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民币》的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认识人民币》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认识人民币》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认识人民币》实践活动案例分析一年级下学期〔新课程〕有两个单元:人民币的相识、相识时间,这两个内容与生活贴地很近,但大局部学生以前很少接触,学起来均显困难,吃力。

其实在生活中有着许很多多的时机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学习、熬炼。

课改要求我们的活动内容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是孩子们所熟识的,那我们更要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积累,让他们在生活中得到开展,将我们的学习内容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将生活场景带入数学课堂,使学生轻松学习,乐在其中。

我们一年级的学生相识人民币后一周,我对一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对“人民币的相识”状况进展了了解。

我发觉90%的孩子能精确地分辨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但只有50-60%的学生能清晰地说出买东西时手里拿的是多少钱,应付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

这是为什么呢?课堂上都学过啊?我想,确定在平常的生活中,一局部孩子接触过钱,独立地运用过,而剩下一局部学生从没有接触过钱,单*课堂上的相识当然远远不够,还要在生活中运用它,进而了解它。

所以我想到了上一节活动课,我们来模拟商店的情景,给孩子们缔造一个“用钱”的时机。

下面以《小小商店》这节实践活动课为案例,谈谈自己的教学感受。

【课前思索】1、如何落实教学所采纳的学习用具。

对教学来说,真实的人民币当然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学习,但是分析现实可能性不大。

一是家长不行能把1元、2元、5元、10元甚至更大币值的钱交给6周岁的孩子装在口袋里来上课,因为在课下、课上活动中丧失或混淆现象是很难免的;二是老师不行能为全班每个或每组孩子打算一套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教学精力和打算时间不够,学生的保管实力也不允许。

是否可以让学生自制“人民币”学具,在动手的过程中将学生已有的干脆经历与实践活动进展整合,加以改造、开展。

2、确定教学所采纳的教学模式“教学如嬉戏”。

亚里士多德认为嬉戏是七岁以前儿童教育的一种方法。

“在嬉戏中教学”应当是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志向教学模式。

依据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罗杰斯先生的教学观“有自由感”的理论,嬉戏是儿童生活中最欢乐的活动,是表现和开展儿童的自动性和缔造性的最好的活动形式。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优秀13篇)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优秀13篇)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优秀13篇)《认识人民币》案例篇一活动目标:1、初步认识十元以内人民币,并能说出他们的单位名称。

2、学习看钱币上的数字,知道钱币可以用来购买相应同等币值的商品。

3、学会遵守秩序,有礼貌地与人交往,体验自主购物的快乐。

活动准备:1、与在超市做营业员的幼儿做好事先的购物安排。

2、10、5、2、1元的人民币若干,10元以内人民币人手一份。

3、音乐、录音机、小篮子。

活动过程:一。

导入活动。

(一)游戏:《开火车》复习10以内的加法。

(二)以变魔术形式分别出示1元、2元、5元、10元的钱币,让幼儿认识,并说出钱币的名称。

教师:魔术、魔术、魔术变变变,这些是什么?你们知道它们各自代表多少钱吗?(10元、5元、2元、1元)这些钱是哪个国家?(中国)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人民币)人民币有什么用途?(三)引导幼儿分别观察钱币正面和反面的图案,并读一读上面的数字。

教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和人民币做朋友,看看他们有什么特征?(四)幼儿学习用10元兑换5元、2元、1元。

教师:小朋友,我考考你们,10元的人民币可以兑换几张1元?又可以兑换几张5元?还可以兑换几张2元?引导个别幼儿进行操作,并请幼儿出自己是如何兑换的。

二、组织幼儿观看软件图片,引导幼儿了解人民币的兑换过程。

小朋友,真聪明,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商店里的顾客是怎样购物的。

三、组织幼儿根据教师出示的物品图片及价钱进行尝试购物。

今天,我的商店要开张了,我的店里有很多物品买,我们来看看哪些东西,它们卖多少钱?教师当售货员,小朋友当顾客,进行游戏3—4次游戏。

四、幼儿进行角色游戏1、请几名幼儿当售货员,部分幼儿是顾客。

提出超市购物要求:明天,我们要出去冬游活动,为冬游活动准备一些小食品,每个小朋友就用自己蓝子的钱,每个小朋友事先考虑好,要买什么东西,观看商品的价值,然后用自己以有的钱范围内购物。

教师:现在我们出去购物了3、来到超市,自主购物。

《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优秀3篇

《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优秀3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白话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优秀3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5.1 认识人民币|人教课标版篇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技能目标:在购物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简单的购物,在取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护人民币的情感和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人民币,以及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难点: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二、借助经验,交流介绍1、学生介绍认识的人民币。

2、根据学生回答形成:1元以内的人民币有1元、1角、2角、5角、1分、2分、5分(硬币和纸币)3、分类游戏。

三、创设情境,灵活运用1、橡皮2角,学生说出不同付法。

2、羽毛球8角,学生在桌上摆一种付法。

相互交流。

3、书本1元, 1元可以怎么付?学生在桌上摆出多种付法,然后交流,引出1元=10角,学生一起数出1元,1角……9角,1元4、火柴1角,引出 1角=10分5、学生根据商品钱数说出价钱,再根据商品价钱摆出钱币。

四、模拟购物,体验升华学生拿好一元人民币,进入一元超市。

1、师生示范。

2、同桌练习。

3、购物表演。

五、交流收获,自我感悟1、学生谈收获。

2、学生体验:要爱护人民币、节约用钱!常州新北区国英小学张建琴《认识人民币》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大面值的人民币,能进行简单的等价兑换,初步学会简单的化聚。

