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农业气候分析报告(新颖实用模板)

合集下载

武汉农业气候

武汉农业气候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学生姓名:李**学生学号:2007*********学生专业:植物保护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二○○八年十一月武汉农业气候概述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的东部,30°38’N,114°04’E,海拔23m,属亚热带,它是湖北省省会,是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交通枢纽和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

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故武汉素有“江城”的美誉。

全市现辖9个城区2个郊区和2个县,人口约800万人,其中郊县人口近220万。

武汉市土地总面积为8494.41平方公里,在平面直角坐标上,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

武汉市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江河纵横,湖港交织,长江、汉水交汇于市境中央,且接纳南北支流入汇,众多大小湖泊镶嵌在大江两侧,形成湖沼水网。

全市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5.80%,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物产及生物资源丰富。

素有渔米之乡美誉。

粮食作物,共240多个品种;经济作物,共50种;鱼类资源,共11目11科88种,水生动物,共有8目14科45种。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里,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正在满怀信心的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前进。

但是,我们看到我国的“三农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农业工作者对于包括农业气候在内的科学技术缺乏了解,仍然在靠经验吃饭。

他们对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气候难题知之甚少,更不知道对它们对农业的影响。

通过对武汉近30年气象资料的统计和分析,明确了武汉一年中辐射、气温、降水等的变化规律,看到一些最新的气候变化趋势,并得到了武汉的气候生产潜力。

本文旨在帮助武汉及其周边地区的农业工作者对这一地区的气象、气候条件加深了解,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健康有序发展。

同时,本文也能为生态治理、防灾减灾、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工作者提供参考。

太阳辐射和日照太阳辐射的年变化图表 1 武汉太阳辐射年变化(×105J/m2·月)1月太阳直接辐射量为一年中最小值,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大,太阳直接辐射量不断增加,在7月取得最大值;随后太阳高度角减小,太阳直接辐射量也随之减小。

气象学报告

气象学报告

武汉农业气候报告姓名:段黎明学号:2009305200709班级:设施0901学院:园艺林学学院第一部分武汉地理气候概况武汉是湖北省省会,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纬30°38′,东经114°04′。

市区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组成,通称武汉三镇。

南北最大纵距155km,东西最大横距134km,辖区总面积8467平方公里。

其地理位置优越,东临黄冈、鄂州,西壤仙桃、孝感,与邻省的长沙、郑州、洛阳、南昌等大中城市相距较近,与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西安等特大城市交通往来密切。

武汉总属江汉平原,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米以下,黄陂、新洲北部属中低丘陵地区,为大别山的绵延部分。

河流水系由北部丘陵向南发展,注入长江。

平原部分湖泊众多,地势低平,近代冲积层厚达30~50米,是很好的农耕地区。

武汉地处北回归线内侧的中纬度东部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旱涝更替,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

年平均气温16.4℃。

夏季高温持续时间长,极端最高气温为41.3℃,最低气温为-18.1℃。

第二部分气象要素分析一、太阳辐射和日照1.太阳辐射的年变化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空间放射能量,这种能量和传递能量的方式统称太阳辐射。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两部分组成:太阳以平行光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平面上的,称为太阳直接辐射。

另一种经过散射候到达地面的,成为散射辐射。

两者之和就是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

图1 武汉1971-2000年逐月太阳辐射直方图由上图得出,一年之中太阳辐射先增大后减小,春季、冬季较小,夏季、秋季较大。

从1月到7月太阳辐射量逐渐升高,7月份达到最高值,为5379.1 105J/m2·月;从7月到12月太阳辐射量逐月降低,1月份最低,只有1983.9 105J/m2·月。

这是由于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都取决于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均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增加。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农业城市,其气候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武汉的农业气候进行分析,以了解其特点和对农业的影响。

武汉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春季温暖多雨,秋季凉爽少雨。

下面分别对这四个季节的气候特点进行分析。

夏季是武汉最炎热的季节,气温常常超过35摄氏度,最高可达40摄氏度以上。

同时,夏季也是武汉降雨最多的季节,多数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300-1500毫米。

这种炎热潮湿的气候对农作物生长不利,容易引发病虫害,特别是对于一些热带作物来说,更需要更好的排水系统和高效的防病虫害措施。

冬季是武汉最寒冷的季节,气温通常在5摄氏度以下,偶尔会有低于冰点的天气。

冬季的降雨相对较少,多数年平均降水量为20-40毫米。

这种干燥的气候使得冬季农作物种植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特别是对于一些喜湿耐寒的作物来说,需要更多的灌溉和保暖措施。

