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画家蒙克的艺术作品
《爱德华·蒙克(EdvardMunch)绘画作品中黑色的形式与象征》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绘画作品中黑色的形式与象征》爱德华·蒙克绘画作品中黑色的形式与象征一、引言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是挪威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黑色形式和深邃的象征意义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蒙克绘画作品中黑色的形式与象征,分析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黑色的形式1. 画面的构图与色调蒙克的绘画作品往往以深黑色调为主,画面中充满了浓重的阴影和暗淡的光线。
他善于运用黑色来构建画面的构图,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沉郁、神秘的气氛。
在蒙克的画作中,黑色往往不是简单的背景色,而是与其它色彩交织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2. 线条与形状的表现蒙克的绘画作品中,线条和形状的运用也是其独特的艺术手法。
他善于运用粗犷、有力的线条来表现人物的轮廓和表情,使画面更加生动。
同时,他善于运用各种形状来构建画面,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动态的、流动的感觉。
在黑色的背景下,这些线条和形状更加突出,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三、黑色的象征1. 死亡的象征在蒙克的绘画作品中,黑色常常被用来象征死亡。
他的许多作品都以死亡为主题,如《死神与少女》等。
在这些作品中,黑色被用来表现死亡的阴森、恐怖,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
2. 内心的象征除了死亡的象征外,黑色在蒙克的绘画作品中还常常被用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
黑色被用来表现人物的忧郁、孤独、痛苦等情感,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蒙克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黑色形式和深邃的象征意义而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心理状态和人们的内心世界,还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同时,他的作品也成为了世界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五、结论总之,爱德华·蒙克的绘画作品以其独特的黑色形式和深邃的象征意义而备受关注。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还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对蒙克油画《呐喊》的赏析
对蒙克油画《呐喊》的赏析对蒙克油画《呐喊》的赏析一、蒙克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63—1944)是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先驱。
童年父母双亡心理阴郁,使他早年作品多疾病与死亡主题。
1892年起定居德国16年。
他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型图式表现他眼中的悲惨人生,对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成为“桥派”画家领袖。
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他的画风是德国和中欧的表现主义形成的前奏。
蒙克一直想表现人物的内心的心理状态,出现在他画中的人物呈现了最能表现这种状态的姿势,这种安排让蒙克的画带来一种好像人物、空气、记忆、动作和时间在一霎刹那间凝固的感觉,那也许正是人物内心活动达到顶峰的一瞬间。
1890年,他开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油画作品“生命组画”。
基本主题为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
蒙克的母亲在1868年死于肺结核,母亲过世后年幼的蒙克由父亲单独抚养。
其父患有精神疾病,他向孩子们灌输了对地狱根深蒂固的恐惧观念,他一再告诉孩子,如果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罪,就会注定被投入地狱,没有任何宽恕的机会。
父亲在蒙克青年期去世(1889年),另一个兄弟和蒙克最喜欢的姐姐苏菲在1877年也死了。
蒙克的一个妹妹在小时候就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病,蒙克自己也是体弱多病。
在五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兄弟安德烈结过婚,但婚后不过数月也过世了。
眼见双亲和手足接二连三地死去,严重打击了蒙克的精神与情绪,接踵而至的悲伤对其是深度的精神折磨。
因此,死亡烙印在他年轻而敏感的心灵深处,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蒙克的作品呈现压抑且悲观的原因。
蒙克在晚年说到:“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且持续的伴随我一生。
”二、对《呐喊》的解读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浅析爱德华·蒙克的《嫉妒》的画面构成
(图 1) 画面中绿树,蓝天其实都有一定的意义。我们来分析一
