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2021-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业水平过关
2021-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业水平过关一、单项选择题Ⅰ1.山东号称“齐鲁”,这一称谓源自(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解析:“齐鲁”称谓源自于西周时期周王实行分封制。
答案:B2.(xx·深圳学考模拟)西周初年的封国中,姬姓之国居多。
姬姓贵族受封的主要依据是( )A.军功B.血缘C.品德D.才能解析:姬姓贵族都是王室子弟,故姬姓贵族受封的主要依据是血缘关系。
答案:B3.(xx年6月·广东学考)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 )A.奴隶制B.分封制C.中央集权制D.嫡长子继承制解析: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宗法制的核心。
答案:D4.(xx·惠州学考模拟)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A.改国王为皇帝B.建立中央官制C.实行郡县制D.皇权至高无上解析:秦始皇在战国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故皇权至上是其本质特征。
答案:D5.(xx·揭阳学考模拟)秦朝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决定重大军政事务C.处理朝廷日常军政事务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解析:秦朝丞相为百官之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故本题选A项。
答案:A6.秦朝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皇帝任命解析: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上,地方长官由皇帝任命,故选D项。
答案:D7.(xx·韶关学考模拟)秦统一全国后,诏书传到南方的许多地方,当地却没有人认识。
据此,你认为秦始皇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A.统一货币B.焚书坑儒C.统一度量衡D.统一文字解析: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诏书传到南方的许多地方,当地却没有人认识”就能得出D项。
答案:D8.“汉承秦制”,却不断创新。
属于汉朝创新的监察制度是( )A.丞相制度B.察举制度C.刺史制度D.内阁制度解析:汉朝设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从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选C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21衡水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0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考点0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点0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点0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单选题1.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2.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明太祖为制约相权而设立B.通过票拟权制约皇帝决策C.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D.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3.例6 [★]江苏扬州高一期末)魏晋时期,弘农杨氏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公。
杨氏、袁氏世代占据高官主要靠的是( )A.战事立功B.门第出身C.才学品德D.皇亲国戚4.在《殷周制度论》中王国维指出:“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其中“天定”的是( )A.殷周成败B.嫡庶亲疏C.分封远近D.爵位高低5. 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西汉的古典官僚制。
”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C.科举制的完善与发展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6.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新的历史条件”主要是指( )A.爆发了"七国之乱",社会动荡,"仁政"受到欢迎B.专制主义体制刚刚建立,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C.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有文化上的"大一统"作为根基D.道教兴起,佛教传入,儒家学说受到挑战7. 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之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之《我国封建社会的行政制度》一、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行政制度1、三公九卿制:(1)、形成和演变:A、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在确立皇权至上的基础上,建立起三公九卿制,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B、汉承秦制,汉朝继续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只是在某些官职在名称上有所变化,职权范围变化不大。
(2)、影响: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的确立和完善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对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三省六部制(1)、形成和演变: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延用并完善。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相互牵制和制约,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宋元明清时期在沿用的基础上稍有变化,但变化了只是局限于形式。
(2)、影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趋于成熟。
该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唐朝以后的中央行政机构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3、上述两种制度的主要区别:(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朝,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盛行于唐。
(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和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与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
(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六部制中,由于三者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的皇权。
(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二、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1、分封制:①、经济基础:井田制;②、受封的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行政、军事、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③、作用:2、郡县制:(1)、起源于春秋初期。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考点汇系列考点7.1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含解析
精讲考点汇总表题号考点难度星级命题可能4中国古代监察制度★★★○○○17近代法国政治制度★★★○○○18工业革命★★★★○○○○21赫鲁晓夫改革★★★○○○2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26对外开放★★★○○○【原题再现】秦朝后,官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的现象成为常态,材料所述现象A.易造成地方管理失控B。
有助于封建专制加强C。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缺乏监督制度的保障【答案】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1.监察制度(1)秦:御史大夫(2) 汉:刺史制度(3)北宋:设通判(4)明朝:特务机构(5)明清: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中央设科道(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地方设按察使司2.谏议制度:(1)谏议制度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2)唐朝的门下省,宋代设谏院,明清专制皇权加强,谏议制度废除。
