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现状农业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分析

全国现状农业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分析
全国现状农业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分析

全国现状农业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分析

技术方案*

1灌溉水利用率定义

灌溉水利用率是指某一时期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与水源地灌溉取

表示。它反映全灌区渠系输水和田间用水状况,是衡量水总量的比值(%),用η

w

从水源取水到田间作物吸收利用过程中灌溉水利用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能综合反映灌区灌溉工程状况、用水管理水平、灌溉技术水平。

2 技术路线

本次组织开展的全国现状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工作,主要是通过选择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工程状况和管理水平的典型代表灌区作为典型样点灌区,并依据典型样点灌区已有的灌溉用水管理资料、灌溉试验与观测资料和灌溉实践经验等,必要时补充典型观测,通过调查观测、计算分析,得出典型灌区现状灌溉水利用率。在典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率测算的基础上,采用点与面相结合,调查统计与观测分析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分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按不同分类灌区灌溉用水量进行加权平均,推算各省及全国的现况灌溉水利用率。具体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说明:本技术方案仅限于此次测算应用,未来制度化的长期测算方法还要在此方案基础上进行修改。

图1-1 全国现状农业灌溉水利用率测算技术路线

第一,各省对本省灌区情况进行整体调查分析,统计分析大、中、小型灌区和纯井灌区的灌溉状况。根据本省灌区实际情况,确定代表不同规模、不同水源类型、不同工程状况与管理水平的典型样点灌区;

第二,利用本技术方案中推荐的方法进行典型样点灌区的现状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分析,得出各典型样点灌区现状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值。根据灌溉水利用率影响因素和大、中、小型灌区、纯井灌区状况分析,以典型样点灌区测算值为基础,推算全省大、中、小、纯井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率平均值;

第三,根据本省大、中、小型灌区、纯井灌区等不同类型灌区的毛灌溉用水量和平均灌溉水利用率,按水量加权平均得到本省灌溉水利用率的现状平均值;

第四,根据各省(区、市)现状水平年灌溉用水总量和现状灌溉水利用率平均值,加权平均得出全国现状灌溉水利用率的平均值。

3 灌溉水利用率测算要求

3.1 测算方法要求

为了规范统一测算方法,便于分析汇总,点面结合,准确推算灌溉水利用率,要求各省灌溉水利用率的测算统一采用首尾测算分析法进行(方法见后)。有条件的省份或灌区,也可以同时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核算,作为对比或深入分析的依据。

3.2 现状水平年与灌溉用水代表年

现状水平年为2005年,以该年的工程设施状况与管理水平为现状条件。

灌溉水利用率除了与灌溉规模、工程状况、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外,还受灌溉供水量和输水流量(降水及气象条件)的影响,为了代表灌区的平均灌溉用水条件,以年降水量等于或接近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年份进行测算,得到的灌溉水利用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本次典型样点灌区测算,主要以2005年为灌溉用水代表年,如果2005年的降水与气象条件不代表一般情况,可选择相近的其它年份,具体要求如下:(1)2005年降水量等于多年平均降水量*(1±10%),可视为灌溉用水状况代表平均水平。

(2)对于干旱地区和灌溉用水有定额严格控制的地区,灌溉受水源来水影响较大,2005年水源来水量等于多年平均来水量*(1±10%),可视为灌溉用水状况代表平均水平。

(3)若2005年不符合上述条件(1)或(2)时,如果2005年前的其它年份灌溉用水情况代表平均状况,且有较为详细的观测资料和统计资料,而该年份的工程设施与管理状况同2005年差异不大,可以选择该年份为灌溉用水代表年进行分析。

如果灌区资料允许,也可以进行多年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分析历年来灌区灌溉水利用率变化趋势。

3.3 典型代表样点灌区的选择

为了能够使典型样点灌区具有代表性,并以其测算成果为基础由点到面分析估算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工程状况与管理水平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率,进而推算全省乃至全国的现状灌溉水利用率值,典型样点灌区的选择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选择的样点灌区应代表大型(30万亩以上)、中型(1-30万亩)、小型(1万亩以下)、纯井灌区四种不同灌溉规模的灌区。同时还应考虑灌区工程设施状况与管理水平现状、灌溉水源条件(提水、自流引水)、作物种植结构、地形地貌等因素,样点灌区选择统计表见表1。不同灌溉规模样点灌区选择的类型与个数以能够代表本省不同灌溉规模灌区灌溉用水的平均状况为原则。有条件的省份可以将不同灌溉规模的灌区的工程状况按“好、中、差”分类,按分类选取不同代表性样点灌区,适当增加样点数量,分类测算。工程状况和管理水平“好、中、差”分类标准由各省根据本省灌区实际情况确定。

不同规模灌区选择样点灌区个数的要求如下:

大型灌区:样点灌区个数不应少于大型灌区总数的10%,同时满足,提水、自流引水每个类型至少选取1个代表该类型工程设施与管理水平平均状况的样点,样点灌区现状有效灌溉面积不少于本省大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的20%。

中型灌区:样点灌区个数不应少于中型灌区总数的4%,同时满足,提水、自流引水每个类型至少选取1个代表该类型工程设施与管理水平平均状况的样点,样点灌区现状有效灌溉面积不少于本省中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的20%。

小型灌区:样点灌区个数应选择小型灌区(小型水利工程控制的灌溉区域)总数的0.5%左右,同时满足,提水、自流引水每个类型至少3个样点灌区。

纯井灌区:样点灌区(测算单元)个数参照小型灌区要求自行确定。纯井灌区以单井控制面积作为一个测算单元,有的省份纯井灌区范围大,井数多,可以选择代表不同类型(土渠、渠道防渗、低压管道、喷灌、微灌)的平均水平的适宜数量的样点灌区测算(如万分之一等),但至少每个类型应选择3个样点。

各省根据以上基本要求,结合本省灌区实际情况,具体确定测算样点灌区类型与数量,以能够据此分析各种不同类型灌区平均水平为原则。

(2)选择的典型样点灌区应具有一定的观测资料、灌溉试验资料、灌溉用水管理资料等,并具备相应的技术力量。

4 灌溉水利用率测算方法

传统灌溉水利用率的测算通常是通过实测获得不同级别典型渠道的渠道水利用率,加权平均得到灌区干、支、斗、农各级渠道的渠系水利用率;测量典型田块的田间水利用率,采用系数连乘的方法得出灌溉水利用率。传统测算方法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1) 测定工作量大;(2)测试条件要求严格,实际测量中难以满足;(3)对测试手段和技术人员需求大;(4)典型测量获得的灌溉水利用率的代表性差。

为了避免传统测算方法存在的上述困难与问题,同时又满足提高测算灌溉水利用率精度的要求,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本次测算灌溉水利用率统一采用以下方法。