下 :为什么最前端男人肩膀以上的地方都是深绿甚至是黑色 的,而后面的一对男女周围的树是较浅的绿甚至还有天空云 朵?这对男女的头顶上方的天空与云朵和浅绿色树与最前 面的这个男人头顶的树的深绿在颜色上形成鲜明对比,是明 亮轻快与压抑黑暗的对,比在感情上是幸福与失落、孤独与 甜蜜的对比。画家把自己的情绪因素用对比强烈的色彩来表 现,在画家的眼中嫉妒的眼神是绿色的,在男人与女人甜蜜 的周围,绿色肆意蔓延着,仿佛是生命枯竭前最后的挣扎。 结合蒙克在挪威时与他的几位朋友之间发生了感情纠葛,因 为恋爱产生的嫉妒心理,精神上受到了极大地痛苦,也因此 画了这幅名为《嫉妒》的画时的背景我觉得这样的分析应该 是比较合理的。
174
文化长廊
幅肖像画,就算不需要画面左半边也是成立。单看这幅画你 迷茫,空洞,渴望,因为他们的偷情和自己的失恋而嫉妒,
会觉得这个半身男人是被人疏离的,是与其他人分开的个 与这幅画的题目刚刚好好有点对应的意思。整个人陷入漫无
体,它们之间并没有联系。从而显得他是那么孤独,寂寞, 天日的黑暗。可以想象这或许是作者看到自己女友与别人偷
悲伤,忧郁,迷茫,渴望。而画面左边的半幅画它单独拿出 情时的无奈、痛苦、迷茫、焦虑,空洞等复杂的心理。
来也是一个小场景。相比较而言,画面左边的这幅画显得很
三、从女性的角度理解
浪漫,与画面右边的这幅画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半身男人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去解读蒙克这幅画的内容,可以看到
显得与画面格人的头顶与女人伸长的手臂的尾端及最 前端的男人与投射在木板上的影子的头顶的位置,构成了三 角式的构图,使画面有一种寻常的安宁,安宁中又夹杂着一 种蠢蠢欲动的压抑和莫名的恐惧。三角式的构图增强了画面 的纵深感,把观者的目光聚焦到画面的终点,也就是女人手 的位置,激发观者的审美情感。(图 2 黄色线) 为了更进一步的看到这幅画运动与内容样式之间的关 系,可以将这幅画分为两部分。从画面中穿红色袍子的女人 的右边的轮廓线与画面中最前端这个男人左侧的轮廓线分 开,刚刚好将这幅画平均分了,她们的距离几乎是等同的。 再看画面左侧的 1/2(半身男人的画像)处它可单独作为一
蒙克《呐喊》之我见
蒙克《呐喊》之我见
蒙克的《呐喊》是一幅被全世界广泛传颂的经典之作,它是表现主义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表现主义运动的发源地之一。
作品中展现出人类所面临的孤独、困境、挣扎和无能为力,表达出作者对于世界的不满和对于自我的质疑。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蒙克的《呐喊》。
首先,蒙克的《呐喊》呈现出了人类所面临的孤独感。
作品中的“呐喊者”独自站在桥边,他的身体被红色的光芒所笼罩,而周围却是一片黑暗和寂静。
他的脸被扭曲成了一种奇特的形态,似乎在向世界发出一个无声的呐喊。
这幅画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人与世界相互隔离的状态,表现出他面对世界的无力感和困惑。
其次,蒙克的《呐喊》中也表达出人类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呐喊者”在作品中被呈现成一个扭曲的形状,就像是正在经历一种折磨或者痛苦,让人不由得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时刻:犹豫不决,举棋不定,面临选择的困境时,我们也经常会产生类似的感觉。
蒙克在这幅画中抓住了人类生活中的这一瞬间,将之从内心深处揭示了出来。
最后,蒙克的《呐喊》也表达了一个对于自我价值的质疑。
在作品中“呐喊者”并没有明确的面部特征,这意味着呐喊者不仅代表着一个个体,更代表着人类的整体。
呐喊者的存在就像是一个弱小无力的人类面临着世界的摧残和侵蚀,也如同自己的希望和追求被社会无情地摧残和打击,他的呐喊是在寻求人类的自我价值和意义。
因此,蒙克的《呐喊》作为表现主义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在表现人类的孤独、困境、挣扎和对于自我价值的质疑上,展现出了其深刻的思考和对于人类生命意义的关怀。
而《呐喊》现在已然成为一个哲学、文学甚至是社会学领域的经典之一,它唤起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探究。
作为艺术爱好者,你如何评价挪威画家蒙克的油画风格?
作为艺术爱好者,你如何评价挪威画家蒙克的油画风格?蒙克:西方艺术史上表现主义绘画之父——生存`死亡与压抑的代名词。
爱德华·蒙克(1863-1944年),具有世界影响的挪威艺术大家,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的先驱。
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
毕加索、马蒂斯和其他欧洲一些艺术家,都从他的作品中得到营养。
他对心理苦闷、而强烈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兴起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你会发现在世界绘画艺术中,精神分裂症能激发,没有艺术素养的人的艺术活力,有时还能增加已成名的艺术家好多的创造力。
也许像心理学家们所表明的那样,艺术家确实存在潜在的精神病的倾向,而艺术创作则有助于防止潜在的精神错乱表现化。
记得有位作家说过:“有时我奇怪,所有那些不写作、谱曲或画画的人是怎样做到得以逃避发疯、忧郁、惊恐这些人类境遇中总是存在的东西”。
这种绘画的治疗作用在表现主义绘画之父蒙克身上,表现得犹为明显、突出。
5岁那年,他母亲因患肺结核而去世,父亲难过得好几天没有走出家门,他抑郁的神经质,强烈地感染了失去母亲的蒙克,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感受到死亡的恐怖。
13岁那年,年长他的姐姐也因肺结核病去世,她的死再次刺激了蒙克的神经。
接下来他的妹妹也患了精神分裂症。
这一系列的打击所引发的伤痛,深深地烙印在了蒙克的心里,决定了蒙克的性格和他前半生创作的基调。
他的《病孩》《在灵床旁》和《母亲之死》等作品中能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病孩》《病中的孩子》《病中的女孩》,都是蒙克去世的姐姐苏菲的肖像画。