春季是武汉气候转暖的季节,气温逐渐回升,但仍不稳定,常常出现倒春寒。

春季降雨量较多,平均降水量约为200-300毫米。

这种温暖多雨的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更好的生长条件,特别是对于大部分春季播种的作物来说,有利于其茁壮生长和早期产量的增加。

秋季是武汉气候凉爽的季节,气温逐渐回落,但仍较宜人。

秋季降雨相对较少,多数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0-100毫米。

这种凉爽少雨的气候适宜于一些作物的生长,特别是那些要求冷、干环境的作物,如小麦和油菜。

总的来说,武汉农业气候的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春季温暖多雨,秋季凉爽少雨。

这种气候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农业生产措施,如加强排水系统,提高防病虫害能力,加强灌溉和保暖措施等。

此外,还需要合理选择适应该气候条件的农作物品种,以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和高效。

武 汉 农 业 气 候

武 汉 农 业 气 候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学生姓名:李智华学生学号:2007301203775学生专业:植物保护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二○○八年十一月武汉农业气候概述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的东部,30°38’N,114°04’E,海拔23m,属亚热带,它是湖北省省会,是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交通枢纽和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

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故武汉素有“江城”的美誉。

全市现辖9个城区2个郊区和2个县,人口约800万人,其中郊县人口近220万。

武汉市土地总面积为8494.41平方公里,在平面直角坐标上,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

武汉市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江河纵横,湖港交织,长江、汉水交汇于市境中央,且接纳南北支流入汇,众多大小湖泊镶嵌在大江两侧,形成湖沼水网。

全市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5.80%,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物产及生物资源丰富。

素有渔米之乡美誉。

粮食作物,共240多个品种;经济作物,共50种;鱼类资源,共11目11科88种,水生动物,共有8目14科45种。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里,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正在满怀信心的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前进。

但是,我们看到我国的“三农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农业工作者对于包括农业气候在内的科学技术缺乏了解,仍然在靠经验吃饭。

他们对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气候难题知之甚少,更不知道对它们对农业的影响。

通过对武汉近30年气象资料的统计和分析,明确了武汉一年中辐射、气温、降水等的变化规律,看到一些最新的气候变化趋势,并得到了武汉的气候生产潜力。

本文旨在帮助武汉及其周边地区的农业工作者对这一地区的气象、气候条件加深了解,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健康有序发展。

同时,本文也能为生态治理、防灾减灾、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工作者提供参考。

太阳辐射和日照太阳辐射的年变化图表 1 武汉太阳辐射年变化(×105J/m2·月)1月太阳直接辐射量为一年中最小值,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大,太阳直接辐射量不断增加,在7月取得最大值;随后太阳高度角减小,太阳直接辐射量也随之减小。

武汉花生种植气候适宜性分析及气象灾害防御对策

武汉花生种植气候适宜性分析及气象灾害防御对策

武汉花生种植气候适宜性分析及气象灾害防御对策武汉花生种植气候适宜性分析及气象灾害防御对策引言:花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武汉作为我国的中部地区,气候适宜,土壤肥沃,适合花生种植。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逐渐显现和气象灾害的日益频发,武汉的花生种植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对武汉花生种植的气候适宜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气象灾害防御对策。

一、武汉花生种植气候适宜性分析1. 气候特征:武汉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温暖湿润,夏季炎热潮湿,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湿冷。

这种气候特点使得武汉的花生种植可以在较长的生长期内得到适宜的气候条件。

2. 气温影响:花生喜温暖,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30℃。

武汉的春夏季温度适宜,有利于花生的正常生长。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武汉的温度波动加剧,出现了频繁的极端高温天气,可能会对花生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3. 降水条件:花生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但过多的降水可能造成土壤积水,影响根系呼吸和生长发育。

武汉春夏季降水较多,很适合花生生长。

然而,近年来,武汉出现了更加频繁和集中的暴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和水logging,对花生种植造成不利影响。

