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认识图形苏教版
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评课稿教学目标:1.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及其特征。
4.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步的空根据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对本课进行一下四方面的评课:一、教学中,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体会“面在体上”1、先让学生摸带来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感觉。
通过平平的,引出课题。
认识立体图形的面,也就是认识平面图形,再让学生模立体图形的买你,说说面的形状是什么?如何把这些图形请到你的纸上,有什么好方法?(描、印、押),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让学生说一说在什么立体图形上找到了平面图形。
再想一想,我们画的平面图形和桌子上摆放的立体图形有什么关系?(面在体上)学生能够说出立体图形上各个面的形状,在说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时,少部分学生能够明白“面在体上。
大部分同学还没有体会到。
说明没有让学生彻底明白,摸的还是不够,“面在体上”体会的不深刻。
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让学生举身边的事物,来认识各平面图形形状,说清楚是物体的面,把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在找的过程中,让学生大胆的说。
(身边的,道路的,家里的等等)学生会局限在身边的例子,引导一下会学生就会举出很多各种各样的例子来。
三、分一分平面图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及其特征让学生对平面图形进行分类,大部分是按形状分的,在教师的引导下,除了按形状分,还能怎么分?学生的思维慢慢打开,按边分,按有无角分等等。
学生能够按一定标准来分,但在对正方形四边相等,长方形对边相等认识的不够好。
会把接近正方形的长方形图形说成正方形,观察的不够认真仔细。
四、让学生欣赏平面图形拼成的各种图案,让学生来欣赏,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动手拼一拼。
学生们拼的很认真。
一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认识图形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认识图形苏教版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听课评课稿听了江老师讲授《认识图形》课堂教学后,我的感觉是:江老师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抓住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
她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教法比较灵活,学法指导到位,效果也明显,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亮点。
(一)、教法上。
1、结合了生活实际。
教者通过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实物和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从这些实物中提取出所要教学的图形。
这种用“体”描“形”的方法引入,使学生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为以后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提供基础。
2、运用“自主合作、交流探究”方式。
教者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动手操作量一量,比一比长方形、正方形的对边的长度,从中认识图形。
(二)、学法上。
1、教者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图意并辨认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2、在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时,(1)教师采用学生最身边实物让学生辨认,如:问教室里哪些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样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服务于人类。
(2)让学生动手画、三角形,这不但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而且培养学生的操作努力。
(三)采用多种类型练习,加强知识的巩固。
二、建议。
1、本节课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有部分学生的不集中听老师讲课。
低年的学生主要是凭兴趣学习知识的,他们的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分散注意力。
所以,要采取多种激趣方式加强组织教学。
2、教者教学图形认识时,应当重点说明、强调图形的特点并在实物图片上比画一下,让学生更清晰掌握其特点。
3、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效果反馈时质疑不够到位。
如:教师出示图形让学生说“哪个是长方形?哪个是正方形?哪个是三角形?哪个是圆?”后没有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
4、在学生画出了各类不同的图形后,教师对作品作了展示,此时可否让学生将作品分分类,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又能渗透分类的思想,进一步突破“长方形、正方体(形)”异同点比较这一难点。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们的好朋友机灵狗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 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 的名字。
学生分别指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教师根据学生 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这几种图形。
接着,我抓住学生爱交朋友的心理,问:“你们愿意和这些图形 交朋友吗?”在学生兴致高昂的气氛中,我导入本节课的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图形”。(揭示课题)
本节课教师还注重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比如:引导学生在物体上 找图形;在交通标志上找图形;在生活中寻找各种图形,体现了数学问 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这一理念。此外,我也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 发展,开放性地给图形照相活动和拼组图形的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 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 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形状及名称,并能 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正确认识这些图形的特点,能够对这些图形进行辨认和 区分。
教学难点
体会图形的变换
四、说学情
一年级学生对几何体的认识是有一定基础的,已初步认识了 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这四种立体图形,同时对长方形、正方 形、三角形和圆也都有了一些了解,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体 ”和“面”的关系不太了解,对面的认识是很模糊的,学生往往 不知道什么时候用体表达,什么时候用面去表达一个几何图形。 难就难在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不高,还没有完全建立这种由体到 面的表象。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教案
认识图形(二)教课内容1.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教课目的1.让学生经过察看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绘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些常有图形的名称,并能辨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平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使学生领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观点,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累积对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育学生主动参加伙伴合作、沟通的意识。
要点难点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常有的平面图形。
2.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3.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使学生领会图形的变换。
4.让学生经历察看、操作、绘图、议论沟通等学习活动,指引学生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课准备各样积木、挂图、纸张。
第一课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教课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6—18 页例题和“想想做做”1—5 题。
教课目的1.让学生在察看长方体、正方体的某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绘图形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能辨别这些图形,初步领会这些图形在平常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在察看、操作、绘图等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点,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累积对数学的兴趣。
