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水照先生与宋代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合集下载

宋代文学研究专题

宋代文学研究专题

2020年第1期No.1,2020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㊀OF㊀SOUTH㊀CHINA㊀NORMAL㊀UNIVERSITY㊀(SOCIAL㊀SCIENCE㊀EDITION)2020年1月Jan.2020主持人简介:张㊀剑,河南遂平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㊂收稿日期:2019-11-20[主持人语]宋代文学研究专题张㊀剑㊀㊀中国宋代文学研究,在整个20世纪都较唐代文学研究显得沉寂;但随着2000年中国宋代文学学会成立并召开首届 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 以来,宋代文学研究得到了近乎全方位的发展,不仅文献学㊁文体学研究成果累累,而且文学文化学的研究尤其令人瞩目,王水照先生至有 五朵金花 之喻(文学与制度㊁文学与党争㊁文学与科举㊁文学与地域㊁文学与家族)㊂21世纪前十年的宋代文学研究,实可用 狂飙突进 来形容;但在成绩显著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瓶颈,出现了一些问题㊂时任会长的王水照先生敏锐觉察到这一点,2011年9月,他在 第七届中国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的闭幕式上指出: 这次会议收到的论文中,也仍然有不少交叉型专题研究的论文,如文学与园林㊁文学与宗教之类,但对前述所谓 五朵金花 却未能有效跟进,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㊂或许是前期成果颇为优秀(如文学与党争),要在短期内有新突破㊁新开拓,后继难为;或许是课题本身难度较大(如文学与地域),进展缓慢,实属科研工作中的自然现象㊂总之,我们要随时注意研究工作的前沿态势,尊重业已取得的成绩,看准方向,就不轻言放弃;锲而不舍,就能取得突破㊂而今,又一个十年过去了,我们欣慰地看到,经过学者的共同努力,前十年留下的瓶颈已经有所突破,这从2019年举办的系列宋代文学研究会议提交的论文及其作者即可感受一二㊂如 纪念曾巩诞辰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 宋代经学㊁文学与文献学研究工作坊 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 2019年中国唐宋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宋代文献新视野:研究课题及方法的反省与前瞻国际研讨会 等,在视野的拓展㊁方法的更新㊁材料的细读㊁队伍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㊂宋代文学研究的格局,已由 五朵金花 拓展为 满天星斗 ;尤其是80后㊁90后学者崛起,不但学术规范意识增强,而且研究思路和方法都令人耳目一新㊂虽然他们的不少选题还带有私人化的趣味,胸襟气度尚可恢张;但假以时日,无疑大器可期㊂或许可以据此乐观判断:宋代文学研究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㊂这次我们组织的五篇稿件,从某种程度上展示了近年来宋代文学的最新成果和发展方向㊂日本宋代文学会会长东英寿的文章,从16个最常用的虚词比较曾巩与欧阳修㊁韩愈古文虚词使用的异同,发现曾巩在虚词使用的整体特征上更接近欧阳修,而与韩愈存在着较大的差距㊂可见,古人将曾巩㊁欧阳修两人的古文特色并称为 阴柔 ,而将韩愈归为与之相反的 阳刚 ,确实有一定道理㊂全文列有5张表格,详细罗列各项数㊃61㊃张㊀剑:宋代文学研究专题据,说服力很强㊂张亚静㊁马东瑶的文章,条分缕析,指出曾巩墓志写作在人物个性提炼㊁书写笔调和写作期许上有浓厚的史学意识,认为 欧曾笔法 为宋代墓志写作奠定了基本原则和范式,这种看法不同于传统的认知,值得深入探讨㊂论文的精彩之处在于通过韩愈㊁欧阳修㊁曾巩㊁王安石的比较让读者看到了墓志史传化的过程以及各个作家不同的写作形态,特别是从 蔡邕体 到 韩愈体 的变化,是史传进入墓志的关键环节,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史传脉络㊂论文以小见大,很有问题意识㊂王启玮的文章,研究视野从历史事实转向历史书写,全面考察了奏邸狱的书写史以及此案所凸显的北宋中期士人文化与新型士大夫人格,进而通过探讨个案具体回应宋代文史研究中的三个宏观问题:一是如何利用新出墓志,以墓志为中心建立多维的篇际对读体系;二是党争与后世历史叙事的关系,理解宋代权力场中的政治争端如何转化为书写场中的话语博弈;三是诗学与政治的联系,探讨‘傲歌“背后的创作谱系㊁名士文化与士人心态,揭示荒诞不经的诗句其实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政治信息㊂论文有力推进了宋代党争与文学的研究㊂坂井多穗子的文章,尝试从和陶诗㊁和苏诗㊁櫽括㊁白战体以及为苏轼书画作题跋五个方面论证南宋不同诗人瓣香苏轼的现象,指出范成大㊁陆游㊁喻良能㊁张孝祥㊁杨万里等不同诗人在师法苏轼的问题上各有侧重;进而指出 乾淳 一代诗人有意树立与 江西诗派 不同的诗风,通过多角度与玩味人生的方式去面对半壁江山的现实㊂这种判断,不同于我们对南宋中期诗坛的惯常认知,颇显新颖㊂张剑的文章,则利用了气象学㊁植物学㊁民俗学等学科知识,对李清照的名作‘醉花阴“做了细致入微的艺术分析,指出 人比黄花瘦 的 瘦 并非实指,而是因时令变化和相思情深塑造出的一种心理与情感之 瘦 ;菊花抱枝而枯的特性又使 人比黄花瘦 隐含了宣誓爱情坚贞不渝的意味;后世接受者过滤了原作复杂的情蕴,仿作并不成功㊂在宋词研究拓展维艰之际,这篇文章所体现的开阔视野和对文本的敏感,也许能给人以一定的启发㊂一花一世界,一灯一菩提,希望五篇论文能够照亮宋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些暗影㊂ʌ责任编辑:赵小华;责任校对:赵小华ɔ㊃71㊃。

宋代散文研究的新开拓——评李建军著《宋代浙东文派研究》

宋代散文研究的新开拓——评李建军著《宋代浙东文派研究》

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视野开阔 ,气象宏大 ,论述精当,不仅是宋文研究的新开拓 ,也是古代文派研究 和文章学研究的新贡献 ,并在一定意义上给宋学研究提供了新维度。


宋 文研究 新开 拓 :南北 贯通观 宋文 。纵横 比较鉴 文 派
宋代 浙东 学派是 思 想史上 的重 要流派 。作 者慧 眼独具 ,从 文学 视角切 人 ,证实 该派 作 为学 派的 同时 兼具 文派 的特 质 ,进 而 以南北 贯通 的视角 和纵 横 比较 的方法对 文派 特质进 行 系统研 究 ,开拓 了宋 文研 究 新领 域 。 首先 ,作 者通 过非 常细致 的文 献 爬 梳 ,令 人 信服 地 指 出该 派学 人 以文传 学 时 ,既 有 系统 的文 话 著 述 、精到 的文 章选本 和 自觉 的文论 主张 ,又有 传承 清 晰的流 派统系 、堪 为大 家 的流派盟 主 以及 独特鲜 明 的流 派风格 。接着 ,作 者对该 派作 为文 派 的结 构层 次作 了清 晰的剖 析 ,认 为 可 以分 为 核 心层 ( 2位流 派
张金 梅
( 湖北民族学 院 文学 与传媒学 院 ,湖北
恩施 4 4 5 0 0 0 )
中图 分 类 号 :I 2 0 6 . 2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8—2 9 3 X ( 2 0 1 4 )0 1 — 0 1 1 0—0 4
二 十世纪八 十年代 以来 ,宋 代 文学研 究取得 了丰硕 的成果 ,但也存 在不 少 的缺憾 ,正 如王 水照先 生
在 《 宋代文学通论》后记中所言 : “ 从宋代文学 自身的研究格局而言 ,也有一些不平衡或学术空 白之 处 ,如 时代上 的重北 宋 轻南宋 ,文体 上 的重词 轻诗 、文 ,课题上 的重 大作家 、轻 中小 作家 ,以及对 文学

苏轼研究活动

苏轼研究活动

“苏轼研究”的总结报告“论文”的一些要求也束缚了老师们的表达,文章不是写给编辑们看的,即使是给别人看的,“随笔”还是更亲切。

我今天就用随笔来对“行舟文学社”的“苏轼研究”作一次小结。

“苏轼研究”是从2010年9月一直持续到2011年3月,原计划是在寒假前结束,但寒假时还有三项工作没有进行,一是去黄州(现黄冈市)实地考察;二是开设一场“苏轼研究”汇报课;三是每位学生写出一份“我心目中的苏轼”的论文。

2010年秋季开学时我一直想开设一门研究性课程,我知道,这又很“另类”,也要冒很多风险,毕竟要占用正常教学的时间,还有我的有限的精力,但我必须要做,为了41名学生的明天,也为了践行我校“培养三年,服务一生”的办学理念。

我在《行舟文学社“苏轼研究”课程计划》中是这样阐述其研究原因的:1.苏轼是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

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

2.苏轼的一生的启迪意义巨大。

“苏东坡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3.学生“学会学习”的需要,也是践行我校“培养三年,服务一生”的办学理念的需要。

一个多学期下来,我们实施了四个模块:模块一,听,康震教授百家讲坛《苏轼》;江大教授的报告;还有我的报告。

模块二,读,《苏轼传》(天津出版社王水照崔铭著)或《苏东坡传》(林语堂著);模块三,背,《苏轼选集》(齐鲁书社)选篇;模块四,研,分组主题合作研究,形成研究报告。