2、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不乱花钱的教育。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有序性。

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你会认这些人民币吗?今天我们还要进一步认识人民币。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

数学课上如何有效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及反思一、教学背景《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中的内容,包括练习P48页做一做第1、2题。

例1主要是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例2主要是让学生认识1元=10角,在“做一做”的练习中,让学生体会1元钱能买哪些学习用品和小件物品。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教学要改革单一的传授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应联系生活,从生活出发,深入钻研教材,艺术性地去创设情境,从情境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以往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主要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面值、1元=10角、1角=10分等等。

而现在需要老师改变老一套的教学方式,应该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知道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还要教学生如何合理地去使用人民币,使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这节课我主要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走进课堂。

整堂课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以活动为主线,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一学习设计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初步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了解元、角之间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本节课的教学适合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思维组织过程,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互助,给学生提供了多向交往的机会。

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提高了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课堂写真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1、教师出示小猪存钱罐。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个课堂储蓄罐,可以把同学们课堂上的好表现存起来。

认识人民币的教学案例及反思

认识人民币的教学案例及反思

《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及反思一、背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培智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也应该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与时俱进,体现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

为此,在培智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1至10的加、减法,了解1至10的数序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了《认识人民币》这一课。

二、教学目标:A:1.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

学习元、角之间的进率: 1元=10角;初步了解1元=10角。

2.通过换币,猜价格游戏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B、C:1、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

2、初步了解1元=10角;初步了解1元=10角。

3、通过换币,猜价格游戏体验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学习元、角之间的进率.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教学活动:片断1:创设情境,认识人民币:师:出示一套人民币,你们认识它们吗?生:钱师:同学们,钱是用来做什么的?生:买东西师:你们拿钱买过什么东西。

生1:买玩具,芭比娃娃。

生2:买本子,算术本,语文本。

生3:买菜。

生4:买早点。

生5:买铅笔。

师:同学们都有用钱的经历,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板书)。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

针对弱智儿童识记慢、思维能力差、对学习兴趣不浓等特点,加强直观教学,强调课堂演示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人民币的功能,由于是培智低级的学生,教师的提问尽量简洁明了,本班9名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购物的体验,让他们感到有话可说。

(2)小组合作,认识人民币(1元,1角,5角纸币和硬币)师:请直接说出它是多少钱生齐答: 1元,1角,5角,师:你是怎么认识的生说:因为每张钱上都写着1、5,师:你们是根据人民币上的数字来知道它们是多少钱的.这样合理吗?师随之出示数字相同但单位不同的人民币――1元、1角,说到:"哎,这些人民币上都写的是"1",那它们肯定都是1元对吗?生马上反驳:不对,不对.师十分疑惑说:为什么又不一样了生:第一张人民币的"1"旁边写着一个"元"是"1元";第二张人民币的"1"旁边写着一个"角"是"1角"师:在认识人民币的时候,不仅要看上面的数字还要看数字下面的汉字。

《认识人民币》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认识人民币》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认识人民币实践活动案例分析引言人民币是中国的法定货币,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货币之一。

认识人民币对于每一个中国公民来说是很重要的,它涉及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经济状况和国家形象等方面。

因此,开展认识人民币的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公民的金融素养和促进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以实践活动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一种有效的认识人民币的活动举办方法。

活动背景为了提高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和了解,某中学决定开展一场认识人民币的实践活动。

该活动将面向全校中学生,旨在通过亲身参与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人民币的各种特征和防伪技术,提高他们的金融意识和安全意识。

活动内容该活动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阶段一:理论知识讲解在活动开始前,校方将进行一次认识人民币的理论知识讲解。

通过简单易懂的讲解,向学生介绍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包括面值、纸币的防伪特征、硬币的样式和区别等。

讲解结束后,学生们将进行一次简单的知识问答,以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

阶段二:实践操作体验在理论知识讲解之后,学生们将参与一系列的实践操作体验。

首先,校方将准备一些真实的人民币样本,并向学生们分发。

学生们将利用这些样本,通过手工制作,学习人民币的各种细节。

例如,他们可以用纸板制作人民币的形状,用颜料绘制上面的花纹和字迹。

这样的操作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民币的各个细节。

接着,学生们将参与一个观察和辨别人民币真伪的活动。

校方将准备一些真人民币和一些假人民币,并让学生们进行观察和辨别。

通过参与这个活动,学生们将了解人民币的各种防伪技术,例如水印、凹印、光变油墨等等。

阶段三:知识总结和互动交流实践操作体验结束后,学生们将进行一次全校范围内的知识总结和互动交流。

校方可以组织一次小型的比赛,让学生们展示自己对人民币的知识和理解。

比赛形式可以多样化,例如口头问答、文书作品等等。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相互学习,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

活动效果评估在活动结束后,校方将进行一次活动效果的评估。

《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

《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培养学生用不同单位的人民币凑成指定的钱数和根据人民币的票面数出它们所表示的钱数的能力。

3、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师:听说森林商店今天开业啦!小动物们都赶来商店买东西呢!瞧!它们来啦!可是糊涂的小猪摸了摸口袋说(哎呀!我忘记带~~),猜一猜小猪忘记带什么了(生:钱)2师:被你们猜中了!我们知道买东西要用~~~钱!每个国家的钱都有不同的名字,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名字3师:(揭题)对了,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