认识: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历史起源很早,自先秦时代已逐步建立起行政监察制度。
中国的行政监察制度可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自秦汉时期开始,为发展阶段,三国魏晋南北朝,为完善强化阶段,隋唐至明清为行政监察制度最严密时期。
其特点表现在:①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政体下的职能部门。
②中国古代监察部门的设立实现了中央或地方各部门的分权、制约,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③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具体内容是高考的热点。
④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与中国近现代、世界近现代的监督机构的对比是高考的冷点.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削弱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
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的一组是A. 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B. 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C。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阶段性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高三必修1历史试题
阶段性测试题一(必修一第一专题评估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5·某某摸底)《史记·周本纪》载:褒姒不好笑……(周)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记载表明导学号 04430060( ) A.诸侯有随时朝觐天子的义务B.受封诸侯有义务提供军赋C.幽王荒淫遭遇诸侯联合反叛D.周王室衰微面临诸侯攻伐[答案]B[解析]西周的时候,实行分封制,受封的诸侯要听从周王的调遣,派兵随周王出征等,材料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
故应选B项。
2.(2015·某某红色六校联考)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冬践土之会,本是晋文公召周天子,而《春秋》却记为“天子狩于河阳”,以下评述正确的是导学号 04430061( )①作者描述带有主观因素②通过一个“狩”字,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念③文献史料不能反映真实历史④历史是个人心态的反映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④[答案]A[解析]《春秋》把诸侯召见天子记载为“天子狩于河阳”,这属于春秋笔法,同时也体现了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故选A项。
对这样的史料应该辩证地看待,③④明显不正确。
3.(2015·某某一模)根据甲骨文以及中国史籍记载的推断,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
最早的一批姓氏包括姬、姜、嬴、妫等。
这些姓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导学号 04430062 ( )A.封建礼制对女性的尊重B.受西周宗法制的影响C.政治上分封制的实施D.血缘关系最初以母系来确定[答案]D[解析]从材料“最早的姓氏,姬、姜、嬴、妫等”可以看出都有“女”旁,结合史实,分析原因,血缘关系最初以母系来确定。
A、B、C三项与题干不符。
4.(2015·某某四地六校联考)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
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封建国家设立的一项专门的“准司法”性质的国家监督制度。
其目的是监督政府官员,为国家利益和皇帝利益服务,维护既有的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监察机构及监察官员的主要职责是监督法律、法令的实施,维护国家法律、法令和法制的统一,参与并监督中央和地方司法机关对重大案件的审理活动。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如下:
1.中国古代监察官员品秩较低,但权力显赫,地位尊崇。
2.监察机关垂直领导体制为监察职权的发挥减少了障碍。
3.中国古代的监察职权缺少法律的有效保障,最后决定权在于皇帝。
4.既严厉处罚诬告又允许根据传闻进行弹劾。
5.监察权和行政权的混淆影响了监察效率。
优化探究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 专题一 整合测评-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优化探究】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专题一整合测评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5·某某质检)拜年是我国的春节习俗,通常在家族的祠堂进行。
拜年时,晚辈要给长辈行跪拜之礼,长辈端坐高堂,接受晚辈的祝福,拜年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制度,这一制度( )A.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D.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解析:题干呈现的是宗法制在中国的社会影响,而不是对官僚的影响,A项错误;晚辈给长辈行礼,体现出血缘的影响,故B项正确;题干并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项错误;同样,题干也并没有体现统治集团内部问题,D项错误。
答案:B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并且秦灭六国之后,继续实行移民措施,将六国富豪迁往蜀地。
秦统一六国后这样做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A.满足皇帝的私欲B.加强对六国故地的控制C.强化君主的权力D.彰显皇帝的权威解析:把握材料中的“政治目的”,秦迁六国贵族、富豪,是让他们与故地分离,从而削弱地方割据,来加强对六国故地的控制,A、C、D三项与政治目的相差较远,排除,故答案选B项。
答案:B3.(2015·某某模拟)《公羊传》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以“尊王”为核心的政治一统,以“内华夏”为宗旨的民族一统,以“崇礼”为中心的文化一统。
这表明大一统源于( ) A.夏商时期的方国联盟B.西周封建诸侯与分封制度C.秦中央集权国家建立D.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解析:题干的意思是说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华夷之辨的民族认同、尊尚礼乐的文化认同,夏商时期礼乐文化还没有出现,A项错误;题干中大一统理论是对西周、春秋以来大一统思想的理论总结,是西周封建和分封制度的产物,故B项正确,C、D两项错误。
答案:B4.(2015·某某一模)战国时代各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模块 政治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2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
考点2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3、4、5、6、7、8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反映了( )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C.贵族政治遭到破坏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解析:C 由材料可以看出汉朝的统治者出身平民阶层,改变了过去宗法分封体系下的“世卿世禄”制,这反映了贵族政治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
分封制度在春秋时期开始走向瓦解,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察举制度的含义是官吏察访人才向中央推荐,由中央任用的选官制度,材料都没有体现,故B、D两项错误。
2.(2015某某一模)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孝王X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
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
汉景帝的做法( )A.扩大了地方王国势力B.废黜了梁国的王国地位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结束了郡、国并存局面解析:C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梁孝王去世后,本应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但景帝却在此基础上将其余四庶子也分别封为王,将梁国一分为五。
这一举措实际上分化、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错误,C项正确。