每周周四的下午4.30~5.15,是我们研究苏轼的时间,第一节课,我给学生讲述了苏轼的生平和主要成就,意在给学生一个关于苏轼的轮廓。

从第二节课开始,我们用10周观看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康震在百家讲坛的讲座视频,这十讲的内容分别是:少年成名、初出茅庐、大难临头、潇洒东坡、东山再起、知难而退、天伦之乐、手足之情、东坡印象、东坡之死。

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一卷2023

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一卷2023

2023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一卷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要推动文化走向繁荣兴盛,就能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照应的文化软实力,日益为我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提供有力的支撑,就能在国内真正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B.只要推动文化走向繁荣兴盛,就能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应的文化软实力,就能在国内真正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我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日益提供有力的支撑。

C.只有推动文化走向繁荣兴盛,才能在国内真正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才能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提供有力的支撑。

D.只有推动文化走向繁荣兴盛,才能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在国内真正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提供有力的支撑。

2.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汗水在他那络腮胡根上聚成了一粒粒晶亮的露珠。

②军队驻扎一个月,没有动过群众的一针一线。

③他的日历上是工作,工作,工作,从来没有节假日。

3.下列各项中,作家、作品、人物的对应关系错误的一项是()A.曹禺——《雷雨》——周冲B.海明威——《老人与海》——桑地亚哥C.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米考伯D.施耐庵——《水浒传》——冷子兴4.中华民族要真正强大起来,不仅要依靠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硬实力,而且要依靠文化方面的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影响,有地位,不是靠对内严刑峻法和对外 ,而是靠文化感染力对人的般的潜移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 )。

当今时代,文化因素在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中的地位。

谁的文化兴旺发达,实力强大,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只要推动文化走向繁荣兴盛,就能形成与我囯国际地位相照应的文化软实力,日益为我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提供有力的支撑,就能在国内真正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5.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汗水在他那络腮胡根上聚成了一粒粒晶亮的露珠。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6期)总目次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6期)总目次
伍 英 姿 ( .2 36 )
傣族 亲属词 的概念结 构 张积 家, 杨 晨 , 占玲( .I 崔 64 )
勇( . 9 64 )
组织支持感受测量 中的词 汇效应 : 多质多法分析
徐 晓锋 , 刘
文 学 论 评

论经 贸汉语精读 知识体 系的建构
交往 教学 的建 构 性
— — 一
王燕 飞( .6 36 ) 宋代文 学研 究 ・
娟( . 8 55 )
苏珊 ・ 朗格“ 艺术作 为一种表现性形式 ” 的格式塔
心 理 学 阐 释

职业刻板 印象成分及形成机制
— —
包玉 姣 ( .7 33 )
大学生对 医生认 知的初 步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研 究专题 ・
宋广文 , 单洪雪( .5 56 )
汉语使役行为辅助语模式和留学生习得情况分析
近代中国 自由主义视域中的唯物史 观
胡旭华 , 冯夏 根 ( .7 4 1)
知识背景对信息表征形式 的影响 王瑞 明, 张清平 , 邹艳 荣( .8 26 ) 亲属结构理论及对摩 梭人亲属关系研究的启示
肖二 平 , 积 家 ( .4 张 27 )
保守主义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 : 以梁漱溟为中心的考察 黄寿松 ( .3 42 ) 明清刑讯 的文学想象 : 一个新文化史的考察
有关心理统计的三个 疑问 屡遭误用和错批 的心理统计
食 品安全 法研 究专题 ・ 孔繁华 ( . ) 35
伍 劲 松 ( .2 3 1)
论教育决策的内生性 品格及其提升 祁型雨( .7 23) 当前教师领导力研究 的困境与出路 龙君伟 , 盼( .2 陈 24 ) 师生冲突及其化解方式 的特性分析 戴健林 , 杜月秀( .6 24 ) 校长诚信领导对初 中教师工作投入的影 响研究

古今中外对苏轼的一部分评价

古今中外对苏轼的一部分评价

古今中外对苏轼的一部分评价古今中外对苏轼的一部分评价吴泓工作室辑录“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宋史·东坡先生传》黄庭坚:“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

”欧阳修评价东坡,惊呼:“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吾老矣,当放此子出一头地。

”王安石称赞东坡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此人物。

”秦观《答傅彬老简》,“中书(苏轼)之道如日月星辰,经纬天地,有生之类,皆知仰其高明。

”李廌在祭文中写道:“道大不容,才高为累。

皇天后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

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胡元任《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皆废。

”朱弁的《风月堂诗话》云:“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范温评价说:“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

”许岂页:“东坡海南诗,超然迈伦,能追李、杜、陶、谢。

”陆游《题东坡贴》有句,“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

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诗人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金朝著名学者赵秉文《滏水集》,“东坡先生人之麟凤也,其文似战国策,间之以谈道如庄周;其诗似李太白;而辅之以明理似乐天;其书似颜鲁公,而飞扬韵胜,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窃尝以为书仙。

”董其昌评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

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

”明朝文坛盟主、史学巨匠王世贞《书苏诗后》观点,“其缺乏权变,故坎坷终生,此苏子之大不幸也。

然其生前死后,宋代文士之争事东坡,却又宛如众派归江,百川汇海,‘天下争趣之,如诸侯王之求封于西楚’。

”清初杰出诗人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东坡、稼轩直以太史公笔力为词,可谓振奇矣。

卞东波:《宋代的东坡热:福建仙溪傅氏家族与宋代的苏轼研究》

卞东波:《宋代的东坡热:福建仙溪傅氏家族与宋代的苏轼研究》

“倾尽城府” ? 宋代产生了很多学问上“苞括宇宙” 原因之一, 试想古今有几人能够与人 式的巨 《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序》 人, 东坡即为最出色的代表。旧题王十朋 云: 东坡先生之英才绝识, 卓冠一世, 平生斟酌经传, 贯穿子史, 下至小说、 杂记、 佛经、 道书、 古诗、 方言, 莫不毕究, 故虽天地之造化, 古今之兴替, 风俗之消长, 与夫山川、 草 木、 禽兽、 鳞介、 昆虫之属, 亦皆洞其机而贯其妙, 积而为胸中之文, 不啻如长江大河, 汪 洋闳肆, 变化万状, 则凡波澜于一吟一咏之间者, 讵可以一二人之学而窥其涯涘哉! ⑥ 这段话概括了苏轼在学识上的全才以及读书的广博, 正是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 造就了宋代一直 “东坡热” 。 持续不退的 “东坡热” 宋代 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大规模东坡研究的展开。一方面是多部东坡年谱的编纂, 《眉阳三苏先生年谱》 、 《东坡先生年谱》 、 《东坡先 现存宋人所编东坡年谱至少有何抡 王宗稷 施宿

“义阳世家” : 《义阳世家事略 》 ( 傅奉璋等编 : 《南安傅氏族谱 》 , 宋代的傅洵美最早使用了 之说, 见傅洵美 民国十七年 ( 1928 ) 刊本) 。
147
南 京 大 学 学 报 ︵ 哲 学 · 人 文 科 学 · 社 会 科 学 ︶ 二 〇 一 五 年 第 二 期
北宋后期以来, 宋人兴起了一股追崇热爱东坡的热潮①, 仙溪傅氏家族对苏轼的研究则是这 ( 东坡) 力斡造化, 元气淋漓, 股热潮中一朵绚烂的浪花。宋孝宗形容南宋初的东坡热潮时说: “
③ ④ ⑤
古 代 文 学 研 究
149
南 京 大 学 学 报 ︵ 哲 学 · 人 文 科 学 · 社 会 科 学 ︶ 二 〇 一 五 年 第 二 期
显人始继出” 之语值得重视, 可见在宋代, 仙溪傅氏家族重视文化传承, 通过科举, 培养了很多 人才。傅氏家族的成员多有在朝廷或地方任职的经历 , 而且表现不俗, 如傅希龙还因为不阿附 “邪等” , 权臣蔡京、 蔡卞而被列为 受到排挤, 这也显示了傅氏族人的风骨。 傅氏除在政事上有

南宋文学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定位_王水照

南宋文学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定位_王水照

南宋文学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定位王水照内容提要 南宋一百五十二年的文学历史,是在文学现象、文学形态、文学性质上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与重要历史地位的一部断代文学史。

现存南宋文学的作家、作品,不仅数量巨大,超过北宋,而且在内蕴特质、艺术表现上也有自己的特点,不是北宋文学的“附庸”。

南宋中后期,士人群体依违于科举体制而发生了阶层分化,江湖诗人群登上了文学舞台,造成文化的下移趋势。

南宋时期又完成了两个重心的转移:由北而南和由雅而俗。

关键词 南宋文学 士人阶层分化 重心转移南宋文学史是一个特定时段(1127—1279)的文学史,更是在文学现象、文学形态、文学性质上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重要历史地位的一部断代文学史。

南宋文学一方面是北宋文学的继承与延伸,文统与政统、道统均先后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在天翻地覆时局变动、经济长足增长、社会思潮更迭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又产生了一系列新质的变化。

北、南两宋文学既脉息相联,而又各具一定的自足性,由此深入研究和探求,当能更准确、更详尽地描述出中国文学由“雅”向“俗”的转变过程,把握中国社会所谓“唐宋转型”的具体走势。

一 南宋文学的繁荣与整体成就可与北宋比肩我国典籍素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文学作品散见各部,但主要以集部为载体。

从最重要的目录著作《四库全书总目》来看,共收宋人别集三百八十二家、三百九十六种(存目除外),北宋一百一十五家、一百二十二种,南宋二百六十七家、二百七十四种,南宋别集的著录数量为北宋的两倍多。

这充分说明南宋士人的文化创作仍然充满活力。

如果考虑到南宋国土和人口仅为北宋的约五分之三,南宋立国又比北宋短十五年左右(北宋从960年至1127年,为一百六十七年;南宋从1127年至1279年,为一百五十二年),则更能见出南宋文学创作的繁荣盛况。