二、气象灾害防御对策1. 抗旱技术:科学调整花生的种植结构,选择抗旱性较强的品种,并合理安排种植期和生长期,以避开干旱高温的时段。

适时进行田间管理,科学施肥、浇水,加强地下水的合理利用,提高花生的抗旱能力。

2. 防风技术:武汉处于季风影响的地区,容易发生强风天气。

建立防风林带,选择抗风性强的树种如柳树等,有效减少花生地遭受的风害。

3. 防止水logging:科学施肥,合理利用肥料,并选择适宜排水的土壤进行花生种植。

进行良好的田间管理,确保排水系统的畅通,避免土壤积水造成的水logging。

4. 防虫防病:花生生长期间容易受到蚜虫、白粉病等病虫害的侵扰。

采取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如早期预防,合理罕施农药,选择抗病虫害性较强的花生品种等,以保证花生的正常生长。

武汉农业气象分析报告全文编辑修改

武汉农业气象分析报告全文编辑修改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目录一、概述 (2)二、太阳辐射和日照 (4)三、温度 (8)四、降水 (13)五、农业气候生产潜力 (18)六、农业气候分析 (21)七、参考文献 (23)八、附录 (24)一、概述1.地理位置武汉,简称“汉”,位于中国腹地,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汉水交汇处。

地理位置为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

全市土地面积8467.11平方公里。

平面直角坐标上,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约155公里,形如一只自西向东翩翩起舞的彩蝶。

2.大地构造武汉市平均海拔23米,中间低平,大部分在海拨50米以下;北部丘陵林立,为大别山绵延部分。

海拨2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5%左右,其余均属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地势平坦低洼,长江汉水横亘其间,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

武汉市地质结构以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地貌属鄂东南丘陵经汉江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过渡地区。

中间低平,南北丘陵、岗垄环抱,北部低山林立。

全市低山、丘陵、垄岗平原与平坦平原的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8%、12.3%、42.6%和39.3%。

3.气候特点武汉市地处北回归线北侧,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常年雨量丰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光热同季、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等特点,以夏季最长约130多天;春秋二季各约60天。

年平均气温15.8 ℃~ 17.5 ℃,极端最高气温41.3 ℃(1934年8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18.1 ℃(1977年1月30日)。

年无霜期一般为211天~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81O小时~21OO小时,年总辐射1O4千卡/平方厘米~113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115O毫米~145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 8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O%左右。

3.土壤和植被武汉市土壤种类繁多,其中水稻土地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45.5%,其次为黄棕壤、潮土、红壤等。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ZWP)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ZWP)
下面,通过武汉地区 1971-2000 年间平均每月月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的统计资料,作出 武汉逐月日照时数折线图,见图二、三:
图二、武汉市逐月日照时数折线图 通过图二我们发现,七八月份的日照时数最多,一二月份的日照时数最少。整体的发 展趋势是从一月份开始,太阳的直射点逐渐北移,日照数逐月逐渐增多。到八月份太阳直射点 到北回归线附近,日照时数达到最大。然后太阳直射点南移,日照时数逐渐逐月减少。而在整 条曲线中,五月到六月份没有增加,是因为六月份处在梅雨季节,阴雨天气多,直接导致六月 的日照时数没有增加或减少。
的光合作用减缓,生长受阻。 从图四可以看出,武汉地区四季气温变化明显,气温年较差约 25。C,根据波兰学者
Corczynski 提出的大陆度计算公式 K = 1.7A − 20.4 ,(A 为气温年较差多年平均值,K 为大陆度)
sinϕ
得到武汉的大陆度为 K=63.02,故其具有大陆性气候。
3.1.2 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
1.3 主要农业气候特征
武汉市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总体气候环境良好,近 30 年来,年均降雨量 1269 毫米,且多集中在 6-8 月。年均气温 15.8℃-17.5℃,年无霜期一般为 211 天-272 天,年日照总 时数 1810 小时-2100 小时,在大尺度的季风气候影响下按宏观的热量条件分异湖北正嵌于中 亚热带向南温带过渡的北亚热带之中,使武汉气候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溯北雨量和气温适 中 ,土壤则以中性的黄棕壤为主,植被中常绿阔叶和落叶兼而有。过渡性的农业气候、土壤 和植被等自然条件。使武汉及周边主要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和地域分布也深深地印上了过渡性色 彩,适合种植得做物业多种多样,粮食作物种类颇多,有水稻、小麦、玉米、薯类、大麦、大 豆、蚕碗、高梁、粟谷和绿豆等二十余种。