王国依然存在,B、D两项错误。
3.“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
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
既下,则署而行之。
”材料叙述的是唐代哪一机构职官的职责(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枢密院解析:A 由“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可知该机构负责起草诏令,属于唐代三省中中书省的职能,A项正确;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枢密院负责军事,B、C、D三项错误。
4.(2016某某调研)“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11讲明清时期的政治学案含解析
第五单元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三维坐标·时空清][三面解读·特征明]第11讲明清时期的政治一、明朝1.废除宰相制度(1)原因:宰相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2)废除: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制度(1)出现:(2)地位: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不能统率六部,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3)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其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
二、清朝1.清朝初年(1)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2)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1)背景: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2)职责: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3)影响: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辩]内阁对皇权也有一定程度的约束。
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但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回。
[联]清朝统治者在承袭明制基本框架的同时对其有所调整,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与此同时,17~18世纪的西方,一种新的政治制度——代议制不断发展,中国的封建专制政体中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拓] 军机处的特点“简”: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勤”:地近宫廷,便于宣召;“速”:办事速度快,效率高;“密”: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
三、地方——中央集权继续加强和因地制宜设置地方体制(一)三司分权,设立督抚明代仿效宋朝中央对地方的集权制度,地方最高层级的省(布政司),设三司使以分其权:承宣布政使司的布政使管民政、财务;提刑按察使司的按察使掌刑法;都指挥使司(都司)的都指挥使掌兵务,调兵则由中央。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总结
(2)经济上:“贫不必不富”。魏晋南北朝时期,自 然经济色彩浓重。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时至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商品经济竞争性强, 胜负盈亏难料。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 舍”。政治权力往往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 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较多地 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明显加快,以致 “庄田置后频移主”。
2.通过史料分析,可以明确宋代社会流动趋势增大,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治上:“贱不必不贵”。魏晋南北朝时期,门 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 变。宋代“朝廷无世臣”“无百年之家”,士庶界限趋 于消解,官民之别可以转化。
宋代由贱而贵与由贵而贱的两种现象均较为常见。 宋代政治上的社会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和唐代 不尽相同,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 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进仕的可能性增大。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与“不变”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
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 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 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原则仍可 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 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监察制度
中央:御史大夫掌管监察 地方:汉武帝将全国分为 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代 表中央监察地方及诸侯
朝代
两汉
魏晋 南北
朝
选官制度
察举制 ①西汉开始,东汉末年 衰落 ②地方以品行为依据向 中央举荐
九品中正制 依品行、 门第等分九等,作为中 央选官依据
监察制度
中央:东汉设御史台 地方: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 成地方行政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
汉武帝此举( )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C.削弱了X氏同姓诸侯王势力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A[汉武帝改变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意在削弱贵族政治,丞相由皇帝亲自擢选也能加强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故A项正确。
]2.(2017·某某长郡中学高考模拟)西汉武帝以侍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
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正式作为内朝的领袖执掌朝政。
从此,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
下列对这种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霍光以后三公被剥夺了相权B.西汉政府从文人政府转变为军人政府C.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D.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的工具D[霍光掌权位于三公之上并不代表三公被剥夺相权,故A项错误;外戚担任大将军不意味着军人执政,故B 项错误;卫青入内朝加强了皇权,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西汉后期外戚专权掌控内朝成为惯例,故D项正确。
]3.(2017·某某河西区高三质检)“太子年幼继位,年轻的太后临朝,不得不重用她娘家父兄来协助处理政事,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
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
皇帝亲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外戚、宦官权力过大B.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C.君权至上的结果D.中央集权所致C[外戚、宦官权力过大是材料的现象,不是根源,故A项错误;虽有外戚、宦官专权,但他们的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是皇权的延伸,君主的权力并没有受到制约,故B项错误;外戚和宦官是皇帝的亲信,之所以能交替专权,关键在于他们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是君权至上的结果,故C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
历史高三一轮复习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
第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纲明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干知识理一理]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