固然由于时间的自然淘汰和战乱的祸患,北宋文集多有遗逸;但南宋文集同样难以避免宋元之交时因兵连祸结、灾难频仍而大量亡佚的命运。

“时(杨时)卒于高宗建炎四年,其入南宋日浅,四库馆臣在著录杨时《龟山集》时,特加一案语云:故旧皆系之北宋末。

宋代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宋代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作者: 王水照[1]
作者机构: [1]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出版物刊名: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5-55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文学研究;宋代;文化遗产;文人士大夫;华夏民族;文学成就;陈寅恪;宋文学
摘要:陈寅恪先生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两宋文人士大夫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两宋文学成为极其重要的文学研究对象。

就当前断代文学研究来看,宋代文学研究也是其中最为活跃、最见成果的领域之一。

对唐宋诗词风韵气骨研究的收获感想

对唐宋诗词风韵气骨研究的收获感想

对唐宋诗词风韵气骨研究的收获感想唐宋诗之争为中国诗史上聚讼纷繁的一大公案,在历代的唐宋诗之争中,实已包含有对唐宋诗艺术特征的认识。

如严羽《沧浪诗话》讲的宋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向来被认为是对宋诗创作特色的概括,人们对宋诗特征的认识,常通过唐、宋诗的比较来加以说明。

在现代的古典文学研究中,也一直存在着唐、宋诗之高下优劣的争论,涉及唐、宋诗创作特色和艺术风格的比较。

当同光体之类的旧诗成为遗迹,宗唐与宗宋的门户之见不复存在之后,这依然是唐宋诗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1922年为纪念《申报》创刊五十周年而作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胡适说:“这五十年(指1872—1922)是中国古文学的结束时期。

”他认为,“这个时代之中,大多数的诗人都属于‘宋诗运动’。

宋诗的特别性质,不在用典,不在做拗句,乃在做诗如说话。

北宋的大诗人还不能完全脱离杨亿一派的恶习气;黄庭坚一派虽然也有好诗,但他们喜欢掉书袋,往往有极恶劣的古典诗(如云‘司马寒如灰,礼乐卯金刀。

')。

南宋的大家——杨、陆、范——方才完全脱离这种恶习气,方才贯彻这个‘做诗如说话’的趋势。

但后来所谓‘江西诗’派,不肯承接这个正当的趋势(范、陆、杨、尤都从江西诗派的曾几出来),却去模仿那变化未完成的黄庭坚,所以走错了路,跑不出来了。

”很显然,胡适是从提倡白话文学的角度评判宋诗的,肯定宋诗中那些很近白话的诗,而对江西诗派掉书袋的古典诗则持否定态度。

新文学运动提倡白话平民文学,要打倒贵族的古典文学,所以当时的桐城派之文和宋诗运动中的江西派之诗,均在被排斥之列。

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说:“所谓‘江西派’者,山谷之偶像也。

”他将江西诗派归入“阿谀的虚伪的铺张的贵族古典文学”而加以否定。

鲁迅在《致杨霁云》中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尚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这些新文学运动倡导者的言论,虽非专为研究宋诗而发,影响却十分深远,给宋诗运动以致命的一击,造成很长一段时间唐诗研究受重视而宋诗遭贬斥的局面。

王水照简介-作文

王水照简介-作文

王水照简介生平简介王水照,浙江余姚人,年月生,年秋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

年春,调入本校(指复旦大学——编者注)中文系任教。

现为系学术委员会委员、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并担任上海古典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丘海诗词学会理事全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等职。

三十多年来,王教授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辛勤耕耘,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出版了《宋代散文选注》、《苏轼传》、《苏轼选集》、《唐宋文学论集》等专著及《苏轼其人和文学》日译本等,他还是文学研究所编着的《中国文学史》、《唐诗选》两书的主要执笔人之一。

他专攻唐宋文学,尤精于唐宋诗词、散文和苏轼的研究,建树甚多,并形成了自己好学深思、辨疑祛难的治学风格。

王教授注意研究课题的学术意义和价值,尽可能选择学术界关注的重大问题或难点,在掌握充分材料的基础上,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他在六十年代初期关于杜甫研究的评论、七十年代后期关于唐诗繁荣原因的探讨,由于见解独到新颖、议论深刻精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他在八十年代发表的《评苏轼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诗》一文,是拨乱反正后学术界最早为苏轼正名的文章,曾获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

在研究中,王教授还注重新领域的开拓和研究角度的多样化。

他是国内较早致力于宋代散文研究的学者,曾发表系列论文十多篇。

在词学研究方面,他的近作《从苏轼、秦观词看词与诗的分合趋向》等文,尝试用比较方法或历史溯源方法来研究一些词学现象,曾获中国秦观学会优秀论文奖。

近年来,他很重视宋代文学和宋人心态的综合研究,视野更加开阔,议论更趋恢宏。

王教授的研究,扎根于坚实的实证基础之上,他努力于新材料的发现、整理和考订。

年出版的《苏轼选集》一书就是一部资料丰富、工力扎实、学术性极强的选本,被学术界誉为古代作家选本中少见的杰构。

王水照教授在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的同时,近年来还积极从事中外学术交流。

除指导国内唐宋文学专业研究生外,他还先后指导过日本等国高级进修生。

钱钟书_宋诗选注_的文献价值及文献疏失

钱钟书_宋诗选注_的文献价值及文献疏失

钱钟书《宋诗选注》的文献价值及文献疏失王兆鹏提 要 本文主要讨论钱钟书《宋诗选注》的文献价值,并提出“钱注宋诗”这一品牌,以与《钱注杜诗》相辉映。

钱注宋诗不仅选源异常丰富,引用、提示的文献特别多,而且注意辑补佚作和考证文献真伪,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

但也有不符合文献规范的疏失,诸如校勘异文不交代出处,擅改原文而无版本依据等。

关键词 钱钟书 《宋诗选注》 钱注宋诗 文献价值在杜诗学史上,有千家注杜之说,但书名冠以笺注者姓氏而且得到学界认可的,似乎只有《钱注杜诗》一家。

其实钱谦益笺注的杜甫诗集,最初的书名并不是《钱注杜诗》,而是《杜工部集》,直到20世纪初,才将书名改为《钱注杜诗》①。

此后,人们习惯上称钱氏注本为“钱注杜诗”,这是对钱注本特色和价值的认同肯定②。

援《钱注杜诗》之例,兹将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简称为“钱注宋诗”,以与《钱注杜诗》后先辉映。

钱注宋诗自1958年印行以来,大陆和港台已重印、再版20多次③,深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

在20,钱注宋诗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种,不仅销量大,而且影响的时间长。

从问世至今,一直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关注和好评,直到现在,中国内地仍有不少专题论文来讨论它④,日本还经常举办“钱钟书《宋诗选注》读书会”⑤。

现在①②③④⑤参见日本宋代诗文研究会编《橄榄》第八号(1999年12月)《研究会 报》,第210页;第九号(2000年12月)《研究会 报》,第291页。

如马晓斌《〈宋诗选注〉论比喻:钱钟书比喻说研究之二》,《语言研究》1999年增刊;向以鲜《版本传播与选诗态度:关于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一个看法的考辨》,《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吕明涛、宋凤娣《钱钟书〈宋诗选注〉注释体例探析》,《西北师大学报》2001年第3期;李洲良《钱锺书论宋代诗人:读〈宋诗选注〉札记》,《宁夏大学学报》2001第3期;李洲良《由〈宋诗选注〉看钱锺书的选诗标准》,《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3期;李洲良《诗与史:论钱锺书在〈宋诗选注〉中对诗、史关系的阐释》,《学术交流》2001年第5期等。

《北宋三大文人集团》的多维度解读

《北宋三大文人集团》的多维度解读

《北宋三大文人集团》的多维度解读
王友胜
【期刊名称】《中国韵文学刊》
【年(卷),期】2022(36)1
【摘要】作为数十年专力研究宋代文学的学者,王水照先生已为学界奉献了诸多严谨厚实、为同仁所公认的学术成果。

新近推出的《北宋三大文人集团》写作时间长达近四十年,就是他长期思考、持续研究后推出的又一学术力作。

全书以“序论”起,以“后东坡时代”结,主体部分三大章,全方位、大视野、多维度地论述北宋三大文人集团及其建构的文学图景,很好地体现了作者一以贯之的治学方法,兹从文学史、学术史与文化史等维度谈些个人体会。

【总页数】5页(P107-111)
【作者】王友胜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研究基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北宋历史语境下的文人政治博弈——"进奏院狱"和北宋文人心态
2.苏轼与北宋文人画的历史解读
3.苏轼与北宋文人画的历史解读
4.文人习禅与北宋中后期诗史流
变的重释——评左志南《近佛与化雅:北宋中后期文人学佛与诗歌流变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评王水照主编的《宋代文学通论》

评王水照主编的《宋代文学通论》

作者: 张晶;温泽远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文学评论
页码: 153-156页
主题词: 宋代文学;《通论》;王水照;宋型文化;文学史研究;以作家为中心;宋代文学研究;宋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古代文学
摘要: 评王水照主编的《宋代文学通论》张晶温泽远对于沿习已久的文学史研究范式的突破,是许多志在推进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的共同期诗。

然而这种期待的真正实现殊为不易。

真正能够在坚实而丰富的文献资料基础上实现研究范式的突破的文学史著述还微乎其微。

绝大多数的文学史...。

宋代文学的雅俗观

宋代文学的雅俗观

宋代文学的雅俗观作者:王磊来源:《参花·下半月》2016年第08期摘要:雅俗观以雅、俗对立为中心,并在文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雅俗互动的整体趋势。