【从小动物忘记带钱的情境引入,使学生产生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的问题情境围绕教学展开极具趣味,也为后面的新授作好了铺垫。

】二、构建小组、交流汇报第一步:小组内互相介绍已经认识的人民币。

师:桌子上就有一些人民币,如果你认识就给同桌介绍一下。

(教师巡视学生小组内交流情况。

)第二步:选出某一小组作全班汇报,其它小组可适当补充提问。

师:看,老师这有一些人民币,你认识吗谁来和大家介绍一下,说一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请一小组汇报)【学生对人民币有较丰富的认知,也有较强的观察兴趣,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说出识别方法。

因此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请小组成员到讲台前向全班进行汇报,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对于人民币的初步认识。

汇报过程中,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可以完善前面的说法,可以评价,可以提问。

通过补充交流,丰富学生对人民币的了解。

这个环节课堂氛围民主、积极,大家相互补充和完善。

学生思维表现活跃,敢于提出自己想法和质疑。

】三、自主探究、活动体验师:看!这是刚才我们认识的人民币,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想一想,可以怎样分还可以怎样分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自主在小组里探究操作,对人民币进行分类。

)生1:我们可以按照人民币的制作材料分成纸币和硬币。

《认识人民币》的案例分析

《认识人民币》的案例分析

《认识⼈民币》的案例分析《认识⼈民币》的案例分析⼀、背景介绍新课程⾮常注重学⽣已有的⽣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强调数学的素材要来源于学⽣⽣活,然后回到⽣活,应⽤于⽣活。

认识⼈民币不能脱离真实⽣活情境,《认识⼈民币》这⼀教学内容我是充分利⽤了学⽣已有的⽣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让学⽣在购物活动中巩固知识与⽅法,特别是通过“凑钱”活动,提升思维与能⼒,并了解元与⾓、⾓与分之间的进率。

同时也教育学⽣渗透节俭、理财、爱国等教育。

⼆、案例分析本案例教学内容是⼀年级(下册)“认识⼈民币”(⼀)激趣导⼊1、由主题图列⼊教学教师:孩⼦们,今天⽼师带⼤家到超市购物,购物时我们要⽤到什么?(钱),我们平时⽤的钱叫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民币。

2、介绍⼈民币教师:我们国家的钱叫⼈民币。

⼈民币是国家的法定货币并由中国⼈民银⾏统⼀发⾏,我们要爱惜它,不能乱折⼈民币或者在⼈民币上乱画。

今天这节课,⽼师就和⼤家⼀起来认识⼈民币(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及分析:由教材主题引⼊,帮助学⽣回忆⽣活中使⽤⼈民币的经历,让学⽣感知⼈民币在社会⽣活中的重要作⽤,同时对学⽣进⾏爱护⼈民币的教育,熟悉的场景唤起学⽣的共鸣,调动积极的认知情绪,激发学⽣的兴趣。

)(⼆)探究新知1、认识⼩⾯额的⼈民币教师:⽼师给⼤家准备了⼀些⼈民币,请同学们四⼈⼀组,将你认识的⼈民币介绍给同组的同学听。

看谁认得多,认得准。

教师:认别⼈民币的时候,有什么好⽅法?学⽣:可从⼈民币上的数字、汉字、颜⾊、图案来认别。

对于⼈民币上的繁体字、如壹、贰、伍等教师应给予指导。

(设计意图及效果分析:通过动⼿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式,在学⽣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认识1元、1⾓、5⾓的纸币与硬币及1分、2分、5分的硬币,学⽣在观察、感知、体验和交流等活动中,不断深化对⼈民币的认识。

)2、对⼈民币进⾏分类、深化认识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种⾯值的⼈民币,⼈们能不能给它们分分类。

学⽣以⼩组为单位,汇报交流。

学⽣1:按质地分,硬币分⼀类,纸币分⼀类。

《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2篇

《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2篇

《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2篇Case study and teaching reflection on underst anding RMB《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本教案根据数学教学反思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2、篇章2:《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篇章1:《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的第一课时。

是在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认识人民币的。

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进行心理教育渗透。

关键词:社会实践能力、勤俭节约、爱护人民币活动过程:一、认识人民币1.激趣导入。

同学们看,这是谁?(课件出示──聪聪。

)今天我们的好朋友聪聪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本节课安排学生们喜欢小精灵聪聪与学生们一起学习,为学生从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他们主动活泼的学习。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在课堂开始时,我通过一个小小的游戏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认识人民币。

我拿出一些货币,让学生根据面值分类,并询问他们对货币的认识和使用经验,引导学生思考货币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接着,我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主探究人民币的不同面值和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学生们通过讨论、比较、整理等方式,逐渐认识了人民币的面值和单位,并学会了如何计算人民币的价值。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们互相交流,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也提醒学生们注意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实践应用,提高能力。

在探究结束后,我让学生们进行实践应用,让他们在小组内制定购物计划,并根据人民币的面值和单位进行计算和比较,培养他们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最后,我通过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购物计划和体会,巩固了本节课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教学方式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们要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知识,培养他们的研究兴趣和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让他们在研究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教师展示一个小猪存钱罐,说可以用它来存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好的时候得到的奖励。

