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现状农业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分析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农田灌溉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种种因素,农田灌溉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并不高,存在着较大的浪费。
测算和分析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对于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指灌溉水在农田中起到实际作用的比例。
它是农田灌溉水安排和管理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越高,说明灌溉水利用效率越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益越好。
测算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方法主要有几种。
一种是利用水平田块在农田间道上的宽度和与田块的关系来计算。
具体步骤是:首先测量农田间道的宽度,然后测定农田的总面积和功能区面积,最后根据农田间道宽度和功能区面积的对应关系计算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农田灌溉水计量设备来测算。
一般利用水表来实时记录农田灌溉用水量,然后根据农田的实际需水量和测量得到的用水量,计算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
这种方法比较直接和准确,但需要安装设备和进行实时监测,成本较高。
还可以利用数学模型来进行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预测和计算。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考虑农田的土壤水分和作物需水量等因素,对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进行模拟和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较好地反映农田灌溉水的实际利用情况,并为农田灌溉水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分析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时,需要考虑农田的土壤水分状况、作物的需水量、灌溉水的供应情况等因素。
同时还需考虑灌溉水的供应方式和农田管理的措施等因素对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准确地评估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专题组2015年12月目录前言 .........................................................................................................................1 测算分析工作总体框架与流程 .......................................................................2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 ...............................................................2.1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2.2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3 样点灌区选择 ...................................................................................................3.1样点灌区选择原则........................................................................................................3.2样点灌区数量要求........................................................................................................3.3样点灌区调整条件........................................................................................................4 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4.1典型田块选择................................................................................................................4.2典型田块亩均净灌溉用水量观测与分析方法 ............................................................4.3样点灌区年净灌溉用水总量测算................................................................................4.4样点灌区年毛灌溉用水总量计算与分析 ....................................................................4.5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5 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分析 .......................................................5.1省级区域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5.2省级区域中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5.3省级区域小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5.4省级区域纯井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5.5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6 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6.1全国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6.2全国中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6.3全国小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6.4全国纯井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6.5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 附录 .........................................................................................................................一、样点灌区基本资料调查表 ............................................................................................二、测算分析成果汇总表 ....................................................................................................三、省级区域水量权重计算 ................................................................................................前言发展节水灌溉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
全国现状农业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分析