3.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盖中书省出令,而门下省复之,王命之重,莫大于此")4.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察举制,举荐孝廉做官.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唐:实行科举制①过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②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
[拨云见日想一想]1.你能图示出三省六部的运作模式吗?试答提示: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有何特点及影响?试答提示: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②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3.元朝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否定吗?试答提示:行省制并不是对郡县制的否定,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4.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职能相同吗?试答提示: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练习卷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秦朝《置吏律》中规定: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
此规定是为()A.规X官府人员任用程序B.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C.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D.防X官员的职务犯罪2.据汉简记载,按照规定,某某郡沙头县县长出行,随从需自备食物,县长夫人的饭钱则要自理。
这体现了()A.封国制度的实施B.行政管理的细密C.察举制度的完善D.刺史制度的建立3.西汉宣帝时曾颁布诏令:“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
……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
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这表明汉代法律()A.人情大于法制B.以礼入法伦理关怀C.凸显皇权专制D.深受豪强地主影响4.西汉初,皇后名义上可以参与国家事务,并在宫中设立专门机构,有一系列官吏。
到了东汉,这些机构和官吏多被裁撤,剩余官员也改由宦官担任。
这种变化说明汉朝() A.道德因素影响了权力分配B.君主权力逐渐转移至外朝C.避免了外戚干政的可能性D.统治者更加重视行政效率5.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
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
这表明()A.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C.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确立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6.会盟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齐桓公曾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代表参加,会盟以周天子名义颁布盟约:不准堵塞水道;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
会盟后,“诸侯称顺焉”。
据此可知会盟()A.加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B.扭转了春秋礼崩乐坏的趋势C.体现了诸侯国经济安全的需求D.避免了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7.在春秋经传中,秦国九世以上世袭贵族世家不过两家,五代以及三至四代世袭贵族居然为零,远逊于周室,以及齐、楚、晋等东方诸侯国。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doc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高三考试网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一.知识归纳1.秦汉: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主管秘书兼管监察;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刺史制度,刺史“位卑权重”,可以监督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2.隋唐:吏部分管监察事务。
3.宋元:北宋在地方上设通判,用以牵制监督知州;元朝在中央设御史台为监察机关。
4.明清:明初在中央设都察院管监察;在地方设提刑按察司,分管监察和司法。
二.规律小结1.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政体下的职能部门。
2.中国古代监察部门的设立实现了中央或地方各部门的分权、制约,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三.热点冷点1.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具体内容是高考的热点。
2.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与中国近现代、世界近现代的监督机构的对比是高考的冷点。
四.高考题例01.(2004全国二卷文综17)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察举制B.设置刺史C.取消封国D.创设御史大夫02、(2006年重庆文综13)下列机构中负责管理监察事务的是①唐朝门下省②元朝御史台③明朝提刑按察使司④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03、(2007四川文综12)加强对官吏的检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
历,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的是①御史大夫②通判③御史台④军机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04.(2008四川延考区文综12)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置刺史。
当时刺史是A.州级地方行政官员B.州级地方监察官员C.具有行政职能的监察官员D.朝廷派出监察地方的官员05.(2009海南历史5)“汉承秦制”亦有创设。
以下属于西汉创设的制度是A.什伍连坐B.郡县行政C.刺史监察D.皇权独尊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01.B从西汉时刺史可监督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职能可得出结论。
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专题一第5讲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及监察制度的演变----
二、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
2. 特点
①组织独立,自成系统 ②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 ③以轻制重,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
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
3. 评价 积极 —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
局限
专制制度决定了监察制度效能有限
➢拓展延伸
谏议制度
——古代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的制度
➢概念辨析
★士族
——自魏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 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的特殊社会阶层。
又称门第、门阀、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等。
【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拥有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 【文化】崇尚清谈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中央
秦
御史大夫
汉
御史大夫
隋唐 宋
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等
元
御史大夫
明
六科给事中、监察御史
东厂、西厂、锦衣卫
清
都御史
地方 监御史
刺史
监察御史
通判
监察御史
按察司
目的
监督官员,以 保证官僚队伍 的廉洁,维护 封建统治
监察御史
➢知识链接
獬豸(xiè zhì) ❖古代传说中能辨别忠奸的神兽,俗称独角兽 ❖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 ❖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 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 下肚子。后为清代监察官员官服上的图案
❖锁院制:一经任命为知贡举 (即考官)的官员必须立即锁宿, 在大约五十天左右的锁院期间, 不得回家,不准见亲友或与院外 臣僚交往。
如何评价科举制?