他把痛苦的、个人化的经验以绘画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蒙克在构思上经历了巨大的思想痛苦。
《病中的女孩》成了他一生的创作主题,每隔十年左右就重复画一幅。
他说:“这可能是我最重要的一幅画,这是我艺术创作的一项突破,我在其后的作品,都应该归功于这幅画的诞生”。
在画中,蒙克使用了一种近乎疯狂的'创作——毁坏——再创作——再毁坏’的循环方式。
浅析爱德华·蒙克的《青春期》
灵 留下 一道 道 恐惧 而 悲伤 的疤 痕 。他 从 未摆 脱掉 那 些关 于 家人 ,
蒙 克 在 作 品 中 寄 予 了 自己对 于 生 命 深 刻 的 思 索 和 殷 切 的情
关 于忧 伤 ,关 于 悲痛 ,关 于 恐惧 ,关 于 死亡 的记 忆 。这 一切 的亲 感 , 同时又 保有 自己独 特 的画风 面貌 。当我 们站 在 蒙克 的作 品前 身 经历 与 内心 所 受到 的打 击 在他 一生 所 绘制 的作 品中展 现 的淋 漓 时 , 我们 所 看 到 的是 灵 动 的 笔 触 、 夸 张 的造 型 、极 具 张 力 的 色 尽 致 ,也震 撼 着后 来 的观 众 。 由此 ,我 们必 须承 认 艺术 家 的作 品 彩 ,所 有 的这些 都会 让 我们 感 到震 撼并 为之 折 服 。虽然 省 略掉 所 与其 亲 身经 历是有 着 不可 分割 的联 系 的,这 一 点毋庸 置疑 。 有 的精致 细 节 ,画面 构 成也 精简 到 不能 再简 的地 步 ,但 是 画面 中 蒙 克在 1 8 8 0 年 进 入 奥斯 陆工 艺美 术 学校 随 当 时的名 家 克 罗格 所蕴 含 的情 绪却 如潮 涌 般喷 涌而 出,我 们不 得 不佩 服画 家精 湛 的 学 习绘 画 ,最 开始 受 到 克罗 格 的画风 影 响 ,画面 清 新 明亮 ,然 后 技巧 与 卓越 的艺 术表 现 力 ,使他 能 在 画面 中淋 漓尽 致地 表达 自 己 马 上又 受 印象 主 义画 家 的影 响 。1 8 8 9 年 到法 国留学 ,跟 随 画 家博 的情 感 。 纳 尔学 习 ,在 留 学期 间 ,他 在深 入研 究 印象 主义 绘 画之 后 ,转 而 蒙 克通 过 这 些 艺 术上 的技 巧来 表 现 他 自身 所 切 身 经 历 的 疾 对 后 印象 主义 绘 画和 纳 比派 绘画 发 生兴 趣 。他 发现 了线 条 和色 彩 病 、 悲伤 和 死 亡 等 情 感 ,作 品 强 烈 地传 达 出 了画 家 的 感 觉 和情 能 够有 更 加 强烈 的艺 术表 现 力和 感 染力 , 也能够 抒 发 更强 烈 的情 绪 ,其 描绘 对象 本 身所 具有 的的各 种细 节被 全 部简 化 ,虽 然画 面 感 。 蒙克 决 定用 它们 挖 掘和 表现 人类 心 理上 的各种 情 感 , 比如带 中的形 象还 是 具象 的 ,但 是 已经具 备 了很 强烈 的表 现 意识 , 画面 给 蒙克 有深 刻 影 响 的绝 望、情 爱 、疾 病 、死 亡 等主 题 。所 以 ,他 中表 现 的情 绪 没有 被 削弱反 而变得 无 比强烈 。 的 作 品被称 为 “ 心灵 的现 实主 义 ” 。 三 、艺术 成就 二 、作 品分 析 爱 德华 ・ 蒙 克为 一 位 l 9 世 纪 末 的 伟大 的 天才 艺术 家 ,是 伟 大
对蒙克油画《呐喊》的赏析
对蒙克油画《呐喊》的赏析一、蒙克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63—1944)是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先驱。
童年父母双亡心理阴郁,使他早年作品多疾病与死亡主题。
1892年起定居德国16年。
他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型图式表现他眼中的悲惨人生,对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成为“桥派”画家领袖。
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他的画风是德国和中欧的表现主义形成的前奏。
蒙克一直想表现人物的内心的心理状态,出现在他画中的人物呈现了最能表现这种状态的姿势,这种安排让蒙克的画带来一种好像人物、空气、记忆、动作和时间在一霎刹那间凝固的感觉,那也许正是人物内心活动达到顶峰的一瞬间。
1890年,他开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油画作品“生命组画”。
基本主题为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
蒙克的母亲在1868年死于肺结核,母亲过世后年幼的蒙克由父亲单独抚养。
其父患有精神疾病,他向孩子们灌输了对地狱根深蒂固的恐惧观念,他一再告诉孩子,如果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罪,就会注定被投入地狱,没有任何宽恕的机会。
父亲在蒙克青年期去世(1889年),另一个兄弟和蒙克最喜欢的姐姐苏菲在1877年也死了。
蒙克的一个妹妹在小时候就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病,蒙克自己也是体弱多病。
在五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兄弟安德烈结过婚,但婚后不过数月也过世了。
眼见双亲和手足接二连三地死去,严重打击了蒙克的精神与情绪,接踵而至的悲伤对其是深度的精神折磨。
因此,死亡烙印在他年轻而敏感的心灵深处,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蒙克的作品呈现压抑且悲观的原因。
蒙克在晚年说到:“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且持续的伴随我一生。
”二、对《呐喊》的解读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艺术批评学——《呐喊》
艺术批评学——《呐喊》
作品基本信息:
挪威表现主义画家蒙克所作,是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作。
作品鉴赏:
第一次看到它,扭曲的人物形象,浓厚的色彩让我感觉十分压抑,画中人物痛苦抱头呐喊,看似无神的双眼仿佛能看透人心,激发观者内心的痛苦压抑的负面情绪,让人不禁想是什么样的人创作出了这样一幅作品?