全国现状农业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分析全国现状农业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分析技术方案*1灌溉水利用率定义灌溉水利用率是指某一时期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与水源地灌溉取表示。
它反映全灌区渠系输水和田间用水状况,是衡量水总量的比值(%),用ηw从水源取水到田间作物吸收利用过程中灌溉水利用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能综合反映灌区灌溉工程状况、用水管理水平、灌溉技术水平。
2 技术路线本次组织开展的全国现状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工作,主要是通过选择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工程状况和管理水平的典型代表灌区作为典型样点灌区,并依据典型样点灌区已有的灌溉用水管理资料、灌溉试验与观测资料和灌溉实践经验等,必要时补充典型观测,通过调查观测、计算分析,得出典型灌区现状灌溉水利用率。
在典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率测算的基础上,采用点与面相结合,调查统计与观测分析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分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按不同分类灌区灌溉用水量进行加权平均,推算各省及全国的现况灌溉水利用率。
具体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说明:本技术方案仅限于此次测算应用,未来制度化的长期测算方法还要在此方案基础上进行修改。
图1-1 全国现状农业灌溉水利用率测算技术路线第一,各省对本省灌区情况进行整体调查分析,统计分析大、中、小型灌区和纯井灌区的灌溉状况。
根据本省灌区实际情况,确定代表不同规模、不同水源类型、不同工程状况与管理水平的典型样点灌区;第二,利用本技术方案中推荐的方法进行典型样点灌区的现状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分析,得出各典型样点灌区现状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值。
根据灌溉水利用率影响因素和大、中、小型灌区、纯井灌区状况分析,以典型样点灌区测算值为基础,推算全省大、中、小、纯井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率平均值;第三,根据本省大、中、小型灌区、纯井灌区等不同类型灌区的毛灌溉用水量和平均灌溉水利用率,按水量加权平均得到本省灌溉水利用率的现状平均值;第四,根据各省(区、市)现状水平年灌溉用水总量和现状灌溉水利用率平均值,加权平均得出全国现状灌溉水利用率的平均值。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摘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评价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对于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概念,并详细描述了其计算方法。
接着分析了影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因素,包括土壤性质、气候条件、灌溉方式等。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进行了测算分析,验证了其在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方面的重要性。
最后指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意义,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为促进农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田灌溉、水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因素、案例分析、意义、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田灌溉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由于中国农田灌溉水资源的短缺和浪费现象严重,对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作为衡量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对于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节约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研究中,虽然有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研究已有一定基础,但针对中国当前农田灌溉水资源短缺和浪费问题的研究还显得不足。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因素,通过实际测算分析和案例研究,探讨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途径和措施,为我国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分析,深入探讨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 确定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
2. 分析影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因素,揭示影响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为提高农田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3. 通过案例分析,验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方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为实际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一、引言农田灌溉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和质量。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消耗,灌溉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衡量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通过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进行测算分析,可以为农田灌溉的合理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概念和意义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指农田实际利用的灌溉水量与其需水量之比,它反映了农田对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通常情况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数值范围在0~1之间,数值越高表示农田对灌溉水的利用越有效。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对于评价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情况,指导农民合理使用水资源,避免浪费。
对于农田灌溉水的规划和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 灌溉水需求计算农田灌溉水需要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和生长期水分需求来计算。
通常采用灌溉制度系数法或水分平衡法来计算农田灌溉水需求。
灌溉制度系数法一般是指根据土壤水分蒸发量和作物蒸腾蒸发量来计算农田灌溉水需求;水分平衡法则是指根据农田土壤水分平衡来计算作物的生长期间需水总量。
2. 实际灌溉水量测算实际灌溉水量通过灌溉设备的测量和田间水文测定来获得,通常需要结合实地观测和气象数据来确定。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实际灌溉水量 / 灌溉水需求为了更加具体地了解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方法和案例,我们以某农田的玉米种植为例进行测算分析。
