拴一条哈达。
参加套马者排成一列,待印具在火中烧红,主持人便宣布打印开始。
此时,众骑手早已急不可待,个个策马挥杆,把马群团团围住,争先恐后套马。
草原上顿时人呼马嘶,蹄声雷动,烟尘蔽日,场景极为壮观。
骑手每套一匹烈马,执印者便在马的左跨中心部位打一印记,打印的目的最早是用于计税,后来普遍用于辨识。
每个部落、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印记,从不重复或混淆,极易识别。
在节日当天,人们云集而来,观赏套马。
姑娘们则趁此良机选择意中人,而小伙子则尽力在姑娘面前表现自己套马的技艺。
打印节这一种古老的记忆文化,在草原上一直流传至今。
6东北民族虽各有其节庆习俗,但随着历史发展,文化融合不可能避免。
表现在节庆习俗上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特别是一些人E l较少的民族,在现代化步伐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其节庆风俗正处于消失的边缘。
7中原汉文化节庆节俗传人东北约在辽金时期。
洪皓《松漠纪闻》中记载,女真人初兴时,“皆不知记年”,“是以草一青为一岁”。
但是至与辽、宋发生战争以后,却“浸染华风”,了解了元旦、元夕等节日。
《松漠纪闻》中曾记载道:“女真旧不知岁月,如灯夕皆不晓。
己酉年(1129),有中华僧被掠至其阙,遇上元,以长竿引灯球表而出之以为戏。
女真主吴乞买见之大骇,问左右日:‘得非星邪?’左右以实对……后数年至燕,颇识之,至今遂盛。
”这表明是北迁僧人首先传播了上元节张灯的习俗。
随着东北地区汉族移民的增多,汉民族逐渐成为东北地区的主体民族,因而汉族节庆风俗也自然成为东北地区主要节庆习俗。
元旦、上元、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九、除夕等岁时节日不仅汉族过,其他民族也逐渐加入其中。
但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这些中原节日传人东北后其习俗却发生了很大变化。
8,,首先,受东北特殊气候的影响,以农耕为主的汉族移民逐渐掌握了农忙、农闲的生产节奉。
并根据生产节奉对岁时节庆活动做了调整,遇到农忙季节的节日就淡化一些,而农闲季节则加重了节日的分量。
如春节,在东北虽然从形式上也是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贴年画、守岁、放爆竹、拜年、回娘家、祭祖等,但整个春节的节日氛围要更为浓烈,更具“年味”。
在时间上,从腊八开始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正如民谚:“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每家杀都要广请亲朋好友。
往往一顿酒席过后,一头猪的四分之一就吃掉了(俗称一角肉)。
从这一天开始,各家就开始包饺子、蒸馒头(俗称干粮),忙着过年的准备了。
各家包饺子都请亲戚邻居帮忙,这既是一个劳动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交聚会的难得机会,进而沟通信息,增进亲情友情。
9其次,从春节的饮食方面上看,东北与中原也大有不同。
因特殊的寒冷气候,东北人春节食品是以冻品、干菜、渍菜为主,如冻饺子、冻馒头、冻肉、冻鱼,豆角干、茄子、酸菜和腌雪里红等,还有冻梨、冰糖葫芦,等等。
寒冷的效能让东北人发挥得淋漓尽致。
正月期间,亲戚无论远近,进门上炕就开始尽情享用。
对儿童来说过年就意味着可以尽情地打爬犁、抽冰尜、打雪仗、堆雪人,冰雪给他们以无尽的欢乐黑龙江木兰正月十五的滚冰节在冰雪文化史上更具开拓意义。
大人当然有大人的乐趣,那就是看二人转、扭秧歌、踩高跷。
这些习俗凸显了东北人慷慨、豁达、热情、爽朗的性格特征。
比较南北春节的习俗,雅俗之分十分明显。
南方的“雅”体现着儒家礼教的约束和对程序的尊崇而东北的“俗”与“野”则是人性的张扬和对自然的亲和。
东北节日习俗是一种宝贵的人文资源,特别是对于发展旅游事业,具有重要价值。
因此保护、传承好东北节日习俗不仅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也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在于单一的项目,更重要的是文化生态环境。
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应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终极意义。