《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分析报告范本

《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分析报告范本

《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分析报告范本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分析报告范本一、引言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球变暖导致温度升高、降雨模式的改变以及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多。

本报告旨在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以及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

二、温度升高对农业的影响1. 作物生长期变化:气温升高导致作物的生长期变短,影响其生长发育和产量。

2. 作物品质下降:高温条件下,作物的味道、口感和营养价值可能受到影响,品质下降。

3. 病虫害增多:气温升高会导致病虫害种群的增长,对作物产生较大的危害。

三、降雨模式的改变对农业的影响1. 干旱和水资源短缺:降雨模式的改变可能导致干旱的出现,使得农田缺水,影响作物生长。

2. 洪涝灾害:极端降雨事件的增多可能导致洪涝灾害,破坏农田和农作物。

3. 灌溉需求增加:降雨不均衡会导致灌溉需求的增加,增加农业生产成本。

四、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的影响1. 高温热浪:高温热浪可能导致作物的大规模凋萎和死亡。

2. 暴风雨和冰雹:极端天气事件会对作物产生破坏性影响,影响产量和品质。

3. 台风和飓风:强风会破坏农作物,导致农业损失。

五、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1. 调整作物品种:选育适应高温、干旱和病虫害抵抗力强的新品种,提高作物的抗逆能力。

2. 水资源管理:改良灌溉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干旱对作物的影响。

3. 强化灾害风险管理:加强预警体系建设,提前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到来。

4. 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倡导有机农业、精确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六、结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但通过采取相应的对策,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抗灾能力可以得到提升,从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1. IPCC, 2014: Climate Change 2014: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2. Lobell, D.B. et al., 2011: Prioritizing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needs for food security in 2030. Science, 319(5863), 607-610.3. Challinor, A.J. et al., 2014: A meta-analysis of crop yield under climate change and adaptation. Nature Climate Change, 4(4), 287-291.。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
1.日平均气温在春季第一次通过某一界限温度 的日期,称为该界限温度的起始日期;秋季最 后通过同一界限温度的日期,称为该界限温度 的终止日期。
2.由于温度的波动,春、秋季温度可能在某一 界限温度值附近升降几次,因此,采用“稳定 通过”的方法来确定界限温度得初日和终日。
某 年 春 季 稳 定 通 过 10 摄 氏 度 日 期 的 计 算
作表1 候温度列表
12 3 4 5 6 3月 9.2 9.8 11.6 12.6 13.2 13.9 5月 19.6 20.3 21.6 22.3 24.6 26.4 9月 29.6 27.9 26.2 24.3 23.1 20.6 11月 14.6 13.2 12.0 11.2 9.6 9.3
如表,以3月第3个侯的第一天即3月11日为春季 开始;5月第4个侯的第一天即5月16日为夏季开始, 前一日为春季结束
3.干燥度 一地一定时段内的水面可能蒸发量与同期
降水量的比值,叫做干燥度(K)。
K=W0/R W0表示在当地气候条件下在地面或农田充分供水时 的蒸发量,按一年的时间段计算,大约为大于10的活 动积温的0.16倍。因此有:
0. 16
K
t 10C
R
农业上可将干燥度划分为以下等级:
K<0.99 湿润
1.0<K<1.49 半湿润
二、五日滑动平均法
日期 3.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日均温 8.0 5.6 5.8 9.8 10.2 7.9 10.7 9.1 13.1 8.3 7.6 10.3 11.4 14.5 11.3 9.0 10.4 8.2 8.8 9.8
3.全文前后连贯、成篇成章;书面整洁、字体工整; 4.按时完成,17周周五(12.27)下班前学委送至

武汉农业气候

武汉农业气候

武汉农业气候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一座大城市,拥有着独特的气候条件。

它位于长江中游的北岸,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雨充沛,温差较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转换期气温较为宜人。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农业在武汉越来越重要,因此,了解武汉的农业气候对于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温度武汉的气温较为适宜,年均气温为17-18℃,日平均气温在夏季可以达到30℃,而在冬季则可以降到0℃或以下。

夏季长,炎热潮湿,冬季短,寒冷干燥。

春季和秋季气温适宜,最适合各种农作物的种植。

同时,在武汉,气象条件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每年4月份至10月份是武汉的植物生长发育期,夏季是文化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盛期,而在冬季,则是适合种植小麦、油菜等冬季作物的时候。