艺术创作与艺术家本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蒙克幼年丧母,由患有精神疾病的父亲抚养,不行的成长经历,使得蒙克将压抑悲观的生活态度与情绪带入到了他的作品中,造成了蒙克艺术创作的“极端”的特征。
《呐喊》被称为现代人类充满焦虑的现实象征,扭曲尖叫的人物形象,极为夸张的笔法,强烈的笔触和色彩,让人看到蒙克心中的痛苦、恐惧、孤独与悲哀,也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在日益发展的社会大潮中,未来将何去何从,面对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我是不是追备好了呢?我会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对未来的不确定充斥脑海,不安、恐惧,孤独,无措充斥着我内心,虽不是同一时代的作品,却让诸多现代人产生了心理共鸣……
艺术创作的背后是引人思考的现实意义,是启迪心灵的教化,是情感的共鸣,艺术品是传递思想的载体,《呐喊》
虽然传达的是一种消极情绪,但在物质富足,精神饱满的今天引发不一样的思考与讨论,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美术鉴赏
作品:《呐喊》作者:爱德华·蒙克作者简介: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 1944年1月23日)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
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呐喊》是蒙克最着名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存在主义中表现人类苦闷的偶像作品。
画面内容介绍:第一次看这个画面的时候,就给我以这个画面在动的感觉。
这个动还不是像现实生活中较规则有序的运动,而是一切事物都不再有自己的形状,不再有自己的本质的规律,和其他事物融为一体,辨不清你你我我的杂乱不堪的运动。
我看到的其他很多画家画的作品,他们作品里面的景物了,人了都有他们原有的形状,或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夸大的将事物变了变形,但不管怎样,事物还是能清楚的辨认出。
这幅画就不同了。
这幅画的名字叫《呐喊》,所以我们就把那个画面中双手捂着耳朵,张着大嘴巴似乎要号叫的人称为呐喊的人。
在他的背后,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到和整个画面不相称,很扎眼的一块地方。
看上去是个心的形状,看他的组成,是黑色之中夹着蓝色的土地和被残阳照的发黄的海水嵌合而成。
这个心不是我们平常在电视或杂志上看到的象征爱情、爱心的心,这个心不再完整,他的颜色不在是红色,而是发黑,好像鲜活的心脏停止跳动,被放很长时间了一样,已没有在勃起跳动的希望了。
更甚的是,残酷的海水还不放过他,还在用它的力量拍打着憔悴的海岸,侵蚀跳动的心。
在这个心的周围,除了桥和栏杆外,其他的一切都不在了,就好像桥外那些被夕阳照亮的地方,本来该高楼耸立,树木苍翠的地方被画家拿大刷子蘸着没调匀的颜料在画布上狠狠的一划一样。
高楼、树木、街道、街道上的汽车……都没了,都被这无情的染料给覆盖了。
他们融为一体了。
桥边栏杆的规则有序与桥外事物的混乱无序构成强烈的对比。
桥上还能比较清楚的看到有两个人,但已不再能看清他们的脸。
唯有桥面和栏杆还没混乱的不存形状,但是,他们被残阳照的血红,像鲜血在上面沾附着。
浅析《呐喊》的语言艺术
浅析《呐喊》的语言艺术
《呐喊》是著名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一幅著名画作,也是20世纪画坛上最具震撼力和深刻内涵的作品之一。
作品以其激烈的笔触和独特的色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所传达的强烈情感和抽象的表现方式也使其成为了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语言艺术的角度对《呐喊》进行浅析,探讨作品通过语言艺术手法所表达的内涵和情感。
作品的标题“呐喊”就已经包含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强烈情感。
这种简单而直接的语言选择,直接将观者引向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
通过“呐喊”这个词,作者将自己内心所感受到的强烈情感直接传递给观者,使观者在第一时间就能感受到作者所想要表达的内心世界。
作品中的线条和构图也是作者运用语言艺术手法的重要表现形式。
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其扭曲的线条和狂乱的构图,直接表达出了作者内心所感受到的焦虑和绝望。
通过线条和构图的表现方式,作者将内心所承受的情感化为了艺术语言,使观者能够看到作者所经历的内心世界。
作品中运用的色彩也是作者运用语言艺术的重要手法之一。
强烈的红色和黄色充满了整幅画作,这些颜色不仅仅是对于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也是对整个社会环境的一种呐喊和抗议。
作者通过运用鲜艳的色彩,使作品更加具有冲击力和深刻的内涵,引起观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爱德华·蒙克的《呐喊》是一幅充满了深刻内涵和强烈情感的艺术作品。
通过语言艺术的运用,作者将自己内心所承受的情感化为了艺术语言,使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够产生对作者内心世界的共鸣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作品中运用的标题、线条、构图、色彩和情感都是作者通过语言艺术手法所传达出来的,使作品成为了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爱德华·蒙克《呐喊》
爱德华·蒙克《呐喊》文章摘要:《呐喊》是挪威印象派画家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从其作者,色彩,构图等方面进行赏析。
关键词:爱德华·蒙克印象派存在主义呐喊导语:《呐喊》是挪威印象派画家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之一。
画面的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红色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火山灰把天空染红了。