4.1首尾测算分析法

首尾测算分析法是指直接测量统计灌区从水源引入(取用)的毛灌溉用水总量,

通过

分析测算得到田间实际净灌溉用水总量,田间实际净灌溉用水总量与毛灌溉用水总量的比值即为灌溉水利用率(%),计算公式如下:

%100)(?=W W a j w η

(1) 式中, ηw -灌溉水利用率,%;

W j

-净灌溉用水总量,m 3; W a

-毛灌溉用水总量,m 3; 为了能够反映灌区灌溉水利用状况的整体情况,要求以年作为计算时段。 通过统计灌区2005年灌溉用水总量、各种作物的实灌面积,根据计算分析、典型调查与观测确定实际净灌溉定额,以作物净灌溉定额近似替代亩均净灌溉用水量,即可用下式计算灌区该年度的灌溉水利用率ηw : %W A M .a N i i i w 10066701???=∑=η (2)

式中:M i

-灌区第i 种作物净灌溉用水量,mm ; A i

-灌区第i 种作物实灌面积,亩; N -灌区作物种类总数;

W a

-灌区全年毛灌溉用水总量,m 3。 需要注意的是,计算时段以2005年日历年为准,有的作物不是全生育期;0.667为单位换算系数,若亩均净灌溉用水量用m 3/亩,则不需要单位换算,以下相同。

4.1.1 毛灌溉用水总量确定

(1)一般情况

灌溉用水总量W a 是指灌区全年用于农田灌溉的从水源地引入(取用)的总水

量,其等于从水源地取水总量扣除由于工程保护、防洪除险等需要的渠道(管路)弃水量。

当农田灌溉输水与城市、工业或农村生活供水使用同一渠道或管路时,还应扣除相应的城市、工业或农村生活供水量。

年毛灌溉用水总量是根据灌区从水源地实际取水测量值统计取得,而非其它如计收水费等目的收费计量水量数值。

(2)灌区内结合塘堰坝或其它供水水源灌溉情况

在一些灌区中存在有大量的塘堰坝,这些塘堰坝与骨干灌溉水源联合对灌区进行灌溉供水。塘堰坝的蓄水一部分来自拦蓄当地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同时可能还有一部分来自渠道的补水。因此在统计灌区毛灌溉用水总量时,应考虑将塘堰坝拦蓄降雨径流增加的供水量或其它水源灌溉供水量加进来。塘堰坝或其它供水水源灌溉供水量按以下要求测算:

① 如果有实际塘堰坝或其它供水水源灌溉供水量统计资料,则以统计资料为准,需要说明的是供水量中不包括灌区渠系引水蓄入塘堰坝的水量。

② 如果没有统计资料,应对2005年塘堰坝或其它供水水源灌溉供水情况进行代表性典型调查,并依据调查结果进行估算。

4.1.2 净灌溉用水量确定

不同灌区种植结构、灌溉水源、灌溉方式等均有不同,本技术方案中只针对充分灌溉、非充分灌溉、水稻灌区等几种主要灌溉情况,提出相应的净灌溉用水量测算方法。

如果灌区范围较大,不同区域气候气象条件、灌溉用水实际情况差异明显,则应在灌区内分区域进行典型分析测算,再以分区结果为依据汇总分析整个灌区净灌溉用水量。

4.1.2.1旱作充分灌溉情况

(1)若样点灌区有2005年各类种植作物净灌溉用水量的试验观测或统计资料,则可直接采用进行净灌溉用水量的计算。

(2)若样点灌区缺乏2005年各类种植作物净灌溉用水量的试验观测或统计资料,可依据2005年的水文气象资料,通过计算分析得出各类作物的净灌溉定额和灌溉制度,并对当年实际灌溉情况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净灌溉定额进行适当调整,以此为依据测算实际净灌溉用水量(在充分灌溉条件下,作物实际净灌溉用水量应能充分满足净灌溉需水量的要求)。

对于各类旱作物,其生育期净灌溉定额分析计算采用水量平衡原理确定,平衡方程式如下:

W G Pe ET M ei

ci i ?+--= (3)

式中:M

-为第i种作物净灌溉定额,mm;

i

-为第i种作物的蒸发蒸腾量,mm;

ET ci

-为作物生育期内的有效降雨量,mm;

Pe

G ei-为第i种作物生育期内地下水利用量,mm;

W

-为生育期始末土壤储水量的变化值,mm。

需要注意的是,计算时段以2005年日历年为准,有的作物不是全生育期。作物净灌溉需水量和净灌溉定额的具体计算方法见《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99)。

4.1.2.2旱作非充分灌溉情况

旱作非充分灌溉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每次灌水期间都达不到作物的净灌水定额;二是减少灌水次数,保证作物关键生育期的充分灌溉,即减少了对作物生长影响不大的灌水。应通过对作物灌水情况的典型调查,有条件的灌区可以对某次典型灌水进行实测,估算进入田间(毛渠)的实际灌水量,与根据气象条件分析计算的净灌水定额和灌溉制度进行比较,依此确定作物的净灌水定额和净灌溉定额。

(1) 当进入田间的实际亩均灌水量小于分析计算的净灌溉定额时,认为进入田间(毛渠)的实际灌水量就是净灌溉水量,可对作物不同生育期的实际灌水次数进行典型样点调查,统计得到相应生育期的净灌溉水量。若无观测条件,则可用式(3)计算的作物净灌溉定额乘以折减系数,计算得出非充分灌溉时的亩均净灌溉用水量。折减系数根据各地实际灌水情况或非充分灌溉资料,由专家经验确定。

(2) 当进入田间的实际亩均灌水量大于分析计算的净灌水定额时,以分析计算的净灌水定额作为田间亩均实际净灌水定额,典型调查相应作物生育阶段实际灌水次数,据此计算作物的亩均净灌溉用水量。

4.1.2.3水稻灌溉情况

水稻的淹灌种植方式不同于旱作,水稻的净灌溉需水量包括泡田水量、蒸发蒸腾水量以及必要的渗漏水量三部分。水稻全生育期(包括泡田)净灌溉定额计算式为:

G P M F ET M e

e o d c i --++= (4)

式中:

M——水稻净灌溉定额,mm;

i

ET c——水稻的蒸发蒸腾量,mm;

P e——水稻生育期内的有效降雨量,mm;

F d——水稻全生育期渗漏量,mm;

M o——插秧前的泡田定额,mm;

G e——水稻全生育期间地下水的利用量,mm。

应特别注意,在地下水埋深较浅的水稻灌区,必须扣除水稻的地下水利用量(具体计算方法见《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水稻地下水利用量根据当地相近地下水埋深和土质条件的试验观测值估算,而对于地下水埋深较深的水稻灌区,则可对水稻的地下水利用量不予考虑。泡田定额可根据当地灌溉试验或灌溉经验确定。以水稻净灌溉定额近似代替亩均净灌溉用水量分析计算水稻净灌溉用水量。

