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 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七上认识地球海陆分布

七上认识地球海陆分布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形状;掌握如何描述地球大小(地球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掌握经线与纬线的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经线与纬线的度量,经纬网。

【学习重点、难点】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经纬网。

【自主学习/预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看P14-P15阅读材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浑天说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是一个、的不规则球体。

读P16图2-5,识记地球的基本数据,学会描述地球的大小2.地球的大小:表面积约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约千米,赤道周长约_____________万千米。

【自主学习】观察地球仪,结合书本知识,学习地球仪1、定义: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的。

2、地轴:从地球内部穿过的的轴。

3、两极: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是按逆时针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是按顺时针方向转动(巧记:南顺北逆)4、赤道:在地球表面,与南北两极距离的地方所画的圆圈,它将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

5、纬线与纬度(1)概念:在地球仪表面,赤道和与赤道的圆圈。

形状:圆圈(除外)(2)特点方向:指示方向长度:赤道,向两极逐渐,到两极概念:人们为了区别各条纬线,分别为它们标定了,即纬度划分方法:赤道纬度为,向南、北各有,赤道以北称纬度用表示,赤道以南称,用表示,纬度最大为90o 特殊纬度:0o ,30 o ,60 o ,90 o ,23 o 26ˊ ,66 o 34ˊ纬度变化规律:7、低中高纬度划分:为低纬度,为中纬度,为高纬度巧思巧记歌诀巧记地球形状和纬线特点赤道略略鼓,两极稍稍扁;东西方纬线,独成平行圈;赤道为最长,两极化为点。

8、经线(1)概念: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极并纬线的弧线。

形状:(2)特点指示方向:方向长度:所有经线的长度都概念:人们为了区别各条经线分别给它们标定的度数9、经度划分方法:经过经线,定为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0o经线向东向西各划分为180o,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1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1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学习关于地球的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引入新课: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

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讲授新课: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认识总结地球的外貌:地球的形状: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注意教给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的区别(平面、立体),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达标反馈出示讨论题:1、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从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何感悟?3、试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4、列举能说明地球形状的地理现象。

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方法归纳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经历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敢于假设、勇于探索,用实践认识真理。

要勤思考,常体验,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养成思考、观察的习惯。

板书设计第一节认识地球一、地球的形状1、认识过程2、真实形状二、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二单元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二单元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北极圈
Hale Waihona Puke 90°N高纬度中纬度
北回归线
低纬度

低纬度
30°S 60°S
中纬度
高纬度
90°S
60°N 30°N 0°
南回归线 南极圈
①在地球仪上找出赤道、 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 极圈、南极圈、北极、南 极,算一算赤道与北极、 南极各相差多少度。
1.下列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 ( C )
A.麦哲伦环球航行
3、在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文字和符号来表示陆地、海 洋、山脉、河湖、国家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4、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用于确定地 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一、地轴和两极
地轴:地球的自转轴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 面的两个交点。北极 是地球的最北端,南 极是地球的最南端。
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 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的现象,这
种现象反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B)
A、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B、地球是个球体 C、地球绕太阳公转 D、海平面上升
思考:图中地球有两个不同半径,这说明了什么?
地球仪和地球真实原貌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 在地球上却没有。
活动
有人认为,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结束了人们关于地 平、地方和地圆的争论。想一想,是这样吗?
麦哲伦是在前人猜想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伟大的实践, 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验证了地球是一 个球体,因而结束了人们关于地平、地方和地圆的争论。
地球的真实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 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B.人们先看到远航归来的轮船的桅杆

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 定稿

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 定稿

抽测达标
5 有关地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离开地轴,地球就无法转动。 B地轴是地球内的一根轴,是钛合金的。 C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 为北极点。 D凡是穿过地心又与连接地面两点的轴都可称为地 轴。
天圆地方
天如斗笠, 天如斗笠, 地如覆盘
确证: 确证: 地球是 球体
推测: 推测:“地 球” 麦哲伦环球航 行,证实地球 是一个球体。 是一个球体。
地 球
平均半径: 最大周长: 6371KM 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 亿平方千米
地球的大小
纬线
经线
定义
与地轴垂直并且 连接南北两极并 环绕地球一周的 且与纬线垂直相 圆圈 交的半圆减 指示 方向 东西方向 一样长 南北方向
抽测达标
1、首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历史事件是
麦哲伦环球航行 2、地球的平均半径 6371千米 ,赤道长度是
约4万千米