画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有人认为该作品反映了现代人被存在主义的焦虑侵扰的意境。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堪称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
他出生于挪威洛顿,童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在其心灵深处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因此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这种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存在主义(英语:Existentialism),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它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是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
其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
”他的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灵魂。
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其哲学思想还延续到了60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
《呐喊》描绘了一个面容近似骷髅的人,他双手捂住耳朵,站在一条看不见首尾的公路桥上,似乎由于惊吓而大声呐喊。
画中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啦卡托火山爆发,画中的地点是挪威的奥斯陆峡湾。
画家以版画的方式,把红、蓝、绿、赭石的色线,组成流动的河水与天空的形状,造成—种游动与飘忽的动态,给人以不安感,似乎是一场“恶梦”的再现。
它象征着“世纪末”人们的彷徨情绪。
在这幅画中,蒙克主要运用的色彩有蓝色、红色、黄色、墨绿色。
浅析蒙克作品
浅析蒙克作品—蒙克与《呐喊》姓名:袁哲慧专业:环艺学号:20090902039内容摘要:爱德华•蒙克是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挪威的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享有很高的世界声誉。
他的绘画总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绘画内容重在于刻画内心世界而非外在现实,借夸张与扭曲的色彩、线条,丰富画面的表现力,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
本文主要论述蒙克在不同的时期,绘画的风格变化,心理上的变化,以及蒙克经历对他画风的影响。
关键词:磨难,生命,呐喊,爱和死前言:蒙克的艺术表现,反映了当时欧洲整一代人的精神风貌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蒙克一生的绘画作品的主题总是离不开死亡、恐怖、不安、生命,是一个用心灵绘画的天才。
他的作品是对当时社会,和抑郁的心理状况的反映。
一.成长历经磨难蒙克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陆军上尉军衔的军医。
但在1867年,因为母亲在之前就患有当时世界流行的疾病肺结核,在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母亲的离开给5岁的爱德华留下了很大的阴影。
“在那张大双人床上的一端,一个高高的女人靠在他们旁边的窗户边,背对着窗户,现出一个大的略暗轮廓。
他说他将离开,也不得不离开,并问他们会不会感到伤心——还让他们向她发誓:必须虔诚地对待耶稣。
”1蒙克是一个神经很敏感的孩子。
在此之后,他开始用笔画画。
蒙克少年时代遗留下来的作品,从对绘画形体的把握上来看,都具有表现鲜明和刻画准确的特点。
然而,在爱德华·蒙克14岁的时候,他的人生体验中,又遭遇了一次痛苦的经历,这就是他姐姐索菲亚因为遗传的肺结核病而死亡。
姐姐的死亡是他的心理蒙上一层痛苦的阴影,但他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热爱的艺术中,不久显示出他的独到之处。
1879年的秋天,蒙克通过技术学校的考试。
但是由于蒙克患有疾病的缘故,他在时断时续的完成学业。
到了1880年蒙克作出了一个决定,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现在我又从技术大学中退出来了,实际上我已决定成为一名画家。
挪威蒙克美术馆藏——艺术大师蒙克(Munch)作品专辑(四)
挪威蒙克美术馆藏——艺术大师蒙克(Munch)作品专辑(四)《在太空中相遇》Encounter in Space,1895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是具有世界声誉的艺术家。
爱德华·蒙克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
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对视》Eye in Eye,1899—1900《森林里的吸血鬼》Vampire in the Forest,1916-1918,150 × 137 cm ,《马拉特之死》The Death of Marat,1906—1907《在星空下》Under the Stars,1900—1905《一对一》Tête-à-tête,1885,66 × 76 cm《生与死》Death and Life,1894,128×86 cm《黑发男红发女》Dark-Haired man and Red-Haired Woman,1898—1899《头对头》Head by Head,1905《仇恨》Hatred,1907《景观中的人头》Head by Head in Landscape,1908《丘比特与普赛克》Cupid and Psyche,1907,119.5×99 cm《海滩上的男人和女人》Man and Woman on the Beach,1907《头对头》Head by Head,1905《洗澡的男人们》Bathing Men,1907《洗澡的孩子们》Bathing Boys,1907,83.5×100 cm《沐浴的儿童》Bathing Children,1897—1899《沐浴的女人》Bathing Women,1896—1897《童年》Childhood,1908《背对着的人体》Nude