宋代作为中古至近代的转折点,其雅俗观也产生了有别于传统的新变。

本文以宋诗为例,分析宋人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审美意蕴上的雅俗观,以期探究“雅不离俗”的整体趋势。

关键词:宋代雅俗观以俗为雅雅俗观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产生和发展是随着历史文明的推进而进行的,其发展历程经历着漫长的递嬗。

宋代继承了忌俗尚雅的传统,并且不同于魏晋停留在品评人品和文品上,它一方面承袭了魏晋风流,将绝妙风神的高雅内化为自身的内在精神和人格魅力;另一方面,将忌俗尚雅的审美追求渗入到“世俗生活的体验和官能感受的追求,提高和丰富生活质量和内容”上。

[1]宋代的雅俗观集中体现在“以俗为雅,以故为新”八字上。

苏轼说“诗需有所作为,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好奇务新,乃诗之病。

”(《东坡题跋》卷二《题柳子厚诗》)。

宋人提倡“以俗为雅”目的不是单纯务俗,相反是要造“新雅”,让雅在更贴近人生的层面上得到尊敬,也就是要通过文学的雅俗,连通内在风神和外在人生。

宋代文体,无论是诗、词、文、曲、小说,由于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均可看出雅俗互动的倾向,诗歌尤为明显,其作为源起于先秦的古老文体,所反映出的雅俗关系更能体现出宋代雅俗观的变异。

考虑到宋诗体派鲜明,所以在论述时,以探究苏、黄诗歌创作的雅俗特点为主线,穿插不同体派进行空间上的展开,以文坛主流演变为依据,管窥宋代文学雅俗观大俗大雅的艺术魅力。

宋诗的发展总体上经历了四段三变,[2]文学雅俗观也相应地经历了三次转变。

宋初蹈袭晚唐;至欧、梅辞新意奇,开诗歌新路;至苏、黄诗非本色却绝妙非常,实为雅俗互动之大观;至南宋继“中兴四家”后诗风矫枉过正,诗道衰靡亦不可逆。

而苏轼、黄庭坚集梅欧等新变诗人之大成,确定了宋代文学雅俗观的内涵,将“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作为诗歌创作的法门,无论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审美意蕴上还是文学革新上都呈现出活水涌现的态势,其后的宋朝文人均不出此法度。

古代文学博士论文题目(1981-2005)