对于采用“浅、薄、湿、晒”等水稻控制灌溉制度的区域,可根据2005年水稻控制灌溉设计的净灌溉定额作为亩均净灌溉用水量,以此推算水稻净灌溉用水量。有观测资料的灌区可以根据实际观测值计算净灌溉用水量,或者采用相近灌溉试验站的相关灌溉试验资料进行估算。

4.1.2.4作物套种情况

在农田耕作中,许多地方采用两种作物或多种作物间作套种,如玉米与大豆,棉花与大豆等。

套种期间:在灌溉实践中,一般以满足主体作物的需水为主,净灌溉定额是根据满足主体作物需水要求确定的,即两种作物中,以需水量大的作物或以经济效益高的作物需水为基础制定灌溉制度。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当地灌溉实际,依据主体作物确定净灌溉定额,实灌面积以套种作物实灌面积计。具体净灌溉定额的确定如前所述。

非套种期间:根据前述方法,分析计算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确定生长中的作物的亩均净灌溉用水量即可。

4.1.2.5 净灌溉用水量计算

根据以上方法,分析得到的作物净灌溉定额即作为作物亩均净灌溉用水量,灌区净灌溉用水总量用下式计算:

农业用水水质标准比较

农业用水水质标准比较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中国农业用水水质标准与发达国家之比较 摘要:通过概述我国农业及渔业用水水质标准及其发展历程;美国,欧盟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相关水质标准的总体状况;对中、美 两国农业相关水质标准和基准在制定方法及程序、指标限值、监测 及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总体比较。针对我国农业水质标准存在的 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为我国形成完整的农业用水水质标准体系提 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用水水质标准比较 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2012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9526.9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6.6%,比上年增加27%[1],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同时,有限的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很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农业的季节性、区域性干旱缺水问题十分突出。据2012年水利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全国总用水量6131.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3902.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3.6%,农业仍是我国第一用水大户[1]。我国的农业相关水质标准分别由国家、行业及地方制订,其级别不同,制订的意义不同,但它们也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因此,讨论农业用水及其水质标准很有现实意义,了解和掌握这些标准是较好地开展农业环境管理、进行农业生产和水域生态环境评价的基础。 1 我国农业用水水质标准体系 农业用水狭义上指用于灌溉农田的水;广义上也包括养殖牲畜和渔业所需用水,本文提到农业用水应包括农田灌溉和渔业用水。 1.1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体系 我国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主要由以下标准予以规定:《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05)、《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 391-2000)中农田灌溉水质要求、《有机食品技术规范》(HJ/80-2001)中对灌溉水质要求。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按照地表水的功能分类和保护目标,规定了水环境质量应控制的项目、限值,以及水质评价、水质项目的分析方法。该标准适用于江河、湖泊、运河、渠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并且依据水域功能,将地表水划分为5类,其中的Ⅴ类适用于农业用水水域。采用地表水为农业用水水源时应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Ⅴ类水质标准。

节水灌溉现状与前景

节水灌溉的涵。节水灌溉是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及当地供水条件,为了有效地利用降水和灌溉水,获取农业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而采取多种措施的总称。主要是对符合一定技术要求的灌溉而言。由于灌溉是补充天然降水的不足,从而促使作物高产高效,节省灌溉用水,当然首先要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因此,把“节水灌溉”仅仅理解为节约灌溉用水是不全面的,应当在考虑灌溉的同时,还要把各种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水源,如:地面水、地下水、天然降水、灌溉回归水,经过处理以后的污水、“废水”以及土壤水等都充分、合理地利用起来,并采用各种节水措施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摘自翟生 我国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历史儿乎与我国农业 灌溉的历史一样长,因为只要灌溉就应当考虑节水。 汉以前的期思娄灌区以及芍坡灌区工程的修建及 运用标志着我国摆脱靠天祈雨的灌溉方式。早期的 国渠、泾惠渠、渭惠渠和洛惠渠等老灌区就在优化 地面灌溉技术要素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 了一些宝贵的经验。20世纪60-70 年代,江浙一带 就开始推广三合土和混凝土地下渠道。50年代就有 部分地区开始进行喷灌的研究和试点,到70年代喷 灌技术受到普遍的重视并广泛应用,在1997 年全国 喷灌面积已达19.33 万hm?。滴灌技术是1974 年从 墨西哥引进3套滴灌设备开始的,至今我国地面滴 灌技术应用和设备开发已取得长足的进展。在吸收 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时,研制出了一整套适合我国 使用的滴灌和微喷灌设备,现在全国滴灌面积已达 到几万公顷。同时,由于塑料工业的发展,到80年代 地下输水技术又得到了新生发展成为低压管道输水 灌溉技术,主要采用低压塑料管道输水,也有用索混 凝土浇筑的管道等其他形式低压管道输水。 以色列 2.2 以色列在水资源利用和农业高科技化方面成绩 斐然,走在了世界前列。在以色列建国初期,水就被 确立为国有化资源,归政府所有和控制,并于1959 年颁布实施了《水法》。1964 年建成全国输水系统 (NATIONAL WATER CARRIER),通过这个输水系 统,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条件和需要将水从一个地 方输往另一个地方。1972 年制定了“国家污水再利 用工程”计划,开展利用污水进行灌溉的试验研究, 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至1997 年约有60%的城市 废水在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用于灌溉。高科技农业是 以色列的一个招牌,其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并建立 在低劳力、高技术、高投人和高产出基础之上的。以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农产品批发市场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后,得到了迅猛发展,迄今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程,不仅加快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而且对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也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历来都是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幸福生活的保障。然而近年来我国的粮食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2014年5月份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农商高峰论坛上,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就已经表示,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这些数字是触目惊心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本国的粮食产量连本国人民都供应不上,还需要依靠进口来补充,长期以往,我们必将受制于人。现代农业的迅速增长是建立在机械化、化学投入(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灌溉、以及对化肥和灌溉系统敏感的高产出种子。现代农业高度依赖不可再生的矿物燃料,用于化学投入品的生产、农具的操作、包装及运输。从生态的角度看,现代农业根本是不可持续的。机械化耕作、化学肥料的使用、大规模单一栽培都导致了土壤的退化。害虫发展出了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终年不休的的灌溉导致涝灾、盐碱化、以及地下蓄水层的枯竭。从长期来看,所有现代农业的要素都经历着报酬递减。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迅速扩张带来的是农业的迅速萎缩。农村农业人口减少、土地抛荒、基建征用、城市扩张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利设施荒废、工厂废物任意排放、农业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粮食种子被外资控制转基因泛滥成灾,长此以往中国不仅农作物种子被外资控制,粮食也会严重依赖进口,那时中国将受严重制于人! 1、“大包干”将农业经济打回个体经济 1978年开始推行“大包干”,到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为标志,个体经济基本上占了主导地位。个体经济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个体经济不利于农业发展。个体农民难以承担水利等公共工程,也无力购买机械设备。其次,个体经济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共同发展的一条道路。个体农民难以和公司在市场上竞争,“公司加农户”只能让农民吃亏。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农民受到剥夺,拉大城乡差别,农民纷纷涌入大城市,最终导致农村凋敝和城市贫民窟化。此外,个体经济不利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民共同富裕。个体经济不仅难以兴办合作医疗等福利设施,个体经济的恶性竞争必然会导致农民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当时农民说“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不仅退回资本主义,而且退回封建主义,倒退了2000年”。 1984年,随着人民公社的撤销,社队工业改为了乡镇企业,事实上开启了社队工业私有化的大门,90年代的后期,通过一轮“股份合作制”为旗号的私有化浪潮,基本上完成了乡镇集体企业的私有化。社队工业和乡镇企业是有本质不同的,社队工业是集体所有,可以就地实现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和农民共同富裕,而乡镇企业实行了私有化,只能让少数农民富裕起来,大多数农民只能日益贫困。 人民公社的解体同时意味着农村共同体的解体,农民变成单个个体参与到社会竞争中,面对权力倾轧、资本剥削完全失去了谈判的能力,成为被资产阶级和基层腐败官员鱼肉的对象。农村共同体的解体导致农村完全回复到无政府主义状态,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常年失修,农民各自为战,相互帮扶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农村社会风气骤然恶化。更主要的是,碎片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将中国农业挡在现代农业大门之外,机械化、农业基础设施维护、精密化的农业田间管理均变作不可能。单位农业生产效率长期维持在很低水平,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工农差距。