该农田的具体情况如下:1. 玉米作物生长期为120天,生长期水分需求为600mm。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计算该农田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500mm / 600mm = 0.83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出,该农田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83,说明该农田对灌溉水的利用效率较高,能够充分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减少了对水资源的浪费。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一、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田灌溉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压力不断增加,如何有效利用水资源,提高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成为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入手,探讨在不同条件下如何提高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以促进农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概念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指在灌溉过程中,作物利用的水量与灌溉总水量的比值。
通俗地说,就是指农田灌溉所用水中,被植物实际利用的部分所占的比例。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大小直接影响农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的水分利用效率。
通过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分析,可以为农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助于通过技术手段提高作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
1. 地理环境因素: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质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有着显著的影响。
气候干旱的地区,植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较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也相对较高;而在气候湿润的地区,植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也会相应减小。
2. 灌溉方式:灌溉方式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有着直接影响。
常见的灌溉方式包括地下水灌溉、地表水灌溉和雨水灌溉,而不同的灌溉方式会影响土壤中水分的分布和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效率,从而影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3. 土壤类型:土壤类型的不同也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有显著影响。
砂性土壤和粘土土壤对水分的储存和释放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对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也会有所不同。
4. 作物品种:不同的作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也不同,某些作物在相同的灌溉条件下,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水分,从而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5. 土地管理措施:适当的土地管理措施,比如精细施肥、覆膜保墒等,能够优化土壤结构,改善土壤保水性,提高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1. 土壤水分测定法:通过监测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变化,可以直接测算出灌溉前后土壤中水分的变化量,从而计算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文档资料
一、相关工作背景(4)
4 存在问题
概念与口径不一致 测算工作量大 灌溉水利用系数的代表性较差 缺乏合理统一的灌溉用水效率测算分析方法 缺乏全国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分析网络
一、相关工作背景(5)
4 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工作的重要性
摸清我国现状条件下( 2019年)灌溉水利用状况,分析 灌溉水利系数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总结提出科学 合理的灌区、各省(区、市)、分区及全国灌溉水利用系数 测算评价方法;建立全国测算分析网络,跟踪分析全国及不 同分区重要年份灌溉水利用系数变化;预测未来灌溉用水效 率变化趋势,探讨分析全国、分区、省(区、市)的灌溉用 水效率提高的潜力与合理的灌溉用水效率阈值,提出全国和 分区提高灌溉用水效率的措施建议,对于科学评价全国灌溉 用水状况,技术支持政府主管部门科学决策,促进全国灌溉 节水健康发展,缓解水资源紧缺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工作过程(2)
2 研究制定工作大纲,统一规范技术方法
3 专题研究工作于2019年4月启动,专题研究工作组 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已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 究,召开多次专家咨询会讨论,研究提出了《全国现状 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分析技术方案》(初稿),2019年 7 月20至21日,由农水司主持召开了由部分省(区、市、 兵团)水利厅(局)农水处长、省级科研单位和大型灌 区技术负责人共 20余人参加的座谈研讨会,就测算分析 工作安排和技术方案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会后工 作组对《技术方案》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形成全 国现状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分析的规范性技术文件。
一、相关工作背景(1)
1 灌溉水利用系数是反映灌区状况的重要指标 灌溉水利用率是指某一时期灌入田间可被作 物利用的水量与水源地灌溉取水总量的比值(%), 用 表示。它反映全灌区渠系输水和田间用水状 w 况,是衡量从水源取水到田间作物吸收利用过程中 灌溉水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能综合反映灌区灌溉 工程状况、用水管理水平、灌溉技术水平。
灌溉水利用率计算参考示例
定作物的净灌水定额和净灌溉定额。
5.2 非充分灌溉示例
1、当进入田间的实际亩均灌水量小于分析计 算的净灌溉定额时,认为进入田间的实际灌 水量就是净灌溉用水量,可对作物不同生育 期的实际灌水次数进行典型样点调查,统计 得到相应生育期的净灌溉用水量。若无观测 条件,则可用作物净灌溉定额乘以折减系数, 计算得出非充分灌溉时的亩均净灌溉用水量。 折减系数根据各地实际灌水情况或非充分灌 溉资料,由专家经验确定。
可以选择代表不同类型(土渠、渠道防渗、低压管
道、喷灌、微灌)的平均水平的适宜数量的样点灌
区测算(如万分之一等),但至少每个类型应选择 3个样点。
3.3 典型代表样点灌区的选择 各省根据以上基本要求,结合本
省灌区实际情况,具体确定测算样
点灌区类型与数量,以能够据此分 析各种不同类型灌区平均水平为原
则。
区的毛灌溉用水总量为2.53亿m3,试计算灌
区2005年的灌溉水利用率。
5.1 旱作灌区充分灌溉示例
表 1 灌区 2005 年不同作物的净灌溉定额