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 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 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 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 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 培育了一味顺从的性格。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跟踪检测3 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含解析)
跟踪检测评估3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唐代通过科举者,还需经过铨选方能任职,铨选标准为“身言书判”。
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其中最重视判。
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
由此可知,唐代选官制度()A.促使唐代文学作品十分兴盛B.特别关注官吏的操守与品行C.旨在提升案件审判的公正性D.注重考核官员实际应用能力解析:据材料“最重视判。
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可知科举制中的铨选侧重于考查考生能将“身言书判”应用于实践,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于科举制铨选制度的实践,而非强调科举制促进文学作品兴盛,排除A项;据材料“其中最重视判”,可知更加关注考生的实践能力,而非注重官吏的操守与品行,排除B项;据材料“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可知强调对于身言书判的综合运用,排除C项。
答案:D2.唐代时期在中书省和门下省设有一批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
他们是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和拾遗,“左”隶属中书省,“右”隶属门下省。
这一做法() A.旨在加强专制皇权B.提高了办事效率C.利于防止决策失误D.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根据材料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并结合所学可知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这一做法有利于防止决策失误,故选C项;三省六部制度加强专制皇权,与材料主旨谏官制度不符,排除A项;谏官的设置降低行政效率,排除B项;谏官是在中央设置的官员,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D项。
答案:C3.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据此推断,唐代() 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御史台掌管监察职权,同时,尚书省左右丞又对御史有所监督,即“劾御史举不当者”,可知唐代的监察制度较以前有所完善,故选D项;题干只是述及了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防止出现冤假错案,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并非行政职能的分工不明,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不是政令畅通的表现,排除B项;监察制度的完善,并没有改变唐朝中枢机构的建制,排除C项。
第七讲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第七讲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周代的“丞相监察百官”的制度。
在古代,监察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清廉政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首先是官府内部的监察制度。
在古代,各级官府都设有监察机构,用以监察官员的廉洁和履职情况。
比如,汉代就有御史台和廷尉,唐宋时则设立有审官院。
这些机构的职责是监察官员的行为,发现和惩治腐败行为。
它们不仅是皇帝的眼睛和耳朵,也是普通百姓的保护伞。
这些监察机构的首领往往由圣明之后亲自选拔,他们拥有极高的权力,可以处理一些重大的官员贪污、渎职等问题。
此外,监察机构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派遣巡视员到各地查看官吏的治理情况,确保各级官员能够依法行事。
其次是纪律管理方面的监察制度。
古代社会尤其重视纪律的管理,这也体现在监察制度中。
在军事部门,将士的纪律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古代军队设立了严格的军纪制度,并实行内部监察。
在战争中,监察员会时不时地进行检查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与此同时,地方官员也需要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如果违反规定,也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这些制度的存在,不仅保证了军队和地方的稳定,也减少了官员的腐败行为。
最后是民间的社会监察制度。
在中国古代,民间的社会监察制度也非常重要。
一方面,古代社会倡导着“举贤任能”的政治理念,普通百姓有权力举报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当时有诸如“十常侍”被举报的案例。
另一方面,古代还有一些专门的组织和制度来约束各个阶层的行为,如民间社会团体、行会等。