我国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万方数据

我国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刊名: 南京农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LLEGE 年,卷(期):2001,17(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沈琼华.SHEN Qionghua绍兴水网平原水稻土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研究[期刊论文]-浙江农业科学2010(2) 2.张学会科学管理——灌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期刊论文]-山西水利2006,22(6) 3.王菁.姚生勤夹马口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和现代企业经营机制[期刊论文]-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3(1) 4.张学会夹马口引黄灌溉工程现代化管理实践[会议论文]-2006 5.沈琼华.SHEN Qionghua绍兴县青紫泥田土种肥力变异与评价[期刊论文]-浙江农业科学2010(1) 6.王少平.俞立中.许世远.程声通上海青紫泥土壤氮素淋溶及其对水环境影响研究[期刊论文]-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6) 7.郭相平.袁静.郭枫.陈治平.Guo Xiangping.Yuan Jing.Guo Feng.Chen Zhiping水稻蓄水-控灌技术初探[期刊论文]-农业工程学报2009,25(4) 8.李华.陈英旭.梁新强.倪吾钟.田光明.LI Hua.CHEN Ying-xu.LIANG Xin-qiang.NI Wu-zhong.TIAN Guang-ming 浮萍对稻田田面水中氮素转化与可溶性氮的影响[期刊论文]-水土保持学报2006,20(5) 9.边武英.董越勇.周江明.BIAN Wu-ying.DONG Yue-yong.ZHOU Jiang-ming浙江省水稻土四大土属土壤养分状况及变化特征[期刊论文]-浙江农业学报2009,21(4) 10.荆延德.何振立.杨肖娥.JING Yan-de.HE Zhen-li.YANG Xiao-e青紫泥—水稻作物系统中汞污染的微生物学效应[期刊论文]-水土保持学报2008,22(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njnzxb200102031.aspx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与节水灌溉发展对策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与节水灌溉发展对策 孙景生;康绍忠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 1我国水资源与农业用水现状 1.1水资源现状 水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命脉。水资源状况和利用水平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年均降水量为630 mm,低于全球陆面和亚洲陆面的降水量;年平均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人均占有水量仅2 300 m3,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09位,是世界上人均占有水资源最贫乏的13个国家之一;耕地水资源占有量28 500 m3/hm2,为世界平均数的4/5。另外,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平衡,降水东南多西北少,山区多平原少,雨量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81%的水资源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长江以北地区人口和耕地占我国的45.3%和64.1%,而水资源却只占全国的19%,人均占有量为517 m3,相当于全国人均量的1/5和世界人均量的1/20,水资源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的程度突出,土地沙漠化趋势日趋严重。尤其是西北干旱地区的新疆、青海等地的大面积戈壁滩,因无灌溉,也就没有农业。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冬春少雨、夏秋多雨,汛期雨量过于集中,常以暴雨形式出现,利用难度很大,非汛期又水量缺乏。降水量年际变化也大,丰水年与枯水年相差悬殊,使水旱灾害频频发生,甚至同一地区有时旱涝接踵而至,交替成灾。 1.2农业用水现状 从全国对水资源量总的需求来看,在出现中等干旱的情况下,全国总需水量为5 500亿m3左右,缺水量为250亿m3左右。若考虑供水中的地下水超采和超标准污水直灌等不合理供水因素,则全国实际缺水量在300~400亿m3之间。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3%,但有效性很差,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渠灌区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左右,井灌区也只有60%左右,每m3水生产粮食不足1 kg。而一些发达国家水的有效利用率可达80%以上,每m3水生产粮食大体都在2 kg以上,其中以色列已达2.32 kg。由此说明,我国各种节水农业技术的综合应用程度还十分低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同时,这也使我们看到了在中国发展节水农业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2农田灌溉节水途径 农田供水从水源到形成作物产量要经过4个环节。首先是从水源取水,通过输水、配水等一系列工程设施把水送到所需灌溉的作物地块;其次是通过田间灌水技术将水源来水转化为土壤水;第三是通过作物根系吸水,由土壤水转化为生物水;最后是通过作物的一系列生理过程在作物水分的参与下形成作物产量。每一环节都会有水的损失,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的关键在于探讨各个环节的节水途径、技术措施及其潜力,尽可能地减少每一环节中的水的无效损耗。前两个环节涉及如何将作物所需水量从水源送到田间并转化为土壤水,与作物的生理过程不直接相关,靠减少输水损失、提高灌水均匀度和减少田间深层渗漏等工程技术措施以及合理用水的节水灌溉制度措施,设法提高土壤储水量与水源取水量的比率和作物耗水量与土壤储水量的比例来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这两个环节存在着很大的节水潜力,是当前节水灌溉发展的主要方面。后两个环节关心的是如何高效利用土壤储水的问题,属基础节水范畴,靠减少棵间土壤蒸发无效损耗和作物奢侈蒸腾的各种农业技术措施,设法提高蒸腾量与耗水量、