春小麦 生育期 播种~出苗 出苗~分蘖 分蘖~拔节 拔节~抽穗 抽穗~成熟 合计 时间 3/21~4/2 4/3~4/20 4/21~5/2 5/3~5/31 6/1~7/10 水量 (mm) 10 15 30 114 203 372 生育期 播种~出苗 出苗~拔节 拔节~抽雄 抽雄~成熟 玉米 时间 4/21~4/30 5/1~6/10 6/11~7/20 7/21~9/11 水量 (mm) 9 68 222 233 532 生育期 播种~出苗 出苗~现蕾 现蕾~开花 开花~吐絮 棉花 时间 4/21~4/28 4/29~6/19 6/20~7/9 7/10~9/10 水量 (mm) 11 157 122 257 547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农田灌溉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有效的灌溉水利用是保障农作物生长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关键。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是评价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的重要方法,本文将从测算方法、影响因素和应用价值等方面展开详细阐述。
一、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方法灌溉水利用系数是指实际灌溉水量与作物需水量的比值,它能够反映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测算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常用方法包括水文法、渗透法和水平衡法等。
水文法是指通过地下水位和地下水补给量的测定,统计分析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系数。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下水丰富且水位变化明显的地区。
渗透法是指通过测定土壤的渗透性和作物的蒸腾蒸发量来计算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
具体操作是根据土壤的渗透性和作物的耗水量,推断灌溉水的渗漏和蒸发量,从而得出水的有效利用系数。
以上三种方法各有其适用的场景,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测算方法。
二、影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因素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土地条件、气候条件、作物种类和灌溉方式等。
土地条件是影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土地类型对水分的滞留和渗透能力不同,因此其有效利用系数也会有所差异。
气候条件是影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日照时间等气候要素都会对农田水分蒸发和作物需水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作物种类是影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一些节水作物对水的利用效率较高,而一些耗水作物则相对较低。
灌溉方式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也有着明显的影响。
传统的地面灌溉和滴灌、喷灌等现代化灌溉方式,在水分利用效率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对于提高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至关重要。
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因此在具体的测算和分析过程中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农业灌溉有效水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报告
农业灌溉有效水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报告【引言】农业灌溉是提高农田水分供应的重要手段,而农业灌溉中的有效水利用系数对于农田水分管理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农业灌溉中的有效水利用系数进行测算分析,并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1. 数据收集:通过搜集农业灌溉实验基地的资料,包括灌溉水量、蒸散发量、作物产量等数据。
2. 理论分析:基于农业水文学和水文模型,对农田水分平衡进行理论分析,包括蒸散发、作物蒸腾和地下水补给等过程。
3. 水利用系数计算:根据农田水分平衡理论,计算农业灌溉中的有效水利用系数。
【测算结果】经过对农田实验基地的数据分析,得出以下测算结果:1. 灌溉效率:根据数据分析,农业灌溉的灌溉效率平均为80%左右,即80%的灌溉水量有效供应到作物根区。
2. 作物蒸腾:通过测算,发现作物蒸腾占农田水分消耗的主要比例,平均约为70%。
3. 土壤蒸发:土壤蒸发对农田水分的消耗较小,平均在10%左右。
4. 地下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对农田水分平衡起到重要作用,平均补给量占总供给量的20%左右。
【分析讨论】1. 灌溉优化:基于测算结果,可进一步优化灌溉方式,提高灌溉效率,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
2. 节水灌溉:结合作物蒸腾数据,可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减少无效蒸发和作物蒸腾,提高水利用效率。
3. 地下水管理:鉴于地下水补给对农田水分平衡的重要性,需要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和管理,防止超采和地下水位下降。
4. 水资源规划:基于测算结果,可为水资源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合理分配农业用水资源,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通过对农业灌溉有效水利用系数的测算分析,我们得出了灌溉效率、作物蒸腾、土壤蒸发和地下水补给等方面的数据。
这些数据对于农田水分管理、灌溉优化和水资源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本报告也提出了优化农田灌溉、采用节水技术和加强地下水管理等建议,以提高农业灌溉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农业生产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而农业生产的基础,就是农田的灌溉水利用。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评价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和分析方法。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指农田从灌溉水中吸收的水分与灌溉水总量之比。
它反映了土地利用效率的高低,是衡量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因此,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数量。
测算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一般采用试验田和实际灌溉面积进行测算。
具体方法如下:1. 对试验农田进行水分平衡试验。
将测量过的降雨量、蒸发量、地下水流量、农田排水量等数据,代入水分平衡公式中计算出农田蒸发量和灌溉水的总量。
2. 测量灌溉面积内的土壤含水量。
每天拔取一些土样,并化学分析土壤中的含水量。
测量土壤含水量的时间间隔取决于灌溉面积的大小和灌溉水的总量。
3. 测定灌溉水量。
灌溉中的水量包括输送、洒水、滴头灌溉、喷灌、滴灌等方式。
需要根据灌溉方式和实际灌溉面积来进行测算。
4. 计算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将试验田中的农田蒸发量和农田从灌溉水中吸取的水分量相除,即可得到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受到多种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土地性质、气候条件、灌溉技术和作物类型等。
1. 土地性质。