3、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 做 纬线 它指示 东西方向。
4 关于经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B ) A经线指示东西方向 B 纬线的长度都相等 C经线是等长的 D 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圈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 认识地球(第一课时)
巩固旧知
1、在没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我们确定方向 的准则是 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 在不带经纬网和指向标的地图上,甲在乙 的右下角,那么甲在乙的什么方向( B ) A 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北方 D 西南方
3、某村平面图中,汽车过桥后进入村庄, 则汽车行驶的方向是( )C
A向东北向西北 B向东再向东南 C向西再向西南 D向西北再向西
4、在1:50000000的地图上,1厘米代表 实际距离是 500千米 。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 地球有多大 地球仪习题课件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 地球有多大 地球仪习题课件

名师点拨
自主学习
基础夯实
整合运用
七年级 地理 上册 湘教版
11.★面对地球仪,自西向东拨动它转动,地球仪上距桌面最近点( A )
A.始终在南极圈上
B.始终在赤道上
C.始终为南极点
D.始终在南回归线上
【解析】面对地球仪,自西向东拨动它转动,地球仪与桌面的最近点始
终在南极圈上。
名师点拨
自主学习
基础夯实
整合运用
名师点拨
自主学习
基础夯实
(B )
整合运用
七年级 地理 上册 湘教版
7.★(海南中考)如下图所示,驶近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由
此可推测
(B )
A.海面凹凸不平
C.港口的水面高
名师点拨
B.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D.地球绕太阳公转
自主学习
基础夯实
整合运用
七年级 地理 上册 湘教版
【解析】由图可知,远处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证明 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不能证明海面的形状、港口的水面高低、地球 的公转等。
七年级 地理 上册 湘教版
某学校七年级地理兴趣小组动手制作了地球仪,下图显示了其制作地球 仪的整个步骤过程。据此,完成第 10~11 题。
名师点拨
自主学习
基础夯实
整合运用
七年级 地理 上册 湘教版
10.该地球仪地轴与(底座)水平面的夹角约是
A.23.5°
B.30°
C.66.5°
D.90°
( C)
名师点拨
自主学习
基础夯实
整合运用
七年级 地理 上册 湘教版
知识点 3:地球仪
1.概念: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缩小 小后,制作成地球

七上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课件完整版

七上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课件完整版
• 什么是地球仪? • 地球仪的用途?
北极圈 认识: 地轴、北极、南极、纬线圈、 赤道、南半球、北半球,南北回归线 南北极圈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南极圈
认识: 纬度、北纬表示法、南纬表示法、低中高纬度划分
N 0°20°40° 60°
S
600 450 300
150
00
150
300 450 600
南北极 纬线 赤道 南北回归线
S
S
经纬网作用:利用经纬网可以方便确定地球表面任一个地点的位置
• 经纬网的应用
1、思考:有一艘海上航行的A海轮触上了海底暗礁,情况
十分紧急危险,船长立即发出求救信号……. 140° 150° 如果你是船长,信号的内容如何写呢?
参考答案:(报告准确的经纬度位置)
A
20°
A海轮触礁遇难,位置东经140°南纬20°,
三、地球的运动: 自转和公转
1、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不停转动,周期为一天,形成昼夜 更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2、公转:地球按一定轨道绕太阳自西向东不停运动,周期为一年, 形成四季冷116600°°WE
西半球
东半球
180°
20°W
本初子午线
经纬度综合图
90° N 北 纬 北半球
180°W 西经 西半球
0° 20° W 东半球
南 纬 南半球 90° S
东经
180°E
160° E
西半球
经纬网: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的网络
N
N
0°20°40° 60°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1节 认识地球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 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 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 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3.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 分布、变化规律 ; 4. 利用经纬网定位,能够 在地球表面找出已知点的 方位,或根据方位确定未 知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第一节 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案 (新版)湘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第一节 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案 (新版)湘教版》的教材分析如下: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地球仪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地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7.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经度用E表示东经,用W表示西经;纬度用N表示北纬,用S表示南纬。经纬度的数值分别表示地球表面上某点与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的角度。
8.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旋转,自转周期为一天;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公转周期为一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等地理现象。
六、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2.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直径约为12742公里,极径约为6357公里。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00,000平方公里,平均半径约为6371公里。
3. 地球的结构:地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核心。地壳是最外层,分为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地幔是地球的中层,由岩石组成;核心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地球仪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例如,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找到不同国家的位置,了解它们的地理特征。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2024年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新版)湘教版