农业节水灌溉与合同节水管理

一、农业用水及节水现状 1.农业用水情况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用水大户,近年来农业用水量约占经济社会用水总量的62%,但是,其中真正被农作物用到的还不到30%。大量的水在灌溉过程中蒸发了,农业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很大。大力发展农业节水,在农业用水量基本稳定的同时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但是由于多年来农业投入不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措施不配套等原因,使得农业灌溉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灌区大部分道路窄而不平,田间桥涵较少且破损严重,不能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灌溉以宽长畦大田漫灌为主,灌溉水利用系数低,加之灌溉水源的不稳定,灌溉困难且成本较高,抗旱排涝能力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及生产条件的制约导致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渠(沟)系建筑物老化,渗漏损失大;农业灌溉用水价格远低于供水成本,有些地区甚至不收水费;用水计量设施不全,无法准确统计用水量;农田水利设施有人建,无人管,管理手段落后等等种种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2.农业节水技术应用及推广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灌溉以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灌溉为主,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相对较少。同时,在农业节水推广方面也存在许多技术问题:(1)区域性的农业节水试验与监测网络还未形成,缺乏农业节水发展的基础数据积累和对农业用水状况的有效监测与控制。(2)农业节水基础研究薄弱,特别是对农业节水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应用基础研究还很欠缺,在农田尺度水分高效利用的应用基础、区域节水高效和对环境友好的农业用水优化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深度还很不够,影响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节水效益。(3)根据不同地区特点研究的单项农业节水技术较多,但如何在此基础上开发出适合于不同地区采用的标准化、规范化、模式化、定量化、集成化的农业节水综合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仍然是制约农业节水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关键。(4)农业节水设备与产品功能单一、性能不稳定和耐久性差,严重影响其大面积的应用。(5)农业节水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节水管理信息采集、传输的可靠性差,以及使用信息技术的投入与产生节水效益之间的不匹配,成为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常规节水技术水平的重大技术障碍。(6)农业节水发展政策和制度研究方面的滞后,已成为制约农业节水技术应用和提高效益的重要因素。 二、农业节水的必要性与意义 1.建设必要性

渠系水利用系数、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方法

渠系水利用系数、灌溉水利用系数 近十几年来,随着水文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宽,区域水资源评价和水资源论证工作已成为水文部门的主要业务工作之一。而在水资源评价和论证工作中,往往要用到渠道、渠系和灌溉水利用系数,为使有关技术人员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现根据有关书籍及有关水资源评价细则中的规定,对渠道、渠系和灌溉水利用系数简介如下: 1、渠系的组成 完整的输配水灌溉渠道包括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和毛渠。其中,农渠以上输配水量称为渠系水,农渠以下输配水量称为田间水。 2、渠道水利用系数 某渠道的出口流量(净流量)与入口流量(毛流量)的比值,称为渠道水利用系数。换言之,某渠道下断面的流量与上断面流量的比值,称为该段渠道的渠道水利用系数。也就是说,渠道水利用系数反映的是单一的某级渠道的输水损失,公式表示如下: η渠道=Q净/Q毛=Q下/Q上

3、渠系水利用系数 渠系水利用系数反映了从渠道到农渠的各级输配水渠道的输水损失,表示了整个渠系的水的利用率,其值等于同时工作的各级渠道的渠道水利用系数的乘积,公式表示如下: η渠系=η干渠×η支渠×η斗渠×η农渠 4、田间水利用系数 是指农渠以下(包括临时毛渠直至田间)的水的利用系数η田间。若在田间工程配套齐全,质量良好,灌水技术合理的情况下,田间水利用系数可达到0.90,而水田可达到0.90~0.95。 5、灌溉水利用系数 全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η灌溉水)为田间所需的净水量与渠首引入水量之比,或等于渠系水利用系数与田间水利用系数的乘积。公式表示如下: η灌溉水=Q田间净/Q渠首引=η渠系水×η田间水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effective coefficient of irrigative water utilization) 灌溉期内,灌溉面积上不包括深层渗漏与田间流失的实际有效利用水量与渠道头进水总量之比,以η水表示。它由渠系水利用系数与田间水利用系数两部分组成。从末级固定渠道(一般为农渠)的渠尾进入毛渠的水量总和与渠首同期进入总量的比值,通常以η渠系表示,具有下列关系:η渠系=η干·η支·η斗·η农 式中:η干、η支...分别表示干渠、支渠...的渠道水利用系数。 计划湿润层内实际灌入的水量与进入毛渠的水量的比值称为田间水利用系数,通常以η田表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应等于渠系利用系数与田间水利用系数的乘积,即η水=η渠系·η田。 灌溉水利用系数(又称灌溉水利用率),是指灌入田间的有效水量与灌溉水源引进的总水量的比值。渠系水利用系数是指各级固定渠道水利用系数的乘积或末级固定渠道放出的总水量与渠首引进的总水量的比值。“十五”时期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43提高到0.45。 灌溉水利用系数

浙江省农业用水现状调查报告

浙江省农业用水现状调查报告 1概述 1.1 浙江省的自然地理状况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在北纬27°12'~31°30',东经118°~123°之间,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为邻。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全长约605公里,因江流曲折,又称“浙江”。 省以江名,简称为“浙”。省会杭州市。 浙江省东西和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公里。全省陆域面积 10.18万平方公里。为全国面积的 1.06%,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全省面积中,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 之说。浙江海域广阔,岛屿星罗棋布。海岸线总长6400余公里,居全国首位。2000年底全省耕地总面积为1607560公顷(2411.34万亩),人均只有0.516亩。 浙江地形复杂,整个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山地的主要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中部以丘陵为主,大小盆地错落分布于丘陵山地之间。东北部是低平的冲积平原全省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中山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 省内河流众多,主要有钱塘江、瓯江、灵江、苕溪、甬江、飞云江、鳌江、曹娥江等八大水系。 浙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盛行西北风,以晴冷、干燥天气为主,是全年低温、少雨季节。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以东南风为主,海洋带来充沛的水汽,空气湿润,是我省高温、强光照季节。春秋两季为东夏季风过度时期,气旋活动频繁,锋面降水甚多,冷暖变化亦较大。 本省平均气温在15o~18.0oC之间,年均降水量在1000~2000毫米之间,3月~7月初的春雨和梅雨降水量最丰富,7~8月盛夏,干旱少雨,唯沿海有台风雨补充,入秋后,9月份有一短暂秋雨期,10月至翌年2月降水量最少,多晴冷天气。