二、降雨武汉的降雨量在全年中相对较为平均,全年的平均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

同时,武汉也存在着明显的旱涝气候交替,每年的6月至7月期间是高温、雨量少、湿度低的夏季干旱季节;而每年的5月至6月和10月至11月则是武汉的降水高峰,此时,多数农作物都处于生长期,需要大量的水分滋润,因此这个时候也是武汉农业的重要季节。

三、环境污染武汉作为一个大城市,其环境污染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特别是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武汉的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和建筑也处于高速发展期,这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

例如,大量的工业污染物排放导致了土壤和水源的严重污染,这对于农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城市里的交通也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因此,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土壤和水源是武汉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四、应对策略针对以上问题,武汉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应对策略。

首先,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测和控制,减少排放污染物,采取科技手段防治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其次,改善城市交通,减少机动车使用量,推广绿色出行方式,降低空气污染的程度。

同时,推广绿色农业,降低和防止化肥、农药、兽药的使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创造优质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产量和品质,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

武汉农业气象分析武汉农业气候分析报告地理位置:30 °38'N 114 ° 04'E气候属性: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属区:北亚热带武汉农业气象分析主要农业气候特征: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特点。

年均气温15.8 ℃ -17.5 ℃,一年中, 1 月平均气温最低, 3.7℃;7、8 月平均气温最高,28.7 ℃,夏季极长达133 天。

由于武汉处于北纬 3 0 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83 °,居于内陆、距海洋远,周围地形如盆地、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晚上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因而城区气温最高可以达到42 ℃,十分闷热,是中国四大火炉之一。

极端气温最高44.5 ℃,初夏梅雨季节雨量较集中,年降水量为1100 毫米左右。

武汉≥ 5 。

C活动积温在6000 ℃ *d 左右,年无霜期240 天左右,年日照总时数2000 小时左右。

此报告根据武汉地区1971-2000年30 年的气象统计资料,从太阳辐射和日照、气温、降水的变化规律等多方面对武汉地区的农业气候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望对武汉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太阳辐射和日照太阳辐射能是地面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大气中一切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基本动力,因此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的首要因素。

1.太阳辐射的年变化根据武汉地区1971-2000年30 年的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的统计资料,计算其光和有效辐射,作武汉地区逐月太阳辐射的直方图,如下图所示:1武汉农业气象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太阳直接辐射量在 1 月份最少,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大,太阳辐射量逐渐增加,在7 月份是达到最大,7月份以后,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减小,太阳辐射量逐渐降低。

通过比较发现,太阳散射辐射与太阳直接辐射有同步效益,在5月份—8月份散射辐射量较大,在 1 月份最小,但最大散射辐射量在 6 月份,这主要是因为太阳散射辐射除了与太阳高度角有关,还受大气透明度、大气质量数等的影响,而武汉地区的降水量在 6 月最大(武汉地区的降水情况见图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专业本科生农业气候分析报告:班级:园艺1103学号:04时间:2012-2013-1前言:气候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分析气候特点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根据气候特点,人们可以提前预知未来的天气,以便合理的分配工作,从而使气候产生对农业的影响减少的最小。

这篇论文便是基于这一点,对地区的气候特点一一分析,包括概况、太阳辐射和日照、气温、降水、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及农业气候分析。

一.农业气候概况1.地理位置在全球地理位置是东经113°41’~ 115°05’,北纬29°58’~ 31°22’。

气象站位置:北纬30°38′,东经114°04′,海拔高23米。

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汉水交汇处,是中国经济地区的中心,因而得名“九省通衢”,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水交汇于,将分为汉口、汉阳以及武昌等三部分,俗称三镇。

地形以平原为主,丘陵为辅,且市湖泊塘堰众多。

平原部分湖泊众多,地势低平,近代冲积层厚达30~50米,是很好的农耕地区。

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现有湖泊147个,水域总面积218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强。

2.气候属区和属性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于。

外地人经常把的夏天说的非常恐怖,实际初夏从每年的五月中旬开始,舒淇进入盛夏,通常盛夏的气温最高也不超过40度,比很多地方的城市还要低,但是最低气温要高,一般在30度左右。

的夏天的热是一种闷热,因为水系发达,经过白天的蒸发,导致空气湿度非常大,所以给人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