2024年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新版)湘教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认识地球”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实际地球照片,引出“认识地球”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介绍地球的形状、大小、构造等基本知识时,采用讲授法,以清晰、简洁的语言进行讲解,辅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的面貌、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见解,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 观看地理知识视频:建议学生在家中观看地理知识视频,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加深对地球知识的理解。
- 制作地理手册:鼓励学生利用图集和地球仪等资源,制作自己的地理手册,总结和梳理所学的地球知识。
- 参与实地考察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户外实地考察活动,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地理环境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2. 知识、能力、素质方面:
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如地球的形状、大小等。但他们对地球的面貌、地形、气候等方面的认识尚浅,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在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方面,部分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较为薄弱,需要加以引导和培养。

认识地球(第1课时)(课件)七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

认识地球(第1课时)(课件)七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
说明了地轴具有什么特点?
地球仪
地轴的特点
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和地球自转 轨道面(赤道面)之间有一个黄赤夹角,该 夹角为23.5度,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时候就是 倾斜着转的,所以地球仪按照实际地球自转 和公转时的姿势制作。
23.5°
黄道面
地球仪
地轴的特点
北极星
地轴
地球自转所围绕的轴,叫地轴。 其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我本来没有轴,地轴是 人类假想的。
地球仪
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北极、南极 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 点,叫两极。北极是地球 的最北端,与其对应的南 极是地球的最南端。
纬线 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经线 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 线的弧线。

地球仪
地球仪的作用 经纬线分布特点:了解形状、方向、长度,知道经纬网的作用… 地球运动:认识地球运动特点,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世界海陆:认识大洲大洋;认识六大板块;认识主要地形区…
湘教版·七上·第二章·第一节
《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
课堂导入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有浩瀚的海洋, 奔腾的河流,巍峨的群山,深邃的峡谷,广袤 的平原,雄浑的高原,苍凉的大漠……地球经 历了怎样的“沧海桑田”,才造就了如此绚丽 多姿、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让我们来认识她的面貌吧!
目录
地球的形状 地球有多大 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
目睹阶段
微信启动的这张新图片,是由我国新一代静止 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从太空中拍摄的中国全 景。此次展示“风云四号”拍摄画面,也是寓意从” 人类起源”到”华夏文明”的历史发展,旨在向亿 万微信用户展示华夏大地的河山风貌。”
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

认识地球-地球的面貌 完整PPT课件

认识地球-地球的面貌 完整PPT课件
阿波罗17号拍摄 的地球全貌,这是人 们第一次看到地球的 真实面貌。
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
麦哲伦环球航行(最早证明地球是圆的的事件) 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圆)
远处驶来的船,先看到桅杆,再见船身 月食时从月亮上看到地球影子的 一部分是圆弧形的。
站得高看得远 登高望远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高瞻远瞩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 认识地球 第1课时
关闭手机
心态归零
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间
课堂要求
积极参与
不要大声喧哗
注意环境卫生
课间要求
保持礼仪
课后要求
注意安全
古代关于天地关系的学说
一、“盖天说”
二、“浑天说”
天圆像张开的伞,地方像棋 盘
天之包地,犹壳 之裹黄
首次证实“地球是球体”
当代的太空观测
(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思考:图中地球有两个不同半径,这说明了什么?
支架 地轴、北极、南极 赤道(将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北回归线、南回归线 北极圈、南极圈