教师奖励同学们一颗端正星,因为他们坐得很端正。

教师问同学们家里是否有储蓄罐,同学们回答有,并说是用来存钱的。

教师再次奖励同学们一颗节约星,因为他们懂得节约。

教师问同学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名字,同学们回答是人民币。

教师问同学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人民币,同学们回答是买东西和看病等。

教师板书“认识人民币”,开课揭示人民币的作用和重要性,同时向学生进行注意节约的思想教育。

教师让同学们四人一组拿出钱袋互相认识人民币,看谁能认识的多。

教师考察同学们的认知能力,让他们举起钱袋里的一元钱,同桌互相核对答案,然后把一元钱放回钱袋。

幼儿园案例分析认识人民币

幼儿园案例分析认识人民币

案例描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我一开始就告诉孩子们这节课我们来听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爱问问题的孩子,一天,他又拉着爷爷问问题了:“爷爷,我们国家到底有多少钱啊?”爷爷想了想笑着说:“我们国家有 188 元 8 角 8 分。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以故事引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对于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进行区分,孩子们掌握的也比较好。

真正的难题在后面,钱数的换算,一张 10 元可以换几个一元这个孩子们还容易理解,因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 10 个一是 10,可是要问一张 10 元可以换几个两元就有点难了,在讲这道题目的时候我着重讲了几个 2 加起来是 10,并联系生活举例,引起学习兴趣。

孩子们在换币的过程中,也是利用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关系和角之间的换算关系。

但对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孩子们一开始觉得难以掌握,因为在计算的过程中关系到单位的换算,不能再象以前一样直接把数字相加减,惟独通过巩固练习让孩子们慢慢掌握。

回顾本章的教学,觉得在有些环节上没有处理好。

分析与反思: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些地方还没有及时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

对于孩子对分币的目生,应该抓住孩子提出的问题“5 分是 5 角吗?”让孩子来展开讨论,加深理解。

孩子对分币比较目生,因为“分”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很少使用,所以没有着重讲解,其实这是认识人民币的开始,分币的认识同样重要,虽然分币不大使用,但是让孩子建立元、角、分的观念,理解元、角、分的关系,分币的认识不容忽视。

在认识人民币的同时告诉孩子们要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质,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

我还要感谢我们班那些可爱的家长朋友,因为有他们的匡助孩子们对人民币知识的掌握更加坚固了,有位家长告诉我为了让孩子更形象的理解钱数换算,周末家里换了一堆的零钱回来,我坚信有我们的共同努力,孩子们一定能够在天华这个大家庭中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优秀教学案例
2.培养学生进行简单的人民币兑换能力,例如:1元等于10角,5角等于5个1角等。
3.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人民币进行购物,并能正确计算找零。
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与人民币相关的问题,如购物预算、价格比较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物展示、互动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对人民币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对人民币的了解,如在哪里见过、人民币的用途等,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3.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人民币》。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人民币的基本面值,包括纸币和硬币,让学生对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有直观的认识。
2.通过PPT展示,让学生了解人民币的图案、颜色、大小等特点,提高他们辨识人民币的能力。
1.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2.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人民币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如兑换、购物等环节的掌握程度。
3.组织小组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张100元人民币,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张纸币吗?它代表多少价值呢?”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人民币的价值。
1.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人民币实物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2.创设“小小商店”情景,让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进行模拟购物活动,体验人民币的使用。
3.结合教材中的实例,讲述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优秀7篇

《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优秀7篇

《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优秀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为您带来了7篇《《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认识人民币篇一教学设计西山实验小学胡巧玲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下册68—70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认识一元以及一元以下的人民币。

(2)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经历取币、换币、付币和找币等活动过程,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

(2)了解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人民币的实用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2)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3)养成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和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在取币、付币、找币等购物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元以及一元以内的人民币,每个学生一两张人民币,一个学具钱袋:10张一角,5张两角、2张五角、一张一元。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课件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的小朋友准备去哪儿?要买学习用品需要什么?2、导入新课:把你带的钱举起来,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几种小面值的人民币。

(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二、探究新知:1、认币:把你带的人民币介绍给大家,并说说你是臬知道的。

教师相机教学认币,并介绍人民币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纸币和硬币。

2、认识元、角、分我们在认识多大面值时,主要看什么?请小朋友仔细找一找,这些人民币上面的数字有哪些?数字后面的字有哪些?(板书:元、角、分)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单位,它们三个中,最大的是谁?最小的呢?同桌互相说一说,单位是元的人民币有哪些?角?分?观察图案上面都有国徵,是我们国家的象征,我们应该爱护、尊重人民币,不能乱涂乱画,也不能随便踩踏、抛弃。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实践活动案例分析在一年级下学期的新课程中,有两个单元:人民币的认识和认识时间。

这两个内容与生活紧密相关,但大部分学生以前很少接触,学起来很困难。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研究,我们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研究、积累,将研究内容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让生活场景走进数学课堂,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研究。

在对一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人民币的认识”情况了解后,我发现90%的孩子能准确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但只有50-60%的学生能清楚地说出买东西时手里拿的是多少钱,应付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

这是因为在平时的生活中,一部分孩子接触过钱,独立地使用过,而剩下一部分学生从没有接触过钱,单靠课堂上的认识当然远远不够,还需要在生活中使用它,进而了解它。

因此,我想到了上一节活动课,我们来模拟商店的情景,给孩子们创造一个“用钱”的机会。

下面以《小小商店》这节实践活动课为案例,谈谈自己的教学感受。

在教学前,我们需要考虑如何落实教学所采取的研究用具。

真实的人民币当然更有利于孩子们的研究,但是分析现实可能性不大。

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制“人民币”学具,在动手的过程中将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与实践活动进行整合、改造和发展。