古代文学博士论文题目(1981-2005)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博士论文目录(1984-2000)索书编号题目作者导师院校时间012000629635 公安派研究王承丹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7012000629634 帝王文化与西汉文学张强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7012000627524 北宋党争与文学萧庆伟吴熊和杭州大学 1997012000622196 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李浩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8012000621830 凌蒙初研究徐定宝陈美林南京师大 1998012000621825 中国近古叙事艺术研究高小康陈美林南京师大 1998012000621822 《左传》与中国古典文学任振镐钟振振南京师大 1998012000621818 春秋经传研究赵生群陈美林南京师大 1998012000621606 阮大铖研究胡金望陈美林南京师大 1997012000621594 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吴秀华陈美林南京师大 1997 012000621470 敦煌边塞文学研究邵文实卞孝萱南大 1996012000621456 李玉时事剧研究 [韩]尹贤淑吴新雷,俞为民南大 1996012000621453 两《唐书》文人传之比较梁承根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7 012000621438 战国纵横家的文学成就郑杰文周勋初南大 1997012000621369 佛教与六朝文学研究许云和卞孝萱南大 1996012000655406 文化转型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嬗变杨玉华曹顺庆川大 1999 012000625139 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左东岭罗宗强南开大学 1995012001662739 朱熹诗经学研究檀作文费振刚北大 2000012001662733 《吕氏春秋》研究蔡艳褚斌杰北大 2000012001662676 两汉政事文章研究廉萍费振刚北大 2000012001662398 中国诗性文化与诗观念王南曹顺庆川大 2000012001662396 道的承担与逃逸:六朝与唐代文论差异及文化阐释郝跃南曹顺庆川大 2000 012001661062 士族之魂:《世说新语》中的士人人格精神宁稼雨孙昌武南开大学 2000 012001661059 李渔的文化人格和文学思想黄果泉陈洪南开大学 2000012001660973 梁陈文学编年与考论陈德才张可礼山东大学 1999012001660931 袁枚论石玲袁世硕山东大学 1999012001660884 鲍照论吕寅喆张可礼山东大学 2000012001660853 先唐辞赋的文化传承与文体流变刘昆庸龚克昌山东大学 2000 012001660632 《周易》与中国上古文学于雪棠李炳海东北师大 2000012001660631 二十世纪清代文学研究论稿汪龙麟张人和东北师大011998k14785 中国文学风格学吴承学王运熙复旦 1990011998k14612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论张伯伟程千帆,周勋初南大 1989011998k13888 晚明文学初探马美信赵景深复旦 1984011998k12740 明七子文学思想论稿章伟顾易生复旦 1990011998k12735 明代江浙文学论稿陈建华章培恒复旦 1987011998k09985 汉魏六朝传记文学论稿李祥年朱东润复旦 1986012000618575 《文心雕龙》对举概念研究裴得烈童庆炳北师大 1997012000617724 王渔洋神韵说研究朴均雨张少康北大 1997012000617712 欧阳修学术研究顾永新孙钦善北大 1997012000617397 苏轼对韩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及其高丽观之探讨 [韩]柳基荣王水照复旦1996012000617396 文以载道:韩柳欧苏之道学与文学朱刚王水照复旦 1996 012000617288 明代新安地区的文学韩红根章培恒复旦 1996012000617287 宋代文学的文化阐释蒋安全王水照复旦 1996012000617195 言境释四章屠友祥顾易生复旦 1997012000617193 齐梁文学,文学批评考论刘晟王运熙,杨明复旦 1997012000617192 萧统的文学观与《文选》研究金良美王运熙复旦 1997012000617187 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研究王少良王运熙,黄霖复旦 1995 012000617172 艺术的商业化与商业化的艺术:论戏剧家李渔的文学创作张晓军章培恒复旦 1995012000617166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语言寻根要英吴中杰复旦 1995012000617152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鉴赏理论的对应研究彭玉平王运熙复旦 1995 012000617126 宋代文人自由人格心态张海鸥王水照复旦 1997012000617099 杨维桢与元末明初文学思潮黄仁生章培恒复旦 1997012000615768 明代七子派及其文学复古运动研究史小军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6 012000615442 汉代文人与文学观念的演进于迎春褚斌杰,费振刚北大 1995 012000615257 《昭明文选》研究傅刚曹道衡社科院 1996012000615051 汉魏六朝道教与文学张松辉卿希泰四川联大 1995012000615050 乐与情:魏晋南北朝文人的人生超脱方式与诗学特色戴武军杨明照四川联大 1995012000653164 元和文学文论研究雷恩海蒋凡复旦 1999012000653082 中国古代文章学赵冬梅王水照复旦 1998012000652797 韩柳文道辨溯邹旭光卞孝萱南大 1999012000652755 清初遗民诗群研究张兵严迪昌苏州大学 1998012000652754 清代"盛世"布衣诗群研究田晓春严迪昌苏州大学 1998012000652744 清代嘉道时期寒士诗群与闺阁诗侣研究陈玉兰严迪昌苏州大学 1999 012000652735 先秦汉魏《庄》学接受史:兼论此期士人心态高树海王钟陵012000652544 中西诗学对话:英语世界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王晓路曹顺庆四川联大 1998 012000652467 断裂与延续: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历史回顾代迅曹顺庆四川联大 1998 012000652265 论六朝吴姓士族的文化特征吴正岚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9 012000652254 韩白两大流派之比较研究李商千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9 012000652253 崔致远研究党银平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9012000651644 欧阳修散文研究黄一权王水照复旦 1999012000651642 乌台诗案研究温泽远王水照复旦 1999012000651621 中印古代神话传说之比较研究莉杜·巴玛陈允吉复旦 1997 012000650963 姜白石文艺思想研究赵晶晶王运熙复旦 1992012000650960 西汉文学思想汪耀明顾易生,蒋凡复旦 1992012000650950 诗文批评中的对偶范畴张思齐顾易生复旦 1992012000650946 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汉魏两晋文学嬗变论略胡令远王运熙,[日]中岛敏夫复旦 1991012000650919 明代中期文学的发展与城市形态之关系郑利华章培恒复旦 1991 012000650886 中国文学中的雅俗观念周锋王运熙复旦 1990012000650022 论《吕氏春秋》的编纂者及结构体系吕艺金开诚北大 1991 012000650016 世说新语研究王能宪袁行霈北大 1991012000649755 道家与汉魏文学尚学锋聂石樵北师大 1995012000649689 《尚书》探论王蒨褚斌杰北大 1994012000648877 屈原与先秦士文化精神李金善詹锳,刘崇德,詹福瑞河北大学 1999 012000645194 论关陇山东文化圈的嬗变及其文学创作姜必任葛晓音北大 1999 012000645192 庄子与魏晋文学宗明华褚斌杰北大 1999012000645079 茅坤研究张梦新徐朔方浙江大学 1999012000644659 道教文化与唐明皇杨贵妃故事钟东黄天骥中大 1999012000644237 八仙与中国文化王汉民吴新雷南大 1999012000644116 先秦祭祀文化与文学何长文李炳海东北师大 1999012000643903 李伯元研究丁和根吴新雷南大 1999012000643901 六朝道教与文学赵益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9012000642599 夏敬渠与《野叟曝言》研究杨旺生陈美林南京师大 1999 012000642597 魏晋士风与诗风的嬗变刘运好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9012000642593 朱熹诗文研究王利民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9012000642590 八股文流派论孔庆茂陈美林南京师大 1999012000642011 王维及其山水田园诗研究内田成一启功北师大 1999012000641903 《左传》文学价值研究朴晟镇韩兆琦北师大 1998012000640741 永明文学研究刘跃进曹道衡社科院 1991012000640707 论刘勰的审美理想陈咏明孔繁社科院 1990012000640703 北朝文学研究吴先宁曹道衡社科院 1991012000639008 元前陶渊明接受史李剑锋张可礼山东大学 1998012000639005 南朝佛教与文学张弘张可礼山东大学 1998012000638989 嵇康研究郑焕钟张可礼山东大学 1998012000637655 北宋党争与文学沈松勤吴熊和杭州大学 1998012000635922 汉末士风与建安诗风孙明君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3012000635921 关汉卿研究徐子方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3012000635909 唐代文学的文化精神邓小军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0012000632773 北宋党争与文学巩本栋程千帆,周勋初南大 1991012000626818 论中唐诗文的演变特征及其原因吴相洲陈贻焮,葛晓音北大 1995 012000616546 十六-十八世纪文化思潮与小说戏剧创作吴建国郭豫适华东师大 1991 012000624192 陆游研究许文军霍松林,尚永亮陕西师大 1995012000624191 宋代儒学与文学马茂军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5012000624043 儒道文学理论的冲突与互补杨乃乔王向峰,童庆炳北师大 1995 012000623709 刘禹锡与韩柳异同论:中唐三家的政治个性与文学心态张一平詹锳河北大学 1995012000623072 战国文学研究方铭褚斌杰北大 1994012000622932 士人乌托邦与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李春青王向峰,童庆炳北师大 199 012000622921 玄学与魏晋六朝文学张海明启功,邓魁英北师大 199012000622402 中和论:汉魏六朝文论索源王清淮杨明照川大 1994012000622348 中国性灵文学思想研究吴兆路王运熙复旦 1993012000622335 庄学文艺观研究陈引弛顾易生复旦 1993012000622300 皇权政治,齐学思想与汉代文学及文学观:前汉部分汪春泓顾易生复旦199012000622282 中国文学表现商人的历史的研究:以明代文学为中心邵毅平章培恒复旦1994012000620709 论李渔及其小说戏曲世界钟明奇郭豫适华东师大 1993 012000620605 北宋诗文革新研究程杰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4012000620592 中晚唐政治与文学任晖卞孝萱南大 1993012000620412 论儒释道对晚明文学思潮的影响周群卞孝萱南大 1993012000616516 魏晋南北朝家族观念与家族文学张天来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6 012000605116 《庄子》神话传说的破译与解析朱任飞李炳海东北师大 1998 012000605110 论屈原与司马迁的人格悲剧曹晋聂石樵北师大 1998012000604847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生命学阐释吴建民黄霖复旦 1998012000604804 唐宋之际文学与思想,政局研究任元彬王水照复旦 1998 012000604801 宋元之际的哲学与文学罗立刚王水照复旦 1998012000603805 韩国奎章阁所藏《六臣注文选》本研究郑玉顺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8 012000603194 中古文士生命观及其文学表述徐国荣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8 012000603190 南宋的诗文选本研究张智华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8012000603115 陆机兄弟享盛誉于中古文坛的文化观照俞士玲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8 012000602620 汉代文学中的避世思想研究:附论汉代避世思想对魏晋文学,文人的影响金昌娥顾易生复旦 1997012000602619 公安三袁论稿赵雪倩章培恒复旦 1997012000653074 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文心雕龙》与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汪洪章夏仲翼复旦1999012000622821 明代隆庆,万历间文学思想转变研究:诗文部分饶龙隼罗宗强南开 1994 012000622291 语言的文学观:中国古代形式批评初论张方王运熙复旦 199 012000616335 声韵训诂与古代文论吴琦幸王元化华东师大 1995012000602705 《文心雕龙》与中国文化传统陶礼天张少康北大 1998012000602703 王国维文艺美学思想研究:中西文艺美学的交汇李铎张少康北大 19984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博士论文目录012000602557 明代诗文研究史:1368-1911 陈正宏章培恒复旦 1998012000617715 桐城派姚门五大弟子的思想与古文理论研究金庆国孙静北大 1997 012000652738 清末民初文学研究:前"五四"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刘祥安范伯群苏州大学1998012000652737 近代文学与传播包礼祥潘树广苏州大学 1999011998k14912 中西比较诗学曹顺庆杨明照川大 1987012001660883 近代女性文学研究薛海燕郭延礼山东大学 2000012001660852 南社研究孙之梅郭延礼山东大学 2000012001662393 中西叙事话语比较研究熊木清曹顺庆川大 2000012001660910 中国古代艺术哲学中的"气" 张义宾曾繁仁山东大学 2000 012000622396 中国诗学与语言学的共同精神孙若风杨明照川大 1994012000629654 中古文人诗歌情感怀抱抒发研究胡大雷詹锳河北大学 1996 012000629640 金词研究刘锋焘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7012000629639 晚唐诗风研究任海天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6012000629638 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聂永华霍松林,尚永亮陕西师大 1996012000629637 黄庭坚诗歌研究白政民霍松林,尚永亮陕西师大 1997 012000629636 魏晋南朝诗歌意象论祝菊贤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7 012000629027 唐宋词意象论赵梅钱仲联苏州大学 1996012000612012 散曲学史研究杨栋袁士硕扬州大学 1996012000611417 清代前中期词学思想研究陈水云王达津南开大学 1996 012000611279 嘉道年间的常州词派徐枫吴熊和杭州大学 1996 012000611263 周邦彦《清真词》研究赵允卿吴熊和杭州大学 1996 012000611258 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张兴武吴熊和杭州大学 1996 012000627522 西陵词派研究谷辉之吴熊和杭州大学 1997012000627521 清代骈文研究昝亮姜亮夫,崔富章杭州大学 1997 012000627514 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方勇吴熊和杭州大学 1997 012000621821 唐诗艺术学研究潘百齐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8012000621807 柳州词派金一平吴熊和杭州大学 1997012000621605 南朝诗风演变的文化观照李宗长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7 012000621604 徽宗年间词坛研究诸葛忆兵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7 012000621595 唐末诗人群体研究尹楚彬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7 012000621591 唐中期士风与诗风研究查屏球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6 012000621590 唐代艺妓与诗歌封野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6012000621469 宋代临安词人用韵研究裴宰奭鲁国尧南大 1996 012000621371 敦煌歌词研究金金南卞孝萱,高国藩南大 1997012000658154 陈白沙诗学研究 [韩]申旻也张伯伟南京大学 2000 012000658146 唐末诗歌研究:自咸通至天佑张俊宁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9 012000655403 王灼《碧鸡漫志》研究岳珍张志烈四川大学 1999 012000616761 "三李"诗歌研究阮堂明詹锳河北大学 1997012000625140 清初诗学思想研究李世英王达津南开大学 1995 012000625138 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诗歌思想王济民王达津南开大学 1995 012001662734 《诗经》的解释学研究犹家仲乐黛云北大 2000 012001660927 元嘉诗歌研究胡耀震张可礼山东大学 