行会设有官员和义务监察员,对成员的行为进行严格管理,保护利益平等。
这种民间的社会监察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官员的错误行为,也增加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总之,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体系比较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腐败现象的发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然而,古代的监察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监察机构的权力过于集中,很容易导致滥用职权和腐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演变历程
【单选】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 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单选】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 关于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B.监察制度杜绝了官僚队伍的腐败 C.都察院是明清时期的监察机构 D.监察权来源于皇权,代表君主个人的意志
科道并立
中央:都察院、六科给事中 清朝 地方:15道监察御史
科道合一
补充:清朝总督和巡抚不仅总揽一省或数省的军事行政司法大 权,同时兼有监察地方之权。
特色:1、结束了唐以来监察机构三院制 秦汉 2、实现了监察组织的空前完整和统一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明清
二
演变历程
【单选】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 完善监察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 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 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东周诸侯国与元省制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单选】关于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监察制度主要是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②谏议制度是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的制度 ③明清时期的谏议机构比较完善 ④言谏制度的发展轨迹和专制制度的强化呈反向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六
全面评价
(一)积极作用
1、能够调整统治集团内部的利益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腐败、
提高行政效率;
2、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系国家稳定; 3、修正统治政策,减少决策失误,维护封建统治;
(二)局限和困境
1、依赖性——取决于皇权的定夺 ①监察机构是否完善取决于皇帝的决策。 ②监察的权威来自皇权,御史行使职权需以皇权为后盾。 ③御史监察弹劾的效果完全取决于皇帝。
1、御史权力扩大
2、一台三院
设 10 个监察区 ( 道)
台院
殿院 察院
唐朝
监察御史 门下省
谏官
散骑常侍 谏议大夫 给事中 右补阙 右拾遗 宋元
3、台谏并立
中书省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明清
二
演变历程:成熟
魏征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
最负盛名的谏臣。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 大夫,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所言多被 唐太宗采纳。
三
运行机制
(二)出使地方巡察监督 1、定期和不定期巡察
2、明察与暗察
(三)现场督察随事监检 1、监试:科举取士以来,凡乡试、会试、殿试都派御史到考 场充当监试官。 2、监军:战时督军 3、监决:御史到刑场监决,有权暂停行刑。
(四)知政参政实时监督
(五)受理直诉事后监督 武则天时期设匦受四方之书
四
仪制等各方面
五
重要特点
1、监察机构独立化 监察机构行使权力以皇权为依靠,以封建法制为根据, 独立行使职权。 2、重视监察官员的选拔和相关法律的编修 监察官一般由皇帝直接任命或御史台推荐,不受吏部制 约。选拔标准包括学识、经验、德行等。加强监察立法,严 格考核监察官的业绩,赏罚分明,以确保监察活动有效进行。 3、监察方式的多样化 实行定期和不定期巡查、常驻和巡回相结合、反监互察 机制等多种方式,确保监察全覆盖无死角。 4、监察权与行政权职权混淆 汉代刺史、清代总督和巡抚等都身兼监察、行政等权力, 监察官多次演变成行政官,使得监察体制名存实亡。 5、以轻制重,以贱治贵 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
发展趋势
【多选】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发展趋势的叙述错误的有 A.隶属关系:从隶属于行政机构,到与行政相分离,形成独立
的、专门的监察机构;
B.监察机构:从名目繁多、职权不清到台院制和六部分察制;
C.监察系统:御史监察和谏官言谏两大系统从合并到分立;
D.监察对象:从整个官僚集团到集中在中央官员;
E.监察内容:逐渐深入行政、财经、司法、军事、文教、人事、
三
运行机制
(一)审核文书程序监督
1、受公卿奏事、举弹劾案章:通过接受公卿奏 事文书,如发现有违失则纠劾之。这是秦汉御 史通过收受文书进行监察官吏的手段和方式。