with Her Back Turned,1902《三个人体画像》Three Nudes《哭泣的女人》Weeping Woman,1907《带孩子的女人》Woman With Children,1907《游泳池里的女人》Women in a Swimming Pool,1896—1897《模特习作》Study of a Model,1898《火车烟雾》Train Smoke,1900,84×109 cm《圣克劳德塞纳河》The Seine at Saint-Cloud,1890,46×38 cm《黄色原木》The Yellow Log,1912,129.5×159.5 cm《红房子的海岸》Shore with Red House,1904,69 × 109 cm《秋雨》Autumn Rain,1897—1898《有树有船的海滩景观》Beach Landscape with Trees andBoats,1905—1906《巴黎大道》Boulevard in Paris,1898—1900《盛开的樱花树和花园里的少女》Cherry Tree in Blossom and Young Girls in the Garden,1905《栗树》Chestnut Trees,1906《瓦伦明德运河》Canal in Warnemünde,1908。
挪威画家蒙克的作品介绍
生命的饰带1893年1893年12月,蒙克在柏林著名的菩提树下大街开画展。
和其它作品一起,蒙克出展了题为“爱的研究系列”,由六幅画所组成。
这是他此後命名为“生命的饰带—生命、爱情和死亡的诗”组画的起点。
它包括深深地沉浸于大气的主题:《风暴》、《月光》和《星夜》。
其它主题有揭示爱的阴暗面的,比如《玫瑰与阿美莉》和《吸血鬼》。
《病室里的死亡》则以死亡为主题,基于蒙克对姐姐苏菲之死的回忆。
在这幅画中,蒙克的全家都在到,画面的焦点聚集在蒙克的背影上。
1894年,“生命的饰带”加进了《焦躁》、《灰烬》、《圣母》(Madonna)和《女人三阶段》作品集。
在世纪之交之际,蒙克完成了他的“生命的饰带”组画系列。
蒙克的作品有不少,其中一部分反映了当时新艺术(art nouveau)的美学思潮。
1898年,蒙克专为他的大型绘画《新陈代谢》(最初名为《亚当和夏娃》)做了一个带有浮雕装饰的精致的木制框架,这显露了蒙克对“人类的堕落”神话的偏爱和他在恋爱方面的悲观哲学。
《空的十字架》和《受难之地》(Golgota)都作于1900年,既反映了当时的形而上学的倾向,又是蒙克幼年时代的虔诚心的反照。
“生命的饰带”的第一次完整展出是在1902年柏林分离派画展上。
《春情》1908年,蒙克因患精神分影症入丹麦哥本哈根的一个疗养院休养,病愈后回挪威隐居。
1910年为奥斯陆大学节日厅设计装饰画,于1916年完成。
其中的壁画《太阳》受F.W.尼采《人山》的影响,表现了人们对光明的渴望。
但在尼采的笔下,只有少数人越过牺牲者尸骨堆成的山而达到努力追求的目标,而蒙克则对生活持积极的态度,夸张地描绘太阳以代替尼采的悲观的象征。
1916年蒙克在奥斯陆附近为美丽的大自然和劳动人民的纯朴生活所吸引,创作了一组色彩欢快的画面。
其中表现劳动人民的作品有油画《扫雪工人》、《工人回家》等。
蒙克与剧作家H.易卜生,法国诗人S.马拉梅是好友。
从20年代起,他为易卜生的剧本作插图。
蒙克作品《生命之舞》探析
2019·01蒙克(1863—1944年)是挪威国宝级画家,生于奥斯陆郊区普通家庭,一生命运多舛。
他体会过丧母、丧姐之痛,就连他自己也险些被病魔夺走生命。
1881年,他师从当地有名画家克罗格学画,于1889年获得奖学金去巴黎游学,后逐步确立自己的风格,1892年参加柏林艺术展,但却遭到了争议,史称“蒙克事件”。
因此柏林展之后蒙克获得了更多的关注,确立起在欧洲的重要地位。
1909年后,他主要生活在家乡挪威直至1944年病逝。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表现生命、爱情、死亡等主题的绘画,最著名的是“生命组画”,其中《生命之舞》(图1)是这组绘画中最后一幅且有代表意义和总结意义的名作。
一、独特的画面形态(一)“十字架式”的构图平直的天际线和呈严格中心对称的人物组合形式构成了十字交叉式构图。
我们惯常理解上认为这样的构图会给人呆板、单调乏味、僵硬的感觉,多数画家都试图避免这样平均分割的方式。
但是蒙克的很多作品都用到了这样的构图,例如《马拉之死》《青春期》《哭泣的女孩》等。
这样的构图搭配上蒙克作品阴森、神秘的画面氛围便能相得益彰。
为什么蒙克偏爱用这样的构图呢?这就不得不从他的经历说起:首先,蒙克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从小耳濡目染使他也深受基督文化的影响。
其次,蒙克的父亲由于受到丧妻、丧女的精神打击,加之背上沉重的生活包袱等因素,精神出现了异常,继而使他从宗教上寻获心灵的慰藉。
他不断向蒙克灌输畸形的宗教思想,教唆他信教,告诫他无论犯了什么罪过都会被投入地狱,遭受因果报应等。
这令人恐怖的宗教理念让蒙克不幸沦为了宗教狂热的牺牲品。
(二)情节和人物关于这幅画的素材来源,蒙克有过这样一段自述:“西班牙舞蹈家—法国—我走了进去……在大厅远处的尽头,硬礼帽的上边。
一个小妇人身穿淡紫色的牛仔裤在钢丝上跳舞,并且空气中弥漫着蓝色的烟雾……当她发现我正望着她时,她似乎马上戴了一副面具,两眼向上看……我的思想中就会显现出这幅画。
呐喊蒙克作品赏析
呐喊蒙克作品赏析
《呐喊》是蒙克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893年,是表现主义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
整幅画面呈现出一种剧烈的情感冲动,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悲鸣和痛苦。
画面上的人物形象被离散化处理,没有明确的轮廓线,造型扭曲,色彩激烈且充满活力和张力。
整个画面的氛围非常沉重而压抑,让人感受到作者的痛苦和绝望。
整幅画面的主题在于揭示现代社会中人类的孤独、挣扎和痛苦,呈现出一种深沉而震撼人心的感觉。
作者通过画面上的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法传达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意义的悲观看法。
总的来说,蒙克的《呐喊》是一幅充满激情和情感的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涵震撼和打动着观众的内心。
浅析《呐喊》的语言艺术
浅析《呐喊》的语言艺术1. 引言1.1 介绍《呐喊》《呐喊》是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现代艺术作品之一。
这幅作品创作于1893年,是蒙克著名的绘画系列之一,展示了一个人物因极度的孤独和绝望而发出的尖叫。
作品采用了象征主义风格,通过形变和色彩的运用,表现了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恐惧。