1999012001660916 杜甫与六朝诗歌关系研究吴怀东张忠纲山东大学 2000 012001660915 汉赋研究史论稿踪训国龚克昌山东大学 2000012001660906 两汉《诗经》学史专题王承略董治安山东大学 2000 012001660876 谢灵运研究李雁张可礼山东大学 2000011998k19907 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王小盾任半塘扬州师范学院 1985 011998k19907 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王兆鹏唐圭璋南京师大 1990011998k19888 宋词与佛道思想史双元唐圭璋南京师大 1990011998k19841 《诗》逸《诗》用通论傅道彬张舜徽,李国祥华中师大 1988 011998k19690 钟嵘诗品研究曹旭王运熙复旦 19875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博士论文目录011998k14775 中国诗学之人文精神胡晓明王元化华东师大 1990011998k14731 赵次公杜诗先后解辑校林继忠萧涤非山东大学 1986011998k14623 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后历程马亚中钱仲联苏州大学 1988011998k14400 群体的选择:唐宋人选词与词选通论肖鹏唐圭璋南京师大 1990011998k14181 屈原与先秦文化郭杰杨公骥东北师大 1990011998k14106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钱志熙陈贻焮,葛晓音北大 1990011998k14096 魏晋南北朝赋史程章灿程千帆,周勋初南大 1989011998k14032 清代诗歌史朱则杰钱仲联苏州大学 1988011998k14024 性灵诗与明清文化沈金浩钱仲联苏州大学 1990011998k13999 清初诗歌研究赵永纪钱仲联苏州大学 1985011998k13926 王沂孙词研究王筱芸唐圭璋南京师大 1988011998k13693 突破与继承:论贞元至开成年间的唐诗演变朱琦陈贻焮,葛晓音北大011998k12829 钱谦益诗歌研究裴世俊钱仲联苏州大学 1985011998k12344 九歌新探徐志啸林庚北大 1988011998k12301 论大雅小雅的艺术形象许志刚杨公骥东北师大 1986011998k09975 汉诗综论赵敏俐杨公骥东北师大 1987011998k09966 汉赋综论曲德来杨公骥东北师大 1988011998k09960 韩孟诗派诗歌思想研究肖占鹏王达津南开 1990011998k09652 江西诗派研究黄砺峰程千帆南大 1984011998k08216 赋论:汉魏六朝篇曹虹程千帆南大 1989011998k08174 词与音乐关系研究施议对吴世昌社科院 1985011998k08131 复古派与明代文学思潮廖可斌徐朔方杭州大学 1989011998k07516 北宋词人贺铸研究钟振振唐圭璋南京师大 1988011998k07334 大历诗风蒋寅程千帆南大 1988011998k07282 爱国主义与近代爱国诗潮魏中林钱仲联苏州大学 1990012000618631 汉乐府民歌之研究申柱锡聂石樵北师大 1997012000618578 中国古代审美诗学三论魏家川童庆炳北师大 1997012000617725 梁陈骈文艺术之演变何祥荣袁行霈北大 1997012000617720 清代楚辞学史论林润宣褚斌杰北大 1997012000617718 "以文为诗"与北宋诗学郭鹏张少康北大 1997012000617710 秦汉魏晋游仙诗的渊源流变论略张宏陈贻焮,葛晓音北大 1997 012000617705 唐末五代诗歌研究刘宁葛晓音北大 1997012000617703 南宋四家诗研究吴鸥袁行霈北大 1997012000617154 情理·情文·情景:从关系思维考察情在传统诗学中的位置钱钢王运熙,黄霖复旦 1995012000617153 王士祯与神韵诗学研究郭德茂顾易生复旦 1995012000617151 宋诗体派论吕肖奂王水照复旦 1995012000617150 宋词风格之基本范畴研究聂安福王水照复旦 1995012000615954 宫体诗三论韩雪曹道衡社科院 1996012000615456 苏轼诗歌艺术研究 [韩]安熙珍袁行霈北大 1996012000615453 屈辞体研究黄凤显褚斌杰北大 1996012000615452 宋代楚辞学研究朴永焕褚斌杰北大 1996012000615041 中国诗学与画论的融通黄金鹏杨明照四川联大 1996012000653180 苏诗研究史稿王友胜王水照复旦 1998012000653174 唐孟浩然,王维,韦应物三家山水诗论郑德秀陈允吉复旦 1998 012000652739 乾嘉代表诗人研究赵杏根钱仲联苏州大学 1999012000652451 中国诗学话语李杰曹顺庆四川联大 1998012000652398 《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法郝润华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9 012000652166 禅诗研究吴言生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9012000651277 《诗经》"三颂"与先秦礼乐文化的演变姚小鸥杨公骥东北师大 1993 012000650957 清代诗歌与王学陈居渊章培恒复旦 1992012000650900 江浙清诗研究霍有明章培恒复旦 1991012000650036 齐梁诗歌研究阎采平袁行霈北大 1991012000650034 八世纪诗风考略吴光兴陈贻焮,葛晓音北大 1997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博士论文目录012000601384 朝鲜刊杜诗集源流考闵庚三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8012000649753 《诗经》文化精神论李山启功北师大 1995012000631409 隋唐之际诗歌之演进张采民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2012000626821 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杜晓勤陈贻焮,葛晓音北大 1995 012000624190 元诗发展史王素美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5012000610158 吴伟业与中国古代叙事诗程相占袁世硕山东大学 1995 012000648636 王士桢与清初诗歌思想黄河罗宗强南开大学 1999012000604937 刘勰之文学语言本体论研究李显雨王运熙复旦 1998012000602695 言意之辩及其诗学效应王柏华乐黛云北大 1998012000631421 散曲形式发展史李昌集任中敏扬州大学师范学院 1991012000652756 词的艺术研究祁光禄杨海明苏州大学 1998012000652734 二十世纪词学批评史曹辛华杨海明苏州大学 1999012000652384 北宋前期词研究 [韩]郑台业张伯伟南大 1999012000650956 清代词学理论研究孙克强顾易生复旦 1992012000645070 元词研究陶然吴熊和浙江大学 1999012000645032 明清之际词学思想研究 :以词人群体为中心李康化齐森华华东师大 1999 012000644984 宋代词论研究段学俭邓乔彬华东师大 1999012000642589 宋代词论的美学研究颜翔林钟振振南京师大 1999012000637999 苏轼词评论刘石启功北师大 1991012000637656 宋词的文化定位沈家庄吴熊和杭州大学 1998012000631416 词的审美特性孙立唐圭璋,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2012000631410 词话学朱崇才唐圭璋,郁贤皓,常国武南京师大 1993012000623707 敦煌情爱曲词:兼论词的起源周延良詹锳河北大学 1995 012000620609 唐五代词的文化观照刘尊明唐圭璋,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3 012000610809 女性词史邓红梅钱仲联苏州大学 1994012000609475 唐宋词与歌妓关系研究李剑亮吴熊和杭州大学 1995012000602706 晚清词论之思想与方法研究皮述平张少康北大 1998012000612011 明清传奇结构研究许建中袁士硕,徐沁群扬州大学 1996 012000627940 李渔通俗戏曲研究 [韩]朴泓俊齐森华华东师大 1997012000621374 沈璟剧作之研究 [韩]文盛哉吴新雷南京大学 1997012000621373 关汉卿生平及其历史剧研究李占鹏吴新雷南京大学 1997 012000657890 元杂剧演述形态探究陈建森吴国钦中大 1999012000657888 中国古代荒诞剧研究全秋菊吴国钦中大 1999012000657886 近代传奇杂剧史论左鹏军吴国钦中大 1999012000662679 古典戏曲研究的现代化进程:关于1898-1928的古典戏曲研究李简孙静北大 2000012000644645 论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戏曲研究汪超红吴国钦中大 1999012000644537 《玉茗堂四梦》与晚明戏曲文学观念程芸邓绍基社科院 1999 012000644117 《缀白裘》花部地方戏研究宋容仁李炳海,吴新雷东北师大 1999 012000643913 明代戏曲评点研究朱万曙吴新雷南大 1999012000639012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研究李陆禾袁世硕山东大学 1998 012000631420 元杂剧发展史季国平任中敏扬州大学师范学院 1990012000603111 论蒋士铨的戏曲创作林叶青吴新雷南大 1998011998k07446 《梆子剧目论稿》.三.梆子:农民的艺术周传家张庚中国艺术研究院 1987 012000606566 目连戏研究刘桢刘念慈中国艺术研究院 199011998k19904 宋金戏剧论稿薛瑞兆王起,黄天骥中大 1986011998k14626 中国古典喜剧研究郑尚宪王起,黄天骥中大 1989011998k14525 中国悲剧史概要谢柏梁王起,黄天骥中大 1989011998k12750 明清文人传奇综录及研究郭英德启功北师大 1988011998k12405 论苏州派康保成王起,黄天骥中大 1986011998k08114 负心婚变母题研究黄仕忠王起,黄天骥中大 19898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博士论文目录012000644623 瓦舍文化与宋元杂剧吴晟吴国钦中大 1998012000620508 论中国戏剧中的人神恋神话原型章俊弟陈瘦竹,叶子铭南大 1992 012000620396 论汤显祖李恒义黄天骥,王起中大 1994012000641274 苏州作家群论稿李玫邓绍基社科院 1994012000620455 中西戏剧话语模式研究周宁陈瘦竹,叶子铭南大 1992012000606298 明代杂剧研究戚世隽黄天骥中大 1997012000604803 明传奇研究洪恩姬章培恒复旦 1998012000604727 元杂剧宾白研究吴庆禧张俊北师大 1997012000603829 吴炳《粲花斋五种曲》车泫定吴新雷南大 1998012000603774 论目连戏剧文化朱恒夫俞为民南大 1998012000603154 东西方戏剧格局与中国戏曲廖奔邓绍基社科院 1998012000603113 古典戏曲本质论吕效平董健南大 1998012000602920 中日古典悲剧研究:三个母题嬗变的研究张哲俊严绍蘯北大 1998 012000621418 明清南曲格律谱考论周维培董健南大 1997012000623704 戏剧演出中的假定性王晓鹰徐晓钟中央戏剧学院 1995012000620471 中西戏剧学理论传统研究杜隽陈白尘,董健南大 1992012000620373 宋金杂剧论稿景李虎黄天骥,王起中大 1993012000641911 中国近代短篇小说研究刘美景张俊北师大 1998011998k07834 才子佳人小说研究周建渝蒋和森社科院 1990011998k14475 《三国演义》与封建政治徐中伟袁世硕山东大学 1990012000647169 《三国演义》的成书,文本与传播研究关四平李时人上海师大 1999 012000644514 《三国演义》版本研究张宗伟刘世德社科院 1999012000645197 金圣叹的小说理论及其历史渊源白岚玲张少康,陈熙中北大 1999 012000611420 明代言情小说情节结构模式研究曹盟罗宗强南开大学 1994012000627955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在古代朝鲜的传播和影响 [韩]郑沃根郭豫适华东师大1997012000627926 晚清小说理论研究 [韩]金泰贲郭豫适华东师大 1997012000621601 《歧路灯》研究李延年陈美林南京师大 1997012000627920 《夷坚志》研究张祝平郭豫适华东师大 1997012000621593 明代话本研究傅承洲郁贤皓,谈凤梁南京师大 1996012001662675 《醒世因缘传》研究段江丽周先慎北大 2000012001662673 《聊斋志异》与日韩志怪传奇小说女性问题研究李京美严绍蘯北大 2000 012001662636 明代文言传奇小说研究王冉冉周先慎北大 2000012001662306 唐代传奇研究刘立云张志烈四川大学 2000012001660932 中国古典小说女性形象探源马珏玶马瑞芳山东大学 1999 012001660925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王平袁世硕山东大学 1999012001660921 吴趼人小说研究南敏洙袁世硕,郭延礼山东大学 1998012001660877 花魂诗魄女儿心:林黛玉论王海燕马瑞芳山东大学 2000011998k14358 《儒林外史》及其时代张国风吴组缃,周强北大 1984011998k12866 《西游记》论要刘勇强吴组缃,周强北大 1985011998k12605 蒲松龄的理想与《聊斋志异》的小说世界屈小玲陈毓罴社科院 1989 011998k12412 论通俗小说的发展及其创作方法的演变:从《三国演义》到《红楼梦》的历史考察陈大康郭豫适华东师大 1990012000618577 明清历史演义小说艺术论纪德君张俊北师大 1997012000618576 传奇的世界: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模式研究陈慧琴张俊北师大 1997 012000617716 从红楼到青楼:近代前期狭邪小说与《红楼梦》之关系研究杜志军孙静北大1997012000617173 论明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历史地位市成直子章培恒复旦 1994 012000615455 明清世情小说的叙事特质研究宋真荣周强北大 1996012000615454 清代小说中的伦理意识研究朴永钟周强北大 1996012000615250 娱世与醒世:论《三言》,《二拍》对通俗文学的贡献孙丽华陈毓罴社科院19969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博士论文目录012000652795 《水浒》《西厢》"金批"之研究李金松吴新雷南大 1999 012000650879 试论明清小说发展迟滞的原因陈来生章培恒复旦 1992012000649737 《三国演义》研究张志合启功,邓魁英北师大 1995012000647173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书目研究潘建国孙逊上海师大 1999012000647172 中国古代仙道小说的历史发展柳岳梅孙逊上海师大 1999 012000647171 巫与中国古代小说赵振祥孙逊上海师大 1999012000647170 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詹丹孙逊上海师大 1999012000644995 两宋古体小说历史轨迹赵维国郭豫适华东师大 1999012000642003 明清之际章回小说研究莎日娜张俊北师大 1999012000641962 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史论苗怀明张俊北师大 1999012000641958 《红楼梦》之文学语言研究012000638971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通论张庆民袁世硕山东大学 1998012000637898 宋人笔记科举史料研究宫云维龚延明杭州大学 1998012000631494 怪异世界的建构:从《聊斋志异》看志怪传统的文化特征石育良袁世硕山东大学 1992012000620608 明清小说演进轨迹探索皋于厚陈美林南京师大 1994012000620604 中国古代小说主题系统论李忠明陈美林南京师大 1994012000610796 《英雄谱》论稿:《三国》《水浒》社会心理研究傅惠生郭豫适华东师大 1995 012000610776 《金瓶梅》研究叶桂桐蒋和森社科院 1994012000610164 话本,拟话本叙事学研究王昕袁世硕山东大学 1995012000609464 论历史演义的形成楼含松徐步奎杭州大学 1995012000605096 明清神魔小说研究胡胜张俊北师大 1998012000605095 章回小说源流论罗书华张俊北师大 1998012000604740 中国古代小说探源:论先秦史传的小说因素诸海星韩兆琦北师大 1997 012000604446 中国小说评点研究谭帆郭豫适华东师大 1998012000603976 乾隆时期"自况"性长篇小说研究王进驹郭豫适华东师大 1998 012000602873 《三国演义》,《水浒》的叙事艺术:以中国古典小说评点与西方现代叙事学理论为参照系李哲洙周强,周先慎北大 1998011998k14611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史"的传统:《左传》与中国古典小说孙绿怡杨公骥东北师大 1985012000624783 唐代小说嬗变研究程国赋卞孝萱,郭维森南大 1994012000620593 唐代文士与小说孙永如卞孝萱南大 1993012000610808 中国近现代通俗历史小说史陈子平范伯群苏州大学 1994 012000603596 中国古代梦观念与唐代小说姜宗妊罗宗强,李剑国南开大学 1998 012001660917 近代转型期的中国通俗小说张华郭延礼山东大学 2000012001660883 近代女性文学研究薛海燕郭延礼山东大学 2000012001660878 中国近代四大小说杂志研究郭浩帆郭延礼山东大学 2000011998k13633 现代小说艺术与古代文学传统方锡德王瑶,严家炎北大 1988011998k12299 论传统文学在小说叙事模式转变中的作用:从"新小说"到现代小说陈平原王瑶北大 1987012000651645 《水浒》研究史述戴云波黄霖复旦 1999012000602209 中国小说理论批评的近代化程华平齐森华华东师大 1998 012000622195 唐前史传文学研究张新祥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8012000617719 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先秦散文发展线索探寻程水金褚斌杰北大 1997 012000617083 宋代散文研究杨庆存王水照复旦 1995012000641994 西汉散文研究张斌荣聂石樵北师大 1999012000620417 韩门诸子文集自然形态研究姚继舜程千帆,周勋初南大 1992 012000620276 《世说新语》研究范子烨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012000604806 苏轼散文研究 [韩]林俊相王水照复旦 1998012001660632 《周易》与中国上古文学于雪堂李炳海东北师大 2000012000645403 晚明小品中的审美世界罗筠筠叶朗北大 199910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博士论文目录012000621824 尧舜传说总体研究陈泳超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8012000617064 印度佛典那伽故事与中国龙王龙女故事郑筱筠陈允吉复旦 1997。