教课重、难点让学生经历察看、操作、绘图、议论沟通等学习活动,指引学生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课准备积木钉子板、水彩笔、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圆柱的物体。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学期我们学过一些立体图形,今日我们将持续来认识一些图形。
(板书:认图形)二、教课新知(一)搭积木1.每一组小朋友眼前都有一套积木,请小朋友自己着手搭一搭。
分小组活动,老师巡视,认识学生拼搭的状况。
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评课稿
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评课稿第一、联系生活实际,寓教于乐。
课的引入通过学生熟悉的搭积木开始,让学生回顾学过的物体,并通过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实物和让学生或观察或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很好的切入了知识的生长点,从“体”描“形”,从三维到二维,使学生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
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摸实物、画图形、围图形、拼图形等。
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体上”。
2、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讨论交流,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充分利用直观物体来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第三、让学生在发现中感知,在比较中体会,在实践中运用。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节课还是努力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
第四、采用多种类型练习,注重知识的巩固与延伸。
这节练习从观察到操作,从说到做,很好的巩固了对这几种图形特征的内化。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因为张老师才工作不久,还缺乏一些教学经验。
应该说课的设计、课件的制作、多媒体的应用都还是不错的,这可能就年轻人的学习能力比较强的优势吧。
但在课堂教学应用与教学机智方面还存在稚嫩的方面。
比如:1、教师的语言太多,语速太快,给人一种迫不及待的走教案的感觉。
尤其是低年级教师,语速要慢,吐字清晰,适时配合肢体语言的讲解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024年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
2024年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教案名称:《认识图形》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辨认并命名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类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图形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类的能力。
教学难点:1.学生对图形特征的掌握和区分。
2.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出示各种图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2.学生自由讨论,分享对图形的认识。
二、新课1.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
长方形: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
圆形:无数条边,无数个角。
4.教师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判断它们分别是什么图形。
三、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
2.学生分组,进行图形分类的游戏。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1.教师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
2.学生分享自己对图形的认识。
二、新课1.教师出示一些组合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分解。
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分解组合图形。
3.教师展示分解组合图形的方法。
三、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组合图形,让学生尝试分解。
2.学生分组,进行分解组合图形的游戏。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图形的掌握程度。
2.通过分组讨论和游戏,观察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
3.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情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游戏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
《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评课稿《《认识图形》评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由于这学期正好教授《认识图形》这一课,因此在观看了视频案例3《认识图形》后,我觉得对于老师的精彩说课,我的收获良多,下面谈谈对这次说课的一些想法:一:精彩之处以及亮点1.教材分析方面:老师系统地阐明本节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或本册教材或本章中的地位。
学生在刚刚学到哪些知识的基础上讲解这段内容,前后知识的联系。
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对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能力方面有什么重要作用等。
老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充分遵重大纲及教材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重点难点确定准确。
可见老师对于教材非常熟悉。
2.教材处理方面:老师针对本节内容,阐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思维结构,能力层次。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阐述在处理本节内容时,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对教学材料的挖掘,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的调整,材料的补充等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及选择的依据。
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实用性。
立足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不脱离教学实际,体现用性特点。
4.教学手段:图表、模型、投影、录相等。
教师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阐明本节课说课时所用教学手段。
5.教学程序:教学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紧。
学习难度安排的适当、重点突出。
讲课和练习时间安排合理。
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明显。
尊重学生的学习想象力和课堂的自由发挥。
6.教态。
教师在说课时教态要自然、亲切、大方,衣着朴素、整洁,动作协调。
其中。
亮点是:教师的教学手段新颖。
由于是一节认识图形的课,知识很抽象,光靠看书,教师讲解图形的特征,学生很难认识图形。
老师运用了图表、模型、投影、录相等一系列的现代教学手段。
阐明本节课上课时所用教学手段,说课时所用教学手段。
达到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达到甚至没办法达到的效果。
二:不足之处1.老师的语言清晰、简练、确切,讲话的速度适中。
《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评课稿《认识图形》评课稿《认识图形》评课稿1陈老师在设计上以“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基(需)求。
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
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带了什么形状的玩具?”“这些玩具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二、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数(素)养的培养。
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出现了“印”、“描线”、“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2)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名称与基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归纳”。
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
三、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巩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
如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后。
周老师出示的各类安全标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含义再讲:图形的名称等。
这是学科整合的良好体现。
又如课尾的“抓小偷”环节,符合学生心理的需求,又紧扣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在认识、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一种成功的快乐和体验,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本堂课值得探讨的方面有:(1)在学生画出了各类不同的图形后,教师对作品作了展示,此时可否让学生将作品分分类,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又能渗透分类的思想,进一步突破“长方形、正方体(形)”异同点比较的这一难点。