《呐喊》不仅是一幅具有强烈震撼力的艺术作品,更是展现了蒙克对于生命、死亡和人类存在的探索。
这幅作品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被认为是挪威象征主义绘画的杰作,也对后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呐喊》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对于人生存在的独特理解和审视。
1.2 探讨《呐喊》的背景《呐喊》是著名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之一。
这幅作品创作于1893年,是蒙克为了表现内心的孤独、绝望和苦闷而创作的。
在当时,欧洲正处于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关系日益疏远,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变得更加脆弱和孤独。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呐喊》呈现了一种深刻的现代主义情感,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痛苦和迷茫。
蒙克是个充满敏感和矛盾的艺术家,他经历了家庭的悲剧和心理的挣扎,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生活和人性的矛盾理解。
《呐喊》正是蒙克沉思和表达生命的独特作品,它不仅仅代表了蒙克个人的情感,也是对整个时代的深刻反思。
通过对《呐喊》的背景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幅作品背后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2. 正文2.1 表现手法《呐喊》是挪威著名画家爱德华·蒙克创作的一幅风靡世界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
在该作品中,蒙克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使这幅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绪张力。
蒙克通过夸张的形式和构图来强调作品中人物的焦虑和绝望情绪。
他采用了夸张的线条和图形,使画面中人物的表情和姿势更加凌乱和扭曲,从而使观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痛苦和不安。
蒙克风景油画赏析
蒙克风景油画赏析
蒙克(Edvard Munch)是一位挪威著名的绘画大师,他以其独特的表现主义风格和对人类情感的深刻描绘而闻名。
蒙克的作品《呐喊》是其最知名的作品之一,而在风景画方面,他也有许多令人赞叹的作品。
蒙克的风景油画常常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独特的视角。
他善于运用形式化的构图和明快的色彩来表现内心的情感和对自然景观的个人诠释。
例如,《夏日的夜晚》这幅作品展现了蒙克对自然的独特审美,他利用夸张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彩来传达对夏夜美丽景色的独特感受。
另一幅著名的作品是《星空》,这幅画展现了蒙克对星空的独特诠释,他运用了抽象的形式和丰富的色彩来表现出对宇宙的敬畏和对自然的深刻体验,给人以深刻的感染力。
蒙克的风景油画不仅展现了对自然景观的艺术诠释,更重要的是通过他独特的视角和情感表达,使得这些风景油画充满了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情感共鸣。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艺术家对自然的理解,更向观者传达了对生命、情感和存在的深刻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悲剧映射在艺术作品中
-----------绘画天才蒙克的艺术人生
蒙克曾说过:“我要描写的是那种触动我心灵的眼睛的线条和色彩。
我不是画我所见到的东西,而是画我所经历的东西。
”又说:“我决不描绘男人们看书、女人们结毛线之类的室内画。
我一定要描绘有呼吸、有感觉,并在痛苦和爱情中生活的人们。
”“通过人的神经、内心、头脑和眼睛所表现出来的绘画形象就是艺术”。
爱德华•蒙克是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挪威的表现主义画家。
他的绘画总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绘画内容重在于刻画内心世界而非外在现实,借夸张与扭曲的色彩、线条,丰富画面的表现力,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
蒙克的人生悲剧体现在不同的时期,绘画的风格以及心理上的变化,以及蒙克的悲剧性的人生经历对他创作的影响。
蒙克的艺术表现,反映了当时欧洲整一代人的精神风貌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蒙克一生的绘画作品的主题总是离不开死亡、恐怖、不安、生命,是一个用心灵绘画的天才。
蒙克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陆军上尉军衔的军医。
因为母亲在之前就患有当时世界流行的疾病肺结核,在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母亲的离开给5岁的蒙克留下了很大的阴影。
那时候的蒙克是一个神经很敏感的孩子。
在此之后,他开始用笔画画。
蒙克少年时代遗留下来的作品,从对绘画形体的把握上来看,都具有表现鲜明和刻画准确的特点。
然而,在爱德华·蒙克14岁的时候,他的人生体验中,又遭遇了一次痛苦的经历,这就是他姐姐索菲亚因为遗传的肺结核病
而死亡,姐姐的死亡是他的心理蒙上一层痛苦的阴影。
蒙克的一个妹妹在小时候就被诊断为患有精神病。
而他自己也体弱多病。
蒙克的五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安德烈结过婚,但在婚礼後不过数月也死了。
眼看着身边的双亲和骨肉兄弟接二连三地不断死去,这对蒙克的精神打击是很厉害的,一个悲痛尚未过去,另一个悲痛接踵而至。
这已经超过了精神打击,而是到了深度精神折磨的程度。
死亡的残酷烙印永远地刻在了蒙克年轻而敏感的心灵深处,当年蒙克的心态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蒙克的作品压抑又悲观的原因了。
蒙克後年说:“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并且他们伴随我一生。