2、文册报备稽考制度:秦汉以后,御史机关不 再负责掌受百官公卿奏章和管理中央机要文书, 但根据监察工作的需要,涉及人事、经济、司 法等重要文册、案牍和财经报表仍须申报监察 机关备案稽考。
②历代负责巡查地方的监察御史官职很低,一般为七品,属中
央机构官员,代表皇帝和朝廷外出视事。
一方面官轻可以使监察官不惜自身而弹劾权贵,提高科道官执 行监察权威性的同时,又抑制他们飞扬拔扈滥用权力。 另一方面,但由于官场复杂,弹劾权贵往往会遭到报复陷害, 轻则被降职,重则丧命。如清顺治帝时,监察御史张煊列举陈 名夏十大罪状予以弹劾,由于吏部尚书谭泰袒护,顺治帝反斥 张煊“挟私诬蔑”,坐以绞刑。
其中;唐太宗只对上层官僚广开言路,武则天创立的“知匦制 度”,举报箱也只设在朝廷之上。
古代官僚政治基本特点是:“政府权力全把握于官僚手中,官
僚有权侵夺普通公民的自由,官僚把政府措施看做为自已图谋 利益的勾当。”监察权向公众开放或延伸就意味着利益的丧失。
六
全面评价
4、脆弱性——“强干弱枝”最终与己愿违 ①对京师百官的监察重于对地方官吏的监察。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主讲人:肥东圣泉中学 陈芳富
引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封建 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完备和严密程度,是世界其 他封建国家无法相比的,而且 它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为中
外政治家、学者所瞩目。
监察制度源远流长
天安门前的华表在古代又被
称为“诽谤木”。相传尧、舜都 曾设立此木,主要用以刻字谏言。 这既是统治者广开言路、积 极纳谏的表现,也说明了对监察
因是
A.监察体制的效能有限 B.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耳目 C.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D.监察官员能力有限
总结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监察体制的改革,古代监察机构的独立
性和监察官之间的互不隶属等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监察制度的
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监察机制的运行轨迹是单向的,只有自上而下的
监察,而没有自下而上的监督,这是君权专制制度所造成的。
杜甫曾在安史之乱期间冒死投奔唐
肃宗,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 遗”。但很快因上疏营救房琯,触怒肃宗, 被贬到华州。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明清
二
宋朝
演变历程:强化
在中央承唐制御史台辖下三院
[原来谏官谏诤的对象由皇帝变为文武百官]
监察御史
监州(通判)
元朝
御史台:御史大夫(蒙古贵族)
江南和陕西行御史台
发展成为州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州牧)。明代的厂卫制度。
六
全面评价
5、狭窄性——缺乏群众基础支撑
用官吏监察官吏。没有发现有发动庶民对官吏进行监察的记载。
刘邦的“约法三章”不是要老百姓跟他提意见;汉武帝“草缗 告缗”,针对的是偷税、漏税的富豪大户。南北朝时期鼓励社
会检举官吏不法之事,然而举报人也多为下级官吏,庶民不在
六
全面评价
2、同构性——强化皇权政治的需要 一部封建监察制度史,从某种意义上看,可说是维护皇权 独裁史。历代统治者在弱化对自己监督的同时,必然加强对中
央和地方官吏的监察,历代监察制度的变化,新的运行机制的
建立的总原则就是有利于皇权的强化。
3、异化性——监察权力的失控
西汉初期建立的刺史制度,起初刺史职守仅限为监察方面 的权力,然而至东汉时,职权遂步扩大,获得了行政权、兵权,
历史证明,只有监察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统一,才能够 体现人民主权的原则;只有公民监督和专门机构监察相结合,
增强监察的透明度,使公民对权力的运作知情,才能有效地参
与监督,真正实现民主政治,建成法治国家。
谢 谢 聆 听
成熟
强化
高度完备
二
秦朝
演变历程:形成
中央 地方 中 央 御史府:御史大夫府 监郡御史 御史府 丞相率领 中央直属 地 方 丞相史
汉武帝 西汉末年
御史中丞 丞相司直
汉朝
汉武帝
司隶校尉
州县郡 13个监察区 县乡:督邮
州部刺史汉成帝Fra bibliotek州牧 [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特色:1、有中央地方之分,但系统紊乱 2、监察和行政不分。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明清
政务的重视。
目 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两 大 系 统 演 变 历 程 运 行 机 制 发 展 趋 势 重 要 特 点 全 面 评 价
一
两大系统
御史监察系统
监察对象:文武百 主要手段:弹劾
官
谏官言谏系统
监察对象: 主 主要手段:谏诤封驳
君
二
演变历程
01
02
03
04
05
秦汉
魏晋
隋唐
宋元
明清
形成
发展
枢密副使时分别负责( ) A.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
B.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
C.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 D.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明清
二
明朝
演变历程:高度完备
中央:废御史台,设都察院 中央:废谏院,设六科给事中 地方:13道监察御史、各省提刑按察司
补充:明朝特务机构(厂卫)也有监察权,直接对皇帝负责
肃政廉访使 22道监察区
特色:1、首开“台谏合一”先河; 2、元朝形成全国范围的垂直监察网络。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