2.1认识地球

2.1认识地球

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把地球仪上的地图“撕开”展为平面
C:东经100(100E
00 00 100 200 300 C
1100
1000
900
D
D:西经1100 (1100W)
读一读
救援船是如何 找到团结号船只的。
五、经纬网
1、什么是经纬网?在地图上划分经纬网的目 的?作用? 2、完成8页想一想。
200 00 200
150 00 150
E
F
G
经纬网: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低 、 中 、 高 纬 度 的 划 分
100
A
练习:写出各点的纬度
00 100
300 200
A:北纬100(100N) B:南纬100(100S)
B D
00
500
C:南纬600 (600S) C
600
700
0 D :北纬 20 100 (200N) 00
五.经线和经度
纬 度
零度线的确 定
经 度
本初子午线 ( 00 经线) 0—1800
赤道(00纬线) 0—900 往北、往南度数 越来越大
标度的范围
往东 、往西度数 度数变化规 律 越来越大 相同度数的 东经(E)西经(W) 区分 北纬(N)南纬(S) 西 经 200 和 东 经 半球划分 赤道划分南北半球 1600 的经线圈划分 东西半球
100
A
00
100
练习:写出各点的经度
A:西经100(100W) B:东经100(100E) B
1700 1600 1500 00 D
C:东经500(500E) 00 500 600 700

湘教版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第1课时流程设计

湘教版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第1课时流程设计

湘教版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第一节 认识地球教学流程设计设计者 佛山市高明区高明一中附中 龙国华设计内容: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教学流程图新的课程理念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鉴于本节教材内容的特点,主要是叙述性较强的文字内容,主要涉及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以及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两部分内容,难度不大,但是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很重要,渗透的学习素养很关键。

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采用了学案导学,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精讲点拨的教学方式,为实现优化教学过程,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特制订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二、教学流程设计(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课件展示)1.赏图片:地图册P12的地球照片以及图片;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照片,2.观视频:中国神舟5号升空视频/20120612/n345430485.shtml【流程操作说明】1.学生欣赏图片以及相关的视频,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2.运用视频资料,感受动态地球的面貌;同时,感受国家太空技术发展迅速的现实。

3.通过图片、照片以及视频资源,让学生真实感到学习地理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手段。

(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课件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知道地球的形状,并会用证据证明;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通过学习,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逐步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学案助学自主学习任务一:地球的形状读课本P16-18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在我国古代,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2.麦哲伦(葡萄牙人)船队环球航行路线:从西班牙出发经过A 洋→B 洲麦哲伦海峡→C 洋→菲律宾群岛→D 洋→E 洲的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3.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有什么意义?4.地球的真实形状是怎样的?自主学习任务二:地球的大小读“地球有多大”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 2.1.1 认识地球(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 2.1.1 认识地球(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一.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猜想阶段 推测阶段
证据1:先见船帆,再见船身
船帆
一.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猜想阶段 推测阶段
证据2:站得高看得远
一.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猜想阶段 推测阶段
证据3:月食的阴影
一.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猜想阶段 推测阶段
“浑天说”
证据1:先见船帆,再见船身 证据2:站得高看得远 证据3:月食的阴影
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 两极稍扁 赤道略鼓的 不规则球体
地球是规则的正球体吗?
一.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盖天说 (天圆地方)
浑天说
证据1:先见船帆,再见船身
证据2:站得高看得远
证据3:月食的阴影
麦哲伦船队 的环球航行
卫星照片
二.地球的大小
(记忆方法:庐山起义) 6371
4万 5.1亿
(坐地日行八万里。1千米=2里)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A.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C.港口的水面高
B.海面凹凸不平 D.地球绕太阳公转
C 课堂检测 1.如图现象最能说明的是( )
A.海平面上升 等高线地形B图.、郑数和字地下形西图 洋
C.地球是个球体
D.观察视野扩大
B 2.下列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地球是圆形
②地球是球体
③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④地球的最大周长约为5.1万千米
天地的关系犹如蛋壳包着蛋黄
一.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猜想阶段 推测阶段 证实阶段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第一次让人类直接认识到:地球是球体
一.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猜想阶段 推测阶段 证实阶段 确证阶段
蓝色弹珠——地球的卫星照片 1961年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进入太空