土地的类型、土壤的质地、土壤的密度和含水量等都会影响到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因为不同类型的土地所需要的灌溉水量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土壤质地也会影响到灌溉水的渗透速度。
2. 气候条件。
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等气候因素都会影响农田灌溉水的蒸发和渗透速度,进而影响到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3. 灌溉技术。
灌溉技术的选择和灌溉方式的不同也会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产生影响。
在灌溉时,合理选择灌溉方式能够提高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4. 作物类型。
不同类型的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也不同,所以不同类型的作物种植所需要的灌溉水量也会有所不同。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压力的增加,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农田灌溉水的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往往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土地的盐碱化问题。
研究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对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保护土地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各国对于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在实践中仍存在很多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因此需要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对于灌溉水利用的影响。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方法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以提高其准确性和实用性。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和优化策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水平提供参考和支持。
1.2 研究目的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对于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方法及影响因素,为提高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目的包括:分析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深入探讨影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因素,介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实测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应用情况,最终提出相关的措施建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田灌溉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1.3 意义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意义在于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减少农田灌溉水资源的浪费,促进农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提高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农业用水的成本,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提高还可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盐碱化的风险,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是指供给给定农田面积的灌溉水中,实际用于作物生长的比例。
它是一个重要的农业指标,可以帮助农民和政策制定者更好地了解农田水资源利用的效率,以及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本文将介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方法和分析。
1. 测算方法(实际灌溉面积× 实际灌溉深度)/(灌溉用水量× 农田面积)其中,实际灌溉面积指已经灌溉的实际土地面积,实际灌溉深度指土壤中实际湿润的深度,灌溉用水量指为给定农田面积补给的总灌溉水量。
需要注意的是,该公式只适用于规律性灌溉,不适用于雨养农业和不规则灌溉。
2. 分析结果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值通常在0.5至0.9之间。
如果值较低,则说明灌溉效果不佳,耗费的灌溉水大部分浪费掉了,会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如果值较高,则说明灌溉效果良好,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高,农业生产效率也相应提高。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在不同的区域和季节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在干旱缺水的地区,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可能需要提高灌溉水的供应量,从而导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偏低。
在潮湿多雨的季节,由于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已经充足,灌溉水的供给量需要减少,从而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3. 影响因素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大小取决于多个因素,主要包括:(1)灌溉方式。
现代灌溉系统采用微量灌溉、滴灌等技术,可以减少水分的消耗,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2)土壤类型。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不同。
有些土壤能够有效保持水分,避免浪费,从而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3)作物类型。
不同类型的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有些作物需要更多的水分,从而影响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4)气候条件。
气温和湿度等气候条件会影响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从而影响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一、背景介绍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而灌溉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有效利用水资源是农田灌溉的关键,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分析对于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方法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指实际利用于作物生长的灌溉水量与灌溉总水量的比值。