一般到夏天没有降温的情况下,难以入睡。

到了九月,气温可能经常达到38度,但最低气温较低。

十月之后,进入初秋,气温会逐渐下降,平均气温在20到25度,而天气异常干燥。

有时候气温也会异常地接近30度。

从秋天到冬天往往很快,在北方的冷空气南下以后,气温陡降,降10度也是很常见的,从12月底到来年2月是冬季,冬季的平均气温一般在1到3度,天气好一点可以到达7到8度,但有寒潮或雨雪是往往在0度一下。

三月进入初春,气温回升也很快,最高气温可以到达20多度,三月到四月又倒春寒现象,往往一夜之间下降15到20度。

3.农业气候特征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总体气候环境良好,近30年来,年均降雨量1200毫米左右,且多集中在夏季梅雨季节(6到8月)。

年均气温15.8℃-17.5℃。

年无霜期一般为211天-272天。

年日照总时数1810小时-2100小时。

在气温高于5度的年活动积温为6000度*天左右。

二.太阳辐射和日照太阳辐射能是地面能量的最主要来源,也是大气中一切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基本动力,因此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原因。

下表是通过1971—2000年累年气候资料得到的根据表一和图一,的直接太阳辐射从1月到7月是逐月上升的,7月份达到最大值(2842.0M J/m2·月),;而从7月到12月,总太阳辐射是逐月递减的,到一月份太阳直接辐射最小为(1009.2MJ/m2·月)。

这一结果是由于夏季中太阳高度角最大,冬季太阳高度角最小,所以在一年中,对来说,直接辐射最大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出现在1月,总辐射的年变化与直接辐射的年变化基本上一致。

理论依据是,太阳直接辐射与太阳高度角h、大气质量数m和大气透明系数a相关。

太阳直接辐射随太阳高度角增大而增大,随着大气透明系数增大而增大。

然而照此分析6月至8月的太阳辐射量应该相差不大,但8月份的太阳辐射明显高于6月份。

这是由于6月份正值“梅雨”季节,降水量大,云层厚度也厚,大气透明系数小,所以太阳辐射量少于8月份。

通过比较发现,散射辐射与太阳直接辐射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在5-8月份散射辐射量最大,在一月份最小只有1245.2MJ/㎡,在六月份达到最大,这主要是因为散射辐射的大小也与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大气质量数等因素有关。

但由于六月份正值“梅雨”季节,降水量大,故散射辐射量出现比直接辐射高的“异常现象”。

2.2.光合有效辐射PAR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是Photosynthetically Action Radiation的英文缩写。

PAR的波长围在0.4 ~0.7um,与可见光基本重合。

光合有效光辐射占太阳直接辐射的比例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加而增加,最高可达45%。

而在散射辐射中,光合有效辐射的比例可达60% ~70%之多,所以多云天反而提高了PAR的比例。

平均起来,光合有效辐射占太阳辐射的50%比较合理。

可以大致按照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PAR=0.5(R sb+ R sd )从图1中可以看出,光合有效辐射与太阳直接辐射及散射辐射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1月到7月PAR是逐月上升的,7月份达到最大值,7月8月变化不大;而从8月到12月,PAR开始逐月递减。

光合有效辐射,与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密切相关,所以PAR变化趋势与太阳辐射总量是一致。

但有适当的云量可以使散射辐射增强,PAR相应增大。

PAR形成生物量的基本能源,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决定着农产品的产量和产品质量。

提高在夏季的农业PAR利用的投入,对农业生产有重大意义。

2.3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日照时数指直接辐射照射的时间,(日照百分率=(日照时数/可照时数)×100 %)表二:日照时数(小时)与日照百分率(1971-2000年)的月平均量地区处于北纬30°N附近,稍稍处于北回归线以北,而6-7月份太阳赤纬在北回归线附近,故6-7月份照时数应该最大,但却都低于8月份,原因是地区6-7月份虽然是日可照最大的月份,但是6-7月份降雨量很大导致平均日照时间短于8月份,所以日照时数在8月份最大。

8月份后太阳赤纬南移,日照时数也随之减小。

12-1月份,太阳赤纬在南回归线附近,日照时数也最小。

由图2 可看出有,3月日照百分率最低是31%,8月日照百分率最高是59%。

按理论来讲,1月份左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白昼最短,日照百分率应该最小,但却比3月份的要大。