在确定教学所采取的教学模式时,我们可以采用“教学如游戏”的方式。

游戏是儿童生活中最快乐的活动,也是表现和发展儿童自动性和创造性的最好形式。

因此,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在游戏中研究,这样可以增进孩子们的智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实践与操作中,我们可以调查生活物品的价格,让孩子们了解不同物品的价值,让他们在模拟商店的情景中使用人民币,体验购物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研究人民币的使用。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人民币,掌握使用技巧,同时也让生活场景走进数学课堂,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研究,乐在其中。

6岁的孩子知道钱很重要,但对钱的数量还不是很清楚。

他们可能会认为一支铅笔需要10元钱。

这种感性知识无法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获得,他们需要自己去实践和调查。

认识人民币优秀教学案例一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人民币优秀教学案例一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3.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他们相互合作、共同学习。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任务,如收集实例、整理资料等。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4.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我反思、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学会合理使用人民币。
3.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提高学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它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上述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同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2.培养学生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及换算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人民币计算和换算。
3.引导学生了解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运用人民币进行交易的能力。
4.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情境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感受人民币的意义和作用。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创设:本案例以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为例,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如“小明去超市购物”的故事,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感受人民币的意义和作用。这种情境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民币的相关知识。

幼儿园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认识人民币》含反思(通用6篇)

幼儿园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认识人民币》含反思(通用6篇)

幼儿园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认识人民币》含反思(通用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认识人民币》含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认识人民币》含反思篇1设计背景那天不轻易地发现有个小朋友手中拿着撕成两半的五角面值的人民币,我问他去哪得,他说某某小朋友说不要了,撕了扔地上,他捡来玩的,大班的小朋友,难道对钱没有概念吗?活动目标1、认识常见人民币面值及特征。

2、知道人民币的用途及一些意义。

3、了解简单的钱币兑换关系,并学习简单的粘补技巧。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认识人民币面值,人民币的兑换关系。

活动准备1、各种面值人民币。

2、一些日常用品及价格单。

活动过程一、了解人民币1、出示人民币,教师:这个是什么?有什么用呢?2、教师:对,是钱,钱是一种拿来交易的东西,比如用来买玩具啊,买生日蛋糕啊,或者请别人干活要给钱给别人啊。

我们中国制造出来的钱叫人民币。

二、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1、在黑板上展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给幼儿观看,请幼儿仔细观察有何不同。

2、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3、教师纠正、肯定幼儿的说法。

4、简单告知幼儿人民币的基本货币单位是圆角分。

三、人民币的兑换1、出示2角的人民币,请幼儿说说可以兑换成几张1角的人民币。

2、出示5角的人民币,请幼儿想想看可以换成几张1角的人民币?几张1角和2角的人民币?3、……延伸活动1、粘补残缺的“人民币”。

2、角色游戏:购物。

教学反思1、教学活动准备充分,所用的真币是幼儿生活中熟悉的,对幼儿很有吸引力。

他们兴趣高,都乐于表现自己的想法、看法和做法,比如告诉幼儿人民币不能撕毁,这是犯法的,幼儿都很认真的和老师一起把撕烂的钱币粘补好。

通过给幼儿自己认真观察,给他们了解可以通过颜色、数字的不同,认识到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篇一: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李琼一、背景二、案例本案例教学内容是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

实践活动一:1、师:老师今天上课带来一个礼物,猜一猜,盒子里是什么?我请个小朋友上台来摸一摸(钱)。

我们平时用的钱叫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

2、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的。

师:每一组都开设了一个小银行,小组成员分别从里面取钱,按顺序(教师演示)从中取出两种你认识的人民币,最好跟别人的不一样。

(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取钱。

这里教师应组织好学生的纪律,说清要求后再动手操作)3、师:请小朋友向同组同学介绍一下,你取得钱是多少?(同学展开交流)请一组成员上台,其他学生说一说是多少?你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对于说的好的加以表扬)1角、1元(硬币)、1元(纸币)评析:教师善于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学到数学。

教师既善于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恰当地为学生创设一些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情景。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用数学意识。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本课设计先让学生猜的活动,再通过分类感知人民币。

激发了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实践活动,教学效果较好。

实践活动二:1、小猫不认识人民币,它也想去商店买下面这些东西(课件出示四件物品及标价)你能帮助小猫用1元、5角、2角、1角的纸币付钱吗?(课件出示四种纸币)用哪一张钱付?(根据学生叙述课件演示用线连接)。

2、商店里有哪些东西?(课件出示:练习本5角,铅笔8角,小刀1元)从小银行里取多少钱就可以买到练习本?(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指名学生上台说一说。

还有不同的取法吗?(学生积极思考发表各自方法)想一想:买8角的铅笔现在你会付钱了吗?(学生仿照上面方法取钱,再说一说)老师买一把一元钱的小刀,你能很快拿出一元吗?(生取一元纸币或硬币)。

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与分析

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与分析

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与分析师:刚才小朋友已经把你认识的1元,5角,2角,1角等面值的人民币和你同组的小朋友进行了交流。

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帮老师去买一枝1元钱的笔,我们可以怎么拿钱呢?(学生看着面前准备的钱币,自己动手尝试。