最新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本组周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寓教于乐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而教师只是这节课的引导者、材料准备者、活动的设计者.第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当教师向学生发问:“你在教室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孩子们马上在教室中观察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准确地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第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我认为这一点是这节课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下面我重点就这个方面来谈谈.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正是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找图形、变图形、分图形、围图形、拼图形等.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体上”.2、教师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比如说:在学生从积木上找到平面图形后,教师问:“怎样将这些图形变到纸上?”再如:在围图形时,教师问:“能围出圆吗?为什么?”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3、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讨论交流,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1、在组织学生想办法将面从体上变到纸上来时,如果能提供给小组更多的材料和工具,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想出更多、更有创意地方法.2、在教室中的实物上找图形时,如果能从教室里拓展到室外,那么一定会让孩子们更好地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在练习的设计中,没有很好地对生进行更进一步在发散思维的提高培养.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们组的三位老师仔细地进行了一下反思,我们发现在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按要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方面我们做得还不错,但是如何真正地体现活动的实效性,使学生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我们做得还不够,这也是我们组下一个教研的重点.。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本组XXX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
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
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寓教于乐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
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
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研究活动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研究的主人,教师是数学研究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研究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
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
而教师只是这节课的引导者、材料准备者、活动的设计者。
第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当教师向学生发问:“你在教室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孩子们马上在教室中观察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准确地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遍及的应用。
第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和研究数学我认为这一点是这节课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下面我重点就这个方面来谈谈。
新课标中指出:“有用的数学研究活动不克不及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着手实践、自立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研究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节课正是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找图形、变图形、分图形、围图形、拼图形等。
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体上”。
2、教师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
比如说:在学生从积木上找到平面图形后,教师问:“怎样将这些图形变到纸上?”再如:在围图形时,教师问:“能围出圆吗?为什么?”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最新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资料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本组周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
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寓教于乐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
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
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
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
而教师只是这节课的引导者、材料准备者、活动的设计者。
第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当教师向学生发问:“你在教室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孩子们马上在教室中观察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准确地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我认为这一点是这节课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下面我重点就这个方面来谈谈。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节课正是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找图形、变图形、分图形、围图形、拼图形等。
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体上”。
2、教师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
比如说:在学生从积木上找到平面图形后,教师问:“怎样将这些图形变到纸上?”再如:在围图形时,教师问:“能围出圆吗?为什么?”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整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范文整理篇一:《认识图形》评课稿《认识图形》是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
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
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崔老师在设计上以“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需求。
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
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带了什么形状的玩具?”“这些玩具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二、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素养的培养。
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出现了“印”、“描线”、“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2)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名称与基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归纳”。
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
三、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巩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
如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后。
崔老师出示的各类安全标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含义再讲:图形的名称等。
《认识图形》的评课稿
《认识图形》的评课稿《认识图形》的评课稿下面由我和惠老师进行流程性评价,流程性评价包括:前测、中测、后测、自查式、互查式观察式及三性合一我重点关注的是胡老师讲课的中测和后测,我将以中测和后测两方面进行评价。