农业用水水质实用标准比较

中国农业用水水质标准与发达国家之比较 摘要:通过概述我国农业及渔业用水水质标准及其发展历程;美国,欧盟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相关水质标准的总体状况;对中、美两国农业相关水质标准 和基准在制定方法及程序、指标限值、监测及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总体比较。 针对我国农业水质标准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为我国形成完整的农业用 水水质标准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用水水质标准比较 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2012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9526.9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6.6%,比上年增加27%[1],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同时,有限的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很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农业的季节性、区域性干旱缺水问题十分突出。据2012年水利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全国总用水量6131.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3902.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3.6%,农业仍是我国第一用水大户[1]。我国的农业相关水质标准分别由国家、行业及地方制订,其级别不同,制订的意义不同,但它们也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因此,讨论农业用水及其水质标准很有现实意义,了解和掌握这些标准是较好地开展农业环境管理、进行农业生产和水域生态环境评价的基础。 1 我国农业用水水质标准体系 农业用水狭义上指用于灌溉农田的水;广义上也包括养殖牲畜和渔业所需用水,本文提到农业用水应包括农田灌溉和渔业用水。 1.1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体系 我国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主要由以下标准予以规定:《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05)、《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 391-2000)中农田灌溉水质要求、《有机食品技术规范》(HJ/80-2001)中对灌溉水质要求。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按照地表水的功能分类和保护目标,规定了水环境质量应控制的项目、限值,以及水质评价、水质项目的分析方法。该标准适用于江河、湖泊、运河、渠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并且依据水域功能,将地表水划分为5类,其中的Ⅴ类适用于农业用水水域。采用地表水为农业用水水源时应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Ⅴ类水质标准。 《地下水质量标准》根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5类。采用地下水为农业用水水源时应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规定: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

全国现状农业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分析

全国现状农业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分析 技术方案* 1灌溉水利用率定义 灌溉水利用率是指某一时期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与水源地灌溉取 表示。它反映全灌区渠系输水和田间用水状况,是衡量水总量的比值(%),用η w 从水源取水到田间作物吸收利用过程中灌溉水利用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能综合反映灌区灌溉工程状况、用水管理水平、灌溉技术水平。 2 技术路线 本次组织开展的全国现状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工作,主要是通过选择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工程状况和管理水平的典型代表灌区作为典型样点灌区,并依据典型样点灌区已有的灌溉用水管理资料、灌溉试验与观测资料和灌溉实践经验等,必要时补充典型观测,通过调查观测、计算分析,得出典型灌区现状灌溉水利用率。在典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率测算的基础上,采用点与面相结合,调查统计与观测分析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分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按不同分类灌区灌溉用水量进行加权平均,推算各省及全国的现况灌溉水利用率。具体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说明:本技术方案仅限于此次测算应用,未来制度化的长期测算方法还要在此方案基础上进行修改。

图1-1 全国现状农业灌溉水利用率测算技术路线 第一,各省对本省灌区情况进行整体调查分析,统计分析大、中、小型灌区和纯井灌区的灌溉状况。根据本省灌区实际情况,确定代表不同规模、不同水源类型、不同工程状况与管理水平的典型样点灌区; 第二,利用本技术方案中推荐的方法进行典型样点灌区的现状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分析,得出各典型样点灌区现状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值。根据灌溉水利用率影响因素和大、中、小型灌区、纯井灌区状况分析,以典型样点灌区测算值为基础,推算全省大、中、小、纯井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率平均值; 第三,根据本省大、中、小型灌区、纯井灌区等不同类型灌区的毛灌溉用水量和平均灌溉水利用率,按水量加权平均得到本省灌溉水利用率的现状平均值; 第四,根据各省(区、市)现状水平年灌溉用水总量和现状灌溉水利用率平均值,加权平均得出全国现状灌溉水利用率的平均值。 3 灌溉水利用率测算要求 3.1 测算方法要求 为了规范统一测算方法,便于分析汇总,点面结合,准确推算灌溉水利用率,要求各省灌溉水利用率的测算统一采用首尾测算分析法进行(方法见后)。有条件的省份或灌区,也可以同时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核算,作为对比或深入分析的依据。 3.2 现状水平年与灌溉用水代表年 现状水平年为2005年,以该年的工程设施状况与管理水平为现状条件。

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小麦

为深入推进节约用水工作,我部制定了《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小麦》《工业用水定额:味精》《工业用水定额:氧化铝》《工业用水定额:电解铝》《工业用水定额:醋酸乙烯》《工业用水定额:钛白粉》《服务业用水定额:科技文化场馆》《服务业用水定额:环境卫生管理》《服务业用水定额:理发及美容》和《服务业用水定额:写字楼》。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本通知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

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小麦 一、适用范围 本定额适用于小麦种植区开展农业用水总量配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节水评价、灌溉排水工程规划与设计等工作,也用于指导地方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制定和修订。 二、词语解释 1.灌溉用水定额是指在规定位置和规定水文年型下核定的某种作物在一个生育期内单位面积的灌溉用水量。 2.灌溉用水定额通用值是指根据灌区现状水平,在规定水文年型,满足区域用水供需平衡,某种作物在大中型灌区斗口、小型灌区渠首、井灌区井口位置的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 3.灌溉用水定额先进值是指按照《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采取渠道防渗输水灌溉、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在规定水文年型,某种作物在大中型灌区斗口、小型灌区渠首、井灌区井口位置的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 4.灌溉水利用系数是指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与渠首引进的总水量的比值。 5.渠道防渗是指减少渠道水量渗漏损失的技术措施。 6.管道输水灌溉是指由水泵加压或自然落差形成的有压水流通过管道输送到田间给水装置,采用改进地面灌溉的方法,也称管灌。 7.喷灌是指利用专门设备将有压水流通过喷头喷洒成细小

水滴,落到土壤表面进行灌溉的方法。 8.微灌是指通过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灌水方法。 9.地面灌溉是指采用沟、畦等地面设施,对作物进行灌水的方式。 10.改进地面灌溉是指改善灌溉均匀度和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沟、畦、格田灌溉技术。 三、灌溉分区 1. 本定额分区分为两级。一级分区与水资源规划、灌溉规划分区相协调;二级分区与各省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分区相结合。 2. 一级分区包括8个分区,包括东北区、海河区、黄河上中游区、黄河中下游区、淮河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内陆河区。 东南沿海区小麦播种面积小且占比低,本定额不涉及该区。 3. 二级分区包括114个分区,涉及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各分区所含区域情况详见附录。 四、灌溉用水定额 全国各分区小麦灌溉用水定额见附表。 五、计算方法 1.灌溉用水定额通用值由净用水定额和现状大中型灌区斗口、小型灌区渠首、井口的灌溉水利用系数确定。 m 通用=m 净 η 斗口 ?