北宋党争影响下苏轼的词创作

北宋党争影响下苏轼的词创作

北宋党争影响下苏轼的词创作王杨杨【期刊名称】《《巢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21)005【总页数】7页(P80-86)【关键词】北宋; 党争; 苏轼; 词; 新党旧党【作者】王杨杨【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 I22党争是北宋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余英时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中说:“党争是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

”[1]北宋的党争,其规模之大、次数之频繁、牵涉面之广,都是其他朝代所少见的。

两宋三百多年间,大规模的党争兴起了4次,其中有3次发生在北宋[2]。

在这些党争中,各党相互争斗,满朝文武大多身陷其中,这就是当时的政治环境。

而从文化环境来看,诚如萧庆伟先生所说:“文人预政,则朝廷政治多因文人相激而成;反之,政治既成,文人亦时常为其所制。

”[3]党争通过干预国家的文化政策、影响文人心态等多种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文人的文学创作。

处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苏轼参加党争是不可避免的,他的文学创作受到党争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

相关研究成果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沈松勤的《北宋文人与党争》[4],该书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北宋的党争,以及党争对文人士大夫的深刻影响,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范围与思路。

有关苏轼生平的最原始、最权威的资料便是其弟苏辙的《东坡先生墓志铭》[5];王水照、朱刚的《苏轼评传》[6]是研究苏轼人生经历的重要材料。

苏词研究方面,邹同庆、王宗堂先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苏轼的词进行了全面的辑佚整理,出版了《苏轼词编年校注》[7],薛瑞生出版了《东坡词编年笺证》[8],是研究本篇论题的基础文献。

除以上这些专著外,还有不少论文从政治角度对文学进行考察:如王水照[9]、顾易生[10]等都是将苏轼的政治态度与文学创作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研究。

近年来,对苏轼文学创作与党争关系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已日趋丰富与完善。

李世忠[11]和陈羽枫[12]着重分析苏轼的政治态度与仕途经历,为我们研究政治因素对其创作的影响提供新思路。

金圣叹文法论探究

金圣叹文法论探究

第39卷第1期2015年1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Vol.39No.1Jan.,2015金圣叹“文法”论探究*陈庆祝(东莞理工学院师范学院,广东东莞523808)摘要:金圣叹“文法”论的核心是用文章之法评点《水浒传》。

文章之法源自古代的章句之学,至宋明成熟,与时文之法互相影响,评点的批评形式至宋代真正形成。

在明代,时文评点兴盛,形成评点一切文体的风气。

金圣叹以“文法”评点《水浒传》具有特定时代的必然性。

同时,明清小说作者的科举经历、明清小说结构对八股文法的借鉴也使金圣叹的“文法”评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关键词:金圣叹;文法理论;必然性;合理性中图分类号:I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81(2015)01-0157-05中国的白话小说至明清时期臻于成熟并达到巅峰,与之相应的是白话小说评点也走向繁荣。

白话小说评点开创了小说批评的新模式,影响了此后二百多年中国白话小说研究的路径。

金圣叹是白话小说评点的集大成者,他的《水浒传》评点成为毛氏父子、张竹坡、脂砚斋等人的效仿对象。

但是,金圣叹借用“时文”之法评点《水浒》也招致后世学者的批评。

如《四库全书》的编纂者对明清评点的评价甚低,而“五四”以后,胡适和鲁迅对金圣叹的批评对现代中国学术界影响更大。

胡适在1920年所写的《水浒传考证》中认为:“金圣叹用了当时‘选家’评文的眼光来逐句批评《水浒》,遂把一部《水浒》凌迟碎砍,……这种机械的文评正是八股选家的流毒。

”[1]41933年,鲁迅在《谈金圣叹》中批评金圣叹的《水浒》评点使“原作的诚实之处,往往化为笑谈,布局行文,也都被硬拖到八股的做法上”。

[2]由于鲁迅、胡适在现代中国学术界的重要地位,因此,鲁、胡之论在此后金圣叹的研究中几成定论。

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学术界开始对金圣叹“文法”理论的文学价值和美学意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给予了客观的、正面的评价,但对于金圣叹使用的“文法”的渊源、金圣叹以“文法”评《水浒传》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仍缺少历史的考察,本文拟对此做进一步的探究。

杨万里的当下意义和宋代文学研究

杨万里的当下意义和宋代文学研究

Ya a — l ’ r e e n ng a h t r t e Re e r h ng W n i S Cu r ntM a i nd t e Lie a ur s a c o he S ng Dy a t ft o n sy
W ANG h —z a S ui h o
Ab t a t Ya g W a g— l i r a e n t e S ut r o g Dy a t sr c : n n i s a g e tpo ti h o hen S n n sy,su y n i ha u r n t d i g h m s c re t me n n a i g,wh c el csi h e s e t i h rfe t n t r e a p cs:“b i g”,“c e tv ’ n “c r il en r aie ’a d o da ”,h sc lu a e i g i u t rlh rt e a
杨 万里 的 当下意义 , 三个字 可 以概 括 , 是 “ ” 一 是“ ” 一是 “ ” 用 一 新 , 活 , 诚 。
“ ” 即开创 精神 , 新 , 开拓 精神 。杨万 里是 南 宋 四大 诗 人 之一 , 就 陆游 与杨 万 里 比较 而 言 , 般来 但 一 说, 陆游生前 的名 声和 影 响 比杨万 里大 。但是 在文 学史上 , 歌史上 , 诗 没有 一个 陆游 的什 么体 , 独独有 而
的认 识 。在 这 一 点 上 , 钟 书 先 生 的 意见 给 我 们 很 大启 示 。 钱
关键词 : 杨万里 ; 宋代文 学研究 ; 钱钟 书
中 图分 类 号 : 0 . I62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0— 7 (0 0 0 0 5 0 10 59 2 1 )3— 04— 3