中测环节我们首先搭建以空间立体图形为关键项,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及球体四个向度展开的气泡图示平台。
由老师给出四种空间立体图形的数学名称,然后有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探讨这四种几何体的特点,在四人小组合作中,让学生自己选项度交流讨论,充分体现了三性中的个性。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得特征特点,充分锻炼的学生的创造性。
在小组合作中,我仔细关注了一下,有的小组学生还是不能够全部很好的参与其中,这就使得合作的效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体现出来还需要跟孩子们讲解小组合作的目的以及重要性,尽量使得我们每一次合作中所有孩子都参与进来。
在小组汇报研究成果时,下边学生没有做到安静的倾听,这些还需要再加强训练。
建议对于刚开始习惯的养成,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以便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
在后测环节,采用的是两人合作交流寻找生活中,重点是教室里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
对我们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并能够知道它们的特点进行强化巩固。
通过二人交互是的我们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使得我们所学的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体现出了数学于生活,造福于生活。
也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堂不空洞,体现了数学这一门课程研究学习的必。
建议:1、上课多一些数学专业术语2、建议课堂内容有删有减,不应该发散的太多;3、建议上课跟之前的知识结合起来,数面的时候建议用上下、前后、左右联系起来。
认识图形(说课稿)-一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图形(说课稿)-一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二维图形的形状和名称;2.掌握绘制各种基本图形的方法;3.了解基本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能力目标:1.观察和分类能力;2.绘图和几何图形组成能力;3.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1.发现美的感受和表达;2.学生体验和欣赏不同的图形;3.学会尊重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图形。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发现绘图规律,知道如何绘制基本图形;2.了解基本图形的名称,并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3.培养观察和分类能力。
教学难点:1.较为抽象的图形名称;2.学生绘图技能的发展程度参差不齐。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课堂讲授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课堂讲授:教师在黑板上呈现各种基本图形,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名称及形状,并给出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协作绘制各种基本图形,通过互相协助和合作,培养学生观察、分类和作图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课前热身: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各种不同的图形,让学生用手指指出其中的规律,并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
2.课堂讲授:教师讲授各种基本图形的名称和形状,并给出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找出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协作绘制各种基本图形。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画出图形的纸板模型,再根据模型上线条的位置来画出图形。
让学生在协作中互相学习和帮助,建立小组积极向上的氛围。
4.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今天所学知识,回答学生提问,巩固知识点,并强调作业布置。
五、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看其是否能在小组中协作和互相帮助;2.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加深学生对基本图形及其用途的认识;3.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中练习绘制各种基本图形,以巩固知识点。
六、教学资源1.黑板、粉笔;2.学生作业;3.教师准备好的纸板模型。
七、教学后记本节课以课堂讲授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评课稿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评课稿引言本文是对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一教材的评课稿。
我们将对教材的内容、设计、教学目标等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几何形状的认识和应用。
内容分析教材结构该教材包含四个部分,分别介绍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
每一部分都以图片和简单的文字说明展示了几何形状的外观和特征。
教材注重通过图示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目标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了解它们的形状、特征和应用场景,并能够正确使用相应的术语描述。
教材通过举例和练习来培养学生的几何形状辨识能力和应用能力。
内容展示每个几何形状的介绍都采用了类似的结构:首先展示形状的外观和特征,然后通过图片和文字说明展示相关应用场景,最后给出几个简单的练习题。
这种结构清晰简明,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设计教学环境和条件根据教材中的提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教室或操场上进行观察和游戏活动,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和体验不同几何形状。
教室可以配备相关的教具,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板、三角形的标识等,以便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
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几何形状的认识和应用。
例如,可以通过观察、描述和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注意几何形状的特征和区别;可以通过游戏和实物操作,培养学生的几何形状辨识和应用能力。
教学步骤1.引入新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几个形状的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几何形状的外观和特征。
2.内容讲解:教师可以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每个几何形状的定义、特点和应用场景,并辅以示意图和实例进行说明。
3.练习演练: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在提示和引导下,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正确识别和区分几何形状,并能够描述其特点和应用。
4.拓展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几何形状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2024一年级数学下册第2单元认识图形(二)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教案苏教版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024一年级数学下册第2单元认识图形(二)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教案苏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2024一年级数学下册第2单元认识图形(二)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教案苏教版》是一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二单元,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形、方形等基本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通过学习本单元,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性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例题5: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等腰三角形,哪些是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a) △ABC,AB=BC。
b) △DEF,DE=EF。
-等边三角形:
c) △GHI,GH=HI=GI。
每个例题都提供了详细的解答步骤,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与改进
今天的课程是关于“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在课程结束后,我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并制定了改进措施,以便在未来的教学中实施。
在知识层面,学生已接触到一些基本的几何概念,对图形的名称和特征有初步的了解。然而,对于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分类,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来逐步建立和完善知识体系。