农村水资源现状与对策

农村水资源现状与对策 摘要: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化学肥料的大量施用,过去大积土杂肥、堆沤绿肥、挑粪下田的现象少见了。而忽视环境保护,污染水资源的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另外,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持续增加,有限的水资源将大量由农村向城镇或工业等非农产业转移,农村水资源的缺口将更大,农村水资源现状严峻。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农村水资源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分析农村水资源现状及其对策。 关键词:农村水资源现状对策 引言:总体来讲,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有关水资源的问题一直是各界经济学家、地理学家等比较关注的问题。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本与水资源污染问题搭不到边的农村水资源也慢慢遭到破坏,农村水污染问题也慢慢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那么,农村水资源现状到底如何呢? 一、农村水资源的现状 (一)、农村水污染的主要表现 1、粪便垃圾乱排倒。 由于多数农户将禽畜粪便、垃圾,甚至人的粪便等都直接排入池塘、河道,使之变成了污水坑沟和垃圾坑道,致使部分池塘、河道荒废,这不仅造成了水土、肥的浪费,而且污染了水资源和周围环境,破坏生态平衡。 2、河道沟桑少清修。 一些基层村很少组织农民对河道、灌排沟渠进行除草、清淤、维修,使河道、沟渠杂草丛生,灌溉排水受阻,污染物越积越多,水资源污染日趋严重 ,最终变成臭水沟。 3、杂物废料乱抛弃。 到了春耕生产或夏收等农忙季节,一些农民贪图方便,把杂草、稻草、麦秆、玉米秆等杂物乱抛弃在河道中。同时,一些厂家乱堆废塑料,或点火焚烧,产生二次污染。有毒废料和矿渣经水冲洗后产生有毒、有腐蚀性的废水,严重污染大气和生态环境,有时还造成农作物、牲畜生病,甚至死亡。 4、禽畜死尸投河中。

农业用水概况

宝鸡市农业用水概况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农村的命脉。我市地处干旱缺水地区,长期以来,许多农村地区因水而穷、为水而愁、被水所困,打开龙头哗哗流下自来水,曾经是农民世代追求的奢望。经过党和政府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多年努力,到目前,宝鸡市279万农村人口中饮用自来水的人口已经达到17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3%,远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超过一半的村子已吃上了自来水,龙头拉进了院子或厨房,群众洗衣也不用到河边、井边去了。自来水给农村带来的不仅仅是方便,更重要的是安全卫生和生命健康。自来水进农村,使农民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经营结构等,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因为此,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得到社会广泛关注,解决自来水的村民欢欣鼓舞,待解决的村组群众情绪高涨、衷心支持。 按照全国总体规划,我国到2010年底将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村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至2020年底农村基本普及自来水。我市目前集中式自来水工程2020多处,279 万农村人口中饮用自来水的人口17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3%,远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和省政府加快农村饮水困难工程相继启动,新一轮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热潮已经兴起。我市5年解决55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今年是最关键的一年,也是农村饮水工程投资最多、开工项目最多的一年,年内用于农村饮水工程投资将达1亿多元,建设农村饮水工程300余处,工程将在年内全部完成,15万农村人口将吃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具体情况: 宝鸡市位子陕西省关中西部, 跨有长江、黄河两大水系, 以秦岭分水线为界。全市土地面积18656.80 平方公里, 其中山地占54.5% 丘陵占26.5 % , 塬地占14% , 平川地占5%。 渭河流域的宝鸡地处东径106°18′~108°03′,北纬33°35′~35°06′。东西长156.6公里,南北宽160.6公里,全市总面积18172平方公里。宝鸡地质构造复杂,东、西、南、北、中的地貌差异大,北部山区、中部川塬、南部秦岭,以渭河为中轴向东拓展,呈尖角开口槽形的特点。属于中纬度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因气候类型多样,垂直差异明显,加之近些年来渭河河道的破坏和水质的污染,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作为渭水流域的农业区,在占有众多区位优势的基础上,拥有很好的发展机遇,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合理因素,面临许多潜在的威胁。我们也要看到,在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建设。 宝鸡市土地总面积18143.0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56.26万亩;园地65.8万亩;林地1488.7万亩;牧草地153.19万亩;其它农用地49.96万亩。目前宝鸡人均耕地面积1.43亩,土壤类型多样,以黄绵土、褐土、粽壤为主,共有15个土类,34个类,84个土原,286个土种。 渭水流域的农业区地形复杂,山、川、原兼备,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占总面积56%,丘陵占总面积26.5%;川原占总面积17.5,渭河横贯其中,呈现“六山一水三分田”格局。 宝鸡市总人口376万,非农业人口73万。现阶段有农民277.9万,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进一步增多,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攀升。 该农业区是传统的农业区,以种植玉米和小麦为主,蔬菜瓜果为副类。 河流域的农村水资源利用类型主要为生产(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两种。生活用水基本都是地下水,水质较好,除个别村限时限量供水外,大部分村供水时间没有严格限制,水价一般在0.6元左右。灌溉用水包括引渭渠的水和一部分地下水,其中地区不同渠水和地下水的利用比例不同。绝大部分农田采用漫灌的形式,灌溉用水采用按小时和按水量两种形式来计费。存在问题 a.水资源浪费。农田灌溉的漫灌形式严重浪费水资源,并且,许多人现在的节水意识

再生水利用灌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再生水利用灌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摘要在日益严峻的水危机下,再生水利用于农业灌溉是解决水危机的有效途径。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再生水利用灌溉现状,提出了再生水利用灌溉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再生水;农业;灌溉 0 引言 水资源作为一种战略性的自然资源,越来越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瓶颈。农业缺水尤为突出,农业生产每年缺水达300亿m3。因此,寻求新的水源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城镇生活和生产会产生大量的污水,据专家预测,我国2030年、2050年城镇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将达到85亿m3~106亿m3、110亿m3~150亿m3。随着社会的发展,污水处理率也得到显著的提高。处理后的再生水是极其宝贵的资源,特别对解决北方缺水地区农田灌溉具有战略意义[1]。理论上经过严格处理后得到的再生水是可以直接饮用的,但是现实中的处理厂或许并没有达到这种要求。现阶段再生水基本上用于农业灌溉、城市绿化用水、城市公共用水等。 利用再生水进行农业灌溉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再生水灌溉不仅可以减少污水对周围环境的污染而且还能增加水资源量,同时污水中含有的养分和盐分比清水更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再生水灌溉用水除了用于灌溉外,也有渗透到地下的部分,最终汇入到地下成为水循环的一部分。因此,研究再生水利用灌溉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国内外再生水农业灌溉利用的现状 1.1 国内再生水农业灌溉利用的现状 再生水用于农业灌溉历史悠久,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再生水利用就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许多学者[2-3]对再生水利用问题进行了研究:黄冠华,查贵锋等人[2]于2001年9月22号到2002年6月10号期间在北京市水科所农业节水中心试验站进行了试验。该试验的研究对象为冬小麦,灌溉所用的清水为当地的地下水,再生水为二级处理出水,设置了高、中、低3个不同灌水水平。研究表明:再生水灌溉对株高的影响较轻,对叶面积有影响;再生水灌溉对小麦的累积耗水量有影响,且耗水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 马敏,黄占斌等人[3]进行了大棚试验,采用的水源为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二级水、三级水,以纯灌、混灌、轮灌等灌溉方式设置了7种不同处理。研究表明:再生水灌溉对作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营养生长阶段,对作物的叶面积、株高等无显著影响,再生水可以用于农业灌溉。 1.2 国外再生水农业灌溉利用的现状 国外再生水利用于再生水已有很长的历史,尤其是一些干旱和半干旱的地区和国家,再生水利用方面做的更好。如以色列、约旦、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城市再生水利用率约为65%,在一些干旱缺水地区,农业再生水利用率高达80%[4]。国外很多学者也做了很多再生水利用方面的研究,如B Sheikh,R C Cooper,K E Israel(1999)[5]、A Pollice,A Lopez[6]、O.Al-Lahaam,N M El Assi [7] 等。 2 再生水农业灌溉存在的问题 再生水毕竟是污水处理后的水,与清水相比,仍含有一定量的有害物质,因