)生:我拿一张1元钱的纸币。

生:我拿两张5角钱的纸币。

生:我拿1个1元钱的硬币。

师:真不错,还有不同的拿法吗?生:老师,我可以拿10张1角钱的纸币。

生:我还可以拿10个1角的硬币。

生:我可以拿2个5角的硬币。

师:哎呀,太好了!有这么多种拿法。

同学们,再想想看,动手拿拿你的钱,还可以怎么拿?生:老师,我可以拿5张2角的,合起来也是1元钱。

师赞道:"你真厉害,有如此不同的发现。

"生:老师,我还可以拿1张5角,2张2角,1张1角,合起来也是1元。

师再次走到这位同学面前,同样紧紧握住该生的手,真诚而又热情地赞道:"你太了不起了,用了3种钱币完成这个任务,这个发现太让老师吃惊了!"生受此启法与激励,拿1元钱不同的方法越来越多。

……分析:给学生真诚的评价,创新由此激发。

学生对于教师都带有崇敬之情,一句赞语,一个目光,一个肯定都能让他们欣喜不已。

本片断是"认识人民币"中1元=10角的铺垫,是互换的升华。

学生对于刚开始的几种拿法其实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然而教师一语激起千层浪,"还有不同的拿法吗?"当学生想出时,教师能及时给与肯定,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握手",给了学生高度的评价。

此时,被握者满面红光,异常激动,看到的小朋友也是羡慕不已。

于是,一个个别开生面的方法不断产生,思维的火花不断冒出。

老师是真诚的,学生是激动的,这种真诚的情感使师生之间的关系那么融洽,那么平等。

学生不再拘束,思维得到激励,不再禁制,在心灵的舒畅中开放了教学,开放了空间。

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

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

《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雨花台区实验小学赵静导入部分:本节课以讲故事开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故事中每个小动物需要不同物品,引发怎么样去解决?发钱就可以去买自己要的东西。

提到中国用的钱是人民币,过渡十分的自然。

最终揭示课题我们今天来认识人民币。

新授部分:开始让学生自己通过活动摸一摸,看一看来认识人民币元、角、分外部特征,给学生感性认识。

接着过渡到抽象的认识,学习如何写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进率。

接着通过比较小猪与小狗钱的多少来认识元与角的进率。

1元=10角,其实他们得的钱一样多。

小马和小猴子都得了1元钱,但里面装得分别是2张5角和5张2角,从而知道一张1元可以换2张5角或5张2角。

使学生知道如何去换钱,也巩固了1元等与10角。

通过学习了1元等于10角,直接推出1角等于10分。

通过学习元、角、分中间引入一段歌曲我的《马路边拣到一分钱》,调节学生学习情趣。

之后通过人民币的不同用法。

通过存钱学习计算一共有多少钱和买东西怎么付钱、找钱。

在付钱买东西这个环节,在学生活动这个环节之前老师示范一次付钱买东西过程,并提出相关活动要求,便于学生能够做好买东西的游戏。

本节课一个故事贯穿全场,教学设计很独特。

学生在听故事情境下认识了人民币和换钱、付钱、找钱。

每个环节都与故事情节相关,十分流畅。

同时教师的语言很有亲和力,教态十分自然。

从学生来看,学生有动手摸钱,直观认识人民币。

也有通过游戏亲身经历付钱、找钱的过程。

总的来说这节课很成功。

《认识人民币》一课的体会南京市雨花台小学朱莉莉日前看了丁爱平老师上的一节《人民币的认识》一节内容,主要是小额人民币的认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于人民币,学生应该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特别是在现如今经济比较发达的城镇学生关于钱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

运用学生熟知的生活材料来上数学课,其主要特点在于能够比较好的展现思维过程。

从丁老师的教学设计来看教师也力求体现这一点,整节课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一直在主动思考与认知,最后很好的完成了预定的目标。

认识人民币教育案例(3篇)

认识人民币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币已经成为国际上重要的货币之一。

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人民币的认识,培养正确的货币观念,我国各级教育部门积极开展人民币教育。

本案例以某小学开展人民币教育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认识人民币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金融素养。

二、案例描述1. 案例背景某小学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学生来自不同家庭背景。

学校周边有银行、商场、超市等商业设施,但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相对匮乏。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民币,学校决定开展一次以“认识人民币”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2. 案例过程(1)准备阶段学校组织教师开展人民币教育研讨会,明确教育目标:让学生了解人民币的基本知识、货币的演变历程、人民币的防伪特征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金融素养。

(2)实施阶段①开展主题班会教师通过PPT、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包括货币的起源、发展历程、我国货币的种类等。

同时,讲解人民币的防伪特征,让学生学会辨别真假人民币。

②组织参观银行学校联系当地银行,组织学生参观银行,了解银行的基本业务和人民币的流通过程。

在参观过程中,银行工作人员为学生讲解人民币的发行、流通、兑换等相关知识。

③开展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小银行家”实践活动,让学生扮演银行工作人员,体验人民币的存取、兑换等业务。

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如何辨别真假人民币,掌握了基本的金融知识。

④举办知识竞赛学校举办“人民币知识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巩固所学知识。

竞赛内容涉及人民币的基本知识、货币的演变历程、防伪特征等。

通过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金融素养。

⑤开展家庭活动教师鼓励学生在家庭中开展“小小收藏家”活动,收集不同版别的人民币,了解我国货币的演变历程。

同时,让学生向家长宣传人民币知识,提高家庭对人民币的认识。

3. 案例结果通过开展人民币教育活动,学生取得了以下成果:(1)掌握了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学会了辨别真假人民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生活场景走进课堂——《认识人民币》的案例分析一年级下册有一节认识人民币的课,这个内容与实际生活贴地很近,但大部分学生以前很少接触,学起来非常困难,吃力。