在能力层面,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已有所发展。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探索图形的特征,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思考。然而,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仍在发展中,需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引导和培养。
《认识图形》评课稿1
《认识图形》的评课
本节教学设计,教师能够联系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
在活动中,教师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直接给出的图形,改为先出示衣服有图形组成的一幅画,引起学生的兴趣,由此引导学生理解画中包含了哪几种图形。
这样设计,不仅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且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符合《标准》中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接着,教师又设计了一系列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活动,比如:说生活中的图形、组织学生进行多样化的练习等等,在这一个个具体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图形在我们生活中的应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很注意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习惯的培养,注重让学生在身边寻找数学,发现数学,学习数学。
教师不局限于课本,让学生利用身边自己喜欢的事物的形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热爱数学、应用数学。
同时,鼓励学生认真倾听、仔细观察、发表不同见解等,教师都能用准确的语言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不仅如此,教师还注重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形式多样的评价,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生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教师还注重让学生在身边寻找数学,发现数学,学习数学。
教师不局限于课本,让学生利用身边自己喜欢的事物,结合所学的知识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热爱数学、应用数学。
由于一年级小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不强,教师有意在较复杂的问题上设计小组合作的内容,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合作共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合作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平面图形》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内容,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
而杨老师上的是《认识图形》的一节练习课。
杨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上一节课学到的新知识,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首先,“搭小棒”的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与长方形。
活动中,教师的引导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教师的问题指向性非常明确。
例如用小棒搭三角形时,教师提出了这一几个问题:“为什么你搭三角形搭得这么快?”“能搭出比刚才大一点的三角形吗?”“最少用几根小棒就能搭出一个三角形?”等,针对这几个问题的实践与思考,学生理解了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围成的这一本质特征,也知道了三角形是可以有大小的等拓展性知识。
其次,“画一画”的'活动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由形象转入抽象,进一步体会每个图形的本质特征。
点子图比格子图更抽象,教师引导学生把点子图想象成钉子板,“交叉点就像钉子板上的钉子”,使学生有了空间想象的依托,降低了练习的难度。
所以说教师的适时点拨还是非常到位的。
最后的“折一折”活动,很好地把不同的平面图形沟通了起来。
“把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两个三角形”、“在长方形纸上折出一个正方形”等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体会到,长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而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等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宽,更丰富了学生对于平面图形的认识。
一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认识图形(二)》教案
一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认识图形(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图形(二)》是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节,主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平面图形,包括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点和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识别和比较这些图形,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一些基本的平面图形,但对于图形的特点和性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操作、观察比较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和比较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识别和比较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特点和性质,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性质。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相关图片或实物。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些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图形,如桌子、窗户、三角形堆积木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你们能找出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要学习的四种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这些图形的形状、边长、角等特点,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图形的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听课评课稿
听了江老师讲授《认识图形》课堂教学后,我的感觉是:江老师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抓住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
她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教法比较灵活,学法指导到位,效果也明显,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亮点。
(一)、教法上。
1、结合了生活实际。
教者通过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实物和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从这些实物中提取出所要教学的图形。
这种用“体”描“形”的方法引入,使学生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为以后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提供基础。
2、运用“自主合作、交流探究”方式。
教者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动手操作量一量,比一比长方形、正方形的对边的长度,从中认识图形。
(二)、学法上。
1、教者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图意并辨认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2、在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时,(1)教师采用学生最身边实物让学生辨认,如:问教室里哪些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样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服务于人类。
(2)让学生动手画、三角形,这不但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而且培养学生的操作努力。
(三)采用多种类型练习,加强知识的巩固。
二、建议。
1、本节课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有部分学生的不集中听老师讲课。
低年的学生主要是凭兴趣学习知识的,他们的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分散注意力。
所以,要采取多种激趣方式加强组织教学。
2、教者教学图形认识时,应当重点说明、强调图形的特点并在实物图片上比画一下,让学生更清晰掌握其特点。
3、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效果反馈时质疑不够到位。
如:教师出示图形让学生说“哪个是长方形?哪个是正方形?哪个是三角形?哪个是圆?”后没有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
4、在学生画出了各类不同的图形后,教师对作品作了展示,此时可否让学生将作品分分类,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又能渗透分类的思想,进一步突破“长方形、正方体(形)”异同点比较这一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