满族服饰白山黑水之间是满族发祥地,吉林省满族服饰,带有满族正统着装特色。
清代迄今百余年来对汉族服饰也有深刻影响。
首先值得重视的是驰名中外的旗袍。
旗袍满语曰“衣介”,其样式特点是圆领、捻襟,右衽,长身束腰,四面开禊(后改两禊),窄袖(有的带箭袖),适于骑射、保暖。
游猎时可将干粮用具装入前襟。
箭袖又称马蹄袖,是袖外后加的马蹄形部分,骑射时暖手背,平时挽起,行礼时将马蹄袖掸下,然后叩头请安,表示尊敬。
妇女旗袍无开禊,不扎腰带,一般更适合体形美,衣襟、领袖常沿有较宽的花边,所谓“大镶大沿”者。
经过多年的改革演变,女式旗袍向紧身细腰发展,更能突现妇女的曲线美,至今为各族妇女所喜爱,甚至传至国外。
马褂是套在长袍外的外上衣,园领、对襟、扣绊,四面开禊,适于马上活动,故云马褂。
春秋用夹,冬用皮棉。
亦有大襟、琵琶襟(带襟、在襟下短三寸,加以底扣,如抱琵琶)、短袖、长袖之分。
一般“身长齐脐,袖长及肘”。
后期长袖对襟者较为普遍。
长袍马褂在清代及民国时期曾被用作礼服。
坎肩俗称背心,满族亦称马甲。
对襟、无领、无袖。
有对襟直翘,园翘、捻襟、琵琶襟、一字襟、巴图鲁(满语、勇士)坎肩等名目,坎肩穿着方便,套在长袍外面有护心背及装饰作用。
如今亦习惯于穿在外衣里面,作内衣用。
皮大哈是满族皮大衣的俗称,裁剪简单,长及膝盖,一般不挂面,毛朝外穿。
后来为贵族精制,成为皇家亲王外出时的行服。
为了适于骑射,满族男人鞋子以靴为主。
有钱人多穿“蹚蹚马”。
“蹚蹚马”为半高靿,有的鞋靿全是皮制的,有的半皮半布,即从脚脖以上是青大绒的。
里子絮一层薄棉花纳好,显得挺棒。
穿“蹚蹚马”里面要穿毡袜。
鞋面皮子多为青色,底是黄色皮子。
在鞋帮和底缝接处的前脸抽上褶,底稍上翘,做得结实,不仅满族男子喜穿,蒙古族和汉族军警、财主也穿它。
与“蹚蹚马”相类似的一种鞋,叫“蹚蹚牛”。
长春以北也有叫“固固牛”的。
全为皮制,有的是翻毛前脸抽褶,有的光皮板前脸抽褶。
牛皮最好,也有用马皮、羊皮、猪皮的。
皮子熟得很薄,多为紫色,以其做面。
“蹚蹚牛”鞋底和鞋绑缝合在一起,和“蹚蹚马”样式差不多,只是全为皮制,颜色不同,皮子薄些。
满族发式与汉族迥异,清代男子,前额顶剃光,颅后留发,梳成单辫,垂于脑后;女子幼时挽抓髻(双髻),婚前梳辫(用红绒绳系辫根、辫梢),婚后于颅顶挽髻,梳“两把头”。
上插扁方、簪子、绒花。
长春地区的旗装,亦同全国一样。
所谓“两把头”是贵族妇女旗装不可缺少的特有发式。
即满族妇女头上装饰扁若牌坊状的丝缎制做的假发头饰。
两把头有“紧翅两把儿头”与“拉翅两把儿头”两种,皆下面有座,固定于发髻上。
所谓翅者,即两把头上部两端扩张下垂之点。
青年妇女喜梳大拉翅儿两把头,老年妇女或晚清时期,常梳紧翅儿两把头,亦即收缩的小翅儿两把头。
年轻妇女亦如汉族于脑后梳髻。
当代老年妇女,,也有在顶上梳髻者,实是清代发式的延续。
适应满族的发式,男子除顶戴花翎官帽之外,一般载帽头(瓜皮帽)、上缀红帽疙疸,冬用毡帽或挂皮毛耳扇子。
贵妇多用卷沿式坤秋帽,顶嵌大红疙疸,后缀以飘带。
老年妇女习戴脑包,沿额饰带,或戴耳包取暖。
常言说:旗家妇女“修头不修脚”,谓头上重发饰,而脚下不甚考究,是指其“天足”,即不缠足、不修脚。
昔时汉家妇女好裹小脚,已成陋习,满蒙骑射民族,未染此弊。
但不等于不考虑脚下的足饰。
旗人妇女的鞋亦颇考究。
满族承古时“削木为履”的古俗,发展为妇女的高托木底鞋,俗称“旗鞋”。
木质鞋底高三、五寸,甚至六、七寸,用白细布包裹,镶于鞋底中间,相当于脚心部位,上着适合于脚型的鞋,鞋帮绣上各种精美的蝴蝶花卉之类。
木鞋底的形状象马蹄的,叫“马蹄底鞋”,象花盆的,叫“花盆底鞋”。
老年妇女的旗鞋,以平木为底(或布底)叫平底鞋。
前端稍削,同高底鞋。
旗人女鞋最忌无花饰,以其近似凶服。
男女袜皆以布制成,多白色,袜底纳上各种花纹,使之耐穿美观朝鲜族朝鲜族一般喜欢素白色,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
朝鲜族民族传统服饰叫“则高利”和“契玛”。
妇女服装为短衣长裙,男子服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裤腿宽大。
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朝鲜族服饰短衣长裙,是朝鲜族妇女服饰的一大特点。
短衣有长长的白布带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结。
长裙多有长皱褶。
裙有缠裙、筒裙、长裙、短裙、围裙之分。
短衣,朝鲜语叫“则高利”,是一种斜领、无扣、以带打结、只遮盖到胸部的衣服;长裙,朝鲜语叫“契玛”,腰间有细褶,宽松飘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