学了这节课后,我发现85%的孩子能准确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但只有50-60%的学生能清楚地说出买东西时手里拿的是多少钱,应付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

这是为什么呢?课堂上都学过啊?我想,肯定在平时的生活中,一部分孩子接触过钱,独立地使用过,而剩下一部分学生从没有接触过钱,单靠课堂上的认识当然远远不够,还要在生活中使用它,进而了解它。

所以我想到了上一节活动课,我们来模拟商店的情景,给孩子们创造一个“用钱”的机会。

下面以《小小商店》这节实践活动课为案例,谈谈自己的教学感受。

【课前思考】1、准备学习用具。

对这节课来说,真的人民币当然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学习,但是家长们不肯把钱给孩子们。

我想和学生自制“人民币”学具,在动手的过程中将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与实践活动进行整合,加以改造、发展。

2、确定教学模式“教学如游戏”。

“在游戏中教学”应该是本节课内容的一个理想教学模式。

教师既应允许儿童自由地尽情地游戏,又必须注意观察和指导儿童的游戏,从而通过游戏增进儿童的智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因此这节课的教学形式我将定位于“游戏”。

【调查与实际操作】1、调查生活物品的价格孩子们都喜欢钱,但对钱的多少又模糊不清。

也许一支铅笔会说要8元钱。

这些感性知识的获取不能通过老师课堂上的陈述去掌握了解,他们需要自己去做实践调查。

于是他们还要接受一个新的任务:每人准备两种自己喜欢的物品,并通过去商店调查或向他人询问了解物品的实际价格。

2、自制“人民币”学具学生们将根据自己了解掌握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用白纸自制若干各种形状(圆形、长方形)的人民币,并写出相应的面值。

他们在“圆形硬币”上会写出2元、5元的币值吗?他们会在“长方形纸币”上写出3角或7角吗?没关系,让正确与错误并存,他们将在自己的动手实践和教学游戏里自己发现并纠正错误。

【活动与反思】片断一:创设情境,了解实物价格“同学们,‘小小商店’就要开张了。

可是我的商店里还没有进货,怎么办呢?”几个漂亮的大字“小小商店”已经挂在黑板上了,可是“柜台”(黑板槽)上空空如也。

“老师,我给你个小刀。

”“谢谢,要卖多少钱?”“5角。

”“好,把它放在我的货架上,我需要记住它的价格。

”在小刀上方的黑板上我写出了“5角”两个字。

“老师,我有一支铅笔。

”“真漂亮,多少钱?”“5元。

”“啊?这么贵的铅笔?”是不是出问题了?这是生活中一支铅笔的价格吗?“老师,我这是机器猫铅笔,就是这么贵。

”“喔,原来如此,是名牌呀。

”同学们哈哈大笑。

一个个小手举得更高了。

看来我的“小小商店”货源充足,不一会儿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货物。

(看来,孩子们对自己经常使用的商品,比如学习用具的价格还是比较了解的,还知道名牌商品比普通商品贵呢。

可惜,我当时没抓住这个时机对孩子们进行“节约”的品德教育。

这是多好的机会啊,如果让学生明白“买1枝蓝猫铅笔的钱就能买10枝普通铅笔了”孩子们不但巩固了人民币的知识,又知道了节约的道理,可这个由孩子们动态生成的生活场景,被我错过了。

)片断二:巩固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谢谢同学们。

现在我的商店里已经有了这么多好东西了。

下面还需要看看我的钱箱准备好了没有。

”我很夸张的从箱子里倒出一些“人民币”在讲桌上,有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就是没有零钱。

“糟糕,我没有准备好零钱。

这可不怎么办。

一会儿小朋友们来买东西我找不开钱怎么办?”“老师,我有!我有!”6周岁的孩子十分慷慨地举起他们手中的“人民币”要送给我。

“我不能白要你们的钱,这样吧,你们帮我换成零钱行吗?”“行!”我举起了1元钱。

“看,这是一元钱,谁能帮我把它换成零钱呢?”孩子们迅速地在自己的“人民币”中翻找着,很快有的孩子举起2张5角的人民币,“给你,老师。

”“我只给你一张,你为什么给我两张呢?”我很奇怪地问着学生。

“你的是一元,我给你的是两张5角。

”“他给你的是2张5角,就是10角。

”其他孩子补充着。

“老师,你的1元和他的10角一样多。

”听,他们的思维发生了跳跃,已经形成了一个结论性概念。

“噢,我明白了。

看来1元=10角。

”我用极大的字板书到了黑板上。

“我还有一张一元钱,谁能用跟他不一样的方法跟老师换钱?”孩子们楞住了。

但很快又投入到了思考中,不一会儿,就有孩子成功地与我兑换了各种一元钱。

“老师,给你10张1角钱。

”“老师,给你5张2角钱。

”……现在黑板上已经出现了两个形成性结论:1元=10角,1角=10分。

而孩子们已经在游戏中对人民币的各种兑换方式有了自己的经验。

(这一生活场景的创设对于孩子们进一步建构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十分有利,效果也很好。