地球的面貌

地球的面貌

北极星
二 地 球 仪
地心
北 极
南 极
赤道以北,称为 北纬,用N表示

赤道以南,称为 南纬,用S表示
90o N 纬 度 变 化 规 律
30o N
20oN 10oN
北 纬
越 向 北 度 数 越 大
( ) ( 南 纬 )
赤道
结论:南增南纬 北增北纬
0o 10o S 越 20o S 向 南 30o S 度
西五区
东八区
C
4月14日7:00 4月14日20:00
A
4 月____ 14 日20 ___ ___点 15 日___ 9 点 4 月____ ___
4
14
33
二. 公转
太阳直射赤道,全 球昼夜等长
3.21
12.22
太阳
6.22 太阳直射北回 归线,北半球 昼最长夜最短 9.23 太阳直射南回 归线,北半球 昼最短夜最长
度数的表示 北纬N 半球的划分
160°E,20°W (东西半球)
三 经纬网
60°30° 0° 30° 60° 90° 120° 150° 60° 40° 20° A ( 40°N, 60°W )

20° 40° ° 60
B ( 20°S, 0 °)
C (0°, 120°E)
160° 15 °
下列地点中,符合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度 三个条件的是 ( A ) A.东经10°、北纬28° B.西经2l°、南纬20° C.东经170°、北纬l0° D.东经150°、北纬32°
第一部分 地球的面貌
自转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公转
一.地球的自转
•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方向是自西向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目标引领:1.导入新课:(出示太阳和月亮的图片)仰望星空,我们大家看到的太阳和月亮是什么形状?那么俯瞰大地,我们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形状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了解地球的真实形状吧!2.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修改和补充:学习任务一地球的形状【导语】地球在浩瀚宇宙中只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对于茫茫太空的一切未知,人类至今都没有停下不断探索的脚步,现在让我们一起踏上揭开地球的神秘面纱之旅!1.自主学习:读“地球的形状”一框内容和教材P16图2-1,完成以下要求。

⑴完成课文17页“活动”1题。

⑵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⑴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⑵展示地球卫星图片,加深对地球的形状的理解。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动画演示:“天圆地方麦哲伦航海认识的地球形状精确测量的地球形状”,出示讨论题:1.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从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何感悟?3.列举能够说明地球形状的地理现象。

【教师点拨】古代的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作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有“天圆地方”的说法。

后来,人们通过多方面的观察,逐渐发觉“天圆地方”的说法与实际情况不符。

特别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球形形状。

现在,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的地球照片,更是使人一看就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了。

并且经过科学家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正圆的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探究结论】⑴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宇宙观测、卫星照片→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由麦哲伦率领的环球航行,第一次用铁一般的事实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地球是圆的。

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方的航船,首先看到船的桅杆,然后才能看到船体;大草原上远处奔跑而来的马群,首先看到的是前面的马匹,然后逐渐看到整个马群等。

4.方法归纳: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学习任务二地球的大小【导语】20世纪50年代后,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为地球测量开辟了多种途径,可以精确地测量到确切的数据,那么地球到底有多大呢?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地球有多大”内容和P18图2-6,完成以下要求。

(1)如何描述地球的大小?(2)地球的基本数据能够说明什么?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1)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2)假设我们张开双臂的长度是1、5米,同学们手拉手,要多少人才能围绕赤道一周?【教师指导】如何描述地球的大小,笼统的说会让学生无从下手。

那就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篮球着手,先让学生具体感知篮球的大小,然后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明确要描述篮球的大小,可以用手比画出篮球的大小,也可以用数据说明。