其计算方法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实际利用水量 / 灌溉总水量实际利用水量是指作物需要的水分量,通过作物的灌溉需要量来确定;灌溉总水量是指实际灌溉水量的总和,包括雨水和灌溉水。
对于不同作物种类和不同地区的农田,其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也会有所差异。
三、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影响因素1. 土壤类型:不同的土壤类型对于水分的渗透和保存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
2. 灌溉方式:不同的灌溉方式对于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也有所影响,喷灌和滴灌相对于传统的农田灌溉方式更加节水高效。
3. 大气环境:气温、风速、湿度等气象条件也会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产生影响。
4. 作物类型:不同的作物需水量差异较大,其对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也有所差异。
四、测算分析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分析主要从实际利用水量和灌溉总水量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对农田灌溉的现场观测和数据统计来进行分析。
1. 灌溉水的实际利用量可以通过灌溉水量计算仪器来进行测算和记录。
2. 灌溉总水量可以通过降雨观测和灌溉水量记录统计来进行测算和记录。
3. 通过对实际利用水量和灌溉总水量的测算和统计,可以得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4.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和不同灌溉方式,可以进行多次测算和分析,得出不同条件下的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五、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途径1.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喷灌、滴灌等新型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2. 合理调整灌溉方案:根据作物需水量和气象条件等因素,合理调整灌溉水量和灌溉频次,以减少浪费。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农田灌溉是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水是农田生产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但是,过度灌溉会造成土壤盐渍化和水源枯竭,影响农田的长期生产能力。
因此,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分析非常重要。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指农田通过灌溉引进的水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实际利用水量与作物需水量的比值。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农田的生产潜力。
在农田灌溉管理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分析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田间水分平衡法田间水分平衡法是通过测量土壤水分含量来计算农田作物实际蒸发蒸腾量和灌溉水量的一种方法。
首先,在作物规范生长期间,测量农田土壤深度为30厘米左右的土壤水分含量。
其次,记录降雨量和自然蒸发量,计算降雨和蒸发的总水分量。
最后,根据实测数据和计算结果,确定农田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2、气象学法气象学法是利用气象与水文学等科学原理,通过测定环境因素和水量变化来计算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一种方法。
根据作物和环境条件的变化情况,建立统计模型,然后根据灌溉水量的变化来测算不同作物的有效利用系数。
该方法需要大量气象数据的支持,因此需要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土壤水分模型法土壤水分模型法是利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来测算灌溉水利用系数的一种方法。
该模型基于土壤含水量、气象条件和地形条件等参数,反映了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的过程。
通过对水分模型的仿真分析,可以计算不同的灌溉水量下作物的有效利用系数。
总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分析是进行农业生产管理和水资源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减少农田对水资源的需求、优化农田灌溉管理、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测算方法,提高农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专题组2015年12月目录前言发展节水灌溉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
一直以来,国内外有许多表征灌溉用水效率的指标,说法也不统一。
鉴于目前国内有关资料已广泛使用“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表征灌溉用水效率,为与实际管理工作相衔接,本细则采用“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作为灌溉用水效率的表征指标。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在某次或某一时间内被农作物利用的净灌溉水量与水源渠首处总灌溉引水量的比值,它与灌区自然条件、工程状况、用水管理水平、灌水技术等因素有关。
为跟踪测算分析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变化情况,科学评价节水灌溉发展成效与节水潜力,根据水利部的要求,自2006年起,在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大力支持下,连续多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取得的成果为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了依据。
为统一测算分析方法,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于2007年8月下发了《全国现状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技术方案》,2008年1月下发了《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南》,规范了各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
为进一步做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适应节水灌溉发展新形势与国家有关部门新要求,专题组在总结各地测算分析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南》进行了修订,重点细化完善了典型田块选取、样点灌区选择及净灌溉用水量测算等内容,同时对附表数量和内容也作了调整和补充,形成《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
本《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的内容包括:前言、测算分析工作总体框架与流程、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样点灌区选择、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分析、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和附录等8部分。
1测算分析工作总体框架与流程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采用点与面相结合、实地观测与调查研究分析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分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专题组2013年12月目录前言发展节水灌溉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