”这些痛苦的经历让他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热爱的艺术中,不久显示出他的独到之处。
1879年的秋天,蒙克通过技术学校的考试。
但是由于蒙克患有疾病的缘故,他在时断时续的完成学业。
到了1880年蒙克作出了一个决定,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现在我又从技术大学中退出来了,实际上我已决定成为一名画家。
”蒙克在这个时期,绘画技艺得到了完善。
蒙克画了第一张肖像画,他的父亲坐在沙发上看报,就可以感受到画家当时的艺术水平。
从主题的开掘和构图的安排来看,他无疑受到了挪威近代著名的自然主义画家克里斯蒂安·克鲁斯的影响。
爱德华·蒙克在雕刻家朱利亚·门德森的指导下学习,他画了第一张自画像,这幅作品可以被看做是他艺术进步的一个标志。
画中形象的表现也体现了蒙克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自信气质,也体现了他勇于探索精神。
蒙克在这一时期运用着“自然主义”。
《病孩》这幅画,就是这种观念的一个典型代表。
“我一贯认为,这些自然主义花家里没有一个画家在体验他们作品主题的时候,达到我所画的《病孩》这类痛苦主题的程度,这不仅仅是我自己坐在那里,而且有我最亲爱的人。
”1蒙克的这幅画意在超载超出流行的自然意义的表达形式,他要努力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十分自我的感情。
而蒙克绘画所切入的角度,是要表现他对病和死的主观感受。
为了真切的表现这一切,蒙克跟随父亲一起出诊去探视病人,从旁仔细观察病人的神态。
蒙克在这一时间画成的作品,足见他这次创作过程的认真程度。
他认为这幅作品
创作经历,为他以后一系列的重要作品的创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随后蒙克来到了巴黎求学,但蒙克并不热心,在那里,他不能与艺术的见解相合,产生了抵触情绪。
但是在艺术之都巴黎,蒙克还是学到了很多。
这一时期,蒙克热衷于探讨研究光线在各种条件下,变幻出不同情调,并把他们通过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
然而,由于霍乱的爆发,蒙克被迫搬到了巴黎城郊,在那里他感到很孤独,与此同时噩耗再次降临,父亲去世了。
之后,蒙克创作了《圣·卢克之夜》,流露出他丧父之后忧郁的情绪,父亲的去世对身在异国他乡的画家,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影响。
在这幅画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克在画面上已不满足于单纯的追求光色效果变化的画法,开始有意识的把精神方面的内容糅合到他的创作中去。
1890年,蒙克来到欧洲留学,这里环境优美,不但对虚弱的蒙克有很好的益处。
尼斯的风景是蒙克艺术灵感之一,他着手准备他的主题画《生命》组画所包含的艺术原理的一些东西,这是“未来艺术中的最高境地”的基础。
1891年蒙克回到了祖国挪威,他的几位艺术家朋友之间,发生了感情纠葛,因为恋爱而产生的嫉妒心理,是人的精神经受了极大的痛苦。
据此完成了一幅画《忧郁》。
这幅画杯克里斯蒂安·克鲁格誉为挪威艺术家创作的第一幅象征主义的画作。
蒙克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失恋者的痛楚心灵。
蒙克沉浸在极度亢奋的精神世界里,这时他眼中的大自然的风景在变化,在扭曲,并深深感到潜藏在人类心中的不安。
蒙克说:“人类总是在力图探索某种看不到的,摸不到的神秘东西。
而且象征主义可以表达许许多多的预感,思想,体验,以及无解释的事情。
”“我继承了人类两大最可怕的敌人—有遗传性的肺结核和精神错乱症,疾病,疯狂和死亡是自幼就缠绕在我身上的三大恶魔。
”
爱德华·蒙克的一生都被种种磨难困扰着,这样的精神自然渗透到他的艺术创作中,几乎他终生把握的主题就是“人心灵的肖像”。
“我并不是画我现在看到的,而是画我过去看到的。
”画家的回忆式创作,在这时赋予了它以未来更大的意义,这就是《呐喊》的诞生。
《呐喊》通常被认为是第一幅表现主义画作,也是蒙克‘灵魂作画’这一概念最极端的体现。
表现情绪的途径更多依赖了绘画时的力度,颜色与线条大胆的运用令人震撼。
画中强烈失真变形的人物形象,血红的背景、动荡的线条是不可能取自于现实世界的——它来自于蒙克自己的‘心里的地狱’,表达的是人类心灵深处那种无可救赎的绝望和不安,主题的深刻永恒强烈刺激着观众的视觉神经。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幅作品似乎是对当今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精神信仰状况的一种预言性的描述。
结合蒙克这段时间的经历和情感,我想画中那男孩的恐怖和无助,就是蒙克的心里写照。
作品中的人物是忧郁、惊恐、彷徨状态下丧魂失魄的幽灵,蒙克此段时间过的生活就是忧郁、惊恐和彷徨。
《呐喊》是蒙克以自身体验为前提来画这幅画,这让观众很容易进入画中的世界,因为无助和恐怖的心情人人都有,这种感觉相信人人都不会忘记,特别是看了《呐喊》后。
心中的苦闷和压抑太多了,呐喊出来,是一种减压的方式,也是一种艺术。
于是蒙克通过这幅画把心中的苦闷和对死亡的恐惧及寂寞无助的心情宣泄出来了,是对生命另种方式的呐喊。
1889年蒙克在巴黎观看跳舞的时候,他已感到跳舞的景象酷似促使他去表现生活的本身。
于是就创作了作品《生命之舞》。
这幅画的主题是:渴望、成功和绝望的生命循环。
这幅画象征性地表明充满渴望、成功和绝望的生命循环,以陆地、海洋、天空和午夜太阳为恋爱象征作背景更加强了这幅画的自然性质与所描绘的人物间命中注定的制约关系。
每个人都会经历人生的起与伏。
所以无论在何时,都不要流出失望和绝望的神色,爱情不是全部,我们要好好活,否则生命就如画中的三女子,最后的结局就是从左边变为中间的再停留在右边。
人生就如这场舞,需要好好把握,才能活出精彩。
蒙克艺术中含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但他却深刻揭示出自己和同时代人隐蔽而又扭曲的心灵,他将人类的美和丑、痛苦和欢乐尽情倾诉于绘画中,充分发挥了绘画语言的表现力,为
西方绘画向写意、象征的方向发展开辟了道路。
他所描绘的世界是,是人类复杂的精神世界,他刻意表现死亡、忧郁和孤独,描写上世纪末的艺术家在充满矛盾与痛苦的现实中,其孤独的心灵对人生产生的怀疑和焦虑。
艺术史家称蒙克为“世纪末”的艺术家,因为他的作品反映了欧洲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生活面貌。
在蒙克生活的时代,再没有别的艺术能够像他那样深入到人的灵魂之中,把那心灵的美与丑一并展现给世人。
也没有人敢于他那样赤裸裸地描写人类本能的丑恶,使善良与罪恶并存,让美丽与丑陋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