第三章,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量

第三章、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量 §3—1 作物需水量 作物需水量——是指作物在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包括对土壤水分、养分充分供应)正常生长发育达到或接近达到该作物品种的最高产量水平所消耗的水量。 作物需水量的作用: 1、是农业用水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经济中消耗水分的最主要部分。 2、是水资源开发利用时的必备资料,也是灌排工程规划、设计、管理的基本依据。 3、作物需水量在农业用水和国民经济用水中的比例 4、作物需水量是农业用水的主要组成部分。 作物需水量以水汽形式散入大气,无法再利用 一、作物田间水分的消耗 (三种途径:叶面蒸腾、棵间蒸发和深层渗漏) 叶面蒸腾:作物植株内水分通过叶面气孔散发到大气中的现象; 棵间蒸发:植株间土壤或水面(水稻田)的水分蒸发; 深层渗漏:土壤水分超过了田间持水率而向根系以下土层产生渗漏的现象。 解释:棵间蒸发能增加地面附近空气的湿度,对作物生长环境有利,但大部分是无益的消耗,因此在缺水地区或干旱季节应尽量采取措施,减少棵间蒸发(如滴灌<局部灌溉>、水田不建立水层)和地面覆盖等措施。 深层渗漏对旱田是无益的,会浪费水源,流失养分,地下水含盐较多的地区,易形成次生盐碱化。但对水稻来说,适当的深层渗漏是有益的,可增加根部氧分,消除有毒物质,促进根系生长,常熟、沙河、涟水等灌溉试验站结果都表明:有渗漏的水稻产量比无渗漏的水稻产量高3.9% ~ 26.5%。 叶面蒸滕量+棵间蒸发量=腾发量=作物田间需水量 水田:田间需水量+渗漏量=田间耗水量 由于水田不同土壤渗漏量大小差别很大,为了使不同土质田块水稻需水具有可比性,因此水稻的田间需水量不包括渗漏量,如计入渗漏量,则称为田间耗水量。 二、作物需水规律 (一)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 1、气象条件主要因素,气温高、日照时间长、空气湿度低、风速大、气压低等使需水量增加; 2、土壤条件含水量大,砂性大,则需水量大(棵间蒸发大) 3、作物条件水稻需水量较大,麦类、棉花需水量中等,高粱、薯类需水量较少; 4、农业技术措施地面覆盖、采用滴灌、水稻控灌等能减少作物需水量。

农业用水现状调查报告

农业用水现状 调 查 报 告

1概述 1.1**省的自然地理状况 **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在北纬27°12'~31°30',东经118°~123°之间,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为邻。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全长约605公里,因江流曲折,又称“**”。省以江名,简称为“浙”。省会杭州市。 **省东西和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公里。全省陆域面积 10.18万平方公里。为全国面积的 1.06%,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全省面积中,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 6.4%,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海域广阔,岛屿星罗棋布。 海岸线总长6400余公里,居全国首位。2000年底全省耕地总面积为1607560公顷(2411.34万亩),人均只有0.516亩。 **地形复杂,整个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山地的主要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中部以丘陵为主,大小盆地错落分布于丘陵山地之间。东北部是低平的冲积平原全省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中山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 省内河流众多,主要有钱塘江、瓯江、灵江、苕溪、甬江、飞云江、鳌江、曹娥江等八大水系。 **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盛行西北风,以晴冷、干燥天气为主,是全年低温、少雨季节。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以东南风为主,海洋带来充沛的水汽,空气湿润,是我省高温、强光照季节。春秋两季为东夏季风过度时期,气旋活动频繁,锋面降水甚多,冷暖变化亦较大。 本省平均气温在15o~18.0oC之间,年均降水量在1000~2000毫米之间,3月~7月初的春雨和梅雨降水量最丰富,7~8月盛夏,干旱少雨,唯沿海有台风雨补充,入秋后,9月份有一短暂秋雨期,10月至翌年2月降水量最少,多晴冷天气。

(水利工程)灌溉水利用率测算

《浙江省“十一五”灌溉水利用率测算》 培训讲义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2007年4月

目录 前言 1 测算技术路线及样点灌区 (2) 1.1 测算技术路线 (2) 1.2 样点灌区 (3) 2 测算方法 (5) 2.1 自流灌区 (5) 2.2 提水灌区 (7) 3 典型末级渠道及样点田块选择 (9) 3.1 典型末级渠道选择要求 (9) 3.2 样点田块选择要求 (10) 4 实用量水技术 (12) 5 样点灌区主要工作内容及进度安排 (13) 附表1-7 附件1《浙江省灌区实用量水技术讲义》。

前言 灌溉水利用率是指某一时期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与水源地灌溉取水总量的比值(%)。它反映灌区渠系输水和田间灌溉用水状况,是衡量灌区从水源引水到田间作物水分利用过程中灌溉水的利用程度的一个关键指标,也是反映灌区灌溉工程状况、灌溉技术水平、用水管理水平等因素的一个综合性指标。 为适应“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我国节水灌溉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科学评价“十一五”全国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与灌溉节水潜力,建立全国灌溉水利用率测算评价网络体系,2006年12月,水利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十一五”全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分析工作的通知》(水农【2006】617号),全面启动了“十一五”全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分析工作。 全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分析工作将历时5年。2006年底,完成各省(区、市)及全国2005年底农业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分析报告;2010年底完成各省(区、市)及全国“十一五”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分析报告。 根据水利部对此项工作统一部署,结合浙江实际情况,我省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工作具体由省农田水利总站统一组织领导,各样点灌区管理单位及省水利河口研究院参加。为更好地指导此项工作的开展,顺利完成我省“十一五”灌溉水利用率测算任务,特编制本培训讲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