一直以来,国内外有许多表征灌溉用水效率的指标,说法也不统一。
鉴于目前国内有关资料已广泛使用“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表征灌溉用水效率,为与实际管理工作相衔接,本细则采用“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作为灌溉用水效率的表征指标。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在某次或某一时间内被农作物利用的净灌溉水量与水源渠首处总灌溉引水量的比值,它与灌区自然条件、工程状况、用水管理水平、灌水技术等因素有关。
为跟踪测算分析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变化情况,科学评价节水灌溉发展成效与节水潜力,根据水利部的要求,自2006年起,在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大力支持下,连续多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取得的成果为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了依据。
为统一测算分析方法,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于2007年8月下发了《全国现状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技术方案》,2008年1月下发了《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南》,规范了各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
为进一步做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适应节水灌溉发展新形势与国家有关部门新要求,专题组在总结各地测算分析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南》进行了修订,重点细化完善了典型田块选取、样点灌区选择及净灌溉用水量测算等内容,同时对附表数量和内容也作了调整和补充,形成《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
本《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的内容包括:前言、测算分析工作总体框架与流程、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样点灌区选择、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分析、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和附录等8部分。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农田灌溉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环节,水的有效利用对于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提
高农田生产能力至关重要。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分析可以帮助农民和农田管理
者合理安排水资源,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指农田实际利用水量与供应水量之比,反映了农田对供水
资源的利用程度。
该系数的测算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需要测算农田的实际灌溉水量。
实际灌溉水量是指实际向农田供水的数量,可以通过
农田灌溉水表、水井水表等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可以通过统计灌溉水表的读数和时
间来计算实际灌溉水量。
需要测算农田的供应水量。
供应水量是指供水系统向农田供应的水量,包括引水渠道、水井、水库等供水设施的供水能力。
供应水量可以通过水量计、供水录井器等设备进行测算,也可以根据供水设施的运行情况和水源情况进行估算。
然后,需要计算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可以通过实际灌
溉水量与供应水量之比来计算得出。
计算公式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实际灌溉
水量 / 供应水量。
若实际灌溉水量为1000立方米,供应水量为2000立方米,则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
需要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进行分析。
通过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
可以评估农田对供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发现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提高农田
灌溉水利用效率。
如果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较低,可以通过改进灌溉设备、调整灌溉
水量和灌溉方式等方法来减少水的浪费,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现状农业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分析技术方案*1灌溉水利用率定义灌溉水利用率是指某一时期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与水源地灌溉取表示。
它反映全灌区渠系输水和田间用水状况,是衡量水总量的比值(%),用ηw从水源取水到田间作物吸收利用过程中灌溉水利用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能综合反映灌区灌溉工程状况、用水管理水平、灌溉技术水平。
2 技术路线本次组织开展的全国现状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工作,主要是通过选择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工程状况和管理水平的典型代表灌区作为典型样点灌区,并依据典型样点灌区已有的灌溉用水管理资料、灌溉试验与观测资料和灌溉实践经验等,必要时补充典型观测,通过调查观测、计算分析,得出典型灌区现状灌溉水利用率。
在典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率测算的基础上,采用点与面相结合,调查统计与观测分析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分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按不同分类灌区灌溉用水量进行加权平均,推算各省及全国的现况灌溉水利用率。
具体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说明:本技术方案仅限于此次测算应用,未来制度化的长期测算方法还要在此方案基础上进行修改。
图1-1 全国现状农业灌溉水利用率测算技术路线第一,各省对本省灌区情况进行整体调查分析,统计分析大、中、小型灌区和纯井灌区的灌溉状况。
根据本省灌区实际情况,确定代表不同规模、不同水源类型、不同工程状况与管理水平的典型样点灌区;第二,利用本技术方案中推荐的方法进行典型样点灌区的现状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分析,得出各典型样点灌区现状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值。
根据灌溉水利用率影响因素和大、中、小型灌区、纯井灌区状况分析,以典型样点灌区测算值为基础,推算全省大、中、小、纯井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率平均值;第三,根据本省大、中、小型灌区、纯井灌区等不同类型灌区的毛灌溉用水量和平均灌溉水利用率,按水量加权平均得到本省灌溉水利用率的现状平均值;第四,根据各省(区、市)现状水平年灌溉用水总量和现状灌溉水利用率平均值,加权平均得出全国现状灌溉水利用率的平均值。
3 灌溉水利用率测算要求3.1 测算方法要求为了规范统一测算方法,便于分析汇总,点面结合,准确推算灌溉水利用率,要求各省灌溉水利用率的测算统一采用首尾测算分析法进行(方法见后)。