孩子们不是机械地记忆1元=10角,1角=10分,而通过有趣的换零钱的活动,真正理解了元、角、分之间的各种兑换关系。

对于以后买东西中出现的各种人民币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片断三:购物实践“谁愿意做我的第一位顾客?”孩子们天生具有的热情促使他们不假思索地就举起手来。

可这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一个孩子激动地站在前面不知所措,没有足够的“钱”,不知道说什么。

我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可能出现的因素,应该教孩子们学会思考。

“别着急,孩子们。

先想想你打算买什么东西?需要多少钱?你准备好了吗?你打算说什么?比一比谁最会买东西。

”很快我迎来了第一位小顾客。

“老师,我想买一个文具盒。

”听,他叫我什么?老师?这是我在游戏中的位置吗?“我现在不是老师了,我正在开商店,你应该叫我什么?“似真似假,我要与他们拉近距离,尽量当真吧。

孩子们又笑了。

“阿姨,我想买一个文具盒。

”“那你应付我多少钱啊?”“4元5角钱。

”“告诉大家,你给了我多少钱?”“5元。

”“小朋友们,我该怎么办?”我把这个问题解决的权力又抛向了学生。

“找他5角钱。

”“谢谢你们帮我出主意。

小朋友,请拿好文具盒。

”孩子转头就走。

我马上用一种惊讶地表情看看大家,很快有的孩子反映过来:“你还应该说‘阿姨再见’”。

对了,孩子们,这正是我希望你们做到的。

要知道“有礼貌的口语交际”对一个人多么重要。

而这一素质的培养是需要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都应该随时注意渗透的。

现在,我要退居二线了。

我将请一位小售货员代替我的位置进行一次演习,为下一步学生的小组学习作准备。

“阿姨,我要买一包方便面。

”“小阿姨”递给了他一包方便面。

“给6角钱。

”我发现他用一张面值为6角的人民币付帐。

这正是我预先料到可能出现的问题。

该我出场了。

“同学们,我发现了一张6角钱的人民币。

”错误的东西有时候比正确的东西更有价值。

因为“错误”能使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去探究他:为什么是错的?为什么会错?正确的又是什么?听,同学们议论纷纷。

“不可能,没有6角钱。

”“只有2角、5角,没有6角。

”“看来,这是一张假币。

我们得销毁它。

”大家笑了,而这位学生也很不好意思。

我可不能伤害他的积极性。

“你还有钱吗?想想该怎样付钱?”……几个回合下来,我的示范游戏该告一段落了。

我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给更多的孩子参与游戏的机会,而小组合作就是最好的方式。

“同学们,‘小小商店’要关门了。

现在你们每个小组的‘小小小商店’要开业了。

准备好货物和钱了吗?分分工,谁当售货员,谁当顾客?比一比,哪个小组玩得最好,合作得最好。

”我在教室里巡视着,倾听着,观察着。

我被一阵阵笑声吸引了过去。

听,多精彩:“老师,我和他侃价,一枝铅笔4角钱,我花6角钱买了两枝。

”……对,孩子们,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数学。

这一幕幕出现在课堂的生活场景,多么生动有趣啊。

孩子们玩得开心,学得透彻,出现了问题自己解决,有了困难一起克服。

这可比老师讲大家听的沉闷教室有意思得多,这里没有老师,没有学生,只有售货员和顾客,这样的师生关系不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吗?反思:从开始备课,我就开始思考学生有关本内容的起点方面已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中哪些经验可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哪些实践活动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等。

因此这次实践活动,我精心设计了三个实践环节,每一环节都是环环相套,扎根于学生的生活基础。

本节课教学开始,我轻描淡写,但也是深思熟虑的一句话:“同学们,‘小小商店’就要开张了。

可是我的商店里还没有进货,怎么办呢?”正是在这句话的开题下,为学生前面的实践活动(调查实物价格)作了一次无形的检查。

商店准备货源的情境尽可能大的发挥了学生的参与度,加深了人民币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如“机器猫铅笔卖5元钱”这个事实正是存在于学生实践调查的基础上。

在这种情境中,孩子们与我已经自然地进入到游戏角色中。

他们在“咯咯”地笑着,不时用“啊”“噢”这些感叹词舒发着他们内心的感受。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主动求知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知识产生的全过程。

在探究“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时,我只是有意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帮助老师”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这个情境激发了学生人人去探究、人人去发现,自己悟出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都是作为教师在课前应考虑到的问题。

为了提高效率和缩短宝贵的时间,我先利用“小小商店”购物的情境从方法、语言等方面进行了清晰地示范,为学生后面开展小组购物实践活动作好一定的准备。

“7角”面值的“假币”是意外出现的问题,但也反映出学生对人民币具体面值的种类有些模糊,这是使用真“人民币”或现成的“学具”不可能暴露的错误,而学生的学习过程正是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改正错误,在错误中学习的过程。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创设出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应该让学生懂得:生活就是数学学习的课堂,数学学习就在广阔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长中。

【问题与困惑】这次教学除了许多的体验和收获以外,还留给我了一些问题与困惑:1、数学课堂延伸到课外需要家庭的支持,教师如何有效引导家长发挥的作用?2、新教材把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换算以及认识时间中几时几分的知识点放在一年级下册,是否值得研究。

这两个内容学生在课堂上普遍学的最吃力(不光是我们学校,区内,市内其他学校我都询问过),为什么不能安排在二年级?3、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学习的有效形式,要落实需要时间,数学老师课担两班怎么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