原因是虽然3月份可照时数相对增长,但3月份受阴雨天气的影响,导致日照时间缩短,所以3月份是最低值。

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8月份可照时数达到了最大。

三.气温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大气温度状况是决定天气变化的重要因子之一,因此气温既是天气预报的重要项目,也是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

3.1.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气温随时间的连续变化称为气温的年变化。

一年中最冷月与最热月的月平均气温之差即为气温年较差。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子主要有纬度和海陆因素。

表三:气温年变化由表三和图三可知,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辐射量增加,同时还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地区的1-7月份温度逐渐升高,在7、8月份到达最大。

由表3、图3可知:(1)极值温度:最高月平均温度为28.7℃,出现在7月,最低温度3.7℃,出现在1月。

(2)月际变化:从一月份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到7月份达到最大值,以后气温逐渐下降一直到1月下降到最低。

(3)极端气温:从表上可知夏季极端最高温度高达39.3度,而极端最低温时最低出现在一月份达到了—18.1度,二者的差值为57.4度。

(4)气温年较差=最热月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算的的气温年较差为25.0℃,相对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地处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所以气温相差很大(5)大陆度:根据大陆度的计算公式K=1.7A/Sinφ—20.4=1.7×25/Sin(30.63℃)—20.4=63.02(A为气温年较差,φ为地理纬度)由于的大陆度等于63.02>50,具有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气温年较差较大。

(K<50 海洋性气候K>50 大陆性气候)3.2.用气温划分四季春、夏、秋、冬,统称为四季,季节的划分有天文季节、气候季节和自然天气季节。

我国现在常用的气候四季是20世纪30年代宝坤以侯平均温度为指标划分的,故又称温度四季。

侯平均温度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介于10℃-22℃之间的为春季或秋季。

按此指标划分,至柳城一线以南无冬季,以北无夏季,青藏高原因海拔高度关系也无夏季,四季如春(秋)。

此外其他各地四季都比较明显,尤以中纬更为明显。

气候四季的划分,照顾了各地区的差异,为农业服务较天文四季更符合实际。

5月19.6 20.4 21.3 22.222.8 23.59月25.9 25.1 23.9 22.8 21.720.811月14.8 13.8 12.3 10.7 9.68.5表四:候平均温度表(单位:℃)依据气温划分四季,候平均温度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年夏季,介于10℃至22℃之间的为春季和秋季。

由表4可以看出,的季节可以划分为明确的春夏秋冬四季,且夏冬两季持续时间比春秋两季长。

春季 3月16日开始,持续时间约为 60天;夏季 5月16日开始,持续时间约为133天;秋季 9月26开始,持续时间约为 61天,冬季11月26开始,持续时间约为112天。

夏冬两季各持续约4个月,春秋各持续约2个月,可以看出,夏冬两季持续时间比春秋两季长。

3.3.积温和农业指标温度积温是指某一时段逐日平均气温积累之和。

它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对热量的要求和评价热量资源的一种指标。

单位为℃,研究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既要考虑到温度的强度,又要注意到温度的作用时间。

农业指标温度: 是指能指示农作物生长发育、田间作业的温度。

农业气象常使用的有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两种 。

①活动积温(Y ): 高于生长下限温度(B )的日平均温度(t i )为活动温度,如日平均气温≥0℃的活动积温和日平均气温≥10℃的活动温度等。

活动温度则是指作物在某时期活动温度的总和。

即: ∑==ni ti Y 1(t i ≥B )当ti 小于生长下限温度时,t i =0,某种作物完成某一生长发育阶段或完成全部生长发育过程,所需的积温为一相对固定值。

②有效积温(A ):平均温度(t i )与生长下限温度(B )之差。

而有效积温是指作物在某时期有效温度之和。

即:∑=-=n i i 1B t A )((t i ≥B )查资料得,在,作物生长期的起始和中止日期分别约为2月10日和12月24日,持续时间为317天。

所以适宜作物生长。

积温作为表征地区热量的标尺,常作为气候区划和农业气候区划的热量指标,以衡量该地区的热量条件能满足何种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积温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在于:积温是作物与品种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利用作物发育速度与温度的相关关系,可以用积温作为预报作物的发育期,收获期,病虫害发生时期预报等的重要依据;积温是热量资源的主要标志之一,可以根据积温的多少分析热量资源,确定作物是否成熟,并预计能否高产优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