有条件的省份或灌区,也可以同时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核算,作为对比或深入分析的依据。
3.2 现状水平年与灌溉用水代表年现状水平年为2005年,以该年的工程设施状况与管理水平为现状条件。
灌溉水利用率除了与灌溉规模、工程状况、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外,还受灌溉供水量和输水流量(降水及气象条件)的影响,为了代表灌区的平均灌溉用水条件,以年降水量等于或接近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年份进行测算,得到的灌溉水利用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本次典型样点灌区测算,主要以2005年为灌溉用水代表年,如果2005年的降水与气象条件不代表一般情况,可选择相近的其它年份,具体要求如下:(1)2005年降水量等于多年平均降水量*(1±10%),可视为灌溉用水状况代表平均水平。
(2)对于干旱地区和灌溉用水有定额严格控制的地区,灌溉受水源来水影响较大,2005年水源来水量等于多年平均来水量*(1±10%),可视为灌溉用水状况代表平均水平。
(3)若2005年不符合上述条件(1)或(2)时,如果2005年前的其它年份灌溉用水情况代表平均状况,且有较为详细的观测资料和统计资料,而该年份的工程设施与管理状况同2005年差异不大,可以选择该年份为灌溉用水代表年进行分析。
如果灌区资料允许,也可以进行多年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分析历年来灌区灌溉水利用率变化趋势。
3.3 典型代表样点灌区的选择为了能够使典型样点灌区具有代表性,并以其测算成果为基础由点到面分析估算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工程状况与管理水平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率,进而推算全省乃至全国的现状灌溉水利用率值,典型样点灌区的选择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1)选择的样点灌区应代表大型(30万亩以上)、中型(1-30万亩)、小型(1万亩以下)、纯井灌区四种不同灌溉规模的灌区。
同时还应考虑灌区工程设施状况与管理水平现状、灌溉水源条件(提水、自流引水)、作物种植结构、地形地貌等因素,样点灌区选择统计表见表1。
不同灌溉规模样点灌区选择的类型与个数以能够代表本省不同灌溉规模灌区灌溉用水的平均状况为原则。
有条件的省份可以将不同灌溉规模的灌区的工程状况按“好、中、差”分类,按分类选取不同代表性样点灌区,适当增加样点数量,分类测算。
工程状况和管理水平“好、中、差”分类标准由各省根据本省灌区实际情况确定。
不同规模灌区选择样点灌区个数的要求如下:大型灌区:样点灌区个数不应少于大型灌区总数的10%,同时满足,提水、自流引水每个类型至少选取1个代表该类型工程设施与管理水平平均状况的样点,样点灌区现状有效灌溉面积不少于本省大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的20%。
中型灌区:样点灌区个数不应少于中型灌区总数的4%,同时满足,提水、自流引水每个类型至少选取1个代表该类型工程设施与管理水平平均状况的样点,样点灌区现状有效灌溉面积不少于本省中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的20%。
小型灌区:样点灌区个数应选择小型灌区(小型水利工程控制的灌溉区域)总数的0.5%左右,同时满足,提水、自流引水每个类型至少3个样点灌区。
纯井灌区:样点灌区(测算单元)个数参照小型灌区要求自行确定。
纯井灌区以单井控制面积作为一个测算单元,有的省份纯井灌区范围大,井数多,可以选择代表不同类型(土渠、渠道防渗、低压管道、喷灌、微灌)的平均水平的适宜数量的样点灌区测算(如万分之一等),但至少每个类型应选择3个样点。
各省根据以上基本要求,结合本省灌区实际情况,具体确定测算样点灌区类型与数量,以能够据此分析各种不同类型灌区平均水平为原则。
(2)选择的典型样点灌区应具有一定的观测资料、灌溉试验资料、灌溉用水管理资料等,并具备相应的技术力量。
4 灌溉水利用率测算方法传统灌溉水利用率的测算通常是通过实测获得不同级别典型渠道的渠道水利用率,加权平均得到灌区干、支、斗、农各级渠道的渠系水利用率;测量典型田块的田间水利用率,采用系数连乘的方法得出灌溉水利用率。
传统测算方法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1) 测定工作量大;(2)测试条件要求严格,实际测量中难以满足;(3)对测试手段和技术人员需求大;(4)典型测量获得的灌溉水利用率的代表性差。
为了避免传统测算方法存在的上述困难与问题,同时又满足提高测算灌溉水利用率精度的要求,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本次测算灌溉水利用率统一采用以下方法。
4.1首尾测算分析法首尾测算分析法是指直接测量统计灌区从水源引入(取用)的毛灌溉用水总量,通过分析测算得到田间实际净灌溉用水总量,田间实际净灌溉用水总量与毛灌溉用水总量的比值即为灌溉水利用率(%),计算公式如下:%100)(⨯=W W a j w η(1) 式中, ηw -灌溉水利用率,%;W j-净灌溉用水总量,m 3; W a-毛灌溉用水总量,m 3; 为了能够反映灌区灌溉水利用状况的整体情况,要求以年作为计算时段。
通过统计灌区2005年灌溉用水总量、各种作物的实灌面积,根据计算分析、典型调查与观测确定实际净灌溉定额,以作物净灌溉定额近似替代亩均净灌溉用水量,即可用下式计算灌区该年度的灌溉水利用率ηw : %W A M .a N i i i w 10066701⨯⨯⨯=∑=η (2)式中:M i-灌区第i 种作物净灌溉用水量,mm ; A i-灌区第i 种作物实灌面积,亩; N -灌区作物种类总数;W a-灌区全年毛灌溉用水总量,m 3。
需要注意的是,计算时段以2005年日历年为准,有的作物不是全生育期;0.667为单位换算系数,若亩均净灌溉用水量用m 3/亩,则不需要单位换算,以下相同。
4.1.1 毛灌溉用水总量确定(1)一般情况灌溉用水总量W a 是指灌区全年用于农田灌溉的从水源地引入(取用)的总水量,其等于从水源地取水总量扣除由于工程保护、防洪除险等需要的渠道(管路)弃水量。
当农田灌溉输水与城市、工业或农村生活供水使用同一渠道或管路时,还应扣除相应的城市、工业或农村生活供水量。
年毛灌溉用水总量是根据灌区从水源地实际取水测量值统计取得,而非其它如计收水费等目的收费计量水量数值。
(2)灌区内结合塘堰坝或其它供水水源灌溉情况在一些灌区中存在有大量的塘堰坝,这些塘堰坝与骨干灌溉水源联合对灌区进行灌溉供水。
塘堰坝的蓄水一部分来自拦蓄当地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同时可能还有一部分来自渠道的补水。
因此在统计灌区毛灌溉用水总量时,应考虑将塘堰坝拦蓄降雨径流增加的供水量或其它水源灌溉供水量加进来。
塘堰坝或其它供水水源灌溉供水量按以下要求测算:① 如果有实际塘堰坝或其它供水水源灌溉供水量统计资料,则以统计资料为准,需要说明的是供水量中不包括灌区渠系引水蓄入塘堰坝的水量。
② 如果没有统计资料,应对2005年塘堰坝或其它供水水源灌溉供水情况进行代表性典型调查,并依据调查结果进行估算。
4.1.2 净灌溉用水量确定不同灌区种植结构、灌溉水源、灌溉方式等均有不同,本技术方案中只针对充分灌溉、非充分灌溉、水稻灌区等几种主要灌溉情况,提出相应的净灌溉用水量测算方法。
如果灌区范围较大,不同区域气候气象条件、灌溉用水实际情况差异明显,则应在灌区内分区域进行典型分析测算,再以分区结果为依据汇总分析整个灌区净灌溉用水量。
4.1.2.1旱作充分灌溉情况(1)若样点灌区有2005年各类种植作物净灌溉用水量的试验观测或统计资料,则可直接采用进行净灌溉用水量的计算。
(2)若样点灌区缺乏2005年各类种植作物净灌溉用水量的试验观测或统计资料,可依据2005年的水文气象资料,通过计算分析得出各类作物的净灌溉定额和灌溉制度,并对当年实际灌溉情况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净灌溉定额进行适当调整,以此为依据测算实际净灌溉用水量(在充分灌溉条件下,作物实际净灌溉用水量应能充分满足净灌溉需水量的要求)。
对于各类旱作物,其生育期净灌溉定额分析计算采用水量平衡原理确定,平衡方程式如下:W G Pe ET M eici i ∆+--= (3)式中:M-为第i种作物净灌溉定额,mm;i-为第i种作物的蒸发蒸腾量,mm;ET ci-为作物生育期内的有效降雨量,mm;PeG ei-为第i种作物生育期内地下水利用量,mm;W-为生育期始末土壤储水量的变化值,mm。
需要注意的是,计算时段以2005年日历年为准,有的作物不是全生育期。
作物净灌溉需水量和净灌溉定额的具体计算方法见《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99)。
4.1.2.2旱作非充分灌溉情况旱作非充分灌溉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每次灌水期间都达不到作物的净灌水定额;二是减少灌水次数,保证作物关键生育期的充分灌溉,即减少了对作物生长影响不大的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