崔铭:研究苏轼是幸运也是享受

崔铭:研究苏轼是幸运也是享受

超越富贵之上,在权力和名望面前始终心境平淡、荣辱不惊。

”传承传统文化不应是一场运动近些年来虽然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活动遍地开花,蓬勃开展,但很多学者指出,这种学习传承有些只是浮于表面。

如何向深层次迈进?崔铭给出的答案是:“分清优劣,辨清真伪,用心品读,知行合一。

”崔铭认为,传统文化丰富驳杂,有精华,有糟粕,这是由时代局限性所造成的,所以传承传统文化要分清优劣,辨清真伪,一定要避免沉渣泛起的情况,尤其要警惕那些专制、残暴、腐朽的文化因素。

崔铭说: “比如前段时间受到许多网友集体声讨和抵制的所谓‘女德’,这就是腐朽没落的文化,有很多这样的东西都在传播。

”有些文献资料在长期的流传中真伪难辨。

有一年海棠花开的时候,朋友微信转给崔铭两首海棠诗,说是苏轼写的。

一首崔铭读过,另一首有“一树梨花压海棠”之句,虽广为流传,但崔铭认为是伪作。

“为什么敢如此肯定,因为这首诗格调低俗,它的表述方式完全不符合苏轼的写作习惯。

苏轼虽然很喜欢开玩笑,但即便开玩笑也是‘雅谑’,有境界,有品格,有学问,而不是低级趣味。

”朋友听崔铭一说,赶紧去查,果然早就有学者证伪过了,这根本不是苏轼写承什么的问题之后,第二步是用心品读。

“我不主张把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变成一场运动、一种时尚,因为运动和时尚往往是一哄而起,流于表面,而且它是急功近利的,这样就难免使传统文化沦为工具或者装饰。

“不应该将传统文化完全知识化,而应该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有些人懂很多传统文化的知识,对传统文化很了解,但是他们没有尊重,没有热爱,没有敬畏。

有知识不等于有修养,只有尊重和热爱,才能以文‘化’之。

“要以向善之心、求真之心、爱美之心来学习传统文化,而不仅仅是以吸收知识为目的。

南宋诗论家严羽曾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

须歌之抑扬,涕泪满襟,然后为识《是作家充盈于字里行间的生命之气,当我们‘扬,涕泪满襟’之时,便已超越了语言艺术形式的层面,超越了知识的层面,而深入到作家的人格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水照先生与宋代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2013年八十庆寿
李贵:王水照先生的宋代文学研究;
慈波:王先生与中国古代文章学;
侯体健:王水照先生的钱锺书研究。

▲前沿问题
学者——学术史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前沿问题本身:具有历史性
【学科内的研究积累或瓶颈//时代风气、思潮等】
一,起步:“特定时代条件下的一个并非偶
然的机缘”
1958年国庆前夕,北大中文系55级《中国文学史》出版
“宋元编纂小组”负责人【执笔“苏轼”一章】
▲“把红旗插上了中国文学史的阵地”
1954年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
——批判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学术
目的:一切学术领域纳入当代意识形态
共和国第一代学人:以“批判”为起点的“新兵”
(王先生入学不久,学生批判林庚;复旦批刘大杰)
【代际转换:学术领域的话语权;学人的知识结构】
▲“大跃进”在“学术思想战线”的产物
《战斗的集体——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毕业纪念》,1960年,北京。

5570余册古典作品和作家专集;
840余篇文艺理论和专题论文;
前后11年期刊500余册;
访问在京专家、查阅北京的馆藏图书……
【超负荷学习的大学时代】
▲文学史书写:深刻的矛盾
批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毛主席:“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

”——“人民性”标准
王瑶1956年《谈古典文学研究工作的现状》:
第一阶段:白居易、杜甫、《水浒传》受到肯定;
第二阶段:李白、陶渊明、《红楼梦》
“不与统治者合作”、“反对封建婚姻”……
——曲折地到达“人民性”
第三阶段(预期):李煜、苏轼、《三国演义》
“不敢去碰”
操作方式:基本否定,逐步肯定某些“精华”。

文学史编纂工作的实践要求:基本肯定,剔除明显的“糟粕”。

书写结果:概论性、评价性文字——“左”
具体内容(作家、作品、线索)——基本遵循传统
【苏轼:“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1959年何其芳“中间作品”论
(“同情人民”//“反对人民”)
文学史的丰富内容对狭隘批评标准的必然突破!
二,在钱锺书与何其芳身边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文研所
▲1960年以后的治学范围
1,苏轼研究
北大《中国文学史》(1958初版、1959重版)
社科院《中国文学史》
“苏轼”章
2,宋词研究
1960年10月《也谈姜夔的〈扬州慢〉》
1961年《谈谈宋词和柳永词的批判地继承问题》
3,宋文研究
1962年《宋代散文的风格》
1963年《宋代散文的技巧和样式的发展》
▲理论、历史、现状
批判继承;讨论争鸣——问题意识
“平易自然,流畅婉转”(宋文总体风格)
《宋代散文选注》编写工作
三,从“拨乱反正”到“中年变法”
▲“拨乱反正”
1978年《苏轼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诗》
《唐诗发展的几个问题》
《宋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教训》
【“拨乱反正”——1,文献考证之学渐盛;
2,强调“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回归“心爱的文学”
编注《苏轼选集》(1984年初版)
钱锺书评:“卓然优入著作之林,成一家之学”
1984年《唐宋文学论集》(齐鲁书社)
《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
《苏轼豪放词派的涵义和评价问题》
《曾巩散文的评价问题》
1985年《苏轼散文艺术美的三个特征》
1985-87日本访学,所获:
《王荆文公诗李壁注》
《宋人所撰三苏年谱汇刊》
1988年《从苏轼、秦观词看词与诗的分合趋向》
▲“中年变法”
标志:1989年《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
政治人物——文学家——文化巨匠
【八十年代“文化热”;从“文学”突围】
【1989:“文化”反思:社会、政治批判——学科建设】 【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研究方法……】
▲1989年以后的“个性化”论题:
1989年《元祐党人贬谪心态的缩影——论秦观〈千秋岁〉及苏轼等和韵词》1991年《北宋的文学结盟与尚“统”的社会思潮》
1992年《欧阳修学古文于尹洙辨》
1994年《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与地域环境之关系》
1996年《嘉祐二年贡举事件的文学史意义》
1997年《“祖宗家法”的“近代”指向与文学中的淑世精神》(《宋代文学通论》绪论)
1998年《情理·源流·对外文化关系——宋型文化与宋代文学之再研究》1999年《“苏门”的形成与人才网络的特点》
▲北宋文人集团研究
2013年FIST课程
四,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
2000年,复旦:首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
《新宋学》、《宋代文学研究年鉴》
学科意识
2011年开封“五朵金花”论
宋代文学与科举、党争、地域、家族、传播
学科交叉型专题研究
2013年赣州《宋代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断代文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注意三个方面:
1,以文学为本位的原则
从家族、地域等学科背景上来研究宋代文学,它归根结底仍然属于文学研究,而不是建立一门独立的“文学家族学”或“文学地理
学”等新学科。

进行交叉型专题研究是出于文学研究的需要,并不是追求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并没有要建立“文学地理学”独立学科的意思。

一般说来,一门学科的成立至少应该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的内涵和外延具有排他性;二是它要建构起学科的学术体系,有一套完整的学科范畴、术语、概念,乃至自具特色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具有系统性;三是应有一定的学术成果和研究队伍作为基础支撑。

从这些要求来看,目前的学术准备、积累和需要,似乎还不到去建立“文学家族学”、“文学地理学”的时机。

宋代文学中的交叉型专题研究,当务之急还是回到最初的目标为宜,即从学科交叉处去努力发现一片新的风景——但必须是文学风
景。

2,寻找文学和其他学科的真正交集点
“两张皮”。

地理:占籍考。

文学与地理如何交集
洛阳之于欧阳修,已不是一个实体意义上的地理名词,而是他的一个永不消退的记忆场景,是他人生感悟的一种象征和符号。

他不断地追怀洛阳亡友,持续地吟咏洛阳牡丹和绿竹,他可能再次回到洛阳,但永远回不到他心目中那个精神性的洛阳。

“地域文化区”//“地域文学区”
3,对社会学方法(如计量统计法)的警觉
武汉大学编纂《宋词排行榜》、《唐诗排行榜》
层出不穷的图表统计,目眩神迷的数字泛滥,貌似科学的剖析毫末,有时并不能真正说明问题,反而是增添困惑。

▲宋代研究:“不古不今之学”
宋代文学的研究队伍:由唐入宋——中古文学研究方法
一些“新方法”的来源:明清研究!
[精英文化的同质性;精英地方化趋势]
[数量问题;质量平均化问题]
[通俗文学与地域民俗的交融程度高于精英文学]
方法论:处“前后夹击”的境地
史实考证——文献调查(考证失去技巧性)
个别代表——类型归纳(找不到突出代表)
[朱东润:“捉跳蚤”、“揭树皮”]
北宋//南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