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应该能够回答出用半径就可以求出篮球体积的方法。

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同理。

在学生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教师动画演示“地球的大小”,学生也就知道应该从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地球的大小了。

还可以引申开来,让学生谈谈还有哪些事物也可以这样来描述,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

为了加深印象,教师还通过以下形象的说法让学生体会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们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沿着赤道绕地球飞行一周,得用50个小时。

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这个面积相当于53个我国领土(960万平方千米)那么大。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

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既然地球是一个球体,我们可以从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说明它的大小,精确测量表明: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探究结论】⑴对于球体的描述,我们一般可以从平均半径、表面积等方面来着手进行。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4万....6371千米;赤道周长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再一次用数据证明了地球是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约27000000人才能围绕赤道一周。

4.方法归纳:总的来说,重点要放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

表述要准确、清楚。

并具体感知赤道的长度。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教师补充说明】人们为了纪念麦哲伦,已将南美大陆南端的海峡命名为麦哲伦海峡,请同学们在教材P17图2-5中填出麦哲伦海峡的准确位置,与德雷克海峡区别开来。

【让学生计算】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相当于几个中国?地球的平均半径是珠穆朗玛峰(8844.43米)的多少倍?若一个同学每天上学和放学所走的路程为2千米(4华里),他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绕赤道一周?(学生通过计算可以较深刻地体会地球之大。

)四、总结梳理,归纳方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经历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敢于假设、勇于探索,用实践认识真理。

要勤思考,常体验,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养成思考、观察的习惯。

五、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学了哪些知识。

附:板书设计一、地球的形状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二、地球有多大1.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2.平均半径:6371千米3.赤道周长:4万千米六、达标检测读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图,回答1~2题。

1.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证实了()A .大地是运动的B.大陆在不断漂移C.地球是一个球体D.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2.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了()A.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B.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大西洋C.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D.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3.假如要给地球缝制一件外衣,那么所需的布料应不少于( ) A.5. 1亿平方千米B.51亿平方千米C.25亿平方千米D.5 11亿平方千米4.下列有关地球数据的叙述,正确的是()A.赤道半径是6357千米。

B.极半径是6378千米。

C.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D.赤道直径约为4万千米。

5.下列说法中,哪一个不能作为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A.天圆地方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C.麦哲伦环球航行D.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6.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下图所示的现象,图示这种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A.地球由西向东自转B.地球是个球体C.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D.地球绕太阳公转7.读图,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是()A.B.C.D.教学反思:【学后反思】1.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教后反思】附答案:第一课时:1.C2.A3.A4.C5.A6.B7.C编者:石牛桥亭中学陈燕春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3.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4.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教学难点: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目标引领:修改和补充:1.导入新课:师:今天呀我们先来猜一则谜语:不是桔子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

不要看它个子小,能载大河和山川。

生:地球仪。

师:对。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仪》。

2.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节内容要达到的目的。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认识地球仪【导语】地球那么大,而且很不规则,人们要研究它,不太方便。

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把地球按比例缩小了,简化成正球体模型,这就是地球仪。

它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能直观形象的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形成等自然现象。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新朋友!1.自主学习: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并展示、转动地球仪,讨论以下问题。

⑴地球仪的作用。

⑵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

了解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⑶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算一算赤道和南极、北极相差多少度。

⑷在地球仪上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算一算这两条经线相差多少度。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用右手指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从北极上空看( )时针,从南极上空看()时针。

(也可以让学生用水杯来做演示)【教师点拨】为了研究地球方便,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仪与地球真实原貌的不同主要表现在:⑴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⑵地球仪上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没有。

⑶在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文字和符号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⑷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并不存在的,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探究结论】用右手指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动。

4.方法归纳:地轴只是一个假想的轴,和地球仪上的线和点一样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观察地球仪,小组交流,初步掌握、理解基本概念,着重讲解地轴的位置及其作用。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加深印象。

5.巩固提高:指导学生自己绘制经纬网图,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